《涡轮前压力作为控制压力的机械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涡轮前压力作为控制压力的机械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1770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2.12 C N 1 0 2 8 1 7 7 0 1 A *CN102817701A* (21)申请号 201210299862.X (22)申请日 2012.08.21 F02B 37/12(2006.01) (71)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 地址 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72)发明人王俊席 冒晓建 唐航波 (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1236 代理人郭国中 (54) 发明名称 涡轮前压力作为控制压力的机械装置 (57) 摘要 一种内燃机技术领域的涡轮前压力作为控制 压力。
2、的机械装置,包括:压气机、涡轮、发动机、连 接管、容积腔、移动体、贯穿管和弹性部件,第一连 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容积腔下壁面 相连通,第三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容积腔右壁面、 发动机排气管相连通,贯穿管贯穿移动体的上下 两壁。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移动体可以在容积腔 内左右移动;在低速工况,移动体右侧压力较低, 移动体向右移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不能 相连通,发动机进气量相对增大,功率上升;在高 速工况,移动体右侧压力较高,移动体向左移动, 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相连通,发动机进气量 相对减小,各缸爆压降低。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 简单,适用于发动机的涡轮增压系统。 (51)Int.Cl。
3、.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 1/1页 2 1.一种涡轮前压力作为控制压力的机械装置,包括压气机进气管(1)、压气机(2)、发 动机进气管(3)、连接轴(4)、发动机排气管(5)、涡轮(6)、涡轮出气管(7)和发动机(8),压 气机(2)与涡轮(6)通过连接轴(4)同轴相连,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 (1)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涡轮(6)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 管(5)的出气口、涡轮出气管(7)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8)的进出气口。
4、分别与发动机进 气管(3)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5)的进气口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管(9)、 第二连接管(10)、第三连接管(11)、容积腔(12)、容积腔上壁面(13)、容积腔下壁面(14)、 容积腔左壁面(15)、容积腔右壁面(16)、容积腔前壁面(17)、容积腔后壁面(18)、移动体 (19)、贯穿管(20)和弹性部件(21),容积腔(12)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容积腔上壁面(13)、容 积腔下壁面(14)、容积腔左壁面(15)、容积腔右壁面(16)、容积腔前壁面(17)、容积腔后壁 面(18)固结为一体,移动体(19)安装在容积腔(12)内并与容积腔(12)的内壁面密封接 触,。
5、第一连接管(9)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3)、容积腔下壁面(14)相连通,第二连接 管(10)的一端与容积腔上壁面(13)相连通,第二连接管(10)的另一端通大气,第三连接管 (11)的两端分别与容积腔右壁面(16)、发动机排气管(5)相连通,贯穿管(20)贯穿移动体 (19)的上下两壁面,移动体(19)的右壁面通过弹性部件(21)与容积腔右壁面(16)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前压力作为控制压力的机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 部件(21)为弹簧,所述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0)、贯穿管(20)均为直圆管且内径相 同,第一连接管(9)的轴线与第二连接管(10)的轴线重合,。
6、第一连接管(9)的轴线与贯穿管 (20)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17701 A 1/3页 3 涡轮前压力作为控制压力的机械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内燃机领域的进气系统,特别是增压发动机涡轮前压力作为 控制压力的机械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要求越来越高。在排量一 定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供更多的燃料进行燃烧。通 过喷油嘴向气缸提供更多的燃料很容易做到,然而要同时提供与增加的燃料量相匹配的空 气量,却没那么容易做到;燃料在空气量不足的前提下进行燃烧,燃烧效果较差。当。
7、喷油量 一定,气缸进气量较大时,则燃烧较好,油耗和排放较低。传统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完全依靠 活塞向下运动时在气缸内形成的真空度吸入空气,这种传统的方式很难提供足够量的空气 以支持燃料的完全燃烧。因此,想要为发动机的燃烧提供足够空气,使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 济性较好,涡轮增压技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现有的涡轮增压系统都不能较好地 兼顾发动机的低速工况与高速工况。 0003 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号ZL200410050996.3,专利名称:一 种涡轮增压柴油机可变模件式脉冲转换增压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气管内排气所 占容积连续可变的装置,能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速工况与低速。
8、工况;但是其排气管内排 气所容积的变化是通过移动杆的上下移动来实现的,这就需要增加一套专门的控制机构来 控制移动杆的移动,从而使增压系统结构变的比较复杂,而且在高温情况下其排气管系的 密封性也较差。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涡轮前压力作为控制压力的机械装 置,能够较好的兼顾发动机的高速工况与低速工况。 0005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压气机进气管、压气机、发动 机进气管、连接轴、发动机排气管、涡轮、涡轮出气管、发动机、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 三连接管、容积腔、容积腔上壁面、容积腔下壁面、容积腔左壁面、容积腔右壁面、容积腔前 壁面、。
9、容积腔后壁面、移动体、贯穿管和弹性部件,压气机与涡轮通过连接轴同轴相连,压气 机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涡轮的进出 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的出气口、涡轮出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的进出气口分别 与发动机进气管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容积腔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容积 腔上壁面、容积腔下壁面、容积腔左壁面、容积腔右壁面、容积腔前壁面、容积腔后壁面固结 为一体,移动体安装在容积腔内并与容积腔的内壁面密封接触,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 发动机进气管、容积腔下壁面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容积腔上壁面相连通,第二连接 管的另一端通大气,第三连接管的两端。
10、分别与容积腔右壁面、发动机排气管相连通,贯穿管 贯穿移动体的上下两壁面,移动体的右壁面通过弹性部件与容积腔右壁面相连接。 说 明 书CN 102817701 A 2/3页 4 0006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弹性部件为弹簧,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贯穿管均为直 圆管且内径相同,第一连接管的轴线与第二连接管的轴线重合,第一连接管的轴线与贯穿 管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 0007 在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中,移动体可以在容积腔内左右移动,第二连接管的一端通 大气。在低速工况,移动体右侧的容积腔内压力较低,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移动体向右移 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不能相连通,压气机后的压缩空气全部进入发动机。
11、,从而使发 动机进气量相对增大,功率上升;在高速工况,移动体右侧的容积腔内压力较高,移动体向 左移动并拉伸弹性部件,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相连通,压气机后的压缩空气有一部分 流入大气,从而使发动机进气量相对减小,各缸爆压降低。 000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可以使发动机在低速工况时 进气流量相对增大,功率上升;在高速工况时,进气流量相对减小,各缸爆压降低;而且容 积腔内温度较低,移动板与容积腔之间的密封问题也容易解决。 附图说明 0009 图1为本发明涡轮前压力作为控制压力的机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0 图2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1 其中:1、压。
12、气机进气管,2、压气机,3、发动机进气管,4、连接轴,5、发动机排气管, 6、涡轮,7、涡轮出气管,8、发动机,9、第一连接管,10、第二连接管,11、第三连接管,12、容积 腔,13、容积腔上壁面,14、容积腔下壁面,15、容积腔左壁面,16、容积腔右壁面,17、容积腔 前壁面,18、容积腔后壁面,19、移动体,20、贯穿管,21、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 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13 实施例 0014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包括:包括压气机进气管1。
13、、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 连接轴4、发动机排气管5、涡轮6、涡轮出气管7、发动机8、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0、第 三连接管11、容积腔12、容积腔上壁面13、容积腔下壁面14、容积腔左壁面15、容积腔右壁 面16、容积腔前壁面17、容积腔后壁面18、移动体19、贯穿管20和弹性部件21,压气机2与 涡轮6通过连接轴4同轴相连,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1的出气口、发动 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涡轮6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5的出气口、涡轮出气 管7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8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 5的进气口相连接,容积腔12的横截面为长方形,。
14、容积腔上壁面13、容积腔下壁面14、容积 腔左壁面15、容积腔右壁面16、容积腔前壁面17、容积腔后壁面18固结为一体,移动体19 安装在容积腔12内并与容积腔12的内壁面密封接触,第一连接管9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 进气管3、容积腔下壁面14相连通,第二连接管10的一端与容积腔上壁面13相连通,第二 连接管10的另一端通大气,第三连接管11的两端分别与容积腔右壁面16、发动机排气管5 相连通,贯穿管20贯穿移动体19的上下两壁面,移动体19的右壁面通过弹性部件21与容 积腔右壁面16相连接,弹性部件21为弹簧,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0、贯穿管20均为 说 明 书CN 102817701 A 。
15、3/3页 5 直圆管且内径相同,第一连接管9的轴线与第二连接管10的轴线重合,第一连接管9的轴 线与贯穿管20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 0015 在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中,移动体19可以在容积腔12内左右移动,第二连接管10 的一端通大气。在低速工况,移动体12右侧的容积腔内压力较低,在弹性部件21的作用下, 移动体12向右移动,第一连接管9和第二连接管10不能相连通,压气机后的压缩空气全部 进入发动机8,从而使发动机8进气量相对增大,功率上升;在高速工况,移动体12右侧的 容积腔内压力较高,移动体12向左移动并拉伸弹性部件21,第一连接管9和第二连接管10 相连通,压气机后的压缩空气有一部分流入大气,从而使发动机8进气量相对减小,各缸爆 压降低。因此,本发明可以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低速工况与高速工况。 说 明 书CN 102817701 A 1/1页 6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17701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