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模膜.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4093586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4.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80017280.1

申请日:

2011.03.30

公开号:

CN102821956A

公开日:

2012.12.12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B32B 27/36申请公布日:20121212|||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32B 27/36申请日:20110330|||公开

IPC分类号:

B32B27/36; B32B27/00; H05K3/28

主分类号:

B32B27/36

申请人:

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发明人:

谷口裕人

地址:

日本国东京都品川区

优先权:

2010.03.31 JP 2010-080324; 2010.04.27 JP 2010-102577; 2010.07.16 JP 2010-161488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5

代理人:

钟守期;苏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脱模膜,其将CL膜粘附于电路露出膜时,能够防止脱模层向电路露出膜和CL膜的密合以及脱模层彼此之间的密合,同时可得到比现有的PBT类脱模膜更好的嵌入性。本发明的脱模膜(100)包括至少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成分与聚丁二醇(PTMG)成分的共聚物(B)的脱模层(110)。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脱模膜,其包括至少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成分与聚丁二醇(PTMG)成分的共聚
物(B)的脱模层。
2.权利要求1的脱模膜,其中所述脱模层中的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丁
二醇酯均聚物(A)与所述共聚物(B)的重量比(A/B)为A/B=25/75
以上且80/20以下。
3.权利要求2的脱模膜,其中所述脱模层中的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丁
二醇酯均聚物(A)与所述共聚物(B)的重量比(A/B)为A/B=25/75
以上且50/50以下。
4.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脱模膜,其中所述共聚物(B)中的聚
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成分与聚丁二醇成分的共聚比(PBT/PTMG)为
PBT/PTMG=80/20以上且90/10以下。
5.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的脱模膜,其中还具有缓冲层。
6.权利要求5的脱模膜,其中所述脱模层的厚度在15μm以下。
7.一种脱模膜,其包括作为至少一侧的表面层的脱模层,所述脱模
层由主要成分为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的树脂形成,所述共聚物主要由聚醚
链段和聚酯链段构成。
8.一种脱模膜,其包括作为至少一侧的表面层的脱模层,所述脱模
层由主要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树脂的树脂形成,且厚度在15
μm以下。
9.权利要求8的脱模膜,其中所述脱模层的厚度在10μm以下。
10.权利要求8或9的脱模膜,其中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
树脂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
11.权利要求8或9的脱模膜,其中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
树脂为主要由聚醚链段和聚酯链段构成的聚醚酯嵌段共聚物。
12.权利要求7或11的脱模膜,其中所述聚酯链段与聚醚链段的重
量比在80:20至90:10的范围内。
13.权利要求12的脱模膜,其中所述聚醚链段的结构单元主要为氧
亚丁基单元,所述聚酯链段的结构单元主要为下述化学式(I)所示的酯
单元

说明书

脱模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脱模膜。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具有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形成的脱模
层的脱模膜(以下称为“PBT脱模膜”)”(例如,参见第05/030466
号国际公开文本等)。这类脱模膜例如在制作柔性印刷电路板(以下称
为“FPC”)时使用,在所述柔性印刷电路板中通过热压机而使覆盖层
膜(以下称为“CL膜”)经由粘合剂粘附于电路露出的柔性膜(以下称
为“电路露出膜”)上。因此,在CL膜粘附于电路露出膜时,这类脱
模膜可防止脱模层向电路露出膜和CL膜的密合以及脱模层彼此之间的
密合,显示出比较好的嵌入性(与CL膜未覆盖的电路图案部分(凹凸
部分)的配合性),并将电路露出膜与CL膜之间粘合剂的渗向所述电
路图案部分的渗出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第05/030466号国际公开文本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这种FPC制造领域中,进一步期望的是嵌入性能优异的脱
模膜。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CL膜粘附于电路露出膜时,能够防止
脱模层向电路露出膜和CL膜的密合以及脱模层彼此之间的密合的、得
到比现有PBT类脱模膜更好的嵌入性的脱模膜。

解决问题的手段

(1)

本发明的脱模膜包括作为至少一侧表面层的脱模层。此外,所述脱
模膜可仅由脱模层形成。脱模层的主要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
聚物(A)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聚丁二醇的共聚物(B)的混合物。

通过在脱模层上结合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和聚
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聚丁二醇的共聚物(B),本发明的脱模膜可降
低现有的脱模膜中存在的CL膜的粘合剂渗向所述电路图案部分的渗出
量,并抑制与CL粘合剂的过度密合,进一步提高脱模性。

(2)

在上述(1)的脱模膜中,优选脱模层中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
聚物(A)与共聚物(B)的重量比(A/B)为A/B=25/75以上且80/20
以下。

(3)

在上述(2)的脱模膜中,优选脱模层中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
聚物(A)与共聚物(B)的重量比(A/B)为A/B=25/75以上且50/50
以下。

(4)

在上述(1)—(3)中任一项的脱模膜中,优选共聚物(B)中的聚
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聚丁二醇的共聚比(PBT/PTMG)为
PBT/PTMG=80/20以上且90/10以下。

(5)

在上述(1)—(4)中任一项的脱模膜中,优选还具有缓冲层。

(6)

在上述(5)的脱模膜中,优选脱模层的厚度为15μm以下。

(7)

本发明的脱模膜包括作为至少一侧的表面层的脱模层。此外,所述
脱模膜可仅由脱模层形成。脱模层可由主要成分为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的
树脂形成。聚醚酯嵌段共聚物主要由聚酯链段和聚醚链段构成。

如果脱模层由主要成分为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的树脂形成,则这种脱
模膜能够防止现有的PBT脱模膜中存在的脱模层向电路露出膜和CL膜
的密合以及脱模层彼此之间的密合,并与现有的PBT脱模膜相比,能够
降低电路露出膜与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所述电路图案部分的渗出量。

(8)

本发明的脱模膜包括作为至少一侧的表面层的脱模层。此外,所述
脱模膜可仅由脱模层形成。脱模层由主要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类树脂的树脂形成。此外,这类脱模层的厚度为大于0μm且15μm以
下。

上述脱模膜能够防止现有的PBT类脱模膜中存在的脱模层向电路露
出膜和CL膜的密合以及脱模层彼此之间的密合,与现有的PBT类脱模
膜相比,能够降低电路露出膜与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所述电路图案
部分的渗出量。此外,通常脱模层越薄,在应力负荷时越易在脱模层上
产生裂纹,但是该脱模膜即使在应力负荷时也不会在脱模层上产生裂纹。

此外,在所述脱模膜中,脱模层的厚度大于0μm且在15μm以下,
比现有的PBT类脱模膜中的脱模层更薄。因此,与现有的PBT类脱模
膜相比,所述脱模膜能够降低在脱模层形成时所使用的树脂的量。因此,
所述脱模膜能够对降低环境负荷和制造成本做出贡献。

(9)

在上述(8)的脱模膜中,优选脱模层的厚度大于0μm且在10μm
以下。

(10)

在上述(8)或(9)的脱模膜中,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树
脂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

(11)

在上述(8)或(9)的脱模膜中,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树
脂为聚醚酯嵌段共聚物。聚醚酯嵌段共聚物主要由聚醚链段和聚酯链段
构成。

(12)

在上述(7)或(11)的脱模膜中,优选聚酯链段与聚醚链段的重量
比在80:20至90:10的范围内。

(13)

在上述(12)的脱模膜中,优选聚醚链段的结构单元主要为氧亚丁
基单元,优选聚酯链段的结构单元主要为下述化学式(I)所示的酯单元。

化学结构1


发明效果

将CL膜粘附于电路露出膜时,本发明的脱模膜能够防止脱模层向
电路露出膜和CL膜的密合以及脱模层彼此之间的密合,同时,得到比
现有PBT类脱模膜更好的嵌入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层压膜的纵向剖面图。

图2变形实施例(A)的层压膜的纵向剖面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层压膜的制造装置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层压膜的使用方法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5是示出当通过使用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层压膜而将CL膜密合于
电路图案的凹凸部时的热压机的加热模式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100A  层压膜(脱模膜)

110        脱模层

110a       第一脱模层(脱模层)

110b       第二脱模层(脱模层)

120        缓冲层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案-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层压膜100主要由脱模层110
和缓冲层120构成。此外,在该实施方案中,优选层压膜100的厚度在
25μm以上且300μm以下。以下对这些层分别进行详细描述。

<层压膜结构层的详述>

1.脱模层

脱模层110由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和聚对苯二甲
酸丁二醇酯成分与聚丁二醇成分的共聚物(B)的树脂组成。

在脱模层110中,均聚物(A)与共聚物(B)的重量比(A/B)优
选为A/B=10/90以上且90/10以下,更优选为A/B=20/80以上且80/20以
下,进一步优选为A/B=25/75以上且80/20以下。当A/B=10/90以上且
90/10以下时,由于与CL粘合剂的密合没有过强,因此脱模层110的脱
模性没有降低,此外还能够防止CL粘合剂的渗出量的增大。特别地,
从提高嵌入性的观点来看,优选A/B=25/75以上且50/50以下。

脱模层110中含有的共聚物(B)中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成分与
聚丁二醇成分的共聚比(PBT/PTMG)优选为PBT/PTMG=80/20以上且
90/10以下。当PBT/PTMG=80/20以上且90/10以下时,能够防止CL粘
合剂的渗出量增大,此外还可防止CL粘合剂的密合性恶化。

作为除了均聚物(A)和共聚物(B)之外还可包含在脱模层形成树
脂中的树脂成分,例如可以列举弹性体树脂、聚烯烃类树脂、聚苯乙烯
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苯醚、聚苯硫醚树脂(PPS)
等。此外,这些树脂可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此外,作为弹性体树脂,例如可以列举天然橡胶、聚丁二烯、聚异
戊二烯、聚异丁烯、氯丁橡胶、聚硫橡胶、聚硫橡胶(チオコールゴム)、
丙烯酸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表氯醇橡胶、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
聚物(SBR)、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EB)、苯乙烯-丁二烯-
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SEBS)、苯乙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SIR)、氢化苯乙烯-异戊二烯
嵌段共聚物(SEP)、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IS)、氢化
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PS),或乙烯-丙烯橡胶(EPM)、
乙烯-丙烯-二烯橡胶(EPDM)、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类弹性体等烯烃类橡
胶,或丁二烯-丙烯腈-苯乙烯-芯壳橡胶(ABS)、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
烯-苯乙烯-芯壳橡胶(MBS)、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苯乙烯-芯壳
橡胶(MAS)、丙烯酸辛酯-丁二烯-苯乙烯-芯壳橡胶(MABS)、丙烯酸
烷基酯-丁二烯-丙烯腈-苯乙烯-芯壳橡胶(AABS)、丁二烯-苯乙烯-芯壳
橡胶(SBR)、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硅氧烷等含有硅氧烷的芯壳
橡胶等芯壳橡胶的颗粒状弹性体,或将其改性得到的橡胶等。

作为聚烯烃类树脂,例如可以列举线性高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
聚乙烯、高压低密度聚乙烯、全同立构聚丙烯、间同立构聚丙烯、嵌段
聚丙烯、无规聚丙烯、聚丁烯、1,2-聚丁二烯、聚(4-甲基戊烯)、环状
聚烯烃及其共聚物(例如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等)等。

作为聚苯乙烯类树脂,例如可以列举无规立构聚苯乙烯、全同立构
聚苯乙烯、高耐冲击聚苯乙烯(HI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ABS)、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S)、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苯
乙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
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共
聚物、苯乙烯-富马酸共聚物等。

作为聚酯类树脂,例如可以列举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等。

作为聚酰胺类树脂,例如可以列举尼龙(注册商标)6、尼龙(注册
商标)6,6等。

在脱模层形成树脂中,可以混合多种添加剂,例如防结块剂、抗氧
化剂、成核剂、抗静电剂、操作油、增塑剂、脱模剂、阻燃剂、阻燃助
剂、颜料等。

此外,作为防结块剂,可以列举以下所述的无机颗粒或有机颗粒。
作为无机颗粒,可以列举IA族、IIA族、IVA族、VIA族、VIIA族、
VIII族、IB族、IIB族、IIIB族、IVB族元素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硫
化物、氮化物、卤化物、碳酸盐、硫酸盐、乙酸盐、磷酸盐、亚磷酸盐、
有机羧酸盐、硅酸盐、钛酸盐、硼酸盐及其水合物,和以其为中心的络
合物和天然矿物颗粒。

作为这类无机颗粒的具体实例,可以列举氟化锂、硼砂(硼酸钠盐
水合物)等IA族元素的化合物;碳酸镁、磷酸镁、氧化镁、氯化镁、乙
酸镁、氟化镁、钛酸镁、硅酸镁、硅酸镁水合物(滑石)、碳酸钙、磷酸
钙、亚磷酸钙、硫酸钙(石膏)、乙酸钙、对苯二甲酸钙、氢氧化钙、硅
酸钙、氟化钙、钛酸钙、钛酸锶、碳酸钡、磷酸钡、硫酸钡、亚硫酸钡
等IIA族元素的化合物;二氧化钛、一氧化钛、氮化钛、二氧化锆、一
氧化锆等IVA族元素的化合物;二氧化钼、三氧化钼、硫化钼等VIA族
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锰、乙酸锰等VIIA族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钴、乙
酸钴等VIII族元素的化合物;碘化亚铜等IB族元素的化合物;氧化锌、
乙酸锌等IIB族元素的化合物;氧化铝、氢氧化铝、氟化铝、硅酸铝(高
岭土、高岭石)等IIIB族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硅(硅石、硅胶)、石墨、
碳、石墨、玻璃等IVB族元素的化合物;光卤石、钾盐镁矾、云母(金
云母)、焙烧过的矿石等天然矿物颗粒。

作为有机颗粒,可以列举氟树脂、三聚氰胺类树脂、苯乙烯-二乙烯
基苯共聚物、丙烯酸类树脂硅氧烷及其交联体。

上述无机颗粒和有机颗粒的平均粒径优选在0.1μm以上且10μm以
下,添加量优选在0.01重量%以上且15重量%以下。

此外,这些防结块剂可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结合使用。

作为抗氧化剂,可以列举磷类抗氧化剂、酚类抗氧化剂、硫类抗氧
化剂、丙烯酸2-[(1-羟基-3,5-二叔戊基苯基)乙基]-4,6-二叔戊基苯基酯
等。此外,这些抗氧化剂可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结合使用。

作为成核剂,可以列举二(对叔丁基苯甲酸)铝等羧酸金属盐、亚
甲基双(2,4-二叔丁基苯酚)酸式磷酸钠等磷酸金属盐、滑石、酞菁衍生
物等。此外,这些成核剂可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结合使用。

作为增塑剂,可以列举聚乙二醇、聚酰胺低聚物、亚乙基双硬脂酰
胺、邻苯二甲酸酯、聚苯乙烯低聚物、聚乙烯蜡、硅油等。此外,这些
增塑剂可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结合使用。

作为脱模剂,可以列举聚乙烯蜡、硅油、长链羧酸、长链羧酸金属
盐等。此外,这些脱模剂可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结合使用。

作为操作油,可以列举石蜡类油、环烷类油、芳族类油。此外,在
这些操作油中,与通过n-d-M法算出的石蜡(直链)相关的碳数目相对
于总的碳数目的百分比为60%Cp以上的石蜡类油是优选的。

关于操作油的粘度,优选40℃时的动态粘度在15cs以上且600cs
以下,进一步优选在15cs以上且500cs以下。此外,相对于脱模层形成
树脂的100重量份,操作油的添加量优选在0.01重量份以上且1.5重量
份以下,更优选在0.05重量份以上且1.4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在0.1
重量份以上且1.3重量份以下。此外,这些操作油可单独使用,或两种
以上结合使用。

2.缓冲层

在本实施方案中,缓冲层120由主要成分为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
聚物的树脂(以下称为“缓冲层形成树脂”)形成。此外,缓冲层形成树
脂可仅由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形成。为了提高与脱模层110的粘
附性,可在所述缓冲层形成树脂中添加与上述脱模层形成树脂相同组成
的树脂。为了防止在加热时的外流,可在所述缓冲层形成树脂中添加聚
烯烃类树脂。此外,作为聚烯烃类树脂,例如可以列举线性高密度聚乙
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高压低密度聚乙烯、全同立构聚丙烯、间同立
构聚丙烯、嵌段聚丙烯、无规聚丙烯、聚丁烯、1,2-聚丁二烯、聚(4-
甲基戊烯)、环状聚烯烃及其共聚物等。在该实施方案中,缓冲层120的
厚度优选为脱模层110的厚度的3倍以上,更优选为5倍以上,进一步
优选为8倍以上。在本实施方案中,当脱模层110与缓冲层120的粘附
性不好时,可在这些层之间插入锚层或底漆层(粘合层)。

此外,根据需要,在不背离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可向所述缓冲层
形成树脂中混入上述弹性体树脂和添加剂。

<层压膜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案的层压膜100能够通过共挤出法、挤出层压法等方法制
造。

在共挤出法中,通过使用进料块和复式多模头(multimanifold die)而
将脱模层110和缓冲层120同时挤出来制造层压膜100。此外,如图3
所示,在共挤出法中,通过模头210的熔融物M被第一辊230引导,直
至脱离第一辊230为止的期间被第一辊230冷却,形成层压膜100。其
后,该层压膜100被第二辊240向膜传送方向(参见图3的箭头)的下
游侧传送,最终卷绕在卷绕辊(图中未示出)上。此外,此时,第一辊
230的温度优选在30℃以上且100℃以下,第二辊240相对第一辊230
的圆周速度比优选在0.990以上且0.998以下。此外,根据需要,可在第
一辊的附近设置接触辊。

在挤出层压法中,将挤出机气缸的温度设定在225℃以上且250℃以
下,以挤出脱模层110,并合并该脱模层110与缓冲层120,由此层压脱
模层110与缓冲层120制造层压膜100。此外,如图3所示,在挤出层压
法中,通过模头210的脱模层形成树脂的熔融物M被第一辊230的引导,
直至脱离第一辊230为止的期间被第一辊230冷却,形成脱模层膜F。
其后,该脱模层膜F被第二辊240向膜传送方向(参见图3的箭头)的
下游侧传送。然后,将形成缓冲层120的树脂混合物的熔融物(图中未
示出)与向膜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的脱模层膜F合并,使其与脱模层膜
F成为一体,从而制造层压膜100。此外,将如此制造的层压膜100卷绕
在设置于膜传送方向下游侧的卷绕辊(图中未示出)。此外,此时,第一
辊230的温度优选为30℃以上且100℃以下,第二辊240相对于第一辊
230的圆周速度比优选在0.990以上且0.998以下。此外,根据需要,可
在第一辊附近设置接触辊。

此外,当难以通过上述方法形成薄的脱模层110时,采用溶液浇铸
成形法等成形方法,由脱模层形成树脂溶液来形成脱模层110也可。

<一个层压膜的使用实施例>

将CL膜粘附于电路露出膜时,为使CL膜密合在电路图案的凹凸
部,因此将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层压膜100以包覆CL膜的方式配置,并
且与电路露出膜和CL膜一同被加压装置加压。具体地,如图4所示,
使层压膜100以脱模层110相对置的方式夹入通过粘合剂将电路露出膜
和CL膜暂时固定的部件340,之后,以Teflon(注册商标)片330、橡
胶垫320和不锈钢板310的次序夹入,并被热板300按压(参见图4中
的空心箭头)。此外,作为利用所述热板300的加热方法如图5所示。换
言之,热板300从开始加压用15分钟将温度由常温升至170℃,其后维
持该温度35分钟。然后,热板300经过50分钟从170℃被冷却至常温。
此外,利用热板300的加压是从0分钟的时间点开始的,在100分钟的
时间点放开。此外,此时加压压力适当地调节在5MPa以上且15MPa
以下。

<变形实施例>

(A)

在第一实施方案、下述的第二实施方案或第三实施方案中,介绍了
仅在缓冲层120的一侧上设置脱模层110的层压膜100,但是如图2所示,
在缓冲层120的两侧上设置脱模层110a和110b的层压膜100A也包含在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此外,以下,附图标记110a的脱模层称为“第
一脱模层”,附图标记110b的脱模层称为“第二脱模层”。

第一脱模层110a具有与上述脱模层110相同的结构。另一方面,第
二脱模层110b可具有与第一脱模层110a相同的结构,也可具有与第一
脱模层110a不同的结构。

当第二脱模层110b具有与第一脱模层110a相同的结构时,第二脱
模层110b的厚度优选大于0μm且在15μm以下,更优选大于0μm且
在12μm以下,进一步优选大于0μm且在1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大
于0μm且在8μm以下,进一步优选大于0μm且在6μm以下,进一步
优选大于0μm且小于5μm,进一步优选大于0μm且在4μm以下,进
一步优选大于0μm且在3μm以下,进一步优选大于0μm且在2μm以
下,进一步优选大于0μm且在1μm以下。

当第二脱模层110b具有与第一脱模层110a不同的结构时,第二脱
模层110b例如由主要成分为聚丙烯树脂、聚甲基戊烯树脂、甲基戊烯-α
烯烃共聚物、或具有间同立构结构的聚苯乙烯类树脂的树脂形成。此外,
聚甲基戊烯树脂、或甲基戊烯-α烯烃共聚物从三井化学有限公司以商品
名TPX(注册商标)出售。此外,具有间同立构结构的聚苯乙烯类树脂
从出光兴产有限公司以商品名XAREC(注册商标)出售。在这种情况
下,第二脱模层110b和缓冲层120的粘合力可能会降低,但是当这种情
况出现时,可在第二脱模层110b和缓冲层120之间插入锚层和底漆层(粘
合层)。此外,当第二脱模层110b由主要成分为聚丙烯树脂的树脂形成
时,所述缓冲层120和第二脱模层110b的粘合性良好,因此这些层之间
不需要插入锚层或底漆层(粘合层)。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脱模层
110b的厚度优选在5μm以上,更优选在10μm以上。

(B)

在使用第一实施方案、下述的第二实施方案或第三实施方案的层压
膜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层压膜100和热板300之间依次以Teflon(注册
商标)片330、橡胶垫320和不锈钢板310的顺序夹入,但是Teflon(注
册商标)片330、橡胶垫320和不锈钢板310可省去。

实施例

以下,如实施例和参考例所示对本发明做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1.层压膜的制造

(1)第一脱模层的原料

作为第一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
和共聚物(B)的聚合比(A/B)为A/B=80/20的树脂组合物。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

三菱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制NOVADURAN 5020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成分和聚丁二醇成分的共聚物(B):

三菱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制NOVADURAN 5505S

(共聚比:PBT成分/PTMG成分=90/10)

(2)缓冲层的原料

作为缓冲层的原料,使用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
甲酯衍生单元含量:5重量%)(住友化学有限公司制的ACRYFT(注册
商标)WD106)。

(3)第二脱模层的原料

作为第二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丙烯(住友化学有限公司制的Noblen 
FS2011DG2)。

(4)粘合层

作为形成粘合第一脱模层和缓冲层的粘合层的树脂,使用改性聚乙
烯(三菱化学有限公司制的MODIC(注册商标)F515A)。

(5)层压膜的制作

使用共挤出法,制作在缓冲层的正面和背面具有第一脱模层和第二
脱模层的层压膜(参见图2)。

此外,具体地,使用进料块和复式多模头来同时挤出聚对苯二甲酸
丁二醇酯/聚丁二醇嵌段共聚物、改性聚乙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
物和聚丙烯而制作层压膜。此外,这时使用图3所示的装置,但第一辊
230的温度为60℃,第二辊240相对第一辊230的圆周速度比为1。

该层压膜的第一脱模层的厚度为12μm,粘合层的厚度为10μm,
缓冲层的厚度为88μm,第二脱模层的厚度为10μm。

2.CL膜粘合试验

实际上,以第一脱模层与电路露出膜相对置的方式用所述层压膜从
两侧包覆通过粘合剂暂时固定有CL膜的电路露出膜,通过热板加压以
图5所示的加热模式进行热压。其结果,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
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小于90μm(参见表1)。此外,层压膜可容
易地从电路露出膜上剥离,热压后的层压膜的剥离不良(电路上的膜残
留,粘附)发生率小于1.0%(参见表1)。

3.从CL粘合剂上的剥离试验

将第一脱模层直接粘合于在聚酰亚胺膜上形成的CL粘合剂层表面
上,在170℃、4MPa下进行10分钟的加压处理。其后,通过剥离粘合
的膜之间,来确认第一脱模层和CL粘合剂是否能容易地剥离。其结果,
可容易地剥离,且未发生脱模膜的粘附(参见表1)。

(实施例2)

作为第一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
和共聚物(B)的聚合比(A/B)为A/B=70/30的树脂组合物,除此之外,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层压膜,对该层压膜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
的评价。

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小于90
μm(参见表1)。此外,热压后的层压膜可容易地从电路露出膜上剥离,
层压膜的脱模不良发生率小于1.0%(参见表1)。关于从CL粘合剂上的
剥离试验,可容易地剥离,未发生脱模膜的粘附(参见表1)。

(实施例3)

作为第一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
和共聚物(B)的聚合比(A/B)为A/B=50/50的树脂组合物,除此之外,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层压膜,对该层压膜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
的评价。

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小于80
μm(参见表1)。此外,层压膜可容易地从电路露出膜上剥离,热压后
的层压膜的脱模不良发生率小于1.0%(参见表1)。关于从CL粘合剂上
的剥离试验,可容易地剥离,未发生粘附(参见表1)。

(实施例4)

作为第一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
和共聚物(B)的聚合比(A/B)为A/B=25/75的树脂组合物,除此之外,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层压膜,对该层压膜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
的评价。

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小于80
μm,比现有的PBT脱模膜更优异(参见表1)。此外,层压膜可容易地
从电路露出膜上剥离,热压后的层压膜的脱模不良发生率小于1.0%,与
现有的PBT脱模膜同样好(参见表1)。关于从CL粘合剂上的剥离试验,
可容易地剥离,未发生粘附(参见表1)。

(参考例1)

作为第一脱模层的原料,仅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成分和聚丁
二醇成分的共聚物(三菱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制NOVADURAN 5505S,共
聚比:PBT成分/PTMG成分=90/10),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
方式制作层压膜,对该层压膜进行评价。此外,参考例只是为了支持实
施例的效果,并非如对比例那样示出现有技术的实例。

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小于80
μm(参见表1)。热压后的层压膜的脱模不良发生率小于1.0%(参见表
1)。但是,无法容易地从CL粘合剂上剥离,发生粘附(参见表1)。

表1


此外,表1中,“均聚PBT”表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共
聚PBT”表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成分和聚丁二醇成分的共聚物。

-第二种实施方案-

对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案的层压膜100进行说明。第二种实施方
案的层压膜100和所述第一种实施方案的层压膜100的主要区别在于脱
模层110的必要组成不同这一点。此外,关于第二种实施方案的层压膜
100和所述第一种实施方案的层压膜100相同的组成,对于它们的说明
进行了适当的省略。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层压膜100的厚度优选为
25μm以上且300μm以下。以下,对这些层分别作详细描述。

脱模层110由主要成分为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的树脂(以下称为“脱
模层形成树脂”)形成。脱模层形成树脂中的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的含量为
90重量%以上,优选95重量%以上。此外,脱模层110也可仅由聚醚酯
嵌段共聚物形成。以下,对脱模层形成树脂的组成成分作详细描述。

(1)聚醚酯嵌段共聚物

聚醚酯嵌段共聚物主要由聚醚链段和聚酯链段构成。此外,聚酯链
段和聚醚链段的重量比优选在80:20至90:10的范围内。此外,聚醚链段
的结构单元优选主要为氧亚丁基单元,聚酯链段的结构单元优选主要为
以下化学式(I)所示的酯单元。此外,这类聚醚酯嵌段共聚物从三菱工
程塑料有限公司以商品名NOVADURAN(注册商标)5505S、5510S出
售。

化学结构2


(2)除聚醚酯嵌段共聚物之外的树脂

作为构成脱模层形成树脂的聚醚酯嵌段共聚物之外的树脂,例如可
以列举弹性体树脂、聚烯烃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
酰胺类树脂、聚苯醚树脂、聚苯硫醚树脂(PPS)等。此外,这些树脂
可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此外,作为弹性体树脂、聚烯烃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聚酰胺
类树脂,可列举与所述第一种实施方案相同的树脂。作为聚酯类树脂,
例如可以列举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
酯等。

(3)其他

在脱模层形成树脂中,可混合与所述第一种实施方案相同的多种添
加剂,例如防结块剂、抗氧化剂、成核剂、抗静电剂、操作油、增塑剂、
脱模剂、阻燃剂、阻燃助剂、颜料等。

2.缓冲层

缓冲层120以与所述第一种实施方案相同的方式形成。

<层压膜的制造、使用>

本实施方案的层压膜100可以与所述第一种实施方案相同的方式制
造并使用。

以下,通过示出实施例和对比例来对本发明作更详细说明。

(实施例1)

1.层压膜的制造

(1)第一脱模层的原料

作为第一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醇嵌段
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结构单元/聚丁二醇结构单元:90重量份
/10重量份)(三菱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制的NOVADURAN(注册商标)
5505S)。

(2)缓冲层的原料

作为缓冲层的原料,使用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
甲酯衍生单元含量:5重量%)(住友化学有限公司制的ACRYFT(注册
商标)WD106)。

(3)第二脱模层的原料

作为第二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丙烯(住友化学有限公司制的Noblen 
FS2011DG2)。

(4)粘合层

作为形成粘合第一脱模层和缓冲层的粘合层的树脂,使用改性聚乙
烯(三菱化学有限公司制的MODIC(注册商标)F515A)。

(5)层压膜的制作

使用共挤出法,制作在缓冲层的正面和背面具有第一脱模层和第二
脱模层的层压膜(参见图2)。

此外,具体地,使用进料块和复式多模头来同时挤出聚对苯二甲酸
丁二醇酯/聚丁二醇嵌段共聚物、改性聚乙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
物和聚丙烯而制作层压膜。此外,这时使用图3所示的装置,但第一辊
230的温度为60℃,第二辊240相对第一辊230的圆周速度比为1。

该层压膜的第一脱模层的厚度为28μm,粘合层的厚度为10μm,
缓冲层的厚度为72μm,第二脱模层的厚度为10μm。

2.CL膜粘合试验

实际上,以第一脱模层与电路露出膜相对置的方式用所述层压膜从
两侧包覆通过粘合剂暂时固定有CL膜的电路露出膜,通过热板加压以
图5所示的加热模式进行热压。其结果,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
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小于80μm,比现有的PBT脱模膜(参见对
比例1)更优异(参见表2)。此外,热压后的层压膜的脱模不良发生率
小于1.0%,与现有的PBT脱模膜同样好(参见表2)。

(实施例2)

作为第一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醇嵌段
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结构单元/聚丁二醇结构单元:80重量份
/20重量份)(三菱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制的NOVADURAN(注册商标)
5510S),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层压膜,对该层压膜
进行评价。

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小于80
μm,比现有的PBT脱模膜(参见对比例1)更优异(参见表2)。此外,
热压后的层压膜的脱模不良发生率小于1.0%,与现有的PBT脱模膜同
样好(参见表2)。

(对比例1)

作为第一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三菱工程塑
料有限公司制的NOVADURAN(注册商标)5020),除此之外,以与实
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层压膜,对该层压膜进行评价。

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在150μm
以上(参见表2)。热压后的层压膜的脱模不良发生率小于1.0%(参见
表2)。

表2



此外,表2中,“PBT/PTMG(90/10)”表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聚丁二醇嵌段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链段/聚丁二醇链段:90
重量份/10重量份),“PBT/PTMG(80/20)”表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聚丁二醇嵌段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链段/聚丁二醇链段:80
重量份/20重量份),“PBT”表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改性PE”表
示改性聚乙烯,“EMMA”表示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甲基丙烯
酸甲酯衍生单元含量:5重量%),“PP”表示聚丙烯。

-第三种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方案的层压膜100进行说明。第三种实施方
案的层压膜100和所述第一种实施方案和第二种实施方案的层压膜100
的主要区别在于脱模层110的必要组成不同这一点。此外,关于第三种
实施方案的层压膜100和所述第一种实施方案的层压膜100相同的组成,
对于它们的说明进行了适当的省略。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层压膜100
的厚度优选在25μm以上且300μm以下。以下,对这些层分别作详细
描述。

<层压膜结构层的详述>

1.脱模层

脱模层110由主要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树脂的树脂(以
下称为“脱模层形成树脂”)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脱模层110
的厚度大于0μm且在15μm以下。此外,脱模层的厚度优选大于0μm
且在12μm以下,更优选大于0μm且在1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大于0
μm且在8μm以下,进一步优选大于0μm且在6μm以下,进一步优选
大于0μm且小于5μm,进一步优选大于0μm且在4μm以下,进一步
优选大于0μm且在3μm以下,进一步优选大于0μm且在2μm以下,
进一步优选大于0μm且在1μm以下。此外,在第05/030466号国际公
开文本第[0052]段中,记载了“优选所述脱模层厚度的下限为5μm”,但
在实施例中只公开了25μm厚的脱模层。以下,对脱模层形成树脂的组
成成分作详细描述。

(1)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树脂

所谓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树脂是指,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
酯树脂、或主要成分为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单元(参见下述化学式(I))
的共聚物等。作为“主要成分为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单元的共聚物”,例
如可以列举主要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链段和聚氧化丁烯链段构成的
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等。此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链段和聚氧化丁烯
链段的重量比优选在80:20至90:10的范围内。此外,这类聚醚酯嵌段共
聚物从三菱工程塑料有限公司以商品名NOVADURAN(注册商标)
5505S、5510S出售。

化学结构3


在本实施方案中,脱模层形成树脂中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树
脂的含量在90重量%以上,但优选95重量%以上。此外,脱模层110
也可仅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树脂形成。

(2)除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树脂之外的树脂

作为构成脱模层形成树脂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树脂之外的树
脂,例如可以列举弹性体树脂、聚烯烃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聚酯
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苯醚树脂和聚苯硫醚树脂(PPS)等。此外,
这些树脂可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此外,作为弹性体树脂、聚烯烃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聚酰胺
类树脂,可列举与所述第一种实施方案相同的树脂。作为聚酯类树脂,
例如可以列举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

(3)其他

在脱模层形成树脂中,可混合与所述第一种实施方案相同的多种添
加剂,例如防结块剂、抗氧化剂、成核剂、抗静电剂、操作油、增塑剂、
脱模剂、阻燃剂、阻燃助剂、颜料等。

2.缓冲层

缓冲层120以与所述第一种实施方案相同的方式形成。

<层压膜的制造、使用>

该实施方案的层压膜100可以与所述第一种实施方案相同的方式制
造并使用。

以下,通过示出实施例来对本发明作更详细说明。

(实施例1)

1.层压膜的制造

(1)第一脱模层的原料

作为第一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醇嵌段
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结构单元/聚丁二醇结构单元:80重量份
/20重量份)(三菱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制的NOVADURAN(注册商标)
5510S)。

(2)缓冲层的原料

作为缓冲层的原料,使用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
甲酯衍生单元含量:5重量%)(住友化学有限公司制的ACRYFT(注册
商标)WD106)。

(3)第二脱模层的原料

作为第二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丙烯(住友化学有限公司制的Noblen 
FS2011DG2)。

(4)粘合层

作为形成用于粘合第一脱模层和缓冲层的粘合层的树脂,使用改性
聚乙烯(三菱化学有限公司制的MODIC(注册商标)F515A)。

(5)层压膜的制作

使用共挤出法,制作在缓冲层的正面和背面具有第一脱模层和第二
脱模层的层压膜(参见图2)。

此外,具体地,使用进料块和复式多模头来同时挤出聚对苯二甲酸
丁二醇酯/聚丁二醇嵌段共聚物、改性聚乙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
物和聚丙烯而制作层压膜。此外,这时使用图3所示的装置,但第一辊
230的温度为60℃,第二辊240相对第一辊230的圆周速度比为1。

该层压膜的第一脱模层的厚度为6μm,粘合层的厚度为10μm,缓
冲层的厚度为94μm,第二脱模层的厚度为10μm。

2.CL膜粘合试验

实际上,以第一脱模层与电路露出膜相对置的方式用所述层压膜从
两侧包覆通过粘合剂暂时固定有CL膜的电路露出膜,通过热板加压以
图5所示的加热模式进行热压。其结果,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
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为60μm,比现有的PBT类脱模膜更优异(参
见表3)。此外,热压后的层压膜的脱模不良发生率小于1.0%,与现有
的PBT类脱模膜同样好(参见表3)。

(实施例2)

作为第一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三菱工
程塑料有限公司制的NOVADURAN(注册商标)5020),除此之外,以
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层压膜,对该层压膜进行评价。

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为70μm,
比现有的PBT类脱模膜更优异(参见表3)。此外,热压后的层压膜的
脱模不良发生率小于1.0%,与现有的PBT类脱模膜同样好(参见表3)。

(实施例3)

作为第一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醇嵌段
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结构单元/聚丁二醇结构单元:90重量份
/10重量份)(三菱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制的NOVADURAN(注册商标)
5505S),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层压膜,对该层压膜
进行评价。

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为70μm,
比现有的PBT类脱模膜更优异(参见表3)。此外,热压后的层压膜的
脱模不良发生率小于1.0%,与现有的PBT类脱模膜同样好(参见表3)。

(实施例4)

除了第一脱模层的厚度设为12μm,缓冲层的厚度设为98μm,不
设置第二脱模层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层压膜,对该层压
膜进行评价。

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为90μm,
比现有的PBT类脱模膜更优异(参见表3)。此外,热压后的层压膜的
脱模不良发生率小于1.0%,与现有的PBT类脱模膜同样好(参见表3)。

(实施例5)

除了第一脱模层的厚度设为12μm,缓冲层的厚度设为88μm之外,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层压膜,对该层压膜进行评价。

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为90μm,
比现有的PBT类脱模膜更优异(参见表3)。此外,热压后的层压膜的
脱模不良发生率小于1.0%,与现有的PBT类脱模膜同样好(参见表3)。

(实施例6)

除了第一脱模层的厚度设为4μm,缓冲层的厚度设为62μm,第二
脱模层的厚度设为7μm,粘合层的厚度设为7μm之外,以与实施例1
相同的方式制作层压膜,对该层压膜进行评价。

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为70μm,
比现有的PBT类脱模膜更优异(参见表3)。此外,热压后的层压膜的
脱模不良发生率小于1.0%,与现有的PBT类脱模膜同样好(参见表3)。

(实施例7)

除了第一脱模层的厚度设为5μm,缓冲层的厚度设为79μm,第二
脱模层的厚度设为8μm,粘合层的厚度设为8μm之外,以与实施例1
相同的方式制作层压膜,对该层压膜进行评价。

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为70μm,
比现有的PBT类脱模膜更优异(参见表3)。此外,热压后的层压膜的
脱模不良发生率小于1.0%,与现有的PBT类脱模膜同样好(参见表3)。

表3


此外,表3中,“PBT/PTMG(90/10)”表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聚丁二醇嵌段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链段/聚丁二醇链段:90
重量份/10重量份),“PBT/PTMG(80/20)”表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聚丁二醇嵌段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链段/聚丁二醇链段:80
重量份/20重量份),“PBT”表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改性PE”表
示改性聚乙烯,“EMMA”表示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甲基丙烯
酸甲酯衍生单元含量:5重量%),“PP”表示聚丙烯。

工业上的应用

本发明的脱模膜的特征在于,其与现有的PBT脱模膜同样地可防止
脱模层向电路露出膜和CL膜的密合以及脱模层彼此之间的密合,与现
有的PBT脱模膜相比,其可降低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
所述电路图案部分的渗出量。本发明的脱模膜尤其作为通过加压将CL
膜粘附于电路露出膜时,为使CL膜密合于电路图案的凹凸部而以包覆
覆盖膜的方式使用的脱模膜。

作为脱模膜,另外已知的有(1)用于层压板制造的脱模膜,(2)用
于先进复合材料制品制造的脱模膜,(3)用于体育、休闲用品制造的脱
模膜,本发明的脱模膜可用作这些脱模膜。此外,在层压板制造时所使
用的脱模膜为,在制造多层印刷电路板时的加压成形中,为了防止印刷
电路板与隔板或其他印刷电路板之间的粘附而在它们之间设置的膜。先
进复合材料制品制造时所使用的脱模膜为,例如在固化由环氧树脂和玻
璃布、碳纤维或芳纶纤维构成的预浸料而制造各种制品时所使用的膜。
体育、休闲用品制造时所使用的脱模膜为,例如在制造钓竿、高尔夫球
杆、冲浪板等时,将预浸料卷成圆筒形在高压釜中固化时在该预浸料上
所卷的膜。

所述脱模膜另外还可用作胶带、双面胶带、掩蔽胶带、标签、密封
条、贴纸、皮肤贴用糊药等的剥离膜。

所述脱模膜可用作制造印刷电路板、陶瓷电子组件、热固化树脂制
品或装饰板等时所使用的加工膜。此外,在制造印刷电路板、陶瓷电子
组件、热固化树脂制品或装饰板等时,为了使金属板彼此之间或树脂彼
此之间不粘附,在成形加工时可将此处所提及的加工膜置于金属板之间
或树脂之间,特别适合用于层压板制造、柔性印刷电路板制造、先进复
合材料制品制造、体育、休闲用品制造。此外,所述脱模膜还可用做包
装膜。

脱模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脱模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脱模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脱模膜.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脱模膜.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2195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2.12 C N 1 0 2 8 2 1 9 5 6 A *CN102821956A* (21)申请号 201180017280.1 (22)申请日 2011.03.30 2010-080324 2010.03.31 JP 2010-102577 2010.04.27 JP 2010-161488 2010.07.16 JP B32B 27/36(2006.01) B32B 27/00(2006.01) H05K 3/28(2006.01) (71)申请人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地址日本国东京都品川区 (72)发明人谷。

2、口裕人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85 代理人钟守期 苏萌 (54) 发明名称 脱模膜 (57) 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脱模膜,其将CL膜 粘附于电路露出膜时,能够防止脱模层向电路露 出膜和CL膜的密合以及脱模层彼此之间的密合, 同时可得到比现有的PBT类脱模膜更好的嵌入 性。本发明的脱模膜(100)包括至少含有聚对苯 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 醇酯(PBT)成分与聚丁二醇(PTMG)成分的共聚物 (B)的脱模层(110)。 (30)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2.09.29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

3、/JP2011/001910 2011.03.30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1/122023 JA 2011.10.06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7页 附图3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17 页 附图 3 页 1/1页 2 1.一种脱模膜,其包括至少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聚对苯二甲酸丁 二醇酯(PBT)成分与聚丁二醇(PTMG)成分的共聚物(B)的脱模层。 2.权利要求1的脱模膜,其中所述脱模层中的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 与所述共聚物(B)的重量比(A/B)为A。

4、/B=25/75以上且80/20以下。 3.权利要求2的脱模膜,其中所述脱模层中的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 与所述共聚物(B)的重量比(A/B)为A/B=25/75以上且50/50以下。 4.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脱模膜,其中所述共聚物(B)中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成分与聚丁二醇成分的共聚比(PBT/PTMG)为PBT/PTMG=80/20以上且90/10以下。 5.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的脱模膜,其中还具有缓冲层。 6.权利要求5的脱模膜,其中所述脱模层的厚度在15m以下。 7.一种脱模膜,其包括作为至少一侧的表面层的脱模层,所述脱模层由主要成分为聚 醚酯嵌段共聚物的树脂形成。

5、,所述共聚物主要由聚醚链段和聚酯链段构成。 8.一种脱模膜,其包括作为至少一侧的表面层的脱模层,所述脱模层由主要成分为聚 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树脂的树脂形成,且厚度在15m以下。 9.权利要求8的脱模膜,其中所述脱模层的厚度在10m以下。 10.权利要求8或9的脱模膜,其中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树脂为聚对苯二甲酸 丁二醇酯树脂。 11.权利要求8或9的脱模膜,其中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树脂为主要由聚醚链 段和聚酯链段构成的聚醚酯嵌段共聚物。 12.权利要求7或11的脱模膜,其中所述聚酯链段与聚醚链段的重量比在80:20至 90:10的范围内。 13.权利要求12的脱模膜,其中所述聚醚链。

6、段的结构单元主要为氧亚丁基单元,所述 聚酯链段的结构单元主要为下述化学式(I)所示的酯单元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21956 A 1/17页 3 脱模膜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脱模膜。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具有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形成的脱模层的脱模膜 (以下称为“PBT脱模膜”)”(例如,参见第05/030466号国际公开文本等)。这类脱模膜例如 在制作柔性印刷电路板(以下称为“FPC”)时使用,在所述柔性印刷电路板中通过热压机而 使覆盖层膜(以下称为“CL膜”)经由粘合剂粘附于电路露出的柔性膜(以下称为“电路露出 膜”)上。因此,在CL膜粘附于电路露。

7、出膜时,这类脱模膜可防止脱模层向电路露出膜和CL 膜的密合以及脱模层彼此之间的密合,显示出比较好的嵌入性(与CL膜未覆盖的电路图案 部分(凹凸部分)的配合性),并将电路露出膜与CL膜之间粘合剂的渗向所述电路图案部分 的渗出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第05/030466号国际公开文本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7 因此,在这种FPC制造领域中,进一步期望的是嵌入性能优异的脱模膜。 0008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CL膜粘附于电路露出膜时,能够防止脱模层向电路 露出膜和CL膜的密合以及脱模层彼此之间的密合的、得到比。

8、现有PBT类脱模膜更好的嵌入 性的脱模膜。 0009 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0 (1) 0011 本发明的脱模膜包括作为至少一侧表面层的脱模层。此外,所述脱模膜可仅由脱 模层形成。脱模层的主要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 酯与聚丁二醇的共聚物(B)的混合物。 0012 通过在脱模层上结合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 醇酯与聚丁二醇的共聚物(B),本发明的脱模膜可降低现有的脱模膜中存在的CL膜的粘合 剂渗向所述电路图案部分的渗出量,并抑制与CL粘合剂的过度密合,进一步提高脱模性。 0013 (2) 0014 在上述(1)的脱模膜中,优选脱模。

9、层中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与共 聚物(B)的重量比(A/B)为A/B=25/75以上且80/20以下。 0015 (3) 0016 在上述(2)的脱模膜中,优选脱模层中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与共 聚物(B)的重量比(A/B)为A/B=25/75以上且50/50以下。 说 明 书CN 102821956 A 2/17页 4 0017 (4) 0018 在上述(1)(3)中任一项的脱模膜中,优选共聚物(B)中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 醇酯与聚丁二醇的共聚比(PBT/PTMG)为PBT/PTMG=80/20以上且90/10以下。 0019 (5) 0020 在上述(1)(4)中任一。

10、项的脱模膜中,优选还具有缓冲层。 0021 (6) 0022 在上述(5)的脱模膜中,优选脱模层的厚度为15m以下。 0023 (7) 0024 本发明的脱模膜包括作为至少一侧的表面层的脱模层。此外,所述脱模膜可仅由 脱模层形成。脱模层可由主要成分为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的树脂形成。聚醚酯嵌段共聚物主 要由聚酯链段和聚醚链段构成。 0025 如果脱模层由主要成分为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的树脂形成,则这种脱模膜能够防止 现有的PBT脱模膜中存在的脱模层向电路露出膜和CL膜的密合以及脱模层彼此之间的密 合,并与现有的PBT脱模膜相比,能够降低电路露出膜与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所述电路 图案部分的渗出量。 00。

11、26 (8) 0027 本发明的脱模膜包括作为至少一侧的表面层的脱模层。此外,所述脱模膜可仅由 脱模层形成。脱模层由主要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树脂的树脂形成。此外,这类 脱模层的厚度为大于0m且15m以下。 0028 上述脱模膜能够防止现有的PBT类脱模膜中存在的脱模层向电路露出膜和CL膜 的密合以及脱模层彼此之间的密合,与现有的PBT类脱模膜相比,能够降低电路露出膜与 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所述电路图案部分的渗出量。此外,通常脱模层越薄,在应力负荷时 越易在脱模层上产生裂纹,但是该脱模膜即使在应力负荷时也不会在脱模层上产生裂纹。 0029 此外,在所述脱模膜中,脱模层的厚度大于0m且在。

12、15m以下,比现有的PBT类 脱模膜中的脱模层更薄。因此,与现有的PBT类脱模膜相比,所述脱模膜能够降低在脱模层 形成时所使用的树脂的量。因此,所述脱模膜能够对降低环境负荷和制造成本做出贡献。 0030 (9) 0031 在上述(8)的脱模膜中,优选脱模层的厚度大于0m且在10m以下。 0032 (10) 0033 在上述(8)或(9)的脱模膜中,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树脂为聚对苯二甲 酸丁二醇酯树脂。 0034 (11) 0035 在上述(8)或(9)的脱模膜中,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树脂为聚醚酯嵌段 共聚物。聚醚酯嵌段共聚物主要由聚醚链段和聚酯链段构成。 0036 (12) 003。

13、7 在上述(7)或(11)的脱模膜中,优选聚酯链段与聚醚链段的重量比在80:20至 90:10的范围内。 0038 (13) 0039 在上述(12)的脱模膜中,优选聚醚链段的结构单元主要为氧亚丁基单元,优选聚 说 明 书CN 102821956 A 3/17页 5 酯链段的结构单元主要为下述化学式(I)所示的酯单元。 0040 化学结构1 0041 0042 发明效果 0043 将CL膜粘附于电路露出膜时,本发明的脱模膜能够防止脱模层向电路露出膜和 CL膜的密合以及脱模层彼此之间的密合,同时,得到比现有PBT类脱模膜更好的嵌入性。 附图说明 0044 图1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层压膜的纵向剖面图。。

14、 0045 图2变形实施例(A)的层压膜的纵向剖面图。 0046 图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层压膜的制造装置的一个实例的图。 0047 图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层压膜的使用方法的一个实例的图。 0048 图5是示出当通过使用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层压膜而将CL膜密合于电路图案的凹 凸部时的热压机的加热模式的图。 0049 附图标记说明 0050 100、100A 层压膜(脱模膜) 0051 110 脱模层 0052 110a 第一脱模层(脱模层) 0053 110b 第二脱模层(脱模层) 0054 120 缓冲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55 -第一实施方案- 0056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

15、的层压膜100主要由脱模层110和缓冲层120 构成。此外,在该实施方案中,优选层压膜100的厚度在25m以上且300m以下。以下 对这些层分别进行详细描述。 0057 0058 1.脱模层 0059 脱模层110由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成 分与聚丁二醇成分的共聚物(B)的树脂组成。 0060 在脱模层110中,均聚物(A)与共聚物(B)的重量比(A/B)优选为A/B=10/90以 上且90/10以下,更优选为A/B=20/80以上且80/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A/B=25/75以上且 80/20以下。当A/B=10/90以上且90/10以下时,由于与CL粘。

16、合剂的密合没有过强,因此脱 模层110的脱模性没有降低,此外还能够防止CL粘合剂的渗出量的增大。特别地,从提高 说 明 书CN 102821956 A 4/17页 6 嵌入性的观点来看,优选A/B=25/75以上且50/50以下。 0061 脱模层110中含有的共聚物(B)中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成分与聚丁二醇成分 的共聚比(PBT/PTMG)优选为PBT/PTMG=80/20以上且90/10以下。当PBT/PTMG=80/20以 上且90/10以下时,能够防止CL粘合剂的渗出量增大,此外还可防止CL粘合剂的密合性恶 化。 0062 作为除了均聚物(A)和共聚物(B)之外还可包含在脱模层形成树。

17、脂中的树脂成 分,例如可以列举弹性体树脂、聚烯烃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 脂、聚苯醚、聚苯硫醚树脂(PPS)等。此外,这些树脂可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0063 此外,作为弹性体树脂,例如可以列举天然橡胶、聚丁二烯、聚异戊二烯、聚异丁 烯、氯丁橡胶、聚硫橡胶、聚硫橡胶()、丙烯酸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表 氯醇橡胶、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R)、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EB)、苯乙 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 苯乙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SIR)、氢化苯乙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SEP。

18、)、苯乙烯-异 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IS)、氢化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PS),或 乙烯-丙烯橡胶(EPM)、乙烯-丙烯-二烯橡胶(EPDM)、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类弹性体等烯 烃类橡胶,或丁二烯-丙烯腈-苯乙烯-芯壳橡胶(ABS)、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 烯-芯壳橡胶(MBS)、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苯乙烯-芯壳橡胶(MAS)、丙烯酸辛 酯-丁二烯-苯乙烯-芯壳橡胶(MABS)、丙烯酸烷基酯-丁二烯-丙烯腈-苯乙烯-芯壳 橡胶(AABS)、丁二烯-苯乙烯-芯壳橡胶(SBR)、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硅氧烷等 含有硅氧烷的芯壳橡胶等芯壳橡胶的颗粒状弹性体,或。

19、将其改性得到的橡胶等。 0064 作为聚烯烃类树脂,例如可以列举线性高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高压低 密度聚乙烯、全同立构聚丙烯、间同立构聚丙烯、嵌段聚丙烯、无规聚丙烯、聚丁烯、1,2-聚 丁二烯、聚(4-甲基戊烯)、环状聚烯烃及其共聚物(例如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等) 等。 0065 作为聚苯乙烯类树脂,例如可以列举无规立构聚苯乙烯、全同立构聚苯乙烯、高耐 冲击聚苯乙烯(HI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S)、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 甘油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丙烯。

20、酸烷基酯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共 聚物、苯乙烯-富马酸共聚物等。 0066 作为聚酯类树脂,例如可以列举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 0067 作为聚酰胺类树脂,例如可以列举尼龙(注册商标)6、尼龙(注册商标)6,6等。 0068 在脱模层形成树脂中,可以混合多种添加剂,例如防结块剂、抗氧化剂、成核剂、抗 静电剂、操作油、增塑剂、脱模剂、阻燃剂、阻燃助剂、颜料等。 0069 此外,作为防结块剂,可以列举以下所述的无机颗粒或有机颗粒。作为无机颗粒, 可以列举IA族、IIA族、IVA族、VIA族、VIIA族、VIII族、IB族、IIB族、IIIB族、IVB族 元素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

21、氮化物、卤化物、碳酸盐、硫酸盐、乙酸盐、磷酸盐、亚磷酸 盐、有机羧酸盐、硅酸盐、钛酸盐、硼酸盐及其水合物,和以其为中心的络合物和天然矿物颗 粒。 0070 作为这类无机颗粒的具体实例,可以列举氟化锂、硼砂(硼酸钠盐水合物)等IA族 说 明 书CN 102821956 A 5/17页 7 元素的化合物;碳酸镁、磷酸镁、氧化镁、氯化镁、乙酸镁、氟化镁、钛酸镁、硅酸镁、硅酸镁水 合物(滑石)、碳酸钙、磷酸钙、亚磷酸钙、硫酸钙(石膏)、乙酸钙、对苯二甲酸钙、氢氧化钙、 硅酸钙、氟化钙、钛酸钙、钛酸锶、碳酸钡、磷酸钡、硫酸钡、亚硫酸钡等IIA族元素的化合 物;二氧化钛、一氧化钛、氮化钛、二氧化锆、一氧化。

22、锆等IVA族元素的化合物;二氧化钼、三 氧化钼、硫化钼等VIA族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锰、乙酸锰等VIIA族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钴、 乙酸钴等VIII族元素的化合物;碘化亚铜等IB族元素的化合物;氧化锌、乙酸锌等IIB族 元素的化合物;氧化铝、氢氧化铝、氟化铝、硅酸铝(高岭土、高岭石)等IIIB族元素的化合 物;氧化硅(硅石、硅胶)、石墨、碳、石墨、玻璃等IVB族元素的化合物;光卤石、钾盐镁矾、云 母(金云母)、焙烧过的矿石等天然矿物颗粒。 0071 作为有机颗粒,可以列举氟树脂、三聚氰胺类树脂、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 丙烯酸类树脂硅氧烷及其交联体。 0072 上述无机颗粒和有机颗粒的平均粒径优。

23、选在0.1m以上且10m以下,添加量优 选在0.01重量%以上且15重量%以下。 0073 此外,这些防结块剂可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结合使用。 0074 作为抗氧化剂,可以列举磷类抗氧化剂、酚类抗氧化剂、硫类抗氧化剂、丙烯酸 2-(1-羟基-3,5-二叔戊基苯基)乙基-4,6-二叔戊基苯基酯等。此外,这些抗氧化剂 可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结合使用。 0075 作为成核剂,可以列举二(对叔丁基苯甲酸)铝等羧酸金属盐、亚甲基双(2,4-二叔 丁基苯酚)酸式磷酸钠等磷酸金属盐、滑石、酞菁衍生物等。此外,这些成核剂可单独使用, 或两种以上结合使用。 0076 作为增塑剂,可以列举聚乙二醇、聚酰胺低聚物、。

24、亚乙基双硬脂酰胺、邻苯二甲酸 酯、聚苯乙烯低聚物、聚乙烯蜡、硅油等。此外,这些增塑剂可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结合使 用。 0077 作为脱模剂,可以列举聚乙烯蜡、硅油、长链羧酸、长链羧酸金属盐等。此外,这些 脱模剂可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结合使用。 0078 作为操作油,可以列举石蜡类油、环烷类油、芳族类油。此外,在这些操作油中,与 通过n-d-M法算出的石蜡(直链)相关的碳数目相对于总的碳数目的百分比为60%Cp以上的 石蜡类油是优选的。 0079 关于操作油的粘度,优选40时的动态粘度在15cs以上且600cs以下,进一步优 选在15cs以上且500cs以下。此外,相对于脱模层形成树脂的100。

25、重量份,操作油的添加 量优选在0.01重量份以上且1.5重量份以下,更优选在0.05重量份以上且1.4重量份以 下,进一步优选在0.1重量份以上且1.3重量份以下。此外,这些操作油可单独使用,或两 种以上结合使用。 0080 2.缓冲层 0081 在本实施方案中,缓冲层120由主要成分为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树脂 (以下称为“缓冲层形成树脂”)形成。此外,缓冲层形成树脂可仅由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共聚物形成。为了提高与脱模层110的粘附性,可在所述缓冲层形成树脂中添加与上述脱 模层形成树脂相同组成的树脂。为了防止在加热时的外流,可在所述缓冲层形成树脂中添 加聚烯烃类树脂。此外,作为聚烯烃。

26、类树脂,例如可以列举线性高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 说 明 书CN 102821956 A 6/17页 8 聚乙烯、高压低密度聚乙烯、全同立构聚丙烯、间同立构聚丙烯、嵌段聚丙烯、无规聚丙烯、 聚丁烯、1,2-聚丁二烯、聚(4-甲基戊烯)、环状聚烯烃及其共聚物等。在该实施方案中,缓 冲层120的厚度优选为脱模层110的厚度的3倍以上,更优选为5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 倍以上。在本实施方案中,当脱模层110与缓冲层120的粘附性不好时,可在这些层之间插 入锚层或底漆层(粘合层)。 0082 此外,根据需要,在不背离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可向所述缓冲层形成树脂中混入 上述弹性体树脂和添加剂。 0083 。

27、0084 本实施方案的层压膜100能够通过共挤出法、挤出层压法等方法制造。 0085 在共挤出法中,通过使用进料块和复式多模头(multimanifold die)而将脱模层 110和缓冲层120同时挤出来制造层压膜100。此外,如图3所示,在共挤出法中,通过模头 210的熔融物M被第一辊230引导,直至脱离第一辊230为止的期间被第一辊230冷却,形 成层压膜100。其后,该层压膜100被第二辊240向膜传送方向(参见图3的箭头)的下游侧 传送,最终卷绕在卷绕辊(图中未示出)上。此外,此时,第一辊230的温度优选在30以上 且100以下,第二辊240相对第一辊230的圆周速度比优选在0.99。

28、0以上且0.998以下。 此外,根据需要,可在第一辊的附近设置接触辊。 0086 在挤出层压法中,将挤出机气缸的温度设定在225以上且250以下,以挤出脱 模层110,并合并该脱模层110与缓冲层120,由此层压脱模层110与缓冲层120制造层压膜 100。此外,如图3所示,在挤出层压法中,通过模头210的脱模层形成树脂的熔融物M被第 一辊230的引导,直至脱离第一辊230为止的期间被第一辊230冷却,形成脱模层膜F。其 后,该脱模层膜F被第二辊240向膜传送方向(参见图3的箭头)的下游侧传送。然后,将形 成缓冲层120的树脂混合物的熔融物(图中未示出)与向膜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的脱模层膜 F合。

29、并,使其与脱模层膜F成为一体,从而制造层压膜100。此外,将如此制造的层压膜100 卷绕在设置于膜传送方向下游侧的卷绕辊(图中未示出)。此外,此时,第一辊230的温度优 选为30以上且100以下,第二辊240相对于第一辊230的圆周速度比优选在0.990以 上且0.998以下。此外,根据需要,可在第一辊附近设置接触辊。 0087 此外,当难以通过上述方法形成薄的脱模层110时,采用溶液浇铸成形法等成形 方法,由脱模层形成树脂溶液来形成脱模层110也可。 0088 0089 将CL膜粘附于电路露出膜时,为使CL膜密合在电路图案的凹凸部,因此将本发明 实施方案的层压膜100以包覆CL膜的方式配置,。

30、并且与电路露出膜和CL膜一同被加压装 置加压。具体地,如图4所示,使层压膜100以脱模层110相对置的方式夹入通过粘合剂将 电路露出膜和CL膜暂时固定的部件340,之后,以Teflon(注册商标)片330、橡胶垫320和 不锈钢板310的次序夹入,并被热板300按压(参见图4中的空心箭头)。此外,作为利用所 述热板300的加热方法如图5所示。换言之,热板300从开始加压用15分钟将温度由常温 升至170,其后维持该温度35分钟。然后,热板300经过50分钟从170被冷却至常温。 此外,利用热板300的加压是从0分钟的时间点开始的,在100分钟的时间点放开。此外, 此时加压压力适当地调节在5MP。

31、a以上且15MPa以下。 0090 说 明 书CN 102821956 A 7/17页 9 0091 (A) 0092 在第一实施方案、下述的第二实施方案或第三实施方案中,介绍了仅在缓冲层120 的一侧上设置脱模层110的层压膜100,但是如图2所示,在缓冲层120的两侧上设置脱模 层110a和110b的层压膜100A也包含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此外,以下,附图标记 110a的脱模层称为“第一脱模层”,附图标记110b的脱模层称为“第二脱模层”。 0093 第一脱模层110a具有与上述脱模层110相同的结构。另一方面,第二脱模层110b 可具有与第一脱模层110a相同的结构,也可具有与第一。

32、脱模层110a不同的结构。 0094 当第二脱模层110b具有与第一脱模层110a相同的结构时,第二脱模层110b的厚 度优选大于0m且在15m以下,更优选大于0m且在12m以下,进一步优选大于0m 且在10m以下,进一步优选大于0m且在8m以下,进一步优选大于0m且在6m以 下,进一步优选大于0m且小于5m,进一步优选大于0m且在4m以下,进一步优选大 于0m且在3m以下,进一步优选大于0m且在2m以下,进一步优选大于0m且在 1m以下。 0095 当第二脱模层110b具有与第一脱模层110a不同的结构时,第二脱模层110b例如 由主要成分为聚丙烯树脂、聚甲基戊烯树脂、甲基戊烯-烯烃共聚物、。

33、或具有间同立构结 构的聚苯乙烯类树脂的树脂形成。此外,聚甲基戊烯树脂、或甲基戊烯-烯烃共聚物从三 井化学有限公司以商品名TPX(注册商标)出售。此外,具有间同立构结构的聚苯乙烯类树 脂从出光兴产有限公司以商品名XAREC(注册商标)出售。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脱模层110b 和缓冲层120的粘合力可能会降低,但是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可在第二脱模层110b和缓冲 层120之间插入锚层和底漆层(粘合层)。此外,当第二脱模层110b由主要成分为聚丙烯树 脂的树脂形成时,所述缓冲层120和第二脱模层110b的粘合性良好,因此这些层之间不需 要插入锚层或底漆层(粘合层)。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脱模层110b。

34、的厚度优选在5m 以上,更优选在10m以上。 0096 (B) 0097 在使用第一实施方案、下述的第二实施方案或第三实施方案的层压膜的一个实施 例中,在层压膜100和热板300之间依次以Teflon(注册商标)片330、橡胶垫320和不锈 钢板310的顺序夹入,但是Teflon(注册商标)片330、橡胶垫320和不锈钢板310可省去。 0098 实施例 0099 以下,如实施例和参考例所示对本发明做更详细的说明。 0100 实施例1 0101 1.层压膜的制造 0102 (1)第一脱模层的原料 0103 作为第一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和共聚物(B)的 聚合比(A/。

35、B)为A/B=80/20的树脂组合物。 0104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 0105 三菱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制NOVADURAN 5020 0106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成分和聚丁二醇成分的共聚物(B): 0107 三菱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制NOVADURAN 5505S 0108 (共聚比:PBT成分/PTMG成分=90/10) 说 明 书CN 102821956 A 8/17页 10 0109 (2)缓冲层的原料 0110 作为缓冲层的原料,使用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衍生单 元含量:5重量%)(住友化学有限公司制的ACRYFT(注册商标)WD106)。 0111 (。

36、3)第二脱模层的原料 0112 作为第二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丙烯(住友化学有限公司制的Noblen FS2011DG2)。 0113 (4)粘合层 0114 作为形成粘合第一脱模层和缓冲层的粘合层的树脂,使用改性聚乙烯(三菱化学 有限公司制的MODIC(注册商标)F515A)。 0115 (5)层压膜的制作 0116 使用共挤出法,制作在缓冲层的正面和背面具有第一脱模层和第二脱模层的层压 膜(参见图2)。 0117 此外,具体地,使用进料块和复式多模头来同时挤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 丁二醇嵌段共聚物、改性聚乙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聚丙烯而制作层压膜。此 外,这时使用图3所示的装置。

37、,但第一辊230的温度为60,第二辊240相对第一辊230的 圆周速度比为1。 0118 该层压膜的第一脱模层的厚度为12m,粘合层的厚度为10m,缓冲层的厚度为 88m,第二脱模层的厚度为10m。 0119 2.CL膜粘合试验 0120 实际上,以第一脱模层与电路露出膜相对置的方式用所述层压膜从两侧包覆通过 粘合剂暂时固定有CL膜的电路露出膜,通过热板加压以图5所示的加热模式进行热压。其 结果,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小于90m(参见表1)。此 外,层压膜可容易地从电路露出膜上剥离,热压后的层压膜的剥离不良(电路上的膜残留, 粘附)发生率小于1.0%(参见表1)。 。

38、0121 3.从CL粘合剂上的剥离试验 0122 将第一脱模层直接粘合于在聚酰亚胺膜上形成的CL粘合剂层表面上,在170、 4MPa下进行10分钟的加压处理。其后,通过剥离粘合的膜之间,来确认第一脱模层和CL粘 合剂是否能容易地剥离。其结果,可容易地剥离,且未发生脱模膜的粘附(参见表1)。 0123 (实施例2) 0124 作为第一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和共聚物(B)的 聚合比(A/B)为A/B=70/30的树脂组合物,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层压膜, 对该层压膜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评价。 0125 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小于。

39、90m(参见表1)。 此外,热压后的层压膜可容易地从电路露出膜上剥离,层压膜的脱模不良发生率小于1.0% (参见表1)。关于从CL粘合剂上的剥离试验,可容易地剥离,未发生脱模膜的粘附(参见表 1)。 0126 (实施例3) 0127 作为第一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和共聚物(B)的 聚合比(A/B)为A/B=50/50的树脂组合物,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层压膜, 说 明 书CN 102821956 A 10 9/17页 11 对该层压膜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评价。 0128 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小于80m(参见表1)。 此外,。

40、层压膜可容易地从电路露出膜上剥离,热压后的层压膜的脱模不良发生率小于1.0% (参见表1)。关于从CL粘合剂上的剥离试验,可容易地剥离,未发生粘附(参见表1)。 0129 (实施例4) 0130 作为第一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A)和共聚物(B)的 聚合比(A/B)为A/B=25/75的树脂组合物,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层压膜, 对该层压膜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评价。 0131 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小于80m,比现有的 PBT脱模膜更优异(参见表1)。此外,层压膜可容易地从电路露出膜上剥离,热压后的层压 膜的脱模不良发生率小于1.。

41、0%,与现有的PBT脱模膜同样好(参见表1)。关于从CL粘合剂 上的剥离试验,可容易地剥离,未发生粘附(参见表1)。 0132 (参考例1) 0133 作为第一脱模层的原料,仅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成分和聚丁二醇成分的共 聚物(三菱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制NOVADURAN 5505S,共聚比:PBT成分/PTMG成分=90/10), 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层压膜,对该层压膜进行评价。此外,参考例只是 为了支持实施例的效果,并非如对比例那样示出现有技术的实例。 0134 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小于80m(参见表1)。 热压后的层压膜的脱模不良发生率小于1.。

42、0%(参见表1)。但是,无法容易地从CL粘合剂 上剥离,发生粘附(参见表1)。 0135 表1 0136 0137 此外,表1中,“均聚PBT”表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均聚物,“共聚PBT”表示聚 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成分和聚丁二醇成分的共聚物。 0138 -第二种实施方案- 0139 对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案的层压膜100进行说明。第二种实施方案的层压膜 说 明 书CN 102821956 A 11 10/17页 12 100和所述第一种实施方案的层压膜100的主要区别在于脱模层110的必要组成不同这一 点。此外,关于第二种实施方案的层压膜100和所述第一种实施方案的层压膜100相同的 组成,。

43、对于它们的说明进行了适当的省略。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层压膜100的厚度优选 为25m以上且300m以下。以下,对这些层分别作详细描述。 0140 脱模层110由主要成分为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的树脂(以下称为“脱模层形成树 脂”)形成。脱模层形成树脂中的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的含量为90重量%以上,优选95重量% 以上。此外,脱模层110也可仅由聚醚酯嵌段共聚物形成。以下,对脱模层形成树脂的组成 成分作详细描述。 0141 (1)聚醚酯嵌段共聚物 0142 聚醚酯嵌段共聚物主要由聚醚链段和聚酯链段构成。此外,聚酯链段和聚醚链段 的重量比优选在80:20至90:10的范围内。此外,聚醚链段的结构单元优选主。

44、要为氧亚丁 基单元,聚酯链段的结构单元优选主要为以下化学式(I)所示的酯单元。此外,这类聚醚酯 嵌段共聚物从三菱工程塑料有限公司以商品名NOVADURAN(注册商标)5505S、5510S出售。 0143 化学结构2 0144 0145 (2)除聚醚酯嵌段共聚物之外的树脂 0146 作为构成脱模层形成树脂的聚醚酯嵌段共聚物之外的树脂,例如可以列举弹性体 树脂、聚烯烃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苯醚树脂、聚苯硫醚 树脂(PPS)等。此外,这些树脂可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0147 此外,作为弹性体树脂、聚烯烃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可列举与 所述第一。

45、种实施方案相同的树脂。作为聚酯类树脂,例如可以列举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 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 0148 (3)其他 0149 在脱模层形成树脂中,可混合与所述第一种实施方案相同的多种添加剂,例如防 结块剂、抗氧化剂、成核剂、抗静电剂、操作油、增塑剂、脱模剂、阻燃剂、阻燃助剂、颜料等。 0150 2.缓冲层 0151 缓冲层120以与所述第一种实施方案相同的方式形成。 0152 0153 本实施方案的层压膜100可以与所述第一种实施方案相同的方式制造并使用。 0154 以下,通过示出实施例和对比例来对本发明作更详细说明。 0155 (实施例1) 0156 1.层压膜的制造 015。

46、7 (1)第一脱模层的原料 0158 作为第一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醇嵌段共聚物(聚 说 明 书CN 102821956 A 12 11/17页 13 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结构单元/聚丁二醇结构单元:90重量份/10重量份)(三菱工程塑料 有限公司制的NOVADURAN(注册商标)5505S)。 0159 (2)缓冲层的原料 0160 作为缓冲层的原料,使用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衍生单 元含量:5重量%)(住友化学有限公司制的ACRYFT(注册商标)WD106)。 0161 (3)第二脱模层的原料 0162 作为第二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丙烯(住友化学有。

47、限公司制的Noblen FS2011DG2)。 0163 (4)粘合层 0164 作为形成粘合第一脱模层和缓冲层的粘合层的树脂,使用改性聚乙烯(三菱化学 有限公司制的MODIC(注册商标)F515A)。 0165 (5)层压膜的制作 0166 使用共挤出法,制作在缓冲层的正面和背面具有第一脱模层和第二脱模层的层压 膜(参见图2)。 0167 此外,具体地,使用进料块和复式多模头来同时挤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 丁二醇嵌段共聚物、改性聚乙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聚丙烯而制作层压膜。此 外,这时使用图3所示的装置,但第一辊230的温度为60,第二辊240相对第一辊230的 圆周速度比为1。

48、。 0168 该层压膜的第一脱模层的厚度为28m,粘合层的厚度为10m,缓冲层的厚度为 72m,第二脱模层的厚度为10m。 0169 2.CL膜粘合试验 0170 实际上,以第一脱模层与电路露出膜相对置的方式用所述层压膜从两侧包覆通过 粘合剂暂时固定有CL膜的电路露出膜,通过热板加压以图5所示的加热模式进行热压。其 结果,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小于80m,比现有的PBT 脱模膜(参见对比例1)更优异(参见表2)。此外,热压后的层压膜的脱模不良发生率小于 1.0%,与现有的PBT脱模膜同样好(参见表2)。 0171 (实施例2) 0172 作为第一脱模层的原料,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醇嵌段共聚物(聚 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结构单元/聚丁二醇结构单元:80重量份/20重量份)(三菱工程塑料 有限公司制的NOVADURAN(注册商标)5510S),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层 压膜,对该层压膜进行评价。 0173 电路露出膜和CL膜之间的粘合剂渗向电路图案的渗出量小于80m,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层状产品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