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机中选择和控制针的机械结构和用于该结构的针.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409285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90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0101202.5

申请日:

1990.03.07

公开号:

CN1045823A

公开日:

1990.10.03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D04B15/36

主分类号:

D04B15/36

申请人:

拉姆布达公司

发明人:

保罗·康蒂; 费兰克·加里包尔蒂

地址:

意大利佛罗伦萨

优先权:

1989.03.07 NL 9358A/89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代理人:

张祖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针(13、15)没有与成圈三角互相作用的针踵,一种与每根针共平面的片状选针器或挺针片(116)与针安置在同一滑槽内,并且用一形状互补的联接件(114、117)与针连接,在所在平面内实现相对于针的角位移,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至少有一个踵(118),其能相对于槽伸出和缩回,以便分别相对于成圈三角活动和不活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选择和控制针织机针的机械结构,该针织机至少有一个针床,针床上并排着滑槽,并且带有导引针的片状本体、基本上平行的侧面,针能在每条槽中活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针(13,15),其没有与成圈三角互相作用的针踵: 一种与每根针共平面的片状选针器或挺针片(116、136),该挺针片与针安置在同一槽内,并且与针连接,以便在所在平面内产生相对于针的角任移,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至少有一个踵(118、138),其能够相对于上述针床伸出和缩回,以便分别相对于成圈三角活动和不活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116,136)通过一个形状互补的联接件与针连接,联接件有一凹部(117)和一凸部(114),其呈弧形轮廓。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机械结构,其特征在于:挺针片或选针器(116、136)延伸形成一摆臂,在中间部位带有联接件,并且在一端具有踵(118、138),而相反端能从槽中伸出,以便受到一推杆控制,使上述相反端插入槽内,而使踵端伸出。
4: 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机械结构,其特征在于:为了作用在每个摆动挺针片(116、136)上,其包含有一摆动触发器,该摆动触发器中一臂由一单独电磁铁控制,大量电磁铁用于同一针床上的选针器。
5: 根据上述任何一个权利要求中所述的机械结构,其特征在 于:在同一槽内,一个带有斜面(132A)的可滑动的选针器(132),斜面(132A)能作用在上述相反端以使它降低。 6、一种针织机的针,作为代替与成圈三角相互作用的针踵,该针织机包含一与针共平面的片状选针器或挺针片(116、136),其能与针在同一槽里配合,并且与针连接,以便在与针同一的平面内产生相对于针的角位移,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至少有一个踵(118、138),通过挺针片或选针器的角位移,该踵能够伸出和缩回,以分别相对于成圈三角活动和不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针,其特征在于: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116、136)通过一形状互补的联接件与针连接,联接部分有一凹部(117)和一凸部(114),呈弧形轮廓,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116、136)延伸形成一摆臂,在中间部位带有联接件,并且在一端具有踵(118,138),而相反端能从槽中伸出,以便受到一推杆控制,使上述相反端插入槽内,而使踵端伸出。 8、一种针织机,至少有一个针床,针床上并排着滑槽,并且带有导引针的片状本体的基本上平行的侧面,针能在每条槽中滑动,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一种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选择和控制针的机械机构。
6: 136),该挺针片与针安置在同一槽内,并且与针连接,以便在所在平面内产生相对于针的角任移,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至少有一个踵(118、138),其能够相对于上述针床伸出和缩回,以便分别相对于成圈三角活动和不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116,136)通过一个形状互补的联接件与针连接,联接件有一凹部(117)和一凸部(114),其呈弧形轮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机械结构,其特征在于:挺针片或选针器(116、136)延伸形成一摆臂,在中间部位带有联接件,并且在一端具有踵(118、138),而相反端能从槽中伸出,以便受到一推杆控制,使上述相反端插入槽内,而使踵端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机械结构,其特征在于:为了作用在每个摆动挺针片(116、136)上,其包含有一摆动触发器,该摆动触发器中一臂由一单独电磁铁控制,大量电磁铁用于同一针床上的选针器。 5、根据上述任何一个权利要求中所述的机械结构,其特征在 于:在同一槽内,一个带有斜面(132A)的可滑动的选针器(132),斜面(132A)能作用在上述相反端以使它降低。 6、一种针织机的针,作为代替与成圈三角相互作用的针踵,该针织机包含一与针共平面的片状选针器或挺针片(116、136),其能与针在同一槽里配合,并且与针连接,以便在与针同一的平面内产生相对于针的角位移,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至少有一个踵(118、138),通过挺针片或选针器的角位移,该踵能够伸出和缩回,以分别相对于成圈三角活动和不活动。
7: 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针,其特征在于: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116、136)通过一形状互补的联接件与针连接,联接部分有一凹部(117)和一凸部(114),呈弧形轮廓,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116、136)延伸形成一摆臂,在中间部位带有联接件,并且在一端具有踵(118,138),而相反端能从槽中伸出,以便受到一推杆控制,使上述相反端插入槽内,而使踵端伸出。 8、一种针织机,至少有一个针床,针床上并排着滑槽,并且带有导引针的片状本体的基本上平行的侧面,针能在每条槽中滑动,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一种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选择和控制针的机械机构。
8: 138),其能够相对于上述针床伸出和缩回,以便分别相对于成圈三角活动和不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116,136)通过一个形状互补的联接件与针连接,联接件有一凹部(117)和一凸部(114),其呈弧形轮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机械结构,其特征在于:挺针片或选针器(116、136)延伸形成一摆臂,在中间部位带有联接件,并且在一端具有踵(118、138),而相反端能从槽中伸出,以便受到一推杆控制,使上述相反端插入槽内,而使踵端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机械结构,其特征在于:为了作用在每个摆动挺针片(116、136)上,其包含有一摆动触发器,该摆动触发器中一臂由一单独电磁铁控制,大量电磁铁用于同一针床上的选针器。 5、根据上述任何一个权利要求中所述的机械结构,其特征在 于:在同一槽内,一个带有斜面(132A)的可滑动的选针器(132),斜面(132A)能作用在上述相反端以使它降低。 6、一种针织机的针,作为代替与成圈三角相互作用的针踵,该针织机包含一与针共平面的片状选针器或挺针片(116、136),其能与针在同一槽里配合,并且与针连接,以便在与针同一的平面内产生相对于针的角位移,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至少有一个踵(118、138),通过挺针片或选针器的角位移,该踵能够伸出和缩回,以分别相对于成圈三角活动和不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针,其特征在于: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116、136)通过一形状互补的联接件与针连接,联接部分有一凹部(117)和一凸部(114),呈弧形轮廓,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116、136)延伸形成一摆臂,在中间部位带有联接件,并且在一端具有踵(118,138),而相反端能从槽中伸出,以便受到一推杆控制,使上述相反端插入槽内,而使踵端伸出。 8、一种针织机,至少有一个针床,针床上并排着滑槽,并且带有导引针的片状本体的基本上平行的侧面,针能在每条槽中滑动,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一种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选择和控制针的机械机构。

说明书


本发明一般而言是关于针织机的,特别涉及制造长袜和紧身衣裤(连袜裤)的针织机。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针的选择和控制,能尽可能避免成圈线处于受力状态,因此能减少断裂危险,尤其是在针不活动和与线圈连接阶段。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的针的选择和控制只要求一相对有限的空间,该空间在针径向排列情况下是基本的,根据下文和与此有关附图,这些以及其它的优点将是明显的。

    本发明的针织机至少有一个针床,针床上并排着滑槽,并且带有导引针的片状本体、基本上平行的侧面,针能在每条槽中活动,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包括:没有与成圈三角互相作用的针踵的针,一种与每根针共平面的片状选针器或挺针片,该挺针片与针安置在同一槽内,并且与针连接,以便在所在平面内产生相对于针的角位移,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至少有一个能够相对于上述针床伸出和缩回的踵,以便分别相对于成圈三角活动和不活动。

    实际上该挺针片或选针器通过一个形状互补地联接件与针连接,联接件有一凹部和一凸部,呈弧形轮廓。

    该挺针片或选针器延伸形成一摆臂,在中间部位带有联接件,并且在一端具有踵,而相反端能从槽中伸出,以便受到一推杆控制,使上述相反端插入槽内,而使踵端伸出。

    为了作用在每个摆动挺针片上,该机器可以包含有一摆动触发器,该摆动触发器中一臂由一单独电磁铁控制,大量电磁铁用于同一针床上的挺针片,每个磁铁的有效空间比连续织针之间的间隙所允许的空间大。

    更进一步,该针织机还可以在同一针槽中包含一个可滑动的挺针片,其具有斜面,能作用在上述相反端,使该端降低。

    本发明的进一步研究对象是针织机的针,包括一个与针共平面的片状选针器或挺针片,以代替与成圈三角相互作用的针踵,其能在同一槽里与针配合,并且与针连接,以便在与针同一的平面内产生相对于针的角位移: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至少有一个踵,通过挺针片或选针器的角位移,该踵能够伸出和缩回,以便分别相对于成圈三角活动和不活动。

    实际上,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通过一形状互补的联接件与针连接,联接部份有一凹部和一凸部,呈弧形轮廓: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延伸形成一摆臂,在中间部位带有联接件,并且在一端具有踵,而相反端能从槽中伸出,以受到一推杆控制,使上述相反端插入槽内,而使踵端伸出。

    通过以下说明和附图,此发明将得到更好的理解。附图显示了一个此发明的实用且不受限制的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显示了整个机器的全部轴向剖面:

    图2,3,4是示意图,显示了在四件针织物形成期间的机器状态以及在八个裤腿形成时,两个针床之间纱线交换过程中的机器状态:

    图5,6,7显示了平板针床,两个针床以及圆筒针床的局部剖面细节:

    图8,9显示了被置于成正反向旋转的装置和固定件上用于选针的器件:

    图10,11,12,13显示了在两种操作状态中,针床上选择三角的轮廓:

    图14,15显示了希望编织的服装;

    图16显示了在脚趾部分开始和分叉处结束时,两针床上两交叉织针的工作区域:

    图17为一示意图,显示了在裤体编织期间织线的交换状态:

    图18显示了一个对织针的选针进行控制的电磁铁的实施例。

    图1为织机的主剖面图,显示了机器的整体机械结构,零件1为机架,通过中心零件3和环状零件5。机架1支撑分别用于织针13和15的平板针床10和圆筒针床11。马达17通过齿形带驱动,装在输入轴20上的皮带轮19,然后把旋转运动传输给圆柱齿轮21和22。齿轮22把运动传输给齿轮23,齿轮23装配在由机架1支撑的轴承24上:齿轮23支撑绕圆筒11连续旋转(此例中成反时针方向)的装置26。装置26支撑用于摆动选择器的选针三角,此选针器用于选择以下将要说明的织针15,装置26同时绕固定的圆筒体11旋转。齿轮21通过一空套在轴上的二个同轴成一体的中间齿轮25把运动传输给齿轮26,齿轮26带动中轴27反时针旋转(与齿轮23反向),固定轴27的上端是一平盘支撑件28,其旋转方向与26相反,环29被装配在靠机架1的中部3的上端支撑的轴承30上,环29上装有一个绕固定在平板10上的圆筒9旋转的装置32并在其上开槽以便能容纳将在以下说明的织针13的摆动选针器,上述装置32支撑选针器的控制三角。

    轴27把运动传输给支撑平板三角的装置32,为了能用圆筒9提升平板10,轴27可沿其轴线移动:事实上,轴27的垂直上升导致盘形物28的上升,利用靠轴承30支撑的环29、盘状物28带动固定在套筒35上的盘34,套筒35可沿机架1的中心导引部分3滑动,进而通过圆筒9提升平板10。轴27的正常位置通过推力轴承36和一圆盘37支撑在机架的平面1A上来确定。当需要轴27和平板10很少的零点几毫米的提升时,可由气动的气缸/活塞系统38来实现,此种提升在编织所谓的弹性花纹里外边线时需要。当我们希望在机器停止期间,检查一下位于两针床间的机件时,有必要把轴27提升比上述大得多的距离(数量级为100mm)。此种提升可由大一级的气动的气缸/活塞系统39来实现,它通过带动气缸/活塞系统38,把盘3和包括平板10在内的整套机均一起提升。

    上部构件1C支撑纱线退卷器463,它装在同轴的构件40上,并利用支撑件41,使其旋转。来自退卷器的线在被针织夹住之前由环458引导。此环由上部构件通过臂1E支撑。机架1上的支撑件1F支撑切断和保持铁夹钳483,此夹用于限制和送出来自退卷器463的织线。

    上述臂1E和/或其它诸如1G这样连于机架1上的支撑件用于支撑固定的选针器(如225),它们分布在成正反向转动的装置26和32的外部。

    吸口43可沿着形成织物的针弧延伸,在圆筒11和平板10的边缘之间张开。吸口延伸成气流导管43A以吸入气流张紧正在编织的织物和传送已完成后的织物。

    以上各种组件可由互相同步的驱动器和马达加以控制。各种马达用电子程序控制,以保证在适当的时候改变其旋转速度,尤其是在一些特殊阶段,诸如开始阶段,裤叉结束处和裤体开始形成时的进给停止处。要保证降低其速度。

    机器的其它组件将在下文介绍并附图说明。

    参照以前的织机。用于形成线圈的零部件,也即织针和沉降片,与本织机基本相同。用一个具体但非限制的方式,本专利所选择的是图20所示的以前专利所提供的固定沉降片。和以前不同的零部件是:

    (1)与控制织针运动的三角相连的针踵:

    (2)因采用摆动选针器而产生的选针设备,或一种直接电子选针系统:

    (3)选针控制器,它由带有电一气伺服系统的电子系统控制。

    (4)用于改变针的高度以生成线圈的三角。其不同处是由于它们为双线进给按套排布并全部固定在相应的连续旋转的装置上,过去用于调节线圈长度必需的三角微小向上位移已被取消。

    (5)织线的进给系统。

    如前所述,此机器为一圆形织机,其圆周直径很大,以容纳多件织物,如多条紧身裤,每条裤子有一对裤腿和一裤体。在下文中将要介绍的织机将同时编织四件织物,当然这并不排除同时编织其它数量,尤其是偶数件的织物。

    在图2中,C1,C2,C3,C4分别表示四条紧身裤裤体的横截面。这些裤子沿圆形针床的周边分布,相互之间有一定间隔。

    图3显示了四条紧身裤裤腿的横截面,分别标以:G1X,G1Y-G2X,G2Y-G3X,G3Y-G4X,G4X-G4Y,它们之间同样有一定间隔。图3还示意地显示了三角46和三角47,它们分别处于外、内两侧,分别用于圆筒和平板,以及被成正反方向旋转的装置26和32所携带。从图3还可看到各套三角在旋转时是同步的,这以便使它们能从两织物间的空隙中穿过。从图4中可以注意到,在编织裤腿时反向旋转的三角同样能从两裤腿间穿过,亦即从裤腿GiX和GiY(i=1,2,3,4)之间穿过,这样,在图3和图4中,可看到有8个间隔可让三角穿过。因此,为了能容纳三角46和47,上述8个间隙沿周边方向均应有一定宽度,起控制织针作用的三角46和47分别用来编织筒形织物的外、内两侧。每套三角接受两线进给,线在它们之间交替编织,以便用圆筒和平板针床上的织针分别编出彼此相连的两个半线圈横列。

    希望编织的服装如图14和15所示。从脚趾处开始,首先织成封闭线圈横列A,C,D,B。此过程包括用于编织裤腿所需的所有织针(如图所示的G1X,G1Y等):紧接于脚趾之后是形成一种像半园角轮廓。为此目的,参照图15和16,许多完整的线圈横列被织成,它们是由两个针床的织针共同完成足趾封闭部份。线圈A,B,C,D从A到B,亦即它们包括所有用来编织长统袜脚部和踝部的所有织针。纱线被同时喂给两个针床的织针,它们垂直交错(如图16所示)。随后筒状针织物,线圈横列P被织成,即首先在一个织床编织,随后在另一个针床编织,但长度在逐步增长。例如,可从图15所示的中央部分C-D开始编织,线圈横列P的长度在一端以对称方式逐步增长,增长的频率依据希望获得的外形轮廓而定。这样,便能获得图14和15所示的外形轮廓AC和DB。

    随后,如图3和4所示,具有相同宽度的裤筒被织成,这包括脚部和腿的低部。这一部分如图14所示的BE。在这之后,为了使裤子穿着容易,有必要把裤筒加宽。为了实现这一点,可沿如图14所示的EF逐步加长线圈横列的横针迹长度。除此方法以外,如果在工作中,能连续不断地增加参加编织的织针,加宽裤筒将能更有效的实现,针的增加可同时或交替在两个针床上,从针弧的终端连续插入。当EF完成后,工作从参照图3和4到参照图2和17。两针床上分别具备的四组进给装置中的两组退出工作。亦即,工作从图3所示的状态进展到图17所示的状态。此时,为了编织图17所示的F-H部分,即两裤腿的开叉处,位于两腿之间的织针投入工作。当46和47二组进给器退出工作之后,相应的进给自然也停止,这样便仅留下八组进给中的四组。域区F-H的织针1∶1在每一针床上立即投入工作,随着两针床上织针的相互交错,在F-H处便形成了在脚趾部已说明的封闭线圈横列。在控制F-H部的织针的同时,控制一个或两个相邻的形成裤腿布面的织针是有可能的。这样便于避免FH部分的边缘出现网眼。完成FH部分以后,便可以从K-L面开始编织筒状的织物。这部分的工作同样需要编织裤腿时所需的织针,编织的宽度与整个裤子相同,这部分被称作裤体(如图14中的L-M所示)。随后,编织松紧带M-N。这种带子可由绕在MM线上的重径组织构成,通过编织或交织一种高支数的弹性纱线便可达到目的。此种织纱结构已被行家熟知。

    为了用两针床10和11上交叉的织针13和15(图16)来完成用于连结起始封闭线ACDB和线F,H上线圈的线圈横列,可采用以下介绍的更为具体方法:选择相同的针数,提升针床11上的织针,但不喂给纱线,然后让织针13与已被提升的织针15交错,并让13慢慢上升和下降:同时,来自织针13A上的线在织针15A的针杆上形成线圈。随后,纱线喂给织针15A,降低它便形成一线圈。在编织裤管之前,可重复以上程序。

    这里所介绍的织机,能同时生产四条紧身裤,在每一针床分别装有四套双线进给器,总共8套进给器-参照用于显示裤腿编织状态的图3,当三角从初始位置起沿相对方向旋转1/8圈后,它们便进入图示的裤腿分叉区。上述运动在开始编织裤体时不可能出现(如图1和17所示),这是由于织针正工作于分叉区的缘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编织裤体时,在每个针床上只有两套三角在工作,因而为每条正在编织的裤提供的进给线数是两路而不是四路,用于进给和线圈形成的三角在每个针床上也减少到了四个(如图17所示)。

    图5显示了工作区域内针床的剖面,平板的剖面以及园筒体11在工作区域内的剖面。如上所述,两针床所形成的针槽能使平板上的织针13沿平板的径向滑动,使圆筒上的织针沿轴向滑动。

    平板10上的织针13在其与线的接触部分与普通织针并无区别,由针钩和针舌组成:但针杆与普通织针不同,在其上有一圆形凸出物114。此凸出物用作小型摆动选针器或推杆116的支撑件和铰联,推杆116的中部开有一与凸出物轮廓相同的凹槽117,以便使二者铰合并使116能在114上摆动。织针13和推杆116因为被限制在活动的滑槽内,因而它们总是处于连接状态。摆动推杆116的前端形成一踵部118,用于与三角120,121,122相互作用以控制织针的离心和向心运动。针踵118示于图5为了能被三角120和122控制,踵部118应压入到工作位置118X。它能被推杆124带动,从而使其完全埋入织针的滑动槽内,这样三角120和122便不能再作用于它。当推杆已经摆动且其踵部118进到118X时,三角120和122便能作用于它并利用三角的轮廓使其沿离心或向心方向移动:利用铰链114,推杆116便能把其运动传给织针,产生所需的移动以便夹住纱线和形成线圈。因此,由织针13和摆动推杆116组成的组件是处于工作状态还是非工作状态,完全取决于踵部118是处于高位(与箭头FA一致)还是低位(箭头FB)。当织针沿向心方向缩回到后部时,可由带124(如图5)沿FB方向作用于它,从而使其处于非工作状态。踵部118的升高由下文将要介绍的选择器部件完成。平板10(和圆筒11一样)是固定的,三角120,122和带124由一处于不停的旋转运动中的装置带动。踵部118的抬起由包括推杆126在内的选择器部件来完成。推杆126上具有两排齿(如图6),它被容纳在固定在平板10上的圆筒9的槽内,由弹簧128固定。弹簧允许它能绕中心支点旋转。为使推杆116的踵部118抬起,可使推杆126的踵部126A根据FA箭头所指方向与推杆116接触。与推杆116垂直的推杆126上的两套选择齿126B和126C,分别分布在支点的上下两侧。齿126C受选择杆的推动,使推杆1126的下部进入槽内而上部离开槽,从而使其上端部126D与三角130接触,三角130的轮廓便使126按FA箭头所指方向下降。齿126B的作用是取消前述的选择状态。推杆126被置于圆筒9的槽内。圆筒9被固定地安放在平板10上。因此,当根据箭头FA所指方向降低推杆126时,它便压在小型摆动推杆116的径向内部。

    在圆筒11上,也有类似的系统。推杆132被装在与织针15相同的平面上。和上述情况相同,带有踵部138的推杆136与116类似,但被装在与织针15、推杆132相同的槽中。三角(如140,329,381)与推杆136的踵部相接触,以使其抬高或降低。为了抬起推杆136的踵部138,推杆132按FA1所指方向从图6所示的位置上移到图7所示的位置,132上的斜面132A与推杆136的后跟接触从而达到目的。推杆132的移动与推杆126类似,利用其两个齿部132B和132C,及与凸轮144接触的132D便能达到目的。

    图6和图7还显示了多组装在两个成正反向旋转的装置26和32上的选择杆。它们在不同的圆周位置上作用于齿部126B,126C,132B,132C以起选择作用。这些选择杆分别从机构148,150,152,154中伸出,作用于推杆126和132上,使它们的相应位置进入滑道和摆动道中。图8和9显示了这些机构的其中之一(其它与此相同)。

    图8为一机构(如152)的平面图。图中显示了杆217推动推杆132滑向圆筒11上滑道的底部。杆217装在柱销上,可在其上摆动,并被弹簧220张紧。上述所有零件装在支撑板221上,支撑板固定在适当的旋转装置上,而旋转装置上带有控制被选织针滑移的三角。因此,选择杆217在圆柱体内旋转,能与所有的推杆132接触(推杆126的情形与此类似)。被弹簧223张紧的触杆222也被装配在上述的支撑板221上。通过触杆224的作用,把选择杆217从图8所示的位置转动到图9所示的位置,此时217处于非工作状态,触杆222的单齿与217啮合。选择杆的作用位置可通过调整装在板121上的偏心爪121A来获得。

    用于控制机构148,150,152,154中选择杆的单个或多个零件被装配与臂1F(图1)相结合的固定支撑225上(图9)作用于在它前面通过的触杆122上。在这些零件中包括绕柱销227摆动的杆226。如按图9所示的那样把它推向圆筒,它便能带动杆222顺时针旋转,而使杆222和217的啮合分离。于是后者复归到图8所示的工作状态。很清楚,杆226的数目与杆217的相同并处于同一平面内,以便相互作用。杆226由气泵228控制,以克服弹簧230的拉力,向气泵由程控的电磁阀控制。杆226的外形轮廓便触杆222作出相应的转动,以控制选择杆217的不同状态。

    为了使选择杆(如217)脱离工作状态。触发杆224按下224所指方向作用于选择杆217,从而使217与222处于啮合状态。为了控制触杆224,需要一由弹簧234张紧的处于伸出状态的臂232,此臂由带236推动以克服其弹簧阻力,而带236的一头由被固定机架(如225)上的铰链232连接,另一端被驱动器240(类似驱动器228)推动。

    织针的选择可用以上介绍的尺寸较小的摆动推杆116和136来完成,也由其它系统来完成。

    图10为一示意图,显示了三角与圆筒上的推杆132,136的相互作用过程。其运动由FT表示,但实际是三角向相反方向滑动。

    图中上部的三角用于控制织针15的上下运动;下部的三角用于控制选择器132的摆动。

    当摆动推杆136的踵部从针槽中伸出以后,用于控制织针的三角329-330-331-332-333沿直线334作用于它。当杆336的踵部338被置于槽中时,它不与上述五个三角接触,使它们处于直线334上,相应的织针保持在低位。不与纱线接触。推杆136踵部138的伸出可由升高推杆132来获得。推杆132复原到低位可由两个水平三角334作用于推杆132的中间凸出物132F来实现。当接杆132的低端132D伸出滑槽与三角144或336,337接触时,便可实现推杆132的上升。三角144抬高选择器132,使推杆136转动,从而使踵部138和三角329相接触,结果是三角与相应的织针一起升高。相应地,由三角336能使织针从三角330上升:由三角337能使织针从三角332上升。用来使选择器132与三角144,336,337接触的分别是选择杆(如图8,9中的217)317,338和339。杆318的作用是使杆132处于非工作状态。

    用于织针的三角329,330,331形成第一进给,其运动由分别与杆317,338和318相对应的三角144和336来决定:用于织针的三角332和333形成第二进给,其运动由与杆339相应的三角337来决定。在线圈的形成中,三角329,330和332为起针三角,而331和333为脱圈三角。在正常工作中,两种进给的纱线相异。三角329和331还可参照图6和7。

    在图10的上部,可以看到轮廓线340和341,它们代表分别被三角329和332抬起以及分别被331和333降低时的针尖轨迹。

    用于第一进给和第二进给的进给装置分别为挂钩342和343(它们与踵和针按FT方向相对运动,但实际与三角反向运行)虚线344和345分别表示由挂钩342和343喂给织针的纱线位置。

    图11和图10类似,显示了三角与平板10的选择器116和126的相互作用过程。其不同之处在于,区域R中的某些零件在图10的基础上旋转90°,织针13处于水平状态而不是象杆126一样处于垂直状态,并且,这些零件围绕平板10的中心弧线LP排列。图的顶部为三角130以及其他作用于推杆126顶部126D的零件。这些零件组成的部件由三角带动一起向下,从而使杆126的底部与推杆上相应的位置接触。廓线384与踵部126F及杆126平行。推杆126的运动与三角的运动方向fP相一致(实际上三角沿fP的反向运行)。触杆368,389,388,367的功能分别与图10中318,339,338,317的相类似。三角120,122(也可参照图5和6),380,382,383的功能分别与图10中的三角329,331,330,332,333类似。三角(120或382)也在图5和6中显示。和挂钩342和343类似,挂钩349和350在342和343之前夹住纱线,并根据直线344和345引导它们。一个线圈由两个针床上的织针相继完成,线圈在一个针床完成后应由另一针床继续,此时,必须把纱线相应地从一个挂钩移交到另一挂钩上。这一过程将在下文介绍。

    除R区内零件的布置方向不同外,与平板10有关的图11和与圆筒11有关的图10完全相同一包括零件的功能。

    为了把织针移给两路进给线,此纺织机提供了双重三角系统(329-331:332-333:120-122:382-383)。每路进给线都有其自身的纱线进给装置。这些双重进给系统可转换成单重进给系统。每个系统代表一个单路进给,提供支数不同的两股线,以编织短而松的暗缝线迹。

    基于两路进给系统,本织机有能力处理两种不同的纱线,在两个针床上形成这样一种线圈组织,它具有两股互相交叠的螺旋形线圈横列。这种组织可用来生产一种行家熟知的产品,它由交替线圈横列组成,而线圈横列为左旋线(耐轮)(S)和右旋线(Z)组成。这种能力有利于制造行家所熟知的第二种产品,它由互相交叠的,由无捻耐论和弹性线(如莱克拉或类似的线)形成的线圈横列组成。这样便可制造带有弹性的衣服。

    如上所述,此织机也可用来制造本行中熟知的另一种产品。这种产品由带有短而松暗纹线迹的花纹线圈所组成。这种纺织组织同样用两股线制造。在这种情况下,两股线的类型相同(一般为耐纶)但支数不等。在相同进给中,把两股线喂给织针便可得到这种组织,亦即,通过织针有选择地升高(利用三角329作用于部分织针和332作用于剩下的织针)和一起降低(通过三角333)便可得到这一组织。为此目的,有必要对作用于织针的三角的结构作些小的调整。由于进给系统均有两套挂钩342-343和349-350(每套负责一路进给)用于纱线进给,因而有必要把二者合二为一。亦即,通过织针有选择地升高和一起下降,使两路进给线均被织针夹住。

    这一问题可通过拆除两个脱圈三角中的一个来解决。如图12(圆筒针床)和13(平板针床)所示,原先的两套三角(如图1和11)331,333和122,383已被分别撤除两个:331和122。

    在纺织业中,有关短而松的暗缝线迹花纹的生产方式已被大家所熟知。支数较高的那股线首先被多个织针夹住,按照事先作好的选择(它体现图案)抬高织线,然后在一个角度不同的位置上,其它支数较少的线被所有织针夹住。参照图12,此织机是这样实现上述任务的:根据三角329上事先作好的选择,抬高多个织针使它们按轨迹340运动并夹住线344,其它的织针用三角332抬高沿轨迹341运行。上述用于织出所希望图案的选择可由杆组317或317和318的组合来实现。具体说就是,上述杆组使三角144推动选择器上升,结果三角329推动织针上升。其它的选择器利用单一的杆组。339使三角337推动其上升:在这种情形中,只需要单一的杆组,因为所有的其它选择器必须在不需任何选择的情况下被抬高。相当的织针被三角332抬高并夹住线345,其针头轨迹为341。织线344首先喂给,被首先抬起的织针夹住它们将不会再被随后抬起的织针夹住,因为粗线将在它们之后通过。

    在平板针床上图案的形成过程与上述在圆筒针床上的过程完全相同。这些三角的示意图见图13。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缺少三角122。

    上文已经谈及,此织机可同时纺织多件衣服。在此例中为4件。当织线断裂时,正在进行的工作便停顿下来。这是由上述机构提供的可选自由的优点所在。特别是踵部118和138的向外运动停止了,这样便能避免针舌的损坏。

    值得注意的是,当踵部118和138缩回以避免作用于织针时,上述布置能利用并不直接由踵部提供的织针。这可避免与非工作状态织针相连的线圈上的张紧力,那些用于控制织针的三角,特别是控制降低织针的三角保持不动。这种布置防止了线圈上的张紧力,避免了接着发生织线断裂的危险,并且不需要用于控制织针的可位移三角。

    为了提供织线,本系统提供了连在成正反向旋转的装置26和32上的进给装置。首先,驱动其中的一个进给装置,让织线沿一个方向进给,然后使之停下,同时驱动另一进给装置,从相反的方向进给织线。用这种方法,交替进给便可实现,从而织成筒状织物。每个针床的进给运动只沿着一个方向转动向不需要沿正反两个方向交替转动。

    在本发明所提的织机中,进给装置,在图10到13的挂钩,利用机械装置来实现上述运动。所述挂钩的设计特殊。图18至20,显示了不同的进给装置,这些装置共同提供不同的纱线。因而,这些装置与其它织线分类装置配合,以保证把相同的织线首先喂给每一针床,然后再把另一路线喂给针床,两针床上的纺织方向相反。

    进给器上与织线直接接触的部分被做成钩状。它们为图10和12中的342和343(分别负责圆筒上的第一和第二进给),以及图11和13中的349和350(分别负责平板上的第一和第二进给)。

    本发明没有涉及的机器的其它机械结构在别的同时进行的、以相同的发明者和相同的所有人所作的专利中请中(意大利专利申请号N9357A/89)作了描述。

    有一种可以代替图5-7中所设想的方法,选针是由装在织针本身上的小挺针片116或136来完成的而不是由126、136来完成。图18显示选针过程用电磁系统控制。在此系统中,挺针片116和136均由相应的触杆控制其摆动。触杆由电磁铁控制,电磁铁依次由程序装置驱动,使其与成正反方向旋转装置(其上装有移动织针的三角)同步。

    当选择平板10上的织针时,用于摆动推杆116的工具为触杆577,它包括臂577A并具有作为支点的圆部578。臂577A能被小磁铁580吸引,而使整个触杆557A-557绕支点578转动。于是,臂577A降低,压下推杆116的尾部而使其踵部118抬高,以便让织针13被三角控制。上述触杆577装在轮582圆周上的槽内并由弹性带或弹簧519固定,轮582固定在平板10上。

    由于讨论中的机器主要用来编织高细度的织物,织针之间的距离很小,用于容纳电磁铁580的空间也小,因而这些电磁铁不可能被两织针间的空间所容纳。为解决这个问题,可把电磁铁以两排或更多排交错排列(如图39)。因此,触杆557,其臂为557B,将被电磁铁581吸引,它被插在两个具有触臂557A的触杆之间。

    与上述类似的方法也用于解决圆筒11上的织针选择问题。触杆583能压低推杆136,触杆的臂有两种:583A和583B,分别被电磁铁585和586吸引,并被交错地安排在不同的两排上。

    这种选针系统较之于开始介绍的系统所具有的优点是:大大减小了两个成正反方向旋转装置26和32的尺寸。因为这时的尺寸仅取决于控制织针的三角而与图8和9所示的选针器无关。圆筒11和平板10上的筒体582的尺寸较之原来的筒体11和9也相应减小。除触杆577和583以外,其它与选择织针有关的零件一律处于静止状态。

    我们知道,以上附图所展示的仅仅是本专利的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给出这些附图只是为了具体说明本专利。完全可以在不超出专利设计思想的范围内,对某些零部件的形状和布置方式进行改变。在权利要求中写出有关参考数字是为了在参照说明及附图的情况下,能使权利要求的阅读变得容易,这些参考数字的出现并不限制由权利要求所代表的保护范围。

针织机中选择和控制针的机械结构和用于该结构的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针织机中选择和控制针的机械结构和用于该结构的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针织机中选择和控制针的机械结构和用于该结构的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织机中选择和控制针的机械结构和用于该结构的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织机中选择和控制针的机械结构和用于该结构的针.pdf(3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针(13、15)没有与成圈三角互相作用的针踵,一种与每根针共平面的片状选针器或挺针片(116)与针安置在同一滑槽内,并且用一形状互补的联接件(114、117)与针连接,在所在平面内实现相对于针的角位移,上述挺针片或选针器至少有一个踵(118),其能相对于槽伸出和缩回,以便分别相对于成圈三角活动和不活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