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立体显示装置。背景技术 液晶是分子排列取向有序的液体, 其电学和光学性质都呈现与排列有关的类似于 晶体的各向异性。 利用液晶电控双折射以及液晶分子受电场强迫取向而改变光学及电学特 性这两种光电特性, 可以制作出液晶透镜。
图 1 示出了立体显示装置的总体结构。如图 1 所示, 背光模块 11 为整个系统提供 光源, 为平板显示的背光源 ; 显示面板 12 为现有液晶面板、 OLED 面板等显示面板, 用于显示 立体视差图, 图中的像素用 R( 红 )、 G( 绿 )、 B( 蓝 ) 表示 ; 液晶透镜光栅 13 是分光装置, 用 于将立体视差图分别投影到人的左右眼, 根据现有立体显示技术的立体形成原理, 分别将 立体视差图投射到人眼的左右眼才可形成立体 ; 人眼 14 位于立体视区 15 中, 可以接收到立 体视差图并在人脑中形成立体。
现有立体显示装置具有如下缺陷 : 目前的分光装置大多是采用光栅, 当用户从不 同的角度观看显示面板时, 例如当显示设备发生倾斜或者观看者的位置移动时, 矩形光栅 在透镜中的分光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因而将导致在某些方向上的立体显示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立体显示装置, 在不同的观看角度均能够具有 较好的立体显示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体显示装置, 所述立体显示装置包括 分光单元和显示单元,
所述分光单元由多个圆形液晶透镜构成, 且每个所述圆形液晶透镜分别与所述显 示单元的一个基本像素单元相匹配。
此外, 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 还可具有如下特征 :
所述每个圆形液晶透镜分别与所述显示单元的一个基本像素单元相匹配, 是指 : 所述基本像素单元中包含的每个圆形像素点均位于所述圆形液晶透镜的中轴线上。
此外, 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 还可具有如下特征 :
所述每个圆形液晶透镜分别与所述显示单元的一个基本像素单元相匹配, 是指 : 所述基本像素单元中包含的中心圆形像素点以外的其他各个圆形像素点围绕所述显示单 元的中心呈轴对称。
此外, 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 还可具有如下特征 :
所述多个圆形液晶透镜的排列与所述显示单元中的圆形像素点的排列周期一致, 所述显示单元中的每个圆形像素点均被所述圆形液晶透镜覆盖。
此外, 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 还可具有如下特征 :
所述多个圆形液晶透镜的排列与所述显示单元中的圆形像素点采用一致的周期性横向错层排列、 或者周期性纵向错层排列。
此外, 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 还可具有如下特征 :
所述基本像素单元包括 4 个对称排列的圆形像素点, 所述每个圆形液晶透镜覆盖 所述 4 个对称排列的圆形像素点 ;
且所述 4 个圆形像素点中竖向排列的 2 个圆形像素点的连线, 以及其余 2 个横向 排列的圆形像素点的连线, 均位于所述圆形液晶透镜的中轴线上且互相垂直。
此外, 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 还可具有如下特征 :
所述基本像素单元包括 9 个对称排列的圆形像素点, 所述每个圆形液晶透镜覆盖 所述 9 个对称排列的圆形像素点 ;
且所述 9 个对称排列的圆形像素点呈 3 行 3 列分布, 且中间行和中间列的圆形像 素点的连线均位于所述圆形液晶透镜的中轴线上且互相垂直。
此外, 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 还可具有如下特征 :
所述立体显示装置还包括显示面板模块, 摄像头模块, 重力感应装置模块, 和液晶 透镜及显示排图驱动模块, 其中 :
所述摄像头模块用于, 捕获人脸轮廓并跟踪人脸运动, 判断人脸相对于所述显示 面板模块的位置与观看方向 ; 所述重力感应装置模块用于, 侦测所述显示面板模块相对于地面的方位 ;
所述液晶透镜及显示排图驱动模块用于, 在检测到所述显示面板模块倾斜、 或者 观看者的位置发生移动时, 通过调整圆形液晶透镜, 并控制所述显示面板模块的像素点配 合圆形液晶透镜的调整进行排图, 产生立体显示。
此外, 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 还可具有如下特征 :
所述液晶透镜及显示排图驱动模块用于, 采用如下方式对所述圆形液晶透镜进行 调整 :
切换所述圆形液晶透镜的大小、 调整所述圆形液晶透镜的位置、 和 / 或调整所述 圆形液晶透镜的排列周期。
此外, 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 还可具有如下特征 :
所述圆形像素点包括主像素点或者次像素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 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
1) 相较于矩形像素的形状, 本发明中, 由圆形像素发出的光线经过圆形液晶透镜 后各方向上的像差较为一致, 从而可以减少由于各次像素色彩不同而引起的色偏现象 ;
2) 由于本发明的圆形透镜所具备的轴对称性, 可以使其在各个方向上的投影效果 保持相同的像差效果, 同时也能提高像素的显示面积, 增加透光性 ;
3) 通过本发明的基本像素点对应圆形液晶透镜的设计, 可以减少倾斜放置柱镜光 栅时所产生的串扰情况的发生。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本发 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 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
图 1 为立体显示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
图 2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匹配透镜的基本像素单元 ; 图 3a 和图 3b 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圆形液晶透镜的理论模拟形状的俯视图和左 图 4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液晶透镜与屏幕组合后覆盖像素的示意图 ; 图 5a 和图 5b 分别为圆形像素与矩形像素的示意图 ; 图 6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器的像素分布设计示意图 ; 图 7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覆盖像素的液晶透镜设计示意图 ; 图 8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液晶透镜阵列与显示器件像素结合的示意图 ; 图 9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倾斜 45°时液晶透镜与其覆盖的像素的示意图 ; 图 10 为液晶透镜基本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 图 11 为整片型电极 54 搭配区域分散型电极 57 使用时的液晶透镜工作示意图 ; 图 12 为整片型电极 53 搭配区域分散型电极 58 使用时的液晶透镜工作示意图 ; 图 13a、 13b 和 13c 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液晶透镜的电极形状的示意图 ; 图 14 为依据本发明方案的全分辨率的设计示意图 ; 图 15 为在时序电路驱动下实现全分辨率的显示原理图 ; 图 16、 17 和 18 为本发明应用示例一的不同观看方向时的示意图 ; 图 19、 20 和 21 为本发明应用示例二的不同观看方向时的示意图。视图 ;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立体显示装置, 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
所述立体显示装置包括分光单元和显示单元, 其中所述分光单元由多个圆形液晶 透镜构成 ( 如分光单元可以是由多个所述圆形液晶透镜组成的透镜阵列 ), 且所述每个圆 形液晶透镜分别与所述显示单元的基本像素单元相匹配。
其中, 所述基本像素单元包含至少 4 个像素点。
其中, 所述每个圆形液晶透镜分别与所述显示单元的基本像素单元相匹配, 是指 : 所述基本像素单元中包含的每个圆形像素点均位于所述圆形液晶透镜的中轴线上。
优选地, 所述每个圆形液晶透镜覆盖 4 个对称排列的圆形像素点。
具体地, 所述 4 个对称排列的圆形像素点中的 2 个竖向排列的像素点的连线与另 外 2 个横向排列的像素点的连线均位于所述圆形液晶透镜的中轴线上且互相垂直。
或者, 所述每个圆形液晶透镜覆盖 9 个对称排列的圆形像素点。
其中, 所述 9 个对称排列的圆形像素点的排列方式可以是 : 3 行 3 列, 且中间行和 中间列的圆形像素点的连线均位于所述圆形液晶透镜的中轴线上且互相垂直。
所述像素点可以是主像素点, 也可以是次像素点。
此外, 显示单元中的像素点排列也需要与所述圆形液晶透镜阵列的排列相匹配, 即像素点的排列周期要与透镜的排列周期相一致 ( 如采用同样的周期性横向错层排列、 或 者纵向错层排列 ), 透镜阵列可以覆盖所有的像素点。
所述立体显示装置还包括检测模块, 所述检测模块用于, 在检测到所述立体显示 装置倾斜或者观看者的位置发生移动时, 调整所述圆形液晶透镜的大小、 位置或排列周期, 改变所述圆形液晶透镜覆盖像素点的数目等。为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 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 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 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本发明的立体显示装置的设计主要包括显示器件像素排列与液晶透镜模块的设 计。
具体地, 本发明采用液晶透镜技术, 从液晶的双折射性质出发, 采用电压控制液晶 分子的分布, 对入射光产生透镜的效果, 其最大优点是折射率和透镜的焦距等可调。
本实施例中, 采用圆形液晶透镜作为实现分光的基本单元。基于光学性质需要对 屏幕的像素进行设计使其与液晶透镜可以相互匹配。
如图 2 所示, 本实施例中匹配圆形液晶透镜的基本像素单元包括 4 个像素点, 其中 这 4 个像素点既可以是主像素点, 也可以是次像素点。
通过电极驱动的位置可实现圆形液晶透镜的效果, 图 3 示出了圆形液晶透镜的理 论模拟形状。
本实施例中, 采用圆形微透镜 ( 透镜直径为几十到几百微米级别 ) 阵列, 同时对像 素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 将次像素单元设计为圆形, 每个透镜对应 4 个对称排列的圆形次 像素, 如图 4 所示, 使每个圆形透镜下覆盖四个对称排列的圆形次像素。 由图 5 可见, 矩形次像素在透镜中的位置存在特殊性, 所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观 看时, 其分光效果会有所不同, 这样会导致在某些方向上较差的显示效果。 相较于矩形像素 的形状, 由圆形像素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后各方向上的像差较为一致, 从而可以减少由于 各次像素色彩不同而引起的色偏现象。
由于本发明的圆形透镜所具备的轴对称性, 可以使其在各个方向上的投影效果保 持相同的像差效果, 同时也能提高像素的显示面积, 增加透光性。因此, 通过本发明的这种 使次像素对应液晶透镜的设计, 可以减少倾斜放置柱镜光栅时所产生的串扰情况的发生。
图 6 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器的像素排布示意图。 参见图 6, 以一个基本的像 素单元为例, 该像素单元由像素 1、 2、 3、 4 组成, 其中每个像素与其两边的像素成等距关系, 且两点连线互成直角的关系。在整个显示区域中, 行与行之间的像素排布为周期性错层结 构, 例如, 像素 1 所在的行像素与像素 2 和像素 3 所在的行像素是上下交错排布的。同样 地, 列与列之间的像素排布也为周期性错层结构。 当然, 本发明的像素排布并不仅局限于图 6 所示的设计。
图 7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覆盖像素的液晶透镜设计示意图。如图 7 所示, 一个液晶 透镜 L 覆盖了 4 个像素 P。液晶透镜 L 的两条中轴线 R 互相垂直。液晶透镜覆盖的 4 个像 素均位于两条中轴线上 ( 横向或是纵向 )。该设计有助于透镜分光后降低串扰, 呈现良好 3D 的效果。
图 8 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液晶透镜阵列与显示器件的像素结合的示意图, 如图 8 所示, 为了与显示器件的像素排列相匹配, 液晶透镜阵列也需要在横向或是纵向呈一致的 周期性交错排列。
当用户将显示设备倾斜放置或者观看者的位置发生移动的时候, 检测设备将自动 调整液晶透镜的形状或大小, 或者改变其覆盖像素的数目, 并通过对像素进行调整, 使观看 者能够继续看到立体图像。
以下将对液晶透镜的基本原理以及液晶透镜的电极设计及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的 介绍和说明。
如图 10 所示, 玻璃基板 51 和玻璃基板 52 位于最外层 ; 整块电极 53 与分散电极组 58 组成电极对, 整块电极 54 与分散电极组 57 组成电极对 ; 在分散电极组 57 和分散电极组 58 中, 571 和 581 分别代表单个电极 ; 55 和 56 是绝缘层 ; 59 和 510 为取向层, 两个取向层的 方向可以是一致的, 也可以是垂直的, 本发明以平行取向为例说明 ; 511 是液晶层, 其中分 布着液晶分子 512。
在图 10 至图 12 中, 相同元件均用上述符号表示。
上下两层玻璃基板 51 和 52 的区域分散型电极, 即电极 57 和电极 58, 其电极间的 间距为 p, 上下电极为错开对应的方式, 其错开距离为 p/2, 该错开距离可根据设计或者应 用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调整范围为 0 ~ p/2 之间。
图 11 和图 12 示出了本发明中时序液晶透镜的工作原理。
液晶透镜的基本原理如下 : 在没加电压时, 由于取向层的作用, 液晶分子有统一的 旋向, 假设入射光偏振方向与液晶分子光轴朝向一致, 这时液晶层对入射光有统一的折射 率 ne。当施加电压后, 液晶分子发生旋转, 使液晶层对入射光的折射率发生变化, 若入射光 矢量与光轴的夹角为 θ, 夹角 θ 与所加电压有关, 施加电压越大, 夹角越小, 不加电压时夹 角为 90°。则该液晶微滴的有效折射率 ng 为 : ng = none/(no sin2θ+ne cos2θ)1/2 = none/[(no-ne)sin2θ+ne]1/2。
在图 11 和图 12 中, 下基板的整片电极 53 与下基板的区域分散电极组 58 搭配使 用, 下基板的整片电极 54 与上基板的区域分散电极组 57 搭配使用。但是, 53 和 58 加电时, 54 和 57 不加电 ; 反之 53 和 58 不加电。
图 11 为整片型电极 54 搭配区域分散型电极 57 使用时的液晶透镜工作示意图。 电 极 54 上加电压 UO, 在分散电极组 57 的各个电极上施加不同电压, 其中单个电极 571 施加电 压最小, 使电极 54 与 571 之间的压差最大, 然后以电极 571 为中心, 在其两侧的电极 ±1、 ±2、 ±3...±N 上对称施加非线性电压 U1、 U2、 U3...Un, 并且电压值变化规律为递增, 使这 2N+1 个电极所覆盖的液晶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旋向, 从而导致折射率的变化。合理分布所 加电压值, 即可形成液晶透镜的效果。在电极组 57 中, 每隔 2N 个电极分布一个 571 电极, 这些电极施加电压与 571 相同。 N 的数目取决于液晶透镜光栅的栅距, 具体关系为透镜栅距 略小于 2N 个电极的宽度。
图 12 为整片型电极 53 搭配区域分散型电极 58 使用时的液晶透镜工作示意图。 电 极 53 上加电压 UO, 在分散电极组 58 的各个电极上施加不同电压, 其中单个电极 581 施加电 压最小, 使电极 53 与 581 之间的压差最大, 然后以电极 581 为中心, 在其两侧的电极 ±1、 ±2、 ±3...±N 上对称施加非线性电压 U1、 U2、 U3...Un, 并且电压值变化规律为递增, 使这 2N+1 个电极所覆盖的液晶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旋向, 从而导致折射率的变化。合理分布所 加电压值, 即可形成液晶透镜的效果。在电极组 58 中, 每隔 2N 个电极分布一个 581 电极, 这些电极施加电压与 581 相同。 N 的数目取决于液晶透镜光栅的栅距, 具体关系为透镜栅距 略小于 2N 个电极的宽度。
如图 13a、 13b 和 13c 所示, 本发明中, 液晶透镜的电极可以为任意形状的环状电 极, 也可以为非连续连接的近似环状电极的组合 ; 且组合电极阵列宽度与间距的比例可以
根据实现的效果设定不同的大小。外围驱动电极引线可以通过多层电极布线, 刻蚀接触孔 的方式进行连接不同位置的驱动电极。 优选地, 为了实现不同角度观看立体图像, 需要设计 多层液晶透镜的驱动电极, 从而就能够在不同的角度时, 对液晶透镜进行变换让用户观看 立体图像。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检测模块的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的检测模块的设计可以包括如下两类 :
1. 重力传感器
利用重力传感器水平测量仪可使测量精度达到 0.002 弧度, 还可通过预先编程、 多个传感器测量平台不同方向, 一次性得出平台与基准面之间的面夹角及面夹角的方向。 重力感应器是说的简单点就是, 本来把手机拿在手里是竖着的, 你将它转 90 度, 横过来, 它 的页面就跟随你的重心自动反应过来, 也就是说页面也转了 90 度。
进一步地, 使液晶透镜与显示器件实现联动, 当用户改变显示器件的方位时, 液晶 透镜通过改变透镜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然后与显示器件的排图相结合依然让用户观看到立 体图像。
2. 人脸捕获与跟踪模块 人脸捕获是指通过摄像采集设备将摄像头采集的一帧中检测出人像并将人像从 背景中分离出来, 并自动地将其保存。 人像跟踪是指利用人像捕获技术, 当指定的人像在摄 像头拍摄的范围内移动时自动地对其进行跟踪。
进一步地, 使液晶透镜与显示器件实现联动, 当用户在摄像头范围内进行移动时 候, 通过对人脸的采集识别可以判断人在显示器件的相对位置, 从而改变透镜的形状大小 和位置, 然后与显示器件的排图相结合依然让用户观看到立体图像。
图 14 示出了依据本发明方案的全分辨率显示设计示意图。如图 14 所示, T1 时刻 液晶透镜阵列覆盖的像素位置为位置 1, 在 T2 时刻的时候液晶透镜覆盖的位置为位置 2。 从 图中可以看出, 透镜效果相差半个周期, 在驱动电压持续交替作用时可以产生流动透镜的 效果。
图 15 示出了是在时序电路驱动下, 液晶透镜实现全分辨率的显示原理示意图。图 15 中, 透镜模组 70 是由上述 N 个圆形液晶透镜组成的, 显示设备 73 中的 1、 2、 3、 4 代表像 素点, 其中像素点 1, 2 与像素点 3, 4 各显示一幅图像。假设单个透镜覆盖 4 个像素点区域。 实线弧形 71 表示的是上述图 11 中 T2 时刻时, 电极 571 与电极 54 之间的液晶通过电场控 制产生了一个弧形的透镜效果。实线光路 74 经过透镜 71 发生折射, 于是光路发生改变。 这时观看者的左眼看到的是 1 和 2 的像素点, 而右眼看到的是 3 和 4 的像素点, 左眼与右眼 看到的是不同的图像。虚线弧形 72 表示的是图 12 中 T3 时刻时, 电极 53 与电极 581 之间 的液晶通过电场控制也产生了一个弧形的透镜效果。同理虚线光路 75 通过透镜 72 发生折 射, 光路发生改变。这时观看者的左眼看到的是 3 和 4 的像素点, 而右眼看到的是 1 和 2 的 像素点。T3 与 T2 时刻看到的图像刚好相反。这两种状态交替出现达到一定频率的时候, 利 用人的视觉残留使得观看者左眼和右眼均看到两幅完整的图像, 这样就可以实现了全清晰 度的 3D 图像显示了。
以下将给出本发明的若干应用示例对本发明方案的具体实施作进一步地详细介 绍。
应用示例一
如图 16 所示为一个电子显示器件 150, 其包含摄像头模块 151, 显示面板模块 153, 重力感应装置模块 152, 液晶透镜以及显示排图驱动模块 154( 下文中也简称为驱动模块 )。
摄像头模块 151 除了实现常用的功能以外, 还负责人脸轮廓的捕获与跟踪人脸运 动功能, 可以用来判断人脸的位置与方向。重力感应装置模块 152 负责侦测电子显示器件 相对于地面的方位。显示面板模块 153 包括了图 1, 6, 8, 9 所描述的显示器件结构 ( 平板显 示器与透镜相结合 )。 驱动模块 154 负责切换透镜的大小以及切换透镜的位置与周期性, 以 及控制显示面板像素配合透镜切换进行排图, 即显示面板根据已形成的透镜对显示图像进 行排图以适应透镜的状态。
定义的三个方向 A 方向为平行于图 16 器件下方横边的方向, B 方向为平行于图 16 器件左边竖向的方向, A 与 B 两个方向在平面上互相垂直, C 方向与 AB 两个方向各呈 45° 倾斜方向。
由图 16 看到器件 150 目前的观看方向是平行于 A 方向, 此时如需观看 3D 影像, 显 示面板模块 153 上的透镜器件启动, 摄像头模块 151 开始捕捉人脸动作, 驱动模块 154 控制 显示面板像素配合透镜切换进行排图使观看者左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从而产生 3D 效果。 具体而言, 透镜 3D 的原理是让一束光线入射透镜时产生汇聚然后分光, 这时就会有两束光 线出射, 通过设计使得两束光线刚好入射人的左右眼, 即可达到人眼产生 3D 影像的效果。
由图 17 可以看到, 器件 150 目前的观看方向是平行于 B 方向, 重力感应器 152 侦 测电子显示器件相对于地面的方位。此时如需观看 3D 影像, 显示面板模块 153 上的透镜器 件启动, 摄像头模块 151 开始捕捉人脸动作, 驱动模块 154 控制显示面板像素配合透镜切换 进行, 按照 B 方向排图使观看者左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从而产生 3D 效果。
由图 18 可以看到, 器件 150 目前的观看方向是平行于 C 方向, 重力感应器 152 侦 测电子显示器件相对于地面的方位。此时如需观看 3D 影像, 显示面板模块 153 上的透镜器 件启动, 摄像头模块 151 开始捕捉人脸动作, 驱动模块 154 控制显示面板像素配合透镜切换 进行, 按照 C 方向排图使观看者左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从而产生 3D 效果。
应用示例二
如图 19 所示为一个电子显示器件 150, 其包含摄像头模块 151, 显示面板模块 153, 重力感应装置模块 152, 液晶透镜以及显示排图驱动模块 154。图 19 中 155 是观看者的观 看位置。
摄像头模块 151 除了实现常用的功能以外, 还负责人脸轮廓的捕获与跟踪人脸运 动功能, 可以用来判断人脸的位置与方向。重力感应装置模块 152 负责侦测电子显示器件 相对于地面的方位。显示面板模块 153 包括了图 1, 6, 8, 9 所描述的显示器件结构 ( 平板显 示器与透镜相结合 )。驱动模块 154 负责切换透镜以及控制显示面板像素配合透镜切换进 行排图。
定义的三个方向 A 方向为平行于图 15 器件下方横边的方向, B 方向为平行于图 16 器件左边竖向的方向, A 与 B 两个方向在平面上互相垂直, C 方向与 AB 两个方向各呈 45° 倾斜方向。
此时显示器件固定在一个位置, 重力感应装置模块 152 电子显示器件相对于地面 的方位然后固定在一个方向排图。如图 19 观看者的眼睛 155 此时观看方向是平行于 A 方向, 此时如需观看 3D 影像, 显示面板模块 153 上的透镜器件启动, 摄像头模块 151 开始捕捉人脸位置, 驱动模块 154 控制显示面板像素配合透镜切换进行排图使观看者左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从而产生 3D 效 果。
如图 20 观看者的眼睛 155 此时观看方向是平行于 B 方向, 此时如需观看 3D 影像, 显示面板模块 153 上的透镜器件启动, 摄像头模块 151 开始捕捉人脸位置, 驱动模块 154 控制显示面板像素配合透镜切换进行排图使观看者左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从而产生 3D 效 果。
如图 21 观看者的眼睛 155 此时观看方向是平行于 C 方向, 此时如需观看 3D 影像, 显示面板模块 153 上的透镜器件启动, 摄像头模块 151 开始捕捉人脸位置, 驱动模块 154 控制显示面板像素配合透镜切换进行排图使观看者左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从而产生 3D 效 果。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案例而已, 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还可有其他 多种实施例, 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 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 明做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 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 的保护范围。 显然,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 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 的计算装置来实现, 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 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 的网络上, 可选地, 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 从而, 可以将它们存储 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 并且在某些情况下, 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 出或描述的步骤, 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 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 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 这样, 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