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连接器.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4080701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3.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384002.0

申请日:

2013.08.29

公开号:

CN104425954A

公开日:

2015.03.18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1R 13/502申请公布日:20150318|||公开

IPC分类号:

H01R13/502; H01R13/02; H01R13/639

主分类号:

H01R13/502

申请人: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吴义芳; 符式伟

地址: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油松第十工业区东环二路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电缆连接器,包括有导接端子、外壳及端子壳,所述导接端子包括有导接部及连接所述导接部的插接部,所述导接部用以电连接一电缆的连接导线,所述导接端子的插接部固定在所述端子壳中,所述电缆连接器还包括有卡固件,所述卡固件固定在所述外壳中,且包括有固定部及卡扣臂,所述固定部用以供所述电缆穿过以连接所述导接部,所述导接部收容在所述固定部中,所述卡扣臂包括有可弹性形变的卡钩,所述端子壳开设有卡孔,所述卡钩弹性卡扣在所述卡孔中,用以防止所述插接部脱离所述端子壳。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1.  一种电缆连接器,包括有导接端子、外壳及端子壳,所述导接端子包括有导接部及连接所述导接部的插接部,所述导接部用以电连接一电缆的连接导线,所述导接端子的插接部固定在所述端子壳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连接器还包括有卡固件,所述卡固件固定在所述外壳中,且包括有固定部及卡扣臂,所述固定部用以供所述电缆穿过以连接所述导接部,所述导接部收容在所述固定部中,所述卡扣臂包括有可弹性形变的卡钩,所述端子壳开设有卡孔,所述卡钩弹性卡扣在所述卡孔中,用以防止所述插接部脱离所述端子壳。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有上壳体及下壳体,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上壳体卡扣在一起,所述卡扣臂还包括有弹性抵压部,所述弹性抵压部被弹性挤压在所述上壳体及所述下壳体之间。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包括有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开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部开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下壳体包括有卡扣在所述第一限位孔中的第一卡钩及卡扣在所述第二限位孔中的第二卡钩,所述第一限位孔的朝向大致垂直所述第二限位孔的朝向,所述第一卡钩的朝向大致垂直所述第二卡钩的朝向。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抵压部包括有两连接在一起的波浪形抵压片。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臂还包括有连接在所述卡钩及所述弹性抵压部之间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开设有定位通孔,所述上壳体还包括有第一卡扣片,所述下壳体还包括有第二卡扣片,所述第一卡扣片及所述第二卡扣片沿两相对的方向插设在所述定位通孔中。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还包括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电缆的第一缺槽,所述第一缺槽的内壁上延伸有两第一限位凸肋,所述下壳体还包括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电缆的第二缺槽,所述第二缺槽的内壁上延伸有两第二限位凸肋,所述第一限位凸肋及所述第二限位凸肋用以抵靠所述电缆。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第一限位凸肋之间设有“V”字形第一限位槽,两所述第二限位凸肋之间设有“V”字形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及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缆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部包括相扣的第一导接片及第二导接片,所述第一导接片包括有第一片体、第一扣合片及第二扣合片,所述第一扣合片及所述第二扣合片自所述第一片体的两边缘反向弯折,所述第二导接片包括有第二片体、第三扣合片及第四扣合片,所述第三扣合片及所述第四扣合片自所述第二片体的两边缘反向弯折,所述第一扣合片与所述第四扣合片扣合在一起,所述第二扣合片与所述第三扣合片扣合在一起。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片体及所述第二片体均为大致C形片体。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端子还包括有连接所述导接部及插接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有可弹性形变的折弯片,用以方便所述第一扣合片脱离所述第四扣合片及方便所述第二扣合片脱离所述第三扣合片。

说明书

说明书电缆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是一种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电缆连接器一般都包括有电缆、连接电缆的导接端子、用以固定导接端子的端子壳及用以固定电缆一端的外壳。导接端子包括有导接部及插接部,导接部连接电缆的连接导线。通常,导接部无法与电缆拆分,且插接部是直接插接在端子壳中。这样,当电缆连接器受到震动时,导接端子容易晃动而使插接部脱离端子壳。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防止插接部脱离端子壳的电缆连接器。
一种电缆连接器,包括有导接端子、外壳及端子壳,所述导接端子包括有导接部及连接所述导接部的插接部,所述导接部用以电连接一电缆的连接导线,所述插接部插接在所述端子壳中,所述电缆连接器还包括有卡固件,所述卡固件固定在所述外壳中,且包括有固定部及卡扣臂,所述固定部用以供所述电缆穿过以连接所述导接部,所述导接部收容在所述固定部中,所述卡扣臂包括有可弹性形变的卡钩,所述端子壳开设有卡孔,所述卡钩弹性卡扣在所述卡孔中,用以防止所述插接部脱离所述端子壳。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上述电缆连接器中,电缆穿过卡固件而与导接端子固定在一起,导接端子的导接部收容在卡固件中,插接部插接在端子壳中,卡固件的卡扣臂通过弹性卡钩卡扣在端子壳的卡孔中。这样,不仅防止导接端子在外壳中晃动,同时弹性卡钩也进一步防止了插接部脱离端子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缆连接器一较佳实施方式的与两电缆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的一另一视角图。
图3是图1中一导接端子的一立体图。
图4是图3的一另一视角图。
图5是图2中V部分的一放大图。
图6是图1的一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7是图1的一另一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8是图1中一端子壳与两导接端子及两所述电缆的一立体组装图,其中端子壳及导接端子被切割一部分。
图9是图1的又一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10是图1的一立体组装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缆 100
绝缘外壳 101
连接导线 103
卡固件 10
固定部 11
固定凸块 112
通孔 113
隔板 115
穿孔 116
卡扣臂 13
定位部 131
定位通孔 1311
卡钩 133
凸肋 1331
弹性抵压部 135
弹性抵压片 1351
导接端子 20
导接部 21
第一导接片 211
第一片体 2111
第一扣合片 2113
第二扣合片 2115
第二导接片 212
第二片体 2121
第三扣合片 2123
第四扣合片 2125
插接部 23
插接部子 231
连接壁 233
弹片 2331
连接部 25
折弯片 251
端子壳 30
收容腔 301
限位腔 303
顶壁 31
限位孔 311
底壁 32
防呆凸肋 321
前壁 33
插接部口 331
侧壁 35
卡孔 351
外壳 50
上壳体 60
上盖板 61
固定孔 611
散热孔 615
第一前板 63
第一缺口 631
第一限位部 633
第一限位孔 6331
第一侧板 65
第二限位部 651
第二限位孔 6511
第一卡扣片 653
第一限位板 67
第一缺槽 671
第一限位凸肋 673
第一限位槽 675
下壳体 70
下盖板 71
第二前板 73
第二缺口 731
第一卡钩 733
第二侧板 75
第二卡钩 751
第二卡扣片 753
第二限位板 77
第二缺槽 771
第二限位凸肋 773
第二限位槽 775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一电缆连接器用以固定两电缆100。每一电缆100包括一绝缘外壳101及若干连接导线103。所述电缆连接器包括一卡固件10、两导接端子20、一端子壳30及一外壳50。
所述卡固件10包括一固定部11及对称设置在所述固定部11两侧的卡扣臂13。所述固定部11开设一通孔113,且自上表面向上凸设一固定凸块112。所述固定部11的一端在所述通孔113中设置一隔板115,使所述通孔113在靠近所述固定部11的一端被分成两个穿孔116。每一穿孔116用以收容一所述电缆100。每一卡扣臂13包括一定位部131、一位于所述定位部131一侧的卡钩133及一位于所述定位部131另一侧的弹性抵压部135。所述定位部131开设一定位通孔1311。所述卡钩133延伸出所述固定部11,且所述卡钩133的臂上凸设一凸肋1331。所述弹性抵压部135由两波浪形的弹性抵压片1351连接形成。
请同时参阅图3及图4,每一导接端子20包括一导接部21、一插接部23及一连接部25。所述导接部21包括一第一导接片211及一与所述第一导接片211相扣的第二导接片212。所述第一导接片211包括一第一片体2111、一第一扣合片2113及一第二扣合片2115。所述第一扣合片2113自所述第一片体2111的上端沿向外弯折延伸。所述第二扣合片2115自所述第一片体2111的下端沿向内弯折延伸。所述第二导接片212包括一第二片体2121、一第三扣合片2123及一第四扣合片2125。所述第三扣合片2123自所述第二片体2121的上端沿向外弯折延伸。所述第四扣合片2125自所述第二片体2121的下端沿向内弯折延伸。所述第一扣合片2113与所述第四扣合片2125扣合在一起。所述第二扣合片2115与所述第三扣合片2123扣合在一起。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片体2111及所述第二片体2121均大致呈“C”形。所述连接部25包括两可弹性形变的折弯片251。两所述折弯片251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片体2111及所述第二片体2121。所述插接部23包括两插接部子231及连接所述插接部子231的连接壁233。所述连接壁233向上凸设一弹片2331。所述导接端子20由金属材料制成。
所述端子壳30包括一顶壁31、一底壁32、一前壁33及两相对的侧壁35。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顶壁31大致平行所述底壁32,且大致垂直所述前壁33及所述侧壁35,所述侧壁35大致垂直所述前壁33。所述顶壁31对应所述连接壁233上的弹片2331开设两限位孔311。所述底壁32凸设两防呆凸肋321。所述前壁33对应每一插接部子231开设有插接部口331。每一侧壁35开设一卡孔351。所述卡孔351用以卡扣所述卡钩133。所述端子壳30开设两收容腔301及两限位腔303。所述收容腔301用以收容所述插接部子231。所述限位腔303用以收容所述卡钩133。
请参阅图1、图2和图5,所述外壳50包括一上壳体60及一下壳体70。所述上壳体60包括一上盖板61、一第一前板63及两相对的第一侧板65。所述上盖板61开设一固定孔611及若干散热孔615,且安装一第一限位板67。所述第一限位板67大致平行所述第一前板63。所述第一前板63开设两第一缺口631。所述第一限位板67对应所述第一缺口631开设两第一缺槽671。每一第一缺槽671的内壁上凸设有两第一限位凸肋673。两所述第一限位凸肋673为楔形凸肋,且反向延伸,从而在所述第一限位凸肋673之间形成一第一限位槽675。所述第一限位槽675大致呈“V”字形。所述第一前板63上延伸两第一限位部633。每一第一限位部633开设一第一限位孔6331。每一第一侧板65上延伸一第二限位部651及一第一卡扣片653。所述第二限位部651开设一第二限位孔6511。所述第一限位孔6331的朝向与所述第二限位孔6511的朝向大致垂直。所述第一卡扣片653大致垂直所述上盖板61。
请同时参阅图6及图7,所述下壳体70包括一下盖板71、一第二前板73及两相对的第二侧板75。所述下盖板71安装一第二限位板77。所述第二限位板77大致平行所述第二前板73。所述第二前板73开设两第二缺口731。所述第二限位板77对应所述第二缺口731开设两第二缺槽771。每一第二缺槽771的内壁上凸设有两第二限位凸肋773。两所述第二限位凸肋773为楔形凸肋,且反向延伸,从而在所述第二限位凸肋773之间形成一第二限位槽775。所述第二限位槽775大致呈“V”字形。所述第二前板73上延伸两第一卡钩733。每一第二侧板75上延伸一第二卡钩751及一第二卡扣片753。所述第一卡钩733的朝向与所述第二卡钩751的朝向大致垂直。所述第二卡扣片753大致垂直所述下盖板71。
请同时参阅图6-10,组装时,将所述电缆100带有所述连接导线103的一端自所述通孔113穿过所述穿孔116。沿相互靠近的方向挤压所述第一导接片211及所述第二导接片212,使所述第一扣合片2113与所述第四扣合片2125脱离,且所述第二扣合片2115与所述第三扣合片2123脱离。掰开所述第一导接片211及所述第二导接片212,驱使两所述折弯片251产生向外的弹性形变。将所述连接导线103放入所述第一导接片211及所述第二导接片212之间,释放所述折弯片251,所述折弯片251弹性回复,驱使所述第一导接片211及所述第二导接片212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直到所述第一扣合片2113与所述第四扣合片2125扣合在一起,且所述第二扣合片2115与所述第三扣合片2123扣合在一起,所述第一导接片211及所述第二导接片212将所述连接导线103固定在其中,且电连接所述连接导线103。此时,所述电缆100与所述导接端子20固定在一起。
将所述端子壳30向所述卡固件10方向移动,直到所述端子壳30受到所述卡钩133的阻挡。向所述靠近卡固件10方向挤压所述端子壳30,驱使两所述卡钩133产生相互靠近的弹性形变,且所述导接端子20的插接部23插入所述收容腔301中,所述弹片2331弹性形变。直到所述弹片2331对齐所述限位孔311,且所述卡钩133对齐所述卡孔351,释放所述端子壳30,所述弹片2331弹性回复而卡扣在所述限位孔311,所述卡钩133卡扣在所述卡孔351中,所述凸肋1331挤压在所述限位腔303中。此时,所述电缆100与所述导接端子20及所述端子壳30固定在一起。
将所述下壳体70放置在所述卡固件10下方,所述电缆100收容在所述第二缺口731中,且抵靠所述第二限位凸肋773。所述第二卡扣片753插设在所述定位通孔1311中。将所述上壳体60向下与所述下壳体70扣合在一起。所述固定凸块112延伸出所述固定孔611。所述第一卡钩733卡扣在所述第一限位孔6331中,所述第二卡钩751卡扣在所述第二限位孔6511中,且所述第一卡扣片653插设在所述定位通孔1311中。所述弹性抵压部135弹性形变而对所述上壳体60及所述下壳体70施加弹力而使所述电缆100更紧实地固定在所述第二缺口731及所述第一缺口631之间。所述第二限位槽775及所述第一限位槽675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缆100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
拆卸时,挤压所述卡钩133,以使所述卡钩133脱离所述卡孔351,同时向远离所述卡固件10方向移动所述端子壳30,驱使所述弹片2331弹性形变而脱离所述限位孔311,就能将所述端子壳30拆卸下来。向下挤压所述上壳体60,驱使所述第一卡钩733脱离所述第一限位孔6331,所述第二卡钩751脱离所述第二限位孔6511,从而就能将所述上壳体60及所述下壳体70拆卸下来。驱使第一导接片211及所述第二导接片212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形变,就能使所述第一扣合片2113与所述第四扣合片2125脱离,且所述第二扣合片2115与所述第三扣合片2123脱离。再将所述电缆100拉出所述卡固件10。这样,所述电缆连接器的各个组件就能够被方便地拆卸下来,便于回收利用。

电缆连接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电缆连接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电缆连接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缆连接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缆连接器.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310384002.0(22)申请日 2013.08.29H01R 13/502(2006.01)H01R 13/02(2006.01)H01R 13/639(2006.01)(71)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地址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油松第十工业区东环二路2号申请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72)发明人吴义芳 符式伟(54) 发明名称电缆连接器(57) 摘要一种电缆连接器,包括有导接端子、外壳及端子壳,所述导接端子包括有导接部及连接所述导接部的插接部,所述导接部用以电连接一电缆的连接导线,所述导接端子的。

2、插接部固定在所述端子壳中,所述电缆连接器还包括有卡固件,所述卡固件固定在所述外壳中,且包括有固定部及卡扣臂,所述固定部用以供所述电缆穿过以连接所述导接部,所述导接部收容在所述固定部中,所述卡扣臂包括有可弹性形变的卡钩,所述端子壳开设有卡孔,所述卡钩弹性卡扣在所述卡孔中,用以防止所述插接部脱离所述端子壳。(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7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4425954 A(43)申请公布日 2015.03.18CN 104425954 A1/1页21.一种电缆连接器,包括有导接端子、外壳及端子壳,所述导。

3、接端子包括有导接部及连接所述导接部的插接部,所述导接部用以电连接一电缆的连接导线,所述导接端子的插接部固定在所述端子壳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连接器还包括有卡固件,所述卡固件固定在所述外壳中,且包括有固定部及卡扣臂,所述固定部用以供所述电缆穿过以连接所述导接部,所述导接部收容在所述固定部中,所述卡扣臂包括有可弹性形变的卡钩,所述端子壳开设有卡孔,所述卡钩弹性卡扣在所述卡孔中,用以防止所述插接部脱离所述端子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有上壳体及下壳体,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上壳体卡扣在一起,所述卡扣臂还包括有弹性抵压部,所述弹性抵压部被弹性挤压在所述上壳体及所述下壳体。

4、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包括有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开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部开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下壳体包括有卡扣在所述第一限位孔中的第一卡钩及卡扣在所述第二限位孔中的第二卡钩,所述第一限位孔的朝向大致垂直所述第二限位孔的朝向,所述第一卡钩的朝向大致垂直所述第二卡钩的朝向。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抵压部包括有两连接在一起的波浪形抵压片。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臂还包括有连接在所述卡钩及所述弹性抵压部之间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开设有定位通孔,所述上壳体还包括有第一卡扣片,所述下。

5、壳体还包括有第二卡扣片,所述第一卡扣片及所述第二卡扣片沿两相对的方向插设在所述定位通孔中。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还包括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电缆的第一缺槽,所述第一缺槽的内壁上延伸有两第一限位凸肋,所述下壳体还包括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电缆的第二缺槽,所述第二缺槽的内壁上延伸有两第二限位凸肋,所述第一限位凸肋及所述第二限位凸肋用以抵靠所述电缆。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第一限位凸肋之间设有“V”字形第一限位槽,两所述第二限位凸肋之间设有“V”字形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及所述第二限位槽。

6、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缆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部包括相扣的第一导接片及第二导接片,所述第一导接片包括有第一片体、第一扣合片及第二扣合片,所述第一扣合片及所述第二扣合片自所述第一片体的两边缘反向弯折,所述第二导接片包括有第二片体、第三扣合片及第四扣合片,所述第三扣合片及所述第四扣合片自所述第二片体的两边缘反向弯折,所述第一扣合片与所述第四扣合片扣合在一起,所述第二扣合片与所述第三扣合片扣合在一起。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片体及所述第二片体均为大致C形片体。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端子还包。

7、括有连接所述导接部及插接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有可弹性形变的折弯片,用以方便所述第一扣合片脱离所述第四扣合片及方便所述第二扣合片脱离所述第三扣合片。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425954 A1/6页3电缆连接器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是一种电缆连接器。背景技术0002 目前的电缆连接器一般都包括有电缆、连接电缆的导接端子、用以固定导接端子的端子壳及用以固定电缆一端的外壳。导接端子包括有导接部及插接部,导接部连接电缆的连接导线。通常,导接部无法与电缆拆分,且插接部是直接插接在端子壳中。这样,当电缆连接器受到震动时,导接端子容易晃动而使插接部脱离端子壳。发明内容0003。

8、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防止插接部脱离端子壳的电缆连接器。0004 一种电缆连接器,包括有导接端子、外壳及端子壳,所述导接端子包括有导接部及连接所述导接部的插接部,所述导接部用以电连接一电缆的连接导线,所述插接部插接在所述端子壳中,所述电缆连接器还包括有卡固件,所述卡固件固定在所述外壳中,且包括有固定部及卡扣臂,所述固定部用以供所述电缆穿过以连接所述导接部,所述导接部收容在所述固定部中,所述卡扣臂包括有可弹性形变的卡钩,所述端子壳开设有卡孔,所述卡钩弹性卡扣在所述卡孔中,用以防止所述插接部脱离所述端子壳。0005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上述电缆连接器中,电缆穿过卡固件而与导接端子固定在一起,。

9、导接端子的导接部收容在卡固件中,插接部插接在端子壳中,卡固件的卡扣臂通过弹性卡钩卡扣在端子壳的卡孔中。这样,不仅防止导接端子在外壳中晃动,同时弹性卡钩也进一步防止了插接部脱离端子壳。附图说明0006 图1是本发明电缆连接器一较佳实施方式的与两电缆的一立体分解图。0007 图2是图1的一另一视角图。0008 图3是图1中一导接端子的一立体图。0009 图4是图3的一另一视角图。0010 图5是图2中V部分的一放大图。0011 图6是图1的一部分立体组装图。0012 图7是图1的一另一部分立体组装图。0013 图8是图1中一端子壳与两导接端子及两所述电缆的一立体组装图,其中端子壳及导接端子被切割一。

10、部分。0014 图9是图1的又一部分立体组装图。0015 图10是图1的一立体组装图。0016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电缆 100说 明 书CN 104425954 A2/6页4绝缘外壳 101连接导线 103卡固件 10固定部 11固定凸块 112通孔 113隔板 115穿孔 116卡扣臂 13定位部 131定位通孔 1311卡钩 133凸肋 1331弹性抵压部 135弹性抵压片 1351导接端子 20导接部 21第一导接片 211第一片体 2111第一扣合片 2113第二扣合片 2115第二导接片 212第二片体 2121第三扣合片 2123第四扣合片 2125插接部 23插接部子 231连接壁。

11、 233弹片 2331连接部 25折弯片 251端子壳 30收容腔 301限位腔 303顶壁 31限位孔 311底壁 32防呆凸肋 321前壁 33说 明 书CN 104425954 A3/6页5插接部口 331侧壁 35卡孔 351外壳 50上壳体 60上盖板 61固定孔 611散热孔 615第一前板 63第一缺口 631第一限位部 633第一限位孔 6331第一侧板 65第二限位部 651第二限位孔 6511第一卡扣片 653第一限位板 67第一缺槽 671第一限位凸肋 673第一限位槽 675下壳体 70下盖板 71第二前板 73第二缺口 731第一卡钩 733第二侧板 75第二卡钩 7。

12、51第二卡扣片 753第二限位板 77第二缺槽 771第二限位凸肋 773第二限位槽 775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0017 请参阅图1及图2,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一电缆连接器用以固定两电缆100。每一电缆100包括一绝缘外壳101及若干连接导线103。所述电缆连接器包括一卡固件10、两导接端子20、一端子壳30及一外壳50。0018 所述卡固件10包括一固定部11及对称设置在所述固定部11两侧的卡扣臂13。说 明 书CN 104425954 A4/6页6所述固定部11开设一通孔113,且自上表面向上凸设一固定凸块112。所述固定部11的一端在所述通。

13、孔113中设置一隔板115,使所述通孔113在靠近所述固定部11的一端被分成两个穿孔116。每一穿孔116用以收容一所述电缆100。每一卡扣臂13包括一定位部131、一位于所述定位部131一侧的卡钩133及一位于所述定位部131另一侧的弹性抵压部135。所述定位部131开设一定位通孔1311。所述卡钩133延伸出所述固定部11,且所述卡钩133的臂上凸设一凸肋1331。所述弹性抵压部135由两波浪形的弹性抵压片1351连接形成。0019 请同时参阅图3及图4,每一导接端子20包括一导接部21、一插接部23及一连接部25。所述导接部21包括一第一导接片211及一与所述第一导接片211相扣的第二导。

14、接片212。所述第一导接片211包括一第一片体2111、一第一扣合片2113及一第二扣合片2115。所述第一扣合片2113自所述第一片体2111的上端沿向外弯折延伸。所述第二扣合片2115自所述第一片体2111的下端沿向内弯折延伸。所述第二导接片212包括一第二片体2121、一第三扣合片2123及一第四扣合片2125。所述第三扣合片2123自所述第二片体2121的上端沿向外弯折延伸。所述第四扣合片2125自所述第二片体2121的下端沿向内弯折延伸。所述第一扣合片2113与所述第四扣合片2125扣合在一起。所述第二扣合片2115与所述第三扣合片2123扣合在一起。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片体21。

15、11及所述第二片体2121均大致呈“C”形。所述连接部25包括两可弹性形变的折弯片251。两所述折弯片251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片体2111及所述第二片体2121。所述插接部23包括两插接部子231及连接所述插接部子231的连接壁233。所述连接壁233向上凸设一弹片2331。所述导接端子20由金属材料制成。0020 所述端子壳30包括一顶壁31、一底壁32、一前壁33及两相对的侧壁35。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顶壁31大致平行所述底壁32,且大致垂直所述前壁33及所述侧壁35,所述侧壁35大致垂直所述前壁33。所述顶壁31对应所述连接壁233上的弹片2331开设两限位孔311。所述底壁32凸设两防呆。

16、凸肋321。所述前壁33对应每一插接部子231开设有插接部口331。每一侧壁35开设一卡孔351。所述卡孔351用以卡扣所述卡钩133。所述端子壳30开设两收容腔301及两限位腔303。所述收容腔301用以收容所述插接部子231。所述限位腔303用以收容所述卡钩133。0021 请参阅图1、图2和图5,所述外壳50包括一上壳体60及一下壳体70。所述上壳体60包括一上盖板61、一第一前板63及两相对的第一侧板65。所述上盖板61开设一固定孔611及若干散热孔615,且安装一第一限位板67。所述第一限位板67大致平行所述第一前板63。所述第一前板63开设两第一缺口631。所述第一限位板67对应所。

17、述第一缺口631开设两第一缺槽671。每一第一缺槽671的内壁上凸设有两第一限位凸肋673。两所述第一限位凸肋673为楔形凸肋,且反向延伸,从而在所述第一限位凸肋673之间形成一第一限位槽675。所述第一限位槽675大致呈“V”字形。所述第一前板63上延伸两第一限位部633。每一第一限位部633开设一第一限位孔6331。每一第一侧板65上延伸一第二限位部651及一第一卡扣片653。所述第二限位部651开设一第二限位孔6511。所述第一限位孔6331的朝向与所述第二限位孔6511的朝向大致垂直。所述第一卡扣片653大致垂直所述上盖板61。0022 请同时参阅图6及图7,所述下壳体70包括一下盖板。

18、71、一第二前板73及两相对说 明 书CN 104425954 A5/6页7的第二侧板75。所述下盖板71安装一第二限位板77。所述第二限位板77大致平行所述第二前板73。所述第二前板73开设两第二缺口731。所述第二限位板77对应所述第二缺口731开设两第二缺槽771。每一第二缺槽771的内壁上凸设有两第二限位凸肋773。两所述第二限位凸肋773为楔形凸肋,且反向延伸,从而在所述第二限位凸肋773之间形成一第二限位槽775。所述第二限位槽775大致呈“V”字形。所述第二前板73上延伸两第一卡钩733。每一第二侧板75上延伸一第二卡钩751及一第二卡扣片753。所述第一卡钩733的朝向与所述第。

19、二卡钩751的朝向大致垂直。所述第二卡扣片753大致垂直所述下盖板71。0023 请同时参阅图6-10,组装时,将所述电缆100带有所述连接导线103的一端自所述通孔113穿过所述穿孔116。沿相互靠近的方向挤压所述第一导接片211及所述第二导接片212,使所述第一扣合片2113与所述第四扣合片2125脱离,且所述第二扣合片2115与所述第三扣合片2123脱离。掰开所述第一导接片211及所述第二导接片212,驱使两所述折弯片251产生向外的弹性形变。将所述连接导线103放入所述第一导接片211及所述第二导接片212之间,释放所述折弯片251,所述折弯片251弹性回复,驱使所述第一导接片211及。

20、所述第二导接片212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直到所述第一扣合片2113与所述第四扣合片2125扣合在一起,且所述第二扣合片2115与所述第三扣合片2123扣合在一起,所述第一导接片211及所述第二导接片212将所述连接导线103固定在其中,且电连接所述连接导线103。此时,所述电缆100与所述导接端子20固定在一起。0024 将所述端子壳30向所述卡固件10方向移动,直到所述端子壳30受到所述卡钩133的阻挡。向所述靠近卡固件10方向挤压所述端子壳30,驱使两所述卡钩133产生相互靠近的弹性形变,且所述导接端子20的插接部23插入所述收容腔301中,所述弹片2331弹性形变。直到所述弹片2331。

21、对齐所述限位孔311,且所述卡钩133对齐所述卡孔351,释放所述端子壳30,所述弹片2331弹性回复而卡扣在所述限位孔311,所述卡钩133卡扣在所述卡孔351中,所述凸肋1331挤压在所述限位腔303中。此时,所述电缆100与所述导接端子20及所述端子壳30固定在一起。0025 将所述下壳体70放置在所述卡固件10下方,所述电缆100收容在所述第二缺口731中,且抵靠所述第二限位凸肋773。所述第二卡扣片753插设在所述定位通孔1311中。将所述上壳体60向下与所述下壳体70扣合在一起。所述固定凸块112延伸出所述固定孔611。所述第一卡钩733卡扣在所述第一限位孔6331中,所述第二卡钩。

22、751卡扣在所述第二限位孔6511中,且所述第一卡扣片653插设在所述定位通孔1311中。所述弹性抵压部135弹性形变而对所述上壳体60及所述下壳体70施加弹力而使所述电缆100更紧实地固定在所述第二缺口731及所述第一缺口631之间。所述第二限位槽775及所述第一限位槽675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缆100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0026 拆卸时,挤压所述卡钩133,以使所述卡钩133脱离所述卡孔351,同时向远离所述卡固件10方向移动所述端子壳30,驱使所述弹片2331弹性形变而脱离所述限位孔311,就能将所述端子壳30拆卸下来。向下挤压所述上壳体60,驱使所述第一卡钩733脱离所述第一限位孔633。

23、1,所述第二卡钩751脱离所述第二限位孔6511,从而就能将所述上壳体60及所述下壳体70拆卸下来。驱使第一导接片211及所述第二导接片212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形变,就能使所述第一扣合片2113与所述第四扣合片2125脱离,且所述第二扣合片2115与所述第三扣合片2123脱离。再将所述电缆100拉出所述卡固件10。这样,所述电说 明 书CN 104425954 A6/6页8缆连接器的各个组件就能够被方便地拆卸下来,便于回收利用。说 明 书CN 104425954 A1/7页9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425954 A2/7页10图2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425954 A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