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系统.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4077313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746762.6

申请日:

2014.12.09

公开号:

CN104601738A

公开日:

2015.05.0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4L 29/12申请日:20141209|||公开

IPC分类号:

H04L29/12

主分类号:

H04L29/12

申请人:

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

发明人:

陈训逊; 薛晨; 罗浩; 张树壮; 黄亮; 徐原; 常为领; 刘阳; 袁庆升; 李高超; 郑礼雄; 王东安

地址:

100029北京市朝阳区裕民路甲3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11120

代理人:

高燕燕; 仇蕾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系统,包括接入层、复用层和控制层;接入层中节点为接入点AP;复用层中节点为复用点MP;控制层中节点为控制点CP;AP为接入服务器;AP具有与内网主机通信以及为内网主机选定公有IP资源,并与持有该选定公有IP资源的MP通信并进行地址转换;MP为复用服务器;每个MP均维护各自持有的公有IP资源同时通过各自持有的公有IP资源与外网通信;CP包括资源服务器IPS和配置服务器CC;其中IPS维护系统中所有MP的公有IP地址资源;CC对各层的节点进行配置;AP、MP和CP之间使用隧道进行互联,隧道为传输层连接隧道。该系统用于进行分布式网络地址的转换,可提高NAT系统中IP资源利用率。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1.  一种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入层、复用层和控 制层;接入层中节点为接入点AP;复用层中节点为复用点MP;控制层中节点 为控制点CP; 所述接入点AP为接入服务器;接入点AP具有与内网主机通信、为内网主 机选定公有IP资源以及进行地址转换,并与持有所述选定公有IP资源的复用点 MP通信功能; 所述复用点MP为复用服务器;每个复用点MP均维护各自持有的公有IP 资源,每个复用点MP具有通过各自持有的公有IP资源与外网通信的功能; 所述控制点CP包括资源服务器IPS和配置服务器CC;其中所述资源服务 器IPS用于维护系统中所有复用点MP的公有IP地址资源;所述配置服务器用 于对各层的节点进行配置; 接入点AP、复用点MP和控制点CP之间使用隧道进行互联,所述隧道为 传输层连接隧道。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接入 点AP进行地址转换并与持有所述选定公有IP资源的复用点MP通信的过程具 体为:内网主机发起到外网主机的连接请求,该连接请求中包括内网主机IP地 址和端口号、外网主机IP地址和端口号,接入点AP接收到该连接请求,通过 设定的公有IP选择算法选择公有IP地址和端口号,由此产生一个新的会话映射 表项,依照会话表项对数据包进行地址转换,将地址转换后的数据包与新的会 话映射表项中与连接有关的信息传递给持有选定公有IP地址的复用点MP,复 用点MP建立新的连接信息表项,会话建立;接入点AP与复用点MP采用该会 话完成地址转换和数据交互; 所述会话映射表项存于会话映射表中,该会话映射表由接入点AP建立并维 护,会话映射表项为一个会话的基本数据结构,具体包括内网主机的IP地址和 端口号、所选取的公有IP地址和端口号、目的外网主机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 该会话对端复用点MP的IP地址; 所述连接信息表项存于连接信息表中,该连接信息表由复用点MP建立并 维护,连接信息表项为用于一个会话的辅助数据结构;具体包括内网主机对应 的公有IP地址和端口号、外网主机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该会话对端接入点 AP的IP地址; 所述与连接有关的信息包括公有IP地址和端口号、外网主机IP地址和端口 号、以及会话对端接入点AP的IP地址。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设定的公有IP选择算法为每次选取不同复用点MP的公有IP地址。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公有IP选择算法包括按连接变换公有IP地址和按时间变换公有IP地址: 所述按连接变换公有IP地址具体为以会话为单元循环选取不同的公有IP地 址和端口号; 所述按时间变换公有IP地址具体为在连接请求中加入时间字段,在时间字 段范围内使用预设的公有IP地址,一旦超时,则变换选取其他公有IP地址。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 接入层、复用层和控制层的节点之间采用三类数据流进行数据交互,三类数据 流分别为公有IP提交流、公有IP获取流以及系统数据流;其中系统数据流包括 配置流和业务数据流; 所述公有IP提交流的数据方向为复用点MP至资源服务器IPS;当复用点 MP初始化时,复用点MP将其所维持的所有公有IP地址资源信息通过公有IP 提交流发送至资源服务器IPS,或者当复用点MP所维持的公有IP地址发生变 更时,将变更的公有IP地址资源信息通过公有IP提交流发送至资源服务器IPS, 资源服务器IPS接收到公有IP地址资源信息之后对其进行存储; 所述公有IP地址资源信息包括公有IP地址、可用端口范围、可用时间起始 值、所属MP以及该公有IP地址的IP属性字符串; 所述公有IP获取流为资源服务器IPS与接入点AP之间的双向数据流;接 入点AP通过公有IP获取流向资源服务器IPS发出IP申请指令,IPS通过公有 IP获取流做出应答; 所述IP申请指令包括:IP地址属性、IP地址的端口范围以及IP地址数量; 所述配置流的数据方向为配置服务器CC至其他节点;当各节点启动或者配 置信息发生变化时,配置服务器CC通过配置流将各节点的配置信息通过配置流 发送至其他节点; 所述业务数据流为接入点AP与复用点MP采用所建立会话进行数据交互的 数据流;业务数据流在接入点AP和复用点MP的会话建立后触发,业务数据流 的内容为网络通信数据包。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IP申请指令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原地址翻译SNAT申请、目的地址翻译DNAT 申请以及端口映射IPM申请; 所述SNAT申请包括:指定的IP地址属性,IP数量多于1个,IP的端口数 量为不限定; 所述DNAT申请包括:指定的IP地址属性,IP数量为1个,端口为1个; 所述IPM申请包括:指定的IP地址属性,IP数量为1个,端口范围为一段 指定范围内的端口。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公有IP地址资源信息中的IP属性字符串包括IP地址的用户属性以及IP地址所 属的省,市,运营商。 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控制点CP还包括日志服务器LC,LC用于处理各节点发来的日志信息; 则所述系统数据流中还包括日志流,日志流的数据方向为复用点MP和接 入点AP至日志服务器LC;当复用点MP和接入点AP运行过程中有日志需要 记录时触发日志流,日志流的内容为复用点MP和接入点AP的日志信息。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系统。
背景技术
互联网网络地址分配机构IANA(The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规定了三类私有IP地址空间:10.0.0.0-10.255.255.255、172.16.0.0-172.31.255.255和192.168.0.0-192.168.255.255。这三类IP地址只能在内部网络使用,不允许在互联网使用。则使用私有IP地址的网络为内部网络,简称“内网”;使用公有IP地址的网络称为外部网络,简称“外网”或者“互联网”。
NAT技术是在IPv4地址日渐枯竭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技术,主要用于实现内部网络访问外部网络的功能,并于1994年作为RFC文档发布。NAT提供了一种将IP地址从编址域P映射到编址域Q的机制。通常称编址域P为私有IP地址域,只允许内部网络使用,编址域Q则为可在互联网路由的公有IP地址域。
当前使用最广泛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有三种:静态NAT、动态NAT、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
静态NAT(Static NAT)中内部主机的私有IP被永久一对一地映射到公有IP。静态NAT没有状态的概念,不需要记录前一个数据包的转换信息,只需处理好当前数据包。静态NAT在完成IP地址转换与网络层校验和重新计算后,在内外网之间转发数据包。图1.就是静态NAT的例子,通过在私有IP和公有IP之间建立静态映射关系,外部主机访问公有IP地址就相当于访问内部主机。例如:外部主机Host A要访问Web Server,只需访问Web Server私有IP地址 (10.0.0.4)对应的公有IP地址(159.226.40.4)即可。公有IP和私用IP之间的映射,将由NAT设备完成。静态NAT的一个最显著的缺点是没有提高公有IP地址利用率,由于一对一的静态映射关系,公有IP被内部主机独占。当内部主机不在线或者不可用时,公有IP地址就被浪费。静态NAT方式只是作为NAT的一种特殊方式出现,仅仅体现了网络地址转换的思想。
动态NAT(Pooled NAT)在私有IP地址和公有IP地址间建立起的动态映射关系,所有公有IP被放入地址池,当内部主机需要访问互联网时,根据地址选择算法从地址池中选择一个可用的公有IP地址,并在公私IP地址间建立映射。应答报文和后续报文都将使用该映射表项进行转换。等到通信结束后,该映射表项被拆除,公网IP重新归入到地址池。在内部主机网络访问并发率不高的情况下,动态NAT能够通过公私IP之间映射关系的动态建立和拆除,保证网络访问正常进行,从而达到使用少量公有IP就能够让大量内部主机访问互联网的目的。动态NAT的这种运作方式与CPU按照时间片调度类似,从宏观上看所有内部主机同时访问互联网,而实际上同一时刻只允许公有IP地址个数的内部主机访问互联网。图2就是动态NAT的例子,内部网络使用10.0.0.0/24网段,公有IP地址全部放入地址池中,通过在私有IP和公有IP之间建立动态映射关系,实现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互连。
虽然动态NAT提供了使用少量公网IP就能让大量内部主机同时访问互联网的机制,但是该机制的实现依赖于内部主机访问的频率。假设100个内部主机使用20个公有IP进行互联网访问,一旦有超过20个频繁活动的内部主机占据了地址池中的所有公有IP地址,其他主机就无法获取公有IP地址,从而也就阻塞了这些主机的互联网访问。
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Network Address Port Translation)是当前最流行的NAT方式,被普遍应用于接入设备中,能够将内部网络隐藏在一个或几个公 有IP地址后。与前两种网络地址转换只修改IP地址不同,NAPT将映射关系延伸到端口级别,单个公有IP地址的不同端口能够与多个私有IP地址建立映射关系,网络地址端口转换涉及到网络层和传输层。图3就是NAPT的例子,内部网络使用10.0.0.0/24网段,总共有3个公有IP地址。当一个内部主机需要进行互联网访问时,NAPT设备不仅要对数据包的IP地址进行转换,还需要对传输层端口号进行转换。由于可用的端口地址众多,因此NAPT几乎是解决了动态NAT中由于地址池公有IP不足带来的内部主机访问互联网被阻塞的问题。使用NAPT,从外部主机的角度看,所有内部主机的数据包都来源于一个或者几个公有IP地址,用户只需要申请少量的公有IP地址就能够实现让大量内部主机接入互联网。尽管主机数量众多而互联网带宽有限,可能导致上网体验不好的情况。
随着NAT设备的广泛部署,出现越来越多局部NAT环境“过冷”和“过热”两种极端情况。如图4所示,某单位有三个部门,各自通过NAT设备接入互联网,各个NAT环境间没有交互关系。这里假设每个NAT环境拥有同等资源。由于环境一用户多,而环境二和环境三用户少,在同等资源条件下,必然导致环境一“过热”而环境二、环境三“过冷”。“过冷”环境的NAT设备负载低,网络带宽被浪费;“过热”环境的NAT设备负载高,网络带宽不足。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分散、无法共享。
因此传统的NAT系统IP资源利用率低,且不支持负载的资源使用策略。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系统,能够提高NAT系统中IP资源利用率,支持复杂的资源使用策略,并具有三种扩展功能,优化了网络应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该系统包括接入层、复用层和控 制层;接入层中节点为接入点AP;复用层中节点为复用点MP;控制层中节点为控制点CP。
接入点AP为接入服务器;接入点AP具有与内网主机通信以及为内网主机选定公有IP资源,并与持有选定公有IP资源的复用点MP进行通信并进行地址转换的功能。
复用点MP为复用服务器;每个复用点MP均维护各自持有的公有IP资源,每个复用点MP具有通过各自的公有IP资源与外网通信的功能。
控制点CP包括资源服务器IPS和配置服务器CC;其中资源服务器IPS用于维护系统中所有复用点MP的公有IP地址资源;配置服务器用于对各层的节点进行配置。
接入点AP、复用点MP和控制点CP之间使用隧道进行互联,隧道为传输层连接隧道。
进一步地,接入点AP与持有选定公有IP资源的复用点MP建立会话并进行地址转换的过程具体为:内网主机发起到外网主机的连接请求,该连接请求中包括内网主机IP地址和端口号、外网主机IP地址和端口号,接入点AP接收到该连接请求,通过设定的公有IP选择算法选择公有IP地址和端口号,由此产生一个新的会话映射表项,将新的会话映射表项中与连接有关的信息传递给复用点MP,复用点MP建立新的连接信息表项,会话建立;接入点AP与复用点MP采用该会话进行数据交互;
会话映射表项存于会话映射表中,该会话映射表由接入点AP建立并维护,会话映射表项为一个会话的基本数据结构,具体包括内网主机的IP地址和端口号、所选取的公有IP地址和端口号、目的外网主机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该会话对端复用点MP的IP地址;
连接信息表项存于连接信息表中,该连接信息表由复用点MP建立并维护, 连接信息表项为用于一个会话的辅助数据结构;具体包括内网主机对应的公有IP地址和端口号、外网主机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该会话对端接入点AP的IP地址;
与连接有关的信息包括公有IP地址和端口号、外网主机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会话对端接入点AP的IP地址。
优选地,上述设定的公有IP选择算法为每次选取不同复用点MP的公有IP地址。
优选地,公有IP选择算法包括按连接变换公有IP地址和按时间变换公有IP地址:
按连接变换公有IP地址具体为以会话为单元循环选取不同的公有IP地址和端口号;
按时间变换公有IP地址具体为在连接请求中加入时间字段,在时间字段范围内使用预设的公有IP地址,一旦超时,则变换选取其他公有IP地址。
进一步地,接入层、复用层和控制层的节点之间采用三类数据流进行数据交互,三类数据流分别为公有IP提交流、公有IP获取流以及系统数据流;其中系统数据流包括配置流和业务数据流。
公有IP提交流的数据方向为复用点MP至资源服务器IPS;当复用点MP初始化时,复用点MP将其所维持的所有公有IP地址资源信息通过公有IP提交流发送至资源服务器IPS,或者当复用点MP所维持的公有IP地址发生变更时,将变更的公有IP地址资源信息通过公有IP提交流发送至资源服务器IPS,资源服务器IPS接收到公有IP地址资源信息之后对其进行存储。
公有IP地址资源信息包括公有IP地址、可用端口范围、可用时间起始值、所属MP以及该公有IP地址的IP属性字符串。
公有IP获取流为资源服务器IPS与接入点AP之间的双向数据流;接入点 AP通过公有IP获取流向资源服务器IPS发出IP申请指令,IPS通过公有IP获取流做出应答。
IP申请指令包括:IP地址属性、IP地址的端口范围以及IP地址数量。 
配置流的数据方向为配置服务器CC至其他节点;当各节点启动或者配置信息发生变化时,配置服务器CC通过配置流将各节点的配置信息通过配置流发送至其他节点。
业务数据流为接入点AP与复用点MP采用所建立会话进行数据交互的数据流;业务数据流在接入点AP和复用点MP的会话建立后触发,业务数据流的内容为网络通信数据包。
优选地,IP申请指令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原地址翻译SNAT申请、目的地址翻译DNAT申请以及端口映射IPM申请;SNAT申请包括:指定的IP地址属性,IP数量多于1个,IP的端口数量为不限定;DNAT申请包括:指定的IP地址属性,IP数量为1个,端口为1个;IPM申请包括:指定的IP地址属性,IP数量为1个,端口范围为一段指定范围内的端口。
进一步地,公有IP地址资源信息中的IP属性字符串包括IP地址的用户属性以及IP地址所属的省,市,运营商。
进一步地,控制点CP还包括日志服务器LC,LC用于处理各节点发来的日志信息;则系统数据流中还包括日志流,日志流的数据方向为复用点MP和接入点AP至日志服务器LC;当复用点MP和接入点AP运行过程中有日志需要记录时触发日志流,日志流的内容为复用点MP和接入点AP的日志信息。
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将传统的NAT功能进行逻辑划分:将与内网主机通信以及地址转换功能独立出来形成了接入层,将与互联网进行通信的功能独立出来形成了复用层。将整个系统的控制功能,包括IP资源信息管理,配置信息管理,日志 信息管理等功能独立出来形成了控制层。每个层内由1台或者多台服务节点组成,各个节点之间通过隧道连接进行通信,并且可以动态的进行扩展。整个分布式NAT系统如同一个巨大的虚拟网关,应用层主机只需要使用控制层对接入层做简单配置,就能够通过接入层接入到分布式NAT系统,使用系统所提供的共享资源与互联网进行交互。
2、本发明所提供的分布式NAT系统中,通过会话映射表以及连接信息表的使用,提出了新的会话建立方式,这样能够使各个层之间的节点可以使用多对多的关系进行通信,一个接入点AP可以同时使用多个复用点MP的资源,一个复用点MP可以同时为多个接入点AP服务,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有限的公有IP地址资源,更好的发挥多组IP地址资源协同工作时在地址数量,整体带宽等方面的优势。
3、本发明定义了分布式NAT可以支持的扩展功能,通过扩展细粒度的公有IP地址分配、以及高带宽模式的公有IP地址选择策略,能够有效地利用有限的IP资源,并能够实现较高的总互联网接入带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静态NAT应用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动态NAT应用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NAPT应用示意图;
图4、为多组NAT应用示意图;
图5、为分布式NAT系统的体系结构示意图;
图6、为分布式NAT系统节点间数据流向图;
图7、为分布式NAT体系结构的数据包处理路径;
图8、为连接信息在分布式NAT系统内部的传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NAT系统按照逻辑功能拆分成多个独立的部分。各个部分之间使用隧道进行通信。每个部分称为一层,每层内由多个节点组成,这些节点联合完成逻辑功能,该系统具体的体系结构如图5所示。各个层之间的节点可以使用多对多的关系进行通信。一个接入点AP可以同时使用多个复用点MP的资源,并策略性的使用这些资源实现扩展的功能。一个复用点MP可以同时为多个接入点AP服务,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将控制和日志功能独立出来,IP资源的调度由专门的服务进行。
在具体实现时,分布式NAT系统涉及到三个层次的处理,需要由接入点AP、复用点MP和控制点通过相互协作完成网络地址转换功能。因此,除了与外界交互的两类输入流和两类输出流外,系统内部不同层次之间也存在数据流交互。图6是系统与内部节点交互的数据流模型。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方案进行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NAT系统,适用于包含一个及一个以上不同公有IP资源的NAT环境,该系统包括接入层、复用层和控制层。该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5所示,接入层靠近内网主机,为上层应用内网主机提供透明的接入环境。复用层聚集系统资源,使资源能够被共享使用。控制层实现系统配置与资源分配。
则接入层中节点为接入服务器,记为接入点AP(Access Point);AP具有与内网主机通信以及地址转换的功能。接入层中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接入点AP。
复用层中节点为复用服务器,记为复用点MP(Multiplex Point);MP具有 与外网主机通信的功能;该处外网即为互联网,则MP是系统与互联网的接口。复用层中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复用点MP。其中复用点MP与接入点AP为多对多的关系,即一个复用点MP被一个或者多个接入点AP连接、一个或者多个接入点AP连接同一个复用点MP。同时一个复用点MP也可以被多个分布式NAT系统使用。
控制层中的控制点CP(Control Point)包括资源服务器IPS和配置服务器CC。
其中资源服务器IPS(IP Selector)用于维护系统中的IP地址资源,包括可用IP资源的搜集、分配和回收等功能。
配置服务器CC(Control Center)用于对系统中各层的节点进行配置,主要是维护节点间的拓扑关系以及通信策略。
为了使得本分布式NAT系统能够记录各节点的日志信息,可在控制层中添加新的控制点,即日志服务器LC(Log Center),LC用于处理系统中各服务器发来的日志信息。
接入点AP、复用点MP和控制点CP之间使用隧道进行互联,隧道为基于TCP协议的连接或者UDP协议的传输层连接隧道。如果各层节点(如AP、MP以及CP)之间如果两个角色节点之间需要进行通信,则首先需要建立一条隧道连接即构建会话,将需要通信的内容封装在隧道协议的数据部分通过会话进行通信。
内网主机发起到外网主机的连接请求,该连接请求中包括内网主机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外网主机IP地址和端口号,接入点MP接收到该连接请求,通过设定的公有IP选择算法选择公有IP地址和端口,由此产生一个新的会话映射表项,将新的会话映射表项中与连接有关的信息传递给持有该IP资源的复用点MP,复用点MP建立新的连接信息表项,会话建立。接入点与复用点MP采用 该会话进行地址转换和数据交互。
会话映射表项存于会话映射表中,该会话映射表由AP建立并维护,会话映射表项为一个会话的基本数据结构,具体包括内部网络主机的IP地址privateIP和端口号privatePort、外网主机的IP地址publicIP和端口号publicPort、目的主机IP地址outerIP和端口号outerPort以及该会话对端复用点MP的IP地址peerIP。
连接信息表项存于连接信息表中,该连接信息表由MP建立并维护,连接信息表项为用于一个会话的辅助数据结构;具体包括内网主机对应的公有IP地址publicIP和端口号publicPort、目标主机的IP地址outerIP和端口号outerPort以及该会话对端接入点的IP地址peerIP。
各层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称为拓扑关系。拓扑关系使用XML文件来定义。
在本实施例中实际上是对传统的NAT功能进行逻辑划分:将与内网主机通信以及地址转换功能独立出来形成了接入层,将与互联网进行通信的功能独立出来形成了复用层。将整个系统的控制功能,包括IP资源信息管理,配置信息管理,日志信息管理等功能独立出来形成了控制层。每个层内由1台或者多台服务器节点组成,各个节点之间通过隧道连接进行通信,由此形成的分布式NAT系统可以动态的进行扩展。如图5所示,整个分布式NAT系统如同一个巨大的虚拟网关,应用层主机只需要使用控制层对接入层做简单配置,就能够通过接入层接入到分布式NAT系统,使用系统所提供的共享资源与互联网进行交互。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针对实施例1所提供的方案,为了解决分布式NAT系统中路由选择问题以及会话的一致性问题,对分布式NAT系统进行功能扩展。
细粒度公有IP地址分配
传统的NAT系统独占单个公有IP地址,本实施例中的分布式NAT系统考 虑到公有IP地址不足的问题,将公有IP地址的分配粒度降低到了端口级别。例如:对于一个特定的公有IP地址,有[a,b]总共(b-a+1)个端口可供使用,分布式NAT系统根据上层应用要求将单个公有IP地址分为[a,x]和[x+1,b]两段(a≤x<b),分配给不同的局域网环境使用。这种方式减低了公有IP地址的分配粒度,是在公有IP地址匮乏情况下解决互联网接入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由于有了端口的区分,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分布式NAT系统需要进行如下的改进:
接入点AP与复用点MP之间通过隧道建立会话,由于要从端口级别进行公有IP地址的分配,因此会话的基本数据结构应当包括端口相关内容。
本实施例中复用点MP和接入点AP连接信息的传递过程具体为:内网主机(10.0.0.2:1234)发起到外网主机(202.106.0.20:5678)的连接,接入点IP地址为:172.16.0.2,复用点IP地址为:172.16.0.3。接入点收到连接请求后根据公有IP地址选择算法为本次连接获取公有IP地址和端口:159.226.40.2:2345,以及该公有的所有者IP地址:172.16.0.3,从而在接入点得到如表1的会话映射表项,以该会话映射表项作为新建的表项插入到会话映射表中,接入点在有了新的会话映射表项之后,将会话映射表项中与连接有关的信息(包括publicIP、publicPort、outerIP、outerPort和peerID)传递给持有所使用公有IP地址的复用点MP,从而复用点MP得到如表2的五元组连接信息表项。
表1


提供高接入带宽
基本NAT系统独占带宽资源,而分布式NAT将所有资源集中共享,这给实现高接入带宽提供了硬件基础。除此之外分布式NAT系统还可以通过使用合理的策略获取尽可能多的带宽资源。带宽资源是通过公有IP地址来体现的。
本实施例中,在接入点AP和复用点MP的会话建立过程中,所采用的设定的公有IP选择算法为高带宽模式的公有IP地址选择策略,每次选取不同复用点MP的公有IP地址,这样就能够用到所有复用点MP的带宽,从而实现较高的总互联网接入带宽。
灵活的公有IP地址变换策略 
基本NAT系统在会话结束后,后续会话中选取的公有IP地址很可能还是原先的那个公有IP地址,无法满足一些特殊应用的要求,例如:网络扫描为了隐藏自身要求每一次连接换一个公有IP地址。
本实施例中,为了设定的公有IP选择算法为按连接变换公有IP地址或者按时间变换公有IP地址。
其中按连接变换公有IP地址具体为多次会话循环选取不同的公有IP地址和端口号,通过循环使用保证每次连接的公有IP地址都不同。
按时间变换公有IP地址具体为在连接请求中加入时间字段,在指定时间内使用预设的公有IP地址,一旦超时,则变换选取其他公有IP地址。
由此可见,本发明中的分布式NAT体系结构将传统的NAT功能进行逻辑划分:将与内网主机通信以及地址转换功能独立出来形成了接入层,将与互联网进行通信的功能独立出来形成了复用层。将整个系统的控制功能,包括IP资源信息管理,配置信息管理,日志信息管理等功能独立出来形成了控制层。每个层内由1台或者多台服务节点组成,各个节点之间通过隧道连接进行通信,并且可以动态的进行扩展。定义了分布式NAT可以支持的扩展功能。可见,由于多个复用点MP和接入点AP之间可以互相进行通信,因此各个系统之间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有限的IP地址资源,更好的发挥多组IP地址资源协同工作时在地址数量,整体带宽等方面的优势。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提供的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了接入层、复用层和控制层的节点之间的数据交互方式。
其中接入层、复用层和控制层的节点之间采用三类数据流进行数据交互,三类数据流分别为公有IP提交流、公有IP获取流以及系统数据流;其中系统数据流包括配置流,日志流和业务数据流。各数据流的方向、触发方式以及内容如表3所示。
表3


每条数据流的处理过程和步骤具体如下:
公有IP提交流:
公有IP提交流是系统内维护资源的一种方式。公有IP提交流的数据方向为复用点MP至资源服务器IPS;当复用点MP初始化时,复用点MP将其所维持的所有公有IP地址资源信息通过公有IP提交流发送至资源服务器IPS,或者当复用点MP所维持的公有IP地址发生变更时,将变更的公有IP地址资源信息通过公有IP提交流发送至资源服务器IPS,资源服务器IPS接收到公有IP地址资源信息之后对其进行存储。
即复用点MP通过公有IP提交流向资源服务器IPS声明其所持有的公有IP资源,其中声明方式有两种:全量发送和增量发送。全量发送是指复用点MP每次将其持有的全部公有IP资源向IPS进行汇报。增量发送则为复用点MP每次仅仅将发生变化的公有IP资源向IPS进行汇报。
复用点MP所持有的公有IP地址资源信息包括公有IP地址、可用端口范围、 可用时间始止值、所属复用点MP以及IP属性字符串;IP属性字符串包括IP地址的用户属性以及IP地址所属的省、市、运营商。
公有IP获取流:
公有IP获取流为资源服务器IPS与接入点MP之间的双向数据流;接入点AP通过公有IP获取流向IPS发出IP申请指令,资源服务器IPS通过公有IP获取流做出应答。
IP申请指令包括:IP地址属性字符串、IP地址的端口范围以及IP地址数量; 
其中IP地址的属性字符串,包括IP地址的用户属性以及IP地址所属的省、市、运营商。例如:想申请所有北京联通的IP,则申请字符串为:*.BJ.*.CU;*表示通配符。
IP地址的端口范围.本次申请所需要占用的端口范围。一旦某个IP的端口范围被申请成功,在没有释放之前,不能够再次分配给其他请求。
实际应用中,申请指令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原地址翻译SNAT申请、目的地址翻译DNAT申请以及端口映射IPM申请:
SNAT请求指定IP地址的属性和多个IP,不限定IP的端口范围。 
DNAT请求指定IP地址的属性,IP数量为1,端口为1个。
IPM请求指定IP地址ide属性,IP数量为1,端口范围通常为一段。
配置流:
配置流的数据方向为配置服务器CC至其他节点;当各节点启动或者配置信息发生变化时,配置服务器CC通过配置流将各节点的配置信息通过配置流发送至其他节点。
其中配置信息可能包括各节点的拓扑连接信息以及通信策略信息,如NAT策略信息。
各节点在启动以后,都需要向配置服务器CC申请自己的配置,包括AP, MP,LC,IPS,CC本身,都需要申请自己的拓扑配置。即:本节点需要与哪些节点进行通信以及通信时的隧道配置等信息。AP进一步还需要自己的NAT配置,以指导AP应该为什么内网主机服务,每个内网主机的NAT类型,以及需要申请IP的属性。
日志流:
日志流的数据方向为复用点MP和接入点MP至日志服务器LC;当复用点MP和接入点MP运行过程中有日志需要记录时触发日志流,日志流的内容为复用点MP和接入点MP的日志信息;
日志服务器LC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后进行保存。
业务数据流: 
业务数据流为接入点AP与复用点MP采用所建立会话进行数据交互的数据流;业务数据流在接入层和复用层会话建立后触发,业务数据流的内容为正常网络通信数据包。
业务数据流包括两个流向:
接入点AP接收内网主机发来的数据包,依据数据包中的携带的内网主机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外网主机IP地址和端口号,查找会话映射表,若会话映射表中存在相应的表项,则其中当数据包由接入点AP流向复用点MP时,数据包首先在接入点AP查找会话映射表,若会话映射表中没有对应表项则在就新建一个,经过复用点MP时查找连接信息表。没有找到表项说明会话不存在,找到表项则根据peerID字段选择对端节点,将数据包转发过去,确保了会话顺利进行。数据从互联网过来时,则不转发数据。
接入点AP接收内网主机发来的数据包,依据数据包中的携带的内网主机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外网主机IP地址和端口号,查找会话映射表,若会话映射表中没有对应表项则新建一个,然后根据映射表项将数据包发送给相应的MP, MP将数据包发送到互联网上。
复用点MP接收来自互联网的数据包,依据数据包中携带的公网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外网主机IP地址和端口号,查找连接信息表,如果找到对应的表项,则根据此表项将数据包发送给对应的AP,如果查找不到,则丢弃该数据包。
分布式NAT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接入点AP和复用点MP的分离,接入点AP供主机接入,复用点MP与互联网交互,这使得在主机和互联网之间多了一个由接入点AP和复用点MP组成的分布式NAT系统。使用分布式NAT系统,在数据包处理路径上至少需要经过一个接入点AP和一个复用点MP。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一种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一种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系统.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为一种分布式网络地址转换系统,包括接入层、复用层和控制层;接入层中节点为接入点AP;复用层中节点为复用点MP;控制层中节点为控制点CP;AP为接入服务器;AP具有与内网主机通信以及为内网主机选定公有IP资源,并与持有该选定公有IP资源的MP通信并进行地址转换;MP为复用服务器;每个MP均维护各自持有的公有IP资源同时通过各自持有的公有IP资源与外网通信;CP包括资源服务器IPS和配置服务器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电通信技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