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座.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62629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0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80002058.8

申请日:

2014.05.30

公开号:

CN104541520A

公开日:

2015.04.22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4R 1/10申请日:20140530|||公开

IPC分类号:

H04R1/10

主分类号:

H04R1/10

申请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学龙; 况火根; 苏伟

地址:

518129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总部办公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亿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11309

代理人:

陈霁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耳机座,包括:耳机座本体和弹片部;所述弹片部卡接在耳机座本体内;所述弹片部包括:麦克弹片、接地弹片、右听筒弹片、充电检测在位识别弹片、耳机在位检测弹片和左听筒弹片;当耳机的耳机插头完全插入所述耳机座中时,所述充电检测在位识别弹片与所述耳机插头的右声道端子相接触,从而导通右声道端子与外部电路之间的连接,以使所述耳机座所处设备通过与所述耳机插头的麦克端子相接触的所述麦克弹片对耳机进行充电。本发明实施例的耳机座,在不增加尺寸的前提下,能够在实现标准耳机座的功能的同时,实现对耳机充电的功能。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1.  一种耳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座包括:耳机座本体和弹片部; 所述弹片部卡接在耳机座本体内;所述弹片部包括:麦克弹片、接地弹 片、右听筒弹片、充电检测在位识别弹片、耳机在位检测弹片和左听筒弹片; 所述充电检测在位识别弹片与插入耳机座的耳机插头的右声道端子相接 触,以使所述耳机座所处设备可通过与所述耳机插头的麦克端子相接触的所 述麦克弹片对耳机进行充电。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耳机座中插入所 述耳机插头的过程中,所述麦克弹片与所述耳机插头的麦克端子相接触之后, 所述充电识别检测弹片与所述右声道端子相接触。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耳机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耳机插头由 所述耳机插座中拔出的过程中,在所述充电识别检测弹片与所述右声道端子 断开接触之后,所述麦克弹片与所述耳机插头的麦克端子断开接触。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座 本体的一端设有耳机插孔,所述耳机座本体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具有开口结构, 所述麦克弹片、接地弹片、右听筒弹片、充电检测在位识别弹片、耳机在位 检测弹片和左听筒弹片的一端分别由相应的开口结构中伸出于所述耳机座本 体的外侧,与所述耳机座所处设备的电路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插入所述耳 机插孔的耳机插头相接触。

说明书

说明书耳机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以用于给耳机进行充电 的耳机座。
背景技术
耳机是人的随身音响,如今对于耳机越来越要求细分化,根据不同的场 合选择合适的耳机已经成为潮流生活的一种象征。
随着音质需求的提高,有源消噪耳机等一些提高音质的耳机不断出现。 有源消噪耳机是利用耳机上面集成的降噪麦克接收外界的声音,然后产生一 个与外界噪音相位相反的声音,将噪音抵消掉,使用户收听到更好的音效。 正因如此,有源消噪耳机尤其适用于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上班族等在噪声 较大的机舱、火车车厢或地铁内使用。消噪耳机能够使这些用户不仅能够远 离噪声的打扰,同时还能够通过耳机来调整心情,开开心心享受这个过程。
然而有源消噪耳机一般需要外挂电池进行供电,可是又因为便携性及美 观性的要求,对外挂电池尺寸和重量都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一般设计容量都 比较小,难以满足用户长时间使用的要求,需要用户经常为耳机进行单独充 电,为用户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座,在不增加尺寸的前提下,能够在实现 标准耳机座的功能的同时实现对耳机充电的功能。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座,包括:耳机座本体和弹片 部;
所述弹片部卡接在耳机座本体内;所述弹片部包括:麦克弹片、接地弹 片、右听筒弹片、充电检测在位识别弹片、耳机在位检测弹片和左听筒弹片;
所述充电检测在位识别弹片与插入耳机座的耳机插头的右声道端子相接 触,以使所述耳机座所处设备通过与所述耳机插头的麦克端子相接触的所述 麦克弹片对耳机进行充电。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耳机座中插入所述耳机插头的过程 中,所述麦克弹片与所述耳机插头的麦克端子相接触之后,所述充电识别检 测弹片与所述右声道端子相接触。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耳机插头由所述耳机插座中拔出的 过程中,在所述充电识别检测弹片与所述右声道端子断开接触之后,所述麦 克弹片与所述耳机插头的麦克端子断开接触。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耳机座本体的一端设有耳机插孔,所 述耳机座本体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具有开口结构,所述麦克弹片、接地弹片、 右听筒弹片、充电检测在位识别弹片、耳机在位检测弹片和左听筒弹片的一 端分别由相应的开口结构中伸出于所述耳机座本体的外侧,与所述耳机座所 处设备的电路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插入所述耳机插孔的耳机插头相接触。
本发明实施例的耳机座,利用充电检测在位识别弹片导通右声道端子与 所述耳机座所处设备的电路之间的连接,以使所述通过与耳机插头的麦克端 子相接触的麦克弹片对耳机进行充电。由此在不增加耳机座尺寸的前提下, 能够在实现标准耳机座的功能的同时,实现对耳机充电的功能,使用户使用 更加便捷,大大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座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座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座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座的第三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座的第四状态示意图。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 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首先结合图1和图2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座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座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 的耳机座的装配示意图。
如图1所示,耳机座包括:耳机座本体1和弹片部2;弹片部2卡接在耳 机座本体1内。耳机座本体1由绝缘材料制成,例如塑胶;弹片部2由导电 材料制成,例如金属。
弹片部2包括:麦克弹片21、接地弹片22、右听筒弹片23、充电检测在 位识别弹片24、耳机在位检测弹片25和左听筒弹片26。
结合图2所示,耳机座本体1的一端设有耳机插孔11,耳机座本体1的 侧壁上具有多个开口结构12。上述各个弹片的一端分别由相应的开口结构12 中伸出于耳机座本体1的外侧,用于与外部电路,如PCB等相连接;所述连 接可以具体通过如焊接等方式来实现,另一端分别用于与耳机插头的端子接 触。
具体的,麦克弹片21、充电检测在位识别弹片24和左听筒弹片26依次 由耳机插孔11开口向内顺序卡接于耳机座本体1的一侧侧壁上;接地弹片22、 右听筒弹片23和耳机在位检测弹片25依次由耳机插孔11开口向内顺序卡接 于耳机座本体1的另一侧侧壁上;其中,左听筒弹片26与耳机在位检测弹片 25的位置相对应,并且可以互换,它们均为弯折结构,用以在耳机插头插入 耳机座时,将耳机插头卡设在耳机座内,使耳机插头不易滑出。充电检测在 位识别弹片24与右听筒弹片23的位置相对应,接地弹片22与麦克弹片21 的位置相对应。
图3所示的为耳机插头完全插入耳机座中的情况。耳机在位检测弹片25 和左听筒弹片26分别与耳机插头的左声道端子31相接触、右听筒弹片23和 充电检测在位识别弹片24分别与耳机插头的右声道端子32相接触、麦克弹 片21与耳机插头的麦克端子34相接触、接地弹片22与耳机插头的接地端子 33相接触。
在耳机插头完全插入耳机座的状态下,充电检测在位识别弹片24与耳机 插头的右声道端子32相接触,通过充电检测在位识别弹片24导通右声道端 子32与耳机座所处设备的控制电路(图中未示出)之间的电连接,从而所述 设备的控制电路对耳机的检测为处于有效充电检测连接状态。控制电路可产 生充电信号,控制所述设备通过与耳机插头的麦克端子34相接触的麦克弹片 21对耳机进行充电。实际操作中,控制电路还需要考虑麦克风是否处于接收 外部声音的状态,例如当耳机座所处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处于通话时, 麦克风需要接收用户的语音,此时所述设备不通过与耳机插头的麦克端子34 相接触的麦克弹片21对耳机进行充电,当麦克风空闲时,即不需要接收外部 声音时,所述设备通过与耳机插头的麦克端子34相接触的麦克弹片21对耳 机进行充电。
为了防止上述各弹片与端子之间接触不稳定产生的噪音问题,在所述耳 机座中插入所述耳机插头的过程中,所述麦克弹片与所述耳机插头的麦克端 子相接触之后,所述充电识别检测弹片与所述右声道端子相接触;在所述耳 机插头由所述耳机插座中拔出的过程中,在所述充电识别检测弹片与所述右 声道端子断开接触之后,所述麦克弹片与所述耳机插头的麦克端子断开接触。 具体地,耳机插头拔出和插入耳机座的过程中对于各个弹片与端子的断开与 接触的先后顺序的优选方案如下所述。
当耳机插头由耳机座中拔出时,首先如图4所示。充电识别检测弹片24 与耳机插头的右声道端子32临界断开,从而断开了充电检测在位识别弹片24 与右声道端子32之间的电连接,所述设备的控制电路对耳机的检测为无效充 电检测连接状态,此时所述设备不对耳机进行充电。此时,耳机在位检测弹 片25和左听筒弹片26分别与耳机插头的左声道端子31之间的接触、右听筒 弹片23与耳机插头的右声道端子32之间的接触、麦克弹片21与耳机插头的 麦克端子34之间的接触、接地弹片22与耳机插头的接地端子33之间的接触 仍然存在。
随着耳机插头继续由耳机座中拔出,如图5所示,充电识别检测弹片24 与耳机插头的右声道端子32完全断开,麦克弹片21与耳机插头的麦克端子 34处于临界断开状态,耳机在位检测弹片25和左听筒弹片26分别与耳机插 头的左声道端子31之间的接触、右听筒弹片23与耳机插头的右声道端子32 之间的接触,以及接地弹片22与耳机插头的接地端子33之间的接触仍然存 在。此时耳机处于临界拔出状态。
随着耳机插头继续由耳机座中拔出,如图6所示,耳机座的各个弹片与 耳机插头的各个端子之间的接触完全断开,此时,所述设备的控制电路检测 耳机不在位,耳机处于完全拔出状态。
耳机插头到耳机座的插入过程恰好与上述过程相反,在耳机座中插入耳 机插头的过程中,在耳机在位检测弹片25和左听筒弹片26分别与耳机插头 的左声道端子31相接触、右听筒弹片23与耳机插头的右声道端子32相接触、 以及接地弹片22与耳机插头的接地端子33相接触之后,麦克弹片21再与耳 机插头的麦克端子34相接触,最后充电识别检测弹片24才与右声道端子32 相接触。由此可以防止由于接触耳机插头与耳机座接触不稳定而产生的噪音。
本发明实施例的耳机座的结构,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规格的耳机座中, 具体按工艺划分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表贴耳机座和沉板耳机座,按用途划分可 以包括但不限于普通耳机座和防水耳机座等。根据弹片排布划分可以包括但 不限于左听筒、右听筒、麦克、地;或左听筒、右听筒、地、麦克等时序排 布形式的耳机座中。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座,通过利用原有耳机座中的闲置弹片作为充 电检测在位识别弹片,利用充电检测在位识别弹片导通右声道端子与控制电 路之间的连接,以使控制电路控制供电电路通过与耳机插头的麦克端子相接 触的麦克弹片对耳机进行充电。由此在不增加耳机座尺寸的前提下,能够在 实现标准耳机座的功能的同时实现对耳机充电的功能。正因如此,对耳机上 的外挂电池容量的要求也有所降低,使得用户使用更加便捷,携带更加方便, 大大提高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 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 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 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耳机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耳机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耳机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耳机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机座.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耳机座,包括:耳机座本体和弹片部;所述弹片部卡接在耳机座本体内;所述弹片部包括:麦克弹片、接地弹片、右听筒弹片、充电检测在位识别弹片、耳机在位检测弹片和左听筒弹片;当耳机的耳机插头完全插入所述耳机座中时,所述充电检测在位识别弹片与所述耳机插头的右声道端子相接触,从而导通右声道端子与外部电路之间的连接,以使所述耳机座所处设备通过与所述耳机插头的麦克端子相接触的所述麦克弹片对耳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电通信技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