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型品保持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型品保持装置,其安装在设于注塑成型机的机
械臂顶端用以从配备在注塑成型机上的金属模取出成型品。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有时在配备有一对金属模的注塑成型机上并设机
械臂。在机械臂顶端安装有具备用于保持成型品的保持手段的成型品
保持装置(以下简称为保持装置)。
当配备于注塑成型机的一对金属模进行分模时,通过倾斜机械臂
将保持装置配置于已分模的一对金属模之间。另外,以保持手段保持
残留于已分模的一对金属模中的其中一个金属模上的成型品的方式
构成保持装置。
在普通的注塑成型中,一次工序能够成型四个成型品。因此,当
配备于注塑成型机的一对金属模进行分模时,四个成型品以配置成两
行两列的状态残留在已分模的一对金属模中的其中一个金属模上。与
此相伴,保持装置具备在平面上配置成两行两列的四个保持手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0-3263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会有残留于其中一个金属模上的四个成型品的配置根据成型
品尺寸、种类的不同而不同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使四个保持手段的配置对应于
残留在金属模上的四个成型品的配置的成型品保持装置。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成型品保持装置,其安装于机械臂顶端用以从配备在注
塑成型机上的一对金属模取出成型品,并用于保持成型品,该成型品
为四个并以配置成两行两列的状态残留在已分模的所述一对金属模
中的其中一个金属模上,
所述成型品保持装置具备:
单元基体,其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机械臂连结,
四个保持手段,其分别以能够保持所述成型品的方式构成,并以
在平面上呈两行两列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单元基体上,
第一作动手段,其在行方向相对地接近和分开所述四个保持手段
中的所述两列的各列保持手段,
第二作动手段,其在列方向相对地接近和分开所述四个保持手段
中的所述两行的各行保持手段。
作为本发明的成型品保持装置的一个方案以如下方式构成。
所述第一作动手段具备:一对第一引导体,其在一方向均呈长尺
寸状,且均沿着所述两列的各列而配置;第一旋转轴,其横跨该一对
第一引导体而配置,
所述一对第一引导体,
分别在长尺寸方向具有第一端、位于该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
位于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中央部,且在与所述长尺寸方向垂直
相交的方向具有第一面、位于该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
并且具备一对第一缝隙,该缝隙在第一引导体的所述中央部的两
侧向所述长尺寸方向延伸,且分别从所述第一面侧贯通至所述第二面
侧,
所述第一旋转轴,
其在自身的轴心方向具有第一端部、位于该第一端部相反侧的第
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中央部,
并且具备:第一右旋螺钉,其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所述中央部侧
向所述第一旋转轴的所述第一端部侧形成,并螺纹结合于所述一对第
一引导体中的其中一个第一引导体,
第一左旋螺钉,其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所述中央部侧向所述第一
旋转轴的所述第二端部侧形成,并螺纹结合于所述一对第一引导体中
的另一个第一引导体,
所述第二作动手段具备:一对第二引导体,其在一方向均呈长尺
寸状,且均以横跨所述一对第一引导体的方式沿着所述两行的各行而
配置;第二旋转轴,其横跨该一对第二引导体而配置,
所述一对第二引导体,
分别在长尺寸方向具有第一端、位于该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
位于与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中央部,且在与所述长尺寸方向垂
直相交的方向具有第一面、位于该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
并且具备一对第二缝隙,该缝隙在第二引导体的所述中央部的两
侧向所述长尺寸方向延伸,且分别从所述第一面侧贯通至所述第二面
侧,
所述第二旋转轴,
其在自身的轴心方向具有第一端部、位于该第一端部相反侧的第
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中央部,
并且具备:第二右旋螺钉,其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所述中央部侧
向所述第二旋转轴的所述第一端部侧形成,并螺纹结合于所述一对第
二引导体中的其中一个第二引导体,
第二左旋螺钉,其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所述中央部侧向所述第二
旋转轴的所述第二端部侧形成,并螺纹结合于所述一对第二引导体中
的另一个第二引导体,
在所述一对第一引导体和所述一对第二引导体的四处交点,分别
形成有所述第一缝隙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缝隙的一部分重合的轴插
通区域,
在所述四个保持手段分别直接或间接地连结设有引导轴,在位于
所述四处交点中所对应交点的轴插通区域插入所述引导轴。
这种情况下,作为本发明的的成型品保持装置的一方案以如下方
式构成。
进一步具备:第一旋转轴固定机构,其限制所述第一旋转轴的旋
转;第二旋转轴固定机构,其限制所述第二旋转轴的旋转,
所述第一旋转轴固定机构具备:
第一轴限制体,其包括锥形轴部,所述锥形轴部在自身轴心方向
具有第一端、位于该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且外径从所述第一端或
所述第二端的任一一端向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的任一另一端缩
小;该锥形轴部的轴心以向与第一旋转轴的轴心相垂直相交的方向延
伸的方式配置,并以在所述锥形轴部的轴心方向可进行移动的方式设
置,
第一施力手段,其对所述第一轴限制体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从
该第一轴限制体的所述锥形轴部的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的任一
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的任一另一端,
由于所述第一施力手段所施加的力,所述第一轴限制体位移至该
第一轴限制体的所述锥形轴部的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的任一另
一端,从而所述第一轴限制体的所述锥形轴部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外
周压力接触,
所述第二旋转轴固定机构具备:
第二轴限制体,其包括锥形轴部,所述锥形轴部在自身轴心方向
具有第一端、位于该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且外径从所述第一端或
所述第二端的任一一端向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的任一另一端缩
小;该锥形轴部的轴心以向与第二旋转轴的轴心相垂直相交的方向延
伸的方式配置,并以在所述锥形轴部的轴心方向可进行移动的方式设
置,
第二施力手段,其对所述第二轴限制体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从
该第二轴限制体的所述锥形轴部的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的任一
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的任一另一端,
由于所述第二施力手段所施加的力,所述第二轴限制体位移至该
第二轴限制体的所述锥形轴部的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任一另一
端,从而所述第二轴限制体的所述锥形轴部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外周
压力接触。
这种情况下,优选地,
所述第一旋转轴具备:环状槽,其形成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外周
并具有与周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的槽宽,
一对边缘,其用于划分该环状槽的所述槽宽,且形成在该第一旋
转轴的周方向的整个周长,
所述第一轴限制体以自身的所述锥形轴部的轴心与所述第一旋
转轴的所述环状槽的所述槽宽中心相对应的方式配置,
由于所述第一施力手段所施加的力,所述第一轴限制体位移至所
述第一轴限制体的所述锥形轴部的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的任一
另一端,从而所述第一轴限制体的所述锥形轴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旋转
轴的所述一对边缘局部压力接触,
所述第二旋转轴具备:环状槽,其形成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外周
并具有与周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的槽宽,
一对边缘,其用于划分该环状槽的所述槽宽,且形成在该第二旋
转轴的周方向的整个周长,
所述第二轴限制体以自身的所述锥形轴部的轴心与所述第二旋
转轴的所述环状槽的所述槽宽中心相对应的方式配置,
由于所述第二施力手段所施加的力,所述第二轴限制体位置至第
二轴限制体的所述锥形轴部的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的任一另一
端,从而所述第二轴限制体的所述锥形轴部分别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
所述一对边缘局部压力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的成型品保持装置的说明图,图1(a)
是主视图,图1(b)是侧视图。
图2是上述实施方案的成型品保持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图1(a)的I-I剖视图,图3(a)是对第一旋转轴的旋转
已进行限制的状态,图3(b)是已解除对第一旋转轴旋转的限制的
状态。
图4是图1(a)的II-II剖视图,图4(a)是对第二旋转轴的旋
转已进行限制的状态,图4(b)是已解除对第二旋转轴旋转的限制
的状态。
图5是上述实施方案的第一固定机构(旋转轴固定机构)的纵剖
面图,图5(a)是图3(a)的III-III剖视图,图5(b)是图3(b)
的IV-IV剖视图。
图6是上述实施方案的第二固定机构(旋转轴固定机构)的纵剖
面图,(a)是图4(a)的V-V剖视图,(b)是图4(b)的VI-VI
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案的旋转轴固定机构的概略剖视图,
(a)是施力手段(压缩螺旋弹簧)配置于锥形轴部的大径部侧的旋
转轴固定机构的概略剖视图,(b)是施力手段(拉伸螺旋弹簧)配
置于锥形轴部的小径部侧的旋转轴固定机构的概略剖视图,(c)是
将用于内插轴限制体的阶梯孔的第一大径孔部设成非贯通状态的旋
转轴固定机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8是现有的旋转轴固定机构的概略剖视图,(a)是用顶端由
面构成的止动螺钉限制旋转轴的旋转的旋转轴固定机构的概略剖视
图,(b)是用顶端部尖细状的止动螺钉限制旋转轴的旋转的旋转轴
固定机构的概略剖视图,(c)是通过在形成于旋转轴外周的凹部嵌
合锁销来限制旋转轴的旋转的旋转轴固定机构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案的成型品保持装置(以下仅称为保持装置),为从配
备于注塑成型机上的金属模(一对金属模)取出成型品,安装于机械
臂的顶端。
当配备于注塑成型机的一对金属模进行分模时,通过倾斜机械臂
倾斜将该保持装置配置于已分模的金属模之间。以此为前提,本实施
方案的保持装置以能够保持残留在已分模的一对金属模中的其中一
个金属模型面上的四个成型品的方式构成。
具体而言,如图1(a)和图1(b)所示,保持装置具备与机械
臂(未图示)直接或间接连结的单元基体(unit base)10、和在该单
元基体10上以平面的方式配置两行两列的四个保持手段(保持机构)
11…。
另外,保持装置1以能够变更四个保持手段11…的配置方式构
成。即,保持装置1,除了上述构成之外,还具备:第一作动手段(作
动机构)12,其在行方向上相对地接近和分开四个保持手段11…中
的两列F1、F2的各列F1、F2的保持手段11…;第二作动手段(作
动机构)13,其在列方向上相对地接近和分开四个保持手段11…中
的两行R1、R2的各行R1、R2的保持手段11…。
单元基体10具备框体100和从两侧夹持该框体100的方式配置
的一对加强构件101、102。
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案的框体100以主视呈矩形(正方
形)方式形成。即,框体100具有如下结构:互相隔开间隔而对置的
一对纵梁部100a、100b,它们在长尺寸方向分别有第一端、位于该
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和位于该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中央部;连
结一对纵梁部100a、100b的第一端之间和第二端之间的一对横梁部
100c、100d,它们在长尺寸方向分别有第一端、位于该第一端相反侧
的第二端、和位于该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中央部。纵梁部100a、
100b和横梁部100c、100d划分四边形(本实施方案中为正方形)的
区域。框体100在与纵梁部100a、100b和横梁部100c、100d的延伸
方向(行F1、F2和列R1、R2)相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第一面、
位于该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
一对加强构件101、102分别具有如下结构:在一方向上延伸的
第一带状部101a、102a,它们在长尺寸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位于
该第一端部相反侧的第二端部、和位于第一端部和与第二端部之间的
中央部;第二带状部101b、102b,它们在该第一带状部101a、102a
的中央部与第一带状部101a、102a垂直相交,且在长尺寸方向上具
有第一端部、位于该第一端部相反侧的第二端部、和位于第一端部与
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中央部。另外,一对加强构件101、102以如下方
式构成:第一带状部101a、102a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固定在
一对纵梁部100a、100b固定,并且第二带状部101b、102b的第一端
部和第二端部分别固定在一对横梁部100c、100d。即,其中一个加
强构件101配置于框体100的第一面侧。另外,其中一个加强构件
101的第一带状部101a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固定于一对纵梁
部100a、100b的中央部。另外,其中一个加强构件101的第二带状
部101b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固定于一对横梁部100c、100d的
中央部。与此相对,另一个加强构件102配置于框体100的第二面侧。
另外,另一个加强构件102的第一带状部102a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
部分别固定于一对纵梁部100a、100b的中央部。另外,另一个加强
构件102的第二带状部102b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固定于一对
横梁部100c、100d的中央部。
四个保持手段11…均为相同结构。在本实施方案中,四个保持手
段11…分别具备:以相互对峙的方式配置的一对夹持爪110、110;
驱动器111,使该一对夹持爪110、110进行接近和分开;基板112,
其具有第一面和位于该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并且用于将驱动器
111固定于第一面;棱柱状引导轴113,向与基板112的第二面面垂
直相交方向上延伸而设置。
保持手段11…以如下方式构成:通过驱动器111的作动,使一对
夹持爪110、110沿基板112的第一面移动从而互相接近、分开。由
此,保持手段11…通过使一对夹持爪110、110接近、分开,从而使
成型品的保持(夹持)和其解除成为可能。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
四个保持手段11…分别以各夹持爪110、110的顶端朝向框体100划
分的区域中心的方式配置。
如图2所示,第一作动手段12和第二作动手段13内装于单元基
体10。即,第一作动手段12和第二作动手段13配置于纵梁部100a、
100b和横梁部100c、100d划分的矩形状的区域内。
第一作动手段12具备:一对第一引导体120、121,其分别沿着
配置于两列F1、F2的保持手段11…的列F1、F2配置(参照图1(a));
第一旋转轴122,其横跨该一对第一引导体120、121而配置。
一对第一引导体120、121在一方向均呈长尺寸状。与此相伴,
一对第一引导体120、121分别在长尺寸方向上具有第一端、位于该
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中央部。另外,
一对第一引导体120、121在与长尺寸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分别具
有第一面、位于该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在各一对第一引导体120、
121中,设定长尺寸方向的长度在使保持手段11…向列方向以行R1、
R2单位移动(连接、分离)的移动范围以上。即,一对第一引导体
120、121均以在两行R1、R2的保持手段11…分开距离最大时的最
大间隔以上的长度设定。
如上述所述,在保持装置1中框体100以矩形形成。因此,一对
第一引导体120、121以与纵梁部100a、100b平行或大致平行的方式
互相隔开间隔而配置于框体100内。另外,以框体100划分的矩形区
域的中央为基准对称地配置一对第一引导体120、121。
在一对第一引导体120、121分别形成一对第一缝隙120a、121a,
这些缝隙在除了中央部以外的该中央部两侧向长尺寸方向延伸。即,
一对第一引导体120、121分别具备在第一端侧和第二端侧分别沿着
列F1、F2延伸并且从第一面侧贯通到第二面侧的第一缝隙120a、
121a。另外,在其中一个第一引导体120的中央部第一右旋螺钉孔
120b以向与所述第一缝隙120a的贯通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方
式贯通设置,其中,第一右旋螺钉孔120b与第一旋转轴122的后述
的第一右旋螺钉122a螺纹结合。另外,在另一个第一引导体121的
中央部第一左旋螺钉孔121b以向与所述第一缝隙121a的贯通方向垂
直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贯通设置,其中,第一左旋螺钉孔121b与
第一旋转轴122的后述的第一左旋螺钉122b螺纹结合。
第一旋转轴122在自身的轴心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位于该第一
端部相反侧的第二端部、和位于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中央部。
第一旋转轴122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由框体100(纵梁部100a、
100b)轴支撑。由此,第一旋转轴122能绕自身的轴心旋转。具体而
言,在本实施方案的保持装置1中,分别在构成框体100的一对纵梁
部100a、100b设置贯通孔(以下称为第一轴孔)H1。另外,第一旋
转轴122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插入于一对纵梁部100a、100b
的第一轴孔H1。由此,成为保持装置1的基础的单元基体10的框体
100(纵梁部100a、100b)也可以作为以使第一旋转轴122能够旋转
地被支撑的轴支撑构件发挥作用。
在第一旋转轴122形成有从其中央部侧向其第一端部侧的第一
右旋螺钉122a,第一右旋螺钉122a用于与其中一个第一引导体120
螺纹结合。另外,在第一旋转轴122形成有从其中央部侧向其第二端
部侧的第一左旋螺钉122b,第一左旋螺钉122b用于螺纹结合另一个
第一引导体121。另外,在第一旋转轴122的第一端部的端面上设置
有用于嵌入六角扳手的六角孔(未图示)。
另外,第一旋转轴122的第一右旋螺钉122a螺纹结合于其中一
个第一引导体120的第一右旋螺钉孔120b。另外,第一旋转轴122
的第一左旋螺钉122b螺纹结合于另一个第一引导体121的第一左旋
螺钉孔121b。在此基础上,第一旋转轴122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分别插入第一轴孔H1,所述第一轴孔H1分别设在框体100的一对
纵梁部100a、100b。由此,第一旋转轴122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被框体100(单元基体10)轴支撑。另外,六角扳手能够嵌合在从纵
梁部100a的第一轴孔H1露出的第一旋转轴122的第一端部的端面
上的六角孔。
第二作动手段13具备:一对第二引导体130、131,其分别沿着
配置于两行R1、R2的保持手段11…的行R1,R2配置(参照图1(a));
第二旋转轴132,其横跨该一对第二引导体130、131而配置。
一对第二引导体130、131在一方向均呈长尺寸状。而且,一对
第二引导体130、131分别在长尺寸方向上具有第一端、位于该第一
端相反侧的第二端、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中央部。另外,一对
第二引导体130、131在与长尺寸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分别具有第
一面、位于该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在各一对第二引导体130、131
中,设定长尺寸方向的长度在使保持手段11…向行方向以列F1、F2
单位移动(连接、分离)的移动范围以上。即,一对第二引导体130、
131均以在两列F1、F2的保持手段11…分离距离最大时的最大间隔
以上的长度设定。
如上述所述,在保持装置1中框体100以矩形形成。因此,一对
第二引导体130、131以与横梁部100c、100d平行或大致平行的方式
互相隔开间隔而配置于框体100内。另外,以框体100划分的矩形区
域的中央为基准对称地配置一对第二引导体130、131。
在一对第二引导体130、131分别形成一对第二缝隙130a、131a,
这些缝隙在除了中央部以外的该中央部两侧向长尺寸方向延伸。即,
一对第二引导体130、131分别具备在第一端侧和第二端侧分别沿着
行R1、R2延伸并且从第一面侧贯通到第二面侧的第二缝隙130a、
131a。另外,在其中一个第二引导体130的中央部第二右旋螺钉孔
130b以向与所述第二缝隙130a的贯通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方
式贯通设置,其中,第二右旋螺钉孔130b与第二旋转轴132的后述
的第二右旋螺钉132a螺纹结合。另外,在另一个第二引导体131的
中央部第二左旋螺钉孔131b以向与所述第二缝隙131a的贯通方向垂
直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贯通设置,其中,第二左旋螺钉孔131b与
第二旋转轴132的后述的第二左旋螺钉132b螺纹结合。
第二旋转轴132在自身的轴心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位于该第一
端部相反侧的第二端部、和位于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中央部。
第二旋转轴132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由框体100(横梁部100c、
100d)轴支撑。由此,第二旋转轴132能绕自身的轴心旋转。具体而
言,在本实施方案的保持装置1中,分别在构成框体
100的一对横梁部100c、100d设置贯通孔(以下称为第二轴孔)H2。
另外,第二旋转轴132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插入于一对横梁部
100c、100d的第二轴孔H2。由此,成为保持装置1的基础的单元基
体10的框体100(横梁部100c、100d)也可以作为以使第二旋转轴
132能够旋转地被支撑的轴支撑构件发挥作用。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的保持装置1中,以第二引导体130、131
横跨(重合)第一引导体120、121方式配置。因此,贯穿设置于横
梁部100c、100d的第二轴孔H2(用于轴支撑第二旋转轴132的贯通
孔H2)以相对贯穿设置于纵梁部100a、100b的第一轴孔H1(用于
轴支撑第一旋转轴122的贯通孔H1)向与两贯通孔H1、H2的孔心
垂直相交的方向位移(在本实施方案中,向框体100的另一面侧位移)
的方式形成。
在第二旋转轴132形成有从其中央部侧向其第一端部侧的第二
右旋螺钉132a,第二右旋螺钉132a用于与其中一个第二引导体130
螺纹结合。另外,在第二旋转轴132形成有从其中央部侧向其第二端
部侧的第二左旋螺钉132b,第二左旋螺钉132b用于与另一个第二引
导体131螺纹结合。另外,在第二旋转轴132的第一端部的端面上设
置有用于嵌入六角扳手的六角孔(未编号)(参照图1(b))。
另外,第二旋转轴132的第二右旋螺钉132a螺纹结合于其中一
个第二引导体130的第二右旋螺钉孔130b。另外,第二旋转轴132
的第二左旋螺钉132b螺纹结合于另一个第二引导体131的第二左旋
螺钉孔131b。在此基础上,第二旋转轴132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分别插入第二轴孔H2,所述第二轴孔H2分别设在框体100的一对
横梁部100c、100d。由此,第二旋转轴132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其两端被框体100(单元基体10)轴支撑。另外,六角扳手能够嵌合
于从横梁部100c、100d的第二轴孔H2露出的第二旋转轴132的第
一端部的端面上的六角孔。
上述构成的第一作动手段12和第二作动手段13以在第一旋转轴
122和第二旋转轴132的轴心方向中央交叉的方式配置于框体100内。
由此,一对第一引导体120、121的第一端侧的一部分与其中一个第
二引导体130的第一端侧和第二端侧的一部分重合,并且一对第一引
导体120、121的第二端侧的一部分与另一个第二引导体131的第一
端侧和第二端侧的一部分重合。由此,在四处形成第一引导体120、
121和第二引导体130、131的交点。另外,四处交点分别形成有第
一缝隙120a、121a的一部分和第二缝隙130a、131a的一部分互相重
合的四边形(本实施方案中大致为正方形)的轴插通区域S。
另外,在保持装置1中,四个保持手段11…的各自的引导轴113
分别插入四个轴插通区域S(四个交点)。由此,棱柱状的引导轴113
阻碍用于划分四边形的轴插通区域S的第一引导体120、121和第二
引导体130、131,从而保持手段11…被制动。因此,维持四个保持
手段11…的各夹持爪110、110配置在一定方向的状态。另外,保持
装置1以如下方式构成:在通过使用六角扳手使第一旋转轴122和第
二旋转轴132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旋转操作来保持四个保持手段11…
的各姿态的状态下,使该四个保持手段11…的各配置与配备在注塑
成型装置的金属模的模(成型品)的配置相对应。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案的保持装置1中,如图1(a)所示,
如果第一旋转轴122绕轴心旋转,则一对第一引导体120、121两者
沿第一旋转轴122移动。由此,一对第一引导体120、121两者互相
进行接近、分开。即,在第一作动机构12中,第一旋转轴122的第
一右旋螺钉122a螺纹结合于其中一个第一引导体120,并且第一旋
转轴122的第一左旋螺钉122b螺纹结合于另一个第一引导体121。
因此,如果第一旋转轴122旋转,则一对第一引导体120、121沿第
一旋转轴122向相反方向移动。因此,一对第一引导体120、121互
相接近、分开。于是,插通于轴插通区域S的引导轴113被第一引导
体120、121(第一缝隙120a、121a两侧的实体部分)挤压,从而具
有该引导轴113的保持手段11…整体向与该第一引导体120、121相
同的方向移动。由此,不同列F1、F2的保持手段11…之间在行方向
接近、分开。
另外,本实施方案的保持装置1中,如果第二旋转轴132绕轴心
旋转,则一对第二引导体130、131两者沿第二旋转轴132移动。由
此,一对第二引导体130、131两者互相接近、分开。即,在第二作
动机构13中,第二旋转轴132的第二右旋螺钉132a螺纹结合于其中
一个第二引导体130,并且第二旋转轴132的第二左旋螺钉132b螺
纹结合于另一个第二引导体131。因此,如果第二旋转轴132旋转,
则一对第二引导体130、131沿第二旋转轴132向相反方向移动。因
此,一对第二引导体130、131互相接近、分开。于是,插通于轴插
通区域S的引导轴113被第二引导体130、131(第二缝隙130a、131a
两侧的实体部分)挤压,从而具有该引导轴113的保持手段11…整
体向与第二引导体130、131相同的方向移动。由此,不同行R1、R2
的保持手段11…之间在列方向接近、分开。
因此,本实施方案的保持装置1以如下方式构成:通过将第一旋
转轴122和第二旋转轴132旋转至任意旋转位置,能够调整保持手段
11…的配置。
与此相伴,如图1(a)和图1(b)所示,保持装置1具备旋转
轴固定机构2、3,该旋转轴固定机构2、3为了将保持手段11…的配
置(第一旋转轴122和第二旋转轴132的旋转位置)维持在调整后的
状态,用于限制旋转轴122、132(第一旋转轴122、第二旋转轴132)
的旋转,所述旋转轴122、132以可绕轴心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撑。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案的保持装置1具备作为用于调整保持手段
11…的配置的旋转轴的第一旋转轴122和第二旋转轴132。因此,保
持装置1具备第一旋转轴122用的旋转轴固定机构(以下称为第一固
定机构)2、和第二旋转轴132用的旋转轴固定机构(以下称为第二
固定机构)3。
如图3(a)和图4(a)所示,第一固定机构2和第二固定机构
3是相同的结构。第一固定机构2和第二固定机构3分别具备:轴限
制体20、30,其包括锥形轴部200、330,该锥形轴部200、300具有
第一端和位于该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且外径从第一端侧向第二端
侧缩小;施力手段(施力体)21、31,其对所述轴限制体20、30施
加作用力F,该作用力F从所述锥形轴部200、300第一端侧(大径
部侧)向第二端侧(小径部侧)。
第一固定机构2和第二固定机构3的各轴限制体20、30以锥形
轴部200、300的轴心向与旋转轴122、132的轴心垂直相交的方向延
伸的方式配置,并以在该锥形轴部200、300的轴心方向上可进行移
动的方式设置。本实施方案的第一固定机构2和第二固定机构3的各
自轴限制体20、30以仅向锥形轴部200、300的轴心方向移动的方式
内插在轴支撑旋转轴122、132的轴支撑构件(框体)100。另外,在
各第一固定机构2和第二固定机构3中,由于施力手段21、31所施
加的力,轴限制体20、30向锥形轴部200、300的第二端侧位移,锥
形轴部200、300压力接触于旋转轴122、132的外周。
更具体说明,如图3(a)和图3(b)所示,本实施方案的第一
固定机构2中设置有第一阶梯孔22,所述第一阶梯孔22贯通在与第
一轴孔H1垂直相交的方向,所述第一轴孔H1在其中一个纵梁部100a
上用于插入第一旋转轴122的第一端部。轴限制体(以下,将第一固
定机构2的轴限制体称为第一轴限制体)20以锥形轴部200的轴心
与第一阶梯孔22的孔心一致或大致一致的方式内插于该第一阶梯孔
22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轴限制体20具备:所述锥形轴部
200、300,其外径从第一端侧向第二端侧缩小;小径轴部201,其在
该锥形轴部200的小径侧的第二端以同心方式连接设置;大径轴部
202,其在锥形轴部200的大径侧的第一端以同心方式连接设置。
另外,在第一轴限制体20为上述构成的前提下,第一阶梯孔22
包括:第一大径孔部220,其形成于框体100的第一面或第二面的任
一面侧;第二大径孔部221,其形成于框体100的第一面或第二面的
任一另一面侧;小径孔部222,其连通第一大径孔部220和第二大径
孔部221。即,在第一阶梯孔22中,在第一大径孔部220和第二大
径孔部221之间设置有直径小于这些直径的小径孔部222。
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阶梯孔22,在固定有其中一个加强构件
101的框体100的第一面侧具有第一大径孔部220,并在固定有另一
个加强构件102的框体100的第二面侧具有第二大径孔部221。进而,
第一阶梯孔22在第一大径孔部220和第二大径孔部221之间具有小
径孔部222。
由此,在第一阶梯孔22的内部环状面223以包围小径孔部222
的方式形成,所述环状面223在第一大径孔部220和小径孔部222的
边界朝向外侧(框体100的第一面侧)。并且,环状面224以包围小
径孔部222的方式形成,所述环状面224在第二大径孔部221和小径
孔部222边界朝向外侧(框体100的第二面侧)。
第一阶梯孔22的第一大径孔部220的孔径设定为大于大径轴部
202和锥形轴部200的大径部分的外径。第一阶梯孔22的第一大径
孔部220的向外部开放的开口形成在框体100的第一面。另外,第一
阶梯孔22的第一大径孔部220以与插入第一旋转轴122的端部的第
一轴孔H1重合的方式形成。即,第一阶梯孔22的第一大径孔部220
通过与第一轴孔H1重叠的方式形成从而与第一轴孔H1连通,插通
在第一轴孔H1的第一旋转轴122的外周的一部分从该连通部分伸出
(臨出)。
第一阶梯孔22的第二大径孔部221是为了使环状面224形成在
与小径孔部222之间的边界而设置的,所述环状面224用于内装施力
手段的后述第一压缩螺旋弹簧21并承受该第一压缩螺旋弹簧21的后
述的第一端。因此,第一阶梯孔22的第二大径孔部221以大于第一
压缩螺旋弹簧21的外径的方式设定孔径,并且以能够容纳该第一压
缩螺旋弹簧21的整体或大致整体的方式设定深度。
第一阶梯孔22的小径孔部222以能够插入第一轴限制体20的小
径轴部201的方式设定孔径。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阶梯孔22的小
径孔部222以与小径轴部201的外径相对应的方式设定孔径。即,第
一阶梯孔22的小径孔部222以在其内周面与第一轴限制体20的小径
轴部201的外周面滑接(摺接)从而能够将第一轴限制体20整体向
轴心方向引导。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如上所述,构成框体100的纵梁部100a、
100b的两面中央部固定有加强构件101、102。因此,在与加强构件
101、102的第一大径孔部220和第二大径孔部221相对应的部位设
置有孔径与这些的孔径相同或在其以上的开口(未编号)。
另外,在第一阶梯孔22的第一大径孔部220中容纳有第一轴限
制体20的锥形轴部200和大径轴部202。另外,在第一阶梯孔22的
小径孔部222和第二大径孔部221插通有第一轴限制体20的小径轴
部201。另外,使第一轴限制体20的小径轴部201的顶端部比框体
100的另一面更向外侧突出。
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固定机构2的施力手段21由压缩螺旋弹
簧(以下称为第一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第一压缩螺旋弹簧21在外
嵌于第一轴限制体20的小径轴部201的状态下容纳于第一阶梯孔22
的第二大径孔部221。第一压缩螺旋弹簧21在轴线方向上具有第一
端、位于该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另外,为了对第一轴限制体20
施加作用力F,该作用力F从锥形轴部200的大径侧向小径侧,第一
压缩螺旋弹簧21的第一端被环状面224支撑,所述环状面224位于
第一阶梯孔22的第二大径孔部221和小径孔部222的边界,该第一
压缩螺旋弹簧21的第二端被弹簧接受体203(在本实施方案中是E
环)支撑,所述弹簧接受体203嵌接在第一轴限制体20的小径轴部
201顶端侧。由此,利用第一压缩螺旋弹簧21的作用力F(第一压缩
螺旋弹簧21欲恢复伸长状态的恢复力F),对第一轴限制体20施加
从锥形轴部200的大径侧向小径侧的力。
另外,如上所述,第一轴限制体20以在轴心方向可进行移动的
方式设置。因此,如上所述,通过施加第一压缩螺旋弹簧21的作用
力F,锥形轴部200和大径轴部202向小径轴部201(第二大径孔部
221)侧拉伸,从而锥形轴部200的外周压力接触于第一旋转轴122
的外周。本实施方案的第一固定机构2中,插入在第一轴孔H1的第
一旋转轴122向第一阶梯孔22的第一大径孔部220内伸出,第一轴
限制体20的锥形轴部200容纳于第一阶梯孔22的第一大径孔部220
内。因此,如上所述,由于第一压缩螺旋弹簧21的施力,锥形轴部
200的外周压力接触于向第一阶梯孔22的第一大径孔部220内伸出
的第一旋转轴122的外周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旋转轴122外周形成有环状槽(以下称为
第一环状槽)123。另外,第一固定机构2的第一轴限制体20以锥形
轴部200的轴心与第一环状槽123的槽宽中央相对应的方式配置。即,
第一轴限制体20以如下方式配置:在第一轴限制体20的轴心和形成
于第一旋转轴122外周的第一环状槽123的槽宽方向的中央位于与第
一旋转轴122垂直相交的同一假想面上的状态下,第一旋转轴122的
小径轴部201外周的一部分进入第一环状槽123内。另外,本实施方
案的第一固定机构2以如下方式构成:由于第一压缩螺旋弹簧21施
加的力,第一轴限制体20(锥形轴部200)的外周分别局部压力接触
于一对边缘E1、E1,该一对边缘E1、E1用于划分与第一环状槽123
的周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的沟槽且形成在第一旋转轴122周方向的
整个周长上(参照图5(a))。
更具体地说明,如上所述,本实施方案的第一轴限制体20呈锥
形轴部200压力接触于第一大径孔部220内伸出的第一旋转轴122。
因此,第一环状槽123以与第一轴孔H1和第一阶梯孔22(第一大径
孔部220)的连通部分相对应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图5(a)所示,与第一环状槽123的周方向垂直相交
方向的槽宽(划分与第一环状槽123周方向垂直相交方向的槽宽且形
成在第一旋转轴122周方向的整个周长上的一对边缘E1、E1的间隔)
以比锥形轴部200的小径部的外径更窄的方式设定。另外,第一轴孔
H1的孔心(第一旋转轴122的轴心)和第一阶梯孔22的孔心(第一
轴限制体20的轴心)的距离以比第一旋转轴122的半径和第一轴限
制体20的锥形轴部200的大径部的半径之和更短的方式设定。在本
实施方案中,以第一轴限制体20的小径轴部201外周的一部分进入
第一环状槽123内的方式配置。因此,第一轴孔H1的孔心(第一旋
转轴122的轴心)和第一阶梯孔22的孔心(第一轴限制体20的轴心)
的距离设定为以下尺寸:从第一旋转轴122的半径与锥形轴部200的
小径部的半径之和减去小径轴部201的外周进入第一环状槽123内的
量的尺寸。
另外,本实施方案的第一环状槽123的最大沟槽深度以比锥形轴
部200外周进入第一环状槽123内的量更深的方式设定。由此,锥形
轴部200的外周面局部压力接触于一对边缘E1、E1。本实施方案的
第一环状槽123由将一对边缘E1、E1作为始点和终点的圆弧面SF
划分。另外,如图5(b)所示,划分第一环状槽123的圆弧面SF的
曲率半径与小径轴部201外周面的曲率半径相对应。由此,当第一轴
限制体20向锥形轴部200的轴心方向移动时(锥形轴部200从第一
旋转轴122离开时),小径轴部201的外周在圆弧面SF上滑动。因
此,划分第一环状槽123的圆弧面SF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一轴限制体
20的锥形轴部200外周的曲率半径。由此,当锥形轴部200外周的
一部分进入第一环状槽123内时,该锥形轴部200外周仅抵接于一对
边缘E1、E1。
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本实施方案的第二固定机构3
中,在其中一个横梁部100c上以与用于插入第二旋转轴132的第一
端部的第二轴孔H2垂直相交的方向贯通设置有第二阶梯孔32。轴限
制体(以下,将第二固定机构3的轴限制体称为第二轴限制体)30
以锥形轴部300轴心与第二阶梯孔32的孔心一致或大致一致的方式
内插于该第二阶梯孔32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二轴限制体30与第一轴限制体20同
样地具备:所述锥形轴部300,其外径从第一端侧向第二端侧缩小;
小径轴部301,其在该锥形轴部300的小径侧的第二端以同心方式连
接设置;大径轴部302,其在锥形轴部300的大径侧的第一端以同心
方式连接设置。
另外,在第二轴限制体30为上述构成的前提下,第二阶梯孔32
包括:第一大径孔部320,其形成于框体100的第一面或第二面的任
一面侧;第二大径孔部321,其形成于框体100的第一面或第二面的
任一另一面侧;小径孔部322,其连通第一大径孔部320和第二大径
孔部321。即,在第二阶梯孔32中,在第一大径孔部320和第二大
径孔部321之间设置有直径小于这些直径的小径孔部322。
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二阶梯孔32,在固定有另一个加强构件102
的框体100的第二面侧具有第一大径孔部320,并在固定有其中一个
加强构件101的框体100的第一面侧具有第二大径孔部321。进而,
第二阶梯孔32在第一大径孔部320和第二大径孔部321之间具有小
径孔部322。
由此,在第二阶梯孔32的内部环状面323以包围小径孔部322
的方式形成,所述环状面323在第一大径孔部320和小径孔部322的
边界朝向外侧(框体100的第二面侧)。并且,环状面324以包围小
径孔部322的方式形成,所述环状面324在第二大径孔部321和小径
孔部322的边界朝向外侧(框体100的第一面侧)。
第二阶梯孔32的第一大径孔部320的孔径设定为大于大径轴部
302和锥形轴部300的大径部分的外径。第二阶梯孔32的第一大径
孔部320的向外部开放的开口形成于框体100的第二面。另外,第二
阶梯孔32的第一大径孔部320以与插入第二旋转轴132的端部的第
二轴孔H2重合的方式形成。即,第二阶梯孔32的第一大径孔部320
通过与第二轴孔H2重叠的方式形成从而与第二轴孔H2连通,插通
在第二轴孔H2的第二旋转轴132的外周的一部分从该连通部分伸
出。
第二阶梯孔32的第二大径孔部321是为了使环状面324形成在
与小径孔部322之间的边界而设置的,所述环状面324用于内装施力
手段的后述的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并承受该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的
后述的第一端。因此,第二阶梯孔32的第二大径孔部321以大于第
二压缩螺旋弹簧31的外径的方式设定孔径,并且以能够容纳该第二
压缩螺旋弹簧31的整体或大致整体的方式设定深度。
第二阶梯孔32的小径孔部322以能够插入第二轴限制体30的小
径轴部301的方式设定孔径。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二阶梯孔32的小
径孔部322以与小径轴部301的外径相对应的方式设定孔径。即,第
二阶梯孔32的小径孔部322以在其内周面与第二轴限制体30的小径
轴部301的外周面滑接从而能够将第二轴限制体30整体向轴心方向
引导。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如上所述,构成框体100的横梁部100c、
100d的两面中央部固定有加强构件101、102。因此,在与加强构件
101、102的第一大径孔部320和第二大径孔部321相对应的部位设
置有孔径与这些孔径相同或在其以上的开口。
另外,在第二阶梯孔32的第一大径孔部320中容纳有第二轴限
制体30的锥形轴部300和大径轴部302。另外,在第二阶梯孔32的
小径孔部322和第二大径孔部321插通有第二轴限制体30的小径轴
部301。另外,使第二轴限制体30的小径轴部301的顶端部比框体
100的另一面更向外侧突出。
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二固定机构3的施力手段31由压缩螺旋弹
簧(以下称为第二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在外
嵌于第二轴限制体30的小径轴部301的状态下容纳于第二阶梯孔32
的第二大径孔部321。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在轴线方向上具有第一
端、位于该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另外,为了对第二轴限制体30
施加作用力F,该作用力F从锥形轴部300的大径侧向小径侧,第二
压缩螺旋弹簧31的第一端被环状面324支撑,所述环状面324位于
第二阶梯孔32的第二大径孔部321和小径孔部322的边界,该第二
压缩螺旋弹簧31的第二端被弹簧接受体303(在本实施方案中是E
环)支撑,所述弹簧接受体303嵌接在第二轴限制体30的小径轴部
301顶端侧。由此,利用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的作用力F(第二压缩
螺旋弹簧31欲恢复伸长状态的恢复力F),对第二轴限制体30施加
从锥形轴部300的大径侧向小径侧的力。
另外,如上所述,第二轴限制体30以在轴心方向可进行移动的
方式设置。因此,如上所述,通过施加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的作用
力F,锥形轴部300和大径轴部302向小径轴部301(第二大径孔部
321)侧拉伸,从而锥形轴部300的外周压力接触于第二旋转轴132
的外周。本实施方案的第二固定机构3中,插入在第二轴孔H2的第
二旋转轴132向第二阶梯孔32的第一大径孔部320内伸出,第二轴
限制体30的锥形轴部300容纳于第二阶梯孔32的第一大径孔部320
内。因此,如上所述,由于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所施加的力,锥形
轴部300的外周压力接触于向第二阶梯孔32的第一大径孔部320内
伸出的第二旋转轴132的外周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二旋转轴132外周形成有环状槽(以下称为
第二环状槽)133。另外,第二固定机构3的第二轴限制体30以锥形
轴部300的轴心与第二环状槽133的槽宽中央相对应的方式配置。即,
第二轴限制体30以如下方式配置:在第二轴限制体30的轴心和形成
于第二旋转轴132外周的第二环状槽133的槽宽方向的中央位于与第
二旋转轴132垂直相交的同一假想面上的状态下,第二旋转轴132的
小径轴部301外周的一部分进入第二环状槽133内。另外,本实施方
案的第二固定机构3与第一固定机构2同样的地,以如下方式构成:
由于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施加的力,第二轴限制体30(锥形轴部300)
的外周分别局部压力接触于一对边缘E2、E2,该一对边缘E2、E2
用于划分与第二环状槽133周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的沟槽且形成在
第二旋转轴132周方向的整个周长上(参照图6(a))。
更具体地说明,如上所述,本实施方案的第二轴限制体30呈锥
形轴部300压力接触于第一大径孔部320内伸出的第二旋转轴132。
因此,所述第二环状槽133以与第二轴孔H2和第二阶梯孔32(第一
大径孔部320)的连通部分相对应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图6(a)所示,与第二环状槽133的周方向垂直相交
方向的槽宽(划分与第二环状槽133周方向垂直相交方向的槽宽且形
成在第二旋转轴132周方向的整个周长上的一对边缘E2、E2的间隔)
以比锥形轴部300的小径部的外径更窄的方式设定。另外,第二轴孔
H2的孔心(第二旋转轴132的轴心)和第二阶梯孔32的孔心(第二
轴限制体30的轴心)的距离以比第二旋转轴132的半径和第二轴限
制体30的锥形轴部300的大径部的半径之和更短的方式设定。在本
实施方案中,以第二轴限制体30的小径轴部301外周的一部分进入
第二环状槽133内的方式配置。因此,第二轴孔H2的孔心(第二旋
转轴132的轴心)和第二阶梯孔32的孔心(第二轴限制体30的轴心)
的距离设定为以下尺寸:从第二旋转轴132的半径与锥形轴部300的
小径部的半径之和减去小径轴部301的外周进入第二环状槽133内的
量的尺寸。
另外,本实施方案的第二环状槽133的最大沟槽深度以比锥形轴
部300外周进入第二环状槽133内的量更深的方式设定。由此,锥形
轴部300的外周面局部压力接触于一对边缘E2、E2。本实施方案的
第二环状槽133由将一对边缘E2、E2作为始点和终点的圆弧面SF
划分。另外,如图6(b)所示,划分第二环状槽133的圆弧面SF的
曲率半径与小径轴部301外周面的曲率半径相对应。由此,当第二轴
限制体30向锥形轴部300的轴心方向移动时(锥形轴部300从第二
旋转轴132离开时),小径轴部301的外周在圆弧面SF上滑动。因
此,划分第二环状槽133的圆弧面SF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二轴限制体
30的锥形轴部300外周的曲率半径。由此,当锥形轴部300外周的
一部分进入第二环状槽133内时,该锥形轴部300外周仅抵接于一对
边缘E2、E2。
本实施方案的保持装置1具备的旋转轴固定机构2、3如上所述。
接着,对旋转轴固定机构2、3的作用进行说明。此外,如上所述,
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除了配置不同之外,结构相同,因此,
在下文中,省略旋转轴122、132和旋转轴固定机构2、3的各结构的
第一和第二的用语,进行综合性的说明。
在上述构成的旋转轴固定机构2、3中,常态下,压缩螺旋弹簧
21、31的作用力F发生作用。因此,如图3(a)和图4(a)所示,
轴限制体20、30从锥形轴部200、300的大径侧压向小径侧。由此,
锥形轴部200、300的外周面呈压力接触于旋转轴122、132外周的状
态。另外,在轴限制体20、30的锥形轴部200、300压力接触于旋转
轴122、132外周的状态下,在锥形轴部200、300和旋转轴122、132
的压力接触位置,以与压缩螺旋弹簧21、31的作用力F的作用方向
相交叉的方向,施加向旋转轴122、132轴心侧的接触压力Fd。
即,轴心向与旋转轴122、132轴心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而配置
的锥形轴部200、300的外周面以从第二端侧向第一端侧远离自身的
轴心的方式形成。因此,如果因压缩螺旋弹簧21、31的作用使锥形
轴部200、300压力接触于旋转轴122、132的外周,则通过锥形轴部
200、300的锥度(倾斜),在该锥形轴部200、300和旋转轴122、
132的压力接触位置,作用力F(作用于锥形轴部200、300的轴心方
向的力F)的分力Fd作为旋转轴122、132与锥形轴部200、300的
接触压力而作用于与锥形轴部200、300外周面相交叉的方向上。
由此,本实施方案的旋转轴固定机构2、3通过压缩螺旋弹簧21、
31(施力手段21、31)的作用,呈轴限制体20、30的锥形轴部200、
300挤压旋转轴122、132的状态,因此能够限制旋转轴122、132的
旋转。
特别是,如图5(a)和图6(a)所示,本实施方案的旋转轴固
定机构2、3以如下方式构成:在旋转轴122、132外周形成环状槽
123、133,轴限制体20、30以锥形轴部200、300的轴心与环状槽
123、133的槽宽中央相对应的方式配置,由于压缩螺旋弹簧21、31
的作用力,锥形轴部200、300的外周分别局部压力接触于一对边缘
E1、E1、E2、E2,其中,一对边缘E1、E1、E2、E2用于划分与环
状槽123、133周方向垂直相交方向的槽宽且形成在旋转轴122、132
周方向的整个周长上。因此,锥形轴部200、300压力接触于旋转轴
122、132(边缘E1、E1、E2、E2)时,在一对边缘E1、E1、E2、
E2和锥形轴部200、300外周的两处压力接触位置,接触压力Fd、
Fd以不同方向作用。
即,呈锥形轴部200、300的外径从第一端侧向第二端侧缩小,
锥形轴部200、300外周从第二端侧向第一端侧远离自身的轴心的状
态。因此,如果轴限制体20、30以锥形轴部200、300的轴心与环状
槽123、133的槽宽中央相对应的方式配置,则由于压缩螺旋弹簧21、
31的作用力F的作用轴限制体20、30(锥形轴部200、300)压力接
触于旋转轴122、132(一对边缘E1、E1、E2、E2)时,锥形轴部
200,300外周的周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处压力接触于一对边缘E1、
E1、E2、E2,所述一对边缘E1、E1、E2、E2用于划分环状槽123、
133的槽宽。这样,作用于锥形轴部200、300外周的两处压力接触
位置的接触压力(作用力F的分力)Fd、Fd,向将锥形轴部200,300
的轴心中心和压力接触位置相连结的放射线的延长方向作用。
由此,由于锥形轴部200、300在不同方向上对一对边缘E1、E1、
E2、E2进行挤压,因此,本实施方案的旋转轴固定机构2、3能切实
限制旋转轴122、132的旋转。
因此,本实施方案的保持装置1利用旋转轴固定机构2、3来限
制旋转轴122、132的旋转。因此,利用旋转轴122、132的旋转而移
动的第一引导体120、121和第二引导体130、131也维持在规定位置。
其结果,延长设置有引导轴113的基板112(即保持手段11…)维持
在一定位置,引导轴113插通在第一引导体120、121和第二引导体
130、131的重叠部分(轴插通区域)。
另外,改变保持手段11…的配置时,如图3(b)和图4(b)所
示,从小径轴部201、301侧挤压轴限制体20、30,解除对旋转轴122、
132的锥形轴部200、300压力接触。即,在上述构成的旋转轴固定
机构2、3中,轴限制体20、30以在锥形轴部200、300的轴心方向
可移动的方式设定且由压缩螺旋弹簧21、31对其施力。因此,以能
够对抗压缩螺旋弹簧21、31的作用力F的方式挤压轴限制体20、30
的小径轴部201、301(从框体100突出的小径轴部201、301的顶端)
移动轴限制体20、30。这样,锥形轴部200、300也在轴心方向移动,
从而离开旋转轴122、132。在这种状态下,解除对旋转轴122、132
的压力接触,其结果,旋转轴122、132呈能够旋转的状态。
另外,从小径轴部201、301侧挤压轴限制体20、30的同时(解
除对旋转轴122、132的旋转限制的同时)用六角扳手旋转各旋转轴
122、132,由此,第一引导体120、121和第二引导体130、131移动。
结果,插通第一引导体120、121和第二引导体130、131的重叠部分
(轴插通区域S)的引导轴113也移动。由此,具备引导轴113的保
持手段11…整体向与旋转轴122、132的旋转量(旋转位置)相对应
的的配置移动。
另外,四个保持手段11…各自达到期望位置,则解除对轴限制体
20、30的挤压。这样,如图3(a)、图4(a)、图5(a)和图6(a)
所示,由于压缩螺旋弹簧21、31的作用力F轴限制体20、30恢复至
原来的位置,呈锥形轴部200、300外周面压力接触于旋转轴122、
132外周(边缘E1、E1、E2、E2)的状态。即,在本实施方案的旋
转轴固定机构2、3中,以轴限制体20、30仅在锥形轴部200、300
的轴心方向上可移动的方式构成。因此,即使剖面圆形的旋转轴122、
132以自身的轴心为中心旋转,锥形轴部200、300的外周和旋转轴
122、132外周的相对关系也不发生变化。因此,本实施方案的旋转
轴固定机构2、3,利用压缩螺旋弹簧21、31的作用,锥形轴部200、
300压力接触于旋转轴122、132外周时,通常为相同状态。因此,
旋转轴122、132的旋转在任意旋转位置上得到限制。
如上所述,若采用本实施方案的保持装置1,通过第一作动手段
和第二作动手段,能独立地改变两列的间隔(位于各列F1、F2的保
持手段11…之间的间隔)和两行的间隔(位于各行R1、R2的保持手
段11…之间的间隔)。由此,保持装置1能使四个保持手段11…的
配置与残留在金属模的四个成型品的配置相对应。
另外,本实施方案的第一作动手段12和第二作动手段13采用了
上述构成。因此,能将各保持手段11…在行R1、R2方向和列F1、
F2方向高精度地移动。
特别是,本实施方案的保持装置1具备的旋转轴固定机构(第一
旋转轴固定机构、第二旋转轴固定机构)2、3能切实将旋转轴122、
132限制在任意旋转位置,可得到一直以来常用的旋转轴固定机构得
不到的优异效果。如果具体地说明,现有技术中,在需要将旋转轴固
定(限制轴的旋转)在期望的旋转位置(调整后的旋转位置)的机器、
或根据情况需要限制旋转轴的机器,如将用于改变对象物的位置的输
送螺钉作为旋转轴而具备的工作机械和通过旋转旋转轴来调零点的
测定器械等,设置有限制旋转轴旋转的旋转轴固定机构。
另外,与此相对,采用普通的旋转轴固定机构作为旋转轴固定机
构的例子,公知的是,如图8(a)和图8(b)所示,在支撑旋转轴
50a、50b的轴支撑构件51a、51b以与插入该旋转轴50a、50b的轴
孔510a、510b垂直相交的方式贯穿设置螺钉孔511a、511b,从而用
拧入该螺钉孔511a、511b的止动螺钉52a、52b挤压旋转轴50a、50b
的外周面(以下称为止动螺钉式固定机构)。另外,作为止动螺钉式
固定机构5a、5b,如图8(a)所示,有的是采用了顶端以向与自身
的轴心相交叉的方向变宽的面的方式构成的止动螺钉52a,和如图8
(b)所示,采用顶端形成尖细状的止动螺钉52b。
但是,上述止动螺钉式旋转轴固定机构也有无法将任何一个旋转
轴50a、50b固定在期望的旋转位置的情况。
具体而言,止动螺钉式固定机构5a、5b通过旋转止动螺钉52a、
52b,使止动螺钉52a、52b接近、分开旋转轴50a、50b。与此相伴,
限制旋转轴50a、50b的旋转时,止动螺钉52a、52b顶端旋转的同时
抵接于旋转轴50a、50b外周。
因此,在图8(a)所示的止动螺钉52a的顶端由面构成的止动
螺钉式固定机构5a中,有时对已调整到期望的旋转位置的旋转轴50a
的旋转进行限制时,该旋转轴50a会发生旋转。即,止动螺钉52a的
顶端由面构成的止动螺钉式固定机构5a,因贯穿设置于轴支撑构件
51a的螺钉孔511a的孔精度(螺钉孔511a和轴孔510a之间的垂直
度)和止动螺钉52a顶端面的加工精度(相对自身轴心的垂直度)的
影响,止动螺钉52a的顶端(面)在偏离自身轴心的位置一端接触旋
转轴50a外周。因此,有时当限制旋转轴50a的旋转时,随着止动螺
钉52a的旋转的旋转力作用于使旋转轴50a旋转的方向,旋转该旋转
轴50a。
另外,图8(b)所示的止动螺钉52的顶端部形成尖细状的止动
螺钉式固定机构5b,在限制旋转轴50b的旋转时,会有止动螺钉52b
损伤旋转轴50b的情况。因此,在限制旋转轴50b的旋转时,有时由
于旋转轴50b外周面的损伤和止动螺钉52b顶端的调谐,导致旋转轴
50b旋转。
即,止动螺钉52b顶端部形成尖细状的止动螺钉式固定机构5b
中,止动螺钉52b的顶端是尖的。与此相伴,限制旋转轴50b的旋转
时,止动螺钉52b的顶端(尖端)挤进旋转轴50b,从而在该旋转轴
50b外周上会形成凹处(凹状的损伤)。因此,止动螺钉52b顶端部
形成尖细状的止动螺钉式固定机构5b,在限制旋转轴50b的旋转时,
止动螺钉52b的顶端进入形成在旋转轴50b外周的凹处,从而旋转轴
50b与其调谐进行旋转。特别是,在多次调整(限制旋转)了旋转轴
50b的旋转位置的情况下,在旋转轴50b外周面形成多个凹处。因此,
止动螺钉52b的顶端进入先已形成的凹处的可能性变高,旋转轴50b
旋转的可能性变高。因此,止动螺钉式固定机构5a、5b有无法将任
何一个旋转轴50a、50b切实固定在期望位置的情况。
另外,除了止动螺钉式固定机构5a、5b以外,如图8(c)所示,
还有如下固定机构(以下称为嵌合式固定机构):轴状锁销53以向
与插入旋转轴50c的轴孔510c垂直相交的方向能够移动的方式内装
在支撑旋转轴50c的轴支撑构件51c,并在旋转轴50c外周上设置的
凹部500…嵌入锁销53(例如,日本国专利第4042205号公报)。但
是,如图8(c)所示,嵌合式固定机构5c只能在形成凹部500…的
特定位置限制旋转轴50c的旋转。即,存在嵌合式固定机构5c无法
在任意旋转位置限制旋转轴50c的旋转的问题。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案的旋转轴固定机构2、3具备:轴限制体
20,30,其具有从第一端侧向第二端侧外径缩小的锥形轴部200、300,
该锥形轴部200、300的轴心向与旋转轴122、132的轴心垂直相交的
方向延伸而配置,且该轴限制体20,30以在该锥形轴部200、300的
轴心方向上可进行移动的方式设置;施力手段21、31,将作用力F
施加于轴限制体20、30,该作用力F从锥形轴部200、300的第一端
侧向第二端侧。
另外,由施力手段21、31的作用,轴限制体20、30位移至锥形
轴部200、300的第二端侧,锥形轴部200、300压力接触于旋转轴
122、132的外周。因此,即使使旋转轴122、132绕轴心旋转,也会
时常处于旋转轴122、132被轴限制体20、30的锥形轴部200、300
挤压的状态,因此也能限制旋转轴122、132的旋转。另外,轴限制
体20、30对抗施力手段21、31的作用而移动(由于从锥形轴部200、
300的从小径侧向大径侧的力的作用,轴限制体20、30移动),由
此,能够使旋转轴122、132呈绕自身轴心旋转的状态。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案的旋转轴固定机构2、3中,在旋转轴122、
132外周形成有环状槽123、133,轴限制体20、30以锥形轴部200、
300的轴心与环状槽123、133的槽宽中央相对应的方式配置。另外,
通过施力手段21、31的作用,轴限制体20、30位移至锥形轴部200、
300的第二端侧,由此,锥形轴部200、300分别局部压力接触于一
对边缘E1、E1、E2、E2,所述一对边缘E1、E1、E2、E2用于划分
与环状槽123、133的周方向垂直相交方向上的槽宽且形成在旋转轴
122、132的周方向的整个周长上。因此,在一对边缘E1、E1、E2、
E2和锥形轴部200、300的两处压力接触位置,接触压力Fd、Fd以
不同方向作用。从而,切实限制旋转轴122、132的旋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的旋转轴固定机构2、3中,在用于轴支撑
旋转轴122、132的轴支撑构件(框体)100以可向锥形轴部200、300
的轴心方向移动的方式内插的轴限制体20、30以如下方式设置:通
过施力手段21、31的作用使锥形轴部200、300压力接触于位于轴支
撑构件内的旋转轴122、132的外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一定地保
持旋转轴122、132和轴限制体20、30两者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切
实维持轴限制体20、30(锥形轴部200、300)压力接触于旋转轴122、
132的状态(限制旋转轴122、132的旋转的状态)。另外,旋转轴
固定机构2、3内装于轴支撑构件。由此,采用旋转轴固定机构的装
置(保持装置1)实现小型化。
另外,轴限制体20、30以如下方式构成:在锥形轴部200、300
的第二端以同心方式延长设置直径在该第二端的外径以下的小径轴
部201、301,该小径轴部201、301的顶端从轴支撑构件100突出而
形成,挤压该小径轴部201、301的顶端使锥形轴部200、300离开旋
转轴122、132。因此,能以简单的操作进行旋转轴122、132的旋转
的限制和解除。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
内可以适当进行改变。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将用于保持由注塑成型机成型的成型品的保
持装置1采用上述构成的旋转轴固定机构2、3的情况作为一例进行
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旋转轴固定机构2、3当然也可以用于
需要将旋转轴122、132固定(限制轴的旋转)在期望的旋转位置(调
整后的旋转位置)的机器、或根据情况需要限制旋转轴122、132的
旋转的机器等,如将用于改变对象物的位置的输送螺钉作为旋转轴
122、132而具备的工作机械和通过旋转旋转轴122、132来调零点的
测定器械等。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在旋转轴122、132的外周形成环状槽123、
133,通过施力手段21、31的作用所述轴限制体20、30位移至锥形
轴部200、300的第二端侧,由此,锥形轴部200、300分别局部压力
接触于一对边缘E1、E1、E2、E2,所述一对边缘E1、E1、E2、E2
用于划分与所述环状槽123、133的周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的槽宽且
形成在旋转轴122、132的周方向的整个周长上,但不限于此。例如,
在旋转轴122、132的外周不形成环状槽123、133,只是锥形轴部200、
300压力接触于旋转轴122、132外周也可。即使这样,通过以轴限
制体20、30仅在锥形轴部200、300的轴心方向上可进行移动的方式
构成,由此,即使剖面圆形的旋转轴122、132以自身轴心为中心进
行旋转,锥形轴部200、300的外周与旋转轴122、132的外周的相对
关系也不会产生变化,并且由于施力手段21、31的作用,锥形轴部
200、300压力接触于旋转轴122、132的外周时时常处于相同的状态。
因此,能够在任意旋转位置限制旋转轴122、132的旋转。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施力手段21、31采用了压缩螺旋弹簧,并
且在形成于阶梯孔22、32内的环状面224、324和嵌接于轴限制体
20、30的小径轴部201、301的弹簧接受体203、303之间夹入压缩
螺旋弹簧21、31,由此对轴限制体20、30施力,但不限于此。例如,
如图7(a)所示,将作为施力手段21、31的压缩螺旋弹簧21、31
夹入锥形轴部200、300的大径部侧,对轴限制体20、30施力也可以。
另外,如图7(b)所示,在施力手段21、31使用拉伸螺旋弹簧,以
该拉伸螺旋弹簧设置于锥形轴部200、300的小径部侧并将该锥形轴
部200、300向小径部侧拉伸的饿方式构成也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案中,以手动方式移动轴限制体20、30,
例如,也可用驱动器使轴限制体20、30向轴心方向移动的方式构成
也可。此时,驱动器作为施力手段将作用力F作用于轴限制体20、
30,作用力F从锥形轴部200、300的大径部侧向小径部侧,由此能
够与上述实施方案同样地限制旋转轴122、132的旋转,并能自动进
行该旋转的限制和解除。此外,在这种情况下,驱动器的作动(例如,
气压或油压等)向轴限制体20、30施力也可以,例如,采用内装有
螺旋弹簧等弹性体的驱动器,在常态下弹性体的作用力作为从锥形轴
部200、300的大径部侧向小径部侧的力F作用于轴限制体20、30
也可。这样,即使供应驱动器的能量中断也能限制旋转轴122、132,
而且还可容易进行对驱动器的控制。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在贯穿设置于轴支撑构件(框体100)的小
径孔部222、322插入轴限制体20、30的小径轴部201、301,由此
将轴限制体20、30向轴心方向引导,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7(a)
所示,连接设置于锥形轴部200、300大径部的大径轴部202、302滑
接于用于插入该大径轴部202、302的孔(上述实施方案的第一大径
孔部220、320)的内周面,从而轴限制体20、30向轴心方向引导也
可以。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无需在轴限制体20、30设置小径
轴部201、301,因此无需将用于插入轴限制体20、30的孔设为阶梯
孔,仅上述实施方案的第一大径孔部220、320(与插入旋转轴122、
132的孔连通的孔部)构成用于插入轴限制体20、30的孔也可。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由于作为保持装置1的基础的框体100兼做
轴支撑构件,因此旋转轴固定机构2、3内装于框体100(轴支撑构
件)内,但不限于此。例如,在旋转轴122、132的中途的位置(轴
支撑部位以外的部位)配置旋转轴固定机构2、3也可。即,轴限制
体20、30不限于被轴支撑构件支撑,被不同于轴支撑构件的其他构
件支承也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轴限制体20、30也可以如下方式
构成:锥形轴部200、300的轴心以向与旋转轴122、132的轴心垂直
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并以在锥形轴部200、300的轴心方向
上可进行移动的方式设置,由于施力手段21、31的作用所述轴限制
体20、30位移至锥形轴部200、300的第二端侧,从而锥形轴部200、
300压力接触于旋转轴122、132的外周。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轴限制体20、30的小径轴部201、301的顶
端部从框体100(轴支撑构件)向外部突出,由此该小径轴部201、
301的顶端被挤压时,能够解除对旋转轴122、132旋转的限制,但
不限于此。例如,如图7(a)和图7(b)所示,在轴限制体20、30
的锥形轴部200、300的大径部侧设置把持部204、304,将该把持部
204、304向外部拉伸,由此解除对旋转轴122、132的旋转的限制也
可。此时,也可从支承轴限制体20、30的轴支撑构件或基底突出把
持部204、304实施把持也可。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通过贯通第一大径孔部220、320,从而在
框体100的面上开放,但不限于此,其中,所述第一大径孔部220、
320用于内插第一阶梯孔22和第二阶梯孔32的锥形轴部200、300。
例如,如图7(c)所示,第一大径孔部220、320以非贯通孔形式构
成也可。此时,考虑轴限制体20、30的移动量而设定第一大径孔部
220、320的深度即可。此外,以上述方式构成,由于用于插入轴限
制体20、30的通路消失,因此需要将支承轴限制体20、30的轴支撑
构件或基底设成开合(半割り)结构。因此,从组装等观点来看,优
选与上述实施方案相同地设定。
附图标记说明
1…保持装置(成型品保持装置),2…第一固定机构(旋转轴固
定机构),3…第二固定机构(旋转轴固定机构),10…单元基体,
11…保持手段(保持机构),12…第一作动手段(作动机构),13…
第二作动手段(作动机构),20…第一轴限制体(轴限制体),21…
第一压缩螺旋弹簧(施力手段:施力体),22…第一阶梯孔,30…第
二轴限制体,31…第二压缩螺旋弹簧(施力手段:施力体),32…第
二阶梯孔,100…框体(轴支撑构件),100a、100b…纵梁部,100c、
100d…横梁部,101、102…加强构件,101a、102a…第一带状部,101b、
102b…第二带状部,110、110…夹持爪,111…驱动器,112…基板,
113…引导轴,120、121…第一引导体,120a、121a…第一缝隙,120b…
第一右旋螺钉孔,121b…第一左旋螺钉孔,122…第一旋转轴(旋转
轴),122a…第一右旋螺钉,122b…第一左旋螺钉,123…第一环状
槽(环状槽),130、131…第二引导体,130a、131a…第二缝隙,130b…
第二右旋螺钉孔,131b…第二左旋螺钉孔,132…第二旋转轴(旋转
轴),132a…第二右旋螺钉,132b…第二左旋螺钉,133…第二环状
槽(环状槽),200、300…锥形轴部,201、301...小径轴部,202、
302…大径轴部,203、303…弹簧接受体,220、320…第一大径孔部,
221、321…第二大径孔部,222、322…小径孔部,224、324、223、
323…环状面,E1、E1、E2、E2…边缘,H1…第一轴孔(贯通孔),
H2…第二轴孔(贯通孔),S…轴插通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