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层叠板、 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 及使用其的触 摸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性层叠板, 其可以使厚度薄化同时韧性强, 在起模处理时, 可以防 止塑料膜从粘接层剥离。此外, 本发明涉及轻质、 无破损风险且加工 ( 起模处理 ) 适用性优 异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以及使用其的触摸屏。背景技术
近年来, 电磁波屏蔽膜、 热射线反射膜、 气体阻隔膜、 光反射膜、 光透射调节膜、 防 模糊膜等各种功能性膜面世。这些功能性膜单独使用时韧性差, 因此贴合于塑料板等补强 板而使用。
但是, 使功能性膜贴合于塑料板而成的功能性层叠板, 虽然韧性良好但厚度变厚 而欠缺柔软性, 进而, 在用以制成所期望的尺寸的起模加工时会有破裂的问题。 在塑料板直 接形成功能层的功能性塑料板也有同样的问题。
为了避免起模加工时的上述问题, 考虑预先在成为既定尺寸的塑料板上贴附功能 性膜或者形成功能层, 但该情况下会有操作性变差的问题。
另一方面, 在静电容量式触摸屏、 电阻膜式触摸屏中, 使用在透明基材上形成有透 明导电膜的电极。 作为透明基材, 有时也使用塑料膜, 但在重视耐久性、 韧性的情况下, 使用 玻璃。
但是, 在使用玻璃作为透明基材的情况下, 会有重量变重并且在破损时会飞散的 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 考虑使用充分厚的塑料板作为透明基材。
但是, 使用充分厚的塑料板作为透明基材的透明导电性层叠板, 虽然韧性充分, 但 是因为韧性过强而欠缺按压感 ( 触摸的感触 ), 进而, 在用以制成所期望的尺寸的起模加工 时会有破裂的问题。
在该情况下, 为了避免起模加工时的上述问题, 考虑在预先形成为既定尺寸的透 明塑料板上形成透明导电层, 但是在该情况下会有操作性变差的问题。
本申请人提出有关借助粘接层贴合 2 片以上的塑料膜而成的层叠板作为适合于 表面保护膜等的材料的技术 ( 专利文献 1)。 该层叠板已具有将厚度抑制到很薄并且韧性强 等特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考虑将其用作形成功能性膜、 透明导电层的基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 WO2007/080774 号公报 ( 权利要求 )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 专利文献 1 的层叠板在施以起模处理时可以防止破裂的发生, 但是有时在 塑料膜和粘接层之间会产浮起、 剥离。
为此,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提供即使进行起模处理在塑料膜和粘接层之间也不产 生浮起或剥离、 较薄而具有柔软性且韧性强的功能性层叠板, 还提供轻质同时具有韧性和 按压感 ( 触摸的感触 )、 处理时无破损风险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等发现 : 对层叠板进行起模处理时产生的塑料膜和粘接层之间的浮起、 剥离, 仅通过提高塑料膜和粘接层的粘接性并不会得到改善, 粘接层的硬度与该浮起、 剥离 有关, 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 本发明为一种功能性层叠板, 其特征在于, 其是借助粘接层贴合至少 2 片以上 的塑料膜而成且在上述塑料膜的至少 1 片具有功能层的功能性层叠板, 上述粘接层的马氏 2 硬度为 260N/mm 以下。另外, 本发明中, 功能层是对所使用的塑料膜赋予该塑料膜所不具 有的物理的功能例如光学的功能、 电功能、 热力学的功能、 对热射线或气体等的遮蔽功能等 功能的层。
本发明的功能性层叠板的第一个方案为, 其是借助粘接层贴合至少 2 片以上的塑 料膜而成的层叠板, 在塑料膜和塑料膜之间的至少之一具有功能层, 上述粘接层的马氏硬 2 度为 260N/mm 以下。
本发明的功能性层叠板的第二个方案为一种功能性层叠板, 其特征在于, 其是借 助粘接层贴合至少 2 片以上的塑料膜而成的层叠板, 在至少最表面的塑料膜的一方的面上 2 具有功能层, 上述粘接层的马氏硬度为 260N/mm 以下。
本发明的功能性层叠板的第三个方案为一种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 具体而 2 言, 其特征在于, 其是在用马氏硬度为 260N/mm 以下的粘接层贴合至少 2 片以上的透明塑 料膜而成的透明层叠板的至少一个面具有透明导电层而成。 在第一个方案的功能性层叠板中, 功能层是例如具有选自电磁波屏蔽功能、 热射 线反射功能、 气体阻隔功能、 面状发热功能的功能的层。
在第二个方案的功能性层叠板中, 功能层是例如具有选自光反射功能、 光透射调 节功能、 防模糊功能的功能的层。
优选的是, 本发明的功能性层叠板, 其特征在于, 以上述塑料膜和粘接层的合计厚 度为 250 ~ 700μm 且各个塑料膜的厚度为 50 ~ 400μm。
此外, 优选的是, 本发明的功能性层叠板, 其特征在于, 构成上述粘接层的树脂含 有热固化型树脂或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进而, 本发明的触摸屏, 其特征在于, 使用了上述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
即, 本发明的触摸屏的第一个方案为一种静电容量式触摸屏, 其特征在于, 其是具 备在在透明基材的至少单面具有透明导电层而成的透明导电性基材, 上述透明基材用马氏 2 硬度为 260N/mm 以下的粘接层贴合至少 2 片以上的透明塑料膜而成的透明层叠板。
本发明的触摸屏的第二个方案为一种电阻膜方式的触摸屏, 其特征在于, 其使在 透明基材上具有透明导电层而成的上部电极和在透明基材上具有透明导电层而成的下部 电极隔着间隔件以透明导电层彼此对置的方式进行配置而成, 上述上部电极的透明基材和 2 / 或上述下部电极的透明基材用马氏硬度 260N/mm 以下的粘接层贴合至少 2 片以上的塑料 膜而成的透明层叠板。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功能性层叠板通过采用借助粘接层贴合有至少 2 片以上的塑料膜的结 构, 可以制成使塑料膜和粘接层之间不产生浮起、 剥离, 使厚度较薄且韧性强, 制成起模处 理性优异的层叠板。此外, 本发明的功能性层叠板与具有同样厚度的 1 片塑料膜相比, 其韧 性强, 能够防止进行起模处理时的破裂。 可使功能性层叠板不容易破裂的理由, 认为是由于 构成层叠板的塑料膜可以使用容易起模的程度的厚度的塑料膜, 并且粘接层吸收起模时的 冲击。
本发明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为轻质且在处理时无破损的风险。由此, 能 够提供轻质且具有韧性和按压感 ( 触摸的感触 )、 处理时无玻璃飞散的风险的触摸屏。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个方案的功能性层叠板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 2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个方案的功能性层叠板的其他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 3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个方案的功能性层叠板的其他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 4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个方案的功能性层叠板的其他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 5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个方案的功能性层叠板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 6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个方案的功能性层叠板的其他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 7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个方案的功能性层叠板的其他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 8 是表示本发明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 9 是表示本发明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的其他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 10 是表示本发明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的其他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 11 是表示本发明的静电容量式触摸屏 ( 表面型 ) 的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 12 是表示本发明的静电容量式触摸屏 ( 投影型 ) 的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 13 是表示本发明的电阻膜式触摸屏的实施例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功能性层叠板及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 ( 以下, 无特别区别时, 也 统称为功能性层叠板 ) 具有用粘接层贴合至少 2 片以上的塑料膜而成的层叠体结构作为通 用结构。首先, 对在各实施方式中通用的层叠体的材料及其构成进行说明。
作为塑料膜, 可以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聚萘二甲 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系膜, 由聚乙烯、 聚丙烯、 三乙酰纤维素、 聚氯乙烯、 丙烯酸树脂等形成的 各种塑料膜。 其中, 在韧性强且起模时不易破裂的方面, 优选经延伸加工尤其是双轴延伸加 工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此外, 在使用 3 片以上的塑料膜的情况下, 优选以在两表面 配置经双轴延伸加工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并夹持其他塑料膜的方式使用。 另外, 也 可以对塑料膜的表面实施电晕放电处理、 底涂易粘接处理等易粘接处理。
功能性层叠板使用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 或层叠体的内部存在功能层且在 需要光透射性的用途中塑料膜的透明性高的层叠板。根据功能层的性质, 也可以是在不要 求透明性的用途中塑料膜不透射光的层叠板, 例如, 也可以使用发泡膜、 白色或黑色膜。
各个塑料膜的厚度优选为 50 ~ 400μm, 更优选为 100 ~ 350μm, 进一步优选为150 ~ 300μm。通过使各个塑料膜的厚度在这样的范围, 能够容易地进行起模处理、 并且容 易地防止起模时的破裂。在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中, 可以使按压感变得良好。此外, 为了防止卷曲的发生, 在功能性层叠板由 2 片塑料膜形成时, 优选使 2 片塑料膜为相同的厚 度, 在功能性层叠板由 3 片以上的塑料膜形成时, 优选使位于表面侧的 2 片塑料膜的厚度相 同。例如, 可以是使厚度相同的薄塑料膜贴合在 400μm 的塑料膜的两面。
功能性层叠板的塑料膜和粘接层的合计厚度 ( 从功能性层叠板除去了功能层的 厚度 ) 优选为 200μm ~ 1mm, 下限更优选为 250μm 以上, 进一步优选为 300μm 以上。在 第一方案、 第三个方案的功能性层叠板的情况下, 特别优选为 350μm 以上。通过使厚度为 250μm 以上, 能够成为不容易挠曲的韧性。上限优选为 700μm 以下。通过使厚度为 1mm 以 下, 能够容易进行起模处理。 在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中, 能够使韧性强度适度并使按 压感变得良好。
粘接层包含树脂和根据需要添加的添加剂。作为构成粘接层的树脂, 优选使用利 用加热和 / 或电离辐射线照射等而进行交联固化的热固化型树脂、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 脂。这些树脂通过交联固化, 从而能够提高对塑料膜的粘接性并且增强功能性层叠板的韧 性。
根据在塑料膜上涂布含有热固化型树脂的涂布液后利用热使其交联固化这一制 法上的要求, 热固化型树脂优选能够利用塑料膜的耐热温度以下的热进行交联固化的热固 化型树脂。具体而言, 可以使用利用热使三聚氰胺系、 环氧系、 氨基醇酸系、 聚氨酯系、 丙烯 酸系、 聚酯系、 酚醛系等交联性树脂进行交联固化的树脂。 特别优选可增强制成功能性层叠 板时的韧性且与塑料膜的粘接性也良好的丙烯酸系热固化型树脂。它们可以单独使用, 但 为了进一步提高交联性、 交联固化涂膜的硬度, 优选添加固化剂。 另外, 本发明中, 热固化型 树脂也包括在常温 (5 ~ 35℃ ) 下固化的常温固化型树脂。
作为固化剂, 可配合合适的树脂适当使用聚异氰酸酯、 氨基树脂、 环氧树脂、 羧酸 等化合物。
作为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优选使用至少由能够利用电离辐射线 ( 紫外线或电 子射线 ) 的照射进行交联固化的涂料所形成的树脂。作为这样的电离辐射线固化涂料, 可 以使用可进行光阳离子聚合的光阳离子聚合性树脂、 可进行光自由基聚合的光聚合性预聚 物若或者光聚合性单体等中的 1 种或混合 2 种以上的混合物。在这样的电离辐射线固化涂 料中可以添加各种的添加剂, 但在固化时使用紫外线的情况下, 优选添加光聚合引发剂、 紫 外线敏化剂等。
粘接层, 除上述的固化性树脂以外, 也可以含有丙烯酸系粘合性树脂等热塑性树 脂。 通过混合热塑性树脂, 可以对粘接层赋予常温的压敏粘接性, 因此能够容易地粘贴塑料 膜彼此。 此外, 通过混合热塑性树脂, 能够将马氏硬度调节得到较低, 在进行起模处理时, 在 塑料膜和粘接层之间不易产生浮起、 剥离。 为了得到韧性强的功能性层叠板, 热塑性树脂优 选为构成粘接层的树脂的 60%以下。
在不妨碍后述的功能层的功能的范围内, 在粘接层中, 除上述的树脂以外, 也可以 添加流平剂、 紫外线吸收剂、 抗氧化剂、 防静电剂、 颜料、 染料等添加剂。 此外, 在粘接层中可 以通过添加添加剂等途径来赋予其他功能。 例如, 通过使粘接层中含有光扩散剂, 从而能够 赋予作为光扩散板的功能、 作为透射型屏幕 (screen) 的功能。粘接层通过对上述的热固化型树脂、 电离辐射线固化涂料进行加热和 / 或电离辐 射线照射而进行固化。 这里所说的固化是指从在常温具有流动性的涂料的状态变成丧失流 动性的状态的变化, 固化的程度可以具有一定的范围。固化的程度可以通过照射量来进行 调节。
固化后的粘接层的厚度优选为 1 ~ 50μm。 作为粘接层的下限, 进一步优选为 2μm 以上, 更优选为 5μm 以上, 特别优选为 10μm 以上, 作为上限, 进一步优选为 40μm 以下, 更 优选为 30μm 以下。通过使厚度为 1μm 以上, 可以得到充分的韧性和粘接力。使厚度为 50μm 以下的原因在于, 即使厚度为 50μm 以上, 也不太会得到因厚度产生的增强韧性的效 果, 并且功能性层叠板的厚度变得过厚。此外, 由于使粘接层的厚度较厚, 而对塑料膜的电 离辐射线的照射量变多, 因此也会导致塑料膜的劣化。
固化后的粘接层的硬度以马氏硬度计为 260N/mm2 以下, 优选为 200N/mm2 以下, 特 2 别优选为 100N/mm 以下。马氏硬度是粘接层的硬度的指标, 表示由在利用维氏硬度压头压 入粘接层的表面时的试验荷重和压入表面积求出的粘接层的硬度 ( 凹陷难度 )。本说明书 中, 马氏硬度是用在温度 20℃、 相对湿度 60%的气氛下基于 ISO-14577-1 的方法进行测定 的值。 通过使粘接层的马氏硬度为 260N/mm2 以下, 从而在进行起模处理时能够防止在塑 料膜及功能层与粘接层之间产生浮起、 剥离。其理由认为是, 在马氏硬度大于 260N/mm2 时, 用刀刃裁断塑料膜需要较大的力量, 塑料膜的回弹力变得过大, 因此, 在塑料膜及功能层与 2 粘接层之间产生浮起、 剥离。另外, 马氏硬度的下限优选为 1N/mm 以上, 更优选为 2N/mm2 以 上。通过使马氏硬度为 1N/mm2 以上, 从而能够维持韧性的强度, 即使在对层叠体施加局部 的压力的情况下, 也能够防止压痕残留。
作为使粘接层的马氏硬度为 260N/mm2 以下的方法, 可列举出对构成用于粘接层的 树脂的单体、 寡聚物的配合, 用于粘接层的树脂、 添加剂的配合 ( 马氏硬度不同的树脂的组 合、 热塑性树脂的添加等 ) 进行调节的手段。作为光聚合性单体, 特别优选使用具有羟基或 氨基的丙烯酸酯系单体。通过使用具有羟基或氨基的丙烯酸酯系单体, 从而能够增加粘接 力, 通过对其量进行调节, 从而能够调节马氏硬度。 具体而言, 可列举出丙烯酸羟基乙酯、 丙 烯酸羟基丙酯、 丙烯酸 2- 羟基丁酯、 丙烯酸 4- 羟基丁酯等带羟基的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酸 羟基乙酯、 甲基丙烯酸羟基丙酯、 甲基丙烯酸 2- 羟基丁酯等带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 二甲 基丙烯酰胺、 二甲基氨基丙基丙烯酰胺、 二乙基丙烯酰胺、 羟基乙基丙烯酰胺等丙烯酰胺, 以及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 丙烯酰吗啉等。
此外, 也可以如上述那样通过热塑性树脂的添加、 使粘接层固化时的电离辐射线 的照射量的增减来调节马氏硬度。
有关粘接层的粘接力, 优选具有在粘接层的固化后在功能层和粘接层之间、 或者 塑料膜与粘接层之间不容易剥离的适度的粘接力。 其原因在于, 采用容易剥离的粘接力时, 在进行起模处理时会因塑料膜的回弹力而导致产生浮起、 剥离, 并且其原因还在于, 即使是 不容易剥离的粘接力, 粘接层的粘接力小也会因起模时的塑料膜的回弹力而导致产生浮 起、 剥离。具体而言, 塑料膜或功能层与粘接层的粘接力优选为 5N/25mm 范围以上, 进一步 优选为 10N/25mm 范围以上。此外, 进一步优选为难以剥拉的 15N/25mm 范围以上。
可以通过调节构成用于粘接层的树脂的单体、 寡聚物的种类并且通过调节树脂的
配合, 从而进行粘接力的调节。
从韧性的观点出发, 粘接层的铅笔硬度 (JIS-K5600-5-4 : 1999) 优选为 HB 以上。
下面, 对功能层的具体构成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 分为在构成上述层叠体的 塑料膜和塑料膜之间设置功能层的构成 ( 第一实施方式 )、 设置功能层作为层叠体的最表 面层的构成 ( 第二实施方式 )、 以及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的构成 ( 第三实施方式 ), 依次进行说明。
< 第一实施方式 >
第一实施方式的功能性层叠板在塑料膜和塑料膜之间的至少之一具有功能层。 其 具体例如图 1 ~图 4 所示。图 1 及图 2 表示塑料膜为 2 片情况, 图 3 及图 4 表示塑料膜为 3 片的情况。层叠体 1 中的功能层 13 的位置也根据功能层的目的、 形成手法而不同, 可以如 图 1、 图 3 所示那样在塑料膜 11 和粘接层 12 之间, 也可以如图 2、 图 4 那样在粘接层 12 之 间。本实施方式的功能性层叠板由于在层叠体的内部存在功能层, 因此能够防止功能层的 损伤, 提高耐久性。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功能层, 可列举出具有选自电磁波屏蔽功能、 热射线反射功能、 气体阻隔功能、 面状发热功能的功能的层。
电磁波屏蔽功能层可以通过将导电性材料设为格子状或者在一面设置导电层而形成。 导电性格子图案优选使其间距为 40 ~ 250 目 〔每 1 英寸 (25.4mm) 的格子数目〕 左右并且格子的线宽为 100μm 以下, 进一步优选使间距为 50 ~ 200 目且格子的线宽为 70μm 以下。 在格子的间距超过 250 目时, 存在可见光线的透射率降低的倾向, 另一方面, 在 格子的间距小于 40 目时, 存在格子图案容易被肉眼看到的倾向。此外, 在格子的线宽超过 100μm 时, 存在格子容易被肉眼看到的倾向。
导电性格子图案可以通过将导电性网眼贴合在塑料膜上、 或者在塑料膜上使导电 性糊剂涂布、 干燥和固化成格子图案状、 或者通过镀敷、 蚀刻使金属形成为格子图案状等方 式来设置。
导电层可以通过在塑料膜的一面使导电性糊剂涂布、 干燥和固化、 或者在塑料膜 贴合金属箔、 或者在塑料膜上溅射或蒸镀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等方式来设置。 此外, 导电层优 选交替地层叠金属层和电介质层而成的导电层、 交替地层叠高折射率物质层和低折射率物 质层而成的导电层。这样的导电层可以使透明性良好。
此外, 作为形成电磁波屏蔽功能层的手段, 也可列举出将进行自组织化的金属微 粒溶液涂布和干燥为塑料膜状的手段, 根据该手段, 能够形成不规则的网眼图案, 因此能 够防止网纹干扰 (moire) 的发生。进行自组织化的金属微粒溶液可以使用例如日本特表 2008-546165 号所述的材料。
热射线反射功能层至少由金属层构成。从能够使透明性良好的方面出发, 热射线 反射功能层优选采用依次层叠有电介质层、 金属层及电介质层的构成。
金属层可以使用金、 银、 铜、 铝、 镍、 钯、 锡等金属或其合金, 其中, 优选制成几乎不 吸收可见光线的、 使用了银或其合金的薄膜。此外, 这样的金属层可以使用真空蒸镀法、 溅 射法、 离子镀 (ion plating) 法、 热 CVD 法、 等离子体 CVD 法、 光 CVD 法等气相生长法、 以及 镀敷法来进行成膜。
电介质层可以使用氧化钛、 氧化钽、 氧化锆、 氧化锌、 氧化锡、 氧化硅、 氧化铟、 氮氧 化钛、 氧化铌、 氧化铟锡 (ITO)、 氮化钛、 氮氧化硅、 氮化硅等金属氧化物、 金属氮化物。 此外, 这样的电介质层可以使用真空蒸镀法、 溅射法、 离子镀法、 热 CVD 法、 等离子体 CVD 法、 光 CVD 法等气相生长法、 以及溶胶 - 凝胶法等涂布法来进行成膜。
作为气体阻隔功能层, 可列举出无机薄膜或树脂层。
作为构成无机薄膜的无机物, 可列举出硅、 铝、 钛、 硒、 镁、 钡、 锌、 锡、 铟、 钙、 钽、 锆、 钍、 铊等的氧化物或卤化物的纯物质或混合物等无机金属化合物、 玻璃等陶瓷。
作为构成树脂层的有机物, 可列举出偏二氯乙烯 - 氯乙烯共聚物、 偏二氯乙烯 - 丙 烯腈共聚物、 偏二氯乙烯 - 丙烯酸共聚物、 双轴拉伸聚丙烯 (OPP)、 未拉伸聚丙烯 (CPP)、 环 状聚烯烃、 聚氯三氟乙烯 (PCTFE)、 四氟乙烯 - 六氟丙烯共聚物 (FEP)、 四氟乙烯 - 全氟烷基 乙烯醚共聚物 (PFA) 等合成树脂。
作为面状发热功能层, 可列举出配置了成为发热体的导电电路或铜线的功能层、 使碳等导电性粉末分散于合成橡胶等粘结剂树脂而成的发热层等。
在构成面状发热功能层的导电电路、 铜线、 发热层上连接有电极, 此外, 导电电路、 铜线、 发热层夹入在塑料膜、 粘接层等绝缘层之间。 导电电路可以用在塑料膜上贴合金属箔 后进行蚀刻、 蒸镀金属、 溅射金属、 或印刷导电糊剂等公知的方法来形成。 除上述的功能层以外, 本实施方式的功能性层叠板也可以设置最表面的层或在层 间印刷而成的层 ( 印刷层 )、 其他的层。印刷层, 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功能性层叠板所使用 用途, 例如为了隐蔽存在于功能性层叠板的下侧的结构的目的或者显示所需的信息的目的 而制作的, 可以是在构成层叠板的塑料膜上直接印刷框线、 文字、 格线、 花样等的印刷层, 也 可以是印刷在具有印刷适性的膜、 纸等材料上的印刷层。
本实施方式的功能性层叠板可以通过借助粘接层对设有功能层的塑料膜和塑料 膜进行贴合、 对依次设有粘接层及功能层的塑料膜和设有粘接层的塑料膜进行贴合、 借助 粘接层对塑料膜、 功能层 ( 可单独进行处理的情况 ) 和塑料膜进行贴合等方式来制作。 作为 粘接层的形成方法, 可列举出制备涂布液, 将该涂布液利用辊涂法、 棒涂法、 喷涂法、 气刀涂 布法等公知的方法涂布在塑料膜上, 并根据需要进行加热、 电离辐射线照射的方法, 其中, 制备涂布液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 使热固化型树脂、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的构成成分溶解 或分散在适当的溶剂中, 从而制备涂布液 ; 或者不使用溶剂而直接混合粘接层的构成成分, 从而制备涂布液。电离辐射线的照射量为 500 ~ 1500mJ 左右。
本实施方式的功能性层叠板可以根据用途进行起模处理为所期望的形状。 起模处 理, 例如可以利用使用了汤姆逊刃模 ( 维克刃模 ) 的起模机等用以往公知的方法来进行。
如此地, 通过进行使用起模机的起模处理, 能够进行多片或大面积的同时加工, 即 使使功能性层叠板的厚度变厚, 加工时间也短, 并且与利用激光进行的切削加工相比, 能够 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 如上述那样, 由于以特定的结构具有固化后的马氏硬度为特定范围的 粘接层, 因此, 也不会在起模时导致功能性层叠板破裂, 也不会在塑料膜或功能层和粘接层 的界面上产生剥离、 浮起。
本实施方式的功能性层叠板, 在功能层具有电磁波屏蔽功能的情况下, 可以用作 液晶显示装置、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EL 显示装置等表面保护板。此外, 在功能层具有热射线 反射功能的情况下, 可以嵌入框 ( 例如, 纱窗的框 ) 内并设置于窗的滑轨而使用。此外, 在
功能层具有气体阻隔功能的情况下, 可以组装成箱状作为气体阻隔装置来使用。 此外, 在功 能层具有面状发热功能的情况下, 可以嵌入框内作为薄型加热器来使用。
< 第二实施方式 >
第二实施方式的功能性层叠板, 至少在最表面的塑料膜的一个面具有功能层。其 实施例如图 5 ~图 7 所示。图 5 及图 6 表示在功能性层叠板 1 的一方的最表面设置功能层 13 的情况, 图 7 表示在功能性层叠板 1 的两个最表面均设置功能层 13 的情况。此外, 可以 如图 6 所示那样除了设置在最表面的功能层 13 以外, 在层叠板的内部也设置功能层 13。 另 外, 图 5 ~图 7 表示由 2 片塑料膜 11 构成的层叠板, 也可以像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图 3、 图 4 那样由 3 片或其以上的塑料膜构成层叠板。此外, 功能层还可以借助粘接层 12 粘接在最 上层的塑料膜上。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功能层, 可列举出具有选自光反射功能、 光透射调节功能、 防模 糊功能的功能的层。
光反射功能层只要是能够对光 ( 包括热射线 ) 进行反射的层即可, 可列举出白色 层、 金属薄膜层等。
作为白色层, 可以使用发泡白色膜、 添加了白色颜料的二氧化钛、 硫酸钡等的白色 树脂层等。
作为金属薄膜层, 是利用物理的蒸镀方法 (PVD) 层叠而成的, 例如可以使用能够 利用真空蒸镀法、 离子镀法、 溅射法、 离子束蒸镀法等形成的、 银、 铝等的金属薄膜等。金属 薄膜层的厚度优选为 50nm 以上且 1000nm 以下, 进而在 80nm 以上且 300nm 以下时, 更优选。
此外, 在未设置光反射功能层的面 ( 设有粘接层的面、 或其他塑料膜的一个面 ) 上 可以设置其他同样的光反射功能层、 其他功能层。 例如, 为了使未被光反射功能层反射的光 进一步发生光反射, 也可设置光反射功能层, 或者未了使未被光反射功能层反射的光被吸 收, 也可以设置黑色等的有色树脂层。此外, 通过在其他的面设置光扩散功能层, 从而可以 作为反射型屏幕来使用。
此外, 通过组合防光反射功能层和光反射功能层, 从而也能够投射可见光, 反射热 射线。
防光反射功能层只要是能够防止光的反射的层即可, 可列举出折射率调节层、 凹 凸赋予层等。
折射率调节层为将多个折射率不同的膜层叠而成的层、 低折射率或高折射率的单 层膜等, 是用于防止或减轻在空气、 塑料膜、 折射率调节层等的界面处的产生反射光的层。
作为这样的折射率调节层, 可列举出适当地选择粘结剂树脂、 或者在粘结剂树脂 中添加了颜料的树脂层、 金属的薄膜层等。
作为调节折射率的颜料, 可以使用例如氧化硅、 氧化铝、 氧化锑、 氧化锡、 氧化钛、 氧化锆、 氧化钽等。作为颜料的平均粒径, 优选为 0.1μm 以下。通过使平均粒径为 0.1μm 以下, 从而能够防止折射率调节层的光的漫反射, 并且防止透明度的降低。
作为在折射率调节层中使用的金属, 可以使用氧化钛、 氧化钽、 氧化锆、 氧化锌、 氧 化锡、 氧化硅、 氧化铟、 氮氧化钛、 氮化钛、 氮氧化硅、 氮化硅等金属氧化物、 金属氮化物。这 样的金属的薄膜可以用与光反射功能层的金属薄膜层同样的方法进行设置。
凹凸赋予层可以通过设置在功能性层叠板的最表面从而来防止塑料膜表面的反射。这样的凹凸赋予层可以由粘结剂树脂和颜料来形成, 或者通过对塑料膜实施喷砂处理 等而设置。
防模糊功能层用于防止因水滴等所致的模糊的层。作为这样的防模糊功能层, 可 列举出亲水性层、 疏水层等。
亲水性层优选使用亲水性聚合物。亲水性聚合物的主链结构没有特别的限定。作 为优选的主链结构, 可列举出丙烯酸树脂、 甲基丙烯酸树脂、 聚乙烯醇缩醛树脂、 聚氨酯树 脂、 聚脲树脂、 聚酰亚胺树脂、 聚酰胺树脂、 环氧树脂、 聚苯乙烯树脂、 酚醛清漆型酚醛树脂、 聚酯树脂等, 以及纤维素、 直链淀粉、 壳聚糖 (chitosan) 等天然物环状聚合物树脂、 合成橡 胶、 天然橡胶等, 特别优选丙烯酸树脂、 甲基丙烯酸树脂。亲水性聚合物可以是共聚物。
作为亲水性基团, 优选可列举出羧基、 羧基的碱金属盐、 磺酸基、 磺酸基的碱金属 盐、 羟基、 酰胺基、 氨基甲酰基、 磺酰胺基、 氨磺酰基等官能基。这些基团可以存在于聚合物 中的任意位置。优选的是, 由聚合物主链直接或借助连接基来结合, 或者结合于聚合物侧 链、 接枝侧链中, 并且存在多个的聚合物结构。
此外, 亲水性层, 可以是在无机系粘结剂中混合具有光催化功能的锐钛矿型氧化 钛、 金红石型氧化钛、 板钛矿型氧化钛、 氧化锌、 氧化锡、 氧化铁、 三氧化二铋、 三氧化钨、 钛 酸锶等而成的层。 这样的亲水性层与水的接触角优选为 20°以下。此外, 优选对亲水性层表面赋予 凹凸。通过制成这样的亲水性层, 即使在表面附着水滴的情况下, 水滴也会瞬间润湿展开, 因此能够发挥防模糊效果。
疏水层可以使用丙烯酸系树脂、 环氧系树脂、 硅系树脂、 氟系树脂等, 作为疎水性 基团, 可列举出苯基、 烷基、 氟烷基、 乙酰氧基、 肟基、 甲氧基、 酰胺基、 丙烯氧基、 甲基等。
疏水性层与水的接触角优选为 90°以上。通过制成这样的疏水性层, 即使在附着 水滴的情况下, 水滴也会流掉, 因此能够发挥防模糊效果。
防模糊功能层也可以是亲水性层和多孔质疏水性层的层叠结构。 通过如此地在亲 水性层上设置多孔质的疏水性层, 即使在亲水性层含水而在亲水性层表面显现粘合性的情 况下, 由于亲水性层并不位于最表面, 因此不会发生因粘合性所致的不良情况 ; 在疏水性层 表面附着水滴时, 水滴容易从疏水性层的孔部分渗入亲水性层, 不会使水滴残留在防模糊 功能层表面, 因此防模糊效果提高。
本实施方式的功能性层叠板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可以设置最表面的层、 印刷 在层间的层 ( 印刷层 )、 其他的层。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板通过借助粘接层贴合至少 2 片以上的塑料膜而制作。例如, 在一个塑料膜上形成粘接层, 在该涂布面贴合另一个塑料膜后, 进行加热或电离辐射线照 射而使粘接层固化, 由此制作该层叠板。粘接层的形成方法可以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的方法。
功能层与接触层同样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形成, 即, 利用辊涂法、 棒涂法、 喷涂法、 气刀涂布法等公知的方法在塑料膜上涂布含有构成功能层的材料的涂布液, 并根据需要进 行加热、 电离辐射线照射, 由此形成功能层。 这些功能层中可以添加流平剂、 紫外线吸收剂、 抗氧化剂等添加剂。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板为适用于显示装置的表面保护板的材料, 也可以用于表面保
护板以外的用途, 可以根据用途进行起模处理为所期望的形状。
起模处理,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例如可以利用使用了汤姆逊刃模 ( 维克刃模 ) 的 起模机等用以往公知的方法来进行, 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功能性层叠板, 在功能层具有光反射功能、 光透射调节功能的情况 下, 可以用作液晶显示装置、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EL 显示装置等的表面保护板。 此外, 作为光 反射功能层, 在制成金属薄膜层的情况下, 也可以用作不破裂的镜子。此外, 在功能层具有 防模糊功能的情况下, 可以嵌入框 ( 例如, 纱窗的框 ) 内并设置于窗的滑轨而使用。此外, 还可以组装成机箱状作为防模糊装置来使用。
< 第三实施方式 >
第三实施方式是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 在透明层叠板的至少一个面设置透 明导电层。其具体例如图 8 ~图 10 所示。
图 8 是在透明层叠板 10 的一个面具有透明导电层 2 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 板 6, 其可以用作电阻膜式触摸屏的上部电极或下部电极、 或者表面型的静电容量式触摸屏 的构件。图 9 是在透明层叠板 10 的两面具有透明导电层 2 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 6, 其可以用作投影型的静电容量式触摸屏或者具有电磁波屏蔽功能的表面型的静电容量 式触摸屏。图 10 是在透明层叠板 10 的一个面隔着绝缘层 3 具有 2 个透明导电层 2 的触摸 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 6, 其可以用作投影型的静电容量式触摸屏。 透明导电层可以使用一般常见的透明导电性材料。 例如可以使用氧化铟、 氧化锡、 氧化铟锡 (ITO)、 金、 银、 钯等透明导电性物质。它们可以利用真空蒸镀法、 溅射法、 离子镀 法、 溶液涂布法等在层叠板的单面或两面上形成。 此外, 也可以使用有机导电性材料而形成 透明导电层。
透明导电层的厚度因应用的材料而有所不同, 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为使表面电阻 率为 1000Ω 以下、 优选 500Ω 以下的厚度。 也考了经济性时, 为 10nm 以上, 优选 20nm 以上, 且 80nm 以下, 优选 70nm 以下的范围是合适的。
透明导电层根据需要通过蚀刻等形成图案。 例如, 在图 9、 图 10 所示的投影型的静 电容量式触摸屏用的透明导电性层叠板的情况下, 一个透明导电层由辨识 X 坐标的 X 电极 形成, 另一个透明导电层由辨识 Y 坐标的 Y 电极形成。此外, 在多点触控式的电阻膜式触摸 屏用的透明导电性层叠板的情况下, 将导电层隔开间隔形成为细长的短栅状。组入触摸屏 时, 使上部电极与下部电极的短栅方向垂直的方式进行配置。
另外, 优选在塑料膜和透明导电层之间具有折射率调节层。在投影型的静电容量 式触摸屏、 多点触控式的电阻膜式触摸屏的情况下, 通过在塑料膜和透明导电层之间设置 有与构成电极的材料的折射率接近的材料所形成的折射率调节层, 从而能够使电极的图案 变得不容易醒目。作为折射率调节层, 可以使用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材料。
本发明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通过借助粘接层贴合至少 2 片以上的塑料 膜而制作。 例如, 在一个塑料膜上形成粘接层, 在该涂布面贴合另一个塑料膜后, 进行加热、 电离辐射线照射而使粘接层固化, 从而制作该层叠板。粘接层的形成方法可以采用与第一 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方法。形成透明导电层的时机可以在贴合塑料膜彼此之 前, 也可以在贴合之后。
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优选在不具有透明导电层的一侧的面或塑料膜和透
明导电层之间具有硬涂层。通过具有硬涂层, 能够使韧性进一步增强, 并且变得不易刮伤。 硬涂层优选由热固化型树脂、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形成, 从起模处理的观点出发, 厚度优 选为 2 ~ 15μm。
此外, 在静电容量式触摸屏的情况下, 从防止刮伤的观点出发, 优选在透明导电层 上形成保护膜。 保护膜, 可列举出利用溅射等形成了二氧化硅等无机氧化物的无机薄膜等。 这样的无机薄膜也可以用作图 10 所示的绝缘层 3。
本实施方式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 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同 样, 可以根据用途进行起模处理为所期望的形状, 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即, 不会在起模时 破裂, 不会在塑料膜和粘接层的界面产生剥离、 浮起。
接着, 对本发明的触摸屏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触摸屏的特征在于, 使用 了上述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触摸屏主要有静电容量式触摸屏和电阻膜式触摸 屏, 本发明均可适用。根据触摸屏的类型, 选择使用适当的透明导电性层叠板。以下, 对各 类型的触摸屏进行说明。
静电容量式触摸屏可以分为表面型 (Surface Capacitive) 和投影型 (Projected Capacitive)。 表面型的静电容量式触摸屏 20 的实施方式如图 11 所示。在图示的触摸屏中, 在 透明基材 ( 透明层叠板 )10 的一个面具有透明导电层 2、 保护层 4、 另一个面具有电磁波屏 蔽层 5 的透明导电性层叠板 6 上连接基本电路。此外, 透明基材 10 是借助粘接层 12 层叠 有 2 片塑料膜 11 的透明层叠板。
基本电路的驱动信号使用正弦波, 一般采用的是极微弱的电流从四个角同时流入 透明导电层的恒定电压电路。 在人未触碰时, 由于是四个角同时电位, 因此面板几乎没有电 流流动, 在某个点有手指触碰时, 由人体容量而改变了流动在面板的电流。 此时的电流变化 量与从四个角到触点的距离成反比。接着, 将电流转换为电压, 从而确定坐标。
投影型的静电容量式触摸屏 20 的构成的实施方式如图 12 所示。图示的触摸屏包 含以下的构成 : 在透明基材 10 的一个面具有透明导电层 2、 保护层 4, 在另一个面具有透明 导电层 2、 引出电极线 7、 保护层 4。此外, 透明基材 10 是借助粘接层 12 层叠有 2 片塑料膜 11 的透明层叠板。另外, 在图 12 的静电容量式触摸屏 20 中, 也可以将透明导电性层叠板 6 变换为图 9 或图 10 所示的透明导电性层叠板 6。
在投影型的静电容量式触摸屏中, 一个透明导电层由辨识 X 坐标的 X 电极形成, 另 一个透明导电层由辨识 Y 坐标的 Y 电极形成。对手指接近所产生的 X-Y 电极间的电压变化 进行检测, 并由此来确定触点的坐标。
电阻膜式触摸屏是隔着间隔件以透明基材上具有透明导电层而成的上部电极及 下部电极的透明导电层彼此对置的方式进行配置的。
电阻膜式触摸屏 20 的构成的实施方式如图 13 所示。图示的触摸屏具有以下构 成: 隔着间隔件 8 以上部电极及下部电极的透明导电层 2 彼此对置的方式配置在透明基材 10 的一个面具有透明导电层 2 且在另一个面具有硬涂层 9 的上部电极、 以及在透明基材 10 的一个面具有透明导电层 2 的下部电极。
在电阻膜式触摸屏中, 触点的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接触, 根据通电时的电压的值 来确定触点的坐标。在多点触控式的电阻膜式触摸屏的情况下, 以使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
的短栅方向垂直的方式进行配置。
以上, 说明的本发明的触摸屏, 其结构与以往的静电容量式或电阻膜式触摸屏同 2 样, 通过使用利用马氏硬度为 260N/mm 以下的粘接层贴合至少 2 片以上的透明塑料膜而成 的透明层叠板作为其透明基材, 从而能够制成轻质且具有韧性和按压感 ( 触摸的感触 )、 处 理时无玻璃飞散的风险的触摸屏。
【实施例】
以下, 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另外, 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 “份” “%” 、 为 重量基准。
1. 功能性层叠板 ( 第一方案 )
[ 实施例 1]
在厚度为 188μm 的透明聚酯膜 A(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的一个面 设置厚度为 15nm 的氧化钛层 ( 电介质层 : 第 1 层 ), 在其上设置厚度为 12nm 的银层 ( 金属 层: 第 2 层 ), 再在其上设置厚度为 25nm 的氧化钛层 ( 电介质层 : 第 3 层 ), 形成热射线反射 -5 层。另外, 上述 3 层均用真空下 (5×100 torr) 的溅射法形成。此外, 由于上述热射线反射 层具有银层, 因此还兼具电磁波屏蔽功能。
接着, 在聚酯膜 A 的与热射线反射层相反侧的面上, 利用棒涂法以使厚度成为 5μm 的方式涂布下述组成所构成的硬涂层涂布液, 进行紫外线照射, 从而制作具有热射线 反射层和硬涂层的透明聚酯膜。
< 硬涂层涂布液 >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58 份
(DIABEAM UR6530 : 三菱 RAYON 公司 )
·光聚合引发剂 1.8 份
(IRGACURE 651 : CIBA JAPAN 公司 )
·甲乙酮 80 份
·甲苯 60 份
·乙基溶纤剂 7份
接着, 在透明聚酯膜 A 的热射线反射层上, 利用棒涂法以使厚度成为 10μm 的方式 涂布下述组成所构成的粘接层涂布液 S1。 接着, 在粘接层上贴合厚度为 188μm 的透明聚酯 膜 B(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进行紫外线照射, 从而制作实施例 1 的功能性层 叠板。
< 粘接层涂布液 S1>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60 份
(NK OLIGO U-200PA : 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 )
·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 35 份
·丙烯酸 2- 羟基乙酯 5份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实施例 2]
除了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粘接层涂布液 S2 以外, 与实施例 1 同样地制作实施例 2 的功能性层叠板。
< 粘接层涂布液 S2>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30 份
(NK OLIGO U-200PA : 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 )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30 份
(ARONIX M-6100 : 东亚合成公司 )
·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 40 份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实施例 3]
除了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粘接层涂布液 S3 以外, 与实施例 1 同样地制作实 施例 3 的功能性层叠板。
< 粘接层涂布液 S3>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30 份
(KAYARADR-115 : 日本化药公司 )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30 份
(ARONIX M-6100 : 东亚合成公司 )
·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 40 份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实施例 4]
除了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粘接层涂布液 S4 以外, 与实施例 1 同样地制作实 施例 4 的功能性层叠板。
< 粘接层涂布液 S4>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60 份
(KAYARADR-115 : 日本化药公司 )
·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 40 份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实施例 5]
除了将透明聚酯膜 A 及透明聚酯膜 B 均变换为厚度 250μm 的聚酯膜 (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以外, 与实施例 1 同样地制作实施例 5 的功能性层叠板。
[ 实施例 6]
除了将透明聚酯膜 A 及透明聚酯膜 B 均变换为厚度 100μm 的聚酯膜 (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以外, 与实施例 1 同样地制作实施例 6 的功能性层叠板。
[ 实施例 7]
代替透明聚酯膜 A 而使用厚度 250μm 的透明聚酯膜 C(COSMOSHINE A4300 : 东洋 纺织公司 ), 与实施例 1 同样地制作具有热射线反射层和硬涂层的聚酯膜。接着, 在该聚 酯膜的热射线反射层侧的面以及厚度 188μm 的透明聚酯膜 D(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的一个面, 利用棒涂法分别以厚度为 10μm 的方式涂布与实施例 1 同样的粘接 层涂布液 S1, 得到 2 片粘接膜。接着, 将所得的 2 片粘接膜和厚度 250μm 的透明聚酯膜 E(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以成为硬涂层 / 膜 C/ 热射线反射层 / 粘接层 / 膜 D/ 粘接层 / 膜 E 的方式进行贴合, 进行紫外线照射而使粘接层固化, 制作实施例 7 的功能性层 叠板。
[ 实施例 8]
除了将透明聚酯膜 D 变换为厚度 250μm 的透明聚酯膜 (COSMOSHINE A4300 : 东洋 纺织公司 ) 以外, 与实施例 7 同样地制作实施例 8 的功能性层叠板。
[ 实施例 9]
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粘接层涂布液 S5, 在涂布粘接层涂布液并使其干燥 后, 进行贴合, 不进行紫外线照射, 除此以外, 与实施例 1 同样地制作实施例 9 的功能性层叠 板。
< 粘接层涂布液 S5>
·热固化型树脂 90 份
(TAKELAC A-606 : 三井化学公司 ) ·固化剂 10 份
(TAKENATE A-50 : 三井化学公司 )
·稀释溶剂 146 份
[ 比较例 1]
除了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粘接层涂布液 S6 以外, 与实施例 1 同样地制作比 较例 1 的功能性层叠板。
< 粘接层涂布液 S6>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50 份
(KAYARADR-115 : 日本化药公司 )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30 份
(NK ESTER A-TMM-3N : 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 )
·光聚合性单体 20 份
(ACMO : 兴人公司 )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比较例 2]
除了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粘接层涂布液 S7 以外, 与实施例 1 同样地制作比 较例 2 的功能性层叠板。
< 粘接层涂布液 S7>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100 份
(NK OLIGO U-15HA : 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 )
·光聚合引发剂 5 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比较例 3]
除了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粘接层涂布液 S8 以外, 与实施例 1 同样地制作比 较例 3 的功能性层叠板。
< 粘接层涂布液 S8>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100 份
(NK ESTER A-TMM-3N : 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 )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比较例 4]
除了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中间层涂布液 S9 以外, 与实施例 1 同样地制作比 较例 4 的功能性层叠板。
< 中间层涂布液 S9>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90 份
(NK OLIGO U15-HA : 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 )
·丙烯酸丁酯 10 份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比较例 5]
在厚度 250μm 的透明聚酯膜 (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的一个面设置 厚度 15nm 的氧化钛层 ( 电介质层 : 第 1 层 ), 在其上设置厚度 12nm 的银层 ( 金属层 : 第2 层 ), 再在其上设置厚度 25nm 的氧化钛层 ( 电介质层 : 第 3 层 ), 形成热射线反射层。另外, -5 上述 3 层均用真空下 (5×10 torr) 的溅射法形成。接着, 在与热射线反射层相反侧的面利 用棒涂法以使厚度为 5μm 的方式涂布下述组成所构成的硬涂层涂布液, 进行紫外线照射, 从而制作比较例 5 的功能性膜。
< 硬涂层涂布液 >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58 份
(DIABEAM UR6530 : 三菱 RAYON 公司 )
·光聚合引发剂 1.8 份
(IRGACURE 651CIBA JAPAN 公司 )
·甲乙酮 80 份
·甲苯 60 份
·乙基溶纤剂 7份
[ 比较例 6]
除了将透明聚酯膜变换为厚度 188μm 的透明聚酯膜 (COSMOSHINEA4300 : 东洋纺 织公司 ) 以外, 与比较例 5 同样地制作比较例 6 的功能性膜。
(1) 马氏硬度
在厚度 188μm 的透明聚酯膜 F(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上, 利用棒涂 法以使厚度为 10μm 的方式涂布实施例 1 ~ 9 及比较例 1 ~ 4 的粘接层涂布液 S1 ~ S9。 在 粘接层上贴合脱模膜, 进行紫外线照射 ( 照射量 1000mJ) 而使粘接层固化后, 从粘接层剥离 脱模膜, 在温度 20℃、 相对湿度 60%的气氛下, 利用超微小硬度试验装置 ( 商品名 : Fischer
Scope HM2000, Fischer instruments 公司 ), 通过依据 ISO-14577-1 的方法对固化后的粘 接层的表面的硬度进行测定。其中, 马氏硬度是以最大试验荷重 : 1mN 进行测定的值。结果 如表 1 所示。
对由实施例 1 ~ 9 及比较例 1 ~ 6 得到的功能性层叠板和功能性膜进行下述项目 的测定及评价。结果如表 1 所示。
(2) 加工适性 ( 剥离 / 浮起 )
利用起模机 ( 手动冲压机, 型号 : Torque pack press TP Series, Amada 公司 ) 进 行起模, 此时未产生剥离、 浮起的情况设为 “○” , 产生浮起、 剥离的情况设为 “×” 。
(3) 粘接性
将功能性层叠板的具有硬涂层的聚酯膜与构成层叠板的其他构件与 T 型剥离试 验同样地在左右以剥离速度 100mm/min 进行剥离, 测定剥离力。 将剥离所需的力为 10N/2mm 范围以上的情况设为 “○” , 将剥离所需的力小于 10N/2mm 范围的情况设为 “×” 。
(4) 韧性
将以手机接触时不挠曲的情况设为 “◎” , 将接触时微微挠曲的情况设为 “○” , 将 接触时较大挠曲的情况设为 “×” 。
表1
另外, 表中示出的层叠板的厚度表示不包括硬涂层和其他功能层的厚度的基材形 式的厚度 ( 表 2、 表 3 中也同样 )。
由以上的结果可知, 实施例 1 ~ 9 的功能性层叠板的马氏硬度为 260N/mm2 以下, 因此能够防止进行起模处理时的浮起、 剥离。尤其在实施例 1 ~ 5 和实施例 9 的功能性层 叠板中, 塑料膜 + 粘接层的厚度为 250μm ~ 700μm 的范围内, 韧性充分。
此外, 实施例 1 的功能性层叠板的粘接层的粘接力为 15N/25mm 范围以上。因此,
在进行起模处理后, 将 2 片塑料膜特别牢固地粘接而不会发生剥落。
实施例 6 的功能性层叠板的塑料膜 + 粘接层的厚度比实施例 1 薄。由于总厚度 (210μm) 较薄, 实施例 6 的功能性层叠板在以手指接触时微微挠曲, 但韧性的强度显示出 : 与比其厚度厚的 1 片塑料 ( 比较例 5 ∶ 250μm) 为相同, 与同程度厚度的 1 片塑料膜相比, 韧性更强。
此外, 实施例 7 ~ 8 的功能性层叠板的塑料膜 + 粘接层的厚度比实施例 1 厚。由 于厚度较厚, 因此韧性极为充分。但是, 由于总厚度较厚, 因此, 与实施例 1 ~ 6 的功能性层 叠板相比, 起模需要很大的力。
另一方面, 比较例 1 ~ 3 的功能性层叠板的马氏硬度比 260N/mm2 大, 因此, 在进行 起模处理时产生浮起、 剥离。
比较例 4 的功能性层叠板中, 代替粘接层而设置的中间层的马氏硬度比 260N/mm2 大, 2 片塑料膜的粘接力小于 10N/25mm 范围。因此, 塑料膜和粘接层的粘接性差, 塑料膜容 易剥离, 因此, 在起模处理时无法抑制塑料膜的回弹力, 产生浮起、 剥离。
比较例 5 ~ 6 的功能性膜是在 1 片塑料膜上设置热射线反射层和硬涂层而成的。 由于未预先层叠 2 片以上的塑料膜并且塑料膜的厚度也薄, 因此无法得到充分的韧性。
另外, 即使在代替热射线反射层而设置其他功能层 ( 电磁波屏蔽层、 气体阻隔层、 面状发热层 ) 的情况下, 也能得到与上述的实施例和比较例同样的结果。
2. 功能性层叠板 ( 第二方案 )
[ 实施例 10]( 防光反射层 : LR)
在厚度 188μm 的透明聚酯膜 A(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的一个面上, 利用棒涂法以使干燥后的厚度为 0.1μm 的方式涂布下述组成所构成的防反射层涂布液, 并进行干燥, 形成折射率 1.38 的防反射层, 制作具有防反射层的透明聚酯膜。
< 防反射层涂布液 >
·二氧化硅溶胶 200 份
·多孔状二氧化硅微粒分散液 100 份
( 二氧化硅成分 : 5%、 平均粒径 : 55nm)
·异丙醇 350 份
·正丁醇 350 份
接着, 在厚度 188μm 的透明聚酯膜 B(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的一个 面上, 利用棒涂法以使厚度为 5μm 的方式涂布下述组成所构成的硬涂层涂布液, 进行紫外 线照射, 从而制作具有硬涂层的透明聚酯膜。
< 硬涂层涂布液 >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58 份
(DIABEAM UR6530 : 三菱 RAYON 公司 )
·光聚合引发剂 1.8 份
(IRGACURE 651 : CIBA JAPAN 公司 )
·甲乙酮 80 份
·甲苯 60 份
·乙基溶纤剂 7份接着, 在与透明聚酯膜 A 的防反射层相反面上, 利用棒涂法以使厚度为 10μm 的方 式涂布下述组成所构成的粘接层涂布液 S1。接着, 在粘接层上贴合上述具有硬涂层的透明 聚酯膜的与硬涂层相反的面, 进行紫外线照射, 制作实施例 10 的功能性层叠板。
< 粘接层涂布液 S1>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60 份
(NK OLIGO U-200PA : 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 )
·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 35 份
·丙烯酸 2- 羟基乙酯 5份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实施例 11]( 光反射功能层·涂布 )
在厚度 188μm 的透明聚酯膜 A(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的两个面上, 利用棒涂法以使厚度为 10μm 的方式涂布下述组成所构成的粘接层涂布液 S2, 在一个面上 贴合 75μm 的发泡白色聚酯膜 B(LUMILAR E-60 : TORAY 公司 ), 在另一面上贴合 75μm 的透 明聚酯膜 C(COSMOSHINE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从透明聚酯膜 C 侧照射紫外线, 从而制作层 叠板。
< 粘接层涂布液 S2>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30 份
(NK OLIGO U-200PA : 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 )
·光阳离子聚合性寡聚物 30 份
(ARONIX M-6100 : 东亚合成公司 )
·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 40 份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接着, 按照以重量比计为硫酸钡∶二氧化钛∶树脂= 21 ∶ 9 ∶ 5 的方式在聚氨酯 树脂 (ADEKA BON TIGHTER U-500 : 旭电化工业公司 ) 中分散硫酸钡 (B-55 : 堺化学工业公 司 ) 和二氧化钛 (Ti pure R-700 : 杜邦公司 ), 制备白色树脂层用涂料。将此涂料以使干燥 涂膜厚度为单面 50μm 的方式涂布在位于层叠板的最表面的发泡白色聚酯膜 B 和透明聚酯 膜 C 的面 ( 最表面 ) 上, 制作具有白色树脂层 ( 光反射功能层 ) 的实施例 11 的功能性层叠 板。
[ 实施例 12]( 光反射层·金属 )
在厚度 188μm 的透明聚酯膜 A(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的面上, 利用 棒涂法以使厚度为 10μm 的方式涂布下述组成所构成的粘接层涂布液 S3, 在一个面上贴合 75μm 的发泡白色聚酯膜 B(LUMILARE-60 : TORAY 公司 ), 在另一个面上贴合 75μm 的透明聚 酯膜 C(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从透明聚酯膜 C 侧照射紫外线照射, 制作层叠 板。
< 粘接层涂布液 S3>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30 份
(KAYARADR-115 : 日本化药公司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30 份
(ARONIX M-6100 : 东亚合成公司 )
·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 40 份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接着, 用真空下 (5×10-5torr) 的溅射法在层叠板的透明聚酯膜 C 的一个面上设置 厚度 12nm 的铝层, 形成金属层 ( 光反射功能层 ), 制作实施例 12 的功能性层叠板。
[ 实施例 13]( 防模糊功能 )
使用具有防模糊层的聚酯膜来代替实施例 10 的具有硬涂层的聚酯膜, 将粘接层 涂布液替换为下述粘接层涂布液 S4, 除此以外, 与实施例 10 同样地制作实施例 13 的功能性 层叠板。 具有防模糊层的聚酯膜通过以下方式来制作, 即, 在聚酯膜 (COSMOSHINE A4300 : 东 洋纺织公司 ) 的一个面上以使干燥后的厚度为 20μm 的方式涂布下述亲水性层涂液, 进行 干燥, 接着, 利用超高压汞灯照射紫外线, 从而形成亲水性层, 在该亲水性层上以 18g/m2 涂 布下述处方的表面保护层涂布液, 并进行干燥, 从而形成表面保护层。
< 亲水性层涂布液 >
·环氧乙烷改性二丙烯酸酯 20 份
(NEW FRONTIER PE-600 : 第一工业制药公司 )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乙醇 4份
< 表面保护层涂布液 >
·四乙氧基硅烷 20 份
( 原硅酸四乙酯 : 和光纯药公司 )
·乙炔二醇 3份
(Sarfinol 465 : Air Product 公司 )
·乙醇 20 份
·0.01 标准盐酸水溶液 5份
将以上物质混合, 在室温下使其搅拌反应 10 小时后, 制成涂布液。
< 粘接层涂布液 S4>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60 份
(KAYARADR-115 : 日本化药公司 )
·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 40 份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实施例 14]
除了将透明聚酯膜 A 及透明聚酯膜 B 均变换为厚度 250μm 的聚酯膜 (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以外, 与实施例 10 同样地制作实施例 14 的功能性层叠板。
[ 实施例 15]
除了将透明聚酯膜 A 及透明聚酯膜 B 均变换为厚度 100μm 的聚酯膜 (COSMOSHINE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以外, 与实施例 10 同样地制作实施例 15 的功能性层叠板。
[ 实施例 16]
使用厚度 250μm 的透明聚酯膜 C(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来代替透明 聚酯膜 A, 与实施例 10 同样地制作具有防反射层的聚酯膜。接着, 在厚度 188μm 的透明聚 酯膜 D(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的一个面上, 利用棒涂法以使厚度为 10μm 的方 式涂布与实施例 10 同样的粘接层涂布液 S1, 并贴合透明聚酯膜 C 的与防反射层相反的面。
接着, 在厚度 250μm 的透明聚酯膜 E(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的一个 面上, 与实施例 10 同样地制作了具有硬涂层的透明聚酯膜。接着, 在与硬涂层相反的面上, 利用棒涂法以使厚度为 10μm 的方式涂布实施例 10 的粘接层涂布液 S1, 以成为硬涂层 / 膜 E/ 粘接层 / 膜 D/ 粘接层 / 膜 C/ 防反射层的方式进行贴合, 进行紫外线照射而使粘接层固 化, 制作实施例 16 的功能性层叠板。
[ 实施例 17]
除将透明聚酯膜 D 变换为厚度 250μm 的透明聚酯膜 (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 织公司 ) 以外, 与实施例 16 同样地制作实施例 17 的功能性层叠板。
[ 实施例 18]
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粘接层涂布液 S5, 在涂布粘接层涂布液并使其干燥 后, 进行贴合, 不照射紫外线, 除此以外, 与实施例 10 同样地制作实施例 18 的功能性层叠 板。
< 粘接层涂布液 S5>
·热固化型树脂 90 份
(TAKELAC A-606 : 三井化学公司 )
·固化剂 10 份
(TAKENATE A-50 : 三井化学公司 )
·稀释溶剂 146 份
[ 比较例 7]
除了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粘接层涂布液 S6 以外, 与实施例 10 同样地制作 比较例 7 的功能性层叠板。
< 粘接层涂布液 S6>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50 份
(KAYARADR-115 : 日本化药公司 )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30 份
(NK ESTER A-TMM-3N : 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 )
·光阳离子聚合性单体 20 份
(ACMO : 兴人公司 )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比较例 8]
除了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粘接层涂布液 S7 以外, 与实施例 10 同样地制作 比较例 8 的功能性层叠板。< 粘接层涂布液 S7>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100 份
(NK OLIGO U-15HA : 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 )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比较例 9]
除了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粘接层涂布液 S8 以外, 与实施例 10 同样地制作 比较例 9 的功能性层叠板。
< 粘接层涂布液 S8>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100 份
(NK ESTER A-TMM-3N : 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 )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比较例 10]
除了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中间层涂布液 S9 以外, 与实施例 10 同样地制作 比较例 10 的功能性层叠板 S9。 < 中间层涂布液 >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90 份
(NK OLIGO U15-HA : 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 )
·丙烯酸丁酯 10 份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比较例 11]
在厚度 250μm 的透明聚酯膜 (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的一个面上, 与实施例 10 同样地形成厚度 0.2μm 的防反射层。接着, 在与防反射层相反侧的面上, 利用 棒涂法以使厚度为 5μm 的方式涂布与实施例 10 同样的硬涂层, 进行紫外线照射, 制作比较 例 11 的功能性膜。
[ 比较例 12]
除此将透明聚酯膜变换为厚度 188μm 的透明聚酯膜 (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 织公司 ) 以外, 与比较例 11 同样地制作比较例 12 的功能性膜。
(1) 马氏硬度
在厚度 188μm 的透明聚酯膜 F(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上, 利用棒涂 法以使厚度为 10μm 的方式涂布实施例 10 ~ 18 及比较例 7 ~ 12 的粘接层涂布液 S1 ~ S9。在粘接层上贴合脱模膜, 照射紫外线 ( 照射量 1000mJ), 使粘接层固化, 然后, 从粘接层 剥离脱模膜, 与实施例 1 ~ 9 同样地测定固化后的粘接层的表面的硬度。结果如表 2 所示。
对由实施例 10 ~ 18 及比较例 7 ~ 12 得到的功能性层叠板及功能性膜, 与实施例 1 ~ 9 同样地进行了下述项目的测定及评价。结果如表 2 所示。
(2) 加工适性 ( 剥离·浮起 ) : 与实施例 1 ~ 9 同样
(3) 粘接性
将形成有功能层的最上层的聚酯膜和构成该层叠板的其他构件剥离, 与实施例 1 ~ 9 同样地测定其间的粘接性, 并进行了评价。
(4) 韧性 : 与实施例 1 ~ 9 同样
表2
由以上的结果可知, 实施例 10 ~ 18 的功能性层叠板的马氏硬度为 260N/mm2 以下, 因此在进行起模处理能够防止浮起、 剥离。尤其是实施例 10 ~ 14 及实施例 18 的功能性层 叠板的塑料膜 + 粘接层的厚度在 250μm ~ 700μm 的范围内, 韧性充分。
此外, 实施例 10 的功能性层叠板的粘接层的粘接力为 15N/25mm 范围以上。因此, 在进行起模处理后, 将 2 片塑料膜特别牢固地粘接而不会剥落。
实施例 15 的功能性层叠板的塑料膜 + 粘接层的厚度比实施例 10 薄。由于总厚度 (210μm) 较薄, 因此实施例 15 的功能性层叠板在以手指接触时微微挠曲, 但韧性的强度显 示出 : 与比其厚度厚的 1 片塑料 ( 比较例 11 ∶ 250μm) 为相同, 与同程度厚度的 1 片塑料 膜相比, 韧性更强。
此外, 实施例 16、 17 的功能性层叠板的塑料膜 + 粘接层的厚度比实施例 10 厚。由 于厚度较厚, 因此韧性极为充分。但是, 由于总厚度较厚, 因此, 与实施例 10 ~ 15 的功能性 层叠板相比, 起模需要很大的力。
另一方面, 比较例 7 ~ 9 的功能性层叠板的马氏硬度比 260N/mm2 大, 因此在进行 起模处理时产生浮起、 剥离。
比较例 10 的功能性层叠板中, 代替粘接层而设置的中间层的马氏硬度比 260N/mm2 大, 2 片塑料膜的粘接力小于 10N/25mm 范围。因此, 塑料膜和粘接层的粘接性差, 塑料膜容 易剥离, 因此, 在起模处理时无法抑制塑料膜的回弹力, 产生浮起、 剥离。
比较例 11、 12 的功能性膜是在 1 片的塑料膜上设置防反射层和硬涂层而成的。由 于未预先层叠 2 片以上的塑料膜并且塑料膜的厚度也薄, 因此无法得到充分的韧性。
3. 透明导电性层叠板 ( 第三方案 )
3.1 透明基材 ( 透明层叠板或透明膜 ) 的制作
[ 实施例 19]
在厚度 188μm 的透明聚酯膜 A(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上, 利用棒涂 法以使厚度为 5μm 的方式涂布下述组成所构成的硬涂层涂布液, 进行紫外线照射, 从而制 作具有硬涂层的透明聚酯膜。
< 硬涂层涂布液 >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58 份
(DIABEAM UR6530 : 三菱 RAYON 公司 )
·光聚合引发剂 1.8 份
(IRGACURE 651 : CIBA JAPAN 公司 )
·甲乙酮 80 份
·甲苯 60 份
·乙基溶纤剂 7份
接着, 在透明聚酯膜 A 的与硬涂层相反侧的面上, 利用棒涂法以使厚度为 10μm 的 方式涂布下述组成所构成的粘接层涂布液 S1。 接着, 在粘接层上贴合厚度 188μm 的透明聚 酯膜 B(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进行紫外线照射, 从而得到透明层叠板 a。
< 粘接层涂布液 S1>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60 份
(NK OLIGO U-200PA : 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 )
·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 35 份
·丙烯酸 2- 羟基乙酯 5份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实施例 20]
除了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粘接层涂布液 S2 以外, 与实施例 19 同样地得到 透明层叠板 b。
< 粘接层涂布液 S2>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30 份
(NK OLIGO U-200PA : 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 )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30 份
(ARONIX M-6100 : 东亚合成公司 )
·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 40 份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实施例 21]
除了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粘接层涂布液 S3 以外, 与实施例 19 同样地得到 透明层叠板 c。
< 粘接层涂布液 S3>·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30 份
(KAYARADR-115 : 日本化药公司 )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30 份
(ARONIX M-6100 : 东亚合成公司 )
·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 40 份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实施例 22]
除了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粘接层涂布液 S4 以外, 与实施例 19 同样地得到 透明层叠板 d。
< 粘接层涂布液 S4>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60 份
(KAYARADR-115 : 日本化药公司 )
·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 40 份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实施例 23]
除了将透明聚酯膜 A 及透明聚酯膜 B 均变换为厚度 250μm 的聚酯膜 (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以外, 与实施例 19 同样地得到透明层叠板 e。
[ 实施例 24]
除了将透明聚酯膜 A 及透明聚酯膜 B 均变换为厚度 100μm 的聚酯膜 (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以外, 与实施例 19 同样地得到透明层叠板 f。
[ 实施例 25]
使用厚度 250μm 的透明聚酯膜 C(COSMOSHINE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来代替透明 聚酯膜 A, 与实施例 19 同样地制作具有硬涂层的聚酯膜。接着, 在该聚酯膜的与硬涂层相 反侧的面及厚度 188μm 的透明聚酯膜 D(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的一个面上, 分别利用棒涂法以使厚度为 10μm 的方式涂布与实施例 19 同样的粘接层涂布液 S1, 得到 2 片粘接膜。接着, 以成为硬涂层 / 膜 C/ 粘接层 / 膜 D/ 粘接层 / 膜 E 的方式将所得的 2 片 粘接膜和厚度 250μm 的透明聚酯膜 E(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贴合, 进行紫外 线照射, 使粘接层固化, 得到透明层叠板 g。
[ 实施例 26]
除了将透明聚酯膜 D 变换为厚度 250μm 的透明聚酯膜 (COSMOSHINE A4300 : 东洋 纺织公司 ) 以外, 与实施例 25 同样地得到透明层叠板 h。
[ 实施例 27]
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粘接层涂布液 S5, 在涂布粘接层涂布液并使其干燥 后, 进行贴合, 不进行紫外线照射, 除此以外, 与实施例 19 同样地得到实施例 27 的透明层叠 板 i。
< 粘接层涂布液 S5>
·热固化型树脂 90 份(TAKELAC A-606 : 三井化学公司 )
·固化剂 10 份
(TAKENATE A-50 : 三井化学公司 )
·稀释溶剂 146 份
[ 比较例 13]
除了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粘接层涂布液 S6 以外, 与实施例 19 同样地得到 透明层叠板 j。
< 粘接层涂布液 S6>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50 份
(KAYARADR-115 : 日本化药公司 )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30 份
(NK ESTER A-TMM-3N : 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 )
·光聚合性单体 20 份
(ACMO : 兴人公司 )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比较例 14]
除了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粘接层涂布液 S7 以外, 与实施例 19 同样地得到 透明层叠板 k。
< 粘接层涂布液 S7>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100 份
(NK OLIGO U-15HA : 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 )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比较例 15]
除了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粘接层涂布液 S8 以外, 与实施例 19 同样地得到 透明层叠板 1。
< 粘接层涂布液 S8>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100 份
(NK ESTER A-TMM-3N : 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 )
·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比较例 16]
除了将粘接层涂布液替换为下述中间层涂布液 S9 以外, 与实施例 19 同样地得到 透明层叠板 m。
< 中间层涂布液 S9>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90 份
(NK OLIGO U15-HA : 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 )
·丙烯酸丁酯 10 份·光聚合引发剂 5份
(IRGACURE 184 : CIBAJAPAN 公司 )
[ 比较例 17]
在厚度 250μm 的透明聚酯膜 (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的一个面上, 利用棒涂法以成为厚度为 5μm 的方式涂布下述组成所构成的硬涂层涂布液, 进行紫外线 照射, 得到透明膜 n。
< 硬涂层涂布液 >
·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 58 份
(DIABEAM UR6530 : 三菱 RAYON 公司 )
·光聚合引发剂 1.8 份
(IRGACURE 651 : CIBA JAPAN 公司 )
·甲乙酮 80 份
·甲苯 60 份
·乙基溶纤剂 7份
[ 比较例 18] 除了将透明聚酯膜变换为厚度 188μm 的透明聚酯膜 (COSMOSHINEA4300 : 东洋纺 织公司 ) 以外, 与比较例 17 同样地得到透明膜 o。
3.2 透明导电层的形成
在层叠体 a ~ m 及膜 n、 o 的表面 ( 未形成硬涂层的一侧 ) 上, 用溅射法以使表面 电阻率成为约 400Ω 的厚度形成由氧化铟锡 (ITO) 构成的透明导电层, 得到实施例 19 ~ 27 和比较例 13 ~ 16 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 以及比较例 17、 18 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 性膜。
(1) 马氏硬度
在厚度 188μm 的透明聚酯膜 F(COSMOSHINE A4300 : 东洋纺织公司 ) 上, 利用棒涂 法以使厚度为 10μm 的方式涂布实施例 19 ~ 27 及比较例 13 ~ 16 的粘接层涂布液 S1 ~ S9。 在粘接层上贴合脱模膜, 进行紫外线照射 ( 照射量 1000mJ), 使其粘接层固化后, 从粘接 层剥离脱模膜, 与实施例 1 ~ 9 同样地测定固化后的粘接层的表面的硬度。结果如表 3 所 示。
对实施例 19 ~ 27 及比较例 13 ~ 16 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 以及比较例 17、 18 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膜, 与实施例 1 ~ 9 同样地进行了下述项目的测定及评价。 结 果如表 3 所示。
(2) 加工适性 ( 剥离 / 浮起 ) : 与实施例 1 ~ 9 同样
(3) 粘接性
将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的具有硬涂层的聚酯膜和构成该层叠板的其他构 件剥离, 与实施例 1 ~ 9 同样地测定其间的粘接性, 并进行了评价。
(4) 韧性 : 与实施例 1 ~ 9 同样
表3
由以上的结果可知, 实施例 19 ~ 27 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的马氏硬度为 260N/mm 以下, 因此在进行起模处理时能够防止浮起、 剥离。尤其是实施例 19 ~ 23 及实施 例 27 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的塑料膜 + 粘接层的厚度在 250μm ~ 700μm 的范围 内, 韧性是充分的。
此外, 实施例 19 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的粘接层的粘接力为 15N/25mm 范 围以上。因此, 在进行起模处理后, 将 2 片塑料膜特别牢固地粘接而不会剥落。
实施例 24 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的塑料膜 + 粘接层的厚度比实施例 19 薄。由于总厚度 (210μm) 较薄, 因此实施例 24 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在用手指接 触时微微挠曲, 但韧性的强度显示出 : 与比其厚度厚的 1 片塑料膜 ( 比较例 17 ∶ 250μm) 为相同, 与同程度厚度的 1 片塑料膜相比, 韧性更强。
此外, 实施例 25、 26 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的塑料膜 + 粘接层的厚度比实 施例 19 厚。 由于厚度较厚, 因此韧性极其充分。 但是, 由于总厚度很厚, 因此与实施例 19 ~ 24 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相比, 起模需要很多的力。
2另一方面, 比较例 13 ~ 15 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的马氏硬度比 260N/mm2 大, 因此在进行起模处理时产生浮起、 剥离。
比较例 16 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的代替粘接层而设置的中间层的马氏硬 度比 260N/mm2 大, 2 片塑料膜的粘接力小于 10N/25mm 范围。因此, 塑料膜和粘接层的粘接 性差, 塑料膜容易剥离, 因此起模处理时无法抑制塑料膜的回弹力, 产生浮起、 剥离。
比较例 17、 18 的功能性膜是在 1 片塑料膜上设置热射线反射层和硬涂层而成的。 由于未预先层叠 2 片以上的塑料膜并且塑料膜的厚度也薄, 因此无法得到充分的韧性。
4. 触摸屏的制作
将实施例 19 ~ 26 及比较例 13 ~ 16 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 以及比较例
17、 18 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膜以市售的电阻膜式触摸屏的上部电极的方式继续拧组装, 制作电阻膜式触摸屏。 所得的触摸屏轻质且具有韧性和按压感 ( 触摸的感触 ), 在处理时无 玻璃飞散的风险。
符号说明
1…功能性层叠板
2…透明导电层
3…绝缘层
4…保护层
5…电磁波屏蔽层
6…触摸屏用透明导电性层叠板
7…引出电极线
8…间隔件
9…硬涂层
10…透明层叠板
11…塑料膜
12…粘接层
13…功能层
20…触摸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