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均化对准系统和方法.pdf

上传人:62****3 文档编号:4055256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00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500841.9

申请日:

2014.09.26

公开号:

CN104514787A

公开日:

2015.04.15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16B 13/04申请公布日:20150415|||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B 13/04申请日:20140926|||公开

IPC分类号:

F16B13/04

主分类号:

F16B13/04

申请人: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S.E.莫里斯

地址:

美国密执安州

优先权:

14/039614 2013.09.27 US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

代理人:

董均华; 李婷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在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弹性均化系统。对准系统包括具有对准构件的第一部件和具有限定对准孔口的内壁的第二部件。对准孔口构造成接纳对准构件以联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对准构件包括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所述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构造成接合第二部件以有利于将对准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保持在对准孔口内。对准构件是能弹性变形的材料,使得当对准构件被插入对准孔口时,对准构件弹性地变形至弹性均化的最终构型,以有利于在所需取向上对准和加强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弹性均化对准系统,包括:
第一部件,其包括对准构件;以及
第二部件,其包括限定对准孔口的内壁,所述对准孔口构造成接纳所述对准构件以联接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
其中,所述对准构件包括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所述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构造成接合所述第二部件以有利于将所述对准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保持在所述对准孔口内,所述对准构件为能弹性变形的材料,使得当所述对准构件插入到所述对准孔口时,所述对准构件弹性地变形至弹性均化的最终构型以有利于在所需取向上对准和加强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准系统,其中,所述对准构件包括一对相对的保持构件。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准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保持构件包括第一成角度部分和第二成角度部分。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准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成角度部分限定以第一角度从所述对准构件延伸的插入面,并且所述第二成角度部分限定以第二角度从所述对准构件延伸的保持面。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准系统,其中,所述第二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以有利于将所述对准构件与将其移除相比更容易地插入到所述对准孔口内。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准系统,其中,所述对准构件为管状的。

7.   一种车辆,包括:
车身;以及
弹性均化对准系统,其与所述车身一体地布置,所述弹性均化对准系统包括:
  第一部件,其包括对准构件;以及
  第二部件,其包括限定对准孔口的内壁,所述对准孔口构造成接纳所述对准构件以联接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
  其中,所述对准构件包括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所述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构造成接合所述第二部件以有利于将所述对准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保持在所述对准孔口内,所述对准构件为能弹性变形的材料,使得当所述对准构件插入到所述对准孔口时,所述对准构件弹性地变形至弹性均化的最终构型以有利于在所需取向上对准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对准构件包括一对相对的保持构件。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保持构件包括第一成角度部分和第二成角度部分。

10.   一种制造弹性均化对准系统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形成包括对准构件的第一部件;
形成包括内壁的第二部件,所述内壁限定对准孔口,所述对准孔口构造成接纳所述对准构件以联接所述第一和第二部件;以及
在所述对准构件上形成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所述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构造成接合所述第二部件以有利于将所述对准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保持在所述对准孔口内,
其中,所述第一部件是能弹性变形的材料,使得当所述对准构件被插入所述对准孔口时,所述对准构件弹性地变形至弹性均化的最终构型,以有利于在所需取向上对准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

说明书

说明书弹性均化对准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主题发明涉及可配合部件,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对准和保持的弹性均化(averaged)的可配合部件。
背景技术
将要在制造过程中配合在一起的部件(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辆部件)可通过对准特征而相对于彼此相互定位,所述对准特征是尺寸过大的孔和/或尺寸过小的直立凸台。这样的对准特征的尺寸通常被设计成提供用来使部件相对于彼此自由移动的间距,以便使部件对准而不需要在两者间形成会妨碍制造过程的过盈。一个这样的示例包括通常为直立凸台的双向和/或四向凸对准特征,其被接纳在通常为呈狭槽或孔形式的孔口的对应凹对准特征中。部件在凸对准特征及其相应的凹对准特征之间形成有预定间隙,以匹配由制造(或加工)偏差产生的凸和凹对准特征的预期的尺寸和位置变化公差。
因此,在具有上述对准特征的两个配合部件之间会出现显著的位置变化,这可能是在它们的对准过程中存在不期望的大的变化的部分原因,特别是就两者间的间隙和/或间距而言。在未对准的部件也是另一个组件的一部分的情况中,这样的未对准也可能影响整个组件的功能和/或美学外观。不管这样的未对准是否限于两个部件或整个组件,它都会负面地影响功能并导致感知质量差。此外,未对准的部件之间的间隙可导致两者间的相对运动,这可引起诸如咯吱声和咔嗒声的不期望的噪音,并且进一步导致较差质量的感知。
此外,为了对准和固定部件,上述公对准特征和母对准特征可结合单独的固定特征使用,该固定特征为例如螺母和螺栓、按扣/推入紧固件、塑料铆钉、以及按扣式铆钉等,其用来将部件固定到彼此。在这样的组件中,配合部件由对准特征相对于彼此定位,并且由固定特征相对于彼此固定。单独的对准特征和固定特征(一个用于对准,另一个用于固定)的使用可限制每一者在给定组件上的有效性,因为对准特征不能在采用固定特征的地方采用。
另外,一些部件(特别是由柔顺材料制成的部件)可能由于车辆移动、时间推移或其它因素而不与另一个部件保持配合。这样,凸对准特征可能变得从对应的凹对准特征脱离,从而导致额外的噪音、振动或降低的耐久性。
发明内容
在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弹性均化系统。对准系统包括具有对准构件的第一部件和具有限定对准孔口的内壁的第二部件。对准孔口构造成接纳对准构件以联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对准构件包括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所述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构造成接合第二部件以有利于将对准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保持在对准孔口内。对准构件是能弹性变形的材料,使得当对准构件被插入对准孔口时,对准构件弹性地变形至弹性均化的最终构型,以有利于在所需取向上对准和加强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
在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身和与车身一体地布置的弹性均化对准系统。弹性均化对准系统包括具有对准构件的第一部件和具有限定对准孔口的内壁的第二部件。对准孔口构造成接纳对准构件以联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对准构件包括至少一个保持构件,其构造成接合第二部件以有利于将对准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保持在对准孔口内,该对准构件为能弹性变形的材料,使得当对准构件被插入对准孔口时,该对准构件弹性地变形至弹性均化的最终构型以有利于在所需取向上对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
在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造弹性均化对准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形成具有对准构件的第一部件;形成具有内壁的第二部件,该内壁限定对准孔口,该对准孔口构造成接纳对准构件以联接第一和第二部件;以及在对准构件上形成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所述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构造成接合第二部件以有利于将对准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保持在对准孔口内。第一部件是能弹性变形的材料,使得在对准构件插入对准孔口中时,对准构件弹性地变形至弹性均化的最终构型,以有利于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在所需取向上对准。
本发明还包括如下方案:
1. 一种弹性均化对准系统,包括:
第一部件,其包括对准构件;以及
第二部件,其包括限定对准孔口的内壁,所述对准孔口构造成接纳所述对准构件以联接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
其中,所述对准构件包括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所述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构造成接合所述第二部件以有利于将所述对准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保持在所述对准孔口内,所述对准构件为能弹性变形的材料,使得当所述对准构件插入到所述对准孔口时,所述对准构件弹性地变形至弹性均化的最终构型以有利于在所需取向上对准和加强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
2. 根据方案1所述的对准系统,其中,所述对准构件包括一对相对的保持构件。
3. 根据方案1所述的对准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保持构件包括第一成角度部分和第二成角度部分。
4. 根据方案3所述的对准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成角度部分限定以第一角度从所述对准构件延伸的插入面,并且所述第二成角度部分限定以第二角度从所述对准构件延伸的保持面。
5. 根据方案4所述的对准系统,其中,所述第二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以有利于将所述对准构件与将其移除相比更容易地插入到所述对准孔口内。
6. 根据方案1所述的对准系统,其中,所述对准构件为管状的。
7. 一种车辆,包括:
车身;以及
弹性均化对准系统,其与所述车身一体地布置,所述弹性均化对准系统包括:
  第一部件,其包括对准构件;以及
  第二部件,其包括限定对准孔口的内壁,所述对准孔口构造成接纳所述对准构件以联接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
  其中,所述对准构件包括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所述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构造成接合所述第二部件以有利于将所述对准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保持在所述对准孔口内,所述对准构件为能弹性变形的材料,使得当所述对准构件插入到所述对准孔口时,所述对准构件弹性地变形至弹性均化的最终构型以有利于在所需取向上对准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
8. 根据方案7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对准构件包括一对相对的保持构件。
9. 根据方案7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保持构件包括第一成角度部分和第二成角度部分。
10. 根据方案9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第一成角度部分限定以第一角度从所述对准构件延伸的插入面,并且所述第二成角度部分限定以第二角度从所述对准构件延伸的保持面。
11. 根据方案10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第二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以有利于将所述对准构件与将其移除相比更容易地插入到所述对准孔口内。
12. 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对准构件为管状的。
13. 一种制造弹性均化对准系统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形成包括对准构件的第一部件;
形成包括内壁的第二部件,所述内壁限定对准孔口,所述对准孔口构造成接纳所述对准构件以联接所述第一和第二部件;以及
在所述对准构件上形成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所述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构造成接合所述第二部件以有利于将所述对准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保持在所述对准孔口内,
其中,所述第一部件是能弹性变形的材料,使得当所述对准构件被插入所述对准孔口时,所述对准构件弹性地变形至弹性均化的最终构型,以有利于在所需取向上对准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
14. 根据方案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形成至少一个保持构件包括形成一对相对的保持构件。
15. 根据方案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形成具有第一成角度部分和第二成角度部分的所述至少一个保持构件。
16.  根据方案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成角度部分限定以第一角度从所述对准构件延伸的插入面,并且所述第二成角度部分限定以第二角度从所述对准构件延伸的保持面。
17. 根据方案1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形成大于所述第一角度的所述第二角度,以有利于将所述对准构件与将其移除相比更容易地插入到所述对准孔口中。
18. 根据方案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对准构件和所述至少一个保持构件使用具有分模线的模具形成,当所述模具处于闭合位置时,所述分模线以所述第一成角度部分和所述第二成角度部分的交线取向。
19. 根据方案1所述的对准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部件还包括一对相对的工具间隙孔口。
20. 根据方案13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第一部件还包括在所述模具组件中形成所述第一部件,而在模具组件中无动作。
当结合附图时,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及其它特征和优点从本发明的以下详细描述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其它特征、优点和细节仅以举例方式出现在实施例的以下详细描述、参考附图的详细描述中,在附图中:
图1A是拆卸的示例性的弹性均化对准系统的透视图;
图1B是图1A中所示弹性均化对准系统的第一部件的平面图;
图2是图1中所示且沿线2-2截取的拆卸的弹性均化对准系统的剖视图;
图3是不带有支柱且在组装之后的图1和图2中所示弹性均化对准系统的剖视图;
图4是定位在示例性模具内的示例性对准构件的剖视图;
图5是在模具已分离之后的图4中所示示例性对准构件的剖视图;
图6是包括图1-3中所示弹性均化对准系统的车辆的侧视图;以及
图7是可与图6中所示车辆一起使用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弹性均化对准系统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本质上仅仅是示例性的,而并非意图限制本发明、其应用或用途。例如,示出的实施例适用于车身面板,但是本文所公开的对准系统可与任何合适的部件一起使用,以便为各种各样的配合部件和部件应用的精确定位和对准提供弹性均化,所述配合部件和部件应用包括许多工业消费品(例如,消费电子、各种电器等)、运输、能源和航空应用,并且特别地包括许多其它类型的车辆部件和应用,例如各种内部、外部和发动机罩下的车辆部件和应用。应当理解,在整个附图中,对应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和特征。
如本文所用,术语“能弹性变形的”是指部件或部件的部分(包括部件特征)包括具有大体上弹性变形特性的材料,其中该材料构造成响应于力的施加而在其形状、尺寸或两者方面经受有回弹力地可逆变化。引起材料的有回弹力地可逆或弹性变形的力可包括张力、压缩力、剪切力、弯曲力或扭力、或这些力的各种组合。能弹性变形的材料可呈现出例如根据虎克定律所述的线性弹性变形、或非线性弹性变形。
弹性均化提供配合的部件之间的(多个)接口的弹性变形,其中均化变形提供精确对准,制造位置偏差被最小化至由Xmin=X/√N限定的Xmin,其中,X为配合部件的定位特征的制造位置偏差,N为插入的特征的数量。为了获得弹性均化,能弹性变形的部件构造成具有至少一个特征及其(多个)接触表面,该至少一个特征及其(多个)接触表面被过约束并提供与另一个部件的配合特征及其(多个)接触表面的过盈配合。过约束条件和过盈配合将至少一个特征或配合特征、或这两种特征中的至少一个有回弹力地可逆地(弹性地)变形。部件的这些特征的有回弹力地可逆性质允许部件的重复插入和撤出,这有利于所述部件的组装和拆卸。部件的位置偏差可导致施加在接触表面的区域上的不同的力,在过盈条件下,所述接触表面在部件的插入期间被过约束并接合。应当理解,单个插入部件可相对于该部件的周边长度而被弹性均化。弹性均化的原理详细描述于共同拥有的、共同待审的、公布为美国公开号2013/0019455的美国专利申请号13/187,675中,其公开内容以引用方式全文并入本文中。以上所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将现有部件转化成确实有利于弹性均化和与之相关联的有益效果的组件的能力,该现有部件与上述的弹性均化原理不兼容或将通过包括如本文所公开的四向弹性均化系统来进一步得到帮助。
任何合适的能弹性变形的材料都可用于本文所公开的和以下进一步讨论的配合部件和对准特征,特别是在形成为本文所述的特征时能弹性变形的那些材料。该材料包括各种金属、聚合物、陶瓷、无机材料或玻璃、或任何前述材料的复合物、或适用于本文所公开的目的的它们的任何其它组合。可以设想包括各种填充的聚合物的许多复合材料,所述填充的聚合物包括玻璃、陶瓷、金属和无机材料填充的聚合物,特别是玻璃、金属、陶瓷、无机或碳纤维填充的聚合物。可采用任何合适的填料形态,包括所有形状和尺寸的颗粒物或纤维。更具体地讲,可使用任何合适类型的纤维,包括连续的和不连续的纤维、织造的和非织造的布料、毡或丝束、或它们的组合。可使用任何材料的材料,包括各种等级和合金的钢、铸铁、铝、镁或钛、或它们的复合物、或它们的任何其它组合。聚合物可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或热固性聚合物两者、或它们的复合物、或它们的任何其它组合,包括各种共聚物和共混聚合物。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的塑性材料是具有弹性性能以便弹性变形而不断裂的塑性材料,例如,包括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合物、并且更具体地讲聚碳酸酯ABS共混聚合物(PC/ABS)的材料。该材料可呈任何形式并且由任何合适的工艺形成或制造,包括冲压的或成形的金属、复合物或其它片材、锻件、挤出零件、压制零件、铸件、或模制零件等,以包括本文所述的可变形特征。能弹性变形的对准特征和相关联的部件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形成。例如,能弹性变形的对准特征和相关联的部件可一体地形成,或者它们可完全独立地形成并随后附接到一起。当一体地形成时,它们可由例如塑料注模机形成为单一部件。当单独地形成时,它们可由例如不同的材料形成以提供预定的弹性响应特性。可选择一种或多种材料以提供能弹性变形的对准特征、相关联的部件或配合部件中的任一种或全部的预定的弹性响应特性。预定的弹性响应特性可包括例如预定的弹性模量。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车辆不仅限于汽车、卡车、厢式货车或运动型多功能车,而且包括任何适用于运输重物的自推进或拖拽运输工具。
本文描述了用于弹性均化的配合组件的对准和保持系统以及方法。对准和保持系统包括这样的(多个)保持构件:其有利于防止弹性均化的配合组件的非故意拆卸,然而允许有目的的拆卸(如果需要)。这样,对准和保持系统防止配合部件的意外或过早分离,从而保持两个或更多个部件之间的合适联接和所需取向。
图1-3示出示例性的弹性均化对准系统10,系统10通常包括将要与第二部件200配合并通过保持构件120保持在配合接合中的第一部件100。第一部件100包括能弹性变形的对准构件102,并且第二部件200包括限定对准孔口204的内壁202。对准构件102和对准孔口204固定地设置在其相应的部件100、200上或与部件100、200一体地形成,以便在部件100和200配合时实现正确的对准和取向。虽然示出了单个对准构件102和对准孔口204,但是部件100和200可具有任意数量和组合的对应的对准构件102和对准孔口204。如本文更详细地讨论的,能弹性变形的对准构件102被构造和设置成过盈地、可变形地和配合地接合对准孔口204以使第一部件100与第二部件200在两个或四个方向(例如,正交坐标系的+/-x方向和+/-y方向)上精确地对准,这在本文中称为双向和四向对准。此外,能弹性变形的对准构件102配合地接合对准孔口204以有利于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之间的硬挺而刚性的连接,从而减少或防止两者间的相对移动。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部件100通常包括外表面104和内表面106,对准构件102从内表面106延伸。对准构件102是大体上圆形的中空管,该中空管具有中心轴线108、联接到内表面106的近端110和远端112。然而,对准构件102可具有允许系统10如本文所述那样起作用的任何横截面形状。第一部件100可任选地包括用于接合和支撑第二部件200的一个或多个支柱114(图1和图2)。如图1A和图1B中最清楚示出的,第一部件100也包括靠近每个对准孔口102的一对相对的工具间隙孔口116,以有利于形成第一部件100,如本文中更详细地描述的。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部件100由诸如塑料的刚性材料制成。然而,第一部件100可由允许系统10如本文所述那样起作用的任何合适的材料制成。
第二部件200通常包括外表面206和内表面208。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对准孔口204示出为具有大体上圆形的横截面。替代地,对准孔口204可具有允许系统10如本文所述那样起作用的任何形状。例如,对准孔口204可以是细长的狭槽(例如,类似于在共同待审的美国专利申请No. 13/187,675中所述并且特别是该申请的图13中所示的弹性管对准系统的形状)。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部件200由诸如金属片的刚性材料制成。然而,第二部件200可由允许系统10如本文所述那样起作用的任何合适的材料制成。
虽然不限于任何特定结构,但是第一部件100可以是车辆的装潢性装饰部件且客户可视侧为外表面104,并且第二部件200可以是支撑底部结构,该结构是车辆的一部分或附接到车辆并且第一部件100以精确对准的方式固定地安装在该结构上。备选地,第一部件100可以是位于第二部件支撑底部结构200和诸如车辆格栅的装潢性装饰部件400(参见图7)之间的中间部件。
为了提供其中能弹性变形的对准构件102被配置和设置成过盈地、可变形地和配合地接合对准孔口204的布置,对准孔口204的直径小于对准构件102的直径,这必然在能弹性变形的对准构件102和对准孔口204之间形成有目的的过盈配合。此外,第二部件200可包括斜面210以有利于对准构件102的插入。这样,当插入对准孔口204中时,能弹性变形的对准构件102的部分弹性地变形至弹性均化的最终构型,该弹性均化的最终构型使对准构件102与对准孔口204在四个平面正交方向(+/-x方向和+/-y方向)上对准。在对准孔口204是细长的狭槽(未示出)的情况中,对准构件102在两个平面正交方向(+/-x方向或+/-y方向)上对准。
对准构件102包括保持构件120,其有利于对准构件102在+/-z方向上保持在对准孔口204内。如图1-3所示,保持构件120包括各自从对准构件远端112角向延伸的第一成角度部分122和第二成角度部分124。第一成角度部分122限定插入面126,插入面126构造成在对准构件102插入对准孔口204内期间接合内壁202和/或斜面210。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插入面126以角度“α”从对准构件外壁103延伸,该角度可以可变地设计成使得将需要预定的力来插入对准构件102。例如,随着角度“α”增加,插入对准构件所需的力减小,反之亦然。类似地,第二成角度部分124限定保持面128,保持面128构造成在插入后和在从对准孔口204内移除对准构件102期间接合外表面206和/或内壁202。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保持面128以角度“β”从对准构件外壁103延伸,该角度被可变地设计成使得将需要预定的力来从对准孔口204移除对准构件102。例如,随着角度“β”增加,移除对准构件所需的力减小,反之亦然。此外,角度“β”可被设计成使得保持面128防止对准构件102在插入对准孔口204中之后从对准孔口204中移除。例如,“β”可以为大约90°,使得保持面128在插入之后基本上平行于外表面206。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角度“β”小于角度“α”,使得移除对准构件所需的力大于插入对准构件所需的力。这有利于组装方便,但移除需要有目的的力(即,大于在典型的车辆使用中所体验的力)。此外,从对准构件外壁103到保持构件120的顶点130的距离“d”根据诸如材料组成和由保持构件120产生的所需进入/移除力的各种因素可变地设计。例如,当保持构件120由硬材料制成时,“d”可以比当构件120由柔顺材料制成时更短。这样,在外壁103与插入面126和保持面128中的每一个之间的交线(intersection)可具有在对准构件近端110和远端112之间沿外壁103的任何合适的位置。
如图1-3所示,对准构件102包括两个相对的保持构件120。然而,对准构件102可包括使得系统10能够如本文所述起作用的任何数量的保持构件120。此外,保持构件120可沿外壁103定位在近端110和远端112之间的任何所需位置处,或者可包括在两者间的外壁103的整个长度。
图4和图5示出了用来形成对准构件102和保持构件120的示例性模具组件300。图4示出了在第一部件100已形成于模具组件300中之后模具组件300的位置,并且图5示出了被分开以从其中移除形成的第一部件100的模具组件300的位置。模具组件300包括上部部分302和下部部分304,它们在闭合位置相遇以限定模具分模线306。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分模线306有利地以保持构件顶点130取向,使得无需在工具中产生动作(action)(即,没有模具组件300的部分的侧向或横向移动)。
虽然图1-3描绘了对应的圆形孔口204中的单个能弹性变形的对准构件102以提供第一部件100相对于第二部件200的四向对准,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范围不受此限制并且涵盖用于与能弹性变形的对准构件102和对应的圆形孔口204结合使用的其它数量和类型的能弹性变形对准元件。
支柱114可相对于对准孔口204的外径间隔开,使得它们在第一部件内表面106上方的高度“h”处提供支撑平台,当能弹性变形的对准构件102被构造和设置成过盈地、可变形地且配合地接合对准孔口204时,第二部件内表面208搁置在该平台上(参照图1和图2最清楚地看出)。换句话说,支柱114被设置和构造成在能弹性变形的对准构件102的基底内表面106上方的高度“h”处在对准孔口204和能弹性变形的对准元件102之间提供接合点。虽然图1和图2描绘了在相对于第一部件内表面106的高度“h”处呈柱形式的支柱114,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的范围不受此限制并且另外涵盖适用于本文所公开的目的的其它数量和形状的支柱114,并且还涵盖围绕对准构件102设置的呈连续环形式的支柱。在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的范围内,可设想和考虑所有这样的备选支柱布置。此外,虽然图1描绘了一体地形成在内表面106上的支柱114,但是应当理解,可通过在第二部件内表面208上整体地形成支柱114来实现类似的功能,这是在本文可设想的并且被认为是在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的范围内。备选地,系统10可以不包括支柱,如图3所示。
鉴于上述情况,并且现在参照图6和图7,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包括车辆40,车辆40具有车身42和与车身42一体地布置的如本文所公开的弹性均化对准系统10。在图6和图7的实施例中,描绘了形成车辆40的前格栅400的至少一部分的弹性均化对准系统10。然而,可以设想,如本文所公开的弹性均化对准系统10可与车辆40的其它结构特征一起使用,例如,内饰和不可见部件,如电气模块外壳、仪表板保持器和控制台结构。
图7示出了用于在图6中所示车身42和前格栅400之间的联接的弹性均化对准系统10的示例性图示。如图所示,多个对准构件102a、102b和102c被插入多个对应的对准孔口204a、204b、204c中。能弹性变形的对准构件102a、102b和102c有利于在所有对准构件102上弹性均化,以有利于基本上对准中心线108a、108b和108c与对应的对准孔口204的中心线205,并且导致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之间改善的联接。由于例如制造公差和尺寸过大的对准孔口204a-c的偏差,孔口204a-c可形成在除了设计位置之外的位置中。对准构件102a-c在相应的对准孔口204a-c内弹性地变形,以有利于使中心线108a-c与相应的对准孔口204a-c的中心线205更加共线。如在示例性实施中所示,对准构件102a、102b大体上向左变形,而对准构件102c大体上向右变形。因此,由于制造公差/偏差,对准构件102a、102b和102c将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的对准特征的未对准或位置误差弹性均化掉,以将它们联接在所需取向。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对准构件102a和102b的偏转量为对准构件102c的偏转量的大约一半(即,构件102c的向右偏转在构件102a、102b的向左的相对偏转之间被均化)。
制造弹性均化对准系统10的示例性方法包括形成具有至少一个对准构件102的第一部件100。第二部件200形成有斜面210和限定对准孔口204的内壁202。对准构件102和对准孔口204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能弹性变形的,使得当对准构件102被插入对准孔口204时,对准构件102和内壁202中的至少一个弹性地变形至弹性均化的最终构型,以有利于在所需取向上对准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
保持构件120形成在对准构件102上,以有利于在对准构件102和第二部件200之间的接合和过盈配合。对准构件102可形成有大体上圆形的管状主体。备选地或此外,第二部件内壁202的至少一部分可由能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该材料在对准构件102的插入期间膨胀。
本文描述了用于弹性均化的配合组件的保持的系统和方法。所述系统通常包括具有定位用于插入第二部件的对准孔口中的能弹性变形的对准构件的第一部件。第一和第二部件的配合在每对相对应的对准构件和对准孔口上弹性均化,以在所需取向上精确地配合所述部件。此外,系统包括用于对准构件在对准孔口内的自保持的保持构件。保持构件包括成角度部分以过盈地接合第二部分。因此,保持特征有利于:防止弹性均化的配合部件、可调谐的弹性均化的配合系统的非故意拆卸;并且减少或消除对用来配合部件的紧固件的需求。
虽然已经结合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改变并且可以用等同物替代本发明的要素。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实质范围的情况下,基于本发明的教导可进行许多修改以适应特定的情况或材料。因此,并非意图将本发明局限于本发明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相反,本发明将包括属于本申请范围内的所有实施例。

弹性均化对准系统和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弹性均化对准系统和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弹性均化对准系统和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弹性均化对准系统和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弹性均化对准系统和方法.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在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弹性均化系统。对准系统包括具有对准构件的第一部件和具有限定对准孔口的内壁的第二部件。对准孔口构造成接纳对准构件以联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对准构件包括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所述至少一个保持构件构造成接合第二部件以有利于将对准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保持在对准孔口内。对准构件是能弹性变形的材料,使得当对准构件被插入对准孔口时,对准构件弹性地变形至弹性均化的最终构型,以有利于在所需取向上对准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