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楼板的隔声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楼板的隔声结构.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113545 U(45)授权公告日 2013.08.07CN203113545U*CN203113545U*(21)申请号 201320104336.3(22)申请日 2013.03.07E04B 1/84(2006.01)E04F 15/20(2006.01)(73)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地址 550006 贵州省贵阳市甘荫塘甘平路4#(72)发明人张明 李勇 蒋至诚 王金兵(74)专利代理机构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代理人刘楠(54) 实用新型名称建筑楼板的隔声结构(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楼板的隔声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
2、的承重楼板(4),特征是在该承重楼板(4)上设有由弹性减振隔音垫和在其上铺设的PE塑料薄膜组成的减震隔音层(3),在该减震隔音层(3)上设有由细石钢筋混凝土构成的浮筑层(2),在该浮筑层(2)上设有建筑装饰面层(1)。本实用新型的钢筋混凝土楼面层作为质量与弹性减振隔音垫结合类似弹簧,构成一个隔振系统,面层质量越大,弹性减振隔音垫越好,则隔声效果越好,能更有效的降低楼板撞击声压传播,从而大大提高楼板的隔音效果。(51)Int.Cl.(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
3、图1页(10)授权公告号 CN 203113545 UCN 203113545 U1/1页21.一种建筑楼板的隔声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重楼板(4),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承重楼板(4)上设有由弹性减振隔音垫和在其上铺设的PE塑料薄膜组成的减震隔音层(3),在该减震隔音层(3)上设有由细石钢筋混凝土构成的浮筑层(2),在该浮筑层(2)上设有建筑装饰面层(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楼板的隔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减振隔音垫是成卷的聚乙烯材料依次铺设的结构,卷与卷相互之间设有胶带纸粘贴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楼板的隔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浮筑层(2)间设有加固钢丝网,并根据地。
4、面面积大小设置宽24m、高1525mm的分格缝。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楼板的隔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格缝的分格面积为3m3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楼板的隔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减震隔音层(3)与四周墙边交界处应将其沿着墙面边缘向上折起180250mm,折起部分接缝设有用于将其粘贴严密的胶带。权 利 要 求 书CN 203113545 U1/3页3建筑楼板的隔声结构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楼板的隔声结构,适用于高端别墅、高层公寓、商住两用等民用建筑楼面,还适用于具有隔声设计要求的其它建筑。背景技术0002 目前现代商住建筑要求自重轻、因而结构愈来愈薄,一般楼板厚度。
5、为100150mm,其隔声效果达不到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中“7.1条噪声与隔声的规定要求。而楼板隔声是住宅声环境保障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人民群众对住宅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办公场所要求隔声效果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对个人隐私、安静生活空间的正常需求,提供合格的防噪和降噪功能的现代化建筑,已成为业主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发明内容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楼板的隔声结构,是一种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新技术,可以提高楼板隔声效果,降低楼板撞击声压传播,同时施工便捷,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0004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这样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建筑。
6、楼板的隔声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重楼板,其中在承重楼板上设有由弹性减振隔音垫和在其上铺设的PE塑料薄膜组成的减震隔音层,在该减震隔音层上设有由细石钢筋混凝土构成的浮筑层,在该浮筑层上设有建筑装饰面层。0005 进一步的,前述的弹性减振隔音垫是成卷的聚乙烯材料依次铺设的结构,卷与卷相互之间设有胶带纸粘贴固定。0006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浮筑层间设有加固钢丝网,并根据地面面积大小设置宽35mm、高1525mm的分格缝。0007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分格缝的分格面积为3m3m。0008 再更进一步的,前述的减震隔音层与四周墙边交界处应将其沿着墙面边缘向上折起180250mm,折起部分接缝设有用于。
7、将其粘贴严密的胶带。0009 前述的建筑楼板的隔声结构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施工的: 0010 1)、在已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重楼板上铺设聚乙烯减振隔音垫;0011 2)、在隔音垫上铺设PE塑料薄膜形成减震隔音层; 0012 3)、在减震隔音层上冲筋贴灰饼,随后铺设细石混凝土形成浮筑层;浮筑层细石混凝土施工采取分两道分层浇筑。0013 4)、混凝土终凝后即可用草包覆盖并洒水养护,洒水次数应确保覆盖物和混凝土表面湿润为宜,养护时间不少于2周;0014 5)、完成楼板建筑装饰面层。0015 进一步的,铺设聚乙烯减振隔音垫时在地面上遇到竖向的管道,隔音垫应包裹管说 明 书CN 203113545 U2。
8、/3页4道四周,并设管边灌封胶。0016 本实用新型根据国家规范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的规定,楼板必须能够有效的抵抗声音通过空气振动或直接撞击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要求,利用控制声音的传播介质来控制楼板隔音效果,对于室内楼板采用PE膜复合隔音垫与浮筑层(细石混凝土配钢筋网片或增设加固钢丝网)形成的层叠结构的方法替代传统隔音层,楼板采用浮筑楼板,即在承重楼板上铺设弹性减振隔音垫,上面做细石钢筋混凝土浮筑层,这样钢筋混凝土楼面层作为质量与弹性减振隔音垫结合类似弹簧,构成一个隔振系统,面层质量越大,弹性减振隔音垫越好,则隔声效果越好,能更有效的降低楼板撞击声压传播,从而大大提高楼。
9、板的隔音效果。0017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隔声浮筑楼板标准节点示意图;0019 图2是隔声浮筑楼板穿楼管道节点示意图。0020 附图标记说明:1-建筑装饰面层,2-浮筑层,3-减震隔音层,4-承重楼板,5-管道,6-管边灌封胶。 具体实施方式0021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0022 先看图1,图1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的隔声浮筑楼板标准节点示意图,它是在承重楼板4上设有由弹性减振隔音垫和在其上铺设的PE塑料薄膜组成的减震隔音层3,在该减震隔音层3上设有由细石钢筋混凝土构成的浮筑层2,在该浮筑层2上设有建筑装饰面层1。0023 本实用新型施工时,按照以下的方式进行。
10、:0024 第一步,铺设聚乙烯减振隔音垫: 0025 (1)铺设之前要根据房间的具体尺寸和隔音垫的铺垫要求下料,将整卷隔音垫展开依次铺设,相互之间用胶带纸粘贴固定,以防止隔音垫施工期间因材料质量发生移位,也防止不同分层之间操作发生蠕动;0026 (2)隔音垫相接处可采取搭接或平接的方式连接,且应用胶带将接缝处密封覆盖粘贴,以防止水泥从接缝处进入造成声桥;0027 (3)在地面与墙面结合的阴角处要根据地面装饰面层1的设计留出足够的隔音垫接头,以保证隔音垫边缘被压在踢脚线中间部位为准,以防止形成声桥;0028 第二步,铺设PE塑料薄膜:0029 铺设时两条薄膜之间搭接不少于100mm,搭接处用透明。
11、胶带贴好,以确保在浇筑混凝土时防止水泥浆流入隔音垫;在隔音垫截断处(如墙角处),塑料薄膜应长出隔音垫边缘100mm,并用透明胶带固定。0030 第三步,冲筋贴灰饼并浇注细石混凝土:0031 测量放线,突出分格线和标高控制点,根据小房间四周弹出的建筑完成面500mm标高线,在挤塑板上做出灰饼,大房间还应冲筋,冲筋和灰饼均采用同等标号及配合比的细石混凝土制作,随后铺设细石混凝土。0032 为了避免楼地面开裂,影响楼板面隔音效果,浮筑层2细石混凝土施工采取分两道分层浇筑。说 明 书CN 203113545 U3/3页50033 (1)第一道细石混凝土振实、刮平:先浇筑约30厚混凝土保护层随铺随刮随滚。
12、压拍实、刮平,然后铺设加固钢丝网(钢丝直径1.8mm,网眼9090mm)或双向配筋4mm中距150mm。0034 若采用双向配筋4mm钢筋网片:应在浇筑混凝土保护层前先绑扎钢筋网片:0035 配筋钢筋表面应洁净、无损伤,油渍、漆污和铁锈等应在使用前清除干净;绑扎时要间距均匀,交叉点应采用满扎绑扎,钢筋下面垫30mm厚垫块,并在分隔缝处将钢筋断开。钢筋绑扎应注意铁丝头、扎丝头向上,避免铁丝头、扎丝头刺破PE膜和隔音垫,以免形成声桥降低隔音效果。0036 (2)第二道细石混凝土振实、刮平:混凝土保护层随铺随刮随滚压拍实,采用30kg滚筒来回交叉滚压3遍。刮平后第一次滚压,以一滚压半滚方法进行,纵横。
13、方向来回滚压,滚至出浆后用铁板第一次压光,以上工作必须在混凝土初凝时间t/2内完成,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第二次滚压收光,以增强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握裹力,待混凝土终凝前进行第三次压光,闭合混凝土表面裂纹。0037 第四步、养护:0038 混凝土终凝后即可用草包覆盖并洒水养护,洒水次数应确保覆盖物和混凝土表面湿润为宜,养护时间不少于2周;不可采用蓄水养护,避免水由节点处渗入隔音层,以形成声桥降低隔音效果。0039 在施工时遇到穿透结构楼板的管道处隔音楼板,则按照图2所示进行施工:0040 在地面上遇到竖向的管道5,隔音垫应包裹管道5的四周,并设置管边灌封胶6,隔音垫卷起高度同卷向墙面高度,在阴角或阳角的交接部位,应通过合理的切割,使隔音垫能够顺利的铺贴,多余的部分要切掉,而不足的要填补。0041 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说 明 书CN 203113545 U1/1页6图1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3113545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