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台.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4053165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8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20420435.8

申请日:

2012.08.23

公开号:

CN202830955U

公开日:

2013.03.2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IPC(主分类):E02D 27/14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建华建材(江苏)有限公司变更后: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212413 江苏省句容市下蜀镇沿江开发区变更后:212413 江苏省句容市下蜀镇沿江开发区|||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IPC(主分类):E02D 27/14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江苏建华管桩有限公司变更后:建华建材(江苏)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212413 江苏省句容市下蜀镇沿江开发区变更后:212413 江苏省句容市下蜀镇沿江开发区|||授权

IPC分类号:

E02D27/14

主分类号:

E02D27/14

申请人:

江苏建华管桩有限公司

发明人:

曾晓文; 张柏林

地址:

212413 江苏省句容市下蜀镇沿江开发区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代理人:

吴贵明;余刚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承台。本实用新型的承台包括:承台主体,为混凝土结构;锥形内衬,由承台主体的底面朝向承台主体的内部设置,具有顶平面和侧斜面;锥形凹陷,在承台主体的内部,贴合锥形内衬的外表面形成;其中,与承台配合的基桩的桩头支撑锥形内衬的顶平面。承台的上平面通过箍筋与建筑构件的粱或柱相连。本实用新型在承台的底面内部设置锥形内衬,锥形内衬再与基桩顶部(桩头)支撑连接,因此承台与基桩的顶部之间为非刚性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允许桩头在锥形内衬内转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因地震或其他原因致使基桩产生的弯曲力矩对建筑构件造成的影响,使构件在地质变化时受到的破坏减小。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承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台主体,为混凝土结构;
锥形内衬(2),由所述承台主体的底面朝向所述承台主体的内部设置,具有顶平面和侧斜面;
锥形凹陷,在所述承台主体的内部贴合所述锥形内衬(2)的外表面形成;
其中,与所述承台(1)配合的基桩(3)的桩头支撑所述锥形内衬(2)的顶平面。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1)的上平面通过箍筋与建筑构件的粱或柱相连。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内衬(2)由厚度为1毫米至4毫米的金属板制作而成。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斜面的高度不小于200毫米。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内衬(2)的顶平面上设置螺栓穿孔。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凹陷和所述锥形内衬(2)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方形或多边形,以配合所述基桩(3)的桩头的形状。

说明书

说明书承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承台。
背景技术
目前在建筑桩基础领域,基桩与承台之间的连接都是采用刚性连接,即:基桩(现场浇注的混凝土桩、钢桩、混凝土预制桩等)上的钢筋与混凝土承台基础固定连接,即使在抗震设计中也是这样。发生地震时,由地震产生的巨大弯曲力矩会作用于基桩与承台基础的结合部。基桩与承台基础之间的刚性连接使得基桩与承台基础间无法进行回转,从而造成基桩桩体容易被破坏。对于自身抗弯能力偏弱的混凝土预制桩来说,地震产生的弯曲力矩对混凝土预制桩的影响更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承台,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承台及承台与基桩连接的施工方法造成的基桩与承台刚性连接、无法回转,从而在受到弯曲力矩时容易被破坏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承台,包括:承台主体,为混凝土结构;锥形内衬,由承台主体的底面朝向承台主体的内部设置,具有顶平面和侧斜面;锥形凹陷,在承台主体的内部,贴合锥形内衬的外表面形成;其中,与承台配合的基桩的桩头支撑锥形内衬的顶平面。
进一步地,承台的上平面通过箍筋与建筑构件的粱或柱相连。
进一步地,锥形内衬由厚度为1毫米至4毫米的金属板制作而成。
进一步地,侧壁的高度不小于200毫米。
进一步地,锥形内衬的顶面上设置螺栓穿孔。
进一步地,锥台形凹陷和锥形内衬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方形或多边形,以配合基桩的桩头的形状。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承台的底面内部设置锥形内衬,锥形内衬再与基桩顶部(桩头)支撑连接,因此承台与基桩的顶部之间为非刚性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允许桩头在锥形内衬内转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因地震或其他原因致使基桩产生的弯曲力矩对建筑构件造成的影响,使构件在地质变化时受到的破坏减小。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承台及其与基桩连接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承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锥形内衬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承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锥形内衬的示意图;以及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承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锥形内衬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中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承台及其与基桩连接的剖视图。承台1主体为混凝土结构,形状为圆台或棱台。承台1的上平面通过箍筋与建筑构件的粱或柱相连;承台1的底面朝向内部设置具有顶平面和侧斜面锥形内衬2,承台1的底面向内形成锥台形的凹陷贴合锥形内衬2,凹陷具有上平面和倾斜的侧壁以及开放的下端。锥形内衬2的顶面支撑于基桩3的顶部(桩头)。锥形内衬2由厚度为t=1mm至4mm的金属板制作而成,优选为钢板,侧壁高度不小于200mm,顶面设置连接基桩桩头3的螺栓穿孔21(以国标GB13476预制管桩为例,此穿孔的直径可为Φ30mm)。
图2至图4示出了实用新型的承台的锥形内衬2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锥形内衬2设置为圆台形;如图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锥形内衬2设置为顶面为正方形的方台形;如图4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锥形内衬2设置为顶面为五边形的多边形台。这些不同形状的设置是为了与不同形状的基桩3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承台1与基桩3连接的施工方法示例如下,施工方法步骤包括:
第一步:设置基桩3,按建筑规范要求施工。
第二步:整平、夯实承台1底部的地面。
第三步:清理基桩3头部上平面。
第四步:在基桩3头部放置锥形内衬2,用螺栓穿过螺栓穿孔21将锥形内衬2固定于基桩3头部。
第五步:在承台1制作区域的地面上铺设一定厚度的碎石垫层4,并用水泥砂浆垫层5覆盖找平,使基桩3头部露出水泥砂桨垫层5平面的高度不小于50mm。
第六步:承台1配筋(例如,若基桩3为抗拨桩,需设置抗拨用的钢棒)。
第七步:拆除固定锥形内衬2的螺栓,然后浇注混凝土构成承台1。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与基桩连接的承台。因本实用新型承台的下部设置锥形内衬,因此承台与基桩的顶部(桩头)之间为非刚性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允许桩头在锥形内衬内回转,很大程度的减轻了因地震或其他原因致使基桩产生的弯曲力矩对建筑构件造成的影响,使构件在地质变化时受到的破坏减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承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承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承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承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承台.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830955 U(45)授权公告日 2013.03.27CN202830955U*CN202830955U*(21)申请号 201220420435.8(22)申请日 2012.08.23E02D 27/14(2006.01)(73)专利权人江苏建华管桩有限公司地址 212413 江苏省句容市下蜀镇沿江开发区(72)发明人曾晓文 张柏林(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代理人吴贵明 余刚(54) 实用新型名称承台(57) 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承台。本实用新型的承台包括:承台主体,为混凝土结构;锥形内衬,由承台主体的底面朝向承台主。

2、体的内部设置,具有顶平面和侧斜面;锥形凹陷,在承台主体的内部,贴合锥形内衬的外表面形成;其中,与承台配合的基桩的桩头支撑锥形内衬的顶平面。承台的上平面通过箍筋与建筑构件的粱或柱相连。本实用新型在承台的底面内部设置锥形内衬,锥形内衬再与基桩顶部(桩头)支撑连接,因此承台与基桩的顶部之间为非刚性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允许桩头在锥形内衬内转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因地震或其他原因致使基桩产生的弯曲力矩对建筑构件造成的影响,使构件在地质变化时受到的破坏减小。(51)Int.Cl.(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

3、专利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2 页1/1页21.一种承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承台主体,为混凝土结构;锥形内衬(2),由所述承台主体的底面朝向所述承台主体的内部设置,具有顶平面和侧斜面;锥形凹陷,在所述承台主体的内部贴合所述锥形内衬(2)的外表面形成;其中,与所述承台(1)配合的基桩(3)的桩头支撑所述锥形内衬(2)的顶平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1)的上平面通过箍筋与建筑构件的粱或柱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内衬(2)由厚度为1毫米至4毫米的金属板制作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斜面的高度不。

4、小于200毫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内衬(2)的顶平面上设置螺栓穿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凹陷和所述锥形内衬(2)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方形或多边形,以配合所述基桩(3)的桩头的形状。权 利 要 求 书CN 202830955 U1/2页3承台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承台。背景技术0002 目前在建筑桩基础领域,基桩与承台之间的连接都是采用刚性连接,即:基桩(现场浇注的混凝土桩、钢桩、混凝土预制桩等)上的钢筋与混凝土承台基础固定连接,即使在抗震设计中也是这样。发生地震时,由地震产生的巨大弯曲力矩会。

5、作用于基桩与承台基础的结合部。基桩与承台基础之间的刚性连接使得基桩与承台基础间无法进行回转,从而造成基桩桩体容易被破坏。对于自身抗弯能力偏弱的混凝土预制桩来说,地震产生的弯曲力矩对混凝土预制桩的影响更大。实用新型内容0003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承台,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承台及承台与基桩连接的施工方法造成的基桩与承台刚性连接、无法回转,从而在受到弯曲力矩时容易被破坏的技术问题。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承台,包括:承台主体,为混凝土结构;锥形内衬,由承台主体的底面朝向承台主体的内部设置,具有顶平面和侧斜面;锥形凹陷,在承台主体的内部,贴合锥形内衬的外表面形成;其中,与承台。

6、配合的基桩的桩头支撑锥形内衬的顶平面。0005 进一步地,承台的上平面通过箍筋与建筑构件的粱或柱相连。0006 进一步地,锥形内衬由厚度为1毫米至4毫米的金属板制作而成。0007 进一步地,侧壁的高度不小于200毫米。0008 进一步地,锥形内衬的顶面上设置螺栓穿孔。0009 进一步地,锥台形凹陷和锥形内衬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方形或多边形,以配合基桩的桩头的形状。0010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承台的底面内部设置锥形内衬,锥形内衬再与基桩顶部(桩头)支撑连接,因此承台与基桩的顶部之间为非刚性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允许桩头在锥形内衬内转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因地震或其他原因致使基桩产生的弯曲力矩。

7、对建筑构件造成的影响,使构件在地质变化时受到的破坏减小。附图说明0011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0012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承台及其与基桩连接的剖视图;0013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承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锥形内衬的示意图;说 明 书CN 202830955 U2/2页40014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承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锥形内衬的示意图;以及0015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承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锥形内衬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16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

8、情况下,本中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0017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承台及其与基桩连接的剖视图。承台1主体为混凝土结构,形状为圆台或棱台。承台1的上平面通过箍筋与建筑构件的粱或柱相连;承台1的底面朝向内部设置具有顶平面和侧斜面锥形内衬2,承台1的底面向内形成锥台形的凹陷贴合锥形内衬2,凹陷具有上平面和倾斜的侧壁以及开放的下端。锥形内衬2的顶面支撑于基桩3的顶部(桩头)。锥形内衬2由厚度为t1mm至4mm的金属板制作而成,优选为钢板,侧壁高度不小于200mm,顶面设置连接基桩桩头3的螺栓穿孔21(以国标GB13476预制管桩为例,。

9、此穿孔的直径可为30mm)。0018 图2至图4示出了实用新型的承台的锥形内衬2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锥形内衬2设置为圆台形;如图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锥形内衬2设置为顶面为正方形的方台形;如图4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锥形内衬2设置为顶面为五边形的多边形台。这些不同形状的设置是为了与不同形状的基桩3相配合。0019 本实用新型的承台1与基桩3连接的施工方法示例如下,施工方法步骤包括:0020 第一步:设置基桩3,按建筑规范要求施工。0021 第二步:整平、夯实承台1底部的地面。0022 第三步:清理基桩3头部上平面。0023 第四步:在基桩3头部放置锥形内衬2,用螺栓穿过螺栓。

10、穿孔21将锥形内衬2固定于基桩3头部。0024 第五步:在承台1制作区域的地面上铺设一定厚度的碎石垫层4,并用水泥砂浆垫层5覆盖找平,使基桩3头部露出水泥砂桨垫层5平面的高度不小于50mm。0025 第六步:承台1配筋(例如,若基桩3为抗拨桩,需设置抗拨用的钢棒)。0026 第七步:拆除固定锥形内衬2的螺栓,然后浇注混凝土构成承台1。0027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0028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与基桩连接的承台。因本实用新型承台的下部设置锥形内衬,因此承台与基桩的顶部(桩头)之间为非刚性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允许桩头在锥形内衬内回转,很大程度的减轻了因地震或其他原因致使基桩产生的弯曲力矩对建筑构件造成的影响,使构件在地质变化时受到的破坏减小。002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说 明 书CN 202830955 U1/2页5图1图2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830955 U2/2页6图4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830955 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