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pdf

上传人:柴****2 文档编号:4052121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882.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20400861.5

申请日:

2012.08.14

公开号:

CN202830653U

公开日:

2013.03.27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1B 7/30申请日:20120814授权公告日:20130327终止日期:20140814|||授权

IPC分类号:

E01B7/30

主分类号:

E01B7/30

申请人:

云南车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发明人:

郑涛; 杨跃刚; 杨明春; 叶坤海; 谢四福

地址:

650604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工业园区青山片区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

代理人:

康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该装置在交叉轨道的交叉口设置随动换向导轨机构,该机构包括换向导轨、转动轴和轴承,转动轴设置在交叉中心处的轨道基体上,并与轴承内圈连接,轴承外圈与换向导轨中部连接,使其能灵活转动;轨道交通工具两侧的车轮轴座上分别按左、右对应地连接有左辅助导向块和右辅助导向块,左、右辅助导向块均有一端伸出到轨道交通工具车轮前,轨道交通工具运行时,所伸出部分先接触到换向导轨,随动地推动换向导轨与交叉轨道对齐,使轨道交通工具顺利通过轨道交叉路段。该装置解决了轨道交通工具频繁通过该段时不断用人工或电器控制设施换向带来滞留时间过长、以及人力及电器控制设施成本投入高等问题。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包括交叉轨道和轨道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在交叉轨道(1)的交叉口(X)设置有随动换向导轨机构,所述的随动换向导轨机构包括换向导轨(2)、转动轴(3)和轴承(4),所述的换向导轨(2)的高和宽分别与交叉轨道(1)的轨道的高和宽相等,转动轴(3)的一端与所述的交叉口(X)的交叉中心(13)处的轨道基体(E)固定连接,转动轴(3)的另一端与轴承(4)的内圈固定连接,轴承(4)的外圈与换向导轨(2)的中部固定连接;轨道交通工具(5)两侧的车轮轴座(12)上分别按左、右对应地通过螺栓连接有左辅助导向块(7)和右辅助导向块(8),左辅助导向块(7)和右辅助导向块(8)均有一端伸出到轨道交通工具车轮(6)前,所伸出的长度为换向导轨(2)的长度的1.25倍~1.5倍;左辅助导向块(7)和右辅助导向块(8)均分别与位于同一边的交叉轨道(1)的轨道内侧之间的间距△L为15 mm~20mm。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随动换向导轨机构还包括弹簧(9)、堵头螺母(10)和锁头(11),在所述的换向导轨(2)两端中部设置有孔,孔内设置有弹簧(9)、堵头螺母(10)和锁头(11),堵头螺母(10)设置在孔内的外部,弹簧(9)的一端与孔的底部接触,另一端与锁头(11)的中部台肩接触,锁头(11)的圆头部从堵头螺母(10)中间孔穿出,所穿出的长度为锁头(11)的圆头部半径的1/2~3/5;在所述的交叉轨道(1)的轨道端面(C)设置有与锁头(11)对应的弧形槽(D)。

说明书

说明书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换向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常规的交通导轨交叉路段的换向一般是用人工或电器控制设施来将轨道岔口移接至行车方向,需要外部动力支持才能实现。当轨道交通工具频繁通过该路段时存在不断用人工或电器控制设施换向带来滞留时间过长、人力及电器控制设施成本投入高等缺陷和不足。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轨道交通工具频繁通过交通导轨交叉路段存在不断用人工或电器控制设施换向带来滞留时间过长、人力及电器控制设施成本投入高等缺陷和不足。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随着轨道交通工具运动方向自动换向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装置包括交叉轨道和轨道交通工具,在交叉轨道的交叉口设置有随动换向导轨机构,所述的随动换向导轨机构包括换向导轨、转动轴和轴承,所述的换向导轨的高和宽分别与交叉轨道的轨道的高和宽相等,转动轴的一端与所述的交叉口的交叉中心处的轨道基体固定连接,转动轴的另一端与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轴承的外圈与换向导轨的中部固定连接;轨道交通工具两侧的车轮轴座上分别按左、右对应地通过螺栓连接有左辅助导向块和右辅助导向块,左辅助导向块和右辅助导向块均有一端伸出到轨道交通工具车轮前,所伸出的长度为换向导轨的长度的1.25倍~1.5倍;左辅助导向块和右辅助导向块均分别与位于同一边的交叉轨道的轨道内侧之间的间距△L为15 mm~20mm。
所述的随动换向导轨机构还包括弹簧、堵头螺母和锁头,在所述的换向导轨两端中部设置有孔,孔内设置有弹簧、堵头螺母和锁头,堵头螺母设置在孔内的外部,弹簧的一端与孔的底部接触,另一端与锁头的中部台肩接触,锁头的圆头部从堵头螺母中间孔穿出,所穿出的长度为锁头的圆头部半径的1/2~3/5;在所述的交叉轨道的轨道端面设置有与锁头对应的弧形槽。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在交叉轨道的交叉口的轨道基体上通过轴承设置了一短条能灵活转动的换向导轨,并在轨道交通工具的车轮轴座上设置了辅助导向块,辅助导向块伸出轨道交通工具车轮一定长度,辅助导向块的伸出部分先接触到换向导轨,借助轨道交通工具运行时的动力和惯性,随动地推动能转动的换向导轨,使换向导轨绕其中间的轴旋转向行车方向并与在交叉口的交叉轨道对齐,此时轨道交通工具便可顺利通过轨道交叉路段。本实用新型借助轨道交通工具运行时的动力和惯性,依靠轨道交通类工具配装的左、右辅助导向块与设置在交叉口轨道基体上的换向导轨的相互作用,实现了轨道交通工具通过轨道交叉路段时的导轨随动换向。该装置的应用解决了轨道交通工具频繁通过该段时不断用人工或电器控制设施换向带来滞留时间过长、以及人力及电器控制设施成本投入高等问题。
为更好地保证换向导轨与在交叉口的交叉轨道的轨道端面对正,本实用新型还在换向导轨两端设置了弹簧、堵头螺母和锁头,锁头在弹簧作用下可伸缩,当换向导轨转到与位于交叉口的交叉轨道的轨道端面对正时,锁头圆头部在弹簧作用下进入交叉轨道的轨道端面的弧形槽,堵头螺母在换向导轨内的拧进与拧出反映出锁头伸出换向导轨两端面的长短,达到在无外力作用下换向导轨方向始终与轨道交通工具所行驶的轨道同向。
为保证车轮通过轨道交叉口时换向导轨对正行车方向的轨道,左辅助导向块和右辅助导向块伸出车轮前的长度为换向导轨2长度的1.25倍至1.5倍较为合适。
本实用新型构思巧妙、设计合理、制造成本低,使用、维修简便,适用于导轨交通交叉路段的换向。
因换向导轨受力和磨损是固定轨道的两倍,故使用合金钢并需要热处理以提高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通过各幅附图,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进一步理解。
图1是轨道交通工具5上设置的左、右辅助导向块(7、8)与在交叉轨道(1)的交叉口(X)处设置的换向导轨(2)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换向导轨(2)设置在交叉轨道(1)的交叉口(X)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A‑A剖视图。
图4是左、右辅助导向块(7、8)与两侧的车轮轴座(12)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B剖视图。
各图标记依次是:交叉轨道1,换向导轨2,转动轴3,轴承4,轨道交通工具5,轨道交通工具车轮6,左辅助导向块7,右辅助导向块8,弹簧9,堵头螺母10,锁头11,车轮轴座12,交叉中心13,交叉口X,交叉轨道1的轨道端面C,弧形槽D,轨道基体E,△L表示左辅助导向块7和右辅助导向块8分别与位于同一边的交叉轨道1的轨道内侧之间的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包括现有的交叉轨道和轨道交通工具,在交叉轨道1的交叉口X设置有随动换向导轨机构,所述的随动换向导轨机构包括换向导轨2、转动轴3和轴承4,所述的换向导轨2的高和宽分别与交叉轨道1的轨道的高和宽相等,转动轴3的一端与所述的交叉口X的交叉中心13处的轨道基体E固定连接,转动轴3的另一端与轴承4的内圈固定连接,轴承4的外圈与换向导轨2的中部固定连接,为更好地保证换向导轨与在交叉口的交叉轨道的轨道端面对正,所述的随动换向导轨机构还设置有弹簧9、堵头螺母10和锁头11,在所述的换向导轨2两端中部设置有孔,孔内设置有弹簧9、堵头螺母10和锁头11,堵头螺母10设置在孔内的外部,弹簧9的一端与孔的底部接触,另一端与锁头11的中部台肩接触,锁头11的圆头部从堵头螺母10中间孔穿出,所穿出的长度为锁头11的圆头部半径的1/2或3/5,在所述的交叉轨道1的轨道端面C设置有与锁头11对应的弧形槽D;在轨道交通工具5两侧的车轮轴座12上分别按左、右对应地通过螺栓连接有左辅助导向块7和右辅助导向块8(以行车方向决定其左、右),左辅助导向块7和右辅助导向块8均与轨道交通工具5所行驶的轨道平行,左辅助导向块7和右辅助导向块8均有一端伸出到轨道交通工具车轮6前(以行车方向决定其前后方向),所伸出的长度为换向导轨2的长度的1.25倍或1.5倍;左辅助导向块7和右辅助导向块8均分别与位于同一边的交叉轨道1的轨道内侧之间的间距△L为15 mm或20mm。

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830653 U(45)授权公告日 2013.03.27CN202830653U*CN202830653U*(21)申请号 201220400861.5(22)申请日 2012.08.14E01B 7/30(2006.01)(73)专利权人云南车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地址 650604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工业园区青山片区(72)发明人郑涛 杨跃刚 杨明春 叶坤海谢四福(74)专利代理机构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代理人康珉(54) 实用新型名称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57)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该装置在交叉轨道的。

2、交叉口设置随动换向导轨机构,该机构包括换向导轨、转动轴和轴承,转动轴设置在交叉中心处的轨道基体上,并与轴承内圈连接,轴承外圈与换向导轨中部连接,使其能灵活转动;轨道交通工具两侧的车轮轴座上分别按左、右对应地连接有左辅助导向块和右辅助导向块,左、右辅助导向块均有一端伸出到轨道交通工具车轮前,轨道交通工具运行时,所伸出部分先接触到换向导轨,随动地推动换向导轨与交叉轨道对齐,使轨道交通工具顺利通过轨道交叉路段。该装置解决了轨道交通工具频繁通过该段时不断用人工或电器控制设施换向带来滞留时间过长、以及人力及电器控制设施成本投入高等问题。(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5页(19)中。

3、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5 页1/1页21.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包括交叉轨道和轨道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在交叉轨道(1)的交叉口(X)设置有随动换向导轨机构,所述的随动换向导轨机构包括换向导轨(2)、转动轴(3)和轴承(4),所述的换向导轨(2)的高和宽分别与交叉轨道(1)的轨道的高和宽相等,转动轴(3)的一端与所述的交叉口(X)的交叉中心(13)处的轨道基体(E)固定连接,转动轴(3)的另一端与轴承(4)的内圈固定连接,轴承(4)的外圈与换向导轨(2)的中部固定连接;轨道交通工具(5)两侧的车轮轴座(12)上分别按。

4、左、右对应地通过螺栓连接有左辅助导向块(7)和右辅助导向块(8),左辅助导向块(7)和右辅助导向块(8)均有一端伸出到轨道交通工具车轮(6)前,所伸出的长度为换向导轨(2)的长度的1.25倍1.5倍;左辅助导向块(7)和右辅助导向块(8)均分别与位于同一边的交叉轨道(1)的轨道内侧之间的间距L为15 mm20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随动换向导轨机构还包括弹簧(9)、堵头螺母(10)和锁头(11),在所述的换向导轨(2)两端中部设置有孔,孔内设置有弹簧(9)、堵头螺母(10)和锁头(11),堵头螺母(10)设置在孔内的外部,弹簧(9)的一。

5、端与孔的底部接触,另一端与锁头(11)的中部台肩接触,锁头(11)的圆头部从堵头螺母(10)中间孔穿出,所穿出的长度为锁头(11)的圆头部半径的1/23/5;在所述的交叉轨道(1)的轨道端面(C)设置有与锁头(11)对应的弧形槽(D)。权 利 要 求 书CN 202830653 U1/3页3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换向的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 常规的交通导轨交叉路段的换向一般是用人工或电器控制设施来将轨道岔口移接至行车方向,需要外部动力支持才能实现。当轨道交通工具频繁通过该路段时存在不断用人工或电器控制设施换向带来滞留时间过长。

6、、人力及电器控制设施成本投入高等缺陷和不足。发明内容0003 0003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轨道交通工具频繁通过交通导轨交叉路段存在不断用人工或电器控制设施换向带来滞留时间过长、人力及电器控制设施成本投入高等缺陷和不足。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随着轨道交通工具运动方向自动换向的装置。0004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装置包括交叉轨道和轨道交通工具,在交叉轨道的交叉口设置有随动换向导轨机构,所述的随动换向导轨机构包括换向导轨、转动轴和轴承,所述的换向导轨的高和宽分别与交叉轨道的轨道的高和宽相等,转动轴的一端与所述的交叉口的交叉中心处的轨道基体固定连接,转动轴的另一。

7、端与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轴承的外圈与换向导轨的中部固定连接;轨道交通工具两侧的车轮轴座上分别按左、右对应地通过螺栓连接有左辅助导向块和右辅助导向块,左辅助导向块和右辅助导向块均有一端伸出到轨道交通工具车轮前,所伸出的长度为换向导轨的长度的1.25倍1.5倍;左辅助导向块和右辅助导向块均分别与位于同一边的交叉轨道的轨道内侧之间的间距L为15 mm20mm。0005 所述的随动换向导轨机构还包括弹簧、堵头螺母和锁头,在所述的换向导轨两端中部设置有孔,孔内设置有弹簧、堵头螺母和锁头,堵头螺母设置在孔内的外部,弹簧的一端与孔的底部接触,另一端与锁头的中部台肩接触,锁头的圆头部从堵头螺母中间孔穿出,所穿。

8、出的长度为锁头的圆头部半径的1/23/5;在所述的交叉轨道的轨道端面设置有与锁头对应的弧形槽。0006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在交叉轨道的交叉口的轨道基体上通过轴承设置了一短条能灵活转动的换向导轨,并在轨道交通工具的车轮轴座上设置了辅助导向块,辅助导向块伸出轨道交通工具车轮一定长度,辅助导向块的伸出部分先接触到换向导轨,借助轨道交通工具运行时的动力和惯性,随动地推动能转动的换向导轨,使换向导轨绕其中间的轴旋转向行车方向并与在交叉口的交叉轨道对齐,此时轨道交通工具便可顺利通过轨道交叉路段。本实用新型借助轨道交通工具运行时的动力和惯性,依靠轨道交通类工具配装的左、右辅。

9、助导向块与设置在交叉口轨道基体上的换向导轨的相互作用,实现了轨道交通工具通过轨道交叉路段时的导轨随动换向。该装置的应用解说 明 书CN 202830653 U2/3页4决了轨道交通工具频繁通过该段时不断用人工或电器控制设施换向带来滞留时间过长、以及人力及电器控制设施成本投入高等问题。0007 为更好地保证换向导轨与在交叉口的交叉轨道的轨道端面对正,本实用新型还在换向导轨两端设置了弹簧、堵头螺母和锁头,锁头在弹簧作用下可伸缩,当换向导轨转到与位于交叉口的交叉轨道的轨道端面对正时,锁头圆头部在弹簧作用下进入交叉轨道的轨道端面的弧形槽,堵头螺母在换向导轨内的拧进与拧出反映出锁头伸出换向导轨两端面的长。

10、短,达到在无外力作用下换向导轨方向始终与轨道交通工具所行驶的轨道同向。0008 为保证车轮通过轨道交叉口时换向导轨对正行车方向的轨道,左辅助导向块和右辅助导向块伸出车轮前的长度为换向导轨2长度的1.25倍至1.5倍较为合适。0009 本实用新型构思巧妙、设计合理、制造成本低,使用、维修简便,适用于导轨交通交叉路段的换向。0010 因换向导轨受力和磨损是固定轨道的两倍,故使用合金钢并需要热处理以提高其使用寿命。附图说明0011 下面通过各幅附图,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进一步理解。0012 图1是轨道交通工具5上设置的左、右辅助导向块(7、8)与在交叉轨道(1)的交叉口(X)处设置的换向导轨(2)。

11、配合的结构示意图。0013 图2是换向导轨(2)设置在交叉轨道(1)的交叉口(X)的俯视图。0014 图3是图2中A-A剖视图。0015 图4是左、右辅助导向块(7、8)与两侧的车轮轴座(12)的连接结构示意图。0016 图5是图4中B-B剖视图。0017 各图标记依次是:交叉轨道1,换向导轨2,转动轴3,轴承4,轨道交通工具5,轨道交通工具车轮6,左辅助导向块7,右辅助导向块8,弹簧9,堵头螺母10,锁头11,车轮轴座12,交叉中心13,交叉口X,交叉轨道1的轨道端面C,弧形槽D,轨道基体E,L表示左辅助导向块7和右辅助导向块8分别与位于同一边的交叉轨道1的轨道内侧之间的间距。具体实施方式0。

12、018 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包括现有的交叉轨道和轨道交通工具,在交叉轨道1的交叉口X设置有随动换向导轨机构,所述的随动换向导轨机构包括换向导轨2、转动轴3和轴承4,所述的换向导轨2的高和宽分别与交叉轨道1的轨道的高和宽相等,转动轴3的一端与所述的交叉口X的交叉中心13处的轨道基体E固定连接,转动轴3的另一端与轴承4的内圈固定连接,轴承4的外圈与换向导轨2的中部固定连接,为更好地保证换向导轨与在交叉口的交叉轨道的轨道端面对正,所述的随动换向导轨机构还设置有弹簧9、堵头螺母10和锁头11,在所述的换向导轨2两端中部设置有孔,孔内设置有弹簧9、堵头螺母1。

13、0和锁头11,堵头螺母10设置在孔内的外部,弹簧9的一端与孔的底部接触,另一端与锁头11的中部台肩接触,锁头11的圆头部从堵头螺母10中间孔穿出,所穿出的长度为锁头11的圆头部半径的1/2或3/5,在所述的交叉轨道1的轨道端面C设置有与锁头11对应的弧形槽D;在轨道交通工具5两侧的车轮轴座12上说 明 书CN 202830653 U3/3页5分别按左、右对应地通过螺栓连接有左辅助导向块7和右辅助导向块8(以行车方向决定其左、右),左辅助导向块7和右辅助导向块8均与轨道交通工具5所行驶的轨道平行,左辅助导向块7和右辅助导向块8均有一端伸出到轨道交通工具车轮6前(以行车方向决定其前后方向),所伸出的长度为换向导轨2的长度的1.25倍或1.5倍;左辅助导向块7和右辅助导向块8均分别与位于同一边的交叉轨道1的轨道内侧之间的间距L为15 mm或20mm。 说 明 书CN 202830653 U1/5页6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830653 U2/5页7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830653 U3/5页8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830653 U4/5页9图4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830653 U5/5页10图5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830653 U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