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体旋转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体旋转门.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090787 U(45)授权公告日 2011.12.28CN202090787U*CN202090787U*(21)申请号 201120134869.7(22)申请日 2011.04.29E06B 3/90(2006.01)E05F 15/12(2006.01)(73)专利权人北京宝盾门业技术有限公司地址 100176 北京市大兴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济北路10号(72)发明人费向红 林自立(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代理人薛晨光 魏晓波(54) 实用新型名称双体旋转门(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双体旋转门,包括横向并列设置的两个。
2、单体旋转门,每个单体旋转门具有左右相对设置并形成纵向通道的固定弧壁和移动弧壁,且两个单体旋转门的移动弧壁相邻设置;移动弧壁由至少两个弧壁移动体围合而成,每个单体旋转门的至少两个弧壁移动体可绕各自中心轴分别向内外两侧转动与固定弧壁围合,且每个单体旋转门具有与中心轴铰接的平开折叠门翼。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实际需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体旋转门可在普通旋转门功能和平开门功能之间切换,以有效提高其单位时间通流效率,并可满足宽通道的特殊通行要求。(51)Int.Cl.(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3、 9 页CN 202090792 U 1/1页21.双体旋转门,包括横向并列设置的两个单体旋转门,其特征在于,每个单体旋转门具有左右相对设置并形成纵向通道的固定弧壁和移动弧壁,且两个单体旋转门的所述移动弧壁相邻设置;所述移动弧壁由至少两个弧壁移动体围合而成,每个单体旋转门的至少两个弧壁移动体可绕各自的中心轴分别向内外两侧转动与所述固定弧壁围合,且每个单体旋转门具有与中心轴铰接的平开折叠门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体旋转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弧壁由内侧弧壁移动体和外侧弧壁移动体围合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体旋转门,其特征在于,每个单体旋转门的所述内侧弧壁移动体和外侧弧壁移动体均由弧。
4、壁驱动机构驱动向内外两侧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体旋转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壁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顶板上方的柔性传送部件、内侧导向轮、中部导向轮和外侧导向轮;在水平投影面内,所述内侧导向轮和外侧导向轮对称设置在所述中部导向轮的两侧,所述柔性传送部件首尾相连绕成近“8”字形,且近“8”字形的两个环部分别套装在所述内侧导向轮和外侧导向轮上,近“8”字形的交叉部均与所述中部导向轮的远离中心轴侧相抵;所述内侧导向轮与中部导向轮之间的远离中心轴侧的所述柔性传送部件形成内传送段,所述外侧导向轮与中部导向轮之间的远离中心轴侧的所述柔性传送部件形成外传送段,所述内侧弧壁移动体和外侧弧壁移动体分别挂装在呈。
5、外凸圆弧状的所述内传送段和外传送段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体旋转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传送部件由电机驱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内侧导向轮和/或外侧导向轮相联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体旋转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传送部件由电机驱动,所述弧壁驱动机构还包括带动所述柔性传送部件的驱动轮,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驱动轮相联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体旋转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与所述内传送段或外传送段相对侧的柔性传送部件相抵,且在所述驱动轮与所述中部导向轮之间设置有配合导向轮,所述内传送段或外传送段相对侧的柔性传送部件依次绕经所述驱动轮、配合导向轮及所述内侧导向轮或外侧导向轮。8.。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体旋转门,其特征在于,每个单体旋转门的所述平开折叠门翼由门翼驱动机构驱动相对中心轴转动。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双体旋转门,其特征在于,每个单体旋转门具有四个绕所述中心轴转动的门翼,其中至少一个为所述平开折叠门翼。权 利 要 求 书CN 202090787 UCN 202090792 U 1/5页3双体旋转门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旋转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体旋转门。背景技术0002 现有技术中,在建筑物通行入口处大多使用旋转门。旋转门在满足双向通行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有效防止冷热空气交换,以符合节约能源和隔绝噪音等技术发展趋势。0003 根据单体使。
7、用数量进行划分,现有的旋转门主要包括单体旋转门和双体旋转门两大类。其中,双体旋转门由两个单体旋转门并列设置,相比之下,双体旋转门的单位时间通流效率较高。0004 然而,现有双体旋转门只具有旋转门的单一功能,行人通行速度受到限制,因此无法进一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通流量。此外,受其自身结构的限制,现有双体旋转门无法满足大型物品通行等特殊的通行要求。0005 有鉴于此,亟待针对现有的双体旋转门进行优化设计,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实用新型内容0006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双体旋转门,以有效提高其单位时间通流效率,并可满足宽通道的特殊通行要求。0007 本实用新型提供。
8、的双体旋转门,包括横向并列设置的两个单体旋转门,每个单体旋转门具有左右相对设置并形成纵向通道的固定弧壁和移动弧壁,且两个单体旋转门的所述移动弧壁相邻设置;所述移动弧壁由至少两个弧壁移动体围合而成,每个单体旋转门的至少两个弧壁移动体可绕各自中心轴分别向内外两侧转动与所述固定弧壁围合,且每个单体旋转门具有与中心轴铰接的平开折叠门翼。0008 优选地,所述移动弧壁由内侧弧壁移动体和外侧弧壁移动体围合而成。0009 优选地,每个单体旋转门的所述内侧弧壁移动体和外侧弧壁移动体均由弧壁驱动机构驱动向内外两侧转动。0010 优选地,所述弧壁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顶板上方的柔性传送部件、内侧导向轮、中部导向轮和外。
9、侧导向轮;在水平投影面内,所述内侧导向轮和外侧导向轮对称设置在所述中部导向轮的两侧,所述柔性传送部件首尾相连绕成近“8”字形,且近“8”字形的两个环部分别套装在所述内侧导向轮和外侧导向轮上,近“8”字形的交叉部均与所述中部导向轮的远离中心轴侧相抵;所述内侧导向轮与中部导向轮之间的远离中心轴侧的所述柔性传送部件形成内传送段,所述外侧导向轮与中部导向轮之间的远离中心轴侧的所述柔性传送部件形成外传送段,所述内侧弧壁移动体和外侧弧壁移动体分别挂装在呈外凸圆弧状的所述内传送段和外传送段上。0011 优选地,所述柔性传送部件由电机驱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内侧导向轮和/或外侧导向轮相联接。说 明 书CN。
10、 202090787 UCN 202090792 U 2/5页40012 优选地,所述柔性传送部件由电机驱动,所述弧壁驱动机构还包括带动所述柔性传送部件的驱动轮,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驱动轮相联接。0013 优选地,所述驱动轮与所述内传送段或外传送段相对侧的柔性传送部件相抵,且在所述驱动轮与所述中部导向轮之间设置有配合导向轮,所述内传送段或外传送段相对侧的柔性传送部件依次绕经所述驱动轮、配合导向轮及所述内侧导向轮或外侧导向轮。0014 优选地,每个单体旋转门的所述平开折叠门翼由门翼驱动机构驱动其相对中心轴转动。0015 优选地,每个单体旋转门具有四个绕所述中心轴转动的门翼,其中至少一个为所述平。
11、开折叠门翼。0016 根据实际需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体旋转门可在普通旋转门功能和平开门功能之间切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每个单体旋转门的固定弧壁和移动弧壁左右相对设置,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纵向通道;两个单体旋转门的移动弧壁相邻设置,该移动弧壁由至少两个弧壁移动体围合而成,并可绕各自的中心轴向内外两侧转动。0017 本方案在旋转门状态下运行时,分体式的弧壁移动体围合在固定弧壁的相对侧,即两个单体旋转门独立运行;此状态下,转动中心轴调整该平开折叠门翼为与通行方向相垂直的姿态,切换至单体平开门工作模式。而当分体式的弧壁移动体围合在固定弧壁的内外两侧时,此状态下,分别转动两单。
12、体中心轴调整相应的平开折叠门翼大致在同一直线上,切换至双体平开门工作模式。0018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移动弧壁由内侧弧壁移动体和外侧弧壁移动体围合而成;每个单体旋转门的内侧弧壁移动体和外侧弧壁移动体均通过弧壁驱动机构驱动向内外两侧转动。具体地,柔性传送部件首尾相连绕成近“8”字形,并与内侧导向轮、中部导向轮和外侧导向轮相配合形成外凸圆弧状的内传送段和外传送段,分别用于挂装内侧弧壁移动体和外侧弧壁移动体。在电机驱动下,该全封闭的柔性传送部件受三个导向轮的引导按照既定的轨迹运行,以中部导向轮为分界,内传送段和外传送段可同步相对或相向作弧向转动,这样,挂装在内传送段和外传送段上的分体式移动弧壁。
13、可随着电机的正、反转向两个方向打开或关闭。具有结构设计合理,动作可靠的特点。0019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体旋转门可适用于任何建筑物通行出入口,特别适用于具有特殊通行要求的建筑物。附图说明0020 图1是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双体旋转门的轴侧示意图;0021 图2为图1中所示双体旋转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0022 图3是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双体旋转门处于单体平开门工作模式的示意图;0023 图4和图5分别示出了具体实施方式中双体旋转门在两种平开门功能状态之间切换的操作顺序的示意图;0024 图6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双体旋转门处于固定宽通道状态的示意图;0025 图7为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弧壁驱动机构的轴侧示意图。
14、;0026 图8为图7的A部放大图;说 明 书CN 202090787 UCN 202090792 U 3/5页50027 图9为图7的B部放大图;0028 图10为图9的C向视图;0029 图11为图7中所示柔性传送部件与各轮在水平投影面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0030 图12为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弧壁驱动机构的柔性传送部件与各轮在水平投影面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0031 图中:0032 固定弧壁1、移动弧壁2、内侧弧壁移动体21、外侧弧壁移动体22、中心轴3、平开折叠门翼4、铰接轴41、弧壁驱动机构5、柔性传送部件51、内侧导向轮52、中部导向轮53、外侧导向轮54、驱动轮55、配合导向轮56、电机。
15、6、张紧轮7。具体实施方式0033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双体旋转门,以有效提高其单位时间通流效率,并可满足宽通道的特殊通行要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0034 请参见图1,该图为本实施方式所述双体旋转门的轴侧图。0035 如图所示,该双体旋转门包括横向并列设置的两个单体旋转门,根据实际需要,该双体旋转门可在普通旋转门功能和平开门功能之间切换。0036 需要明确的是,此处所使用的方位词“横向”是以两个单体旋转门的转动中心所在直线为基准定义的,相应地,下文所使用的方位词“纵向”以该“横向”为基准,两者大致呈相互垂直的状态。应当理解,方位词“横向”和“纵向”的使用并不限定本申请。
16、请求保护的范围。为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发明点所在,请一并参见图2,该图为图1中所示双体旋转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0037 结合图2所示,每个单体旋转门均具有左右相对设置并形成纵向通道的固定弧壁1和移动弧壁2,且两个单体旋转门的移动弧壁2相邻设置,以便于根据实际需要转动移动弧壁2,在两个单体旋转门的相邻位置处形成固定的宽通道。0038 本方案中,移动弧壁2由内侧弧壁移动体21和外侧弧壁移动体22围合而成,每个单体旋转门的侧弧壁移动体21和外侧弧壁移动体22可绕各自中心轴3分别向内外两侧转动与固定弧壁1围合。0039 每个单体旋转门均为四翼旋转门。本方案中,其中一个门翼与中心轴3铰接可折叠,即绕铰接轴4。
17、1转动的平开折叠门翼4,以便于实现单体平开门或者双体平开门的功能,提高单位时间的通行效率。也就是说,一方面在旋转门功能状态下,该平开折叠门翼4可与其他三个门翼均布对称设置,两单体旋转门独立运行;另外,如图3所示,转动中心轴3调整该平开折叠门翼4为与通行方向相垂直的姿态,即可切换至单体平开门工作模式。0040 可以理解的是,该中心轴3的结构形式可以任意选择,只要满足与顶板(图1中未示出)连接并可带动门翼4转动实现旋转门通行的基本功能,均在本申请请求保护范围内,而不局限于轴类。本文中所述“内”、“外”方位词是以建筑物为基准定义的,同样,此处“内”、“外”方位词的应用并不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004。
18、1 根据实际需要,可将每个单体旋转门的侧弧壁移动体21和外侧弧壁移动体22可绕各自中心轴3分别向内外两侧转动与固定弧壁1围合。请一并参见图4和图5,分别示出了移动弧壁2和平开折叠门翼4的操作顺序示意图。说 明 书CN 202090787 UCN 202090792 U 4/5页60042 以下简述该双体旋转门在两种平开门功能状态之间切换的操作过程。0043 首先,四个门翼停留位置的排列方式为“+”字状,即分别转动两单体中心轴3调整相应的平开折叠门翼4大致在同一直线上,如图3所示,两个单体旋转门的平开折叠门翼4相对设置;然后,内侧弧壁移动体21和外侧弧壁移动体22如图4中箭头所示分别向内外两侧转。
19、动;直至内侧弧壁移动体21和外侧弧壁移动体22分别与相应的固定弧壁1围合,如图5所示,切换至双体平开门工作模式。0044 另外,如图6所示,还可以将两个平开折叠门翼4绕其与中心轴3的铰点转动90后固定,即可满足敞开式固定宽通道的功能需求,在该双体旋转门的中部形成固定的宽通道。0045 特别说明的是,本申请的核心设计思想对于二翼、三翼等旋转门同样适用,而不仅局限于图中所示的四翼旋转门。此外,对于多翼旋转门而言,其平开折叠门翼4也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一个,实际上,各门翼可均采用平开折叠门翼的设计。显然,采用一个平开折叠门翼4配合形成固定的宽通道,从加工制造成本的角度考虑为最优方案。0046 显然,在。
20、旋转门状态下运行时,移动弧壁2的位置状态如图2中所示。每个单体门供出入用的通道纵向设置,与行人的通行方向平行,这样,行人通过旋转门时无需改变通行方向,给使用者带来较佳的直观感受,符合旋转门的常规使用习惯;另外,此状态下,每个单体的出入口均分别独立,其旋转门翼在入口处不会形成运动的动态交叉,提高了整机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同时,两个单体门旋转门的使用者之间也不会产生人流干扰,大大增强了行人通行的便捷性及安全性,同时提升了通行量。0047 可以理解的是,本方案的移动弧壁2由内外两个弧壁移动体构成,当然也可以由三个以上的弧壁移动体围合而成,只要满足使用需要均可。0048 本方案中,每个单体旋转门的内侧弧。
21、壁移动体21和外侧弧壁移动体22均通过弧壁驱动机构驱动向内外两侧转动。具体请参见图7、图8、图9和图10,其中,图7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弧壁驱动机构的轴侧示意图,图8为图7的A部放大图,图9为图7的B部放大图,图10为图9的C向视图。0049 该弧壁驱动机构5包括设置在顶板(图中未示出)上方的柔性传送部件51、内侧导向轮52、中部导向轮53和外侧导向轮54。在水平投影面内,内侧导向轮52和外侧导向轮54对称设置在中部导向轮53的两侧,柔性传送部件51首尾相连绕成近“8”字形,结合图11所示,该图为各导向轮在水平投影面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显然,本方案中近“8”字形的柔性传送部件51即为数字“8”的。
22、变形,该近“8”字形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对称形状。0050 近“8”字形的两个环部分别套装在内侧导向轮52和外侧导向轮54上,近“8”字形的交叉部均与中部导向轮53的远离中心轴侧相抵。在内侧导向轮52与中部导向轮53之间的远离中心轴3一侧的柔性传送部件51形成内传送段E,在外侧导向轮54与中部导向轮53之间的远离中心轴3侧的柔性传送部件51形成外传送段F,内传送段E和外传送段F均呈外凸圆弧状。这样,内侧弧壁移动体21和外侧弧壁移动体22体分别挂装在呈外凸圆弧状的所述内传送段E和外传送段F上,该柔性传送部件51由电机6驱动沿导向轮确定的运动轨迹位移,从而带动弧壁移动体相对于中心轴3实现转动。0051。
23、 显然,中部导向轮53与柔性传送部件51同时存在两个导向接触位置,如图8所示,该中部导向轮53轴向设置两个与柔性传送部件51的截面形状相适配的导向槽,以确保说 明 书CN 202090787 UCN 202090792 U 5/5页7柔性传送部件51能够顺畅地沿着预定的运动轨迹位移。0052 电机6的输出轴可以通过驱动轮带动柔性传送部件51位移。如图所示,该弧壁驱动机构5还包括带动柔性传送部件51的驱动轮55和配合导向轮56。驱动轮55与内传送段E相对侧的柔性传送部件51相抵,且在驱动轮55与中部导向轮53之间设置有配合导向轮56,内传送段E相对侧的柔性传送部件51依次绕经驱动轮55、配合导向。
24、轮56及内侧导向轮52。当然也可以是这样的设计(图中未示出),驱动轮55与外传送段F相对侧的柔性传送部件51相抵,且在驱动轮55与中部导向轮53之间设置有配合导向轮56,外传送段F相对侧的柔性传送部件51依次绕经驱动轮55、配合导向轮56及外侧导向轮54。在电机6驱动下,该全封闭的柔性传送部件51受三个导向轮的引导按照既定的轨迹运行,以中部导向轮53为分界,内传送段E和外传送段F可同步相对或相向作弧向转动,这样,挂装在内传送段E和外传送段F上的分体式移动弧壁可随着电机6的正、反转向两个方向打开或关闭。0053 实际上,电机6的输出轴还可以与内侧导向轮52和/或外侧导向轮53相联接,该方式中柔性。
25、传送部件51与各轮在水平投影面内的位置关系如图12所示,通过内侧导向轮52和/或外侧导向轮53带动柔性传送部件51,可最大限度的减少机械损失。0054 为确保柔性传送部件51的张力始终不变,可在内传送段E和外传送段F相对侧的柔性传送部件51处设置张紧轮7。0055 特别说明的是,电机6的参数选配可根据实际旋转门的尺寸及所需驱动力等参数设定,同时电机至执行部件之间的动力传输路径上可选择的设置减速器,以提高输出扭矩,由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实现上述技术选择,故本文不再赘述。0056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说 明 书CN 202090787 UCN 202090792 U 1/9页8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090787 UCN 202090792 U 2/9页9图2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090787 UCN 202090792 U 3/9页10图4图5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090787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