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移动式无压风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轴移动式无压风门.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017510 U(45)授权公告日 2011.10.26CN202017510U*CN202017510U*(21)申请号 201120125404.5(22)申请日 2011.04.18E21F 1/10(2006.01)(73)专利权人姚松松地址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经济开发区大庙镇后姚二队123号(72)发明人姚松松 姚均生(74)专利代理机构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代理人高坤明(54) 实用新型名称双轴移动式无压风门(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轴移动式无压风门,属于矿井或隧道的风门技术领域。它包括由边框和门梁组成的门框,门框内装有门。
2、扇,门扇为单扇,门扇的正面装有由上铰接轴、下铰接轴、折叠架和边轴组成的旋转折叠机构,门扇通过旋转折叠机构与门框连接;门扇的背面装有由上承压转轴和下承压转轴组成的可移动的旋转承压轴;上承压转轴的上端装有上滑轮,门梁上固定有与上滑轮相对应的上滑轮槽;下承压转轴的下端装有下滑轮,在门扇下部的地面或门槛上固定有下滑轮槽。本实用新型用在矿井风压较大的地点不会产生变形漏风;开关更为灵活自由,能实现双扇风门的同向开启,同时具有双向隔风的作用,提高了便利性、可靠性和安全性。(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3 页CN 202。
3、017511 U 1/1页21.一种双轴移动式无压风门,它包括主要由两边的边框(1)和上部的门梁(10)组成的门框,门框内装有与门框严密配合的可转动的门扇(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门扇(2)为单扇,门扇的正面装有由上铰接轴(5)、下铰接轴(5)、折叠架(6)和边轴(7)组成的旋转折叠机构,门扇(2)通过所述的旋转折叠机构与门框连接;门扇的背面装有由上承压转轴(9)和下承压转轴(3)组成的可移动的旋转承压轴;所述的上承压转轴(9)和所述的下承压转轴(3)在同一轴线上,上承压转轴(9)可旋转的固定在门扇(2)背面上部的正中间,上承压转轴(9)的上端装有上滑轮(9-1),所述的门梁(10)上固定有与。
4、所述的上滑轮(9-1)相对应的上滑轮槽(8),所述的上滑轮(9-1)伸入所述的上滑轮槽(8)内与上滑轮槽的内侧壁相接触;所述的下承压转轴(3)可旋转的固定在门扇(2)背面下部的正中间,下承压转轴(3)的下端装有下滑轮(3-1),所述的门扇(2)下部的地面或门槛上固定有与所述的下滑轮(3-1)相对应的下滑轮槽(4),所述的下滑轮(3-1)伸入所述的下滑轮槽(4)内与下滑轮槽的内侧壁相接触;在门扇的正面,所述的边轴(7)可旋转的固定在所述门框的一侧,边轴(7)上固定连接有所述的折叠架(6),折叠架(6)的另一侧的上、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的上铰接轴(5)和下饺接轴(5),上饺接轴(5)和下饺接轴(5。
5、)在同一轴线上,上铰接轴(5)和下铰接轴(5)可旋转的固定在门扇(2)正面靠近边轴(7)的一侧,在门扇闭合时,上铰接轴(5)和下铰接轴(5)的轴线与边轴(7)的轴线的距离大于上饺接轴(5)和下铰接轴(5)的轴线至门扇(2)中心线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移动式无压风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门扇(2)下部的地面上两边有矿车导轨(12)时,所述的下滑轮槽(4)的长度小于两边的矿车导轨(12)内侧之间的距离,所述的下滑轮槽(4)的两端有可供所述的下滑轮(3-1)通过的开口,所述的下滑轮(3-1)的下端面高于所述的矿车导轨(12)的上端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轴移动式无压风门,其特。
6、征在于:所述的折叠架(6)包括横向设置的上支臂(6-2)和下支臂(6-1),所述的上支臂(6-2)和下支臂(6-1)之间连接有竖直设置的支撑杆(6-3),所述的上支臂(6-2)一端连接所述的上铰接轴(5),另一端连接所述的边轴(7)的上部;所述的下支臂(6-1)一端连接所述的下铰接轴(5),另一端连接所述的边轴(7)的下部;所述的支撑杆(6-3)中部有连接杆(6-4)与所述的边轴(7)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轴移动式无压风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门扇(2)上有观察窗(2-1)和/或把手(2-2)。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移动式无压风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门扇(2)上有观察窗(2-。
7、1)和/或把手(2-2)。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轴移动式无压风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门扇(2)的底部有密封挡帘(13)。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移动式无压风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门扇(2)的底部有密封挡帘(13)。权 利 要 求 书CN 202017510 UCN 202017511 U 1/4页3双轴移动式无压风门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压风门,属于矿井或隧道的风门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 矿井风门的作用是控制井下巷道的风流,以方便通风、行人和通车。目前,煤矿使用的风门有普通风门和无压风门两种。普通风门的缺点是:风压大时人工开启困难,在关闭时容易挤人和损坏风门;实。
8、现自动开关时可靠性较差,容易损坏;不能代替反向风门。普通风门和自动开关风门在较多的地点已被无压风门所代替,现有的无压风门虽然有很多优点,如可实现无压开关、可双向隔风代替反向风门,但是,在现场使用时也存在不足:在开关风门时只能采用双扇风门,通过两个门扇相刈旋转来实现无压开关。但两个门扇无法同向开关,而且现有无压风门,在风门承受风压作用力时其平衡连杆机构作用在门扇上力的支点都在门扇的上部,不在门扇的对称中心位置,所以在门扇承受风压作用力较大时及易产生门扇变形、漏风,影响其隔风性能。发明内容0003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轴移动式无压风门,它是一种单门扇就可以实现受力平。
9、衡的无压风门,解决风门受压大导致变形带来的漏风问题,采用双门扇时又可实现同向开关,所谓双轴移动式是指由上、下承压转轴组成的旋转承压轴、和由上、下铰接轴组成的折叠铰接轴可随着门扇的开关而移动位置。0004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双轴移动式无压风门,它包括主要由两边的边框和上部的门梁组成的门框,门框内装有与门框严密配合的可转动的门扇,所述的门扇为单扇,门扇的正面装有由上铰接轴、下铰接轴、折叠架和边轴组成的旋转折叠机构,门扇通过所述的旋转折叠机构与门框连接;门扇的背面装有由上承压转轴和下承压转轴组成的可移动的旋转承压轴;所述的上承压转轴和所述的下承压转轴在同一轴线上,上承压转轴可旋。
10、转的固定在门扇背面上部的正中间,上承压转轴的上端装有上滑轮,所述的门梁上固定有与所述的上滑轮相对应的上滑轮槽,所述的上滑轮伸入所述的上滑轮槽内与上滑轮槽的内侧壁相接触;所述的下承压转轴可旋转的固定在门扇背面下部的正中间,下承压转轴的下端装有下滑轮,所述的门扇下部的地面或门槛上固定有与所述的下滑轮相对应的下滑轮槽,所述的下滑轮伸入所述的下滑轮槽内与下滑轮槽的内侧壁相接触;在门扇的正面,所述的边轴可旋转的固定在所述门框的一侧,边轴上固定连接有所述的折叠架,折叠架的另一侧的上、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的上铰接轴和下铰接轴,上铰接轴和下铰接轴在同一轴线上,上铰接轴和下铰接轴可旋转的固定在门扇正面靠近边轴的。
11、一侧,在门扇闭合时,上铰接轴和下铰接轴的轴线与边轴的轴线的距离大于上铰接轴和下铰接轴的轴线至门扇中心线的距离。000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在所述的门扇下部的地面上两边有矿车导轨时,所述的下滑轮槽的长度小于两边的矿车导轨内侧之间的距离,所述的下滑轮槽的两端有可供说 明 书CN 202017510 UCN 202017511 U 2/4页4所述的下滑轮通过的开口,所述的下滑轮的下端面高于所述的矿车导轨的上端面。000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折叠架包括横向设置的上支臂和下支臂,所述的上支臂和下支臂之间连接有竖直设置的支撑杆,所述的上支臂一端连接所述的上铰接轴,另一端连接所述的边。
12、轴的上部;所述的下支臂一端连接所述的下铰接轴,另一端连接所述的边轴的下部;所述的支撑杆中部有连接杆与所述的边轴相连。000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门扇上有观察窗和/或把手。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门扇的底部有密封挡帘。0009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0010 1、双轴移动式无压风门可实现单扇和双扇风门无压开关,由于上承压转轴和下承压转轴组成的旋转承压轴处在门扇的正中间位置,使得单个门扇具有两个中心对称的受力点,在风压较大地点使用也不会产生门扇变形漏风;门扇受风压的作用力都集中在旋转承压轴上,在门扇旋转移动开启时不会感到有风压的作用,在门扇向一侧移动时是靠。
13、旋转承压轴上的滑轮滚动移动的,同时采用了由上铰接轴、下铰接轴、折叠架和边轴组成的旋转折叠机构,所以不会感到有阻力,使得风门的开启和关闭非常的灵活自由,改变了普通单扇风门风压大不易开启的缺点,也克服了风门关闭时易挤人和损坏的缺陷。0011 2、若采用双扇风门,由于采用了由上饺接轴、下铰接轴、折叠架和边轴组成的旋转折叠机构,还能实现双扇风门的同向开启,同时具有双向隔风的作用。0012 3、本实用新型单扇门一般用在行人巷道或通车较少的地点,本实用新型双扇门可以设置在行人和通车频繁地点,或着是风门尺寸较大的地点。本实用新型和现有的无压风门比较,其便利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有大幅提高。附图说明0013 下。
14、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0014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0015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的放大图。0016 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的放大图。0017 图4是图1的C-C剖视图的放大图。0018 图5是图1的D-D剖视图。0019 图6是图5门扇开启状态示意图。0020 图中,1、边框,2、门扇,2-1、观察窗,2-2、把手,3、下承压转轴,3-1、下滑轮,4、下滑轮槽,5、下铰接轴,5、上铰接轴,6、折叠架,6-1、下支臂,6-2、上支臂,6-3、支撑杆,6-4、连接杆,7、边轴,7-1、下轴座,7-2、上轴座,8、上滑轮槽,9、上承压转轴,9-1、上滑轮,10、门梁,。
15、11、地面,12、矿车导轨,13、密封挡帘。具体实施方式0021 如附图所示的一种双轴移动式无压风门,它包括主要由两边的边框1和上部的门梁10组成的门框,门框内装有与门框严密配合的可转动的门扇2,所述的门扇2为单扇,门扇的正面装有由上铰接轴5、下铰接轴5、折叠架6和边轴7组成的旋转折叠机构,门扇2通过所述的旋转折叠机构与门框连接;门扇的背面装有由上承压转轴9和下承压转轴3组说 明 书CN 202017510 UCN 202017511 U 3/4页5成的可移动的旋转承压轴。0022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上承压转轴9和下承压转轴3在同一轴线上,上承压转轴9可旋转的固定在门扇2背面。
16、上部的正中间,正中间的位置是指门扇的总体宽度的中心线位置,即对于有错口的门而言,门的宽度是指将两端错口的长度全部计入的总宽度。如图2、图3所示,上承压转轴9的上端装有上滑轮9-1,所述的门梁10上固定有与所述的上滑轮9-1相对应的上滑轮槽8,上滑轮9-1伸入上滑轮槽8内,可沿上滑轮槽8的内壁自由滑动,上滑轮槽8两端封闭;如图1、图4、图5所示,所述的下承压转轴3可旋转的固定在门扇2背面下部的正中间,下承压转轴3的下端装有下滑轮3-1,在门扇2下部的地面11上固定有与所述的下滑轮3-1相对应的下滑轮槽4,下滑轮3-1伸入下滑轮槽4内,可沿下滑轮槽4的内壁自由滑动。在门扇2下部的地面上两边有矿车导。
17、轨12时,所述的下滑轮槽4位于两边的矿车导轨12之间,与两边的矿车轨道保持一定距离便于矿车通过;下滑轮槽4的两端有可供所述的下滑轮3-1通过的开口,下滑轮3-1的下端面高于所述的矿车导轨12的上端面。0023 如图1所示,边轴7可旋转的固定在所述门框的一侧,边轴7的下端通过下轴座7-1安装在侧边1上,边轴7的上端通过上轴座7-2安装在门梁10上。0024 如图1、图2、图5所示,边轴7上固定连接有所述的折叠架6,折叠架6的另一侧的上、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的上铰接轴5和下铰接轴5,上铰接轴5和下铰接轴5在同一轴线上,上铰接轴5和下铰接轴5可旋转的固定在门扇2正面靠近边轴7的一侧,在门扇闭合时,上。
18、铰接轴5和下铰接轴5的轴线与边轴7的轴线的距离大于上铰接轴5和下铰接轴5的轴线至门扇2中心线的距离。在图5中,门扇完全闭合,设上铰接轴5和下铰接轴5的轴线至边轴7的轴线在图上的水平距离即折叠架旋转的半径为L,上承压转轴9和下承压转轴3的轴线即门扇2的中心线至边轴7在图上的水平距离为b,下承压转轴3的轴线至边轴7的轴线在图上的垂直距离为a,则L(b/2)+(a/2),满足该关系式能实现门扇的正常旋转移动。0025 如图1所示,所述的折叠架6包括横向设置的上支臂6-2和下支臂6-1,所述的上支臂6-2和下支臂6-1之间连接有竖直设置的支撑杆6-3,所述的上支臂6-2一端连接所述的上铰接轴5,另一端。
19、连接所述的边轴7的上部;所述的下支臂6-1一端连接所述的下铰接轴5,另一端连接所述的边轴7的下部;所述的支撑杆6-3中部有连接杆6-4与所述的边轴7相连。折叠架6的一边可以和门扇2相互转动折叠,另一边安装在门框上可以旋转。0026 所述的门扇2上还装有观察窗2-1和把手2-2。0027 所述的门扇2的底部有密封挡帘13。002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门扇与门框是通过旋转折叠机构连接的,因此门扇在开启过程中既绕自身的中心旋转又折叠旋转了折叠架6,同时,上承压转轴9和下承压转轴3沿各自的滑槽向侧边滑动,使门扇最终移动至侧边,门扇完全打开后的状态可参考图6。由于上承压转轴和下承压转轴组成的旋转承。
20、压轴处在门扇的正中间位置,使得单个门扇具有两个中心对称的受力点,在风压较大地点使用也不会产生门扇变形漏风,而且门扇受风压的作用力都集中在旋转承压轴上,在门扇旋转移动开启时不会感到有风压的作用,在门扇向一侧移动时是靠滑轮滚动移动的,所以也不会感到有阻力,门的开启和关闭非常的灵活自由。风门关闭的过程与则之相反。说 明 书CN 202017510 UCN 202017511 U 4/4页60029 本实用新型单扇门一般用在行人巷道或通车较少的地点。在行人和通车频繁地点,或着是风门尺寸较大的地点,本实用新型可以对称设置而成双扇门。若采用双扇风门,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旋转折叠机构,还能实现双扇风门的同向开启,同时具有双向隔风的作用。说 明 书CN 202017510 UCN 202017511 U 1/3页7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017510 UCN 202017511 U 2/3页8图2图3图4图5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017510 UCN 202017511 U 3/3页9图6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017510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