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陶瓷制造中一种无釉陶,它包括如下特征:陶胎材质是以粘土的混合物配比成坯料,并经混炼、成形和烧结而成,材质外表具有色泽面。 在“陶瓷工艺学”(江苏省宜兴陶瓷工艺学校编,1985年轻工业出版社。第110页、468页,615页)公开了使罐盆类土器的外表有银灰色表层的方法,即上述土器在土窑中烧成后,趁热移入可燃物如谷壳、松叶、秫秸等,然后闭窑以还原气氛处理。另外上述书中还公开了使青砖外表有银灰色光泽面的技术方法,即向砖窑内进水还原,使高价铁被还原成低价铁,同时由燃料所产生的碳氢化合物在高温下分解成碳黑,沉积在粘土颗粒的表面而形成一层碳素薄膜。另外上述书中还公开了在制品表面着电光釉地方法,即在马弗炉中对已施着色氧化物的精陶釉的制品在800℃下作第二次还原烧成,同时移入木片、沥青或浸透石油的布片。烧成制品显示一种特殊闪光和金属虹彩。上述罐砖之类的银灰色面应提高色泽度,而电光釉面有施釉及重烧一次之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公开技术的不足之外而提供一种无釉陶,该陶外表有在光线下泛银白色、以及在向光处为金黄色而整体有金属光泽的薄膜层面。此处所谓光线是指白炽灯光或室内自然可见光或阳光的光线。该无釉陶本说明书定名为“银陶”。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表达到:以紫砂土、黑土和粘土作坯料原料,另外为增加坯体强度应加入少量瓷土原料,对某一坯料主要成份测定为:SiO
264.35%,Al
2O
320.6%,Fe
2O
33.29%。成形干燥后进行压平磨光工艺。采取一次烧成,上限温度在1100℃-1200℃之间。在临近烧成闭窑止火之前投入沥青,投入量以窑内空间容量按每立方米10公斤总计。投入沥青之前为去尘和降温到900℃-1000℃之间应排尽烟气,投入沥青后密闭,自然冷却后出窑。
下边再结合一种银陶论述其制法:
(一)配料
(1)黑土及紫砂(产地江西省余干县),其百分含量成份如表:
成份 SiO
2Al
2O
3Fe
2O
3CaO MgO K
2O Na
2O 烧失量
原料
余干黑土 58.13 14.28 0.06 0.14 0.20 2.76 1.69 1.66
余干紫砂 69.72 15.85 5.82 0.59 0.82 3.08 0.82 1.17
(2)粘土(产地江西省余干县),其百分含量成份如表:
成份 SiO
2Al
2O
3Fe
2O
3烧失量
原料
余干粘土 57.12 20.79 9.41 9.4
(3)配比:按重量百分比,黑土50%、紫砂土15%、粘土30%和高岭土5%,组成坯料。
(二)加工
将黑土、紫砂及粘土拌匀后进行浸泡清化后,用200目孔度过滤除杂。滤后泥浆进行陈腐,时间15天左右。
(三)成形
对陈腐后泥浆采取注浆或拉坯成形,成形后晾干,干燥期为7天左右,在干燥期间当坯体含水量在8%-12%的条件下,运用有机玻璃、贝壳、雨花石进行压平磨光。
(四)烧成:
(1)预热:从点火到800℃,时间90分钟。
(2)升温:从800℃至1000℃,时间60分钟。
(3)高温:从1000℃至1200℃,时间60分钟。
(4)排烟保温:在烧炼到高温时进行,时间30分钟。温度在900℃至1000℃之间。
(5)投入沥青后闭窑。
(6)自然冷却24小时后出窑,拭去烟尘即得制品。上述窑为马弗窑。
对上述样品测试为:容重1624公斤/立方米,吸水率15.6%,孔隙率25.3%,白度44-58,光泽度60-74。肉眼观察陶器外表银白色而略带灰兰色,在白炽灯光或室内自然可见光或阳光的光线下,陶器外表向光处为金黄色而整体具有明显的金属光泽。
由于陶制品的品种较多,它们之间的化学成份、矿物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制造方法常相似或交错,然而在应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常用陶有从用途、原料及坯料致密程度不同分类,也有以胎色来分类及命名。如:灰陶、黑陶、红陶和白陶。(上述观点见前述“陶瓷工艺学”第2、10、11、12、14页及书末附表O-1,另参阅“中国陶瓷史”一书,中国硅酸盐学会编,1982年文物出版社,第38页、42页、72页)。由此本发明这种无釉陶定名为“银陶”,该陶外表膜这种色泽靠近或近似银金属光泽的效果,既区别并优于灰陶的低光泽度的银灰色,虽未施釉但又有似电光釉的闪光,与所谓的“银釉”相比有造成效果的方法相异而效果相似之长,(陶器表面有一层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物质,人们把它称为银釉。见上述陶瓷史一书第115页)更与所谓“电光水”或“银水”的造成效果的附加工艺方法截然相异。上述效果在《贵妃出浴》雕塑品中,真所谓“银装素裹”,逼近人的肤色,比彩釉陶瓷质更真实古朴,光泽适中,不火辣又不阴沉,显得含蓄,在陶瓷装饰效果上新增的这一外观效果实为其他陶瓷装饰方法所不能替代。鉴此,银陶作为一种新陶种可望在工艺陶器业开拓出新前景,实现自古以来中国制陶人“点土成金”的技术上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