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装置.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041784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9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494266.6

申请日:

2014.09.24

公开号:

CN104515226A

公开日:

2015.04.15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4F 5/00申请日:20140924|||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F24F 5/00登记生效日:20160229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变更后权利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日本大阪府变更后权利人:日本大阪府|||公开

IPC分类号:

F24F5/00; F24F11/00

主分类号:

F24F5/00

申请人: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藤井泰树; 下田博树; 参纳彩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13-199528 2013.09.26 JP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22

代理人:

龙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吸气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壳;和设置在主体壳内的热泵装置、热交换部和风机。热交换部具有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风路和第二热交换风路。另外,除湿装置具有:从吸气口经由第一热交换风路、吸热器、第二热交换风路、和散热器至吹出口的除湿风路;和从吸气口经由吸热器、第二热交换风路、和散热器至吹出口的第1旁通风路。而且,在第1旁通风路设置有开闭第1旁通风路的开闭部,并且开闭部与控制部连接,控制部在除霜运转时使压缩机停止使风机运转,并且打开开闭部。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吸气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壳;和
设置在所述主体壳内的热泵装置、热交换部和风机,
所述热泵装置包括压缩机、散热器、膨胀部和吸热器,
所述热交换部具有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风路和第二热交换风 路,
所述除湿装置具有:
从所述吸气口经由所述第一热交换风路、所述吸热器、所述第二 热交换风路、和所述散热器至所述吹出口的除湿风路;和
从所述吸气口经由所述吸热器、所述第二热交换风路、和所述散 热器至所述吹出口的第1旁通风路,
由所述风机从所述吸气口吸入到所述主体壳内的空气,被分开至 所述除湿风路和所述第1旁通风路,
在所述第1旁通风路设置有开闭所述第1旁通风路的开闭部,并 且所述开闭部与控制部连接,
所述控制部在除霜运转时使所述压缩机停止使所述风机运转,并 且打开所述开闭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旁通风路的从所述吸气口至所述开闭部的距离,比所述 除湿风路的从所述吸气口至所述第一热交换风路的距离短。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开闭部打开时,所述开闭部的一部分突出至所述除湿风路 的从所述吸气口至所述第一热交换风路之间。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壳的一侧上部设置所述吸气口,
从所述主体壳内的一侧至另一侧依次设置所述吸热器、所述热交 换部、所述散热器和所述风机,
所述散热器的散热器上端部,位于比所述吸热器、所述热交换部、 和关闭状态的所述开闭部的开闭部上端部更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除湿装置具有从所述吸气口不经由所述吸热器和所述第二热 交换风路而经由所述散热器至所述吹出口的第2旁通风路,
所述散热器的散热器上部与所述吸气口相对,当所述开闭部打开 时,所述开闭部的一部分突出至所述第2旁通风路的从所述吸气口至 所述散热器之间。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测定所述吸热器的温度的温度测定部,
在所述温度测定部的测定值比规定的温度高的情况下,所述控制 部进行所述压缩机和所述风机的运转并进行关闭所述开闭部的除湿运 转,
在所述温度测定部的测定值为规定的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所述控 制部进行所述除霜运转。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测定部设置在所述吸热器的吸热器下部。

说明书

说明书除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制冷循环进行冷却除湿的除湿装置。
背景技术
利用制冷循环进行冷却除湿的除湿装置例如公开在日本特开 2005-214533号公报中。这种除湿装置包括具有吸气口和吹出口的主体 壳以及设置在主体壳内的制冷循环装置、热交换部和风机。
制冷循环装置由压缩机、和依次设置在压缩机的下游的散热器、 膨胀部和吸热器形成。热交换部具有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风路和 第二热交换风路。另外,由风机从吸气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 部分依次经由第一热交换风路、吸热器、第二热交换风路和散热器从 吹出口送出而形成除湿风路。
发明内容
但是,在现有的除湿装置中,在低温季节时,有时在吸热器中除 湿时产生的水分冻结,在吸热器的表面产生霜。于是,如果制冷循环 的运转停止,仅利用由风机进行的送风使该霜融化,则存在需要较长 时间的技术问题。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除湿装置的除霜能力缩短除霜时间。
因此,本发明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吸气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壳; 和设置在主体壳内的热泵装置、热交换部和风机。热泵装置包括压缩 机、散热器、膨胀部和吸热器。热交换部具有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 换风路和第二热交换风路。另外,除湿装置具有:从吸气口经由第一 热交换风路、吸热器、第二热交换风路、和散热器至吹出口的除湿风 路;和从吸气口经由吸热器、第二热交换风路、和散热器至吹出口的 第1旁通风路。由风机从吸气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被分开至除 湿风路和第1旁通风路。在第1旁通风路设置有开闭第1旁通风路的 开闭部,并且开闭部与控制部连接,控制部在除霜运转时使压缩机停 止使风机运转,并且打开开闭部。
这种除湿装置在除霜运转时打开第1旁通风路的开闭部,将从吸 气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第一热交换风路而直接送 入吸热器。其结果,向吸热器的空气的风量增加并且送到吸热器的空 气不在第一热交换风路中被预冷。因此,温度高的空气被送到吸热器, 附着于吸热器的霜被有效地融化,除霜时间缩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该除湿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该除湿装置的热交换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该除湿装置的开闭部的立体图。
图5是该除湿装置的控制部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除 湿装置的主体壳1为箱形状。主体壳1的外周面的前方侧(一侧)具 有吸气口7,在顶面的背面侧(另一侧)具有吹出口13。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在 主体壳1内设置有热泵装置30、热交换部6和风机10。
热泵装置30包括压缩机2、散热器3、作为膨胀部的毛细管4和 吸热器5。而且,将这些组件利用制冷剂配管19依次连接,形成制冷 循环。在吸热器5中,成为除湿对象的空气被冷却除湿。散热器3与 吸热器5相对配置。散热器3位于主体壳1中的背面侧(另一侧)附 近,吸热器5位于主体壳1中的前面侧(一侧)附近。
热交换部6的下表面倾斜。热交换部6设置在从吸热器5向散热 器3的风路中。而且,热交换部6具有作为铅垂方向上的风路的第一 热交换风路8和作为水平方向上的风路的第二热交换风路9。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热交换部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所示,热交换部6例如为直交流型的显热交换器,将由树脂或 金属等构成的第1传热板6a和第2传热板6b交替层叠而形成。
如图2所示,风机10包括:涡旋形状的壳体部14;固定于壳体部 14的电机部15;和由电机部15驱动旋转的叶片部16。壳体部14具有 吸入口17和排出口18。吸入口17与散热器3相对。即,吸热器5、 热交换部6、散热器3和吸入口17配置在一直线上。
如箭头A、B所示,通过风机10从吸气口7吸入空气。箭头A的 空气流入第一热交换风路8的作为热交换部6的上表面的流入口8a, 与已经被吸热器5冷却除湿后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预冷,从作为热 交换部6的下表面的流出口8b排出。然后,通过吸热器5被冷却除湿。 冷却除湿后的空气,从第二热交换风路9的热交换部6的流入口9a再 次进入热交换部6,被从流入口8a流入的空气加热,从流出口9b排出, 在散热器3中进一步被加热,由风机10送出至除湿装置外。该路径为 除湿风路11。
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在于,使附着于图2的吸热器5的霜融化的 除霜运转。该除霜运转在第1旁通风路12的开闭部21打开的状态下, 使风机10运转。具体而言,具有通过风机10使从吸气口7吸入到主 体壳1内的空气(箭头A)的一部分依次经由吸热器5、热交换部6的 第二热交换风路9和散热器3向吹出口13送出的第1旁通风路12。
这样,通过风机10从吸气口7吸入到主体壳1内的空气被分开至 除湿风路11和第1旁通风路12。除湿风路11是从吸气口7经由第一 热交换风路8、吸热器5、第二热交换风路9和散热器3至吹出口13 的风路。另外,第1旁通风路12是从吸气口7经由吸热器5、第二热 交换风路9和散热器3至吹出口13的风路。
第1旁通风路12设置有开闭第1旁通风路12的开闭部21。开闭 部21与控制部20连接。在除霜运转时,控制部20使压缩机2停止使 风机10运转,打开第1旁通风路12的开闭部21。
即,控制部20在除霜运转时打开第1旁通风路12的开闭部21, 从吸气口7吸入到主体壳1内的空气(箭头A)的一部分不通过热交 换部6的第1热交换风路8而直接送到吸热器5。
其结果,向吸热器5送出的风量增加。而且,直接向吸热器5送 出的空气不在热交换部6的第一热交换风路8被预冷,所以温度高的 空气被送到吸热器5。由此,附着于吸热器5的霜被有效地融化。因此, 除湿装置的除霜能力变高,除霜时间缩短。
另外,第1旁通风路12的从吸气口7至开闭部21的距离,比除 湿风路11的从吸气口7至热交换部6的第1热交换风路8的距离短。 即,与除湿风路11相比,第1旁通风路12的通风阻力较小。因此, 第1旁通风路12与除湿风路11相比流过较多的空气,吸热器5的霜 被有效地融化。
另外,当第1旁通风路12的开闭部21打开时,开闭部21的至少 一部分突出至除湿风路11的从吸气口7至热交换部6的第1热交换风 路8之间。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开闭部的立体图。如图4 所示,开闭部21包括开闭板部24和转动电机部25。
如图2所示,开闭板部24设置在主体壳1的前面侧(一侧)与吸 热器5之间,为向上方凸的形状的曲面板。通过转动电机部25,以开 闭板部24的吸热器5侧为转动中心,开闭板部24的主体壳1的背面 侧(另一侧)在俯仰方向上转动。开闭板部24向仰角方向转动时,开 闭部21打开,开闭板部24向俯角方向转动时,开闭部21关闭。在此, 开闭板部24向仰角方向转动,开闭部21打开时,开闭板部24的至少 一部分突出至从除湿风路11的吸气口7至热交换部6的第一热交换风 路8之间。
由此,在除湿风路11流动的空气(箭头A)的一部分,被开闭部 21的开闭板部24导向第1旁通风路12,在第1旁通风路12流动的空 气增加。第1旁通风路12与除湿风路11相比流过较多的空气,所以 吸热器5的霜被更快地融化。
另外,如图2所示,主体壳1的前面侧的一侧上部设置有吸气口7。 从主体壳1内的前面侧的一侧向背面侧的另一侧依次设置有吸热器5、 热交换部6、散热器3和风机10。散热器3的散热器上端部3a位于比 吸热器5、热交换部6和关闭状态的开闭部21的开闭部上端部21a更 靠上方的位置。而且,散热器3的散热器上部3b与吸气口7相对。
由此,通过风机10从吸气口7吸入到主体壳1内的空气中的箭头 B所示的空气,经由散热器3被送到吹出口13。这成为第2旁通风路 22。即,第2旁通风路22是从吸气口7不经由吸热器5和第二热交换 风路9而经由散热器3至吹出口13的风路。
因此,通过风机10从吸气口7吸入到主体壳1内的空气的一部分, 不经由热交换部6(第一热交换风路8和第二热交换风路9)和吸热器 5而被送到散热器3。即,从吸气口7吸入到主体壳1内的空气,被分 为通过除湿风路11的空气(箭头A)和通过第2旁通风路22的空气 (箭头B)。
其结果,被送到热交换部6和吸热器5的空气,被保持为除湿能 力最佳的风量,并且被送到散热器3的风量增加,所以能够防止除湿 能力的下降。另外,第2旁通风路22是与除湿风路11相比通风阻力 少的风路,所以能够降低风机10的输出增加。
另外,如图2所示,散热器3的散热器上端部3a位于比吸热器5、 热交换部6和关闭状态的开闭部21的开闭部上端部21a更靠上方的位 置。散热器3的散热器上部3b与吸气口7相对。当第1旁通风路12 的开闭部21打开时,开闭部21的一部分突出至第2旁通风路22的从 吸气口7至散热器3之间。
即,开闭板部24向仰角方向转动而打开开闭部21时,开闭板部 24的至少一部分向第2旁通风路22的从吸气口7至散热器3的风路突 出。由此,在第2旁通风路22流动的空气(箭头B)也被开闭板部24 导向第1旁通风路12,在第1旁通风路12流动的空气增加。第1旁通 风路12与除湿风路11相比流过较多的空气,所以吸热器5的霜被更 快地融化。
另外,如图2所示,在除湿装置设置有测定吸热器5的温度的温 度测定部23。在温度测定部23的测定值比规定的温度高的情况下,控 制部20进行压缩机2和风机10的运转,并且进行关闭第1旁通风路 12的开闭部21的除湿运转。另外,在温度测定部23的测定值为规定 的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20使压缩机2停止并且使风机10运转, 进行打开第1旁通风路12的开闭部21的除霜运转。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控制部的流程图。使用图2 和图5对除湿运转和除霜运转进行说明。
首先,除湿装置的除湿运转开始时,由控制部20测量除湿运转时 间。该除湿运转时间经过时间Ts(图5的S1)时,控制部20利用温 度测定部23测定吸热器5的温度,将该温度测定值ts与作为规定的温 度的t0进行比较(图5的S2)。
在此,控制部20在温度测定值ts比规定的温度t0高的情况下,继 续进行除湿运转也继续进行吸热器5的温度测定。然后,比较温度测 定值ts和规定的温度t0(图5的S2),在温度测定部23的温度测定值 ts成为规定的温度t0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20使风机10运转并且使压 缩机2停止,进行打开第1旁通风路12的开闭部21的除霜运转(图5 的S3)。
其中,规定的温度t0是作为吸热器5开始产生霜的温度的零下 0.5℃至零上0.5℃的范围,0℃最好。即,吸热器5的温度为开始产生 霜的温度时能够进行除霜运转,所以霜容易快速融化。
接着,控制部20对该除霜运转的运转时间进行累计。比较累计时 间Td和规定的除霜运转时间T1(图5的S4)。在此,如果累计时间 Td比规定的除霜运转时间T1短,则控制部20比较温度测定值ts和规 定的温度t0(图5的S5)。然后,在温度测定值ts比规定的温度t0低的 情况下,继续进行除霜运转再次比较累计时间Td和规定的除霜运转时 间T1(图5的S4)。然后,控制部20在温度测定值ts为规定的温度t0以上的情况下,结束除霜运转(图5的S6),变更为除湿运转。例如, Ts=25分钟,T1=10分钟。
另外,温度测定部23设置于吸热器5的吸热器下部5a。即,在除 霜运转时,吸热器5的霜从吸热器5的上部开始融化,所以通过将温 度测定部23设置于吸热器下部5a,能够可靠地检测到吸热器5的霜融 化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2中,从压缩机2排出的制冷剂从 散热器3的下方流入向上方流出。接着,制冷剂经由毛细管4从吸热 器5的上方流入向下方流出,返回压缩机2。即,根据图2也可以明确, 在开闭部21开放时,室内暖的空气经由第1旁通风路12被吹向吸热 器5的温度最低的部分。由此,能够有效地进行除霜。

除湿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除湿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除湿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除湿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除湿装置.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吸气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壳;和设置在主体壳内的热泵装置、热交换部和风机。热交换部具有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风路和第二热交换风路。另外,除湿装置具有:从吸气口经由第一热交换风路、吸热器、第二热交换风路、和散热器至吹出口的除湿风路;和从吸气口经由吸热器、第二热交换风路、和散热器至吹出口的第1旁通风路。而且,在第1旁通风路设置有开闭第1旁通风路的开闭部,并且开闭部与控制部连接,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供热;炉灶;通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