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4041630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710248.7

申请日:

2014.11.28

公开号:

CN104528942A

公开日:

2015.04.2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2F 3/32申请日:20141128|||公开

IPC分类号:

C02F3/32; C02F3/34

主分类号:

C02F3/32

申请人:

浙江绿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谢尚侃; 庄旭超; 叶诺

地址:

310013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文三路398号1704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33233

代理人:

王梨华; 陈丽霞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改善污染水体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微生物缓释管管内填充复合微生物制剂;B.通过水生植物将微生物缓释管应用于污染水体或者底泥中;C.随着水生植物的生长,微生物缓释管管中的微生物逐步释放出来,附着在沉水植物上,形成生物膜。本发明采用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本发明采用填充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微生物缓释管,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稳定性、耐冲洗性能,另外也提高了微生物菌的负载量以及微生物菌的增殖,总的来说,达到了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的目的。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选取管径为16mm、长度为10-20cm的微生物缓释管,微生物缓释管两 头密封,管身打小孔,微生物缓释管管内填充0.05-0.1g复合微生物制剂;
B.水生植物的根或茎上,捆绑一根微生物缓释管,在水深为0.5-2米的底 泥中种植捆绑有微生物缓释管的水生植物和/或种植到浮游植物框架中,且使微 生物缓释管处在底泥中或水中;
C.随着水生植物的生长,微生物缓释管管中的微生物逐步释放出来,附着 在沉水植物上,形成生物膜。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微生物缓释管为PVC管。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其 特征在于:水生植物为沉水植物或者浮游植物。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骤B中,每株沉水植物的根或茎上捆绑一根微生物缓释管,在水深为 0.5-2米的底泥中,种植捆绑有微生物缓释管的沉水植物。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浮游植物选取长度为10cm的微生物缓释管。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骤B中,将10株浮游植物分为一丛,一丛浮游植物中间绑微生物缓释 管,再将其种植到浮游植物框架中。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沉水植物选取长度为20cm的微生物缓释管。

说明书

说明书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改善污染水体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 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乡水环境遭遇到 空前的威胁。已有调查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水环境生态90%以上已丧失了 基本功能,城乡河道因污染和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河道水质已基本处于V类和 劣V类水质,多数河道水体污染严重、富营养化,最主要的污染指标是高锰酸 钾指数(CODMn)和氨氮,此外河水大多变黑变臭、病原菌超标,造成了严峻 的环境生态形势,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村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安全。因而对城乡 水环境的修复是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环境治理方法以微生物修复法的应用和研究最为广泛,因为这类方 法具有费用低、处理效果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微生物净水剂以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为营养源,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但 是这类产品不管是片剂型、粉剂型还是液体型都有很大局限性,即它们只能在 封闭的且水深不超过2米的水域使用,遇到流动水域或湖泊网箱养殖就无能为 力,因为水流会将有益菌稀释,无法形成优势菌来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因此, 这一新技术作用受到很大局限性,有益活菌微生物净水剂自从问世5年来,一 直无法在江河湖泊网箱养殖和流动水域的水污染治理中使用。
此外,有些现有技术产品,完全靠化学交联将微生物菌吸附在载体的表面 上,制作成本大,且缓释效果差,只能用于观赏鱼或景观水等小水体使用,不 适合大面积流动水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公开了一种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 水体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取管径为16mm、长度为10-20cm的微生物缓释管,微生物缓释管两 头密封,管身打小孔,微生物缓释管管内填充0.05-0.1g g复合微生物制剂;
B.水生植物的根或茎上,捆绑一根微生物缓释管,在水深为0.5-2米的底 泥中种植捆绑有微生物缓释管的水生植物和/或种植到浮游植物框架中,且使微 生物缓释管处在底泥中或水中;
C.随着水生植物的生长,微生物缓释管管中的微生物逐步释放出来,附着 在沉水植物上,形成生物膜。
作为优选,微生物缓释管为PVC管。
作为优选,水生植物为沉水植物或者浮游植物。
作为优选,步骤B中,每株沉水植物的根或茎上捆绑一根微生物缓释管, 在水深为0.5-2米的底泥中,种植捆绑有微生物缓释管的沉水植物。
作为优选,浮游植物选取长度为10cm的微生物缓释管。
作为优选,步骤B中,将10株浮游植物分为一丛,一丛浮游植物中间绑微 生物缓释管,再将其种植到浮游植物框架中。
作为优选,沉水植物选取长度为20cm的微生物缓释管。
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采用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一方面,水生植物 为微生物净水菌或菌群的着床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当微生物净水缓 释体放置于水中,附着在水生植物上的微生物净水菌或菌群复活,并开始繁殖, 附着在沉水植物上形成生物膜,逐步吸收水中的氨氮有机物和亚硝酸盐等,达 到净水的目的。再一方面,同时采用沉水植物和浮游植物,双管齐下,同时作 用于水体表面和深水区域,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更好。
(2)将微生物缓释管作为复合微生物制剂的载体,微生物缓释管两头密封, 管身打小孔,使微生物制剂具有较佳的缓释功能。
(3)微生物缓释管结合力比一般载体的强,因此微生物菌不会在水流冲击 下轻易脱落,释放的活菌快速发挥净水作用的同时,也被水稀释或冲散,因此 也不会对水体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或其他不良影响。
(4)本发明利用高效微生物和复合酶相结合的方法,污水治理见效快,脱 氮效率高,真正达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运用本发明的方法治理城乡污染河道 水体,一周后,污染水体的能见度从30-40cm提高到80-90cm,氨氮降解率达 到99%以上。经过3-5个月的环境检测,发现氨氮一直维持在Ⅲ类水质以内, 净水水质较好。本发明的方法突破了现有技术的治标不治本,一次投入治理后 可多年维持生态平衡,不仅净水效果明显,水质检测指标稳定、不反弹,而且 降低了运行成本。
(5)本发明采用填充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微生物缓释管,一方面大大提高了 稳定性、耐冲洗性能,另外也提高了微生物菌的负载量以及微生物菌的增殖, 总的来说,达到了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取管径为16mm、长度为10cm的微生物缓释管,微生物缓释管两头 密封,管身打小孔,微生物缓释管管内填充0.05g复合微生物制剂;
B.沉水植物的根上,捆绑一根微生物缓释管,在水深为0.5米的底泥中种 植捆绑有微生物缓释管的沉水植物,且使微生物缓释管处在底泥中或水中;
C.随着沉水植物的生长,微生物缓释管管中的微生物逐步释放出来,附着 在沉水植物上,形成生物膜。
实施例2
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取管径为16mm、长度为15cm的微生物缓释管,微生物缓释管两头 密封,管身打小孔,微生物缓释管管内填充0.075g复合微生物制剂;
B.每株沉水植物的根或茎上捆绑一根微生物缓释管,在水深为0.8米的底 泥中,种植捆绑有微生物缓释管的沉水植物。
C.随着沉水植物的生长,微生物缓释管管中的微生物逐步释放出来,附着 在沉水植物上,形成生物膜。
其中,微生物缓释管为PVC管。
实施例3
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取管径为16mm、长度为12cm的微生物缓释管,微生物缓释管两头 密封,管身打小孔,微生物缓释管管内填充0.1g复合微生物制剂;
B.每株沉水植物的根或茎上捆绑一根微生物缓释管,在水深为2米的底泥 中,种植捆绑有微生物缓释管的沉水植物。
C.随着沉水植物的生长,微生物缓释管管中的微生物逐步释放出来,附着 在沉水植物上,形成生物膜。
其中,微生物缓释管为PVC管。
复合微生物制剂,包含微生物和复合酶两类组分:
(1)微生物由保藏号为CCTCC NO:M2011423的地衣芽孢杆菌BFT-4 (BacillusLicheniformis BFT-4),保藏号为CCTCC NO:M2011425的施氏假单胞 菌BRH-(6 Pseudomonasstutzeri BRH-6),和保藏号为CCTCC NO:M2011427的 恶臭假单胞菌BRZ-1(Pseudomonasputida BRZ-1)组成,其中,所述各组分微 生物在微生物总质量中的质量百分比为:地衣芽孢杆菌BFT-430-60%,施氏假 单胞菌BRH-625-35%,恶臭假单胞菌BRZ-115-35%;
(2)复合酶包括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复合酶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 为:蛋白酶40%-60%,淀粉酶15-25%,纤维素酶25%-35%,其中,酶活均 不小于1万U/g。
实施例4
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取管径为16mm、长度为20cm的微生物缓释管,微生物缓释管两头 密封,管身打小孔,微生物缓释管管内填充0.1g复合微生物制剂;
B.将10株浮游植物分为一丛,一丛浮游植物中间绑微生物缓释管,再将其 种植到浮游植物框架中。
C.随着浮游植物的生长,微生物缓释管管中的微生物逐步释放出来,附着 在沉水植物上,形成生物膜。
实施例5
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取管径为16mm、长度为15cm的微生物缓释管,微生物缓释管两头 密封,管身打小孔,微生物缓释管管内填充0.05g复合微生物制剂;
B.将10株浮游植物分为一丛,一丛浮游植物中间绑微生物缓释管,且捆绑 到浮游植物的根上,再将其种植到浮游植物框架中。
C.随着浮游植物的生长,微生物缓释管管中的微生物逐步释放出来,附着 在沉水植物上,形成生物膜。
其中,微生物缓释管为PVC管。
实施例6
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取管径为16mm、长度为10-20cm的微生物缓释管,微生物缓释管两 头密封,管身打小孔,微生物缓释管管内填充0.08g复合微生物制剂;沉水植物 选取长度为20cm的微生物缓释管。
B.将10株浮游植物分为一丛,一丛浮游植物中间绑微生物缓释管,且捆绑 到浮游植物的茎上,再将其种植到浮游植物框架中。
C.随着浮游植物的生长,微生物缓释管管中的微生物逐步释放出来,附着 在沉水植物上,形成生物膜。
复合微生物制剂,包含微生物和复合酶两类组分:
(1)微生物由保藏号为CCTCC NO:M2011423的地衣芽孢杆菌BFT-4 (BacillusLicheniformis BFT-4),保藏号为CCTCC NO:M2011425的施氏假单胞 菌BRH-(6 Pseudomonasstutzeri BRH-6),和保藏号为CCTCC NO:M2011427的 恶臭假单胞菌BRZ-1(Pseudomonasputida BRZ-1)组成,其中,所述各组分微 生物在微生物总质量中的质量百分比为:地衣芽孢杆菌BFT-430-60%,施氏假 单胞菌BRH-625-35%,恶臭假单胞菌BRZ-115-35%;
(2)复合酶包括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复合酶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 为:蛋白酶40%-60%,淀粉酶15-25%,纤维素酶25%-35%,其中,酶活均 不小于1万U/g。
实施例7
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取管径为16mm、长度为12cm的微生物缓释管,微生物缓释管两头 密封,管身打小孔,微生物缓释管管内填充0.06g复合微生物制剂;
B.每株沉水植物的茎上捆绑一根微生物缓释管,在水深为2米的底泥中, 种植捆绑有微生物缓释管的沉水植物;
C.将10株浮游植物分为一丛,一丛浮游植物中间绑微生物缓释管,再将其 种植到浮游植物框架中;
D.微生物缓释管管中的微生物逐步释放出来,附着在沉水植物上,形成生 物膜。
其中,微生物缓释管为PVC管。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 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专利的涵盖范围。

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改善污染水体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微生物缓释管管内填充复合微生物制剂;B.通过水生植物将微生物缓释管应用于污染水体或者底泥中;C.随着水生植物的生长,微生物缓释管管中的微生物逐步释放出来,附着在沉水植物上,形成生物膜。本发明采用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污染水体。本发明采用填充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微生物缓释管,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稳定性、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