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烘干机.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4041570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3.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35948.4

申请日:

2013.06.25

公开号:

CN104520494A

公开日:

2015.04.1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6F 58/22申请日:20130625|||公开

IPC分类号:

D06F58/22

主分类号:

D06F58/22

申请人:

伊莱克斯家用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尼古拉·里德; 阿尔贝托·比松; 朱塞佩·罗西; 卡卢姆·阿姆斯特朗; 基姆·米歇尔

地址:

比利时布鲁塞尔

优先权:

12175287.7 2012.07.06 EP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代理人:

魏金霞; 高源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衣物烘干机(1),包括外部壳体(2)和空气过滤筒(15),外部壳体(2)具有前壁(2a),前壁设置有衣物装载/卸载通过开口,空气过滤筒(15)以可移除的方式配装到由衣物干燥气流(f)穿过的通风口(10)中。空气过滤筒(15)包括大致袋状或兜状的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120),该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定尺寸成插入/塞入到通风口(10)中并且构造成阻止进入气流(f)中的悬浮的绒毛和/或线头颗粒;空气过滤筒(15)还包括大致袋状或兜状的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130),该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配装/凹进到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120)中从而被穿过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120)的大致相同的气流(f)穿过、构造成阻止进入气流(f)中的悬浮的绒毛和/或线头颗粒、和以滑动的方式机械地联接至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120)。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衣物烘干机(1),所述衣物烘干机(1)包括外部壳体(2) 和空气过滤筒(15),所述外部壳体(2)具有前壁(2a),所述前壁(2a) 设置有衣物装载/卸载通过开口,所述空气过滤筒(15)以可移除的方式 配装到由衣物干燥气流(f)所穿过的通风口(10)中,所述空气过滤 筒(15)包括大致袋状或兜状的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120, 220),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120,220)定尺寸成插入/ 塞入到所述通风口(10)中并且构造成阻止进入所述气流(f)中的悬 浮的绒毛和/或线头颗粒;
所述衣物烘干机的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过滤筒(15)进一步包括大 致袋状或兜状的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130,230):
-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130,230)配装/凹进到所 述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120,220)中从而被穿过所述第 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120,220)的大致相同的气流(f) 所穿过;
-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130,230)构造成阻止进入 所述气流(f)中的悬浮的绒毛和/或线头颗粒;以及
-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130,230)以滑动的方式机 械地联接至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12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烘干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和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30;120,130;220,230)包括构造 成用于阻止进入所述气流(f)中的悬浮的绒毛和/或线头颗粒的能透过 空气的侧壁(21,31;121,131;221,231),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 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30;120,130;220,230)进一步包括导引 表面(34,34a;134,134a;234,234a),所述导引表面(34,34a; 134,134a;234,234a)以滑动的方式相互联接,使得所述第一和第二 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之间的一个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30,120, 130;220,230)能够相对于另一个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20,130, 120;230,22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可滑动地移动,在所述第 一位置中,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120,220)的能透过空 气的侧壁(21,121,221)面对且叠置于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 (30,130,230)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31,131,231),在所述第二 位置中,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120,220)的所述能透过 空气的侧壁(21,121,221)与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130, 230)的所述能透过空气的侧壁(31,131,231)的叠置被消除。

3.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 述空气过滤筒(15)还包括能透过空气的上盖(22,122,222),所述 能透过空气的上盖(22,122,222)刚性地关联/固定至或者所述第一空 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220)或者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 以封闭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220)或所述第二空气过滤 外壳或容器(130)的上口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透过空 气的上盖(22,122,222)分成能够选择性地彼此分开的两个互补件(25, 125,225),并且,所述两个互补件(25,125,225)中的每一个互补 件永久地刚性固定至或者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220)的 或者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的相应的门扇状件(23,132, 223),以允许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220)或者所述第二 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以类似书本的方式打开。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透过空 气的上盖(22,122,222)的所述两个互补件(25,125,225)结合有 能够手动操作的卡扣锁定机构(26,126,226),所述卡扣锁定机构(26, 126,226)构造成用于在所述两个互补件(25,125,225)相互联接而 形成/构成所述能透过空气的上盖(22,122,222)时将所述两个互补件 (25,125,225)选择性地刚性锚定至彼此。

6.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烘干机(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120,220)和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外 壳或容器(30,130,230)分成能够彼此分开的两个互补的门扇状件(23, 123,223;32,132,232),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120, 220)和/或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130,230)的所述门扇 状件铰接至彼此以绕旋转轴线(A,A’,B)旋转,使得所述第一空气 过滤外壳或容器(20,120,220)和/或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 130,230)能够以类似书本的方式打开。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气 过滤外壳或容器(30,130,230)的每个门扇状件(32,132,232)定 形/构造成与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120,220)的相应的门 扇状件(23,123,223)机械地联接,从而能够使一者(32,132,232) 相对于另一者(23,123,223)滑动。

8.  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的所述两个门扇状件(32)侧向地彼此铰接 以沿着与所述旋转轴线(A)大致垂直或平行的旋转轴线(B)旋转, 从而使得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能够以类似书本的方式打 开。

9.  根据任一权利要求6至8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定形/构造成能够穿过形成在所述第一空 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一侧上的通过开口或槽口(27)以类似抽屉 的方式手动地从该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中抽出,所述第二空 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能够沿与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 的所述两个门扇状件(23)的所述旋转轴线(A)平行的方向(d)抽出。

10.  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还设置有能够手动操作的卡扣锁定机构 (35),所述卡扣锁定机构(35)构造成用于将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 或容器(30)选择性地刚性锚定至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

11.  根据权利要求2以及任一权利要求8至10所述的衣物烘干机,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 的所述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1)与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 的所述能透过空气的侧壁(31)被间隙分开。

12.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 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220)的门扇状件(123,223)和所述第二空 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230)的门扇状件(132,232)能够沿与所 述旋转轴线(A’)大致垂直的方向(d’)相对于彼此滑动。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 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220)的门扇状件(123,223)和所述第二空 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230)的门扇状件(132,232)能够在第一操 作位置与第二操作位置之间相对于彼此滑动,在所述第一操作位置中, 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230)的门扇状件(132,232)的 能透过空气的侧壁(131,231)叠置于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 (120,220)的对应的门扇状件(123,223)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121, 221),在所述第二操作位置中,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 220)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121,221)与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 器(130,230)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131,231)的叠置被消除。

14.  根据权利要求2以及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 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 220)的所述能透过空气的侧壁(121,221)与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 或容器(130,230)的所述能透过空气的侧壁(131,231)配对成与所 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230)的所述能透过空气的侧壁(131, 231)局部地平行。

15.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气流(f)流体连通地设置有热泵系统(18),以从所述气流(f) 移除湿气并向所述气流(f)释放热。

说明书

说明书衣物烘干机
本发明涉及一种衣物烘干机。
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转筒式家用衣物烘干机,下文的说明仅 作为示例提到转筒式衣物烘干机而不意味着任何通用性损失。
已知的是,目前市场上的转筒式家用衣物烘干机通常包括:构造 成用于安置在地板上的大致平行六面体形状的外部箱状壳体;构造成 用于容纳要干燥的衣物的大致圆筒形的可旋转滚筒,该可旋转滚筒以 轴向旋转的方式容纳在壳体内部,从而绕大致水平定向的纵向基准轴 线旋转,并且该可旋转滚筒正对形成在壳体的前壁中的衣物装载/卸 载开口;铰接至壳体的前壁以旋转至关闭位置以及旋转离开关闭位置 的舷窗式门,门在该关闭位置中完全抵靠壳体的前壁安置以封闭衣物 装载/卸载开口并且气密密封该可旋转滚筒;容纳在壳体内部的电动 马达组件,该电动马达组件构造成用于驱动可旋转滚筒绕其纵向基准 轴线旋转;容纳在壳体内部的闭路热风发生器,该闭路热风发生器构 造成使热空气流在可旋转滚筒内循环,其中热空气流具有非常低的含 湿量并且穿过可旋转滚筒在滚筒内的衣物上方流动,从而快速干燥衣 物;以及最后的电子中央控制单元,该电子中央控制单元控制马达组 件和热风发生器两者以根据命令执行存储在该中央控制单元中的用 户可选择的干燥周期中的一个周期。
在目前市售的大多数的转筒式家用衣物烘干机中,可旋转滚筒进 一步由大致圆筒形的刚性管状本体构成,该刚性管状本体通常由金属 材料制成并且在箱状壳体内部大致水平地延伸,该刚性管状本体与衣 物装载/卸载开口局部地对准。该刚性管状本体还可以构造成用于安 置在多个空转支承辊上,该多个空转支承辊与滚筒的纵向基准轴线局 部平行地设置在管状本体的两个轴向端部处,并且该多个空转支承辊 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固定至箱状壳体,以允许管状本体绕其水平定向的 纵向基准轴线自由地旋转。管状本体的圆形前边缘围绕衣物装载/卸 载开口并且以大致气密的并且轴向旋转的方式联接至箱状壳体的前 壁;而管状本体的圆形后边缘紧靠箱状壳体的后壁并且以大致气密的 并且轴向旋转的方式直接联接至所述后壁。
闭路热风发生器又包括:空气再循环管道和电动离心式风扇,该 空气再循环管道在箱状壳体的底部上延伸并且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 端部,该第一端部直接连接至在管状本体的后边缘的周长内形成在箱 状壳体的后壁中的第一通风口,该第二端部直接连接至形成在界定壳 体的前壁上的衣物装载/卸载开口的环状框架上的第二通风口,该电 动离心式风扇沿着空气再循环管道定位并且该电动离心式风扇构造 成产生通过空气再循环管道和可旋转滚筒在闭合环路中流动的气流。
由热风发生器产生的热空气流通常经由形成在箱状壳体的后壁 中的第一通风口进入管状本体,在管状本体内部流过管状本体的整个 长度,并且最终经由在界定壳体的前壁上的衣物装载/卸载开口的环 状框架上形成的第二通风口流出管状本体。
闭路热风发生器还包括空气冷却装置和空气加热装置,该空气冷 却装置沿着空气再循环管道定位,并且该空气冷却装置构造成对来自 可旋转滚筒的潮湿空气进行冷却,以使得气流内的过剩的湿气冷凝, 该空气加热装置沿着空气再循环管道定位在空气冷却装置的下游,并 且该空气加热装置构造成用于加热来自空气冷却装置并且被引回至 可旋转滚筒的除湿后的气流,使得引回到可旋转滚筒中的气流被加热 至一定温度,该温度优选但非必需地大于等于从该可旋转滚筒流出的 湿空气的温度。
最后,闭路热风发生器设置有空气过滤构件,该空气过滤构件沿 着空气再循环管道设置在空气冷却装置的上游以防止绒毛和/或线头 颗粒到达并且堵塞空气冷却装置、空气加热装置和离心式风扇。
在目前市售的一些转筒式家用衣物烘干机中,空气过滤构件由大 致楔状的滤筒构成,该滤筒以可移除的方式配装到在界定壳体的前壁 上的衣物装载/卸载开口的环状框架上形成的通风口中而覆盖/封闭整 个通风口。因此,当舷窗门位于敞开的位置中时,允许用户为了定期 清洁的目的手动地将楔状滤筒从形成在界定衣物装载/卸载开口的环 状框架上的通风口中抽出。
DE8437357U1公开了一种用于衣物烘干机的楔状滤筒,该楔状 滤筒包括具有V形横截面的大致袋状或兜状的刚性外壳,并且该楔 状滤筒的尺寸构造成用于插入/塞入形成在界定衣物装载/卸载开口的 环状框架上的通风口中而覆盖/封闭整个通风口。该袋状刚性外壳还 分成彼此侧向铰接的两个或四个门扇状件,使得刚性外壳能够以类似 书本或活页的方式打开。每个门扇状件的平坦的中央部设置有较大的 贯穿开口,该贯穿开口由能够将绒毛和/或线头颗粒阻止在袋状刚性 外壳内的密网筛网完全覆盖。
遗憾的是,由于该滤筒的特定结构允许绒毛和/或线头颗粒聚积在 内部门扇状件和外部门扇状件的相对面上从而在打开滤筒时产生一些 问题,因此DE8437357U1的楔状滤筒的定期清洁对用户而言特别令人 不快。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衣物烘干机,该衣物烘干机具有较容 易清洁的空气过滤筒。
按照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有一种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 以及优选但非必需的如任一从属权利要求中所述的具有空气过滤筒 的衣物烘干机。
现在将参照附图通过示例对本发明的非限制性实施方式进行描 述,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教示实现的转筒式家用衣物烘干机的立体 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移除了一些部件;
-图2为图1的衣物烘干机的截面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移除 了一些部件;
-图3为图1的衣物烘干机的空气过滤构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 体图;
-图4为图3的空气过滤构件的截面图;
-图5和图6示出了图3的空气过滤构件的两个部分分解的立体 图;
-图7为图1的衣物烘干机的空气过滤构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 体图;
-图8为图7的空气过滤构件的截面图;
-图9和图10示出了图7的空气过滤构件的两个部分分解的立 体图;
-图11和图12示出了图1的衣物烘干机的空气过滤构件的第三 实施方式的两个部分分解的立体图。
参照图1和图2,附图标记1总体指示转筒式家用衣物烘干机, 该转筒式家用衣物烘干机优选地但不是必需地包括:平行六面体形状 的外部箱状壳体2,该壳体2构造成用于安置在地板上并且设置有相 互面对的、大致竖直定向的前壁2a和后壁2b;大致圆筒形的可旋转 滚筒3,该可旋转滚筒3构造成用于容纳要干燥的衣物,并且该可旋 转滚筒3以轴向旋转的方式固定在箱状壳体2的内部而正对形成在壳 体2的前壁2a上的衣物装载/卸载通过开口;以及舷窗门4,该舷窗 门4铰接至壳体2的前壁2a而能够绕优选但非必需地竖直定向的基 准轴线旋转至关闭位置以及旋转离开关闭位置,舷窗门4在该关闭位 置中完全靠着前壁2a安置以封闭衣物装载/卸载开口并且大致气密地 密封可旋转滚筒3。
在箱状壳体2的内部,衣物烘干机1还包括:电动马达组件5, 该电动马达组件5构造成用于驱动可旋转滚筒3绕其纵向基准轴线旋 转;闭路热风发生器6,该闭路热风发生器6构造成使具有低湿度的 热空气流循环通过可旋转滚筒3,并且该热空气流在位于滚筒3内的 衣物上方流动并且快速地干燥滚筒3内的衣物;电子中央控制单元 (附图中未示出)控制马达组件5和热风发生器6以按照命令执行优 选但非必需地存储在该中央控制单元中的用户可选的干燥周期中的 一个周期,可以设置另一控制单元7用于控制压缩机19的操作。
参照图2,具体地,可旋转滚筒3优选地包括大致圆筒形形状的 刚性管状本体3,该刚性管状本体3优选地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且在箱 状壳体2的内部与优选大致水平定向的纵向基准轴线L共轴地延伸, 同时保持与箱状壳体2的前壁2a上的衣物装载/卸载开口局部地大致 对准。该大致圆筒形形状的刚性管状本体3还优选地构造成用于安置 在多个空转支承辊8上,该多个空转支承辊8大约设置在管状本体3 的两个轴向端部处,其中,该多个空转支承辊8的旋转轴线与管状本 体3的纵向基准轴线L局部地大致平行,并且该多个空转支承辊8 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固定至箱状壳体2以允许管状本体3绕其纵向基准 轴线L在箱状壳体2内部自由旋转。即使此处描述了滚筒由可旋转 辊支承,但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还覆盖其中滚筒由机械地连接至滚 筒后壁——即,与设置有用于将衣物装载至滚筒/从滚筒卸载的开口 的滚筒前壁相对的壁——的轴支承的结构。所述轴还设置用以使滚筒 旋转。
管状本体3的圆形前边缘3f围绕形成在箱状壳体2的前壁2a上 的衣物装载/卸载开口并且以大致气密和轴向旋转的方式联接至前壁 2a,优选地,其间插置有第一圆形密封垫圈。而管状本体3的圆形后 边缘3r紧靠箱状壳体2的后壁2b,并且以大致气密和轴向旋转的方 式直接联接至所述后壁2b,其间插置有第二圆形密封垫圈。前圆形 密封垫圈和后圆形密封垫圈因此与管状本体3的纵向基准轴线L大 致共轴。
由热风发生器6产生的热空气流优选地通过管状本体3的后口部 ——即,管状本体3的由后边缘3r界定的口部——进入管状本体3 中,在管状本体3内部流过该管状本体3的全部长度,并且最后通过 管状本体3的前口部——即,管状本体3的由前边缘3f界定的口部 ——流出管状本体,反之亦然。
也就是说,由热风发生器6产生的热空气流优选地经由第一通风 口9进入管状本体3,该第一通风口9以局部对准/面向管状本体3 的后口部的方式结合在壳体2的后壁2b中——即,结合在管状本体 3的后边缘3r的周长内,并且经由大致狭槽状的第二通风口10流出 管状本体3,该大致狭槽状的第二通风口10优选地结合在前壁2a上 界定箱状壳体2的衣物装载/卸载开口的环状框架中。
参照图1和图2,热风发生器6又构造成用于将空气从可旋转滚 筒3逐渐吸出;将来自可旋转滚筒3的空气冷却以提取并且留下从可 旋转滚筒3中吸出的空气中的过剩的水分;将除湿的空气加热至预定 温度,该预定温度通常高于来自可旋转滚筒3的空气的温度;并且最 后将加热的、除湿的空气返送到可旋转滚筒3中,在可旋转滚筒3 中,这些空气在滚筒内部的衣物上方流动并且将滚筒内部的衣物快速 地干燥。
换言之,热风发生器6允许对在可旋转滚筒3内循环的空气进行 连续地除湿和加热以快速地干燥滚筒内的衣物,并且热风发生器6 大致包括:
–空气再循环管道11,该空气再循环管道11具有第一端部 和第二端部,该第一端部与位于壳体2的后壁2b中的通风口9 直接连通,即,该第一端部流体地连接至位于壳体2的后壁2b 中的通风口9,该第二端部与优选地位于界定前壁2a上的衣物 装载/卸载开口的环状框架的中的通风口10直接连通,即,第二 端部流体地连接至优选地位于界定前壁2a上的衣物装载/卸载 开口的环状框架的中的通风口10;
–电动离心式风扇12(该电动离心式风扇12的蜗壳的一部 分在图1和图2中示出)或其他类型的空气循环泵,该电动离心 式风扇12或其他类型的空气循环泵沿着再循环管道11定位以在 再循环管道11内部产生流动穿过可旋转滚筒3并且在滚筒3内 的衣物上方流动的气流f;
–空气冷却装置13,该空气冷却装置13沿着空气再循环管 道11定位,优选但非必需地定位在离心式风扇12的上游,并且 构造成对来自可旋转滚筒3的潮湿的空气进行冷却以使气流f 内过剩的湿气快速冷凝;以及
–空气加热装置14,该空气加热装置14沿着空气再循环管 道11定位在空气冷却装置13的下游,并且也优选地定位在离心 式风扇12的上游,并且该空气加热装置14构造成用于对来自空 气冷却装置13并且被引回到可旋转滚筒3的除湿后的气流f进 行加热,使得引回到可旋转滚筒3的气流f被加热到一定温度, 该温度优选但非必需地高于等于流出该可旋转滚筒3的潮湿空 气的温度。
参照图2,热风发生器6最后包括优选地大致楔状的空气过滤筒 15,该空气过滤筒15以可移除的方式配装到通风口10中,该通风口 10优选地形成于在前壁2a上界定壳体2的衣物装载/卸载开口的环状 框架上。该空气过滤筒15定尺寸成覆盖/封闭整个通风口10,即,覆 盖/封闭空气再循环管道11的入口,并且该空气过滤筒15构造成阻 止进入气流f中的悬浮的绒毛和/或线头颗粒以防止该绒毛和/或线头 颗粒到达并且堵塞沿着空气再循环管道11定位的空气冷却装置13、 空气加热装置14和离心式风扇12。
参照图1和图2,在示出的示例中,特别地,外箱状壳体2优选 但非必需地包括大致平行六面体形状的下支承基座16和大致平行六 面体形状的上箱状柜体17,该下支承基座16构造成用于安置在地板 上,该上箱状柜体17刚性地固定至下支承基座16的顶部并且构造成 容纳可旋转滚筒3。
也就是说,可旋转滚筒3在上箱状柜体17内部、在支承基座16 的紧上方延伸,箱状壳体2的衣物装载/卸载开口形成在上箱状柜体 17的前壁中,并且舷窗门4铰接至该上箱状柜体17的前壁。
下支承基座16又优选但非必需地构造成用于在内部容纳空气再 循环管道11的中央/中间部段,并且热风发生器6的空气冷却装置13、 空气加热装置14和离心式风扇12优选地定位在空气再循环管道11 的所述中央/中间部段内。因此,下支承基座16优选但非必需地构造 成用于在内部容纳热风发生器6的一部分。
优选但非必需地,下支承基座16还构造成直接支承滚筒支承辊 8。换而言之,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管状本体3的空转辊8优选地 以轴向旋转的方式直接固定至下支承基座16的顶部。
参照图1和图2,热风发生器6优选但非必需地由热泵式闭路热 风发生器6构成,因此其设置有热泵回路18,该热泵回路18包括第 一空气/制冷剂热交换器和第二空气/制冷剂热交换器,第一空气/制冷 剂热交换器和第二空气/制冷剂热交换器两者定位在空气再循环管道 11内部,优选地定位在离心式风扇12的上游。
第一空气/制冷剂热交换器——通常被称为热泵回路的“蒸发器” ——位于空气再循环回路11内,并且第一空气/制冷剂热交换器构造 成移除/吸收来自可旋转滚筒3的气流f中的热量,因此形成热风发 生器6的空气冷却装置13。而第二空气/制冷剂热交换器——通常被 称为热泵回路的“冷凝器”——位于空气再循环管道11内在第一空 气/制冷剂热交换器13的下游,并且第二空气/制冷剂热交换器构造成 将热量释放至来自第一空气/制冷剂热交换器13的气流f,因此形成 热风发生器6的空气加热装置14。
在示出的示例中,具体地,第一空气/制冷剂热交换器13和第二 空气/制冷剂热交换器14沿着空气再循环管道11的结合到箱状壳体2 的下支承基座16中的部段一个接一个地设置。
除上文所述之外,热泵回路18还包括电动制冷剂压缩装置19和 膨胀阀或类似已知的无源的/操作的制冷剂膨胀装置(例如,毛细管, 恒温阀或电控膨胀阀),该电动制冷剂压缩装置19插置在空气/制冷 剂热交换器13的制冷剂出口与空气/制冷剂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入 口之间,并且该电动制冷剂压缩装置19构造成用于压缩引向热交换 器14的气态制冷剂,使得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在热交换器14的制冷 剂入口处比在热交换器13的制冷剂出口处高得多。该膨胀阀或类似 已知的无源/操作的制冷剂膨胀装置插置在空气/制冷剂热交换器14 的制冷剂出口与空气/制冷剂热交换器13制冷剂入口之间,并且其构 造成导致被引向空气/制冷剂热交换器13的制冷剂的快速膨胀,使得 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在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出口处比在空气/制冷剂 热交换器13的制冷剂入口处高得多。
根据未示出的不同的实施方式,热风发生器6可以包括作为空气 加热装置14的电加热器和作为空气冷却装置13的空气-空气式热交 换器,其中,气流f通过来自洗衣机周围环境并被排放至洗衣机周围 环境的空气进行冷却。还设置有适当的空气泵送装置以泵送环境空气 通过空气-空气式热交换器。
参照图1和图2,热风发生器6的离心式风扇12又优选但非必 需地定位在支承基座16的背部上,即,定位在箱状壳体2的后壁2b 上,该离心式风扇12构造成产生从空气再循环管道11的中央/中间 部段流动至位于壳体2的后壁2b中的通风口9的气流f。
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热风发生器6的离心式风扇12优选地大 体在空气再循环管道11的中央/中间部段的端部处至少部分地容纳/ 凹进到壳体2的下支承基座16中,即容纳/凹进到箱状壳体2的后壁 2b中,并且离心式风扇12的外部蜗壳或叶轮壳体定形成/构造成与空 气再循环管道11的中央/中间部段和结合在壳体2的后壁2b中的通 风口9两者直接连通,即,流体连接。
参照图3、图4、图5和图6,空气过滤筒15又包括:
–大致袋状或兜状的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该第一空 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定尺寸成能够以手动抽出的方式插入/塞 入优选地形成于在前壁2a上界定壳体2的衣物装载/卸载开口的 环状框架上的通风口10中,以大致填充通风口10的整个空着的 部段,并且该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设置有两个优选大致 平坦的、相互面对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1,这两个侧壁21构 造成阻止进入通过通风口10进入空气再循环管道11中的气流f 中的悬浮的绒毛和/或线头微粒;以及优选地
–能透过空气的、优选大致类似板的形状的上盖22,该上盖 22刚性地关联/固定至袋状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以封闭该袋 状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上口部,并且该上盖22还定形/定 尺寸成封闭/覆盖整个通风口10。
在示出的示例中,外壳20的空气过滤壁21优选但非必需地大致 呈镜像地(specularly)相对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中央平面M 倾斜,使得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具有大致V形或U形的横截面。
该大致袋状或兜状的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还分成能够选择性 地彼此分开的两个互补的门扇状件23,并且每个门扇状件23优选地 结合有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相应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1。优选 地,两个门扇状件23还大约在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底部处—— 即,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上口部相对地——侧向铰接至彼此, 以便绕优选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1大致平 行的横向基准轴线A相对旋转,使得整个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能 够绕基准轴线A以类似书本的方式打开。
在示出的示例中,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两个门扇状件23优 选地经由一对连接铰链24以枢转的方式连结至彼此,该一对连接铰 链24与基准轴线A对准并且大约定位在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 底部上,即,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上口部的相对地定位。此 外,两个连接铰链24的铰接轴线——即,两个门扇状件23的旋转轴 线A——优选地大致位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中央平面M上, 并且此外优选地,该铰接轴线横向于穿过空气过滤筒15的气流f的 方向延伸。
参照图3、图4、图5和图6,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类似, 空气过滤筒15的能透过空气的上盖22优选地分成两个能透过空气的 互补件25,这两个能透过空气的互补件25优选地呈大致类似板的形 状并且能够选择性地彼此分开,并且这两个能透过空气的互补件25 中的每一个永久地刚性固定至袋状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相应的 门扇状件23,以允许袋状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以类似书本的方式 打开。
优选地,上盖22的两个部件25还结合有能够手动地操作的卡扣 锁定机构26,该卡扣锁定机构26构造成用于在将两个部件25互相 联接以形成/构成能透过空气的上盖22时选择性地将两个部件25刚 性地锚定至彼此,因此防止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任何意外 的打开。
在示出的示例中,上盖22的每个能透过空气的优选大致类似板 形状的部件25优选地与袋状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相应的门扇状 件23形成为一个部件。
作为替代,空气过滤筒15的能透过空气的上盖22可以永久地刚 性连接/附接至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两个门扇状件23中的一个 门扇状件,并且构造成用于以刚性且稳定但能够容易地释放的方式选 择性地联接至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另一门扇状件23的边缘。
参照图3、图4、图5和图6,空气过滤筒15还包括大致袋状或 兜状的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该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 在上盖22下方配装/凹进到大致袋状的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 中,从而由穿过过滤外壳20的大致相同的气流f所穿过,并且该第 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设置有两个优选大致平坦的、互相面对的 能透过空气的侧壁31,每一个能透过空气的侧壁31均构造成阻止进 入气流f中的悬浮的绒毛和/或线头颗粒并且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 20的相应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1局部地面对和叠置。根据本发明, 气流f在穿过上盖22之后首先穿过大致袋状或兜状的第二空气过滤 外壳或容器30并且随后穿过袋状或兜状的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 20。
优选但非必需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的能透过空气的 侧壁31还构造成阻止尺寸比由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能透过 空气的侧壁21所阻止的绒毛和/或线头颗粒的尺寸更小的绒毛和/或 线头颗粒。
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以滑动的方式机械地联接至第一空 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使得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的能透过空 气的侧壁31能够相对于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对应的能透过 空气的侧壁21侧滑。
换而言之,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以滑动的方式机械地联 接至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使得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 的每一个能透过空气的侧壁31均能够沿与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 20的对应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1大致平行的方向d相对于第一空气 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该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1侧滑。
参照图3、图4、和图5,在示出的示例中,第二空气过滤壳体 或容器30优选地定形/构造成能够通过形成在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 器20的一侧上的特定的通过开口或槽口27以类似抽屉的方式手动地 从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抽出。
优选地,通过开口或槽口27由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两 个门扇状件23的周缘边界界定。
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优选地定尺寸/构造成能够沿与空气 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两个门扇状件23的旋转轴线A大致平行的方 向d以类似抽屉的方式手动地从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抽出。
大致袋状的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与袋状第一空气过 滤外壳或容器20类似——优选地分成能够选择性地彼此分开的两个 互补的门扇状件32,并且两个门扇状件32中的每一个门扇状件结合 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的相应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31。此外,空气 过滤外壳或容器30的两个门扇状件32还优选地侧向铰接至彼此,使 得整个袋状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能够以类似书本的方式打开。
参照图6,在示出的示例中,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的两个门 扇状件32经由位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的侧边缘上的一对连接铰 链33以枢转的方式连结至彼此。此外,两个连接铰链34的基准轴线 ——即,两个门扇状件32的旋转轴线B——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 20的门扇状件23的旋转轴线A大致垂直。如果优选,该一对连接铰 链33及其旋转轴线B可以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门扇状件23 的旋转轴线A平行地设置。
优选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的每个门扇状件32还定形 /构造成与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相应的门扇状件23机械地 联接,从而能够沿既与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该相应的门扇 状件23的基准安置平面大致平行又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两个 门扇状件23的旋转轴线A大致平行的方向d相对于该相应的门扇状 件23滑动。
参照图4和图6,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的每一个门扇状 件32优选地设置有至少一个横向抽屉滑槽34,该至少一个横向抽屉 滑槽34定形成以轴向滑动的方式接合形成在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 器20的对应的门扇状件23上的对应的直线凹槽34a。直线凹槽34a 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两个门扇状件23的旋转轴线A平行地 延伸。导引表面34、34a以滑动的方式联接,使得第二空气壳体或容 器30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 器20以可滑动的方式移动,其中,在第一位置中,第一空气过滤外 壳或容器20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1与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 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31面对和叠置;在第二位置中,第一空气过滤 外壳或容器20和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 21和31的叠置被消除。在第二位置中,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 被从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中抽出。在所述第一位置中,第一 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1与第二空气过滤外壳 或容器30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31被间隙40分开。
大致袋状的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优选地还设置有手动操 作的卡扣锁定机构35,该卡扣锁定机构35构造成用于选择性地将第 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刚性地锚定至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 20,以防止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30从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 20中的任何不期望的抽出。卡扣锁定机构35包括形成在第二空气过 滤外壳或容器30的一个或两个门扇状件32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凹入部 35a和对应地定位在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的一个或两个门扇 状件23上的一个或更多个突出部35b。每个突出部35b在第二空气 过滤外壳或容器30完全插入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中时接合对 应的凹入部35a。
参照图7、图8、图9和图10,根据替代实施方式,空气过滤筒 15包括:
–大致袋状或兜状的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该第一 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定尺寸成以能够手动抽出的方式插入/ 塞入优选形成于在前壁2a上界定壳体2的衣物装载/卸载开口的 环状框架上的通风口10中,以大致填充通风口10的整个空着的 部段,并且该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设置有两个优选大致 平坦的、互相面对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121,该能透过空气的 侧壁121构造成阻止进入通过通风口10进到空气再循环管道11 中的气流f中的悬浮的绒毛和/或线头颗粒;
–大致袋状或兜状的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该第二 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配装/凹进到大致袋状的第一空气过滤 外壳或容器120中,从而被穿过过滤外壳120的大致相同的气流 f穿过,并且该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设置有两个优选大 致平坦的、互相面对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131,这两个能透过 空气的侧壁131中的每一个均构造成阻止进入气流f中的悬浮的 绒毛和/或线头颗粒,并且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的相应的 能透过空气的侧壁121局部地面对和叠置。
空气过滤筒还包括能透过空气的上盖122,该能透过空气的上盖 122刚性地关联/固定至大致袋状的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以 同时封闭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的上口部和第一空气过滤外 壳或容器120的上口部。根据本发明,气流f在穿过上盖122后首先 穿过大致袋状或兜状的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并且随后穿过 袋状或兜状的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
此外,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以滑动的方式机械地联接至 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使得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的 能透过空气的侧壁131能够相对于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的对 应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121侧滑。
大致袋状的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分成能够选择性地彼此分 开的两个互补的门扇状件123,并且两个门扇状件123中的每一个门 扇状件均结合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的相应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 121。此外,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的两个门扇状件123优选地侧 向铰接至彼此,使得整个袋状的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能够以类似 书本的方式打开。
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类似,大致袋状的第二空气过滤外壳 或容器130分成能够选择性地彼此分开的两个互补的门扇状件132, 并且两个门扇状件132中的每一个门扇状件均结合空气过滤外壳或 容器130的相应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131。
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的两个门扇状件132中的每一个门 扇状件还以滑动的方式机械地联接至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 的相应的门扇状件123,从而能够沿既与该门扇状件123的能透过空 气的侧壁121的基准安置平面大致平行又与能透过空气的上盖122大 致垂直——即与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和第二空气过滤外壳 或容器130的上口部大致垂直——的方向d’相对于门扇状件123滑 动。
参照图9和图10,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的每一个门扇 状件132优选地通过导引表面134、134a以滑动的方式永久性地机械 联接至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的相应的门扇状件123,从而能 够相对于门扇状件123在第一操作位置(见图7、图8和图9)与第 二操作位置(见图10)之间滑动,其中,在第一操作位置中,门扇 状件132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131与对应的门扇状件123的能透过空 气的侧壁121叠置;在第二操作位置中,门扇状件132的能透过空气 的侧壁131设置在对应的门扇状件123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121的侧 旁。在所述第一位置中,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的能透过空气 的侧壁121与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131 配对,从而与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131 局部地平行并且优选地大致附贴于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的 能透过空气的侧壁131。在所述第二位置中,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 器120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121与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的能 透过空气的侧壁131之间的叠置被消除。
参照图7至图10,在示出的示例中,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 120的两个门扇状件123通过大约位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的底 部上——即与上盖22相对——的一对连接铰链124枢转地连结至彼 此。此外,两个连接铰链124的基准轴线——即两个门扇状件123的 旋转轴线A’——优选地大致位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的中央平 面N上。
大致袋状的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又分为两个互补的门 扇状件132,这两个互补的门扇状件132中的每一个门扇状件通过导 引表面134、134a以滑动的方式机械地联接至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 器120的相应的门扇状件123,从而能够沿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 的两个门扇状件123的旋转轴线A’大致垂直的方向d’相对于门扇状 件123滑动。导引表面134、134a分别形成在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 器130的每一个门扇状件132上和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的每 一个门扇状件123上。
参照图7和图8,在示出的示例中,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 的空气过滤壁121和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的空气过滤壁131 优选地相对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的中央平面N大致呈镜像地 倾斜,使得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130两者具有大致V形或U形 的横截面。
优选但非必需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的能透过空气的 侧壁131还构造成阻止具有比由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的能透 过空气的侧壁121所阻止的绒毛和/或线头颗粒的尺寸更小的尺寸的 绒毛和/或线头颗粒。
参照图7至图10,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和130类似,空 气过滤筒15的能透过空气的上盖122优选地分成能够选择性地彼此 分开的两个能透过空气的优选大致类似板形状的互补件125,这两个 互补件125中的每一个永久地刚性固定至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 130的相应的门扇状件132,从而允许两个大致袋状的空气过滤外壳 或容器120和130以类似书本的方式打开。
优选地,上盖122的两个部件125还结合有能够手动操作的卡扣 锁定机构126,该卡扣锁定机构126构造成用于在两个部件125相互 地联接以形成/构成能透过空气的上盖122时选择性地将两个部件 125刚性锚定至彼此,因此防止了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20和130两 者的任意不期望的打开。
在示出的示例中,上盖122的每个能透过空气的部件125优选地 与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的相应的门扇状件132形成为一个部 件。
作为替代,空气过滤筒15的能透过空气的上盖122可以永久地 刚性关联/固定至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的两个门扇状件132 中的一个门扇状件,并且构造成用于以刚性且稳定的但可容易地释放 的方式选择性地联接至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130的另一门扇状件132 的边缘。
参照图11和图12,根据替代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过 滤筒15包括:
–大致袋状或兜状的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该第一 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定尺寸为能够以手动抽出的方式插入/ 塞入优选地形成于在前壁2a上界定壳体2的衣物装载/卸载开口 的环状框架上的通风口10中,以大致填充通风口10的整个空着 的部段,并且该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设置有两个优选地 大致平坦的、互相面向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21,这两个能透 过空气的侧壁221构造成阻止进入通过通风口10进到空气再循 环管道11中的气流f中的悬浮的绒毛和/或线头颗粒;
-大致袋状或兜状的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该第二 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配装/凹进到大致袋状的第一空气过滤 外壳或容器220中,从而由穿过过滤外壳220的大致相同的气流 f穿过,并且该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设置有两个优选大 致平坦的、互相面对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31,这两个能透过 空气的侧壁231中的每一个均构造成阻止进入气流f中的悬浮的 绒毛和/或线头颗粒,并且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的相应的 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21局部地面对和叠置。
空气过滤筒还包括能透过空气的上盖222,该能透过空气的上盖 222刚性地关联/固定至大致袋状的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从 而同时封闭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的上口部和第二空气过滤 外壳或容器230的上口部。根据本发明,气流f在穿过上盖222后首 先穿过大致袋状或兜状的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并且随后穿 过袋状或兜状的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
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以滑动的方式机械地联接至第二 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使得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的能透 过空气的侧壁221能够相对于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的对应的 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31侧滑。
大致袋状的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分成能够选择性地彼 此分开的两个互补的门扇状件232,并且这两个门扇状件232中的每 一个门扇状件结合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的相应的能透过空气的 侧壁231。此外,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的两个门扇状件232优选 地侧向铰接至彼此,使得整个袋状的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能够以 类似书本的方式打开。
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类似,大致袋状的第一空气过滤外壳 或容器220分成能够选择性地彼此分开的两个互补的门扇状件223, 并且这两个门扇状件223中的每一个门扇状件均结合空气过滤外壳 或容器230的相应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21。
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的两个门扇状件223中的每一个门 扇状件还以滑动的方式机械地联接至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 的相应的门扇状件232,从而能够沿既与该门扇状件232的能透过空 气的侧壁231的基准安置平面大致平行又与能透过空气的上盖222大 致垂直——即与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和第二空气过滤外壳 或容器230的上口部大致垂直——的方向d’相对于门扇状件232滑 动。
参照图11和图12,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的每一个门扇 状件223优选地通过导引表面234、234a以滑动的方式永久地机械联 接至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的相应的门扇状件232,从而能够 在第一操作位置(见图11)与第二操作位置(见图12)之间相对于 门扇状件232滑动,其中,在第一操作位置中,门扇状件223的能透 过空气的侧壁221与对应的门扇状件232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31叠 置;在第二操作位置中,门扇状件223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21设置 在对应的门扇状件232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31的侧旁。在所述第一 位置中,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21与第 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31配对,从而与第 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231局部地平行并且 优选地大致附贴于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的能透过空气的侧 壁231。在所述第二位置中,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的能透过 空气的侧壁221和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的能透过空气的侧壁 231之间的叠置被消除。
参照图11和图12,在示出的示例中,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 230的两个门扇状件232通过大约位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的底 部上——即与上盖222相对——的一对连接铰链224以枢转的方式连 结至彼此。此外,两个连接铰链224的基准轴线——即两个门扇状件 232的旋转轴线A’——优选地大致位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的中 央平面上,如在和图8的截面图一样的截面图中观察的。
大致袋状的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又分为两个互补的门 扇状件223,这两个互补的门扇状件223中的每一个门扇状件通过导 引表面234、234a以滑动的方式机械地联接至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 器230的相应的门扇状件232,以能够沿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 的两个门扇状件232的旋转轴线A’大致垂直的方向d’相对于门扇状 件232滑动。导引表面234、234a分别形成在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 器230的每个门扇状件232上和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的每个 门扇状件223上。
参照图11和图12,在示出的示例中,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 220的空气过滤壁221和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的空气过滤壁 231优选地相对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的中央平面大致呈镜像地 倾斜,如在和图8的截面图一样的截面图中观察的,使得空气过滤外 壳或容器220和230两者具有大致V形或U形的横截面。
优选但非必需地,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的能透过空气的 侧壁231还构造成阻止具有比由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的能透 过空气的侧壁221所阻止的绒毛和/或线头颗粒的尺寸更小的尺寸的 绒毛和/或线头颗粒。
参照图11至图12,与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和230类似,空 气过滤筒15的能透过空气的上盖222优选地分成能够选择性地彼此 分开的两个能透过空气的、优选大致类似板形状的互补件225,这两 个互补件225中的每一个永久地刚性固定至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 器220的相应的门扇状件223,以允许两个大致袋状的空气过滤外壳 或容器220和230以类似书本的方式打开。
优选地,上盖222的两个部件225还结合有能够手动操作的卡 扣锁定机构226,该卡扣锁定机构226构造成用于在这两个部件225 相互地联接以形成/构成能透过空气的上盖222时选择性地将两个部 件225刚性锚定至彼此,因此防止了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和230 两者的任何不期望的打开。
在示出的示例中,上盖22的每一个能透过空气的部件225优选 地与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的相应的门扇状件223形成为一个 部件。
在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的一个门扇状件232的内表面 侧中可以设置间隔件241,以在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位于关 闭位置——即两个门扇状件232联接时——保持门扇状件232以预定 距离彼此间隔开。间隔件241使门扇状件232能够压靠于第一空气过 滤外壳或容器220的门扇状件223以消除或减小气流f能够在第一空 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20与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之间流动而不 是首先流动穿过第二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30的可能性。
能够根据以上描述清楚地推断转筒式家用衣物烘干机1的常规 操作,而不需要更多的说明。
与实体空气过滤筒15的特定结构有关的优势数量很多。
事实上,在空气过滤筒15中,绒毛和/或线头颗粒倾向于聚积/ 停留在两个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120、220和30、130、230的空 气过滤壁21、31、121、131、221、231的内表面上,因此绒毛和/或 线头颗粒在用户为了定期清洁的目的拆卸/打开空气过滤筒15时保持 在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120、220和30、130、220内。
清楚的是,可对本文中描述的转筒式家用衣物烘干机1做出改 变而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
例如,热风发生器6的空气冷却装置13可以包括空气/空气热交换 器,该空气/空气热交换器位于空气再循环管道11内部、优选地位于离 心式风扇12的上游,并且构造成用于利用外部新鲜空气对来自可旋转 滚筒3的气流f进行冷却;然而,热风发生器6的空气加热装置14可 以由位于空气再循环管道11内部、在空气/空气热交换器下游并且还优 选地在离心式风扇12下游的电阻器构成。

衣物烘干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衣物烘干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衣物烘干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衣物烘干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衣物烘干机.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衣物烘干机(1),包括外部壳体(2)和空气过滤筒(15),外部壳体(2)具有前壁(2a),前壁设置有衣物装载/卸载通过开口,空气过滤筒(15)以可移除的方式配装到由衣物干燥气流(f)穿过的通风口(10)中。空气过滤筒(15)包括大致袋状或兜状的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20,120),该第一空气过滤外壳或容器定尺寸成插入/塞入到通风口(10)中并且构造成阻止进入气流(f)中的悬浮的绒毛和/或线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织物等的处理;洗涤;其他类不包括的柔性材料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