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及其设备.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35139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58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375533.3

申请日:

2013.08.27

公开号:

CN104425124A

公开日:

2015.03.1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F41/06申请日:20130827|||公开

IPC分类号:

H01F41/06

主分类号:

H01F41/06

申请人:

三积瑞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发明人:

林伙利; 陈洪生; 苏振华

地址:

215021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银胜路125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2102

代理人:

陈忠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及其设备,本设备是采用上下分离且能相互浮动的两个相同直立轴心,构成上中柱和下中柱,上中柱和下中柱外均设置有浮动式套筒,构成上中柱套筒与下中柱套筒。并且,上中柱、下中柱、上中柱套筒、下中柱套筒均设置有独立的控制装置。,由送线装置送一段预留长度的漆包线,将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与下中柱上下相反方向绕制。到设定圈数,切断末端。最终,上中柱与下中柱回缩,获取线圈。由此,上下中柱能够同时往相反方向上下内外绕制线圈,效率要比一般单轴绕法或双轴螺旋绕法要高出10%~20%或以上。采用本发明能通过单一的设备实现不同种类的线圈制造,提高了应用的互通性。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步骤:
步骤①,由送线装置送一段预留长度的漆包线,作为起始端;
步骤②,将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与下中柱上下相反方向绕制,在此期间,受上中柱的套筒和下中柱的套筒约束,或是,受线圈上半部底层和线圈下半部顶层约束,对线圈的起始端和末端上下来回绕制;
步骤③,到设定圈数,切断末端;
步骤④,上中柱与下中柱回缩,获取线圈。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②中初始状态下,上中柱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的下端面,下中柱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的下端面与下中柱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为,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由下往上绕制,同时上中柱套筒按照绕制圈数往上进行回升至设定位置;线圈的下半部份绕制为,下中柱套筒往下回落,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完成单层线圈;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份绕制为,受上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线圈的下半部份绕制为,受下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完成双层线圈;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份绕制为,受线圈下半部顶部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份绕制为,受线圈上半部份底层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完成三层线圈;循环上述过程反复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三层以上线圈。

3.  依此法可完成单层,双层,三层及多层外外绕结构的线圈,或是依此方法先绕制线圈的上半部份再绕制线圈的下半部份也可完成单层,双层,三层及多层外外绕结构的线圈。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②中初始状态下,上中柱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的下端面,下中柱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的下端面与下中柱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为,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与下中柱上下同时相反方向旋转,同时上中柱套筒往上回升,下中柱套筒往下回落,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完成单层线圈,受上中柱套筒与下中柱套筒的约束;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同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完成双层线圈;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分与线圈的下半部分相互接触并约束,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完成内中外三层线圈;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套筒与下中柱套筒的约束,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三层以上线圈。

5.  循环上述过程反复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多层线圈。

6.  依此法可完成单层,双层,三层及多层外外绕结构的线圈。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②中初始状态下,上中柱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的下端面,下中柱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的下端面与下中柱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为,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由下往上绕制,同时上中柱套筒按照绕制圈数往上进行回升至设定位置,完成单层线圈;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完成双层线圈;到达圈数,受下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完成内中外三层线圈;循环上述过程反复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多层线圈。

8.  在完成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后,线圈的下半部分为漆包线的末端直接出线构成,完成内外绕结构的线圈。

9.  依此法可完成单层,双层,三层及多层内外绕结构的线圈。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②中初始状态下,上中柱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的下端面,下中柱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的下端面与下中柱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与下中柱上下同时相反方向旋转,同时上中柱套筒往上回升,下中柱套筒往下回落,线圈的上半部分由内往外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内往外绕制,受上中柱套筒与下中柱套筒的约束,线圈形成上半部份和下半部份上下共两层,到达圈数后,构成上下两层且每层内外多层线圈。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漆包线为圆柱形漆包线,或是为矩形扁体漆包线,所述漆包线包覆有绝缘层。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始端在线圈的内圈层或是外圈层,所述的末端在线圈的外圈层。

13.  所述的起始端和末端均位于线圈的底层或是底层以上。

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圈起始端与末端的出线扇形角度为0至190度。

15.  电感用线圈绕制设备,其特征在于:采用上下分离且能相互浮动的两个相同直立轴心,构成上中柱和下中柱,所述的上中柱和下中柱外均设置有浮动式套筒,构成上中柱套筒与下中柱套筒,所述的上中柱、下中柱、上中柱套筒、下中柱套筒均设置有独立的控制装置,上中柱、下中柱、上中柱套筒、下中柱套筒均能独立浮动。

16.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中柱套筒上设置有夹头,所述的夹头上设置有光滑引导面,所述的夹头内设置有穿线孔。

说明书

说明书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及其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圈绕制方法及其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
常见的电感可由电导材料盘绕磁芯制成,典型的如铜线,也可把磁芯去掉或者用铁磁性材料代替。比空气的磁导率高的芯材料可以把磁场更紧密的约束在电感组件周围,因而增大了电感。电感有很多种,大多以外层瓷釉线圈(enamelcoatedwire)环绕铁素体(ferrite)线轴制成,而有些防护电感把线圈完全置于铁素体内。一些电感组件的芯可以调节。由此可以改变电感大小。小电感能直接蚀刻在PCB板上,用一种铺设螺旋轨迹的方法。小值电感也可用以制造晶体管同样的工艺制造在集成电路中。在这些应用中,铝互连线被经常用做传导材料。不管用何种方法,基于实际的约束应用最多的还是一种叫做“旋转子”的电路,它用一个电容和主动组件表现出与电感组件相同的特性。用于隔高频的电感组件经常用一根穿过磁柱或磁珠的金属丝构成。 
但是,现有的电感制造方式单一,对应不同构造的线圈需要匹配不同的制造设备。并且,现有的线圈都是采用单轴绕制,不能实现上下部分同时加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及其设备。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采用以下步骤:步骤①,由送线装置送一段预留长度的漆包线,作为起始端;步骤②,将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与下中柱上下相反方向绕制,在此期间,受上中柱的套筒和下中柱的套筒约束,或是,受线圈上半部底层和线圈下半部顶层约束,对线圈的起始端和末端上下来回绕制;步骤③,到设定圈数,切断末端;步骤④,上中柱与下中柱回缩,获取线圈。
上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中: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②中初始状态下,上中柱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的下端面,下中柱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的下端面与下中柱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为,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由下往上绕制,同时上中柱套筒按照绕制圈数往上进行回升至设定位置;线圈的下半部份绕制为,下中柱套筒往下回落,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完成单层线圈;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份绕制为,受上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线圈的下半部份绕制为,受下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完成双层线圈;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份绕制为,受线圈下半部顶部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份绕制为,受线圈上半部份底层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完成三层线圈;循环上述过程反复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三层以上线圈。依此法可完成单层,双层,三层及多层外外绕结构的线圈,或是依此方法先绕制线圈的上半部份再绕制线圈的下半部份也可完成单层,双层,三层及多层外外绕结构的线圈。 
进一步地,上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②中初始状态下,上中柱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的下端面,下中柱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的下端面与下中柱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为,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与下中柱上下同时相反方向旋转,同时上中柱套筒往上回升,下中柱套筒往下回落,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完成单层线圈,受上中柱套筒与下中柱套筒的约束;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同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完成双层线圈;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分与线圈的下半部分相互接触并约束,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完成内中外三层线圈;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套筒与下中柱套筒的约束,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三层以上线圈。循环上述过程反复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多层线圈。依此法可完成单层,双层,三层及多层外外绕结构的线圈。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②中初始状态下,上中柱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的下端面,下中柱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的下端面与下中柱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为,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由下往上绕制,同时上中柱套筒按照绕制圈数往上进行回升至设定位置,完成单层线圈;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完成双层线圈;到达圈数,受下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完成内中外三层线圈;循环上述过程反复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多层线圈。在完成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后,线圈的下半部分为漆包线的末端直接出线构成,完成内外绕结构的线圈。依此法可完成单层,双层,三层及多层内外绕结构的线圈。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②中初始状态下,上中柱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的下端面,下中柱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的下端面与下中柱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与下中柱上下同时相反方向旋转,同时上中柱套筒往上回升,下中柱套筒往下回落,线圈的上半部分由内往外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内往外绕制,受上中柱套筒与下中柱套筒的约束,线圈形成上半部份和下半部份上下共两层,到达圈数后,构成上下两层且每层内外多层线圈。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中:所述漆包线为圆柱形漆包线,或是为矩形扁体漆包线,所述漆包线包覆有绝缘层。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中:所述的起始端在线圈的内圈层或是外圈层,所述的末端在线圈的外圈层。所述的起始端和末端均位于线圈的底层或是底层以上。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中:所述的线圈起始端与末端的出线扇形角度为0至190度。 
电感用线圈绕制设备,其中:采用上下分离且能相互浮动的两个相同直立轴心,构成上中柱和下中柱,所述的上中柱和下中柱外均设置有浮动式套筒,构成上中柱套筒与下中柱套筒,所述的上中柱、下中柱、上中柱套筒、下中柱套筒均设置有独立的控制装置,上中柱、下中柱、上中柱套筒、下中柱套筒均能独立浮动。 
上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设备,其中:所述的上中柱套筒上设置有夹头,所述的夹头上设置有光滑引导面,所述的夹头内设置有穿线孔。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上下中柱能够同时往相反方向上下内外绕制线圈,因单轴绕法或螺旋双轴绕法,每一次只有单轴在绕,而本法上下中柱轴同时卷绕,或一轴先绕另一轴延迟1~2圈或以上后再绕,效率要比一般单轴绕法或双轴螺旋绕法要高出10%~20%或以上。更为重要的是,采用本发明能通过单一的设备实现不同种类的线圈制造,提高了应用的互通性,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 
图1是电感用线圈绕制设备的构造示意图。 
图2是初始状态下漆包线绕制示意图。 
图3是漆包线由下往上绕制示意图。 
图4是受上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示意图。 
图5是受下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示意图。 
图6是下中柱套筒往下回落示意图。 
图7是下中柱朝上中柱绕制的相反方向旋转饶制示意图。 
图8是受下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示意图。 
图9是受到线圈上半部分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示意图。 
图10是上中柱与下中柱回缩,获取线圈示意图。 
图11是内外绕结构线圈的示意图。 
图12是上下两层且每层内外多层线圈的示意图。 
图13是线圈起始端与末端的出线扇形角度示意图(虚线为出线扇形角)。 
图14是矩形扁体漆包线构成的外外绕线圈示意图。 
图15是矩形扁体漆包线构成的内外绕线圈示意图。 
图16是矩形扁体漆包线构成的宽边涡流绕线圈示意图。 
图17是圆柱形漆包线构成的外外绕线圈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1上中柱2下中柱3上中柱套筒4下中柱套筒5夹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3所示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特别之处在于采用以下步骤:步骤①,由送线装置送一段预留长度的漆包线,作为起始端。步骤②,将上中柱1的夹头5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1与下中柱2上下相反方向绕制,在此期间,受上中柱1的套筒和下中柱2的套筒约束,对线圈的起始端和末端上下来回绕制。步骤③,到设定圈数,切断末端。步骤④,如图10所示,上中柱1与下中柱2回缩,获取线圈。并且,为了实现自动化控制,可通过PLC参与实际控制。 
就本发明一较佳的实施方式来看,漆包线为圆柱形漆包线,或是为矩形扁体漆包线,所述漆包线包覆有绝缘层。可以做出如图15-17所示的矩形扁体漆包线构成的外外绕线圈、矩形扁体漆包线构成的内外绕线圈、矩形扁体漆包线构成的宽边涡流绕线圈、圆柱形漆包线构成的外外绕线圈示意图。 
同时,为了便于统一装配与规划,起始端在线圈的外圈层,末端在线圈的外圈层。并且,起始端和末端均能够位于线圈的底层以上。这样,在后续组装时,圈起始端和末端会露在合金胚体外的侧面或底面,便于连接电极镀层。考虑到提高线圈电感数值,线圈起始端与末端的出线扇形角度为0至190度,参考图13。如线圈出线角度越,做出的电感磁漏越小,电感数值越高。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如图1所示,提供一种电感用线圈绕制设备,其特点是:采用上下分离且能相互浮动的两个相同直立轴心,构成上中柱1和下中柱2。同时,上中柱1和下中柱2外均设置有浮动式套筒,构成上中柱套筒3与下中柱套筒4。并且,为了实现不同类型的线圈绕制,实现分别可控,上中柱1、下中柱2、上中柱套筒3、下中柱套筒4均设置有独立的控制装置,上中柱1、下中柱2、上中柱套筒3、下中柱套筒4均能独立浮动。 
进一步来看,为了能够对漆包线出线进行定位,上中柱套筒3上设置有夹头5。同时,为了保护漆包线不刮伤且可以让漆包线自由抽取,夹头5上设置有光滑引导面,且夹头5内设置有穿线孔。当然,考虑到动力输出的稳定性,采用的控制装置为马达。 
实施例一。 
首先,由送线装置送一段预留长度的漆包线,作为起始端,如图2所示。上中柱1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3的下端面,该露出距离为加工线的线径。此时,下中柱2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4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1的下端面与下中柱2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 
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为,上中柱1的夹头5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由下往上绕制,同时上中柱套筒3按照绕制圈数往上进行回升至设定位置,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套筒3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如图4所示。如图5所示,到达圈数,受下中柱套筒4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套筒3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到达圈数后,完成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 
线圈的下半部分绕制为,如图6所示,下中柱套筒4往下回落,下中柱2朝上中柱1绕制的相反方向旋转饶制,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如图7。到达圈数后,如图8所示,受下中柱套筒4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到达圈数后,如图9所示,受到线圈上半部分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受下中柱套筒4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内、中、外三层线圈。 
最终,切断末端,上中柱1与下中柱2回缩,获取线圈,如图10所示。 
实施例二。 
首先,由送线装置送一段预留长度的漆包线,作为起始端。 
初始状态下,上中柱1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3的下端面,露出距离为加工线的线径。同时,下中柱2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4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1的下端面与下中柱2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 
具体来说,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为,上中柱1的夹头5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1与下中柱2上下同时相反方向旋转,同时上中柱套筒3往上回升,下中柱套筒4往下回落,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受上中柱套筒3与下中柱套筒4的约束,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同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分与线圈的下半部分相互接触并约束,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套筒3与下中柱套筒4的约束,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内、中、外三层线圈。 
最终,切断末端,上中柱1与下中柱2回缩,获取线圈。 
实施例三。 
首先,由送线装置送一段预留长度的漆包线,作为起始端。 
上中柱1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3的下端面,该露出距离为加工线的线径。下中柱2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4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1的下端面与下中柱2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 
进一步来看,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为,上中柱1的夹头5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1与下中柱2上下同时相反方向旋转,同时上中柱套筒3往上回升,下中柱套筒4往下回落,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受上中柱套筒3与下中柱套筒4的约束。 
接着,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同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分与线圈的下半部分相互接触并约束,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套筒3与下中柱套筒4的约束,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循环上述过程反复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多层线圈。 
最终,切断末端,上中柱1与下中柱2回缩,获取线圈。 
实施例四。 
首先,由送线装置送一段预留长度的漆包线,作为起始端。 
初始状态下,上中柱1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3的下端面,下中柱2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4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1的下端面与下中柱2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 
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为,上中柱1的夹头5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由下往上绕制,同时上中柱套筒3按照绕制圈数往上进行回升至设定位置,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套筒3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 
之后,到达圈数,受下中柱套筒4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套筒3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到达圈数后,完成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为漆包线的末端不进行绕制,直接出线构成,完成内外绕结构的线圈,如图11所示。 
最终,切断末端,上中柱1与下中柱2回缩,获取线圈。 
实施例五。 
首先,由送线装置送一段预留长度的漆包线,作为起始端。 
初始状态下,上中柱1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3的下端面,下中柱2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4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1的下端面与下中柱2的上端面相互接触。 
具体来说,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上中柱1的夹头5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1与下中柱2上下同时相反方向旋转,同时上中柱套筒3往上回升,下中柱套筒4往下回落,线圈的上半部分由内往外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内往外绕制,受上中柱套筒3与下中柱套筒4的约束,线圈形成上半部份和下半部份上下共两层,到达圈数后,构成上下两层且每层内外多层线圈,如图12所示。 
最终,切断末端,上中柱1与下中柱2回缩,获取线圈。 
通过上述的文字表述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后,上下中柱能够同时往相反方向上下内外绕制线圈,因单轴绕法或螺旋双轴绕法,每一次只有单轴在绕,而本法上下中柱轴同时卷绕,或一轴先绕另一轴延迟1~2圈或以上后再绕,效率要比一般单轴绕法或双轴螺旋绕法要高出10%~20%或以上。更为重要的是,采用本发明能通过单一的设备实现不同种类的线圈制造,提高了应用的互通性,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及其设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及其设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及其设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及其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及其设备.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310375533.3(22)申请日 2013.08.27H01F 41/06(2006.01)(71)申请人三积瑞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地址 215021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银胜路125号(72)发明人林伙利 陈洪生 苏振华(74)专利代理机构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代理人陈忠辉(54) 发明名称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及其设备(57)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及其设备,本设备是采用上下分离且能相互浮动的两个相同直立轴心,构成上中柱和下中柱,上中柱和下中柱外均设置有浮动式套筒,构成上中柱套筒与下中柱套筒。并且。

2、,上中柱、下中柱、上中柱套筒、下中柱套筒均设置有独立的控制装置。,由送线装置送一段预留长度的漆包线,将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与下中柱上下相反方向绕制。到设定圈数,切断末端。最终,上中柱与下中柱回缩,获取线圈。由此,上下中柱能够同时往相反方向上下内外绕制线圈,效率要比一般单轴绕法或双轴螺旋绕法要高出10%20%或以上。采用本发明能通过单一的设备实现不同种类的线圈制造,提高了应用的互通性。(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4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4425124 A(43)申请公布日 2015.03。

3、.18CN 104425124 A1/2页21.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步骤:步骤,由送线装置送一段预留长度的漆包线,作为起始端;步骤,将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与下中柱上下相反方向绕制,在此期间,受上中柱的套筒和下中柱的套筒约束,或是,受线圈上半部底层和线圈下半部顶层约束,对线圈的起始端和末端上下来回绕制;步骤,到设定圈数,切断末端;步骤,上中柱与下中柱回缩,获取线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中初始状态下,上中柱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的下端面,下中柱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的下端面与下中柱的上端面。

4、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为,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由下往上绕制,同时上中柱套筒按照绕制圈数往上进行回升至设定位置;线圈的下半部份绕制为,下中柱套筒往下回落,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完成单层线圈;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份绕制为,受上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线圈的下半部份绕制为,受下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完成双层线圈;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份绕制为,受线圈下半部顶部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份绕制为,受线圈上半部份底层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完成三层线圈;循环上述过程反复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三层以上线圈。3.依此法可完成单层。

5、,双层,三层及多层外外绕结构的线圈,或是依此方法先绕制线圈的上半部份再绕制线圈的下半部份也可完成单层,双层,三层及多层外外绕结构的线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中初始状态下,上中柱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的下端面,下中柱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的下端面与下中柱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为,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与下中柱上下同时相反方向旋转,同时上中柱套筒往上回升,下中柱套筒往下回落,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完成单层线圈,受上中柱套筒与下中柱。

6、套筒的约束;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同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完成双层线圈;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分与线圈的下半部分相互接触并约束,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完成内中外三层线圈;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套筒与下中柱套筒的约束,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三层以上线圈。5.循环上述过程反复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多层线圈。6.依此法可完成单层,双层,三层及多层外外绕结构的线圈。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中初始状态下,上中柱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的下端面,下中柱的上端。

7、面与下中柱套筒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的下端面与下中柱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为,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由下往上绕制,同时上中柱套筒按照绕制圈数往上进行回升至设定位置,完成单层线圈;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完成双层线圈;到达圈数,受下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完成内中外三层线圈;循环上述过程反复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多层线圈。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425124 A2/2页38.在完成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后,线圈的下半部分为漆包线的末端直接出线构成,完成内外绕结构的线圈。9.依此法可完成单层,双层,三。

8、层及多层内外绕结构的线圈。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中初始状态下,上中柱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的下端面,下中柱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的下端面与下中柱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与下中柱上下同时相反方向旋转,同时上中柱套筒往上回升,下中柱套筒往下回落,线圈的上半部分由内往外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内往外绕制,受上中柱套筒与下中柱套筒的约束,线圈形成上半部份和下半部份上下共两层,到达圈数后,构成上下两层且每层内外多层线圈。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特。

9、征在于:所述漆包线为圆柱形漆包线,或是为矩形扁体漆包线,所述漆包线包覆有绝缘层。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始端在线圈的内圈层或是外圈层,所述的末端在线圈的外圈层。13.所述的起始端和末端均位于线圈的底层或是底层以上。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圈起始端与末端的出线扇形角度为0至190度。15.电感用线圈绕制设备,其特征在于:采用上下分离且能相互浮动的两个相同直立轴心,构成上中柱和下中柱,所述的上中柱和下中柱外均设置有浮动式套筒,构成上中柱套筒与下中柱套筒,所述的上中柱、下中柱、上中柱套筒、下中柱套筒均设置有独立的控制。

10、装置,上中柱、下中柱、上中柱套筒、下中柱套筒均能独立浮动。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中柱套筒上设置有夹头,所述的夹头上设置有光滑引导面,所述的夹头内设置有穿线孔。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425124 A1/6页4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及其设备 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圈绕制方法及其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0002 常见的电感可由电导材料盘绕磁芯制成,典型的如铜线,也可把磁芯去掉或者用铁磁性材料代替。比空气的磁导率高的芯材料可以把磁场更紧密的约束在电感组件周围,因而增大了电感。电感有很多种,大多以外层瓷釉线圈(e。

11、namelcoatedwire)环绕铁素体(ferrite)线轴制成,而有些防护电感把线圈完全置于铁素体内。一些电感组件的芯可以调节。由此可以改变电感大小。小电感能直接蚀刻在PCB板上,用一种铺设螺旋轨迹的方法。小值电感也可用以制造晶体管同样的工艺制造在集成电路中。在这些应用中,铝互连线被经常用做传导材料。不管用何种方法,基于实际的约束应用最多的还是一种叫做“旋转子”的电路,它用一个电容和主动组件表现出与电感组件相同的特性。用于隔高频的电感组件经常用一根穿过磁柱或磁珠的金属丝构成。 0003 但是,现有的电感制造方式单一,对应不同构造的线圈需要匹配不同的制造设备。并且,现有的线圈都是采用单轴绕。

12、制,不能实现上下部分同时加工。 发明内容0004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及其设备。 0005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采用以下步骤:步骤,由送线装置送一段预留长度的漆包线,作为起始端;步骤,将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与下中柱上下相反方向绕制,在此期间,受上中柱的套筒和下中柱的套筒约束,或是,受线圈上半部底层和线圈下半部顶层约束,对线圈的起始端和末端上下来回绕制;步骤,到设定圈数,切断末端;步骤,上中柱与下中柱回缩,获取线圈。0006 上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中: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用。

13、线圈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中初始状态下,上中柱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的下端面,下中柱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的下端面与下中柱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为,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由下往上绕制,同时上中柱套筒按照绕制圈数往上进行回升至设定位置;线圈的下半部份绕制为,下中柱套筒往下回落,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完成单层线圈;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份绕制为,受上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线圈的下半部份绕制为,受下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完成双层线圈;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份绕制为,受线圈下半部顶部约束,。

14、线圈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份绕制为,受线圈上半部份底层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完成三层线圈;循环上述过程反复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说 明 书CN 104425124 A2/6页5三层以上线圈。依此法可完成单层,双层,三层及多层外外绕结构的线圈,或是依此方法先绕制线圈的上半部份再绕制线圈的下半部份也可完成单层,双层,三层及多层外外绕结构的线圈。 0007 进一步地,上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中初始状态下,上中柱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的下端面,下中柱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的下端面与下中柱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线圈的上半部分。

15、绕制为,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与下中柱上下同时相反方向旋转,同时上中柱套筒往上回升,下中柱套筒往下回落,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完成单层线圈,受上中柱套筒与下中柱套筒的约束;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同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完成双层线圈;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分与线圈的下半部分相互接触并约束,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完成内中外三层线圈;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套筒与下中柱套筒的约束,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三层以上线圈。循环上述过程反复绕制,到达圈。

16、数后,获得多层线圈。依此法可完成单层,双层,三层及多层外外绕结构的线圈。 0008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中初始状态下,上中柱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的下端面,下中柱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的下端面与下中柱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为,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由下往上绕制,同时上中柱套筒按照绕制圈数往上进行回升至设定位置,完成单层线圈;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完成双层线圈;到达圈数,受下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完成内中外三层线圈;循环上述过程反复绕制,到达圈。

17、数后,获得多层线圈。在完成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后,线圈的下半部分为漆包线的末端直接出线构成,完成内外绕结构的线圈。依此法可完成单层,双层,三层及多层内外绕结构的线圈。 0009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中初始状态下,上中柱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的下端面,下中柱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的下端面与下中柱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上中柱的夹头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与下中柱上下同时相反方向旋转,同时上中柱套筒往上回升,下中柱套筒往下回落,线圈的上半部分由内往外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内往外绕制,受上中柱套筒与下中柱套筒的约。

18、束,线圈形成上半部份和下半部份上下共两层,到达圈数后,构成上下两层且每层内外多层线圈。 0010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中:所述漆包线为圆柱形漆包线,或是为矩形扁体漆包线,所述漆包线包覆有绝缘层。 0011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中:所述的起始端在线圈的内圈层或是外圈层,所述的末端在线圈的外圈层。所述的起始端和末端均位于线圈的底层或是底层以上。 0012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中:所述的线圈起始端与末端的出线扇形角度为0至190度。 0013 电感用线圈绕制设备,其中:采用上下分离且能相互浮动的两个相同直立轴心,构说 明 书CN 10442。

19、5124 A3/6页6成上中柱和下中柱,所述的上中柱和下中柱外均设置有浮动式套筒,构成上中柱套筒与下中柱套筒,所述的上中柱、下中柱、上中柱套筒、下中柱套筒均设置有独立的控制装置,上中柱、下中柱、上中柱套筒、下中柱套筒均能独立浮动。 0014 上述的电感用线圈绕制设备,其中:所述的上中柱套筒上设置有夹头,所述的夹头上设置有光滑引导面,所述的夹头内设置有穿线孔。 0015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上下中柱能够同时往相反方向上下内外绕制线圈,因单轴绕法或螺旋双轴绕法,每一次只有单轴在绕,而本法上下中柱轴同时卷绕,或一轴先绕另一轴延迟12圈或以上后再绕,效率要比一般单轴绕法或双轴螺旋绕法要高出。

20、10%20%或以上。更为重要的是,采用本发明能通过单一的设备实现不同种类的线圈制造,提高了应用的互通性,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0016 本发明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 0017 图1是电感用线圈绕制设备的构造示意图。 0018 图2是初始状态下漆包线绕制示意图。 0019 图3是漆包线由下往上绕制示意图。 0020 图4是受上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示意图。 0021 图5是受下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示意图。 0022 图6是下中柱套筒往下回落示意图。 0023 图7是下中柱朝上中柱绕制的相反方向旋转饶制示意图。 0024 图8是。

21、受下中柱套筒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示意图。 0025 图9是受到线圈上半部分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示意图。 0026 图10是上中柱与下中柱回缩,获取线圈示意图。 0027 图11是内外绕结构线圈的示意图。 0028 图12是上下两层且每层内外多层线圈的示意图。 0029 图13是线圈起始端与末端的出线扇形角度示意图(虚线为出线扇形角)。 0030 图14是矩形扁体漆包线构成的外外绕线圈示意图。 0031 图15是矩形扁体漆包线构成的内外绕线圈示意图。 0032 图16是矩形扁体漆包线构成的宽边涡流绕线圈示意图。 0033 图17是圆柱形漆包线构成的外外绕线圈示意图。 0034 图中各附图标记。

22、的含义如下: 1上中柱2下中柱3上中柱套筒4下中柱套筒5夹头 具体实施方式0035 如图113所示的电感用线圈绕制方法,其特别之处在于采用以下步骤:步骤,由送线装置送一段预留长度的漆包线,作为起始端。步骤,将上中柱1的夹头5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1与下中柱2上下相反方向绕制,在此期间,受上中柱1的套筒和下中说 明 书CN 104425124 A4/6页7柱2的套筒约束,对线圈的起始端和末端上下来回绕制。步骤,到设定圈数,切断末端。步骤,如图10所示,上中柱1与下中柱2回缩,获取线圈。并且,为了实现自动化控制,可通过PLC参与实际控制。 0036 就本发明一较佳的实施方式来看,漆包线为圆柱形。

23、漆包线,或是为矩形扁体漆包线,所述漆包线包覆有绝缘层。可以做出如图15-17所示的矩形扁体漆包线构成的外外绕线圈、矩形扁体漆包线构成的内外绕线圈、矩形扁体漆包线构成的宽边涡流绕线圈、圆柱形漆包线构成的外外绕线圈示意图。 0037 同时,为了便于统一装配与规划,起始端在线圈的外圈层,末端在线圈的外圈层。并且,起始端和末端均能够位于线圈的底层以上。这样,在后续组装时,圈起始端和末端会露在合金胚体外的侧面或底面,便于连接电极镀层。考虑到提高线圈电感数值,线圈起始端与末端的出线扇形角度为0至190度,参考图13。如线圈出线角度越,做出的电感磁漏越小,电感数值越高。 0038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如图。

24、1所示,提供一种电感用线圈绕制设备,其特点是:采用上下分离且能相互浮动的两个相同直立轴心,构成上中柱1和下中柱2。同时,上中柱1和下中柱2外均设置有浮动式套筒,构成上中柱套筒3与下中柱套筒4。并且,为了实现不同类型的线圈绕制,实现分别可控,上中柱1、下中柱2、上中柱套筒3、下中柱套筒4均设置有独立的控制装置,上中柱1、下中柱2、上中柱套筒3、下中柱套筒4均能独立浮动。 0039 进一步来看,为了能够对漆包线出线进行定位,上中柱套筒3上设置有夹头5。同时,为了保护漆包线不刮伤且可以让漆包线自由抽取,夹头5上设置有光滑引导面,且夹头5内设置有穿线孔。当然,考虑到动力输出的稳定性,采用的控制装置为马。

25、达。 0040 实施例一。 0041 首先,由送线装置送一段预留长度的漆包线,作为起始端,如图2所示。上中柱1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3的下端面,该露出距离为加工线的线径。此时,下中柱2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4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1的下端面与下中柱2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 0042 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为,上中柱1的夹头5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由下往上绕制,同时上中柱套筒3按照绕制圈数往上进行回升至设定位置,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套筒3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如图4所示。如图5所示,到达圈数,受下中柱套筒4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套筒3约束,线圈。

26、由上往下绕制,到达圈数后,完成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 0043 线圈的下半部分绕制为,如图6所示,下中柱套筒4往下回落,下中柱2朝上中柱1绕制的相反方向旋转饶制,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如图7。到达圈数后,如图8所示,受下中柱套筒4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到达圈数后,如图9所示,受到线圈上半部分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受下中柱套筒4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内、中、外三层线圈。 0044 最终,切断末端,上中柱1与下中柱2回缩,获取线圈,如图10所示。 0045 实施例二。 0046 首先,由送线装置送一段预留长度的漆包线,作为起始端。 0047 初始状态下,上中柱1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

27、筒3的下端面,露出距离为加工线的说 明 书CN 104425124 A5/6页8线径。同时,下中柱2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4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1的下端面与下中柱2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 0048 具体来说,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为,上中柱1的夹头5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1与下中柱2上下同时相反方向旋转,同时上中柱套筒3往上回升,下中柱套筒4往下回落,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受上中柱套筒3与下中柱套筒4的约束,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同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分与线圈的下半部分相互。

28、接触并约束,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套筒3与下中柱套筒4的约束,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内、中、外三层线圈。 0049 最终,切断末端,上中柱1与下中柱2回缩,获取线圈。 0050 实施例三。 0051 首先,由送线装置送一段预留长度的漆包线,作为起始端。 0052 上中柱1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3的下端面,该露出距离为加工线的线径。下中柱2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4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1的下端面与下中柱2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 0053 进一步来看,线圈的上半。

29、部分绕制为,上中柱1的夹头5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上中柱1与下中柱2上下同时相反方向旋转,同时上中柱套筒3往上回升,下中柱套筒4往下回落,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受上中柱套筒3与下中柱套筒4的约束。 0054 接着,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同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到达圈数后,线圈的上半部分与线圈的下半部分相互接触并约束,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套筒3与下中柱套筒4的约束,线圈的上半部分由上往下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下往上绕制,循环上述过程反复绕制,到达圈数后,获得多层线圈。 0055 最终。

30、,切断末端,上中柱1与下中柱2回缩,获取线圈。 0056 实施例四。 0057 首先,由送线装置送一段预留长度的漆包线,作为起始端。 0058 初始状态下,上中柱1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3的下端面,下中柱2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4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1的下端面与下中柱2的上端面相互接触,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 0059 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为,上中柱1的夹头5夹住漆包线的起始端,由下往上绕制,同时上中柱套筒3按照绕制圈数往上进行回升至设定位置,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套筒3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 0060 之后,到达圈数,受下中柱套筒4约束,线圈由下往上绕制,到达圈数后,受上中柱。

31、套筒3约束,线圈由上往下绕制。到达圈数后,完成线圈的上半部分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为漆包线的末端不进行绕制,直接出线构成,完成内外绕结构的线圈,如图11所示。 0061 最终,切断末端,上中柱1与下中柱2回缩,获取线圈。 0062 实施例五。 说 明 书CN 104425124 A6/6页90063 首先,由送线装置送一段预留长度的漆包线,作为起始端。 0064 初始状态下,上中柱1的下端面露出上中柱套筒3的下端面,下中柱2的上端面与下中柱套筒4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中柱1的下端面与下中柱2的上端面相互接触。 0065 具体来说,预留长度构成绕制线圈的上半部分,上中柱1的夹头5夹住漆包线的起。

32、始端,上中柱1与下中柱2上下同时相反方向旋转,同时上中柱套筒3往上回升,下中柱套筒4往下回落,线圈的上半部分由内往外绕制,线圈的下半部分由内往外绕制,受上中柱套筒3与下中柱套筒4的约束,线圈形成上半部份和下半部份上下共两层,到达圈数后,构成上下两层且每层内外多层线圈,如图12所示。 0066 最终,切断末端,上中柱1与下中柱2回缩,获取线圈。 0067 通过上述的文字表述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后,上下中柱能够同时往相反方向上下内外绕制线圈,因单轴绕法或螺旋双轴绕法,每一次只有单轴在绕,而本法上下中柱轴同时卷绕,或一轴先绕另一轴延迟12圈或以上后再绕,效率要比一般单轴绕法或双轴螺旋绕法要高出10%20%或以上。更为重要的是,采用本发明能通过单一的设备实现不同种类的线圈制造,提高了应用的互通性,降低了生产成本。 0068 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说 明 书CN 104425124 A1/4页10图1图2图3图4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425124 A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