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冷型制冷装置及冷暖型制冷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冷型制冷装置及冷暖型制冷装置.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797839.2(22)申请日 2014.12.17F25B 31/00(2006.01)F25B 41/06(2006.01)(71)申请人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地址 528333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顺峰山工业开发区(72)发明人 吴延平 陈振华(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普通合伙 ) 11201代理人 黄德海(54) 发明名称单冷型制冷装置及冷暖型制冷装置(57)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冷型制冷装置和冷暖型制冷装置。单冷型制冷装置包括 :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回油装置。压缩机具有排。
2、气口和吸气口。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排气口相连,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吸气口相连,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回油装置具有入口、冷媒出口和油液出口,入口和冷媒出口串联在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油液出口与吸气口相连。根据本发明的单冷型制冷装置,保证了系统中冷却油液及时流回压缩机内部,提高了压缩机的密封及润滑性能,从而提高了压缩机的能效及可靠性,延长了单冷型制冷装置的使用寿命。而且避免了油液滞留在室内换热器内,提高了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1页 附图4页(10)申请。
3、公布号 CN 104457032 A(43)申请公布日 2015.03.25CN 104457032 A1/2 页21.一种单冷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吸气口 ;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吸气口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 ;回油装置,所述回油装置具有入口、冷媒出口和油液出口,所述入口和所述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所述油液出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单冷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液出口和所述吸气。
4、口之间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3.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单冷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与所述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4.一种冷暖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吸气口 ;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包括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 ;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口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内换热器。
5、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 ;第一回油装置,所述第一回油装置包括第一入口、第一冷媒出口和第一油液出口,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一油液出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液出口和所述吸气口之间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6.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被构造成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油液出口和所述吸气口之间的管路的流量 ;所述第一回油装置还包括第二油液出口,所述第二油液出口通过第三节流元件与。
6、所述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三节流元件被构造成用于调节所述第二油液出口和所述吸气口之间的管路的流量。7.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为毛细管和控制阀的组合或者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8.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为毛细管和控制阀的组合或者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9.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 ;所述冷暖型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二回油装置,所述第二回油装置包括第二入口、第二冷媒出口和第三油液出口,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
7、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和第一节流元件之间,所述第三油液出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457032 A2/2 页310.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油液出口与所述吸气口之间串联有第四节流元件。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457032 A1/11 页4单冷型制冷装置及冷暖型制冷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制冷 / 制热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单冷型制冷装置及冷暖型制冷装置。背景技术0002 制冷装置中压缩机运行时,压缩机内通常封入有冷冻油液,以对压缩机进行密封以及保证压缩机内部构件运行的润滑。随着冷媒的流入及排出,冷冻油液难免会混合。
8、在冷媒气体中,在压缩机运行时,冷冻油液会通过排气进入到制冷系统的其他构件内,分布在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节流元件以及连接管路中。0003 当冷冻油液难以及时的回流到压缩机内部时,会导致压缩机的运行油面降低,从而影响压缩机的密封与润滑,压缩机能效降低,严重时甚至影响压缩机可靠性。而且市场上还使用了一些特殊品质的冷冻油液,这些油液与制冷装置内的冷媒相溶性差,进入换热器、节流元件及连接管路的油液更加难以被冷媒携带回压缩机内部,使得压缩机的能效更加难以保障。另外,由于冷冻油液分布在换热器内部,会影响换热器与室外环境或室内环境的换热效率,使得制冷装置性能大打折扣。发明内容0004 本申请是基于发明人对。
9、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作出的 :0005 相关技术中的制冷装置存在冷冻油液流出压缩机后影响压缩机性能、影响换热器换热效率的问题。发明人经过研究和大量的实验发现,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无法避免冷冻油液流出压缩机,因此,发明人发现,在制冷装置内设置回油装置,以保证系统中的冷冻油液及时地流回压缩机内部,对提高压缩机性能、换热器换热效率存在显著的影响。0006 为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单冷型制冷装置,该单冷型制冷装置设有回油装置以保证系统中的冷冻油液及时地流回压缩机内部。0007 本发明还旨在提供一种冷暖型制冷装置,该冷暖型制冷装置也设有回油装置以保证系统中的冷冻油液及时地流回压缩机内部。0008。
1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单冷型制冷装置,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吸气口 ;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吸气口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 ;回油装置,所述回油装置具有入口、冷媒出口和油液出口,所述入口和所述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所述油液出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0009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单冷型制冷装置,通过设置回油装置以从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中分离出冷却油液,保证系统中冷却油液及时流回压缩机内部,提高了压缩机的密封及润滑性能,从而提高了压。
11、缩机的能效及可靠性,延长了单冷型制冷装置的使用寿命。而且避免了油液滞留在室内换热器内,提高了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说 明 书CN 104457032 A2/11 页5001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油液出口和所述吸气口之间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由此,可降低从油液出口流向吸气口的油液压力,当油液抵达吸气口时压力不会太高,从而避免油液对从室内换热器进入压缩机内部的冷媒的质量及压力产生影响。0011 具体地,所述入口与所述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由此,缩短了油液在冷媒循环通道中流过的路径,减少了油液回流到压缩机的时间。而且当冷冻油液与冷媒相溶性较差时,效果也非常明显。0012。
12、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吸气口 ;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包括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 ;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口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 ;第一回油装置,所述第一回油装置包括第一入口、第一冷媒出口和第一油液出口,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
13、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一油液出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0013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制冷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回油装置以从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中分离出油液,保证系统中油液及时流回压缩机内部,提高了压缩机的密封及润滑性能,从而提高了压缩机的能效及可靠性,延长了冷暖型制冷装置的使用寿命。而且避免了油液滞留在室内换热器或室外换热器内,提高了室内换热器或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效率。001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液出口和所述吸气口之间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由此,可降低从第一油液出口流向吸气口的油液的压力,当油液抵达吸气口时压力不会太高,从而避免油液对从冷媒循环通道进入压缩机内部的冷媒。
14、的质量及压力产生影响。0015 具体地,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被构造成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油液出口和所述吸气口之间的管路的流量 ;所述第一回油装置还包括第二油液出口,所述第二油液出口通过第三节流元件与所述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三节流元件被构造成用于调节所述第二油液出口和所述吸气口之间的管路的流量。由此,可保证冷暖型制冷装置无论处于制冷状态还是处于制热状态,都能通过控制第二节流元件及第三节流元件的流量,实现压降适宜,从而保证油液可随着冷媒气体一同进入到压缩机内部。0016 可选地,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为毛细管和控制阀的组合或者所述第二节流元。
15、件为电子膨胀阀。0017 可选地,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为毛细管和控制阀的组合或者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0018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 ;所述冷暖型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二回油装置,所述第二回油装置包括第二入口、第二冷媒出口和第三油液出口,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和第一节流元件之间,所述第三油液出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由此,冷暖型制冷装置可根据其制冷或制热状态,实现最佳的回流效果。说 明 书CN 104457032 A3/11 页60019 具体地,所述第三油液出口与所述吸气口之间串联有第四节流元件。002。
16、0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0021 本发明的上述和 / 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2 图 1 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单冷型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 2 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单冷型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 3 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暖型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 4 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冷暖型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 5 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冷暖型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27 附。
17、图标记 :0028 单冷型制冷装置 100A、冷暖型制冷装置 100B、0029 压缩机 1、排气口 a、吸气口 b、0030 室外换热器 2、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 c、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 d、0031 室内换热器 3、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 e、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 f、0032 第一节流元件 41、第二节流元件 42、第三节流元件 43、第四节流元件 44、0033 毛细管 401、电子膨胀阀 402、控制阀 403、0034 回油装置 5、第一回油装置 5F、第二回油装置 5S、0035 入口 g、第一入口 g1、第二入口 g2、0036 冷媒出口 h、第一冷媒出口 h1、第二冷媒出口 h2、0。
18、037 油液出口 i、第一油液出口 i1、第二油液出口 i2、第三油液出口 i3、0038 分液器 51、第一分液器 511、第二分液器 512、0039 回油管 52、第一回油管 521、第二回油管 522、第三回油管 523、0040 分液腔 V、第一分液腔 V1、第二分液腔 V2、0041 换向组件 6、第一端口 A、第二端口 B、第三端口 C、第四端口 D、0042 冷媒循环通道 T、制冷循环通道 t1、制热循环通道 t2、0043 油液流动通道 R、第一油液流动通道 r1、第二油液流动通道 r2、第三油液流动通道r3。具体实施方式0044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
19、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0045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说 明 书CN 104457032 A4/11 页70046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
20、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 ;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 ;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0047 下面参考图 1- 图 2 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单冷型制冷装置 100A。0048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 :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 2、室内换热器 3 和回油装置 5。0049 压缩机 1 具有排气口 a 和吸气口 b,压缩机 1 用于将吸气口 b 流入的冷媒进行压缩,冷媒压缩后形成。
21、高温高压冷媒气体并从排气口 a 排出。室外换热器 2 的第一端 c 与排气口 a 相连,室内换热器 3 的第一端 e 与吸气口 b 相连,室外换热器 2 的第二端 d 和室内换热器 3 的第二端 f 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 41。0050 具体地,如图 1 和图 2 所示,压缩机 1、室外换热器 2、室内换热器 3 及第一节流元件 41 限定出用于流通冷媒的冷媒循环通道 T,单冷型制冷装置 100A 具有制冷功能。可选地,第一节流元件 41 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0051 当室内环境需要降温时,单冷型制冷装置 100A 开启。冷媒流向如图 1 和图 2 中箭头 T 所示,冷媒被压缩机 1 压缩。
22、成高温高压冷媒气体后从排气口 a 排出,排出的冷媒流向室外换热器 2,高温高压冷媒气体在室外换热器 2 内冷凝放热形成低温高压冷媒液体,室外换热器 2 内的冷媒再由其第二端 d 流向第一节流元件 41 以节流降压形成低温低压液体,从第一节流元件 41 流出的冷媒再流向室内换热器 3,以蒸发吸热形成低温低压的冷媒气体,从而对室内环境进行降温,最后室内换热器 3 内的冷媒再由其第一端 e 流回压缩机 1 的吸气口 b。0052 参照图 1 和图 2,回油装置 5 具有入口 g、冷媒出口 h 和油液出口 i,入口 g 和冷媒出口 h 串联在室外换热器 2 和室内换热器 3 之间,油液出口 i 与吸气。
23、口 b 相连。也就是说,回油装置 5 通过入口 g 从室外换热器 2 和室内换热器 3 之间的管道内引入冷媒,然后从引入的冷媒中分离出冷却油油液,分离出的油液由油液出口 i 流向吸气口 b,而剩余的冷媒再由冷媒出口 h 流回室外换热器 2 和室内换热器 3 之间的管道内。0053 需要说明的是,高温高压冷媒气体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a排出时混合了冷冻油液,也就是说,排出压缩机 1 的冷媒实质上是冷媒 - 冷却油液混合物。冷媒 - 冷却油液混合物沿冷媒循环通道 T 流动至室外换热器 2 和室内换热器 3 之间时,混合物会从入口 g 流入回油装置 5,混合物在回油装置 5 内分离出冷媒和油液,冷媒从冷。
24、媒出口 h 流回室外换热器 2和室内换热器 3 之间,并沿冷媒循环通道 T 继续流动。而分离出的油液则从油液出口 i 处流向吸气口 b,然后随着冷媒循环通道 T 内的冷媒一起流入压缩机 1 内部。0054 由此,可提高室内换热器 3 内及邻近管道内冷媒的纯度,避免冷冻油液滞留在室内换热器 3 内,从而提高室内换热器 3 的换热效率,提高单冷型制冷装置 100A 的性能。另外,回油装置 5 的设置使得冷冻油液可及时流回压缩机 1 内部,保证了压缩机 1 的密封及润滑,提高压缩机 1 的能效及可靠性,从而延长单冷型制冷装置 100A 的使用寿命。0055 而且当压缩机 1 使用的冷冻油液与冷媒相溶。
25、性较差时,回油装置 5 的设置更加能够避免冷冻油液滞留在室内换热器 3 以及连接管路中。说 明 书CN 104457032 A5/11 页80056 具体地,如图 1- 图 2 所示,回油装置 5 包括分液器 51 和回油管 52,分液器 51 用于将引入的冷媒 - 冷却油液混合物分离出冷媒和油液。入口 g 及冷媒出口 h 构成分液器 51的冷媒进出口,分液器 51 串联在室外换热器 2 和室内换热器 3 之间,回油管 52 的一端接入分液器 51 内以构成油液出口 i,回油管 52 的另一端连接吸气口 b,从而将分液器 51 分离出的油液导引至吸气口b,并随冷媒循环通道T内的冷媒流入压缩机1。
26、内,分液器51和回油管52 构成油液流动通道 R,油液的流动方向如图 1 和图 2 中箭头 R 所示。0057 更具体地,如图 1 和图 2 所示,分液器 51 内限定出分液腔 V,冷媒 - 冷却油液混合物在分液腔 V 内进行冷媒及油液的分离。0058 可选地,分液腔 V 形成为杯状空间结构,从而更加利于冷媒与冷冻油液进行分离,提高分离纯度。0059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单冷型制冷装置 100A,通过设置回油装置 5 以从室外换热器2和室内换热器3之间的冷媒中分离出冷却油液,保证系统中冷却油液及时流回压缩机1内部,提高了压缩机 1 的密封及润滑性能,从而提高了压缩机 1 的能效及可靠性,延长了单。
27、冷型制冷装置 100A 的使用寿命。而且避免了油液滞留在室内换热器 3 内,提高了室内换热器3 的换热效率。0060 下面参考图 1 和图 2 所示的两个不同具体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单冷型制冷装置 100A 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实施例中,自始至终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0061 第一实施例0062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 1 所示,油液出口 i 和吸气口 b 之间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 42,即第二节流元件 42 串联在回油管 52 上,由此,可降低从油液出口 i 流向吸气口 b 的油液压力,当油液抵达吸气口 b 时压力不会太高,从而避免油液对从室内换热器 3 。
28、进入压缩机 1 内部的冷媒的质量及压力产生影响。0063 具体而言,在冷媒循环通道 T 上,从冷媒出口 h 流出的冷媒经室内换热器 3 流向吸气口 b 的过程中,冷媒会有一定的压力损失,假设回油装置 5 的分液腔 V 的内部压力为 P2,压缩机 1 的吸气口 b 处的压力为 P1,则 P2 P1。为保证冷冻油液可以顺利地通过回油管52 流到吸气口 b 处,且能够随冷媒气体一同进入到压缩机 1 内部,因此有必要在油液出口 i和吸气口 b 之间串联第二节流元件 42,使得油液也降压至 P1 值,保证压缩机 1 的油面满足使用要求。0064 其中,第二节流元件 42 为毛细管 401,由此,第二节流。
29、元件 42 成本较低。0065 在第一实施例中,入口 g 与冷媒出口 h 串联在室外换热器 2 和第一节流元件 41 之间。即在图 1 中,分液器 51 串联在室外换热器 2 和第一节流元件 41 之间。0066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的冷媒循环通道T中,当管路较长、换热器较大,尤其是在长配管、高落差的安装情况下,冷冻油液更加难以及时地随冷媒回流到压缩机 1 内部。0067 因此在单冷型制冷装置 100A 中,回油装置 5 的入口 g 及冷媒出口 h 串联在室外换热器 2 和第一节流元件 41 之间,使得排出压缩机 1 的冷冻油液不用流经整个冷媒循环通道T,仅仅需要其流过室。
30、外换热器 2 后即可回到压缩机 1 内部,大大缩短其在冷媒循环通道 T中流过的路径,减少了油液回流到压缩机 1 的时间。而且当冷冻油液与冷媒相溶性较差时,说 明 书CN 104457032 A6/11 页9将回油装置 5 的入口 g 与冷媒出口 h 串联在室外换热器 2 和第一节流元件 41 之间的效果也非常明显。0068 例如,单冷型制冷装置 100A 为空调器,且单冷型制冷装置 100A 为分体式空调器。在分体式空调器中,压缩机 1、第一节流元件 41 设置在室外机内,室外机与室内机通过配管连接,配管的长度、室外机室内机的高度落差由实际安装情况决定。因此在分体式空调器中,回油装置 5 的入。
31、口 g 及冷媒出口 h 优选串联在室外换热器 2 和第一节流元件 41 之间,以适应各种安装条件的变化,尤其在长配管、高落差的安装环境下,回油装置 5 的这种设置大大缩短了油液在冷媒循环通道 T 中流过的路径,减少了油液回流到压缩机 1 的时间。而且当单冷型制冷装置 100A 为分体式空调器时,回油装置 5 位于室外机内,回油装置 5 的装配也非常方便。0069 在第一实施例中,油液出口 i 设置在分液腔 V 的下部,入口 g 及冷媒出口 h 设置在分液腔 V 的上部。0070 具体地,单冷型制冷装置 100A 内采用的冷媒工质的液体密度小于冷冻油液的密度,冷冻油液与冷媒分层后,冷冻油液沉积在。
32、分液腔V的下部,冷媒漂浮在分液腔V的上部,因此,油液出口 i 设置在分液腔 V 的下部,入口 g 及冷媒出口 h 设置在分液腔 V 的上部。0071 第二实施例0072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 2 所示,单冷型制冷装置 100A 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单冷型制冷装置 100A 的结构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述。0073 所不同的是,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二节流元件 42 为电子膨胀阀 402。即回油装置 5通过电子膨胀阀 402 进行回油与压降。当然,第二节流元件 42 也可采用其他降压元件,这里不作具体限定。0074 由第二实施例可知,入口 g 与冷媒出口 h 的设置不限于串联在室外换热器 2 和第一节。
33、流元件 41 之间,入口 g 与冷媒出口 h 也可串联在室内换热器 3 和第一节流元件 41 之间。0075 另外,当单冷型制冷装置 100A 内采用的冷媒工质的液体密度大于冷冻油液的密度时,冷冻油液与冷媒分层后,冷媒沉积在分液腔 V 的下部,冷冻油液漂浮在分液腔 V 的上部,因此,油液出口 i 设置在分液腔 V 的上部,入口 g 及冷媒出口 h 设置在分液腔 V 的下部。0076 由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得出的方案,也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单冷型制冷装置 100A 的保护方案范围内。0077 具体而言,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可包括两个回油装置5,其中一个回油装置5的入口 g 与冷媒出口 h 。
34、串联在室外换热器 2 和第一节流元件 41 之间,另一个回油装置 5 的入口g 与冷媒出口 h 串联在室内换热器 3 和第一节流元件 41 之间,从而进一步保证系统中油液及时流回到压缩机 1 内部,提高除压缩机 1、室外换热器 2 外的冷媒循环通道 T 内冷媒的纯度。0078 下面参考图 3- 图 5 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制冷装置 100B。0079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制冷装置 100B,如图 3- 图 5 所示,包括 :压缩机 1、换向组件 6、室外换热器 2、室内换热器 3、第一回油装置 5F。0080 压缩机 1 具有排气口 a 和吸气口 b,压缩机 1 用于将吸气口 b 。
35、流入的冷媒进行压缩。换向组件 6 包括第一端口 A 至第四端口 D,第一端口 A 与第二端口 B 和第三端口 C 中的说 明 书CN 104457032 A7/11 页10其中一个连通,第四端口 D 与第二端口 B 和第三端口 C 中的另一个连通,第一端口 A 与排气口 a 相连,第四端口 D 与吸气口 b 相连。也就是说,换向组件 6 具有两种导通状态,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端口 A 与第二端口 B 导通且第三端口 C 与第四端口 D 导通,另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端口 A 与第三端口 C 导通且第二端口 B 与第四端口 D 导通。室外换热器 2 的第一端c 与第二端口 B 相连,室内换热器 3 的。
36、第一端 e 与第三端口 C 相连,室外换热器 2 的第二端d 和室内换热器 3 的第二端 f 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 41。0081 具体地,压缩机 1、换向组件 6、室外换热器 2、室内换热器 3 及第一节流元件 41 限定出用于流通冷媒的冷媒循环通道 T,根据换向组件 6 的导通状态,冷媒循环通道 T 又包括制冷循环通道 t1 和制热循环通道 t2,即冷暖型制冷装置 100B 具有制冷和制热的功能。0082 当室内环境需要降温时,换向组件 6 控制第一端口 A 与第二端口 B 导通,且第三端口C与第四端口D导通,压缩机1、换向组件6、室外换热器2、室内换热器3及第一节流元件41构成冷媒的制。
37、冷循环通道t1。在制冷循环通道t1中,冷媒流向如图3-图5中箭头t1所示,冷媒被压缩机 1 压缩成高温高压冷媒气体后从排气口 a 排出,排出的冷媒从换向组件 6流向室外换热器 2,高温高压冷媒气体在室外换热器 2 内冷凝放热形成低温高压液体,室外换热器 2 内的冷媒再由其第二端 d 流向第一节流元件 41 以节流降压形成低温低压液体,从第一节流元件 41 流出的冷媒再流向室内换热器 3,以蒸发吸热形成低温低压的冷媒气体,从而对室内环境进行降温,最后室内换热器 3 内的冷媒再通过换向组件 6 流回压缩机 1 的吸气口 b。0083 当室内环境需要升温时,换向组件 6 控制第一端口 A 与第三端口。
38、 C 导通,且第二端口B与第四端口D导通,压缩机1、换向组件6、室外换热器2、室内换热器3及第一节流元件41 构成冷媒的制热循环通道 t2。在制热循环通道 t2 中,冷媒流向如图 3- 图 5 中箭头 t2所示,冷媒被压缩机1压缩成高温高压冷媒气体后从排气口a排出,排出的冷媒从换向组件6 流向室内换热器 3,高温高压冷媒气体在室内换热器 3 内冷凝放热形成低温高压液体,从而对室内环境进行升温,室内换热器 3 内的冷媒由其第二端 f 再流向第一节流元件 41 以节流降压,从第一节流元件41流出的冷媒再流向室外换热器2以蒸发吸热形成低温低压的冷媒气体,室外换热器 2 内的冷媒再通过换向组件 6 流。
39、回压缩机 1 的吸气口 b。0084 优选地,由于四通阀在制冷制热设备中的应用技术较为成熟,且四通阀体积小、成本较低,换向功能稳定、可靠,因此换向组件 6 选用四通阀。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换向组件 6 还可为现有技术中公开的由多个阀门并、串联构成的阀门组件,这里不作具体限制。0085 参照图 3- 图 5,第一回油装置 5F 包括第一入口 g1、第一冷媒出口 h1 和第一油液出口i1,第一入口g1和第一冷媒出口h1串联在室外换热器2和室内换热器3之间,第一油液出口 i1 与吸气口 b 相连。也就是说,第一回油装置 5F 通过第一入口 g1 从室外换热器 2和室内换热器 3 之间的管道内引入冷媒 - 冷却油液混合物,然后从引入的冷媒 - 冷却油液混合物中分离出冷却油液,分离出的油液由第一油液出口 i1 流向吸气口 b,而剩余的冷媒再由第一冷媒出口 h1 流回室外换热器 2 和室内换热器 3 之间的管道内。0086 由此,可提高室外换热器 2 和室内换热器 3 之间的冷媒循环通道 T 内冷媒的纯度,避免冷冻油液滞留在室内换热器 3 或室外换热器 2 内,从而提高室内换热器 3 或室外换热器 2 的换热效率,提高冷暖型制冷装置 100B 的性能。另外,第一回油装置 5F 的设置使得冷说 明 书CN 1044570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