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4032274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80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759554.X

申请日:

2014.12.12

公开号:

CN104455298A

公开日:

2015.03.2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F16H 41/24登记生效日:20170209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吴志强变更后权利人:广州市志变制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510160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东风西路3号502房变更后权利人: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花地大道228号广州市荔湾区宜车城汽车配件市场二层2109-4号|||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H41/24申请日:20141212|||公开

IPC分类号:

F16H41/24

主分类号:

F16H41/24

申请人:

吴志强

发明人:

吴志强

地址:

510160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东风西路3号502房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其技术方案要点是,输出齿圈(22)与联接行星架(24)联接,输出大齿圈(25)与输入大齿轮(27)联接,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以及起动输入齿轮副(4)与空挂档机构(14)联接, 输出小齿轮(29)与变速机构(5)联接,输入齿轮副(6)与液力偶合器(7)联接,液力偶合器(7)与输出齿轮副(8)联接,输出齿轮副(8)与起动齿轮(12)配合工作。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包括输入轴(1)、输出轴(3)、起动输入齿轮副(4)、变速机构(5)、输入齿轮副(6)、液力偶合器(7)、输出齿轮副(8)、超越离合器(9)、起动输出齿轮副(10)、单向离合器(11)、起动齿轮(12)、固定单向离合器(13)、空挂档机构(14),所述固定单向离合器(13)的输入端(131)与固定元件联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入轴(1)与输出轴(3)之间设有行星齿轮(20)、输入行星架(21)、输出齿圈(22)、输入齿轮(23)、联接行星架(24)、输出大齿圈(25)、输出小齿圈(26)、输入大齿轮(27)、输出行星架(28)、输出小齿轮(29), 输入齿轮(23)以及输出齿轮副(8)的输出齿轮(82)与超越离合器(9)的输出端(92)联接, 超越离合器(9)的输入端(91)以及单向离合器(11)的输出端(112)与输入轴(1)联接, 单向离合器(11)的输入端(111)与起动输出齿轮副(10)的输出齿轮(102)联接, 输入行星架(21)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配合的输出齿圈(22)和输入齿轮(23)联接, 输出齿圈(22)与联接行星架(24)联接, 联接行星架(24)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配合的输出大齿圈(25)和输出小齿圈(26)联接, 输出大齿圈(25)与输入大齿轮(27)联接, 输出行星架(28)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配合的输入大齿轮(27)和输出小齿轮(29)联接, 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以及起动输入齿轮副(4)的输入齿轮(41)与空挂档机构(14)的输入端(141)联接, 空挂档机构(14)的输出端(142)与输出轴(3)联接, 输入齿轮副(4)的输出齿轮(42)与起动输出齿轮副(10)的输入齿轮(101)联接, 输出小齿轮(29)与变速机构(5)的输入端(51)联接, 变速机构(5)的输出端(52)分别与输入行星架(21)、输入齿轮副(6)的输入齿轮(61)以及固定单向离合器(13)的输出端(132)联接, 输入齿轮副(6)的输出齿轮(62)与液力偶合器(7)的输入端(71)联接, 液力偶合器(7)的输出端(72)与输出齿轮副(8)的输入齿轮(81)联接, 输出齿轮副(8)的输出齿轮(82)与起动齿轮(12)配合工作。

2.  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包括输入轴(1)、输出轴(3)、第一输入齿轮副(4)、单向离合器(5)、起动输入齿轮副(6)、变速机构(7)、固定单向离合器(8)、联接齿轮副(9)、液力偶合器(10)、第二输入齿轮副(11)、超越离合器(12)、起动齿轮(13)、空挂档机构(14),所述固定单向离合器(8)的输入端(81)与固定元件联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入轴(1)与输出轴(3)之间设有行星齿轮(20)、输入小齿圈(21)、输入行星架(22)、输出大齿圈(23)、输出行星架(24)、输入齿圈(25)、输出小齿轮(26)、输入单联行星架(27)、输出齿圈(28)、输出齿轮(29), 输入小齿圈(21)与第二输入齿轮副(11)的输出齿轮(112)、超越离合器(12)的输出端(122)以及起动齿轮(13)联接, 超越离合器(12)的输入端(121)与输入轴(1)联接, 输入小齿圈(21)通过输入行星架(22)上的行星齿轮(20)与输入行星架(22)、输出大齿圈(23)相互配合工作,输出大齿圈(23)与第一输入齿轮副(4)的输入齿轮(41)联接,第一输入齿轮副(4)的输出齿轮(42)与输入单联行星架(27)联接,输入单联行星架(27)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输出齿圈(28)、输出齿轮(29)相互配合工作,输出齿圈(28)与输入齿圈(25)联接,输出齿轮(29)与输出行星架(24)以及起动输入齿轮副(6)的输入齿轮(61)联接,起动输入齿轮副(6)的输出齿轮(62)以及单向离合器(5)的输入端(51)与空挂档机构(14)的输入端(141)联接,单向离合器(5)的输出端(52)与输入轴(1)联接, 空挂档机构(14)的输出端(142)与输出轴(3)联接,输出行星架(24)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输入齿圈(25)、输出小齿轮(26)相互配合工作,输出小齿轮(26)与变速机构(7)的输入端(71)联接, 变速机构(7)的输出端(72)与固定单向离合器(8)的输出端(82)、联接齿轮副(9)的输入齿轮(91)以及液力偶合器(10)的输入端(101)联接, 联接齿轮副(9)的输出齿轮(92)与输入行星架(22)联接,液力偶合器(10)的输出端(102)与第二输入齿轮副(11)的输入齿轮(111)联接。

3.  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包括输入轴(1)、输出轴(3)、起动齿轮(4)、固定单向离合器(5)、变速机构(6)、单向离合器(7)、空挂档机构(8)、联接架(9)、输入齿轮副(10)、液力偶合器(11)、起动齿轮副(12)、超越离合器(13), 所述固定单向离合器(5)的输入端(51)与固定元件联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入轴(1)与输出轴(3)之间设有输入波型发生器(21)、输出柔轮(22)、输入刚轮(23)、第一输入柔轮(24)、联接刚轮(25)、第二输入柔轮(26)、输出刚轮(27)、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输入波型发生器(21)与起动齿轮副(12)的输出齿轮(122)以及超越离合器(13)的输出端(132)联接, 单向离合器(7)的输出端(72)以及超越离合器(13)的输入端(131)与输入轴(1)联接, 起动齿轮副(12)的输出齿轮(122)与起动齿轮(4)联接, 输入波型发生器(21)与输出柔轮(22)、输入刚轮(23)相互配合工作,输出柔轮(22)与第一输入柔轮(24)联接,第一输入柔轮(24)与联接刚轮(25)、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相互配合工作,联接刚轮(25)与第二输入柔轮(26)联接, 第二输入柔轮(26)与输出刚轮(27)、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相互配合工作,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以及空挂档机构(8)的输入端(81)与单向离合器(7)的输入端(71)联接, 空挂档机构(8)的输出端(82)与输出轴(3)联接, 联接架(9)与输出刚轮(27)、输入齿轮副(10)的输入齿轮(101)以及变速机构(6)的输入端(61)联接, 输入齿轮副(10)的输出齿轮(102)与液力偶合器(11)的输入端(111)联接, 液力偶合器(11)的输出端(112)与起动齿轮副(12)输入齿轮(121)联接, 变速机构(6)的输出端(62)与固定单向离合器(5)的输出端(52)以及输入刚轮(23)联接。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用于各种地面车辆、船舶、铁道机车以及机床的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
背景技术
目前,液力偶合器都是根据流体静力学等原理来设计的,它所能传递的功率不大,并且效率不高;另外,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结构简单,操控方便,低成本,节能高效的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以下:
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包括输入轴(1)、输出轴(3)、起动输入齿轮副(4)、变速机构(5)、输入齿轮副(6)、液力偶合器(7)、输出齿轮副(8)、超越离合器(9)、起动输出齿轮副(10)、单向离合器(11)、起动齿轮(12)、固定单向离合器(13)、空挂档机构(14),所述固定单向离合器(13)的输入端(131)与固定元件联接, 所述的输入轴(1)与输出轴(3)之间设有行星齿轮(20)、输入行星架(21)、输出齿圈(22)、输入齿轮(23)、联接行星架(24)、输出大齿圈(25)、输出小齿圈(26)、输入大齿轮(27)、输出行星架(28)、输出小齿轮(29), 输入齿轮(23)以及输出齿轮副(8)的输出齿轮(82)与超越离合器(9)的输出端(92)联接, 超越离合器(9)的输入端(91)以及单向离合器(11)的输出端(112)与输入轴(1)联接, 单向离合器(11)的输入端(111)与起动输出齿轮副(10)的输出齿轮(102)联接, 输入行星架(21)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配合的输出齿圈(22)和输入齿轮(23)联接, 输出齿圈(22)与联接行星架(24)联接, 联接行星架(24)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配合的输出大齿圈(25)和输出小齿圈(26)联接, 输出大齿圈(25)与输入大齿轮(27)联接, 输出行星架(28)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配合的输入大齿轮(27)和输出小齿轮(29)联接, 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以及起动输入齿轮副(4)的输入齿轮(41)与空挂档机构(14)的输入端(141)联接, 空挂档机构(14)的输出端(142)与输出轴(3)联接, 输入齿轮副(4)的输出齿轮(42)与起动输出齿轮副(10)的输入齿轮(101)联接, 输出小齿轮(29)与变速机构(5)的输入端(51)联接, 变速机构(5)的输出端(52)分别与输入行星架(21)、输入齿轮副(6)的输入齿轮(61)以及固定单向离合器(13)的输出端(132)联接, 输入齿轮副(6)的输出齿轮(62)与液力偶合器(7)的输入端(71)联接, 液力偶合器(7)的输出端(72)与输出齿轮副(8)的输入齿轮(81)联接, 输出齿轮副(8)的输出齿轮(82)与起动齿轮(12)配合工作。
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包括输入轴(1)、输出轴(3)、第一输入齿轮副(4)、单向离合器(5)、起动输入齿轮副(6)、变速机构(7)、固定单向离合器(8)、联接齿轮副(9)、液力偶合器(10)、第二输入齿轮副(11)、超越离合器(12)、起动齿轮(13)、空挂档机构(14),所述固定单向离合器(8)的输入端(81)与固定元件联接, 所述的输入轴(1)与输出轴(3)之间设有行星齿轮(20)、输入小齿圈(21)、输入行星架(22)、输出大齿圈(23)、输出行星架(24)、输入齿圈(25)、输出小齿轮(26)、输入单联行星架(27)、输出齿圈(28)、输出齿轮(29), 输入小齿圈(21)与第二输入齿轮副(11)的输出齿轮(112)、超越离合器(12)的输出端(122)以及起动齿轮(13)联接, 超越离合器(12)的输入端(121)与输入轴(1)联接, 输入小齿圈(21)通过输入行星架(22)上的行星齿轮(20)与输入行星架(22)、输出大齿圈(23)相互配合工作,输出大齿圈(23)与第一输入齿轮副(4)的输入齿轮(41)联接,第一输入齿轮副(4)的输出齿轮(42)与输入单联行星架(27)联接,输入单联行星架(27)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输出齿圈(28)、输出齿轮(29)相互配合工作,输出齿圈(28)与输入齿圈(25)联接,输出齿轮(29)与输出行星架(24)以及起动输入齿轮副(6)的输入齿轮(61)联接,起动输入齿轮副(6)的输出齿轮(62)以及单向离合器(5)的输入端(51)与空挂档机构(14)的输入端(141)联接,单向离合器(5)的输出端(52)与输入轴(1)联接, 空挂档机构(14)的输出端(142)与输出轴(3)联接,输出行星架(24)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输入齿圈(25)、输出小齿轮(26)相互配合工作,输出小齿轮(26)与变速机构(7)的输入端(71)联接, 变速机构(7)的输出端(72)与固定单向离合器(8)的输出端(82)、联接齿轮副(9)的输入齿轮(91)以及液力偶合器(10)的输入端(101)联接, 联接齿轮副(9)的输出齿轮(92)与输入行星架(22)联接,液力偶合器(10)的输出端(102)与第二输入齿轮副(11)的输入齿轮(111)联接。
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包括输入轴(1)、输出轴(3)、起动齿轮(4)、固定单向离合器(5)、变速机构(6)、单向离合器(7)、空挂档机构(8)、联接架(9)、输入齿轮副(10)、液力偶合器(11)、起动齿轮副(12)、超越离合器(13),所述固定单向离合器(5)的输入端(51)与固定元件联接, 所述的输入轴(1)与输出轴(3)之间设有输入波型发生器(21)、输出柔轮(22)、输入刚轮(23)、第一输入柔轮(24)、联接刚轮(25)、第二输入柔轮(26)、输出刚轮(27)、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输入波型发生器(21)与起动齿轮副(12)的输出齿轮(122)以及超越离合器(13)的输出端(132)联接, 单向离合器(7)的输出端(72)以及超越离合器(13)的输入端(131)与输入轴(1)联接, 起动齿轮副(12)的输出齿轮(122)与起动齿轮(4)联接, 输入波型发生器(21)与输出柔轮(22)、输入刚轮(23)相互配合工作,输出柔轮(22)与第一输入柔轮(24)联接,第一输入柔轮(24)与联接刚轮(25)、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相互配合工作,联接刚轮(25)与第二输入柔轮(26)联接, 第二输入柔轮(26)与输出刚轮(27)、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相互配合工作,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以及空挂档机构(8)的输入端(81)与单向离合器(7)的输入端(71)联接, 空挂档机构(8)的输出端(82)与输出轴(3)联接, 联接架(9)与输出刚轮(27)、输入齿轮副(10)的输入齿轮(101)以及变速机构(6)的输入端(61)联接, 输入齿轮副(10)的输出齿轮(102)与液力偶合器(11)的输入端(111)联接, 液力偶合器(11)的输出端(112)与起动齿轮副(12)输入齿轮(121)联接, 变速机构(6)的输出端(62)与固定单向离合器(5)的输出端(52)以及输入刚轮(23)联接。
所述各个需要联接的元件, 而被其它若干元件分隔的元件, 可采用中空或联接架的方法, 穿过或跨过其它若干元件, 与之连接;当联接的元件是齿轮或齿圈时,则相互啮合或联接;所述各个齿轮副以及变速机构的传动比,按实际需要设计。
所述液力偶合器可选用液力变矩器、液压马达和液压泵以及电磁离合器替代。
本发明应用于车辆时,能够根据车辆行驶时受到阻力的大小,自动地改变输出扭矩以及速度的变化。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
(1)本发明大部份功率由齿圈、行星齿轮、行星架、波型发生器、刚轮、齿轮传递,因而传动功率和传动效率都极大地提高, 而且结构简单,更易于维修;
(2)本发明的变矩和变速是自动完成的,能实现高效率的传动,并且除了起步以外,都能使发动机和起动机在最佳范围内工作,与其它变速器相比,在发动机和起动机等效的前提下,它降低了发动机和起动机的制造成本;
(3)本发明使发动机和起动机处于经济转速区域内运转,也就是使发动机在非常小污染排放的转速范围内工作,避免了发动机在怠速和高速运行时,排放大量废气,从而减少了废气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
(4)本发明能利用内部转速差起缓冲和过载保护的作用,有利于延长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以及起动机的使用寿命,另外,当行驶阻力增大,则能使车辆自动降速,反之则升速,有利于提高车辆的行驶性能;
(5)本发明使输入功率不间断,可保证车辆有良好的加速性和较高的平均车速,使发动机的磨损减少,延长了大修间隔里程,有利于提高生产率;
(6)本发明起动时,具有自动变矩和变速的性能,输入功率不间断,不会发生冲击现象,可保证发动机起动平稳、减少噪音,使发动机的起动磨损减少,并延长了起动电机以及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7)本发明减少了现今起动机的传动机构,降低了制造成本,发动机起动后,只需对起动电机采取制动措施,使其停止传动。
另外,本发明是是一种用于各种地面车辆、船舶、铁道机车以及机床的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
附图说明
说明书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图,附图中两个元件之间的连接处,运用粗实线表示固定连接,细实线表示两个元件可以相对转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中所示,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包括输入轴1、输出轴3、起动输入齿轮副4、变速机构5、输入齿轮副6、液力偶合器7、输出齿轮副8、超越离合器9、起动输出齿轮副10、单向离合器11、起动齿轮12、固定单向离合器13、空挂档机构14,所述固定单向离合器13的输入端131与固定元件联接, 所述的输入轴1与输出轴3之间设有行星齿轮20、输入行星架21、输出齿圈22、输入齿轮23、联接行星架24、输出大齿圈25、输出小齿圈26、输入大齿轮27、输出行星架28、输出小齿轮29, 输入齿轮23以及输出齿轮副8的输出齿轮82与超越离合器9的输出端92联接, 超越离合器9的输入端91以及单向离合器11的输出端112与输入轴1联接, 单向离合器11的输入端111与起动输出齿轮副10的输出齿轮102联接, 输入行星架21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配合的输出齿圈22和输入齿轮23联接, 输出齿圈22与联接行星架24联接, 联接行星架24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配合的输出大齿圈25和输出小齿圈26联接, 输出大齿圈25与输入大齿轮27联接, 输出行星架28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配合的输入大齿轮27和输出小齿轮29联接, 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以及起动输入齿轮副4的输入齿轮41与空挂档机构14的输入端141联接, 空挂档机构14的输出端142与输出轴3联接, 输入齿轮副4的输出齿轮42与起动输出齿轮副10的输入齿轮101联接, 输出小齿轮29与变速机构5的输入端51联接, 变速机构5的输出端52分别与输入行星架21、输入齿轮副6的输入齿轮61以及固定单向离合器13的输出端132联接, 输入齿轮副6的输出齿轮62与液力偶合器7的输入端71联接, 液力偶合器7的输出端72与输出齿轮副8的输入齿轮81联接, 输出齿轮副8的输出齿轮82与起动齿轮12配合工作。
联接行星架24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把传递到此的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流入输出小齿圈26,另一路经过输出大齿圈25,传递到输入大齿轮27, 输入大齿轮27再通过输出行星架28上的行星齿轮20把传递到此的功率分流为两路, 一路流入输出行星架28,另一路流入输出小齿轮29。
由于上述各个元件的转速分配关系可以改变, 两路功率流将根据两者之间转速分配的变化而变化,当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的转速为零时,输出功率为零,但力矩不为零,此时,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的输入功率则由一定值改变到最大值,所述的一定值指的是当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与各自配合的联接行星架24、输入大齿轮27的转速相同时,两者按行星排力矩比分配输入功率所得的值,所述的最大值指的是由联接行星架24、输入大齿轮27输入的总功率,也就是说,当两路功率发生变化时,传递到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以及输出轴3上的力矩也随之变化。
起动机的输入功率由起动齿轮12经输出齿轮副8的输出齿轮82以及超越离合器9的输出端92或发动机的输入功率经输入轴1,再通过超越离合器9传递到输入齿轮23,并通过输入行星架21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传递到输出齿圈22, 再传递到联接行星架24,并通过联接行星架24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流入输出小齿圈26,另一路流入输出大齿圈25,再流入输入大齿轮27,输入大齿轮27再通过输出行星架28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分流为两路, 一路流入输出行星架28,另一路经输出小齿轮29,流入变速机构5的输入端51,变速机构5的输出端52再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流入输入行星架21,另一路流入输入齿轮副6的输入齿轮61, 再经输入齿轮副6的输出齿轮62流入液力偶合器7的输入端71, 液力偶合器7的输出端72则把功率传递到输出齿轮副8的输入齿轮81, 再传递到输出齿轮副8的输出齿轮82,输出齿轮副8的输出齿轮82再通过超越离合器9的输出端92把功率传递到输入齿轮23,传递到输入齿轮23的此路功率,则和由起动机或发动机传递到输入齿轮23的功率汇合,并且与流入输入行星架21的功率,都通过输入行星架21上的行星齿轮20传递到输出齿圈22,输出齿圈22再重复上述过程,使传递到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上的力矩不断增大,发动机起动前,传递到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上的功率经空挂档机构14的输入端141、起动输入齿轮副4、起动输出齿轮副10、单向离合器11以及输入轴1传递到发动机曲轴上,发动机起动后,接合空挂档机构14,传递到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上的功率则通过空挂档机构14传递至本发明的输出轴3, 从而实现了把发动机的功率通过输出轴3对外输出。
对于本发明,当输入轴1的转速不变,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以及输出轴3上的扭矩随其转速的变化而变化,转速越低,传递到输入行星架21、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以及输出轴3上的扭矩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从而实现本发明能随车辆行驶阻力的不同而改变力矩以及速度的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
本发明使用时,设起动机通过起动齿轮12输入的功率、转速以及其负荷不变,即输入齿轮23的转速与扭矩为常数,发动机起动前,发动机的转速为零,当起动机启动,因输出轴3静止不动,即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静止不动, 起动机的输入功率经起动齿轮12、输出齿轮副8的输出端82以及超越离合器9的输出端92传递到输入齿轮23, 其中,由于此时没有功率流入输入行星架21,并且固定单向离合器13的输入端131与固定元件联接,起限制转向的作用,使输入行星架21不能与发动机相反的转向转动,转速为零,此时,传递到输入齿轮23的功率,则通过输入行星架21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传递到输出齿圈22,再流入联接行星架24,联接行星架24再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传递到输出大齿圈25,另一路传递到输出小齿圈26,因输出轴3静止不动,即输出小齿圈26静止不动,起动机的功率全部流入输出大齿圈25,再传递到输入大齿轮27, 输入大齿轮27再通过输出行星架28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传递到输出行星架28,另一路传递到输出小齿轮29,因输出轴3静止不动,即输出行星架28静止不动,功率全部流入输出小齿轮29, 输出小齿轮29再把功率流入变速机构5的输入端51, 变速机构5的输出端52则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流入输入行星架21, 另一路流入输入齿轮副6的输入齿轮61, 再经输入齿轮副6的输出齿轮62流入液力偶合器7的输入端71, 液力偶合器7的输出端72把功率传递到输出齿轮副8的输入齿轮81, 再经输出齿轮副8的输出齿轮82以及超越离合器9的输出端92流入输入齿轮23,传递到输入齿轮23的此路功率,则和由起动机传递到输入齿轮23的功率汇合,并且与流入输入行星架21的功率,都通过输入行星架21上的行星齿轮20传递到输出齿圈22,输出齿圈22再重复上述过程,并在各个元件之间不断地进行分矩、变矩以及汇矩的反复循环, 使传递到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上的力矩不断增大,并通过空挂档机构14的输入端141、起动输入齿轮副4、起动输出齿轮副10、单向离合器11以及输入轴1把功率传递到发动机曲轴上,当传递到发动机的曲轴上的扭矩,产生的起动力足以克服发动机的起动阻力时,发动机则起动并开始加速。
发动机起动后,设发动机的输入功率、输入转速及其负荷不变,即输入轴1的转速与扭矩为常数,汽车起步前,接合空挂档机构14,输出轴3的转速为零,发动机的输入功率经输入轴1以及超越离合器9,传递到输入齿轮23,其中,由于此时没有功率流入输入行星架21,并且固定单向离合器13的输入端131与固定元件联接, 起限制转向的作用,使输入行星架21不能与发动机相反的转向转动,转速为零,此时,传递到输入齿轮23的功率,则通过输入行星架21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传递到输出齿圈22,再传递到联接行星架24,联接行星架24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传递到输出大齿圈25,另一路传递到输出小齿圈26,因输出轴3静止不动,即输出小齿圈26静止不动,发动机的功率全部流入输出大齿圈25,再传递到输入大齿轮27, 输入大齿轮27再通过输出行星架28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传递到输出行星架28,另一路传递到输出小齿轮29,因输出轴3静止不动,即输出行星架28静止不动,功率全部流入输出小齿轮29, 输出小齿轮29再把功率流入变速机构5的输入端51, 变速机构5的输出端52则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流入输入行星架21, 另一路流入输入齿轮副6的输入齿轮61, 再经输入齿轮副6的输出齿轮62流入液力偶合器7的输入端71, 液力偶合器7的输出端72把功率传递到输出齿轮副8的输入齿轮81, 再经输出齿轮副8的输出齿轮82以及超越离合器9的输出端92流入输入齿轮23,传递到输入齿轮23的此路功率,则和由起动机传递到输入齿轮23的功率汇合,并且与流入输入行星架21的功率,都通过输入行星架21上的行星齿轮20传递到输出齿圈22,输出齿圈22再重复上述过程,并在各个元件之间不断地进行分矩、变矩以及汇矩的反复循环, 使传递到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上的力矩不断增大,并通过空挂档机构14传递至本发明的输出轴3, 当传递到输出轴3上的扭矩,经传动系统传动到驱动轮上产生的牵引力足以克服汽车起步阻力时,汽车则起步并开始加速,与之相联的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的转速也从零逐渐增加,此时,流入输入行星架21的功率逐渐减少, 从而使输出轴3的扭矩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减少。
实施例二:
如图2中所示,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包括输入轴1、输出轴3、第一输入齿轮副4、单向离合器5、起动输入齿轮副6、变速机构7、固定单向离合器8、联接齿轮副9、液力偶合器10、第二输入齿轮副11、超越离合器12、起动齿轮13、空挂档机构14,所述固定单向离合器8的输入端81与固定元件联接, 所述的输入轴1与输出轴3之间设有行星齿轮20、输入小齿圈21、输入行星架22、输出大齿圈23、输出行星架24、输入齿圈25、输出小齿轮26、输入单联行星架27、输出齿圈28、输出齿轮29, 输入小齿圈21与第二输入齿轮副11的输出齿轮112、超越离合器12的输出端122以及起动齿轮13联接, 超越离合器12的输入端121与输入轴1联接, 输入小齿圈21通过输入行星架22上的行星齿轮20与输入行星架22、输出大齿圈23相互配合工作,输出大齿圈23与第一输入齿轮副4的输入齿轮41联接,第一输入齿轮副4的输出齿轮42与输入单联行星架27联接,输入单联行星架27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输出齿圈28、输出齿轮29相互配合工作,输出齿圈28与输入齿圈25联接,输出齿轮29与输出行星架24以及起动输入齿轮副6的输入齿轮61联接,起动输入齿轮副6的输出齿轮62以及单向离合器5的输入端51与空挂档机构14的输入端141联接,单向离合器5的输出端52与输入轴1联接, 空挂档机构14的输出端142与输出轴3联接,输出行星架24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输入齿圈25、输出小齿轮26相互配合工作,输出小齿轮26与变速机构7的输入端71联接, 变速机构7的输出端72与固定单向离合器8的输出端82、联接齿轮副9的输入齿轮91以及液力偶合器10的输入端101联接, 联接齿轮副9的输出齿轮92与输入行星架22联接,液力偶合器10的输出端102与第二输入齿轮副11的输入齿轮111联接。
输入单联行星架27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把传递到此的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流入输出齿轮29,另一路经过输出齿圈28,传递到输入齿圈25, 输入齿圈25再通过输出行星架24上的行星齿轮20把传递到此的功率分流为两路, 一路流入输出行星架24,另一路流入输出小齿轮26。
由于上述各个元件的转速分配关系可以改变, 两路功率流将根据两者之间转速分配的变化而变化,当输出行星架24、输出齿轮29的转速为零时,输出功率为零,但力矩不为零,此时,输出行星架24、输出齿轮29的输入功率则由一定值改变到最大值,所述的一定值指的是当输出行星架24、输出齿轮29与各自配合的输入齿圈25、输入单联行星架27的转速相同时,两者按行星排力矩比分配输入功率所得的值,所述的最大值指的是由输入齿圈25、输入单联行星架27输入的总功率,也就是说,当两路功率发生变化时,传递到输出行星架24、输出齿轮29以及输出轴3上的力矩也随之变化。
起动机的输入功率由起动齿轮13或发动机的输入功率经输入轴1,再通过超越离合器12传递到输入小齿圈21,并通过输入行星架22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传递到输出大齿圈23,输出大齿圈23通过第一输入齿轮副4把功率传递到输入单联行星架27,输入单联行星架27再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流入输出齿轮29,另一路流入输出齿圈28,再流入输入齿圈25,输入齿圈25再通过输出行星架24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分流为两路, 一路流入输出行星架24,另一路经输出小齿轮26,流入变速机构7的输入端71,变速机构7的输出端72再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经联接齿轮副9流入输入行星架22,另一路流入液力偶合器10的输入端101, 液力偶合器10的输出端102再经第二输入齿轮副11流入输入小齿圈21,传递到输入小齿圈21的此路功率,则和由起动机或发动机传递到输入小齿圈21的功率汇合,并且与流入输入行星架22的功率,都通过输入行星架22上的行星齿轮20传递到输出大齿圈23,输出大齿圈23再重复上述过程,使传递到输出行星架24、输出齿轮29上的力矩不断增大,发动机起动前,传递到输出行星架24、输出齿轮29上的功率经起动输入齿轮副6、空挂档机构14的输入端141、单向离合器5以及输入轴1传递到发动机曲轴上,发动机起动后,接合空挂档机构14,传递到输出行星架24、输出齿轮29上的功率则通过起动输入齿轮副6以及空挂档机构14传递至本发明的输出轴3, 从而实现了把发动机的功率通过输出轴3对外输出。
对于本发明,当输入轴1的转速不变,输出行星架24、输出齿轮29以及输出轴3上的扭矩随其转速的变化而变化,转速越低,传递到输出行星架24、输出齿轮29以及输出轴3上的扭矩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从而实现本发明能随车辆行驶阻力的不同而改变力矩以及速度的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
本发明使用时,设起动机通过起动齿轮13输入的功率、转速以及其负荷不变,即输入小齿圈21的转速与扭矩为常数,发动机起动前,发动机的转速为零,当起动机启动,因输出轴3静止不动,即输出行星架24、输出齿轮29静止不动, 起动机的输入功率经起动齿轮13传递到输入小齿圈21, 其中,由于此时没有功率流入输入行星架22,并且固定单向离合器8的输入端81与固定元件联接,起限制转向的作用,使输入行星架22不能与发动机相反的转向转动,转速为零,此时,传递到输入小齿圈21的功率,则通过输入行星架22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传递到输出大齿圈23,输出大齿圈23再通过第一输入齿轮副4把功率传递到输入单联行星架27,输入单联行星架27再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传递到输出齿圈28,另一路传递到输出齿轮29,因输出轴3静止不动,即输出齿轮29静止不动,起动机的功率全部流入输出齿圈28,再传递到输入齿圈25, 输入齿圈25再通过输出行星架24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传递到输出行星架24,另一路传递到输出小齿轮26,因输出轴3静止不动,即输出行星架24静止不动,功率全部流入输出小齿轮26, 输出小齿轮26再把功率流入变速机构7的输入端71, 变速机构7的输出端72则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经联接齿轮副9流入输入行星架22,另一路流入液力偶合器10的输入端101, 液力偶合器10的输出端102再经第二输入齿轮副11流入输入小齿圈21,传递到输入小齿圈21的此路功率,则和由起动机或发动机传递到输入小齿圈21的功率汇合,并且与流入输入行星架22的功率,都通过输入行星架22上的行星齿轮20传递到输出大齿圈23,输出大齿圈23再重复上述过程,并在各个元件之间不断地进行分矩、变矩以及汇矩的反复循环, 使传递到输出行星架24、输出齿轮29上的力矩不断增大,传递到输出行星架24、输出齿轮29上的功率经起动输入齿轮副6、空挂档机构14的输入端141、单向离合器5以及输入轴1传递到发动机曲轴上,当传递到发动机的曲轴上的扭矩,产生的起动力足以克服发动机的起动阻力时,发动机则起动并开始加速。
发动机起动后,设发动机的输入功率、输入转速及其负荷不变,即输入轴1的转速与扭矩为常数,汽车起步前,接合空挂档机构14,输出轴3的转速为零,发动机的输入功率经输入轴1以及超越离合器12,传递到输入小齿圈21,其中,由于此时没有功率流入输入行星架22,并且固定单向离合器8的输入端81与固定元件联接, 起限制转向的作用,使输入行星架22不能与发动机相反的转向转动,转速为零,此时,传递到输入小齿圈21的功率,则通过输入行星架22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传递到输出大齿圈23,输出大齿圈23再通过第一输入齿轮副4把功率传递到输入单联行星架27,输入单联行星架27再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传递到输出齿圈28,另一路传递到输出齿轮29,因输出轴3静止不动,即输出齿轮29静止不动,起动机的功率全部流入输出齿圈28,再传递到输入齿圈25, 输入齿圈25再通过输出行星架24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传递到输出行星架24,另一路传递到输出小齿轮26,因输出轴3静止不动,即输出行星架24静止不动,功率全部流入输出小齿轮26, 输出小齿轮26再把功率流入变速机构7的输入端71, 变速机构7的输出端72则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经联接齿轮副9流入输入行星架22,另一路流入液力偶合器10的输入端101, 液力偶合器10的输出端102再经第二输入齿轮副11流入输入小齿圈21,传递到输入小齿圈21的此路功率,则和由起动机或发动机传递到输入小齿圈21的功率汇合,并且与流入输入行星架22的功率,都通过输入行星架22上的行星齿轮20传递到输出大齿圈23,输出大齿圈23再重复上述过程,并在各个元件之间不断地进行分矩、变矩以及汇矩的反复循环, 使传递到输出行星架24、输出齿轮29上的力矩不断增大,并通过起动输入齿轮副6以及空挂档机构14把功率传递至本发明的输出轴3, 当传递到输出轴3上的扭矩,经传动系统传动到驱动轮上产生的牵引力足以克服汽车起步阻力时,汽车则起步并开始加速,与之相联的输出行星架24、输出齿轮29以及输出轴3的转速也从零逐渐增加,此时,流入输入行星架22的功率逐渐减少,从而使输出轴3的扭矩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减少。
实施例三:
如图3中所示,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包括输入轴1、输出轴3、起动齿轮4、固定单向离合器5、变速机构6、单向离合器7、空挂档机构8、联接架9、输入齿轮副10、液力偶合器11、起动齿轮副12、超越离合器13,所述固定单向离合器5的输入端51与固定元件联接, 所述的输入轴1与输出轴3之间设有输入波型发生器21、输出柔轮22、输入刚轮23、第一输入柔轮24、联接刚轮25、第二输入柔轮26、输出刚轮27、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输入波型发生器21与起动齿轮副12的输出齿轮122以及超越离合器13的输出端132联接, 单向离合器7的输出端72以及超越离合器13的输入端131与输入轴1联接, 起动齿轮副12的输出齿轮122与起动齿轮4联接, 输入波型发生器21与输出柔轮22、输入刚轮23相互配合工作,输出柔轮22与第一输入柔轮24联接,第一输入柔轮24与联接刚轮25、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相互配合工作,联接刚轮25与第二输入柔轮26联接, 第二输入柔轮26与输出刚轮27、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相互配合工作,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以及空挂档机构8的输入端81与单向离合器7的输入端71联接, 空挂档机构8的输出端82与输出轴3联接, 联接架9与输出刚轮27、输入齿轮副10的输入齿轮101以及变速机构6的输入端61联接, 输入齿轮副10的输出齿轮102与液力偶合器11的输入端111联接, 液力偶合器11的输出端112与起动齿轮副12输入齿轮121联接, 变速机构6的输出端62与固定单向离合器5的输出端52以及输入刚轮23联接。
第一输入柔轮24把传递到此的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流入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另一路经过联接刚轮25传递到第二输入柔轮26, 第二输入柔轮26再把传递到此的功率分流为两路, 一路流入输出刚轮27, 另一路流入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
由于上述各个元件的转速分配关系可以改变, 两路功率流将根据两者之间转速分配的变化而变化,当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 、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的转速为零时,输出功率为零,但力矩不为零,此时,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的输入功率则由一定值改变到最大值,所述的一定值指的是当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 、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与各自配合的第一输入柔轮24、第二输入柔轮26的转速相同时,两者按行星排力矩比分配输入功率所得的值,所述的最大值指的是由第一输入柔轮24、第二输入柔轮26输入的总功率,也就是说,当两路功率发生变化时,传递到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 、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上的力矩也随之变化。
起动机的输入功率由起动齿轮4经起动齿轮副12的输出齿轮122或发动机的输入功率经输入轴1,再通过超越离合器13传递到输入波型发生器21,并把功率传递到输出柔轮22,再传递到第一输入柔轮24,第一输入柔轮24把传递到此的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流入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另一路经过联接刚轮25,传递到第二输入柔轮26, 第二输入柔轮26再把传递到此的功率分流为两路, 一路流入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另一路流入输出刚轮27,输出刚轮27再流入联接架9,联接架9再把传递到此的功率分流为两路, 一路通过变速机构6流入输入刚轮23,另一路流入输入齿轮副10,再通过液力偶合器11以及起动齿轮副12把功率传递到输入波型发生器21,传递到输入波型发生器21的此路功率,则和由起动机或发动机传递到输入波型发生器21的功率汇合,并且与流入输入刚轮23的功率,都传递到输出柔轮22,输出柔轮22再重复上述过程,使传递到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 、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上的力矩不断增大,发动机起动前,传递到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 、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上的功率,都通过单向离合器7以及输入轴1传递到发动机曲轴上,发动机起动后,接合空挂档机构8,传递到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 、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上的功率,则通过单向离合器7的输入端71以及空挂档机构8传递至本发明的输出轴3, 从而实现了把发动机的功率通过输出轴3对外输出。
对于本发明,当输入轴1的转速不变,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 、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上的扭矩随其转速的变化而变化,转速越低,传递到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 、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上的扭矩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从而实现本发明能随车辆行驶阻力的不同而改变力矩以及速度的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
本发明使用时,设起动机通过起动齿轮4输入的功率、转速以及其负荷不变,即输入波型发生器21的转速与扭矩为常数,发动机起动前,发动机的转速为零,当起动机启动,因输出轴3静止不动,即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 、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静止不动, 起动机的输入功率由起动齿轮4经起动齿轮副12的输出齿轮122传递到输入波型发生器21, 其中,由于此时没有功率流入输入刚轮23,并且固定单向离合器5的输入端51与固定元件联接,起限制转向的作用,使输入刚轮23不能与发动机相反的转向转动,转速为零,此时,传递到输入波型发生器21的功率,则把功率传递到输出柔轮22,再传递到第一输入柔轮24,第一输入柔轮24把传递到此的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流入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另一路经过联接刚轮25,传递到第二输入柔轮26, 第二输入柔轮26再把传递到此的功率分流为两路, 一路流入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 另一路流入输出刚轮27,输出刚轮27再流入联接架9,联接架9再把传递到此的功率分流为两路, 一路通过变速机构6流入输入刚轮23, 另一路流入输入齿轮副10,再通过液力偶合器11以及起动齿轮副12把功率传递到输入波型发生器21,传递到输入波型发生器21的此路功率,则和由起动机或发动机传递到输入波型发生器21的功率汇合,并且与流入输入刚轮23的功率,都传递到输出柔轮22,输出柔轮22再重复上述过程,并在各个元件之间不断地进行分矩、变矩以及汇矩的反复循环, 使传递到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 、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上的力矩不断增大,传递到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 、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上的功率,都通过单向离合器7以及输入轴1传递到发动机曲轴上,当传递到发动机的曲轴上的扭矩,产生的起动力足以克服发动机的起动阻力时,发动机则起动并开始加速。
发动机起动后,设发动机的输入功率、输入转速及其负荷不变,即输入轴1的转速与扭矩为常数,汽车起步前,接合空挂档机构8,输出轴3的转速为零,发动机的输入功率经输入轴1以及超越离合器13,传递到输入波型发生器21,其中,由于此时没有功率流入输入刚轮23,并且固定单向离合器5的输入端51与固定元件联接,起限制转向的作用,使输入刚轮23不能与发动机相反的转向转动,转速为零,此时,传递到输入波型发生器21的功率,则把功率传递到输出柔轮22,再传递到第一输入柔轮24,第一输入柔轮24把传递到此的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流入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另一路经过联接刚轮25,传递到第二输入柔轮26, 第二输入柔轮26再把传递到此的功率分流为两路, 一路流入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另一路流入输出刚轮27,输出刚轮27再流入联接架9,联接架9再把传递到此的功率分流为两路, 一路通过变速机构6流入输入刚轮23,另一路流入输入齿轮副10,再通过液力偶合器11以及起动齿轮副12把功率传递到输入波型发生器21,传递到输入波型发生器21的此路功率,则和由起动机或发动机传递到输入波型发生器21的功率汇合,并且与流入输入刚轮23的功率,都传递到输出柔轮22,输出柔轮22再重复上述过程,并在各个元件之间不断地进行分矩、变矩以及汇矩的反复循环, 使传递到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 、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上的力矩不断增大,传递到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 、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上的功率,则通过单向离合器7的输入端71以及空挂档机构8传递至本发明的输出轴3, 当传递到输出轴3上的扭矩,经传动系统传动到驱动轮上产生的牵引力足以克服汽车起步阻力时,汽车则起步并开始加速,与之相联的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 、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的转速也从零逐渐增加,此时,流入输入刚轮23的功率逐渐减少,从而使输出轴3的扭矩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减少。

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759554.X(22)申请日 2014.12.12F16H 41/24(2006.01)(71)申请人 吴志强地址 510160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东风西路3号502房(72)发明人 吴志强(54) 发明名称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57)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其技术方案要点是,输出齿圈(22)与联接行星架(24)联接,输出大齿圈(25)与输入大齿轮(27)联接 , 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以及起动输入齿轮副(4)与空挂档机构(14)联接 , 输出小齿轮(29)与变速机构(5)。

2、联接 , 输入齿轮副(6)与液力偶合器(7)联接 , 液力偶合器(7)与输出齿轮副(8)联接 , 输出齿轮副(8)与起动齿轮(12)配合工作。(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1页 附图2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4455298 A(43)申请公布日 2015.03.25CN 104455298 A1/2 页21.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包括输入轴(1)、输出轴(3)、起动输入齿轮副(4)、变速机构(5)、输入齿轮副(6)、液力偶合器(7)、输出齿轮副(8)、超越离合器(9)、起动输出齿轮副(10)、单向离合器(。

3、 1)、起动齿轮(12)、固定单向离合器( 3)、空挂档机构(14),所述固定单向离合器(13)的输入端(131)与固定元件联接 ,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输入轴(1)与输出轴(3)之间设有行星齿轮(20)、输入行星架(2 )、输出齿圈(2 )、输入齿轮(23)、联接行星架(24)、输出大齿圈(25)、输出小齿圈(26)、输入大齿轮(27)、输出行星架(28)、输出小齿轮(29), 输入齿轮(23)以及输出齿轮副(8)的输出齿轮( 2)与超越离合器(9)的输出端( 2)联接 , 超越离合器(9)的输入端( 1)以及单向离合器( 1)的输出端(112)与输入轴(1)联接 , 单向离合器(11)的输。

4、入端(111)与起动输出齿轮副(10)的输出齿轮(102)联接 , 输入行星架(21)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配合的输出齿圈(22)和输入齿轮(23)联接 , 输出齿圈(22)与联接行星架(24)联接 , 联接行星架(24)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配合的输出大齿圈(25)和输出小齿圈(26)联接 , 输出大齿圈(25)与输入大齿轮(27)联接 , 输出行星架(28)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配合的输入大齿轮(27)和输出小齿轮(29)联接 , 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以及起动输入齿轮副(4)的输入齿轮(41)与空挂档机构(14)的输入端(141)联接 , 空挂档机构(1。

5、4)的输出端(142)与输出轴(3)联接 , 输入齿轮副(4)的输出齿轮( 2)与起动输出齿轮副(10)的输入齿轮(101)联接 , 输出小齿轮(29)与变速机构(5)的输入端(51)联接 , 变速机构(5)的输出端(52)分别与输入行星架( 1)、输入齿轮副(6)的输入齿轮( 1)以及固定单向离合器(13)的输出端(132)联接 , 输入齿轮副(6)的输出齿轮(62)与液力偶合器(7)的输入端(71)联接 , 液力偶合器(7)的输出端(72)与输出齿轮副(8)的输入齿轮(81)联接 , 输出齿轮副(8)的输出齿轮(82)与起动齿轮(12)配合工作。2.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包括输入。

6、轴(1)、输出轴(3)、第一输入齿轮副(4)、单向离合器(5)、起动输入齿轮副(6)、变速机构(7)、固定单向离合器(8)、联接齿轮副(9)、液力偶合器(10)、第二输入齿轮副(11)、超越离合器(12)、起动齿轮(13)、空挂档机构(14),所述固定单向离合器(8)的输入端(81)与固定元件联接 ,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输入轴(1)与输出轴(3)之间设有行星齿轮(20)、输入小齿圈(2 )、输入行星架(2 )、输出大齿圈(23)、输出行星架(24)、输入齿圈(25)、输出小齿轮(26)、输入单联行星架(27)、输出齿圈(28)、输出齿轮(29), 输入小齿圈(21)与第二输入齿轮副(11)的。

7、输出齿轮(112)、超越离合器(12)的输出端(122)以及起动齿轮(13)联接 , 超越离合器(12)的输入端(121)与输入轴(1)联接 , 输入小齿圈(21)通过输入行星架(22)上的行星齿轮( 0)与输入行星架(22)、输出大齿圈(23)相互配合工作,输出大齿圈(23)与第一输入齿轮副(4)的输入齿轮(41)联接,第一输入齿轮副(4)的输出齿轮(42)与输入单联行星架(27)联接,输入单联行星架(27)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输出齿圈(28)、输出齿轮( 9)相互配合工作,输出齿圈(28)与输入齿圈(25)联接,输出齿轮(29)与输出行星架(24)以及起动输入齿轮副(6)的输入齿轮。

8、(61)联接,起动输入齿轮副(6)的输出齿轮(62)以及单向离合器(5)的输入端(51)与空挂档机构( 4)的输入端(141)联接,单向离合器(5)的输出端( 2)与输入轴(1)联接 , 空挂档机构(14)的输出端(142)与输出轴(3)联接,输出行星架(24)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输入齿圈(25)、输出小齿轮(26)相互配合工作,输出小齿轮( )与变速机构(7)的输入端(71)联接 , 变速机构(7)的输出端(72)与固定单向离合器(8)的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455298 A2/2 页3输出端(82)、联接齿轮副(9)的输入齿轮(91)以及液力偶合器(10)的输入端(101)。

9、联接 , 联接齿轮副(9)的输出齿轮(92)与输入行星架(22)联接,液力偶合器(10)的输出端(102)与第二输入齿轮副(11)的输入齿轮(111)联接。3.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包括输入轴(1)、输出轴(3)、起动齿轮(4)、固定单向离合器(5)、变速机构(6)、单向离合器(7)、空挂档机构(8)、联接架(9)、输入齿轮副(10)、液力偶合器(11)、起动齿轮副(12)、超越离合器(13), 所述固定单向离合器(5)的输入端(51)与固定元件联接 ,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输入轴(1)与输出轴(3)之间设有输入波型发生器(21)、输出柔轮(22)、输入刚轮(23)、第一输入柔轮(2。

10、4)、联接刚轮(25)、第二输入柔轮(26)、输出刚轮(27)、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输入波型发生器(21)与起动齿轮副( 2)的输出齿轮(122)以及超越离合器(13)的输出端(132)联接 , 单向离合器(7)的输出端(72)以及超越离合器(13)的输入端(131)与输入轴(1)联接 , 起动齿轮副(12)的输出齿轮(122)与起动齿轮(4)联接 , 输入波型发生器(21)与输出柔轮(22)、输入刚轮(23)相互配合工作,输出柔轮(22)与第一输入柔轮(24)联接,第一输入柔轮(24)与联接刚轮(25)、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相互配合工作,联接刚轮(2。

11、5)与第二输入柔轮(26)联接 , 第二输入柔轮(26)与输出刚轮(27)、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相互配合工作,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以及空挂档机构( )的输入端(81)与单向离合器(7)的输入端(71)联接 , 空挂档机构(8)的输出端(82)与输出轴(3)联接 , 联接架(9)与输出刚轮(27)、输入齿轮副(10)的输入齿轮(101)以及变速机构(6)的输入端(61)联接 , 输入齿轮副(10)的输出齿轮(102)与液力偶合器(11)的输入端(111)联接 , 液力偶合器(11)的输出端(112)与起动齿轮副(12)输入齿轮(121)联接 , 变速机构(。

12、6)的输出端(62)与固定单向离合器(5)的输出端(52)以及输入刚轮(23)联接。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455298 A1/11 页4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属于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用于各种地面车辆、船舶、铁道机车以及机床的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背景技术0002 目前,液力偶合器都是根据流体静力学等原理来设计的,它所能传递的功率不大,并且效率不高 ;另外,成本高。发明内容0003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结构简单,操控方便,低成本,节能高效的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0004 为了实现本。

13、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以下 :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包括输入轴(1)、输出轴(3)、起动输入齿轮副(4)、变速机构(5)、输入齿轮副(6)、液力偶合器(7)、输出齿轮副(8)、超越离合器(9)、起动输出齿轮副(10)、单向离合器( 1)、起动齿轮(12)、固定单向离合器( 3)、空挂档机构(14),所述固定单向离合器(13)的输入端(131)与固定元件联接 , 所述的输入轴(1)与输出轴(3)之间设有行星齿轮(20)、输入行星架(21)、输出齿圈(2 )、输入齿轮(23)、联接行星架(24)、输出大齿圈(25)、输出小齿圈(26)、输入大齿轮(27)、输出行星架(28)、输。

14、出小齿轮(29), 输入齿轮(23)以及输出齿轮副(8)的输出齿轮(82)与超越离合器(9)的输出端(92)联接 , 超越离合器(9)的输入端(91)以及单向离合器(11)的输出端(112)与输入轴(1)联接 , 单向离合器(11)的输入端(111)与起动输出齿轮副(10)的输出齿轮(102)联接 , 输入行星架(21)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配合的输出齿圈(22)和输入齿轮(23)联接 , 输出齿圈(22)与联接行星架(24)联接 , 联接行星架(24)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配合的输出大齿圈(25)和输出小齿圈(26)联接 , 输出大齿圈(25)与输入大齿轮(27)联接 , 输出行。

15、星架(28)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配合的输入大齿轮(27)和输出小齿轮(29)联接 , 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以及起动输入齿轮副(4)的输入齿轮( 1)与空挂档机构(14)的输入端(141)联接 , 空挂档机构(14)的输出端(142)与输出轴(3)联接 , 输入齿轮副(4)的输出齿轮(42)与起动输出齿轮副(10)的输入齿轮(101)联接 , 输出小齿轮(29)与变速机构(5)的输入端(51)联接 , 变速机构(5)的输出端(52)分别与输入行星架(21)、输入齿轮副(6)的输入齿轮(61)以及固定单向离合器(13)的输出端(132)联接 , 输入齿轮副(6)的输出齿轮。

16、(62)与液力偶合器(7)的输入端(71)联接 , 液力偶合器(7)的输出端(72)与输出齿轮副(8)的输入齿轮(81)联接 , 输出齿轮副(8)的输出齿轮(82)与起动齿轮(12)配合工作。0005 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包括输入轴(1)、输出轴(3)、第一输入齿轮副(4)、单向离合器(5)、起动输入齿轮副(6)、变速机构(7)、固定单向离合器(8)、联接齿轮副(9)、液力偶合器(10)、第二输入齿轮副(1 )、超越离合器(12)、起动齿轮(13)、空挂档机说 明 书CN 104455298 A2/11 页5构(14),所述固定单向离合器(8)的输入端(81)与固定元件联接 , 所。

17、述的输入轴(1)与输出轴(3)之间设有行星齿轮(20)、输入小齿圈(21)、输入行星架(2 )、输出大齿圈(23)、输出行星架(24)、输入齿圈(25)、输出小齿轮(26)、输入单联行星架(27)、输出齿圈(28)、输出齿轮(29), 输入小齿圈(21)与第二输入齿轮副(11)的输出齿轮(112)、超越离合器(12)的输出端(122)以及起动齿轮(13)联接 , 超越离合器(12)的输入端(121)与输入轴( )联接 , 输入小齿圈(21)通过输入行星架(22)上的行星齿轮(20)与输入行星架(22)、输出大齿圈(23)相互配合工作,输出大齿圈(23)与第一输入齿轮副(4)的输入齿轮(41)联。

18、接,第一输入齿轮副(4)的输出齿轮( 2)与输入单联行星架( 7)联接,输入单联行星架( )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输出齿圈(28)、输出齿轮(29)相互配合工作,输出齿圈(28)与输入齿圈(25)联接,输出齿轮( 9)与输出行星架(24)以及起动输入齿轮副(6)的输入齿轮(61)联接,起动输入齿轮副)的输出齿轮( 2)以及单向离合器(5)的输入端( 1)与空挂档机构(14)的输入端(141)联接,单向离合器(5)的输出端( 2)与输入轴(1)联接 , 空挂档机构(14)的输出端(142)与输出轴(3)联接,输出行星架(24)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与输入齿圈(25)、输出小齿轮(26)。

19、相互配合工作,输出小齿轮(26)与变速机构(7)的输入端(71)联接 , 变速机构(7)的输出端(72)与固定单向离合器(8)的输出端(82)、联接齿轮副(9)的输入齿轮( 1)以及液力偶合器( 0)的输入端(101)联接 , 联接齿轮副(9)的输出齿轮(92)与输入行星架( 2)联接,液力偶合器(10)的输出端(102)与第二输入齿轮副(11)的输入齿轮(111)联接。0006 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包括输入轴(1)、输出轴(3)、起动齿轮(4)、固定单向离合器(5)、变速机构(6)、单向离合器(7)、空挂档机构(8)、联接架(9)、输入齿轮副(10)、液力偶合器(11)、起动齿轮。

20、副(12)、超越离合器(13),所述固定单向离合器(5)的输入端(51)与固定元件联接 , 所述的输入轴(1)与输出轴(3)之间设有输入波型发生器(21)、输出柔轮(22)、输入刚轮(23)、第一输入柔轮(24)、联接刚轮(25)、第二输入柔轮(26)、输出刚轮(27)、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输入波型发生器(21)与起动齿轮副( 2)的输出齿轮(122)以及超越离合器(13)的输出端(132)联接 , 单向离合器(7)的输出端( 2)以及超越离合器(13)的输入端(131)与输入轴( )联接 , 起动齿轮副(12)的输出齿轮(122)与起动齿轮(4)联接 , 。

21、输入波型发生器(21)与输出柔轮(22)、输入刚轮(23)相互配合工作,输出柔轮(22)与第一输入柔轮(24)联接,第一输入柔轮(24)与联接刚轮(25)、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相互配合工作,联接刚轮( )与第二输入柔轮(26)联接 , 第二输入柔轮(26)与输出刚轮(27)、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相互配合工作,第一输出波型发生器(29)、第二输出波型发生器(28)以及空挂档机构( )的输入端(81)与单向离合器(7)的输入端(71)联接 , 空挂档机构(8)的输出端(82)与输出轴(3)联接 , 联接架(9)与输出刚轮(27)、输入齿轮副(10)的输入齿轮(101)以及变速机构(6)。

22、的输入端( 1)联接 , 输入齿轮副(10)的输出齿轮(102)与液力偶合器(11)的输入端(111)联接 , 液力偶合器(11)的输出端(112)与起动齿轮副(12)输入齿轮(121)联接 , 变速机构(6)的输出端(62)与固定单向离合器(5)的输出端(52)以及输入刚轮(23)联接。0007 所述各个需要联接的元件 , 而被其它若干元件分隔的元件 , 可采用中空或联接架的方法 , 穿过或跨过其它若干元件 , 与之连接 ;当联接的元件是齿轮或齿圈时,则相互说 明 书CN 104455298 A3/11 页6啮合或联接 ;所述各个齿轮副以及变速机构的传动比,按实际需要设计。0008 所述液力。

23、偶合器可选用液力变矩器、液压马达和液压泵以及电磁离合器替代。0009 本发明应用于车辆时,能够根据车辆行驶时受到阻力的大小,自动地改变输出扭矩以及速度的变化。0010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 :(1)本发明大部份功率由齿圈、行星齿轮、行星架、波型发生器、刚轮、齿轮传递,因而传动功率和传动效率都极大地提高 , 而且结构简单,更易于维修 ;(2)本发明的变矩和变速是自动完成的,能实现高效率的传动,并且除了起步以外,都能使发动机和起动机在最佳范围内工作,与其它变速器相比,在发动机和起动机等效的前提下,它降低了发动机和起动机的制造成本 ;(3)本发明使发动机和起动机处于经济转速区域内运转,也就是使发动机。

24、在非常小污染排放的转速范围内工作,避免了发动机在怠速和高速运行时,排放大量废气,从而减少了废气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 ;(4)本发明能利用内部转速差起缓冲和过载保护的作用,有利于延长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以及起动机的使用寿命,另外,当行驶阻力增大,则能使车辆自动降速,反之则升速,有利于提高车辆的行驶性能 ;(5)本发明使输入功率不间断,可保证车辆有良好的加速性和较高的平均车速,使发动机的磨损减少,延长了大修间隔里程,有利于提高生产率 ;(6)本发明起动时,具有自动变矩和变速的性能,输入功率不间断,不会发生冲击现象,可保证发动机起动平稳、减少噪音,使发动机的起动磨损减少,并延长了起动电机以及蓄电池的使。

25、用寿命 ;(7)本发明减少了现今起动机的传动机构,降低了制造成本,发动机起动后,只需对起动电机采取制动措施,使其停止传动。0011 另外,本发明是是一种用于各种地面车辆、船舶、铁道机车以及机床的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附图说明0012 说明书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图,附图中两个元件之间的连接处,运用粗实线表示固定连接,细实线表示两个元件可以相对转动。具体实施方式0013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 1 中所示,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包括输入轴 、输出轴 3、起动输入齿轮副 4、变速机构 5、输入齿轮副 6、液力偶合器 7、输出。

26、齿轮副 8、超越离合器 9、起动输出齿轮副 10、单向离合器 11、起动齿轮 12、固定单向离合器 13、空挂档机构 14,所述固定单向离合器 13 的输入端 131 与固定元件联接 , 所述的输入轴 1 与输出轴 3 之间设有行星齿轮20、输入行星架 21、输出齿圈 22、输入齿轮 23、联接行星架 24、输出大齿圈 25、输出小齿圈26、输入大齿轮 27、输出行星架 28、输出小齿轮 29, 输入齿轮 23 以及输出齿轮副 8 的输出说 明 书CN 104455298 A4/11 页7齿轮 82 与超越离合器 9 的输出端 92 联接 , 超越离合器 9 的输入端 91 以及单向离合器 1。

27、1的输出端 112 与输入轴 1 联接 , 单向离合器 11 的输入端 111 与起动输出齿轮副 10 的输出齿轮 102 联接 , 输入行星架 21 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 20 与配合的输出齿圈 22 和输入齿轮23 联接 , 输出齿圈 22 与联接行星架 24 联接 , 联接行星架 24 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 20 与配合的输出大齿圈 25 和输出小齿圈 26 联接 , 输出大齿圈 25 与输入大齿轮 27 联接 , 输出行星架 28 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 20 与配合的输入大齿轮 27 和输出小齿轮 29 联接 , 输出小齿圈 26、输出行星架 28 以及起动输入齿轮副 4 的输入齿轮 41 。

28、与空挂档机构 14 的输入端 141 联接 , 空挂档机构 14 的输出端 142 与输出轴 3 联接 , 输入齿轮副 4 的输出齿轮42 与起动输出齿轮副 10 的输入齿轮 101 联接 , 输出小齿轮 29 与变速机构 5 的输入端 51联接 , 变速机构 5 的输出端 52 分别与输入行星架 21、输入齿轮副 6 的输入齿轮 61 以及固定单向离合器 13 的输出端 132 联接 , 输入齿轮副 6 的输出齿轮 62 与液力偶合器 7 的输入端 71 联接 , 液力偶合器 7 的输出端 72 与输出齿轮副 8 的输入齿轮 81 联接 , 输出齿轮副8 的输出齿轮 82 与起动齿轮 12 。

29、配合工作。0014 联接行星架 24 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 20 把传递到此的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流入输出小齿圈26,另一路经过输出大齿圈25,传递到输入大齿轮27, 输入大齿轮27再通过输出行星架 28 上的行星齿轮 20 把传递到此的功率分流为两路 , 一路流入输出行星架 28,另一路流入输出小齿轮 29。0015 由于上述各个元件的转速分配关系可以改变 , 两路功率流将根据两者之间转速分配的变化而变化,当输出小齿圈 26、输出行星架 28 的转速为零时,输出功率为零,但力矩不为零,此时,输出小齿圈 26、输出行星架 28 的输入功率则由一定值改变到最大值,所述的一定值指的是当输出小齿圈26。

30、、输出行星架28与各自配合的联接行星架24、输入大齿轮27的转速相同时,两者按行星排力矩比分配输入功率所得的值,所述的最大值指的是由联接行星架 24、输入大齿轮 27 输入的总功率,也就是说,当两路功率发生变化时,传递到输出小齿圈 26、输出行星架 28 以及输出轴 3 上的力矩也随之变化。0016 起动机的输入功率由起动齿轮 12 经输出齿轮副 8 的输出齿轮 82 以及超越离合器9 的输出端 92 或发动机的输入功率经输入轴 1,再通过超越离合器 9 传递到输入齿轮 23,并通过输入行星架 21 上的行星齿轮 20 把功率传递到输出齿圈 22, 再传递到联接行星架24,并通过联接行星架 2。

31、4 上的行星齿轮 20 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流入输出小齿圈 26,另一路流入输出大齿圈 25,再流入输入大齿轮 27,输入大齿轮 27 再通过输出行星架 28 上的行星齿轮 20 把功率分流为两路 , 一路流入输出行星架 28,另一路经输出小齿轮 29,流入变速机构 5 的输入端 51,变速机构 5 的输出端 52 再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流入输入行星架 21,另一路流入输入齿轮副 6 的输入齿轮 61, 再经输入齿轮副 6 的输出齿轮 62 流入液力偶合器 7 的输入端 71, 液力偶合器 7 的输出端 72 则把功率传递到输出齿轮副 8 的输入齿轮 81, 再传递到输出齿轮副 8 的输出。

32、齿轮 82,输出齿轮副 8 的输出齿轮 82 再通过超越离合器9的输出端92把功率传递到输入齿轮23,传递到输入齿轮23的此路功率,则和由起动机或发动机传递到输入齿轮23的功率汇合,并且与流入输入行星架21的功率,都通过输入行星架 21 上的行星齿轮 20 传递到输出齿圈 22,输出齿圈 22 再重复上述过程,使传递到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上的力矩不断增大,发动机起动前,传递到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 28 上的功率经空挂档机构 14 的输入端 141、起动输入齿轮副 4、起动输出齿轮副说 明 书CN 104455298 A5/11 页810、单向离合器 11 以及输入轴 1 传递到。

33、发动机曲轴上,发动机起动后,接合空挂档机构 14,传递到输出小齿圈 26、输出行星架 28 上的功率则通过空挂档机构 14 传递至本发明的输出轴 3, 从而实现了把发动机的功率通过输出轴 3 对外输出。0017 对于本发明,当输入轴 1 的转速不变,输出小齿圈 26、输出行星架 28 以及输出轴 3上的扭矩随其转速的变化而变化,转速越低,传递到输入行星架 21、输出小齿圈 26、输出行星架28以及输出轴3上的扭矩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从而实现本发明能随车辆行驶阻力的不同而改变力矩以及速度的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0018 本发明使用时,设起动机通过起动齿轮 12 输入的功率、转速以及其负荷。

34、不变,即输入齿轮 23 的转速与扭矩为常数,发动机起动前,发动机的转速为零,当起动机启动,因输出轴 3 静止不动,即输出小齿圈 26、输出行星架 28 静止不动 , 起动机的输入功率经起动齿轮 12、输出齿轮副 8 的输出端 82 以及超越离合器 9 的输出端 92 传递到输入齿轮 23, 其中,由于此时没有功率流入输入行星架 21,并且固定单向离合器 13 的输入端 131 与固定元件联接,起限制转向的作用,使输入行星架 21 不能与发动机相反的转向转动,转速为零,此时,传递到输入齿轮 23 的功率,则通过输入行星架 21 上的行星齿轮 20 把功率传递到输出齿圈 22,再流入联接行星架 2。

35、4,联接行星架 24 再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 20 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传递到输出大齿圈 25,另一路传递到输出小齿圈 26,因输出轴 3 静止不动,即输出小齿圈26静止不动,起动机的功率全部流入输出大齿圈25,再传递到输入大齿轮27, 输入大齿轮 27 再通过输出行星架 28 上的行星齿轮 20 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传递到输出行星架 28,另一路传递到输出小齿轮 29,因输出轴 3 静止不动,即输出行星架 28 静止不动,功率全部流入输出小齿轮 29, 输出小齿轮 29 再把功率流入变速机构 5 的输入端 51, 变速机构5 的输出端 52 则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流入输入行星架 21, 。

36、另一路流入输入齿轮副 6 的输入齿轮 61, 再经输入齿轮副 6 的输出齿轮 62 流入液力偶合器 7 的输入端 71, 液力偶合器 7 的输出端 72 把功率传递到输出齿轮副 8 的输入齿轮 81, 再经输出齿轮副 8 的输出齿轮 82 以及超越离合器 9 的输出端 92 流入输入齿轮 23,传递到输入齿轮 23 的此路功率,则和由起动机传递到输入齿轮23的功率汇合,并且与流入输入行星架21的功率,都通过输入行星架 21 上的行星齿轮 20 传递到输出齿圈 22,输出齿圈 22 再重复上述过程,并在各个元件之间不断地进行分矩、变矩以及汇矩的反复循环 , 使传递到输出小齿圈 26、输出行星架2。

37、8 上的力矩不断增大,并通过空挂档机构 14 的输入端 141、起动输入齿轮副 4、起动输出齿轮副 10、单向离合器 11 以及输入轴 1 把功率传递到发动机曲轴上,当传递到发动机的曲轴上的扭矩,产生的起动力足以克服发动机的起动阻力时,发动机则起动并开始加速。0019 发动机起动后,设发动机的输入功率、输入转速及其负荷不变,即输入轴 1 的转速与扭矩为常数,汽车起步前,接合空挂档机构 14,输出轴 3 的转速为零,发动机的输入功率经输入轴 1 以及超越离合器 9,传递到输入齿轮 23,其中,由于此时没有功率流入输入行星架 21,并且固定单向离合器 13 的输入端 131 与固定元件联接 , 起。

38、限制转向的作用,使输入行星架21不能与发动机相反的转向转动,转速为零,此时,传递到输入齿轮23的功率,则通过输入行星架 21 上的行星齿轮 20 把功率传递到输出齿圈 22,再传递到联接行星架 24,联接行星架24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传递到输出大齿圈25,另一路传递到输出小齿圈26,因输出轴3静止不动,即输出小齿圈26静止不动,发动机的功率全部流入输出大齿圈 25,再传递到输入大齿轮 27, 输入大齿轮 27 再通过输出行星架 28 上的行说 明 书CN 104455298 A6/11 页9星齿轮 20 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传递到输出行星架 28,另一路传递到输出小齿。

39、轮 29,因输出轴 3 静止不动,即输出行星架 28 静止不动,功率全部流入输出小齿轮 29, 输出小齿轮29 再把功率流入变速机构 5 的输入端 51, 变速机构 5 的输出端 52 则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流入输入行星架 21, 另一路流入输入齿轮副 6 的输入齿轮 61, 再经输入齿轮副 6 的输出齿轮 62 流入液力偶合器 7 的输入端 71, 液力偶合器 7 的输出端 72 把功率传递到输出齿轮副 8 的输入齿轮 81, 再经输出齿轮副 8 的输出齿轮 82 以及超越离合器 9 的输出端92 流入输入齿轮 23,传递到输入齿轮 23 的此路功率,则和由起动机传递到输入齿轮 23 的功。

40、率汇合,并且与流入输入行星架 21 的功率,都通过输入行星架 21 上的行星齿轮 20 传递到输出齿圈 22,输出齿圈 22 再重复上述过程,并在各个元件之间不断地进行分矩、变矩以及汇矩的反复循环, 使传递到输出小齿圈26、输出行星架28上的力矩不断增大,并通过空挂档机构 14 传递至本发明的输出轴 3, 当传递到输出轴 3 上的扭矩,经传动系统传动到驱动轮上产生的牵引力足以克服汽车起步阻力时,汽车则起步并开始加速,与之相联的输出小齿圈 26、输出行星架 28 的转速也从零逐渐增加,此时,流入输入行星架 21 的功率逐渐减少, 从而使输出轴 3 的扭矩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减少。0020 实施例二 。

41、:如图 2 中所示,一种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包括输入轴 1、输出轴 3、第一输入齿轮副 4、单向离合器 5、起动输入齿轮副 6、变速机构 7、固定单向离合器 8、联接齿轮副 9、液力偶合器 10、第二输入齿轮副 11、超越离合器 12、起动齿轮 13、空挂档机构 14,所述固定单向离合器 8 的输入端 81 与固定元件联接 , 所述的输入轴 1 与输出轴 3 之间设有行星齿轮 20、输入小齿圈 21、输入行星架 22、输出大齿圈 23、输出行星架 24、输入齿圈 25、输出小齿轮 26、输入单联行星架 27、输出齿圈 28、输出齿轮 29, 输入小齿圈 21 与第二输入齿轮副11 的输。

42、出齿轮 112、超越离合器 12 的输出端 122 以及起动齿轮 13 联接 , 超越离合器 12 的输入端 121 与输入轴 1 联接 , 输入小齿圈 21 通过输入行星架 22 上的行星齿轮 20 与输入行星架 22、输出大齿圈 23 相互配合工作,输出大齿圈 23 与第一输入齿轮副 4 的输入齿轮41 联接,第一输入齿轮副 4 的输出齿轮 42 与输入单联行星架 27 联接,输入单联行星架 27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 20 与输出齿圈 28、输出齿轮 29 相互配合工作,输出齿圈 28 与输入齿圈 25 联接,输出齿轮 29 与输出行星架 24 以及起动输入齿轮副 6 的输入齿轮 61 联接。

43、,起动输入齿轮副 6 的输出齿轮 62 以及单向离合器 5 的输入端 51 与空挂档机构 14 的输入端 141联接,单向离合器 5 的输出端 52 与输入轴 1 联接 , 空挂档机构 14 的输出端 142 与输出轴3 联接,输出行星架 24 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 20 与输入齿圈 25、输出小齿轮 26 相互配合工作,输出小齿轮 26 与变速机构 7 的输入端 71 联接 , 变速机构 7 的输出端 72 与固定单向离合器 8 的输出端 82、联接齿轮副 9 的输入齿轮 91 以及液力偶合器 10 的输入端 101 联接 , 联接齿轮副 9 的输出齿轮 92 与输入行星架 22 联接,液力偶。

44、合器 10 的输出端 102 与第二输入齿轮副 11 的输入齿轮 111 联接。0021 输入单联行星架 27 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 20 把传递到此的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流入输出齿轮29,另一路经过输出齿圈28,传递到输入齿圈25, 输入齿圈25再通过输出行星架 24 上的行星齿轮 20 把传递到此的功率分流为两路 , 一路流入输出行星架 24,另一路流入输出小齿轮 26。0022 由于上述各个元件的转速分配关系可以改变 , 两路功率流将根据两者之间转速说 明 书CN 104455298 A7/11 页10分配的变化而变化,当输出行星架 24、输出齿轮 29 的转速为零时,输出功率为零,但力矩。

45、不为零,此时,输出行星架 24、输出齿轮 29 的输入功率则由一定值改变到最大值,所述的一定值指的是当输出行星架 24、输出齿轮 29 与各自配合的输入齿圈 25、输入单联行星架 27 的转速相同时,两者按行星排力矩比分配输入功率所得的值,所述的最大值指的是由输入齿圈 25、输入单联行星架 27 输入的总功率,也就是说,当两路功率发生变化时,传递到输出行星架 24、输出齿轮 29 以及输出轴 3 上的力矩也随之变化。0023 起动机的输入功率由起动齿轮 13 或发动机的输入功率经输入轴 1,再通过超越离合器 12 传递到输入小齿圈 21,并通过输入行星架 22 上的行星齿轮 20 把功率传递到。

46、输出大齿圈 23,输出大齿圈 23 通过第一输入齿轮副 4 把功率传递到输入单联行星架 27,输入单联行星架 27 再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 20 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流入输出齿轮 29,另一路流入输出齿圈 28,再流入输入齿圈 25,输入齿圈 25 再通过输出行星架 24 上的行星齿轮 20把功率分流为两路 , 一路流入输出行星架 24,另一路经输出小齿轮 26,流入变速机构 7 的输入端 71,变速机构 7 的输出端 72 再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经联接齿轮副 9 流入输入行星架 22,另一路流入液力偶合器 10 的输入端 101, 液力偶合器 10 的输出端 102 再经第二输入齿轮副11。

47、流入输入小齿圈21,传递到输入小齿圈21的此路功率,则和由起动机或发动机传递到输入小齿圈21的功率汇合,并且与流入输入行星架22的功率,都通过输入行星架22 上的行星齿轮 20 传递到输出大齿圈 23,输出大齿圈 23 再重复上述过程,使传递到输出行星架24、输出齿轮29上的力矩不断增大,发动机起动前,传递到输出行星架24、输出齿轮29 上的功率经起动输入齿轮副 6、空挂档机构 14 的输入端 141、单向离合器 5 以及输入轴 1传递到发动机曲轴上,发动机起动后,接合空挂档机构 14,传递到输出行星架 24、输出齿轮29 上的功率则通过起动输入齿轮副 6 以及空挂档机构 14 传递至本发明的。

48、输出轴 3, 从而实现了把发动机的功率通过输出轴 3 对外输出。0024 对于本发明,当输入轴1的转速不变,输出行星架24、输出齿轮29以及输出轴3上的扭矩随其转速的变化而变化,转速越低,传递到输出行星架24、输出齿轮29以及输出轴3上的扭矩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从而实现本发明能随车辆行驶阻力的不同而改变力矩以及速度的复合型液力偶合器以及起动器。0025 本发明使用时,设起动机通过起动齿轮 13 输入的功率、转速以及其负荷不变,即输入小齿圈 21 的转速与扭矩为常数,发动机起动前,发动机的转速为零,当起动机启动,因输出轴 3 静止不动,即输出行星架 24、输出齿轮 29 静止不动 , 起动机的。

49、输入功率经起动齿轮13传递到输入小齿圈21, 其中,由于此时没有功率流入输入行星架22,并且固定单向离合器 8 的输入端 81 与固定元件联接,起限制转向的作用,使输入行星架 22 不能与发动机相反的转向转动,转速为零,此时,传递到输入小齿圈21的功率,则通过输入行星架22上的行星齿轮 20 把功率传递到输出大齿圈 23,输出大齿圈 23 再通过第一输入齿轮副 4 把功率传递到输入单联行星架27,输入单联行星架27再通过其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传递到输出齿圈 28,另一路传递到输出齿轮 29,因输出轴 3 静止不动,即输出齿轮 29静止不动,起动机的功率全部流入输出齿圈28,再传递到输入齿圈25, 输入齿圈25再通过输出行星架24上的行星齿轮20把功率分流为两路,一路传递到输出行星架24,另一路传递到输出小齿轮26,因输出轴3静止不动,即输出行星架24静止不动,功率全部流入输出小齿轮 26, 输出小齿轮 26 再把功率流入变速机构 7 的输入端 71, 变速机构 7 的输出端 72 则说 明 书CN 104455298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