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机液压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钻机液压系统.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832301 U(45)授权公告日 2013.03.27CN202832301U*CN202832301U*(21)申请号 201220464679.6(22)申请日 2012.09.12E21B 19/16(2006.01)F15B 11/17(2006.01)(73)专利权人东莞市神龙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地址 523121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砖窑工业区一横路大元广场1号(72)发明人杨杰 刘永锋(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代理人张艳美 郝传鑫(54) 实用新型名称钻机液压系统(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钻机液压系统,适用于对钻杆进。
2、行卸扣,包括油箱、第一油泵、手动阀、夹紧油缸、卡瓦、卸扣油缸、第二油泵及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油泵的输入端与所述油箱连通,输出端与所述手动阀的进口连通,所述手动阀的两出口分别与所述夹紧油缸的两内腔连通,所述第二油泵的输入端与所述油箱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两出口分别与所述卸扣油缸的两内腔连通,所述卸扣油缸的输出端与所述夹紧油缸的缸体枢接,所述夹紧油缸的输出端与所述卡瓦对应,并共同夹持所述钻杆。本实用新型具有夹紧力强,防止钻杆在卸扣时打滑,提高工作效率的优点。(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
3、型专利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4 页1/1页21.一种钻机液压系统,适用于对钻杆进行卸扣,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第一油泵、手动阀、夹紧油缸、卡瓦、卸扣油缸、第二油泵及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油泵的输入端与所述油箱连通,输出端与所述手动阀的进口连通,所述手动阀的两出口分别与所述夹紧油缸的两内腔连通,所述第二油泵的输入端与所述油箱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两出口分别与所述卸扣油缸的两内腔连通,所述卸扣油缸的输出端与所述夹紧油缸的缸体枢接,所述夹紧油缸的输出端与所述卡瓦对应,并共同夹持所述钻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机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钻机液压系。
4、统还包括第一安全阀,所述第一安全阀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油泵的输出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油箱连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机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钻机液压系统还包括第二安全阀,所述第二安全阀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油泵的输出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油箱连通。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机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钻机液压系统还包括第二电磁阀及泥浆泵,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进口与所述第二油泵连通,所述第二电磁阀的一出口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口连通,所述泥浆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另一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油箱连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钻机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钻机液压系统还包括行走马达,所述行走马达的一端与所述第二。
5、电磁阀的第三个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油箱连通。权 利 要 求 书CN 202832301 U1/4页3钻机液压系统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夹紧力强,防止钻杆在卸扣时打滑,提高工作效率的钻机液压系统。背景技术0002 钻机是在地质勘探中,带动钻具向地下钻进,获取实物地质资料的机械设备。而在钻孔的过程中,需不断地卸开钻杆与钻机主轴联接处的螺纹扣联接,安装新的钻杆以实现不断钻进的要求,或者卸走钻杆,以实现不断回拖。但是在钻孔的过程中,钻机主轴旋转与外部的地层反作用力使钻杆或钻头上的螺纹扣始终保持上紧,结果卸扣时螺纹扣卸不开,或经常出现由于夹紧力不够造成打滑卸不了扣的。
6、现象。由于空间有限,现有的机械结构采用非常简洁的机构,不能增加增力机构,为了解决夹紧力不够的问题,现在通常采用液压系统油路。0003 在现有的钻机中,卸扣的动作原理是如图1及图2所示:夹紧油缸21推动卡瓦22将钻杆200夹紧后,卸扣油缸23工作住上推,从而松开两条钻杆200螺纹的第一扣。因此,必须要将钻杆200完全夹紧后卸扣才不致于打滑。要达到完全夹紧,必须要求夹紧油缸21的油压压力达到20Mpa以上,一般钻机的系统压力为20Mpa,因此,必须使夹紧油缸21的压力达到系统压力。0004 如图3所示,在现有的机型里,均采用夹紧油缸21和卸扣油缸23共用一组油路。在进行卸扣动作时,油泵26启动从油。
7、箱27内抽出液压油,手动推动手动阀24的操纵手柄,油液通过管路到达夹紧油缸21,通过卡瓦22将钻杆200夹紧,夹紧到夹紧油缸21无法前进后,油压开始上升,一直到达顺序阀25的开启压力,油液从顺序阀25进入,从而到达卸扣油缸23使夹紧油缸21向上转动从而松开两条钻杆200螺纹的第一扣。这时,有多大的夹紧力将取决于顺序阀25的开启压力,原则上,在设定20MPA的开启压力时,应该是达到20MPA才打开顺序阀25,此时夹紧力可以达到20MPA,而不致于使卡瓦22和钻杆200接合面打滑。但是,因为阀件油压的损耗和使用一段时间后阀芯的磨损,顺序阀25到达18MPA后会经常出现顺序阀芯无法开启或开启后进入卸。
8、扣油缸23的油量不足,卸扣油缸23工作速度慢或不工作的情形。为了保证卸扣油缸23正常,须经常调整顺序阀25的开启压力,当压力调整过低,会使卡瓦22和钻杆200接合面打滑,则必须反复多次操作或者采用辅助工具方可将钻杆200松开,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0005 基于上述的不足,因此,需要一种夹紧力强,防止钻杆在卸扣时打滑,提高工作效率的钻机液压系统实用新型内容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紧力强,防止钻杆在卸扣时打滑,提高工作效率的钻机液压系统。0007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钻机液压系统适用于对钻杆进行卸扣,包说 明 书CN 202832301 U2/4页4括油箱、第一油泵、。
9、手动阀、夹紧油缸、卡瓦、卸扣油缸、第二油泵及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油泵的输入端与所述油箱连通,输出端与所述手动阀的进口连通,所述手动阀的两出口分别与所述夹紧油缸的两内腔连通,所述第二油泵的输入端与所述油箱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两出口分别与所述卸扣油缸的两内腔连通,所述卸扣油缸的输出端与所述夹紧油缸的缸体枢接,所述夹紧油缸的输出端与所述卡瓦对应,并共同夹持所述钻杆。0008 较佳地,所述钻机液压系统还包括第一安全阀,所述第一安全阀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油泵的输出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油箱连通。通过使用所述第一安全阀,在所述安全阀设置适当的压力,使所述夹紧油缸能达到足够大的。
10、夹紧力,以避免使卡瓦和钻杆接合面因夹紧力不够而打滑,当压力过大时液压油又可通过其回流到所述油箱中,从而防止压力过大而损坏夹紧油缸及钻杆。0009 较佳地,所述钻机液压系统还包括第二安全阀,所述第二安全阀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油泵的输出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油箱连通。利用所述第二安全阀可以有效调整所述卸扣油缸的内的油压,从而方便控制所述卸扣油缸,并且当压力过大时液压油又可通过其回流到所述油箱中,从而防止压力过大而损坏所述卸扣油缸。0010 较佳地,所述钻机液压系统还包括第二电磁阀及泥浆泵,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进口与所述第二油泵连通,所述第二电磁阀的一出口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口连通,所述泥浆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
11、电磁阀的另一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油箱连通。由于所述泥浆泵与所述第二油泵连通,在进行夹紧卸扣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油泵处于工作状态,为防止在钻杆螺纹松开时泥浆到处飞溅,因此,在所述第二油泵及泥浆泵之间设置所述第二电磁阀,在夹紧卸扣时使所述第二电磁阀切断所述第二油泵及泥浆泵之间的油路,从而使所述泥浆泵停止工作,而在不进行夹紧卸扣时,则切断所述第二油泵与第一电磁阀之间的油路并打通所述第二油泵与泥浆泵之间的油路,简化油路结构,控制简单,使所述第二油泵得到有效的利用。0011 具体地,所述钻机液压系统还包括行走马达,所述行走马达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第三个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油箱连通。通过将所述行走马。
12、达设置于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油箱之间,使所述第二油泵及所述第二电磁阀控制所述行走马达,进一步简化了油路结构,使各部件得到有效利用0012 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所述第一油泵及手动阀单独控制所述夹紧油缸,与现有技术中利用手动阀及顺序阀同时控制所述夹紧油缸及卸扣油缸相比省去顺序阀,从而避免顺序阀由于油压损耗及阀芯磨损后使卸扣油缸工作不正常的现象,使夹紧油缸在夹紧时始终能达到夹紧所需的压力,夹紧力强,避免钻杆在卸扣时出现打滑的现象,并利用所述第二油泵及第一电磁阀单独控制所述卸扣油缸,使所述卸扣油缸保持足够的油量输入,从而使其方便地控制,实现快速卸扣,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0013 图1是现有钻机的夹紧油。
13、缸夹紧钻杆的示意图。0014 图2是现有钻机的卸扣油缸卸扣时的状态示意图。0015 图3是现有钻机的液压系统的油路示意图。说 明 书CN 202832301 U3/4页50016 图4是本实用新型钻机液压系统的油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17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钻机液压系统100适用于对钻杆200进行卸扣,包括油箱1、第一油泵2、手动阀3、夹紧油缸4、卡瓦5、卸扣油缸6、第二油泵7、第一电磁阀8、第一安全阀9、第二安全阀10、第二电磁阀11、泥浆泵12及行走马达13。0018 所述第一油泵2的输入端与所述油箱1连通,输出端与所述手动阀3的进口3P连通;所述手动阀3的两出口3A、3B分别与所。
14、述夹紧油缸4的两内腔连通。所述第二油泵7的输入端与所述油箱1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磁阀11的进口11P连通;所述第二电磁阀11的出口11T与所述第一电磁阀8的进口8P连通,所述第一电磁阀8的两出口8A、8B分别与所述卸扣油缸6的两内腔连通,出口8T与所述油箱1相连通;所述卸扣油缸6的输出端与所述夹紧油缸4的缸体的下端侧壁枢接,所述夹紧油缸4的输出端与所述卡瓦5对应,并共同夹持所述钻杆200。0019 请参阅图4,所述第一安全阀9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油泵2的输出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油箱1连通。通过使用所述第一安全阀9,在所述第一安全阀9设置适当的压力,使所述夹紧油缸4能达到足够大的夹紧力,以避免使。
15、所述卡瓦5和钻杆200接合面因夹紧力不够而打滑,当压力过大时液压油又可通过其回流到所述油箱1中,从而防止压力过大而损坏所述夹紧油缸4及钻杆200。0020 请参阅图4,所述第二安全阀1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油泵7的输出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油箱1连通。利用所述第二安全阀10可以有效调整所述卸扣油缸6内的油压,从而方便控制所述卸扣油缸6,并且当压力过大时液压油又可通过其回流到所述油箱1中,从而防止压力过大而损坏所述卸扣油缸6。0021 请再参阅图4,所述泥浆泵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磁阀11的出口11A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油箱1连通。由于所述泥浆泵12与所述第二油泵7连通,在进行夹紧卸扣的过程中,所述第二。
16、油泵7处于工作状态,为防止在钻杆200螺纹松开时泥浆到处飞溅,因此,在所述第二油泵7及泥浆泵12之间设置所述第二电磁阀11,在夹紧卸扣时使所述第二电磁阀11切断所述第二油泵7及泥浆泵12之间的油路,从而使所述泥浆泵12停止工作,而在不进行夹紧卸扣时,则切断所述第二油泵7与第一电磁阀8之间的油路并打通所述第二油泵7与泥浆泵12之间的油路,简化油路结构,控制简单,使所述第二油泵7得到有效的利用。0022 请再参阅图4,所述行走马达1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磁阀11的出口11B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油箱1连通。通过将所述行走马达13设置于所述第二电磁阀11与油箱1之间,使所述第二油泵7及所述第二电磁阀11控。
17、制所述行走马达13,进一步简化了油路结构,使各部件得到有效利用。0023 结合附图,下面对本发明钻机液压系统1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描述,如下:0024 调整所述第一安全阀9、第二安全阀10的压力为20MPA,当对钻杆200进行卸扣前,所述第二油泵7停止工作,将所述第二电磁阀11的进口11P及出口11T打通;所述第一油泵2启动,操作所述手动阀3将所述手动阀3的进口3P及出口3A连通,液压油通过所述手动阀3到达所述夹紧油缸4的底部内腔,所述夹紧油缸4的活塞杆伸出,与卡瓦5共同夹持所述钻杆200;此时,所述第二油泵7启动,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8,使液压油通过所述第说 明 书CN 202832301 。
18、U4/4页6二电磁阀11进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口8P,并从出口8B再进入所述卸扣油缸6的底部内腔,所述卸扣油缸6的活塞杆伸出,推动所述夹紧油缸4绕所述钻杆200的中心轴转动,从而带动钻杆200转动而解开钻杆200上的螺纹扣;回扣时,将所述第一电磁阀8的进口8P与出口8A打通,使液压油进入所述卸扣油缸6的上端的内腔,所述卸扣油缸6的活塞杆退缩,从而拉动所述夹紧油缸4向下转动;松开所述钻杆200时,控制所述手动阀3,使出口3B打开,液压油进入所述夹紧油缸4的上端内腔,活塞杆向内退缩,从而放开所述钻杆200。当钻孔时,不需要卸扣,所述第一油泵2停止工作,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11,使其打开出口11A或1。
19、1B,并闭关出口11T,进而驱动泥浆泵12或行走马达13工作。0025 本发明也可以将所述第一电磁阀8进行单独设置,即增加一油泵(图中未示),使油泵的输出端直接与所述第一电磁阀8的进口8P连接,出口8A、8B分别与所述卸扣油缸的两内腔连通;而所述第二油泵7及所述第二电磁阀11则只控制所述泥浆泵12及行走马达13,也可实现上述功能,在此不再详细描述。0026 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所述第一油泵2及手动阀3单独控制所述夹紧油缸4,与现有技术中利用手动阀及顺序阀同时控制所述夹紧油缸及卸扣油缸相比省去顺序阀,从而避免顺序阀由于油压损耗及阀芯磨损后使卸扣油缸工作不正常的现象,使夹紧油缸4在夹紧时始终能达。
20、到夹紧所需的压力,夹紧力强,避免钻杆200在卸扣时出现打滑的现象,并通过将所述第一电磁阀8与第二电磁阀11、泥浆泵12及行走马达13集成在一起,共同使用所述第二油泵7,利用所述泥浆泵12与卸扣油缸6不能同时工作的特点,通过所述第二油泵7及第一电磁阀8单独控制所述卸扣油缸6,使所述卸扣油缸6保持足够的油量输入,从而使其结构得到简化,并且方便地控制,实现快速卸扣,提高工作效率。0027 本实用新型钻机液压系统100所涉及到的手动阀3、第一电磁阀8及第二电磁阀11的结构及操作方法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做详细的说明。0028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说 明 书CN 202832301 U1/4页7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832301 U2/4页8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832301 U3/4页9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832301 U4/4页10图4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832301 U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