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丝拉伸变形机或拉伸变形机 本发明涉及其两项独立权利要求的前言部分所述使原纤维束穿过纺丝拉伸变形机或拉伸变形机中一个部分的导丝器和纺丝拉伸变形机或拉伸变形机的一个部分。
在欧洲专利申请EP0 784 109A1所述变形方法中,将多束原纤维同时在一对拉伸辊上拉伸,然后在具有多个并排布置的变形喷管的变形装置内作变形处理,在采用这种方法时,经发现,在一对拉伸辊上各原纤维束中相邻两原纤维束的导丝间距小于相邻变形喷管所要求的间距。
另一方面,由于变形机的设计高度须尽可能保持低些以便将长丝束的生头在高速下尽量快地从变形机的一端吸入所谓的吸丝枪,各处理装置的间距就须尽可能保持小些。
这些要求对位于送出原纤维束的拉伸辊和变形装置之间的原纤维束导丝器是很不利的,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拉伸辊上相邻原纤维束的间距须保持尽量小些而相邻变形喷管的间距由于各种原因却大体上须保持大些,因而原纤维束在拉伸辊和变形装置之间作扇状发散,以致不得不在各变形喷管的入口处偏转。
在拉伸辊的这种布置中,在一组原纤维束内相邻原纤维束的较小间距是与相邻两组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较大的间距有区别的。
为在最后第二组和最后一组(最靠外的)之间尽管存在着如上所述扇状发散的现象仍保持其间距,就必须在一对拉伸辊之间设置导丝件,用以对与最后第二组相隔一定距离的最后一组原纤维束进行导丝而使组间间距尽管最后一组原纤维束从拉伸辊到变形装置之间具有一定的传递宽度仍保持在一容许值以内以免采用过长的拉伸辊或防止最后一组原纤维束与仍留在拉伸辊上的原纤维束作扇状发散形接触或搭接的危险。
所述导丝件不论其是拉伸辊之间的偏转件还是布置在各变形喷管上游的偏转辊,都不免对各原纤维束产生程度难以控制的损害,例如,这会产生原纤维截面的变形,这种变形是难以控制的,因为偏转、特别是在各变形喷管入口上游的偏转在相邻两变形喷管之间就各不相同,以致在各原纤维束中产生变形效应上的差异,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差异在最后的产品如地毯中是可以看出来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消除上述缺点。
这一目的可通过本发明两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部分所述方法得以实现。
另外的从属权利要求对本发明的一些有利的实施例作出限定。
现对本发明按图1-3作示例性说明如下,图中:
图1示出存在着缺点的现有技术的视图,
图2为图1中沿方向I的侧视图,
图3类似于图1的视图,但示出本发明消除现有技术中缺点的布置,
图4为图3中沿方向II、比例放大后的部分侧视图。
图1示出一对拉伸辊1、带有拉伸辊1A和1B,在其上面各原纤维束6设置在组6.1中,并与另外的前面一对拉伸辊相结合而可以已知方式被拉伸。
在这种布置中,如图2所示,各组之间的间距为A。
最后一组的原纤维束6(图2)通过位于拉伸辊1A、1B之间的下置偏转导丝件2和同样位于拉伸辊1A、1B之间但稍向前移而靠近辊1A、1B端部的上置偏转导丝件3得以偏转,并对其进行导丝而使辊1A上的最后一组原纤维束离拉伸辊上前一束组的间距B大于间距A。
为此,偏转件2和3都具有用于每原纤维束的凹槽。这就防止最后一组各原纤维束由于从一个变形喷管中心到下一个的间距大于从一个原纤维束到下一个的间距所造成的原纤维束发散现象在离辊处在组内彼此接触甚或搭接。在此布置内,偏转件可以是固定不动的,也可以是由原纤维束驱动的辊子。
此外,离辊处是用平行于辊轴线延伸的直线表示的,沿此辊轴线原纤维束并排运行。
在变形装置4的入口处进入变形装置4(如图2所示)的原纤维束6由于其在离辊处15和变形装置入口之间的发散走向而偏转。
原纤维束6在下置偏置件2处和上置偏转件3处的偏转以及在变形装置4入口处的偏转如一开始所提到的由于在原纤维束上的摩擦全造成原纤维束各不相同的损害,这是不应有的,因为这会造成成品丝质的不匀性。为克服这一缺点,各变形喷管8如图4所示作扇状布置而使各变形喷管8的纵轴线16(图中用点划线表示)与从离辊处15到各变形喷管8的出口延伸的连线17(图中也用点划线表示)作同轴延伸。在这种布置中,连线17同时相当于各原纤维束6从离辊处进入相应变形喷管8的路线。
由于这种如图3、4所示变形喷管8的扇状布置,所有上述偏转导丝件就可免去不用。
变形喷管8将原纤维束送到冷却筒5上的冷却通路中去。
冷却筒为已知构件,例如可从EP0 310 890得知,这里不再加以说明。
在图4中仅示出图3所示变形装置4的一半4.1。图3所示的另一半4.2沿方向III予以取去或作翻转开启。这只是为了更好地示出原纤维束6和各变形喷管8的路线。
作翻转开启或绕枢轴转动式开启的变形装置4为已知技术,例如可见之于欧洲专利EP-0 026 360B1和EP-0 039 763B1。
如图4所示,以这样一种方式通过传送介质分配管道13将传送介质送入相应的变形喷管8,即通过传送介质将原纤维束6基于公知的缩喉管效应吸进各变形喷管8并将其通过传送管道9送入变形部分10,在这里原纤维束形成栓形体、也就是经变形处理而成卷曲变形的原纤维束,并从此被送入装在冷却筒8内的冷却通路11。
通过传送介质供给管道14并通过内部管道(图中未示出)将传送介质送入传送介质分配管道13。
本发明并不限于图4所示辊1A上的原纤维束线路的设置方式。原则上本发明涉及原纤维束导丝器,与根据图4位于辊1A上离辊处15以上的最高周线上面的导丝系统相比,大体上不会造成更强烈的偏转,这一方面取决于原纤维束和辊1A表面之间的摩擦,另一方面取决于由各变形喷管的吸力所产生的各原纤维束6内的丝线张力,还取决于辊1A的表面特性。
在这些类型的范围内,变形喷管8的扇状布置是可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