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 苯甲酰胺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其药用 本发明涉及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苯甲酰胺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其药用。
本发明化合物通式如下:其中:
R1是甲氧基或环丙基甲氧基,
R2是氢,氯或溴原子,
或另一方面
R1和R2一起以该顺序形成式-O-CH2-O-,-O-(CH2)2-,-O-(CH2)2-O-或-O-(CH2)3-O-的基团,
R3是氢或氨基,以及
R4是氢,氯或溴原子。
该化合物可呈现为游离碱或酸加成盐形式。而且,在其二氮杂辛烷环中可含非对称碳原子并因而可呈现为纯对映体或对映体混合物形式。
一般来说,最为有效的化合物为式(I)中R3是氨基且R4是氯原子的化合物。
优选化合物例子可举出(+)-8-氨基-7-氯-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2,3-二氢-1,4-苯并二氧己烷(benzodioxine)-5-甲酰胺,
(-)-8-氨基-7-氯-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2,3-二氢-1,4-苯并二氧己环-5-甲酰胺,
(+)-4-氨基-5-氯-2-(环丙基甲氧基)-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苯甲酰胺,
(-)-4-氨基-5-氯-2-(环丙基甲氧基)-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苯甲酰胺,
(-)-8-氨基-7-溴-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2,3,-二氢-1,4-苯并二氧己环-5-甲酰胺,和
(-)-9-氨基-8-氯-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3,4-二氢-2H-1,5-苯并二氧庚环(benzodioxepine)-6-甲酰胺。
按本发明,式(I)化合物可按以下反应式所示工艺过程得到。
不存在溶剂或在非质子传递溶剂如甲苯或二噁烷中80-120℃下将式(II)中Pht是苯二甲酰亚氨基(或1,3-二氢-1,3-二氧代-2H-异吲哚-2-基)的被保护氨基甲基环氧乙烷与式(III)中Bn是苄基的被保护哌嗪反应。得到式(IV)醇后在非质子传递溶剂如二氯甲烷(DCM)中三乙胺存在下-5至+20℃将其与甲磺酰氯反应,然后在非质子传递溶剂如甲苯中110℃下将所得式(V)化合物加热2-8小时(h)而得到式(VI)季铵。在钯/炭存在下经催化氢化而使后者脱苄基化而得到式(VII)化合物后再在醇溶剂如乙醇中回流温度下用水合肼使后者进行1-3h脱保护反应。得到式(VIII)化合物后再制成其酸加成盐如三盐酸盐。最后,在非质子传递溶剂如吡啶中室温并在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存在下将该化合物与式(IX)中R1,R2,R3和R4如上述的酸反应。反应式
式(II)初始化合物可用市售4-甲基苯磺酸环氧乙烷基甲基酯和1H-异吲哚-1,3(2H)-二酮的钾盐在甲苯中于相转移剂如十六碳烷基三丁基溴化锛存在下得到。甲苯磺酸酯的立体化学结构表明最终化合物中:外消旋甲苯磺酸酯可制成外消旋最终化合物并且旋光纯的甲苯磺酸酯可制成旋光纯的最终化合物。
在下述例4中详细说明了用均已市售的2,2-二甲基-1,3-二氧戊环-4-甲醇中的一种或另一种对映体制备式(II)化合物的另一方法,其中包括将2,2-二甲基-1,3-二氧戊环-4-甲醇中的一种或另一种对映体与甲磺酰氯反应而得到相应的甲磺酸(2,2-二甲基-1,3-二氧戊环-4-基)甲基酯后在相转移剂如十六碳烷基三丁基溴化锛存在下用苯二甲酰亚氨基钾处理后者而得到相应的[(2,2-二甲基-1,3-二氧戊环-4-基)甲基]-1H-异吲哚-1,3(2H)-二酮,再用稀盐酸处理后者而得到相应的2-(2,3-二羟基丙基)-1H-异吲哚-1,3(2H)-二酮,然后将后者与苯甲醛反应而得到相应的[(2-苯基-1,3-二氧戊环-4-基)甲基]-1H-异吲哚-1,3(2H)-二酮,之后将后者与N-溴珀酰亚胺反应而得到相应的苯甲酸2-溴甲基-1-(1,3-二氢-1,3-二氧代-2H-异吲哚-2-基)乙基酯,并最后用甲醇钠处理后者以使其环化成旋光纯的2-(环氧乙烷基甲基)-1H-异吲哚-1,3(2H)-二酮。
式(III)苄基哌嗪已市售。
式(IX)的某些酸已市售,而其他酸可按例如J.Med.Chem.(1993),36,4121-4123和专利申请EP-0234872,WO-9305038和ES-2019042所述方法或用相应酯如专利DE-3001328和DE-36433103所述酯皂化而得到。
以下实例详述本发明的一些化合物制备方法,其中元素微量分析以及IR和RMN谱证实了所得化合物的结构。
实施例题示中的括号内所列数值对应于后续表中的No.。
例1(化合物No.1)
(±)-4-氨基-5-氯-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辛-2-基)甲基]-2-甲氧基苯甲酰胺二盐酸盐
1.1.2-[2-羟基-3-[4-(苯基甲基)哌嗪-1-基)丙基]-1H-异吲哚-1,3-(2H)-二酮
将34.7g(0.197mol)1-(苯基甲基)哌嗪加热到80℃后分批加入40.0g(0.197mol)2-(环氧乙烷基甲基)-1H-异吲哚-1,3(2H)-二酮并在100℃下将混合物加热5分钟(min)。
让混合物冷却后用50ml甲苯提取,再加入350ml庚烷,所得油冷却结晶。晶体过滤和干燥而得到71.2g化合物,熔点(Pf):94℃。
1.2甲磺酸(±)-2-(1,3-二氧代-1,3-二氢-2H-异吲哚-2-基)-1-[[4-(苯基甲基)哌嗪-1-基]甲基]乙基酯
将59.8g(0.158mol)2-[2-羟基-3-[4-(苯基甲基)哌嗪-1-基]丙基]-1H-异吲哚-1,3(2H)-二酮在350ml DCM中地溶液冷到0℃后加入19.1g(0.189mol)三乙胺,然后滴加入19.8g(0.173mol)甲磺酰氯。1h后加入400ml水,分离有机相后溶剂减压蒸发,剩余物经硅胶柱色层分离法提纯,再用乙酸乙酯和庚烷的90/10混合物进行洗脱而得到62.3g化合物,可直接将其用于下一步骤。
1.3甲磺酸(±)-2-(1,3-二氧代-1,3-二氢-2H-异吲哚-2-基)甲基-1-(苯基甲基)-4-氮杂-1-氮鎓双环[2.2.2]辛烷酯
将61g(0.133mol)甲磺酸(±)-2-(1,3-二氧代-1,3-二氢-2H-异吲哚-2-基)-1-[[4-(苯基甲基)哌嗪-1-基]甲基]乙基酯在500甲苯中的溶液于回流温度下加热14h后将混合物冷却并过滤分出固体,用甲苯冲洗后干燥而得到52.9g化合物,Pf>260℃,可直接将其用于下一步骤。
1.4(±)-2-[(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2H-异吲哚-1,3(2H)-二酮
将52.6g(0.115mol)甲磺酸(±)-2-(1,3-二氧代-1,3-二氢-2H-异吲哚-2-基)甲基-1-(苯基甲基)-4-氮杂-1-氮鎓双环[2.2.2]辛烷酯在500ml甲醇中的溶液放在氢化器中,加入15g 10%钯/炭后50℃和0.1MPa下进行1h催化氢化。过滤分出催化剂后用甲醇冲洗,滤液再减压蒸发而得到21.1g化合物,Pf:156℃。
1.5(±)-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2-甲胺三盐酸盐
将20.0g(0.0737mol)2-[(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2H-异吲哚-1,3(2H)-二酮和4.4g(0.0884mol)水合肼在200ml乙醇中的混合物回流加热2h 30min。该混合物浓缩后剩余物用300ml氯仿提取,过滤分出不溶物后滤液减压浓缩,剩余物用氧化铝柱提纯,洗脱用氯仿,甲醇和氨水的90/10/1混合物进行。得到9.3g黄色液体后减压蒸馏而得到8.45g无色液体,100Pa下沸点(Pe):70℃。10℃下将8.25g(0.0584mol)该化合物溶于50ml乙醇中,加入50ml 4N盐酸在乙醇中的溶液直到pH=1,溶液冷却到0℃后沉淀的盐过滤分离而得到三盐酸盐。再减压干燥而得到14.3g三盐酸盐,Pf:280℃。
1.6(±)-4-氨基-5-氯-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2-甲氧基苯甲酰胺二盐酸盐
将1.25g(0.005mol)(±)-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2-甲胺三盐酸盐加入0.2g(0.005mol)氢氧化钠在1.6mol水中的溶液,再分两步滴加入1.11g(0.0055mol)4-氨基-5-氯-2-甲氧基苯甲酸在6.7ml吡啶中的溶液,观察45min后过滤分出不溶物,滤液浓缩后再加入1.86g(0.009mol)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并室温搅拌过液。加入15ml水后搅拌45min,混合物过滤后滤液减压蒸发。剩余物用水提取后加入氢氧化钠水溶液直到pH=10,沉淀过滤收集后用硅胶柱色层分离法提纯,用氯仿,甲醇和氨水的85/15/1.5混合物洗脱。得到1.28g产物后在20ml乙醇中热研制而进行提纯。过滤,蒸发和50℃下减压干燥而最后得到1.2g碱式化合物,Pf:232℃。将1.0g(0.00308mol)该化合物悬浮在10ml乙醇中,加入0.7ml(0.008mmol)浓盐酸和2ml水并将所得溶液过滤和浓缩至干。剩余物用乙醇提取后再浓缩至干。重复该操作后减压干燥产物而最后得到0.93g二盐酸盐,Pf:239℃。
例2(化合物No.2)
(±)-4-氨基-5-氯-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2-甲氧基苯甲酰胺二盐酸盐
2.1(-)-2-(环氧乙烷基甲基)-1H-异吲哚-1,3(2H)-二酮
将40.75g(0.22mol)邻苯二甲酰亚氨基钾,5.07g(0.01mol)十六碳烷基三丁基溴化锛和160ml甲苯的混合物加热到80℃后30min内加入45.6g(0.2mol)(+)-4-甲基苯磺酸环氧乙烷基甲基酯在80ml甲苯中的溶液并于80-100℃下加热2h。混合物过滤后滤液用水洗涤4次,干燥后减压蒸发溶剂,剩余物用乙酸乙酯和异丙醚的1/2混合物结晶后用硅胶柱色层分离法提纯,其中用乙酸乙酯和庚烷的50/50混合物进行洗脱。得到28g产物后用异丙醚研制而得到24.9g化合物,Pf:100℃,[α]D20=-6°(c=1,CHCl3)。
2.2(+)-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2-甲胺三盐酸盐
同于例1.2至1.5操作,但其中用前一步骤得到的旋光纯(-)-2-(环氧乙烷基甲基)-1H-异吲哚-1,3(2H)-二酮。Pf:240℃(分解),[α]D20=+20.7°(c=1,H2O)。
2.3(+)-4-氨基-5-氯-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2-甲氧基苯甲酰胺二盐酸盐
同于例1.6操作,但其中用前一步骤得到的旋光纯(+)-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2-甲胺三盐酸盐。Pf:228℃(分解),[α]D20=+14.4°(c=1,H2O)。
例3(化合物No.3)
(-)-4-氨基-5-氯-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2-甲氧基苯甲酰胺二盐酸盐
3.1(+)-2-(环氧乙烷基甲基)-1H-异吲哚-1,3(2H)-二酮
同于例2.1操作,但其中用(-)-4-甲基苯磺酸环氧乙烷基甲基酯。Pf:97℃。[α]D20=+8.5°(c=1,CH2Cl2)。
3.2(-)-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2-甲胺三盐酸盐
同于例1.2至1.5操作,但其中用前一步骤得到的旋光纯(+)-2-(环氧乙烷基甲基)-1H-异吲哚-1,3(2H)-二酮。Pf:240℃(分解),[α]D20=-22.9°(c=1,H2O)。
3.3(-)-4-氨基-5-氯-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2-甲氧基苯甲酰胺二盐酸盐
同于例1.6操作,但其中用前一步骤得到的旋光纯(-)-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2-甲胺三盐酸盐。Pf:215℃(分解),[α]D20=-12.7°(c=1,H2O)。
例4(化合物No.8)
(+)-8-氨基-7-氯-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2,3-二氢-1,4-二氧己环-5-甲酰胺二盐酸盐
4.1甲磺酸(-)-(2,2-二甲基-1,3-二氧戊环-4-基)甲基酯
将380ml(2.723mol)三乙胺加入300g(2.269mol)(-)-2,2-二甲基-1,3-二氧戊环-4-甲醇在2.051DCM中的溶液,让该溶液冷却到-5℃后1h 10min内滴加入193ml(2.496mol)甲磺酰氯。搅拌10分钟后,溶液用水洗涤4次,干燥后溶剂减压蒸发而得到453g橙色液态产物,可直接将其用于下一前骤。
4.2(+)-2-[(2.2-二甲基-1,3-二氧戊环-4-基)甲基]-1H-异吲哚-1,3(2H)-二酮
将398.9g(2.154mol)1H-异吲哚-1,3(2H)-二酮的钾盐和109.3g(0.215mol)十六碳烷基三丁基溴化锛在3.25l甲苯中的混合物加热到60℃后20min内滴加入453g(2.154mol)甲磺酸(-)-(2,2-二甲基-1,3-二氧戊环-4-基)甲基酯并在80℃下将混合物加热4h。加入54.7g(0.108mol)十六碳烷基三丁基溴化鏻后80-100℃下继续加热5h。混合物冷却到约60℃后用水洗涤,再用氯化钠溶液洗涤2次后将有机相干燥,溶剂减压蒸发而得到691.6g橙色固体产物,Pf:81.9-82℃,[α]D20=+35.2°(c=1,CH2Cl2)。
4.3(+)-2-(2,3-2羟基丙基)-1H-异吲哚-1,3(2H)-二酮
60℃下将261.3g(2.154mol)(+)-[(2,2-二甲基-1,3-二氧戊环-4-基)甲基]-1H-异吲哚-1,3(2H)-二酮,2.8l水和5.6ml 12M盐酸的悬浮液加热2h。混合物用11ml 10M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和后蒸发800ml水。剩余物冷却到12℃后得到352.9g白色固体,Pf:122.5-122.8℃,[α]D20=+48.4°(c=1,CH3OH),[α]36520=210.8°(c=1,CH3OH)。
4.4(+)-2-[(2-苯基-1,3-二氧戊环-4-基)甲基]-1H-异吲哚-1,3(2H)-二酮
将22.1g(0.1mol)(R)-(+)-2-(2,3-二羟基丙基)-1H-异吲哚-1,3(2H)-二酮,10.6g(0.1mol)苯甲醛,100ml甲苯和0.1g对甲苯磺酸的混合物回流加热3h。混合物冷却后用水洗涤,再用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后将有机相干燥,溶剂减压蒸发后剩余物用100ml乙醚和异丙醚的20/80混合物结晶而得到25.9g非对映异构体的50/50混合物,Pf:84℃,[α]D20=+62°(c=1,CH2Cl2)。
4.5苯甲酸(+)-2-溴甲基-1-(1,3-二氢-1,3-二氧代-2H-异吲哚-2-基)乙基酯
将11.2g(0.0627mol)N-溴琥珀酰亚胺分批加入19.4g(0.0627mol)(+)-2-[(2-苯基-1,3-二氧戊环-4-基)甲基]-1H-异吲哚-1,3(2H)-二酮在100ml 1,2-二氯乙烷中的溶液并将混合物搅拌2h。混合物过滤后滤液用含硫代硫酸钠的水洗涤后将有机相干燥,溶剂减压蒸发后剩余物用乙醚研制而得到28g产物,Pf:120℃,[α]D20=+57.5°(c=1,CH2Cl2)。
4.6(-)-2-(环氧乙烷基甲基)-1H-异吲哚-1,3(2H)-二酮
用1.17g(0.051mol)钠和15ml甲醇得到甲醇钠溶液后30℃下20mim内将其加入19.7g(0.0507mol)苯甲酸(+)-2-溴甲基-1-(1,3-氢-1,3-二氧代-2H-异吲哚-2-基)乙基酯在200ml甲苯中的溶液并将混合物室温搅拌过夜。溶液用水洗涤后溶剂减压蒸发后剩余物用异丙醚和庚烷的混合物研制而得到9.7g产物,Pf:101.4-101.5℃,[α]D20=-6.6°(c=1,CHCl3),[α]36520=-48.5°(c=1,CHCl3)。
4.7(+)-8-氨基-7-氯-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2,3-二氢-1,4-苯并二氧己环-5-甲酰胺二盐酸盐
同于例1操作,但其中用旋光纯(-)-2-(环氧乙烷基甲基)-1H-异吲哚-1,3(2H)-二酮。Pf:231℃(分解),[α]D20=+17.8°(c=1,H2O)。
例5(化合物No.9)
(-)-8-氨基-7-氯-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2,3-二氢-1,4-苯并二氧己环-5-甲酰胺二盐酸盐
5.1甲磺酸(+)-(2,2-二甲基-1,3-二氧戊环-4-基)甲基酯
同于例4.1操作,但其中用(+)-2,2-二甲基-1,3-二氧戊环-4-甲醇。
5.2(-)-2-[(2,2-二甲基-1,3-二氧戊环-4-基)甲基]-1H-异吲哚-1,3(2H)-二酮
同于例4.2操作,但其中用甲磺酸(+)-(2,2-二甲基-1,3-二氧戊环-4-基)甲基酯。Pf:81.2-81.3℃,[α]D20=-34.9°(c=1,CH2Cl2)。
5.3(-)-2-(2,3-二羟基丙基)-1H-异吲哚-1,3(2H)-二酮
同于例4.3操作,但其中用(-)-2-[((2,2-二甲基-1,3-二氧戊环-4-基)甲基)-1H-异吲哚-1,3(2H)-二酮。Pf:122.8-122.9℃,[α]D20=-48.8°(c=1,CH3OH)。
5.4(-)-2-[(2-苯基-1,3-二氧戊环-4-基)甲基]-1H-异吲哚-1,3(2H)-酮
同于例4.4操作,但其中用(-)-2-(2,3-二羟基丙基)-1H-异吲哚-1,3(2H)-二酮。Pf:84℃,[α]D20=-59°(c=1,CH2Cl2)。
5.5苯甲酸(-)-2-溴甲基-1-(1,3-二氢-1,3-二氧代-2H-异吲哚-2-基)乙基酯
同于例4.5操作,但其中用(-)-2-[(2-苯基-1,3-二氧戊环-4-)甲基]-1H-异吲哚-1,3(2H)-二酮。Pf:118.4-118.6℃,[α]D20=-58.2°(c=1,CH2Cl2)。
5.6(+)-2-(环氧乙烷基甲基)-1H-异吲哚-1,3(2H)-二酮
同于例4.6操作,但其中用苯甲酸(-)-2-溴甲基-1-(1,3-二氢-1,3-二氧代-2H-异吲哚-2-基)乙基酯。Pf:100.4-100.5℃,[α]36520=+45.5°(c=1,CHCl3)。
5.7(-)-8-氨基-7-氯-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2,3-二氢-1,4-苯并二氧己环-5-甲酰胺二盐酸盐
同于例4.7操作,但其中用(+)-2-(环氧乙烷基甲基)-1H-异吲哚-1,3(2H)-二酮。Pf:220℃(分解),[α]D20=-16.9°(c=1,H2O)。
例6(化合物No.20)
(-)-6-氯-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1,3-苯并二氧戊环-4-甲酰胺二盐酸盐
6.1 6-氯-1,3-苯并二氧戊环4羧酸
制成5.0g(30.1mmol)1,3-苯并二氧戊环-4-羧酸在50ml乙酸中的悬浮液,将其加热到70℃后15min内加入1.0g N-氯琥珀酰亚胺,加热30min后再加入1.0gN-氯琥珀酰亚胺,进一步加热15min后加入2.0g N-氯琥珀酰亚胺,即总量为4.0g(30.1mmol),70℃下再加热2h。让混合物冷却后倒入150ml水中,过滤收集固体后用水洗涤,再真空干燥而得到1.72g固体,该固体经硅胶柱色层分离法提纯,其中用DCM,甲醇和乙酸的95/5/0.5混合物进行洗脱。用乙醇和水的混合物重结晶后得到1.13g化合物,Pf:210℃。
6.2(-)-6-氯-N-[(1,4-二氮杂双环[2.2.2]辛-2-基)甲基]-1,3-苯并二氧戊环-4-甲酰胺二盐酸盐
用上述(-)-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2-甲胺反应而得到题示化合物二盐酸盐,Pf:212℃,[α]D20=-18°(c=1,H2O)。
下表中列出本发明一些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能。在“R1”栏,cC3H5指环丙基。“Sel”指盐,其中“-”指游离碱形式的化合物,而2HCl二盐酸盐。在“Pf”栏,(d)指分解点。在“[α]D20”栏,二盐酸盐旋光度在c=1,H2O下测定,而碱旋光度在c=1,CH3OH下测定(化合物No.12,13和19)。而“0”值指外消旋物。表 N° R1 R2 R3 R4 Sel Pf(℃)[α]D20 1 2 3 -OCH3 -OCH3 -OCH3 H H H NH2 NH2 NH2 Cl Cl Cl 2HCl 2HCl 2HCl 239 228 (d) 215 0 +14,4 -12,7 4 -OCH3 H H Cl 2HCl 223 +12,7 5 -OCH3 H NH2 H 2HCl 210-235 (d) +8,7 6 7-O-(CH2)2--O-(cH2)2- H H Cl Cl 2HCl 2HCl 197-250 (d) 229-265 +8,1 -13,8 8 9-O-(CH2)2-O--O-(CH2)2-O- NH2 - NH2 Cl Cl 2HCl 2HCl 231 (d) 220 (d) +17,8 -16,9 10 11-OCH2cC3H5-OCH2cC3H5 H H NH2 NH2 Cl Cl 2HCl 2HCl 210-215 (d) 220-230 +7,9 -12,0 12 13 -OCH3 -OCH3 Cl Cl NH2 NH2 Cl Cl - - 212-255 212-255 +23,5 -22,8 14 15 -OCH3 -OCH3 Br Br NH2 NH2 Br Br 2HCl 2HCl 230 195 +12,5 -10,8 16 17-O-(CH2)2-O--O-(CH2)2-O- H H Cl Cl 2HCl 2HCl 253-254 220 +20,0 -18,5 18-O-(CH2)2-O- NH2 Br 2HCl 226-228 -16,5 19-O-(CH2)3-O- NH2 Cl - 214 -24,6 20-O-CH2-O- H Cl 2HCl 212 -18,0
用本发明化合物进行了试验,以确定其作为具有药物或治疗活性的物质的性能。
已通过置换标记的特异性配体,[3H]-(S)-Zacopride结合而试验了这些化合物对5-HT3血清素能的或血清素激活的受体的亲和性。基本按Bames N.M.et coll.在J.Pharm.Pharmacol.(1988)40,548-551中所述体外对鼠皮的5-HT3受体进行研究。将重200-250g的雄性Sprague-Dawley鼠(OFA,Iffa Credo,Lyon,France)人道地处死并去除脑部。然后将其皮取下并在20体积的Tris缓冲液(25mM,22℃下pH=7.4)中用PolytronTM研磨机(7.20s位置)匀化,再用装有SS34转子的SorvallTM离心机在45000g下将制成的匀浆进行10分钟(min)离心操作,并将沉淀物再悬浮在10体积的Tris缓冲液中后37℃下保持搅拌10min。用Tris缓冲液将悬浮液稀释到20体积后于同样条件下进行离心操作,再将沉淀物悬浮在5体积的Tris缓冲液中后分成5ml等份并将其于-80℃下冷冻。
试验当天,+4℃下将该制品解冻后用Tris-NaCl培养缓冲液(25mM Tris,150mM NaCl,22℃下pH=7.4)稀释1.2倍。然后25℃下将膜悬浮液(100μl,1mg蛋白质)保持25min,其中存在0.5nM的[3H]-(S)-Zacopride(比活性75-85Ci/mmol,Amersham,LittleChalfont,Grande-Bretagne),试验中达到500μl的Tris-NaCl缓冲液最终体积并且存在或不存在试验化合物。
停止保温后经过用0.1%聚乙烯亚胺预处理的Whatman GF/B过滤器过滤。每一反应管用4ml Tris-NaCl缓冲液预先稀释后3次用4.5ml Tris-NaCl缓冲液进行冲洗。
在烘箱中干燥(120℃,5min)之前事先截断过滤器操作。该过滤器上保留的放射性用液体闪烁法确定。在10μM的MDL 72222(所引用的论文中描述的配体)存在下确定非特异性结合。对于所研究化合物的每一浓度,确定抑制[3H]-(S)-Zacopride特异性结合的%,然后确定CI50,即抑制50%这种特异性结合的该化合物浓度。本发明化合物的CI50值为0.009和1μM之间。
还按Grossman et coll.在Br.J.Phamacol.(1993)109,618-624中所述的方法研究了本发明化合物与豚鼠的纹状体中5-HT4受体的亲和性。将重300-400g的豚鼠(Hartley,Charles River,France)人道地处死,去除脑部后取出纹状体并放在-80℃下冷冻。
试验当天,在33体积HEPES-NaOH缓冲液(50mM,20℃下pH=7.4)中+4℃下将该组织解冻后用PolytronTM研磨机匀化,所得到的匀浆在48000g下进行10min离心操作,沉淀物回收后再悬浮并在同样条件下再离心操作,最终的沉淀物再悬浮在HEPES-NaOH缓冲液中,比例为30mg组织/ml。
将100μl该膜悬浮液放在0℃下并保持120min,其中存在[3H]GR113808(在所引用的论文中描述的配体,比活性为80-85Ci/mmol),试验中HEPES-NaOH缓冲液(500 mM,pH=7.4)最终体积达到1ml并且存在或不存在试验化合物。停止保温后经过用0.1%聚乙烯亚胺预处理的Whatman GF/B过滤器过滤,每一管0℃下用4ml缓冲液冲洗后再进行过滤,而过滤器上保留的放射性用液体闪烁法测定。
在30μM血清素存在下确定非特异性结合。特异性结合达到过滤器上收集的总放射性的90%。
对于每一浓度的试验化合物,确定抑制[3H]GR113808的特异性结合的百分比后再确定CI50,即抑制50%特异性结合的试验化合物浓度。
本发明化合物的CI50值为0.008-1μM.
此外,还按Baxter et coll.在Naunyn Schinied.Arch.Pharmacol.(1991)343,439中所述方法研究了本发明化合物对鼠食道中的5-HT4的显效或拮抗作用。采用重300-450g的雄性Sprague-Dawley鼠。从食道末端迅速取出约1.5cm长的一段,去除肌肉层并且将内部肌肉粘膜纵向剖开后放在包含Krebs-Henseleit溶液的分离器官容器中,其中温度为32℃并且用碳合气流(95%O2和5%CO2)氧化,还将其与等长变换器相连,而其基础张力为0.5 g。加入0.5μM碳酰胆碱而诱使该组织收缩,经过使收缩变得稳定的期间(15min)后将该制品放在血清素(1μM)中以将最大松驰定量。将该组织洗涤并经过20min后再加入0.5μM碳酰胆碱并且将制成品放在待研究化合物中,其累积剂量从0.1增大到1μM。诱发松驰或驰缓的化合物则显示出可用其作为5-HT4显效剂或促效剂的特征。
对于不诱发松驰的化合物,即可将上述成品放在血清素中并将累积浓度从0.1nM增大到引起最大松驰的浓度,而且将在试验化合物存在下因血清素而出现的松驰曲线与在没有该化合物存在下得到的对比曲线比较。若该化合物的存在引起曲线向右位移,则该试验化合物显示出可用其作为5-HT4拮抗剂的特征。
最后,还按Grossman et coll.在Br.J.Pharmacol.(1989)97,451中所述方法试验了本发明化合物对从豚鼠分离出来的降结肠平滑肌的5-HT3受体的拮抗作用。
血清素(0.1-100μM)在阻碍了5-HT1和5-HT2类受体(0.1μMMethysergide)并使5-HT4受体脱敏(10μM5-甲氧基色胺)之后会根据浓度并通过刺激5-HT3受体而引起豚鼠降结肠的平滑肌部分收缩。采用等距法记录这种收缩。化合物对血清素激活的5-HT3受体的拮抗作用通过在1nM和0.1μM之间的化合物浓度下保温30min而测定血清素的效果-浓度对比曲线(非累积连续增加浓度)的位移而加以量化。
用本发明的化合物进行的生物试验结果已表明,这些化合物是5-HT3和/或5-HT4类血清素激活的受体的配体或配合基并且这些化合物可作为5-HT4显效剂或拮抗剂和/或5-HT3拮抗剂。
因此,这些化合物可用于治疗和预防涉及5-HT3和/或5-HT4受体的病症,而且无论是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心血管系统,还是泌尿系统病症,均可适用。
中枢神经系统的这类病症和障碍尤其包括神经学上的和精神病学上的病症如认知障碍,精神病,强迫观念和行为以及抑郁症和焦虑。认知障碍包括例如记忆力和注意力缺乏,痴呆状态(阿耳茨海默氏病症类型的老年性痴呆或与年龄有关的痴呆),脑血管缺陷或帕金森氏病症。精神病包括例如妄想狂,精神分裂症,躁狂和孤独狂。强迫观念和行为包括例如食欲不振或食欲过盛类进食障碍。而抑郁和焦虑状态包括例如早期焦虑(手术前,牙科治疗前等),依赖或戒除酒或药物而引起的焦虑,躁狂,周期性情绪混乱,偏头痛或恶心。
胃肠道系统的这类病症和障碍尤其包括抗肿瘤治疗而引发的呕吐,食管,胃或肠道的胃能动性直接或间接障碍,或特定病症如消化不良,溃疡,胃-食管回流,气胀,过敏性肠道综合征,肠道分泌障碍,腹泻如霍乱或类癌瘤综合征引起的腹泻。
心血管系统的这类病症和障碍尤其包括直接或间接与心律失常有关的疾病。
泌尿系统的这类病症和障碍尤其包括各种失禁以及其病因或结果如感染,结石或肾损害。
本发明化合物可制成各种宜于肠内或胃肠外给药的组合物形式如片剂,糖衣丸,胶囊剂,硬明胶胶囊,吞咽或注射用悬浮液或溶液如糖浆或安瓿剂等,其中并用适当赋形剂,而其剂量应使日服用量达到0.005-20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