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4010552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81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20302812.8

申请日:

2012.06.25

公开号:

CN202645521U

公开日:

2013.01.0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21B43/16; E21B17/00

主分类号:

E21B43/16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孙厚利; 彭松良; 周立国; 王智博; 马薇; 袁爱武; 孙振宇; 李洪毕; 王丽莉; 陈磊; 贺梦琦; 张红霞; 刘宝勋; 刘满军; 陈萍; 张颖; 沈闽; 许俊岩

地址:

10000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代理人:

王春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包括注采管柱本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注采管柱本体上由上至下依次串接有上流动短接、井下安全阀、下流动短接、循环滑套、可取式封隔器、测试坐落短接和堵塞器坐落短接。所述注采管柱本体与其上设置的上流动短接、井下安全阀、下流动短接、循环滑套、可取式封隔器、测试坐落短接和堵塞器坐落短接均采用气密封螺纹连接。所述注采管柱本体采用L8013Cr型不锈钢管。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储气库的供气能力,具有抗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便于维护的优点。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包括注采管柱本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注采管柱本体上由上至下依次串接有上流动短接、井下安全阀、下流动短接、循环滑套、可取式封隔器、测试坐落短接和堵塞器坐落短接。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注采管柱本体的直径范围为73mm~114.3mm。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注采管柱本体与所述上流动短接、井下安全阀、下流动短接、循环滑套、可取式封隔器、测试坐落短接和堵塞器坐落短接之间均采用气密封螺纹连接。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注采管柱本体采用L8013Cr型不锈钢管。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采管柱,尤其涉及一种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属于石油开采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尚处于储气库建设初期,国内储气库建设是采用定向井,而现有的地下储气库注采工艺管柱主要由气密封丝扣的防腐油管、井下安全阀、井下永久式封隔器、循环滑套、膨胀伸缩管、锚定密封总成、工作筒和射孔管柱工具组成,该管柱只适应于储气库注采井的定向井,而且工具复杂,容易造成后期作业困难。并且,井下永久式封隔器的作业操作程序多,一旦需要封隔器解封,工作量大,而且会影响储气库的正常运行。再者,膨胀伸缩管有自由伸缩的功能,消除管柱不同工作状态下的额外附加应力,改善管柱的受力状态,但是通过管柱受力分析和强度校核,管柱伸缩如果在受力状态范围之内,伸缩管尽量不要下,以便给后续的作业带来困难。另外,生产管柱的选择对储气库注采井的生产影响很大,合理的生产管柱可以排出井底的液体并且不会造成冲蚀伤害,从而保证储气库正常运行。现有的注采工艺管柱设计特点及综合配套技术对管柱的优选没有考虑临界携液和冲蚀的产生,一旦储气库注采井井底含有液体,在储气库正常的运行过程中会造成井底积液,或者因为流速过高,可能会使井下油管柱产生冲蚀伤害。这样都会给注采井带来不利的影响。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诸多问题,本设计人基于从事相关领域多年的丰富经验及专业知识,结合应用实际,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储气库的供气能力,抗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便于维护的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储气库的供气能力,抗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便于维护的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包括注采管柱本体,在所述注采管柱本体上由上至下依次串接有上流动短接、井下安全阀、下流动短接、循环滑套、可取式封隔器、测试坐落短接和堵塞器坐落短接。
如上所述的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其中,所述注采管柱本体的直径范围为73mm~114.3mm。
如上所述的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其中,所述注采管柱本体与所述上流动短接、井下安全阀、下流动短接、循环滑套、可取式封隔器、测试坐落短接和堵塞器坐落短接之间均采用气密封螺纹连接。
如上所述的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其中,所述注采管柱本体采用L8013Cr型不锈钢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化,采用可取式封隔器易于解封,解封工作量小,便于后期作业维护,不会影响储气库的正常运行。
2、本实用新型考虑井下安全阀缩颈的影响,在其上下端配备了流动短接,以防止冲蚀的发生,安全性高。
3、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较大直径的管柱设计,完全可以避免异常情况下对油管的冲蚀与强注强采,降低了气井卸载的风险,在保证储气库供气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加大油管直径以满足单井产能的需要。
4、本实用新型的注采管柱本体采用L8013Cr型不锈钢管,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延长了管柱的使用寿命。
5、本实用新型的各个连接部件均采用气密封螺纹连接,从而保证了各个连接部件之间的气密性。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注采管柱本体;2‑上流动短接;3‑井下安全阀;4‑下流动短接;5‑循环滑套;6‑可取式封隔器;7‑测试坐落短接;8‑堵塞器坐落短接。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包括注采管柱本体1,在注采管柱本体1上由上至下依次串接有上流动短接2、井下安全阀3、下流动短接4、循环滑套5、可取式封隔器6、测试坐落短接7和堵塞器坐落短接8。即上流动短接2、井下安全阀3、下流动短接4、循环滑套5、可取式封隔器6、测试坐落短接7和堵塞器坐落短接8通过注采管柱本体1串接在一起。与现有的注采工艺管柱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化,采用可取式封隔器6易于解封,解封工作量小,便于后期作业,不会影响储气库的正常运行。可取式封隔器6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均为已有技术,在此不再详细描述。另外,本实用新型考虑井下安全阀3缩颈的影响,在其上下端配备了流动短接2、4,以防止冲蚀的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中,经模拟优化设计,注采管柱本体1的直径范围为73mm~114.3mm。管径的设计上采用了较大的油管设计,完全可以避免异常情况下对油管的冲蚀与强注强采,降低了气井卸载的风险,在保证储气库供气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加大油管直径以满足单井产能的需要。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注采管柱本体与其上连接的上流动短接2、井下安全阀3、下流动短接4、循环滑套5、可取式封隔器6、测试坐落短接7和堵塞器坐落短接8之间均采用气密封螺纹连接。例如使用API标准的VAM‑top扣型的金属密封螺纹配合连接。从而保证了各个连接部件之间的气密性。
进一步的,注采管柱本体1采用L8013Cr型不锈钢管,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延长了管柱的使用寿命。
为了延长储气库注采井的使用寿命,保护套管免受高温高压的影响,通常下入封隔器封隔油套环空,该封隔油套环空设在一般高于储层顶界面50m‑100m的范围内。
在应用时,本实用新型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下入生产管柱10内并固定,进行注气和采气作业。本实用新型满足储气库运行时工作环境的要求,同时考虑井下异常情况下高压气流的快速控制、注采气过程中井流物对套管和油管的腐蚀及强注强采的需要,还考虑了完井管串拥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在保证储气库的供气能力的同时,能够提高单井产能。
针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详细解释,其目的仅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以便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这些描述不能以任何理由解释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特别是,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各个特征也可以相互任意组合,从而组成其他实施方式,除了有明确相反的描述,这些特征应被理解为能够应用于任何一个实施方式中,而并不仅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

一种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645521 U(45)授权公告日 2013.01.02CN202645521U*CN202645521U*(21)申请号 201220302812.8(22)申请日 2012.06.25E21B 43/16(2006.01)E21B 17/00(2006.01)(73)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地址 10000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72)发明人孙厚利 彭松良 周立国 王智博马薇 袁爱武 孙振宇 李洪毕王丽莉 陈磊 贺梦琦 张红霞刘宝勋 刘满军 陈萍 张颖沈闽 许俊岩(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代理人王春光(5。

2、4)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包括注采管柱本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注采管柱本体上由上至下依次串接有上流动短接、井下安全阀、下流动短接、循环滑套、可取式封隔器、测试坐落短接和堵塞器坐落短接。所述注采管柱本体与其上设置的上流动短接、井下安全阀、下流动短接、循环滑套、可取式封隔器、测试坐落短接和堵塞器坐落短接均采用气密封螺纹连接。所述注采管柱本体采用L8013Cr型不锈钢管。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储气库的供气能力,具有抗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便于维护的优点。(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

3、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2 页1/1页21.一种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包括注采管柱本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注采管柱本体上由上至下依次串接有上流动短接、井下安全阀、下流动短接、循环滑套、可取式封隔器、测试坐落短接和堵塞器坐落短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注采管柱本体的直径范围为73mm114.3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注采管柱本体与所述上流动短接、井下安全阀、下流动短接、循环滑套、可取式封隔器、测试坐落短接和堵塞器坐落短接之间均采用气密封螺纹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

4、的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注采管柱本体采用L8013Cr型不锈钢管。权 利 要 求 书CN 202645521 U1/3页3一种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采管柱,尤其涉及一种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属于石油开采领域。背景技术0002 目前我国尚处于储气库建设初期,国内储气库建设是采用定向井,而现有的地下储气库注采工艺管柱主要由气密封丝扣的防腐油管、井下安全阀、井下永久式封隔器、循环滑套、膨胀伸缩管、锚定密封总成、工作筒和射孔管柱工具组成,该管柱只适应于储气库注采井的定向井,而且工具复杂,容易造成后期作业困难。并且,井下永久式封隔器的作业操作程序多,一。

5、旦需要封隔器解封,工作量大,而且会影响储气库的正常运行。再者,膨胀伸缩管有自由伸缩的功能,消除管柱不同工作状态下的额外附加应力,改善管柱的受力状态,但是通过管柱受力分析和强度校核,管柱伸缩如果在受力状态范围之内,伸缩管尽量不要下,以便给后续的作业带来困难。另外,生产管柱的选择对储气库注采井的生产影响很大,合理的生产管柱可以排出井底的液体并且不会造成冲蚀伤害,从而保证储气库正常运行。现有的注采工艺管柱设计特点及综合配套技术对管柱的优选没有考虑临界携液和冲蚀的产生,一旦储气库注采井井底含有液体,在储气库正常的运行过程中会造成井底积液,或者因为流速过高,可能会使井下油管柱产生冲蚀伤害。这样都会给注采。

6、井带来不利的影响。0003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诸多问题,本设计人基于从事相关领域多年的丰富经验及专业知识,结合应用实际,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储气库的供气能力,抗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便于维护的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实用新型内容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储气库的供气能力,抗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便于维护的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0005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包括注采管柱本体,在所述注采管柱本体上由上至下依次串接有上流动短接、井下安全阀、下流动短接、循环滑套、可取式封隔器、测试坐落短接和堵塞器坐落短接。。

7、0006 如上所述的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其中,所述注采管柱本体的直径范围为73mm114.3mm。0007 如上所述的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其中,所述注采管柱本体与所述上流动短接、井下安全阀、下流动短接、循环滑套、可取式封隔器、测试坐落短接和堵塞器坐落短接之间均采用气密封螺纹连接。0008 如上所述的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其中,所述注采管柱本体采用L8013Cr型不锈钢管。000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0010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化,采用可取式封隔器易于解封,解封工作量小,便于后期作说 明 书CN 202645521 U2/3页4业维护,不会影响储气库的正常运行。。

8、0011 2、本实用新型考虑井下安全阀缩颈的影响,在其上下端配备了流动短接,以防止冲蚀的发生,安全性高。0012 3、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较大直径的管柱设计,完全可以避免异常情况下对油管的冲蚀与强注强采,降低了气井卸载的风险,在保证储气库供气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加大油管直径以满足单井产能的需要。0013 4、本实用新型的注采管柱本体采用L8013Cr型不锈钢管,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延长了管柱的使用寿命。0014 5、本实用新型的各个连接部件均采用气密封螺纹连接,从而保证了各个连接部件之间的气密性。附图说明0015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

9、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的结构示意图;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的另一结构示意图。0018 附图标记说明:0019 1-注采管柱本体;2-上流动短接;3-井下安全阀;4-下流动短接;5-循环滑套;6-可取式封隔器;7-测试坐落短接;8-堵塞器坐落短接。具体实施方式0020 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

10、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0021 请参考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包括注采管柱本体1,在注采管柱本体1上由上至下依次串接有上流动短接2、井下安全阀3、下流动短接4、循环滑套5、可取式封隔器6、测试坐落短接7和堵塞器坐落短接8。即上流动短接2、井下安全阀3、下流动短接4、循环滑套5、可取式封隔器6、测试坐落短接7和堵。

11、塞器坐落短接8通过注采管柱本体1串接在一起。与现有的注采工艺管柱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化,采用可取式封隔器6易于解封,解封工作量小,便于后期作业,不会影响储气库的正常运行。可取式封隔器6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均为已有技术,在此不再详细描述。另外,本实用新型考虑井下安全阀3缩颈的影响,在其上下端配备了流动短接2、4,以防止冲蚀的发生。0022 在本实用新型中,经模拟优化设计,注采管柱本体1的直径范围为73mm114.3mm。管径的设计上采用了较大的油管设计,完全可以避免异常情况下对油管的冲蚀与强注强采,降低了气井卸载的风险,在保证储气库供气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加大油管直径以说 明 书CN 20264。

12、5521 U3/3页5满足单井产能的需要。0023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注采管柱本体与其上连接的上流动短接2、井下安全阀3、下流动短接4、循环滑套5、可取式封隔器6、测试坐落短接7和堵塞器坐落短接8之间均采用气密封螺纹连接。例如使用API标准的VAM-top扣型的金属密封螺纹配合连接。从而保证了各个连接部件之间的气密性。0024 进一步的,注采管柱本体1采用L8013Cr型不锈钢管,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延长了管柱的使用寿命。0025 为了延长储气库注采井的使用寿命,保护套管免受高温高压的影响,通常下入封隔器封隔油套环空,该封隔油套环空设在一般高于储层顶界面50m-100m的范围内。0026 在。

13、应用时,本实用新型储气库水平井注采管柱下入生产管柱10内并固定,进行注气和采气作业。本实用新型满足储气库运行时工作环境的要求,同时考虑井下异常情况下高压气流的快速控制、注采气过程中井流物对套管和油管的腐蚀及强注强采的需要,还考虑了完井管串拥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在保证储气库的供气能力的同时,能够提高单井产能。0027 针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详细解释,其目的仅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以便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这些描述不能以任何理由解释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特别是,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各个特征也可以相互任意组合,从而组成其他实施方式,除了有明确相反的描述,这些特征应被理解为能够应用于任何一个实施方式中,而并不仅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说 明 书CN 202645521 U1/2页6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645521 U2/2页7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645521 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土层或岩石的钻进;采矿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