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文书的换行引读的标志 本发明涉及出版物和电子屏幕上文书排版版式,特别是在阅读出版物上的文章和电子屏幕显示的文章时,显示文书的换行引读的标志。
人们在阅读文章时,当读到一行文字的结尾要换行时,有时要降低速度,才能找准下一行的开头,有时还会看错行。阅读文章时,之所以能顺当地把上下两行联起来,主要是靠上下行之间语句的内容和人们精神高度集中才得以实现。经文献检索未发现能方便地阅读文章,阅读不错行的换行引读的方法或标志。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文书的换行引读的标志,在阅读文章时,不仅看不错行,而且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能方便流畅地阅读文章。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篇文章每行文字的行尾的引读标志与下一行行首的引读标志相同,但与该行行尾的引读标志不同。
由于,每行文字行尾地引读标志与下一行文字行首的引读标志相同,但与该行文字行尾的引读标志不同。在阅读文章时,读到本行文字的行尾时,根据该行行尾的引读标志很方便地找到下一行行首与上一行行尾相同的引读标志,即可方便地阅读,从而杜绝了读错行的情况,提高了阅读速度,能方便流畅地阅读文章。
表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表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表3为本发明的实施3。下面将结合附表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表1公开的实施例1是一篇文章换行引读的引读标志为文章每行文字行尾和行首的几个字的颜色,每行文字行尾的几个字的颜色与下一行文字行首的几个字的颜色相同,但与该行行尾的几个字颜色不同,依次类推。表2公开的实施例2是一篇文章换行引读的引读标志为文章在每行文字行首和行尾标注的符号,每行文字行尾引读标注的符号与下一行文字行首引读标注的符号相同,但与该行行尾引读标注的符号不同,依次类推。引读标注的符号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当引读标注的符号是一种时,上一行文字行尾引读标注的符号与下一行文字行首引读标注的符号相同,该行文字行尾虽未标注引读的符号,但已能明显地区分,可以起到引读标注的符号的作用,很快地找准下一行文字。表3公开的实施例3是一篇文章换行引读的引读标志为文章每行文字行首和行尾的部分底格线的线条形状,每行文字行尾的部分底格线的线条形状与下一行文字行首的部分底格线的线条形状相同,但与该行文字行尾的部分底格线的线条形状不同,依次类推。附表3省去了底格线中的文字。
综上所述,用本发明制作的文章版面上相邻行文字行首与行首的引读标志不同,行尾与行尾的引读标志不同,相隔行文字行症与行道的引读标志相同,行尾与行尾的引读标志相同。
本发明可以用于出版物和计算机等电子屏幕显示文章的换行引读,其中计算机屏幕显示文章的换行引读,在现有排版软件稍作改动,使计算机在输入文稿时,自动利用双色的引读技术,在单双行的对应的尾首改用另一种颜色在屏幕上输出文字即可。
表1
贵我两国来往公文和传真的数量很多。为改进我国今后这些
交往的公文和传真的文稿质量,使它更利于阅读,我国外交部决定
从1998年起一切发往贵国的文稿都采取中国公民张学文发明的新
版式。新的版式不仅外观好看。它的主要优点是在换行时具有引
读功能,文稿上的隔行相异,尾首同型的文字版式(色彩)使读者在
换行时利用同色找同色的原则很容易找到下一行的开头。这一项
技术改进使人们阅读文稿时更省力更流畅,而且减少了看错行的
机会。尊敬的大使先生,您可能已经注意到本照会就是用这种巧
妙安排的双色的文字的新版式排印的。在本文中,行尾如为红(黑)
字那么下一行的开头也是红(黑)字。对于单色印刷的场合(如一
般的传真)的换行引读问题,张学文发明的技术也是采用了隔行相
异的原则,不过形式不同而已。这些办法在本照会的附录中有详
细的技术说明。此处不再赘述。除了告知贵国我们的公文版式变
了,不要引起误解之外,还顺便告知您们这个技术也可以用在各国
的文字上,张先生的这个新技术实际上解决了各国文字阅读中的
一个老问题。为了推进文化进步张先生同意把这项技术介绍给各
国使用。
表2
贵我两国来往公文和传真的数量很多。为改进我国今后这些交往的公文和传真的文稿质量,使它更利于阅读,我国外交部决定从1998年起一切发往贵国的文稿都采取中国公民张学文发明的新版式。这种版式是在行尾和行首增加了新符号,其目的是帮助读者在读到换行时可以很快找准下一行。文稿上隔行相异尾首同型的引读号,使读者在换行时利用同型找同型的原则很容易找到下一行的开头。这一项技术改进使人们阅读文稿时更省力更流畅,而且减少了看错行的机会。尊敬的大使先生,您可能已经注意到本照会就是用这种新版式排印的。文中行尾如伴有型的符号那么下一行的开头也有的符号。对于和它相邻的行我们在行尾和行首则用另一种符号。它也起着换行引读作用。对于彩色的文稿张先生采用了改变行尾和行首的文字的颜色的办法也达到了换行引读的目的。这些在附录中另有详细的技术说明。此处不再赘述。本照会除了告知贵国我们的公文版式变了,不要引起误解外,还顺便告知您们这个技术也可以用在各国的文字上,张先生的这个新技术实际上解决了各国文字中的一个老问题。为了推进文化进步张先生同意把这项技术介绍给各国使用。如果贵国的外交公文也采用这个技术,我们会感到十分高兴。
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