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显象管 本发明涉及彩色显象管,特别是涉及能实现高亮度及高对比度显示的彩色显象管。
已经投入实际应用的彩色显象管一般都具备包括图象有效显示区的透明面板、在该面板有效显示区内面所被复的萤光屏以及前端部与面板背面一侧相连接并与面板一起构成作为彩色显象管外壳的(像是形成密封容器)的颈锥(锥体Funnel)。颈锥的后端部按漏斗的样子形成尖细地部分。在该管颈之中设置有电子枪,而对荧光屏,电子枪使电子束进行扫描并投射到显示图象的相应位置上。
设置有偏转线卷将上述电子束所走的路径卷括起来,电子枪所射出的电子束就受这个偏转线所产生磁场的作用而使其轨迹受到控制从而投射到荧光屏的规定位置上。
彩色显象管图象显示质量的重量特性之一是显示图象的鲜明性(即亮度)。图象的鲜明性一般可根据其辉度及对比度来评价。
对于观察者来说,所感觉到的在屏面上所显示图象的鲜明性与对比度不单是与所显示图象的辉度有关,也有赖于该显示屏面本身表面的辉度高低。也就是说,对观察者来说,所感觉到的显示图象的鲜明性与对比度的评定要兼顾屏面无显示时的反射光与荧光屏本身被感到的明亮程度度时的总和以及荧光屏发光时所显示图象的辉度而个方面。
通过提高这样的显示图象的鲜明性与对比度就可以提高彩色显象管图象显示的质量。
但是,如果依靠以往的技术使鲜明度与对比度同时提高是有困难的。
也就是说,可以选定面板的材料来提高面板的光透射率,通过这个办法使得荧光屏所产生的并且朝向面板前面投射的先能够以较高的透射率有效地加以利用,从而使所显示的图象看起来更为明亮。
但是,如果照这样选用光透射率较高的材料的面板,则一般由于处在非发光状态下的荧光体层本身的明亮而使得无显示时屏面的明这程度有所提高。由于荧光体受到激励后会发光,因此所显示图象的对比度就由所显示图象的明亮程度与无显示时屏面的明亮程度两者的关系来确定,无显示时屏面的明亮程度越高,则显示图象的对比度特性就越低,而且由于荧光屏本身的颜色一般属于白色系列,其明亮程度很高。因此,在使用光透射率高的面板的场合下,所显示图象的对比度就可能下降。
由于这个原因,以往的彩色显象管为了提高显示图象的辉度一般采取的方法是提高彩色显象管的驱动电压来增大电子束的能量,使得荧光体的发光辉度提高。
另外,过去为了提高对比度特性一般也采取这样的方法,这就是选用有色玻璃作为面板的材料,使其光透射率下降,例如降到40%以下,从而使得无显示时屏面的明亮程度降低。也有采用在荧光体中混合颜料的方法,使荧光屏本身的颜色变暗。
如果采取增大电子束能量的办法,就会使得彩色显象管整个的消耗功率增大,从经济性方面说是不好的。
另外,如果采用有色玻璃作为面板材料使其光透射率下降到40%以下,则所显示图象的辉度也就会与面板的光透射率的下降成正比地下降,同时,对外来光线的反射率也会与面板光透射率的平方成正比地下降,从而可使显示图象的对比度特性有所改善。但是,这样一来面板本身的光透射率也降到40%以下,结果就会产生显示图象的辉度大幅度降低的问题。
另外,近年来人们力图使图板平面化从而提供这样一种彩色显管,其形状是面板玻璃的厚度从屏面中心向四周按一定的变化率加厚。在这种彩色显象管中,在其面板四周处由于比较厚,因此对于形成显示图象的光束说明收率就比较高,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所显示图象的辉度在屏面的四周部分及中心部分会有很大的差异。
还有就是在符合平面化要求的彩色显象管中,为了能做到使整个屏面的范围内面板的厚度均一化,其内部设置的荫罩的形状、电子束扫描的方法及彩色显象管整体的制造方法都要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在制造方法及结构上的限制与制约较多,实际上实现来极为困难。
再者也可考虑在荧光体中混入颜料使荧光屏本身的颜色变暗,以便改善对比度特性。但是,由于颜料并非荧光体,因此在荧光体层内与发光无关的组成物所占比例就会有所增加,从而使荧光体层本身的发光效率降低。结果就产生与显示图象辉度下降有关的问题。
另外,也有一种考虑方案是将用来使电子束从是电子检中发射出去的电压进一步增高,增加电子束的能量,使荧光体层的发光进一步增强。但是,这样一来消耗功率就会进一步增大,同时为了使高能电子束偏转所需的电压也必须提高,结果导致消耗功率的增加。因此,总起来说就会产生彩色显象管的总消耗功率大幅度提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一种技术提出来,近年来受到了重视,这就是在面板的内面与荧光体层之间插一种移色滤光层。
这个彩色滤光层包括有多种色彩的滤光部分,这些滤光部分设置在荧光体层内形成的各种颜色象素的荧光体点或荧光体条带的对面位置上。各个彩色滤部分只能透过其对面的象素所发出的颜色的光。这样的彩色滤光层一方面只将与每个象素的发光颜色相对应的光射向面板一侧,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荧光体层与面板界面处的外光反射。因此,这种技术不会使屏面上各色光点的色度降低,或者说不会使其发光的色纯度降低,同时也不会降低其辉度。这种技术可以认为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对比度性能的技术。
但是,这样的彩色滤光层要设置在面板的内面,因此它的材料必须具备能承受彩色显象管内部环境的耐热性以及透明性,例如,必须是无机颜料等。而且,由于对材料的这种限制,彩色滤光层的滤光特性不一定能够达到最佳特性,因此,存在有滤光功能不充分这样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构成屏面上所显示图象的各种颜色的亮点之中,可以说红色(R)是对该图象的再现质量影响最为显著的颜色,从红色(R)亮点(即与红色相对应的荧光体)发生的红色光的光谱具有极为狭窄而且陡峭的分布。如果能以这种同样的光谱分布进行显示,则R亮点发光色的色纯度较为理想。
然而,尽管在使用上述彩色滤江层时,在屏面上所显示的R亮点可以在某种程序上显示成接近荧光体发出的红光光谱,但是,从现实状况来说,由于彩色滤光层特性的缘故,在R亮点的发光光谱中存在有较大的副频(支谱)带。因此,在屏面上显示图象的R亮点存在着能让人觉察出的色纯度劣化的问题。而且,这样的色纯度的问题不仅在红色方面存在,而且在绿色和兰色方同也同样有所发生。
由此可见,在以往的彩色显象管方面存在着下列两个问题不易同时解决的困难。这两个问题是有效显示屏面的辉度及对比变特性的充分提高以及显示图象中以红色为首的各种颜色辉亮点的鲜明度与色纯度的提高。
本发明是针对以上各点而提出的。其是使得有效显示屏面的辉度及对比度特性的改进以及色纯度的提高这样两个问题同时得到解决,以提供能实现高质量显示的彩色显象管。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涉及本发明的彩色显象管具有:
包括面板及颈锥体的外壳,其中面板具有内面与外,布面是颈锥体与上述面板相连接,同时也具有颈管;
设置在上述面板内面上的荧光体屏面(具有按预定图形配置的三色的荧光体层);
在上述颈管内设置并且能将电子束发射到上述荧光体屏面上使之发光的电子枪;
在上述面板的内面与荧光体屏面之间设置的彩色滤光层(滤色层),该彩色滤光层分别与上述荧光体屏面的至少一种颜色的荧光体层相互面对设置,对于在上述一种颜色的荧光体层所产生的光中,波长在最大发光光谱波长的±20纳米(nm)范围范围内的光,其透射率高于波长和于400至650纳米范围内以及前述范围以外的光的透射率;以及
一种补充滤光层(手段),该滤光层设置在上述彩色滤光层的外侧并与彩色滤光层相互面对,对于上述一色荧光体层最大光谱滤长的±20nm范围以外的领域具有最大的吸收,以补充完备上述彩色滤光层的光吸收性。
根据本发明,上述补充滤光层是在上述面板的外面上所形成的外面滤光层。
另外,上述面板是由钕玻璃构成的并且构成上述的补充滤光层。
上述面板的形状大致为矩形,其厚度从中心向边缘部分按一定的变化率增大。
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彩色显象管,通过与彩色滤光层相互对而设置的补充滤光层的作用,可对外光进行第1次吸收。而且补充滤光层未能吸收而透过面板进入的外光,通过面板内面所形成的彩色滤光层的色单元的作用,至少可将一种颜色荧光体所发光以外的其他颜色成分的光加以吸收,这就是第二次的外光吸收。
进一步说,在第二次外光吸收过程中没有被吸收掉的外光,可通过荧光体层表面反射而向前面返回。在此过程中可再次进入彩色滤光层而被吸收。这就是第三次外光吸收。而且在第三次外光吸收时未被吸收掉的残余外光,也可以再次通过补充滤光层被吸收掉,这就是第四次外光吸收。
通过这样的第一能到第四次的外光吸收,被彩色显象管面板反射的外光可以极为有效地被吸收掉。另一方面,形成显示图象所需的由灾光体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都能够以较高的透射率通过彩色滤光层的各个色单元。因此,我们发明人已通过种种实验确认,可以显示出对内眼具有高对比度及高辉度感觉的图象。
由此可见,本发明可以做到在使显示屏面的对比度特性提高的同时也使辉度能有所改进,而这一点并不依靠面板本身的光吸收。通过彩色滤光层的色单元及补充滤光层的作用,至少可吸收一种颜色的发光支谱带,使上述一种颜色的色纯度也得以提高。
另外,通过单纯地将前述的第一次到第四次的外光吸收加以组合,不只可以提高对比度及辉度,也可以使本发明的彩色显象管所显示图象各种颜色亮点的光谱分布,比过去更为接近对应颜色的荧光体发光光谱分布。因此,显示图象的彩色再现性也可以得到改善。也就是说,可以使各种颜色的显示光的付频(支谱)带比过去更为狭,窄可以实现色纯度较高的商品位彩色图象显示。
进一步说,在能满足平面化要求的彩色显象管(其面板的有效显示屏面从中心到四周按一定的变化率增大)之中,可以同时做到使显示屏面的对比度特性得到改进并使辉度得到提高,也可以做到从中心到四周的辉度及对比度特性均一化。
附图简要说明
图1及图2表示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彩色显象管;
图1是上述彩色显象管的断面图;
图2是将上述彩色显象管的一部分面板加以放大表示的断面图;
图3A到图3C是将上述彩色显象管中的兰、绿、红彩色滤光层的光吸收光谱与各自共同的外面滤光层的光吸收光谱一起表示的特性图;
图4是表示上述彩色显象管以及其他多个彩色显象管中相对辉度及相对外光反射率之间关系的特性图。
图5是表示对图4所示的各种彩色显象管的各种特性进行比较的图。
图6是表示与本发明其他实施形态有关的彩色显象管面板断面图。
图7是表示钕玻璃光吸收光谱的特性图。
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以下对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彩色显象管根据图纸加以详细说明。
首先对彩色显象管整个结构做一概略的说明。如图1所示,彩色显象管具有大致呈矩形的面板12以及漏斗状的颈锥14,这些构成了密封的外壳10。面板12包括呈矩形的显示图象的有效显示区12a,同时其厚度从屏面中心到四周按一定的变化率增加,而外面基一上形成为平面形状。
颈锥14的前端部分与面板12的背面侧的边缘部分连接。颈锥14的合端部分形成尖细的形状,构成其颈管16。
在面板12的内面,面对其有效显示区12a形成红、绿、兰三色荧光体层构成的荧光体屏面18。另外,在面板12的内面与荧光体层18之间设置有彩色滤光层20。再者,在面板12的外面,设置有起补充滤光作用的共用外面滤光层22,设置的范围是将有效显示区12。加以覆盖。
在外壳10之中,面对着荧光体层18设置有荫罩24。另外,在颈锥14的颈管16内装有电子枪26。电子枪26隔着荫罩24将电子束A投射到荧光体屏面18上。在颈锥14的外围装有偏转线卷30,从电子枪26照射出来的电子束A,受偏转线卷所形成的磁场的作用,沿水平及垂直方向偏转,对荧光体屏面18进行扫描。
另外,面板12呈灰色,其透射率为65%。面板12是由透射率高的玻璃所制成的。因此,显示图象光被面板12吸收35%左右,不存在显示图象看起来辉度大幅度降低的问题。
如图2所示,荧光体屏面18的红、绿、兰三色荧光体层R、G、B形成为条带形状,并且相互平行设置。荧光体屏面18的膜厚为5~20微米左右。另外,各色荧光体层R、G、B不仅可以制成条带状,也可以成为点状。
在面板12的内面上,设置有用黑色颜料形成的遮光层(黑色矩阵)34。该遮光层位于荧光体屏面18的相互邻接的荧光体层点(或条带)之间的间隙部分,与该间隙部分互相面对。遮光层34的膜厚设定在0.5~1.0微米左右。另外,遮光层34所用的黑色颜料最好采用平均粒径0.2~0.5微米的黑色粒子。例如,可以使用石墨粒子。
在面板12与荧光体屏面18之间设置的彩色滤光层20分别包括按条带状构成的红色滤光层R、绿色滤光层G及兰色滤光层B。这些滤光层相互平行排列配置。另外,红色滤光层R、绿色滤光层G及兰色滤光层B均分别与荧光体屏面18的相对应颜色的荧光体层R、G、B相互面对面对构成及配置。该彩色滤光层20的膜厚设定在0.05~1.0微米的范围内。
另外,如果荧光体屏面18的各个颜色的荧光体形成为点状结构,与此相应,彩色滤光层20的各种颜色的滤光层也形成为点状结构。
在此可以用作彩色滤光层20的颜料,其适与例子说明如下:
在本实施例中,彩色滤光层20的各种颜色的滤光层(R、G、B)都使用平均粒径为0.0001~0.07微米的颜料来构成。
红色滤光层R所用的颜料可以是氧化铁系列的颜料,商品名是西柯妥兰斯雷德L-2817(粒子直径为0.01~0.02微米,BAS下公司产)。也可以是anthraquinone(蒽醌)系列的颜料,商品名是柯罗莫法塔路雷德A2B(颗粒0.01微米,契瓦盖基公司产品),或其他颜料。
绿色滤光层G所用的颜料可以是TiO2-NiO-CoO-ZnO系列的颜料,商品名是达义皮罗基宜德TM绿3320号(粒径0.01~0.02微米,大日精化公司产品)、CoO-Al2O3-Cr2O3-TiO2系列的颜料,商品名是达义皮罗基富德TM绿3340号(粒径0.01~0.02微米,大日精化公司产品)、CoO-Al2O3-Cr2O3系列的颜料,商品名是达义皮罗基赛德TM绿3420号(粒径0.01~0.02微米,大日精化公司产品)、氯化酞菁绿(phtalooyaninegreen)系列的颜料,商品名是法斯脱根绿S(粒径0.01微米、大日本印克公司产品)、溴化酞菁绿系列的颜料,商品名是法斯脱根绿2yk(粒径0.01微米,大日本印克公司产品)等。
兰色滤光层B所用的颜料可以是铝酸钴(Cobalt aluminate,Al2O3-CoO),商品名是阔巴鲁特布尔(钴兰)×(粒径0.01~0.02微米,东洋颜料公司产品)、酞菁兰系列的颜料,商品名是里奥诺尔兰FG-7370(粒径0.01微米,东洋印克公司产品等。
在面板12的外面所的共同用外面滤光层22面对彩色滤光层20的各个颜色的滤光层R、G、B而统一设置。该共同外面滤光层22由0.01~0.05微米厚的膜构成,同时,所用材料是含有有机颜料或染料的硅酮。作为有机颜料可以是例如铟系列的颜料,而作为染料可以是例如碱性蕊香红(rhodamine)系列或吨(亦称(夹)氧杂蒽)系列的染料。
如上所述构成的彩色滤光层0以及共同外面滤光层22具有如图3A至图3C所示的滤光特性即光透过及吸收特性。
在图3A中,点划线的曲线(a)表示彩色滤光层20之中兰色滤光层B的吸收光谱;虚线的曲线(b)表示共同外面滤光层22的吸收光谱;而涂墨的部分则表示兰色荧光体的发光光谱分布。
由图3A可知,兰色滤光层B对于兰色荧光体的发光光谱最强的波长的光,即波长450纳米(nm)附近的光有70%以上的透射率。与此相反,对于其他频带也就是绿色、红色发光光谱波长的光,透射率为40%左右,对这一频带附近的外光可进行强力的吸收。特别是对于波长为500~600纳米(nm)的光,平均透射率为5~65%。
这样,兰色滤光层B可以较高的效率透过其对面的兰色荧光体层限光谱频带的光,而对在此以外的频带的光则进行选择性的吸收。
另一方面,共同外面滤光层22对于人眼视觉度最高的波长500~600纳米(nm)的频带,更准确地说,对于波长575±20纳米的频带具有最大的吸收力,对于这个频带波长的光具有50~90%的透射率。因此,共同外面滤光层22对于视觉灵敏度较高的,喧的外光可进行选择性的吸收,而对其他频带的光则以较高的效率使之透过。
进一步说,通过将这样的兰色滤光层B与共同外而滤光层22加以组合,就可以依靠共同外面滤光层的作用使得兰色滤光层的滤光特性得到补充修正。两个滤光层整个的吸收光谱正如图3A的实线的曲线(C)所示,能够比较接近量色荧光体的发光光谱,而兰色显示光的透射率几乎不下降,对视觉灵敏度较高频带的外光则使其透射率下降,有可能以较高的效率吸收这种外光。与此同时,也有可能将荧光体兰色发光的付带部分加以吸收。
在图3B中,点划线曲线(a)表示彩色滤光层20之中绿色滤光层珠吸收光谱;虚线的曲线(b)表示共同外面滤光层22的吸收光谱;涂黑的部分则表示绿色荧光体的发光光谱分布。
从图3B可知,绿色滤光层G对于绿色荧光体发光光谱最强的波长的光,也就是说对于波长530纳米(nm)附近的光具有70%以上的透射率。反之,对于其他频带,也就是兰色、红色发光光谱频带波长的光来说有40%左右的透射率,对这个频带附近的外光可加以强力地吸收。特别是对于波长为500~600纳米(nm)的光来说,平均透射率可达到大约5~65%的程度。
这样绿色滤光层到较高的效率使对面的绿色荧光体层G发光光谱频带的光透过,而将在此以外的频带的先有选择地加以吸收。
在这样的绿色滤光层G与共同外面滤光层22组合的情况下,共同外面滤光层的作用,绿色滤光层的滤光特性得到补充与修正。正如图3B中实线曲线(c)所示,两个滤光层整个的吸收光谱能够比较接近绿色荧光体的发光光谱分布,绿色显示光的透射率几乎不会降低,对于视觉度灵敏较高的频带的外光,可使透射率下降,将此外光以较高的效率加以吸收。与此同时也可以将荧光体绿色发光的付频带加以吸收。
在图3C中,点划线的曲线(a)表示彩色滤光层20中的红色滤光层12的吸收光谱,而虚线曲线(b)则表示共同外面滤光层22的吸收光谱。涂黑的部分表示红色荧光体的发光光谱分布。
从图3C可知,红色滤光层R对于红色荧光体发光光谱最强的波长的光,也就是波长为62T纳米(nm)附近的光具有70%以上的透射率。反之,对其他频带,也就是兰色、绿色发光光谱频带的波长的光具有40%左右的透射率,可将该频带附近的外光加以强有力的吸收。特别是对波长为500~600纳米的光的平均透射率,约可达5~65%。这样,红色滤光层R就可以使对面的红色荧光体层R的发光光谱频带的光以较高的效率透过,对在此以外的,喧的光则可进行有选择的吸收。
通过将这样的红色滤光层R及共同外面滤光层22加以组合,共同外面滤光层可使红色滤光层的滤不特性得到补充与修正。如图3C的实线曲线(c)所示,两个滤光层全体的吸收光谱比较接近红色萤光体的发光光谱分布,而红色显示光的透射率几乎不会降低,可以使视灵敏较高的,喧的外光的透射率下降,以较高的效率吸收外光。与此同时也可吸收荧光体红色发光的付频带。
在按上面所述构成的彩色显象管中,入射到面板12中的外光由各色滤光层共用的共同外面滤光层22所吸收。这称之为第一次吸收。通过第一次吸收,外光约被吸收5~35%。
未被共同外面滤光层22吸收而透过面板12的光,被面板内面一侧所形成的彩色滤光层20所吸收(对每一种颜色的荧光体层来说吸收的是该颜色对外的颜色成分的光)。这就是第二次外光吸收。此时残余的外光就进一步被彩色滤光层吸收掉大约5~60%。
另外,在第二次外光吸收过程中也未被吸收的外光就被荧光体屏面18的表面所反射而返回到面板12一方去。此时,就再次进入彩色滤光层20而被吸收这就是第三次外光吸收。此时,残余外光的大约15~60%进一步被吸收。
更进一步说,即使在第三次外光吸收时也未被吸收掉的外光,可再次由共同外面滤光层22所吸收。这就是第四次外光吸收。此时,残余外光约有5~35%被进一步吸收。
通过这样的第一次到第四次的外光吸收,可将彩色显象管面板12的外面及内面反射的外光极为有效地加以吸收。另一方面,荧光体屏面18的发光所形成的显示图象的各种颜色的光可以较高的透射率透过彩色滤光层20对应颜色的滤光层R、G、B。因此,可以显示出人眼感觉到是高对比度而且高辉度的图象。
本发明人为了确认这样的对比度及辉度的改善效果,对带有彩色滤光层20及共同外面滤光层22的涉及本实施例的彩色显象管(d)与其他结构的彩色显象管即无滤光层的彩色显象管(a)、只有外面滤不层的彩色显象管(b)、以及只有彩色滤光层的彩色显象管(c)进行了比较研究。
图4表示这些彩色显象管的有效显示屏面的相对辉度及相对外光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图5表示这些彩色显象管所观侧到的显示图象的辉度及对比度等的比较结果。
图4中,一点划线曲线(a)表示彩色显象管a的特征,在这个彩色显象管中通过将面板的光透射率降到比本实施例还低使对比度得到改善。虚线的曲线(b)表示彩色显象管b的特性。这个彩色显象管只有外面滤光层。两点划线曲线(c)表示只有彩色滤光层的彩色显象管(c)的特性。实线曲线(d)表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彩色显象管的特征。
另外,在图5中表示的是彩色显象管(b)及(d)的辉度(B)、反射率(R)、对比度(B/R)以及色再现范围。这些值都是以彩色显象管a的各值为基准(100%)的情况下给出的。另外,在对比度栏内,括弧内的值是在以彩色显象管b的基准的情况下给出的值。
从这些图可知,不带滤光层的彩色显象管,其辉度及对比度都是较低或最低的。只具备共同外面滤光层的彩色显象管b,与彩色显象管a比较对比度虽然有所提高,但是还不够充分,而且辉度有所降低。
只具备彩色滤光层的彩色显象管c,如曲线(c)所示,在相对反射率低的范围内其相对辉度也低,因此,如果实现对比度特性的提高,辉度就会下降。
另外,如曲线(d)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彩色显象管,在对提高图象质量十分有效的低相对反射率区域内,也就是说相对反射率在40%以下的区域内,相对辉度高。可以看到对比度特性的提高及辉度的提高能够一起实现。
另外,单纯地将上述第一次到第四次的外光吸收加以组合,不仅可以提高对比度及辉度,而且在本实施例的彩色显象管中,通过组合使用彩色滤光层与共用外面滤光层,可使各种颜色的发光辉点的两滤光层吸收光谱分布接近于各颜色相对应的荧光体本身的发光光谱分布。
例如:可以做到使显示图象的R辉点的光谱分布与过去的比较更加接近红色荧光体本身的陡峭的发光光谱分布。结果可以看出所显示的图象中红色的发光色,与过去比较色纯度要高得多。这一点从图3C看得很清楚。
也就是说,如图3C中实线曲线c所示;将红色滤光层与共用外面滤光层组合起来的场合下,其滤光层特性,也就是说吸收光谱,比只使用红色滤光层的场合下陡峭度大幅度增加,可以相当接近具有极为陡峭频谱分布的红色(R)发光光谱。而且,通过使用具有这样的吸收光谱的滤光层,可以有选择地吸收包括红色发光付频带在内的红色发光以外的频带的光,使显示屏面上红色辉亮点显示光的颜色纯度得以大幅提高。
从图3A及图3B也可以看到显示光的色纯度这样的提高,换言之,可以看到显示光的光谱分布能够达到这样的接近荧光体发光光谱分布的效果。这不只是红色,就是绿色、兰色也可以同样做到。因此,就有可能提高颜色的再现性。
由此可知,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提供这样的彩色显象管,这种显象管可以同时实现显示图象的对比度特性及辉度的提高,并能实现R、G、B各色纯度也得到极大改进的高质量彩色图象的显示。
另外,面板12的有效显示区12a尽管实现所谓的平面化,也就是说从中心向四周其厚度按一定变化率加大,可是显示屏面的对比度特性及辉度仍能同时提高。另外,从显示屏面的中心部份到周边部分,辉度及对比度特性也可以做到均一化。
再者,本发明并不只限于上述的实施形态,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有种种方案。
例如;作为校正彩色滤光层的各色滤光部分的特性所采取的补充手段(滤光层),不只限于前面所提到的共同外面滤光层22,面板12本身也可以作为补正手段加以使用。此外,如图6所示,共同外面滤光层被取消而代之以用钕玻璃制成面板12。
由钕玻璃制成的面板12,与前面提到的共同外面滤光层一样,如图7所示,在人视觉灵敏度较高的波长575纳米(nm)附近的频带具有最下的吸收,对于其他频带的光有60%以上的透射率。
这样构成的彩色显象管也能得到与前面所述实施形态同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