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一层可升降载车板的多车位双层停车设备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存放车辆的机械式双层停车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包含一层可升降载
车板的多车位的停车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双层升降横移停车设备的原理要求其非顶层停车层必须预留至少一个用于避让
的空车位,因此无法实现停车设施空间的完全利用。
现有各种以单侧移动柱支撑载车板横移+回转+升降等连续动作来实现下层车辆无需
避让目的的双层停车设备,在“无避让”条件下实现了单个车位面积存放两辆车的目的。但因
在原理上存在载荷重心过偏、安全性差、机构复杂、难以多层化应用等问题,虽经多代改进,
仍不理想。
包括简易升降、各类“无避让”式停车设备在内的现有各类停车技术,还不能用简单
可靠的机构在只占用2个普通地面车位的面积的正上方空间,紧密安排2个或更多车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基本目的,是为了用更简单的方式提供构造更安
全、使用更方便、运行更平稳、占用地面更小、车辆进出时占用路面面积更小的无需下层车辆
避让的双层多车位停车设备。
本发明的基本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这是一种具有一层可升降载车板的多车位双层停车设备,其特征是:
a)包括由前梁、后梁以及左右侧梁构成的横移架;
b)横移架左右侧梁后部下方装有带底轮的后支腿;
c)横移架左右侧梁下方离横移架前端至少0.5米处装有带底轮的前支腿;
d)横移架的后支腿底轮可沿着安装在车辆停放区两侧的地轨移动;
e)在横移机构作用下,横移架可沿着上述地轨从车辆停放区前移到车辆存取区;
f)横移架的上部有可沿着横移架左右侧梁上的导轨移动的具有中空构造的平框车;
g)平框车的左右侧边框下部装有前轮和后轮;
h)平框车的左右前轮安装在距离该平框车侧边框前端不小于0.8米处;
i)平框车的左右后轮安装在距离该平框车侧边框后端不小于0.8米处;
j)沿着上述横移架侧梁上的导轨前移到前极限位置的上述平框车的前端将向前悬
伸到横移架前梁外至少0.75米处;
k)沿着上述横移架侧梁上的导轨后移到后极限位置的上述平框车的后端将向后悬
伸到横移架后梁外至少0.75米处;
l)平框车上的绳链升降机构吊挂前后两个与通道方向平行布置的载车板;
m)升至上极限位置的载车板的底部离地高度超过限定车型的车体高度;
n)当横移架前移到车辆存取区后,如果平框车前移到前极限位置,吊挂在平框车上
的靠后的载车板可下降到车辆存取区路面接送车辆;
o)当横移架前移到车辆存取区后,如果平框车后移到后极限位置,吊挂在平框车上
的靠前的载车板可下降到车辆存取区路面接送车辆。
本文所称的“横移架”是指具有中空构造的、可横向移动的部件。
本文所称的“车辆停放区”是指正上方空间有停车位的一个地面区域。
本文所称的“车辆存取区”是指可供载车板落地并让车辆驶上或者离开载车板的路
面区域。
本文所称的“限定车型的车体高度”是指具体的停车设备预先设定的可使用该设备
的限定车型的最大高度+安全冗余量。
本文所称的“前”是从上述的“车辆停放区”指向上述的“车辆存取区”的方向;
“后”与“前”相反,“左、右”是指面向“后”时的左、右手方向。“前移”表示从车辆停
放区向车辆存取区移动。
本文上面所称的“底轮”、“前轮”、“后轮”,都是指可沿着承载面或者轨道、导
轨滚动的轮子,“底”、“前”和“后”只表示轮子的相对安装位置。
本文所称的“绳链升降机构”是指借助了绳、链、带等绕性连接件的、用以起降特定
构件的起重机构。
本文所称的“平框车”是指具有中空特征的、以刚性框架构成的、以车轮运行在专用
导轨上的车。
本文所称的“吊挂”是指利用“绳链升降机构”让被起升的对象锁定高度位置的机械
作业。
本发明的上层车位架空在地面上方,其下方作为车辆停放区的地面可作为普通的地
面停车位使用。架空车位可从停放在地面车位的车辆上方前移到车辆存取区的路面上方,并可
下降落地,直接接送车辆,而停放在地面车位上的车辆无需避让。因平框车前端可悬伸到横移
架前端以外,所以,当后置的载车板下降运行时,只需占用路面大约不足3米的宽度范围。对
于双车道的路面来说,设备进行载车板升降动作时,靠外侧的车道仍然可以正常通行车辆。与
现有“无避让”双层停车设备相比,本发明采用四根立柱型带底轮支腿支撑上层构造,具有运
行时更安全更平稳的优点。路面车辆无需转弯就可直接直行上下载车板,使用方便。
在通常的地下自走式停车场中,立柱之间的空间宽度一般可容许布置三个并排的地
面车位。为了让本发明应用在这种场合,本发明提出的进一步的附加技术特征是:
a)所述的平框车吊挂的前后两个载车板的侧方,还吊挂一个与通道方向垂直布置的
带托架的回转式载车板;
b)上述托架上的回转轴与回转式载车板底部连接;
c)托架下降到所述的车辆存取区地面后,回转式载车板在回转机构作用下,可沿着
上述托架的回转轴做回转动作。
由于与通道平行布置的车位长度加上一个与通道垂直布置的车位宽度,基本符合一
般地下自走车库的立柱之间的空间要求。所以,本发明可以在这种地下车库的立柱之间的三个
地面车位的上方,增加三个上层架空车位,并且,所有车位在使用时都无需相互避让。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本发明基本特征中提出的可前移和悬伸的平框车和横移架后置的
前支腿来减少设备运行时对行车通道的占用宽度,本发明进一步的附加技术特征是:
所述的托架的回转轴离该托架的后端的距离小于1.5米。
偏后布置的回转轴可使载车板回转后更靠近路边,从而避免载车板回转时被横移架
的偏后布置的前支腿阻碍。
本发明的更具体的技术特征和有益效果将在以下2个实施例中结合附图进行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图1的平框车的靠后的载车板下降后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平框车的靠前的载车板下降后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靠后的载车板起升时的右视图;
图6是图5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立体图和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7横移架前移后的靠前的顺向载车板下降后的立体图和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7横移架前移后的靠后的顺向载车板下降后的立体图和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7横移架前移后的横向载车板下降后的立体图和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图10的横向载车板下降并回转时的立体图和局部放大图;
图12是图11的载车板顺向回转90度后接纳车辆时的立体图和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12的载车板逆向回转并起升归位后的立体图和局部放大图;
图14是图13的横移架后移归位后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的前视图;
图16是图15的右视图;
图17是图15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6所示。这是根据本发明的基本原理设计的一种双层四车位停车设
备实施方案。该设备包括一个由前主梁111-1、后主梁112-1、左右侧主梁113-1相互连接成
的具有中空框架构造的横移架1-1。
横移架1-1的左右侧主梁113-1的下方有带底轮71-1的左右两根前支腿121-1和带
底轮72-1的左右两根后支腿122-1。后支腿底轮72-1在车辆停放区52-1左右侧边地面上的
轨道211-1上运行。借助上述支腿的底轮,位于车辆停放区52-1的横移架1-1可按上述轨道
211-1向前直行到车辆存取区51-1。
横移架前支腿121-1距离侧主梁113-1前端约一米(建议不小于0.5米)处,使侧主
梁分为前后两段,约一米长的前段侧主梁向前悬伸(参见图2)。
在横移架1-1上方布置了一台平框车8-1,该平框车8-1的前后左右四边框形成的中
空框架上的前后两组绳链传动机构的绳链4-1吊挂了前后两台载车板31a-1、31b-1。该平框
车8-1的左右侧边框813-1前端往后约1米(建议不小于0.8米)位置的下面设置了前轮73-
1,该平框车8-1的左右侧边框813-1后端往前约1米(建议不小于0.8米)位置的下面设置
了后轮74-1。在横移机构作用下,平框车8-1的前轮73-1和后轮74-1均可沿着布置于横移
架1-1的左右侧主梁113-1上方的轨道22-1上往复运行(参见图3、图4的局部放大图)。
当横移架1-1前移约4米到达前极限位置后,平框车8-1可继续沿着横移架1-1上
的轨道22-1向前横移到前极限位置,并使平框车8-1的前部向前悬伸大约一米(参见图3)。
此时,该平框车8-1的靠后的载车板31b-1可下放到车辆存取区路面接送车辆6-1-2(参见图
3)。
当横移架1-1前移约4米到达前极限位置后,平框车8-1还可沿着横移架1-1上的
轨道22-1向后横移到后极限位置,并使平框车8-1的后部向后悬伸大约一米(参见图4)。此
时,该平框车8-1的靠前的载车板31a-1也可下放到车辆存取区路面接送车辆(参见图4)。
从图5、图6可以看出,当设备的载车板在车辆存取区升降运行时,位于双车道路面
外侧车道上的过境车辆6-1-4仍可在横移架1-1及其上方的平框车8-1的向前悬伸的构造体
的下方空间通过。也就是说,横移架1-1上的前后两个载车板前移落地接送车辆时,仅需临时
占用双车道路面中的一个车道宽度,不需要完全阻断这条双车道。
当横移架1-1后移归位,返回车辆停放区后,布置在车辆停放区的两个自走式地面车
位可让符合限定车型的车辆6-1-3按通常的自走出入库方式正常使用。
实施例2如图7-17所示。这是根据本发明的基本原理设计的一种适合布置在地下停
车库中的双层6车位停车设备实施方案。该设备包括前主梁111-2、后主梁112-2、左右侧主
梁113-2以及顶部的两根横移架顶梁114-2。横移架1-2的前主梁111-2的左右两端下方有带
底轮71-2的左右两根前支腿121-2,后主梁112-2的左右两端下方有带底轮72-2的左右两根
后支腿122-2。各主梁和支腿相互连接成的具有门型的中空框架构造的横移架1-2(参见图7)。
横移架的后支腿底轮72-2在车辆停放区52-2左右侧边地面上的轨道211-2上运行。
借助上述支腿的底轮,位于车辆停放区的横移架1-2可按上述轨道211-2向前直行到车辆存
取区51-2。车辆停放区52-2位于两根建筑立柱53-2和后面的建筑墙体54-2之间的区域(参
见图7)。
横移架前支腿121-2距离侧主梁113-2前端约0.8米(建议不小于0.5米)处,使
侧主梁分为前后两段,约0.8米长的前段侧主梁的前端向前悬伸(参见图7和图8)。
在横移架1-2上部、顶梁114-2下方布置了一台平框车8-2。该平框车8-2的前后左
右四边框形成的中空框架内,由一根横向分隔梁814-2和两根顺向分隔梁815-2分隔成三个
载车板置留空间。左侧是前后两个由绳链升降机构的绳链4-2吊挂的顺向布局的载车板31a-
2、31b-2的置留空间,右侧是一个由另一套绳链升降机构吊挂的横向布局的可回转载车板32-
2的置留空间。
平框车8-2的左右侧边框813-2前端往后约1米(建议不小于0.8米)位置的下面
设置了前轮73-2,该平框车8-2的左右侧边框813-2后端往前约1米(建议不小于0.8米)
位置的下面设置了后轮74-2。在横移机构作用下,平框车8-2的前轮73-2和后轮74-2均可
沿着布置于横移架1-2的左右侧主梁113-2上方的轨道22-2上往复运行(参见图8、图9的
局部放大图)。
当横移架1-2前移约4米到达前极限位置后,平框车8-2还可沿着横移架1-2上的
轨道22-2向后横移到后极限位置,并使平框车8-2的后部向后悬伸大约一米(参见图8)。此
时,该平框车8-2的靠前的载车板31a-2可下放到车辆存取区路面接送车辆(参见图8)。
当横移架1-2前移约4米到达前极限位置后,平框车8-2可继续沿着横移架1-2上
的轨道22-2向前横移到前极限位置,并使平框车8-2的前部由横移架前支腿121-2以外悬伸
大约一米(参见图9)。此时,该平框车8-2的靠后的载车板31b-2也可下放到车辆存取区路
面接送车辆6-2-2(参见图9)。
特别地,当横移架1-2前移约4米到达前极限位置,并且,平框车8-2也继续沿着横
移架1-2上的轨道22-2向前横移到前极限位置后,该平框车8-2的靠右侧的横向布局的可回
转载车板32-2及其带回转轴322-2的托架321-2也可下放到车辆存取区路面(参见图10)。
绳链升降机构的四根绳链4-2吊挂在托架321-2的四角。
下落到地面的托架321-2上的可回转载车板32-2可绕托架321-2上的距离后端约
1.2米处中央的回转轴322-2顺时针回转90度。因托架的回转轴322-2偏后布置,当载车板
顺时针回转时,不会与横移架的靠后布置的前支腿121-2碰撞(参见图11、图12)。回转到位
后的载车板32-2可接纳地面车辆6-2-3(参见图12)。
接下来,接纳了车辆的可回转载车板32-2逆向回转90度后,升降机构可重新起升托
架和载车板到上极限位置(参见图13),并让整个横移架1-2后移约4米,回到位于车辆停放
区的后极限位置(参见图14)。此后,横移架1-2下方的三个横向地面车位,可正常使用,前
面的通道也可正常通行车辆6-2-5(参见图15、图16)。
从图15、图16可以看出,本实施例如果按1.55米为限定车型高度的话,那么,整
个设备需要的最大高度空间约为:最大车型高度1.55M×2+横移架顶梁高度0.2M+载车板承
载面的最大厚度0.1M=3.4M。
本发明的横移架的四根支腿的位置均布置在不妨碍车上人员进出的建筑立柱前后方
的空间内,所以,横移架1-2下方的三个地面车位范围是完全开敞的贯通场地,中间没有妨碍
人员和车辆进出的立柱(参见图17)。所以,除了产生空间高度限制之外,本实施例中的停车
设备的构造对下方的三个地面车位的正常使用几乎没有影响。
以下是附图标记列表:
(在每幅说明书附图中,标记数字后面都有符号“-”,第一个“-”后面的数字,代
表该标记所指特征所在的实施例的序号,若有第二个“-”符号,则该“-”符号后面的数字,
代表该标记所指特征在本实施例的不同位置的区别标记。附图标记指引线中,带箭头的指引线
表示指向总的部件组合体,带小圆点的指引线表示指向具体部件或具体特征。)
1横移架;
111横移架前梁;
112横移架后梁;
113横移架侧梁;
114横移架顶梁;
121横移架前支腿;
122横移架后支腿;
211横移架支腿底轮导轨;
22平框车导轨;
31不回转载车板;
32可回转载车板;
321可回转载车板的托架;
322可回转载车板的回转中心;
4载车板升降绳链;
51车辆存取区;
52车辆停放区;
53建筑立柱;
54建筑墙体;
6车辆;
71横移架前支腿底轮;
72横移架后支腿底轮;
73平框车前轮;
74平框车后轮;
8平框车;
811平框车前梁;
812平框车后梁;
813平框车侧梁;
814平框车横向分隔梁;
815平框车顺向分隔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