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395779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7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699763.4

申请日:

2015.10.26

公开号:

CN105200892A

公开日:

2015.12.3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1C 11/24申请日:20151026|||公开

IPC分类号:

E01C11/24; E01C15/00

主分类号:

E01C11/24

申请人:

湖州浩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陆舒萍

地址: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关山村湖州浩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湖州金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2

代理人:

裴金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包括铺设于路面中间的承载部和铺设于承载部两侧的防滑部,所述承载部所用地砖的上表面积大于防滑部所用地砖的上表面积。该路面在快速透水的同时对路面进行功能性分区,即具有较好的承载性也具有较好的可行走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其特征在于:包括铺设于路面中间的承载部(1)和铺设于承载部(1)两侧的防滑部(2),所述承载部(1)所用地砖(3)的上表面积大于防滑部(2)所用地砖(3)的上表面积;所述地砖(3)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导水层(31)、蓄水层(32)和连接层(33);所述导水层(31)表面设置有导水槽(311),导水槽(311)处设置有与蓄水层(32)相连通的导水孔(312);所述蓄水层(32)为多孔材料制成;所述连接层(33)的底面设置有连续的突起;所述导水孔(312)上下两端开口处均为喇叭口状向四周延展,喇叭口直径大于10mm,所述导水孔(312)的内表面设置有光滑涂层。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1)从路面宽度方向上看仅为一块地砖(3),所述地砖(3)的宽度为2-4m。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部(2)采用与承载部(1)结构相同但尺寸变小的地砖(3)铺设而成,所述防滑部(2)的宽度为承载部(1)宽度的1/4-4/5。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槽(311)呈不规则状交错在导水层(31)表面。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33)的底面还设置有锥状的紧固钉(331)。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33)较宽的一边设有凸缘(332),相对的另一边设有与凸缘(332)形状相配适的凹槽(333)。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332)的端头表面为S形曲面,所述凹槽(333)与凸缘(332)端头的接触面为S形曲面。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332)从地砖侧面看去为曲面,所述凹槽(333)从地砖侧面看去位于凸缘(332)形状相配适的曲面。

说明书

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
背景技术
用于园林、古镇的路面需要快速排出路面积水,同时既有较多的行人通行,同时也会有部分车辆通行,往往是车辆在路中间行走而行人在路的两侧行走,这就要求道路的中间由较好的承载性能而道路的两侧具有较好的防滑性适于行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快速排水、同时将路面功能性区分,即具有较好的承载性,又具有较好的可行走性的路面。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包括铺设于路面中间的承载部和铺设于承载部两侧的防滑部,所述承载部所用地砖的上表面积大于防滑部所用地砖的上表面积;所述地砖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导水层、蓄水层和连接层;所述导水层表面设置有导水槽,导水槽处设置有与蓄水层相连通的导水孔;所述蓄水层为多孔材料制成;所述连接层的底面设置有连续的突起;所述导水孔上下两端开口处均为喇叭口状向四周延展,喇叭口直径大于10mm,所述导水孔的内表面设置有光滑涂层。
导水孔上下端的喇叭口状结构能够增大导水孔与入口处水的接触面积和出口处与蓄水层的接触面接,增大了雨水导入、收集和导出的速度,提升了地砖的排水性能。
导水孔内表面的光滑涂层使得污物、颗粒等不易吸附在导水孔上,因此导水孔不易堵塞,且清理起来更加方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承载部从路面宽度方向上看仅为一块地砖,所述地砖的宽度为2-4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防滑部采用与承载部结构相同但尺寸变小的地砖铺设而成,所述防滑部的宽度为承载部宽度的1/4-4/5。
下雨时,雨水从导水层上的导水槽流到导水孔中,进而流入蓄水层中,存贮在多孔材料的空隙中,待到干燥天气时自动释放出来以调节温度和湿度,多孔材料可由多孔陶瓷、多空蛭石或陶土烧结而成,连接层底面的连续突起使得地砖与地面连接更牢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导水槽呈不规则状交错在导水层表面。
导水槽同时起到防滑的作用,不规则排列能够在各方向上起到防滑效果。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连接层的底面还设置有锥状的紧固钉。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连接层较宽的一边设有凸缘,相对的另一边设有与凸缘形状相配适的凹槽。
凸缘和凹槽将地砖与地砖相互联系起来,将单块地砖受到的压力分散转由多块地砖来承担,且由于凸缘和凹槽相配适的结构,不会存在单块地砖凹陷的情况,保证了整个路面的平整和承载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凸缘的端头表面为S形曲面,所述凹槽与凸缘端头的接触面为S形曲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凸缘从地砖侧面看去为曲面,所述凹槽从地砖侧面看去位于凸缘形状相配适的曲面。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①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适用于园林、古镇等的道路,即具有较好的承载性,又具有较好的可行走性;
②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还具有快速排水、蓄水、调节温湿度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所述地砖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中所述地砖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承载部、2-防滑部、3-地砖、31-导水层、311-导水槽、312-导水孔、32-蓄水层、33-连接层、331-紧固钉、332-凸缘、333-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包括铺设于路面中间的承载部1和铺设于承载部1两侧的防滑部2,所述承载部1从路面宽度方向上看仅为一块地砖3,所述地砖3的宽度为2m,所述防滑部2采用与承载部1结构相同但尺寸变小的地砖3铺设而成,所述防滑部2的宽度为承载部1宽度的1/4。
所述地砖3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导水层31、蓄水层32和连接层33;所述导水层31表面设置有导水槽311,导水槽311处设置有与蓄水层32相连通的导水孔312,所述导水槽311呈不规则状交错在导水层31表面;所述蓄水层32为多孔材料制成;所述连接层33的底面设置有连续的突起,还设置有锥状的紧固钉331;所述导水孔312上下两端开口处均为喇叭口状向四周延展,喇叭口直径大于10mm。
所述连接层33较宽的一边设有凸缘332,相对的另一边设有与凸缘332形状相配适的凹槽333,所述凸缘332从地砖侧面看去为曲面,所述凹槽333从地砖侧面看去位于凸缘332形状相配适的曲面。
实施例2: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包括铺设于路面中间的承载部1和铺设于承载部1两侧的防滑部2,所述承载部1从路面宽度方向上看仅为一块地砖3,所述地砖3的宽度为4m,所述防滑部2采用与承载部1结构相同但尺寸变小的地砖3铺设而成,所述防滑部2的宽度为承载部1宽度的4/5。
所述地砖3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导水层31、蓄水层32和连接层33;所述导水层31表面设置有导水槽311,导水槽311处设置有与蓄水层32相连通的导水孔312,所述导水槽311呈不规则状交错在导水层31表面;所述蓄水层32为多孔材料制成;所述连接层33的底面设置有连续的突起,还设置有锥状的紧固钉331;所述导水孔312上下两端开口处均为喇叭口状向四周延展,喇叭口直径大于10mm。
所述连接层33较宽的一边设有凸缘332,相对的另一边设有与凸缘332形状相配适的凹槽333,所述凸缘332的端头表面为S形曲面,所述凹槽333与凸缘332端头的接触面为S形曲面。

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一种快速透水地砖铺设路面,包括铺设于路面中间的承载部和铺设于承载部两侧的防滑部,所述承载部所用地砖的上表面积大于防滑部所用地砖的上表面积。该路面在快速透水的同时对路面进行功能性分区,即具有较好的承载性也具有较好的可行走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