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382179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310123546.8

申请日:

2003.12.26

公开号:

CN1512099A

公开日:

2004.07.1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F16N31/00; F16N19/00; F16C33/72; F16C35/00

主分类号:

F16N31/00; F16N19/00; F16C33/72; F16C35/00

申请人: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名木启一; 深町淳史

地址:

日本石川县

优先权:

2002.12.26 JP 377722/2002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温大鹏;郑建晖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用于具有回转轴、支持回转轴的轴承、和保持轴承的外套的轴承装置,其中,在面邻轴承的滚动体或滑动部、而且在外套的内周面和回转轴之间形成的空间中设有能将润滑油维持成一定内压的同时进行密封地储存的储存部;由油路使接受润滑油供给的给油口和该储存部连通;设有根据储存部的内压、至少一部分进行弹性位移的壁;强制地将润滑油送入到滚动体或滑动部,而且具有当储存部的内压过大时与外部连通的排油部,由此只要从给油口供给新的润滑油、就能将老的润滑油排出到外部。

权利要求书

1: 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用于具有回转轴(2)、支持回转 轴(2)的轴承(3)、和保持轴承(3)的外套(4、52、53)的轴承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朝向轴承(3)的滚动体(8)或滑动部(62)、而且在外套 (4、52、53)的内周面和回转轴(2)之间形成的空间中设有能将润滑 油(10)维持成一定内压并进行密封地储存的储存部(15、55);由油 路(12)使接受润滑油(10)供给的给油口(11)和该储存部(15、55)连 通;设有根据储存部(15、55)的内压、至少一部分进行弹性位移的 壁(17、57)。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储存部(15、55)是在回转轴(2)的周围、朝向轴承(3)的滚动体(8) 或滑动部(62)而设置的。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其特征 在于,上述壁(17)是由刚体材料形成,另一方面、设置成能沿着轴向 移动,而且是借助一端卡止在外套(4)上的弹性构件(19)而将其弹向使 储存部(15)的容积缩小的方向。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其特征 在于,上述壁(57)是由能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另一方面、它的凸缘 部(64、65)的一部分是与外套(52、53)卡止的。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其特征 在于,在上述储存部(15,55)设置排油部(20),使维持密封状态 的部分由内压的上升而与外部连通。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外套(4)或回转轴(2)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着上述排油部(20),在对 壁(17)进行导引的导引面(21)的一部分上、设有沿着轴向延伸而且与 外部连通的逸出面(22);在壁(17)随着内压增加而向规定位置移动 时,使上述逸出面(22)露出储存部(15)。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排油部(20)设置在外套(4)或回转轴(2)中的至少一方的、对壁(17) 进行导引的导引面(21)上;在比通常内压时的壁(17)的位置更外侧的 位置上、设置着与外部连通的排油孔(23);在壁(17)随着内压增加而 向规定位置移动时,使上述排油孔(23)在储存部(15)露出。
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排油部(20)是在储存部(55)的内压超过容许范围时,由上述能弹 性变形的材料构成的壁(57)的一部分、即与回转轴(2)或外套(52、53) 相接的部分发生变形而导致局部脱离,由此使储存部(55)与外部连 通。
9: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其特征 在于,上述储存部(15、55)是设置在以轴承(3)为中心、相对于轴向、 与上述给油口(11)相反侧的位置上。

说明书


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支持各种机械的回转轴或摆动轴等的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

    背景技术

    回转轴或摆动轴等以轴的中心为原点而进行回转运动的机构使用各种用于实现顺畅运动的轴承,在使轴插通过轴承的中心之后、将轴承组装在外套的内部,由此为轴的保持或降低运动时的摩擦阻力作出一定贡献。轴承大致可区分成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前者是将球形或圆筒形的滚动体组装在与轴相接的内圈和与外套相接地外圈之间;后者是借助与回转轴对应地形成的支承部而使其与回转轴面接触、用滑动方式加以支持。但是,在任何一种场合下,为了维持顺畅的运动,必需将适量的润滑油供给滚动体或滑动部上。虽然根据轴承的使用条件不同,供给润滑油的方法也不同,但最一般的方法是定期地供给油脂类的方法;结合使用条件、选择黏性较低、浸透性优良的黄油(脂)那样的固态状、而且因时间经过而引起的散逸也是很少的各种润滑物。

    虽然有时供给轴承的润滑油最初都集中在供给的部位而没流到各处,但借助使轴回转就逐渐均匀地流到整个滚动体或滑动部,由此确保顺畅的动作。但是随着时间的经过,除了发生散逸,还会从轴和外套之间的间隙漏出而发生润滑油的失去,还难免会发生污染或组成变化等引起的质量恶化,因此必需进行定期的补充或替换。有时很难将润滑油直接供给到组装在外套中的轴承上,解决这问题的措施是在外套等构件上设置构成油路的孔、并在油路的入口处安装润滑脂注入口(给油口),将润滑油导引到轴承的滚动体或滑动部上。

    实际上、轴承的使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在生产织物的纺织机械上、使用着用于卷取织物的罗拉等各种回转轴;还用于如打纬机构或经纱张紧罗拉支承机构那样的、轴的回转运动范围较窄的摆动轴上。在支持这种摆动轴的轴承方面也和支持回转轴同样地使用着滚动轴承或滑动轴承,但由于轴只以较小的运动角度反复地进行摆动,因而有给油之后润滑油难于流到各处的倾向。一般,在轴承的润滑中有所谓「临界摆动角的概念」,当使用时的摆动角小于这个临界摆动角时,则不能使润滑油流到滚动体的整个负荷面,就会因润滑不良而引起异常磨损或烧接等不合适。特别是如上所述、在纺织机械中大多使用以小于临界摆动角的角度进行摆动的轴,摆动轴的动作频率或作用力也相当高,因而是在极其严重的状况下进行运转。

    为了将这样条件下使用的纺织机械的摆动轴维持正常,至少要每周对轴承进行1次给油。当这点被疏忽时,由于与通常的回转轴相比、动作频率或作用力较高,就容易发生轴承构件的异常磨损、使寿命降低。而且在每次给油时、由于将那些还没有恶化、还能充分利用的润滑油从排油口排出,因而其结果还会有润滑油被浪费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即使是在摆动运动角度较小而润滑油难流到各处的回转轴的轴承装置中、它都能确实地将润滑油供给滚动体或滑动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作出的本发明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它是用于具有回转轴、支持回转轴的轴承、和保持轴承的外套的轴承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朝向轴承的滚动体或滑动部、而且在外套的内周面和回转轴之间形成的空间中设有能将润滑油维持成一定内压的同时进行密封地储存的储存部;由油路使接受润滑油供给的给油口和该储存部连通;设有根据储存部的内压、至少一部分进行弹性位移的壁。用这机构使内压持续地作用于滞留在储存部中的润滑油上,将润滑油送入到轴承的滚动体或滑动部。

    而且,在外套的内周面和轴之间形成的包含这滚动体或滑动部的空间做成与外部隔离的密封空间而且能储存润滑油的储存部。该储存部被密封着,即使内部压力升高,也不会使润滑油泄漏;由于将润滑油供给储存部,因而还能确保从设置在外部的润滑脂注入口等给油口开始连通的油路。

    为了持续地将润滑油送入到滚动体或滑动部,储存部必需是经常维持一定水准内压的机构,这是由包围着储存部的一部分面上、设置能进行弹性位移的壁而实现的。由于壁接受储存部的内压而弹性位移,因而能随着储存部的容积的增减而将内压维持。更详细地说,给油时接受润滑油供给的压力,将润滑油填充到储存部中,其结果使壁弹性地位移,由此使储存部的容积增加,将润滑油维持在内压较高的状态。给油之后、由于将润滑油消耗,壁受到弹力作用,因而朝着使它的位移恢复的方向而位移,使储存部的容积减少,由于能将润滑油维持在内压状态,因而能将润滑油持续地送入到滚动体和滑动部上。这样,即使象以前的纺织机那样、由于是支承摆动运动的角度范围较小而润滑油难流到的回转轴的轴承装置,也没必要象以前那样频繁地进行给油,能使给油的时间间隔加长,因而能大幅度地削减给油时所花费的劳力。

    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储存部的结构的一个具体例子,例举了储存部的设置方式,即储存部是在回转轴的周围、朝向轴承的滚动体或滑动部而设置的。储存部是在回转轴的周围包围着地设置、沿轴的半径方向延续地存在。在将分割这储存部的壁做成譬如能将回转轴外周作为导引面而沿着轴向进行弹性位移的场合下,由这个壁的位移就能将润滑油供给与其面对着的滚动体或滑动部。

    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根据内压使壁弹性变位的结构的一个具体例子,壁是由刚体材料形成,另一方面、它设置成能沿着轴向移动,而且是借助一端卡止在外套上的弹性构件而将其弹向使储存部的容积缩小的方向。更具体地说,能位移的壁是用金属等刚体材料形成环状,是配置成将回转轴外周和外套内周作为导引面而能沿着轴向移动,而且使螺旋弹簧等弹性构件的一端与壁的相对于储存部的相反侧面接触、另一端与不位移的外套相接触。当壁随着储存部的内压增加而开始移动时,使储存部的容积增大,而且弹性构件在壁和外套之间被压缩,能由它的反作用力维持储存部的内压。只要弹性构件(作用构件)能将负荷顺畅地施加到壁上,则相对于它的自然长度、无论使用压缩和拉伸等任意一种形式弹性构件都没问题。

    只要能维持储存部的密封性和内压,则壁就没必要如方案3所述的发明那样做成刚体,可以如方案4所述的发明那样将其取代成这样的结构,即,壁是由能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另一方面、它的凸缘部的一部分是与外套卡止的。在这种场合下,用合成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壁,在使内压增高而使储存部的容积开始增加时,壁自身发生弹性变形,能用它的反作用力维持内压。而当具有弹性的这个壁整体由内压的作用而移动时,由于不会发生由弹性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因而必需将壁的一部分以不动的状态加以固定,更具体地说,壁的凸缘部被卡止在外套上。虽然这个卡止方法是多样的、不受特定方式的限定,但作为一个例子,可采用在外套的内周面上设置环状的沟槽,使壁的凸缘部与其嵌合地进行固定等的方法。

    由于随着时间的经过,滞留在储存部里的润滑油难免会发生恶化,必需进行定期的替换,在补充润滑油时、还必需将过剩的润滑油排出,为此,如方案5所述的发明那样,最好,在储存部设置排油部,它是使维持密封状态的部分由内压的上升而与外部连通的。由于壁的位移量由内压决定,因而设置一个在内压达到一定的基准值的场合下,由壁的移动而将储存部的密封解除的机构,在替换润滑油时,当从给油口对润滑油进行加压的同时进行补给时,使储存部的内压增加,使壁弹性地位移,当位移量超过规定时,储存部就与外部连通,由这结构就能将老的润滑油或过剩的润滑油排出到储存部的外部。

    作为排油部具体结构的一例,有方案3所记载的壁用刚体材料形成的情况,也可举出方案6,在外套或回转轴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着上述排油部,在对壁进行导引的导引面的一部分上、设有沿着轴向延伸而且与外部连通的逸出面;在壁随着内压增加而向规定位置移动时,使上述逸出面露出于储存部。壁为环状刚体,与回转轴同心,而且外周接触于外壳的内周,壁以回转轴外周和外壳内周作为导引面在轴向能移动,由弹性部件对储存部进行加压。在导引面和壁之间,虽然为保持密闭性而使用O形圈等,但当壁变位超过基准时,逸出面和壁之间产生间隙,润滑油由此被排出到外部。

    虽然能将逸出面设置在外套侧或回转轴侧的任意一侧上,但由于将逸出面加工在回转轴上会引起强度的降低,因而最好设置在固定侧的外套侧上。而且一旦由内压的增加、润滑油就从逸出面排出到外部时,内压不会增加到一定值以上,在由润滑油的排出而使内压再次降低时,壁就移动,使壁与逸出面之间的间隙闭塞,将内压维持成一定值。此后,由于与润滑油的消耗相对应地使壁朝着使储存部的容积减少的方向移动,能使内压维持成一定值,而且能持续地将润滑油供给滚动体或滑动部。

    除了方案6以外、方案7也记载了排油部了一个具体结构的例子,排油部设置在外套或回转轴中的至少一方的、对壁进行导引的导引面上;在比通常内压时的壁的位置更外侧的位置上、设置着与外部连通的排油孔;在壁随着内压增加而向规定位置移动时,使上述排油孔在储存部露出。虽然这种场合与方案6记载的发明同样地壁是刚体的、将回转轴外周和外套内周作为导引面,由储存部的内压增加而弹性位移,但是在这个导引面上设置着与外部连通的排油孔,当由内压的增加而使壁通过排油孔时,储存部通过排油孔而与外部连通,将润滑油排出到外部。

    方案8记载的是壁自身是能弹性变形的场合,这时的排油部是在储存部的内压超过容许范围时,由能弹性变形的材料构成的壁的一部分、即与回转轴或外套相接的部分发生变形而导致局部脱离,由此使储存部与外部连通而排出润滑油。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壁的凸缘部与外套卡止的场合下,虽然壁与回转轴外周在接触的同时维持密封,但由于壁根据储存部的内压的不同而而发生弹性变形,因而当内压超过一定值时,由变形量的增大,使其不能维持与回转轴外周的接触,与壁之间产生局部的间隙,这就形成排油部,能将润滑油排出到外部。当由排油而使储存部的内压降低时,由于壁自身的弹性而使其与回转轴再次接触而形成密封,就能将内压维持。此后,即使润滑油被消耗,已处于弹性变形状态的壁也会朝恢复原有形状的方向变形,其结果就能将润滑油继续送到滚动体或滑动部。

    由于供给轴承的滚动体或滑动部的润滑油随着时间的经过而会恶化,因而必需定期地替换,但是,在补给润滑油的同时能实施这作业就有优良的方便性。如方案9记载的发明中,储存部是设置在以轴承为中心、相对于轴向、与上述给油口相反侧的位置上。这样,由于从给油口补给的润滑油通过轴承内部之后就到达储存部,因而能强制地替换轴承内部的润滑油。从给油口注入的润滑油进入到回转轴和外套之间的环状空间中之后,通过轴承内部而将旧的润滑油压出后到达储存部。由于在持续给油的期间使内压上升,因而能从排油部依次将老的润滑油排出,而将新的润滑油替换到轴承内部和储存部。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A、图1B是表示在将刚性材料用于把储存部隔开的壁、而且使用滚动轴承的结构中,在外套的导引面上设置着作为排油部的逸出面的、作为润滑油供给机构的一种方式的断面图;图1A是表示工作时的状态,图1B是表示在供给新的润滑油时的状态。图中标记的网状花纹是表示润滑油。

    图2A、图2B是表示在将刚性材料用于把储存部隔开的壁、而且使用滚动轴承的结构中,在外套上设置着作为排油部的逸出面的、作为润滑油供给机构的一种方式的断面图;图2A是表示工作时的状态,图2B是表示在供给新的润滑油时的状态。图中标记的网状花纹是表示润滑油。

    图3A、图3B是表示在将能弹性变形的材料用于把储存部隔开的壁、而且使用滑动轴承的场合下的作为润滑油供给机构的一种方式的断面图方式,图3A是断面图、图3B是侧面图。图中标记的网状花纹是表示润滑油。

    图4A、图4B中的图4A是沿图3A的A-A线取得的断面图;图4B是图3A的B-B线取得的断面图。

    图5A、图5B是表示在图3A、图3B所示的轴承装置中,图5A表示使壁弹性变形而维持内压的状态,图5B是表示由于内压上升、使储存部与外部连通、润滑油被排出外部的状态。图中标记的网状花纹是表示润滑油。

    图6是表示在将能弹性变形的材料用于把储存部隔开的壁、而且是在使用滑动轴承的基础上,在外套的端面上设置着作为润滑油供给机构的给油口的一种结构方式的断面图。图中标记的网状花纹是表示润滑油。

    发明的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着各个附图来说明本发明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如图1A、图1B的断面图所示,进行回转或摆动运动的回转轴2由含有轴承3等零件的轴承装置1能自由回转地支持着,虽然图中省略地表示,但回转轴2的结构并不局限于由单一的轴承装置支持,也可以由多个轴承装置1支持。轴承装置1大致具有能装入回转轴2的轴承3;和设置成筒状、在将回转轴2插入到轴承3中的状态下、将轴承收入的外套4。设置成筒状的外套4的中空部39形成第一内周部31、底部32、第二内周部33、逸出面22和第三内周部34,上述第一内周部31是从一端、以同一直径延伸的;底部32是用于将从另一端插入的轴承3卡止成沿轴向不能移动的;第二内周部33是与底部32相连地设置、而且以与轴承3的外圈7相对应的内径延伸到轴向大致中间部位附近;上述逸出面22是从第二内周部过渡到轴承插入侧40的规定区间地设置的、而且随着在第二内周部向轴承插入侧40前进而扩径;而第三内周部34是以与逸出面22的端部相同的内径、向轴承插入侧40进一步延伸的。

    回转轴2在外径不同的二个外周部35、36之间设置着沿轴径方向延伸的缘部37,借助使插入的轴承3的内圈6与凸缘部37的结合,使回转轴2相对于内圈6沿轴向不能移动。与此相对、轴承3的外圈7在被配置在外套4的底部32上的状态下、借助挡圈16而不能移动地卡止在外套4上。外套4支持在从图中没有表示的机架延伸的支架5上,由此将回转轴2支持在图中没有表示的机架上。

    轴承装置1组装在机械本体上所设置的支架5内部。位于轴承装置1的最外周的圆筒状外套4是装配在支架5内部、在轴向和径向等任意一个方向上都被约束着。轴承3由内圈6、外圈7和多个球形滚动体8构成,内圈6是将回转轴2装在中心的,外圈7是装在外套4内部的空间中的,多个球形滚动体8是配置在内圈6和外圈7之间的空间中的;内圈6与回转轴2成一体地进行回转运动,而外圈7固定在外套4上,滚动体8在上述双方中间一边传达荷重、一边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

    在外套4的与轴承插入侧相反一侧41的端部上、装有给油口11,用于将供给轴承3的润滑油10取入。该给油口11设有止回阀,进入内部的润滑油10不会排出到外部。在外套4的壁厚部38上设有油路12、用于使给油口11和第一内周部31连通。从外套4的与轴承插入侧相反的一侧41、大致形成圆盘状的油封13配置在回转轴2和外套4的第一内周部31之间,将形成在油封13和轴承3之间的作为空间的环状室14相对于外部维持成液密状态。借助不能移动地安装的挡圈16使油封13卡止在外套4的内周上,防止从外套4脱落。另一方面,从外套4的中空部39的轴承插入侧40依次插入壁17、弹向压缩方向的螺旋弹簧(弹性构件)19,与此同时、将按压盖子25固紧在外套4的轴承插入侧40的端部上,以便将这些构件封入;上述壁17是以在回转轴2上通过的状态、用与第二内周部33相对应的外径尺寸大致形成圆板状的。

    螺旋弹簧19是做成至少使壁17从第二内周面33开始、在逸出面22的形成区域中能自由伸缩,而且借助卡止在外套4侧的按压盖子25一端上的螺旋弹簧19、将壁17弹向使储存部15的容积缩小的方向。与壁17相接的外套4侧的第二内周部33和回转轴2的第二外周部36是与本实施方式中所说的导引面21相对应的。这样,外套4侧的第二内周部33的一部分上就有沿轴向延伸地设置的并且与外部连通的逸出面22,由此构成排油部20,在壁17移动到规定位置时、逸出面22就从储存部15露出。而且在壁17和回转轴2的第二外周部36以及外套4的第二内周部33之间分别设置着O形圈18,将形成在轴承3和壁17之间的储存部15的空间相对于外部保持成液体密封状。在按压盖子25和回转轴2之间还设置着能排油的间隙42。

    从给油口11输入的润滑油10通过被加工在外套4内部的油路12、到达与轴承3邻接的环状室14。环状室14是呈圆周状地形成在外套4内部,具有缓冲部的作用,能使油路12流出的润滑油10滞留之后送入到滚动体8上。

    虽然润滑油10在环状室14滞留之后才到达邻接的滚动体8,但由于滚动体8是沿着圆周方向、等间隔地排列,而润滑油10从环状室14呈环状地输送,因而能均匀地将润滑油10供给全部滚动体8。轴承3是一个侧面与环状室14邻接、相反的一个侧面与储存部15邻接。储存部15是由壁17在回转轴2的外周和外套4的内周划定的空洞部,具有使一定量润滑油10滞留的作用。壁17是形成与外套4的第二内周部33相接的环状,在外套4的中空部39中、在规定区间、即从第二内周部33过渡到形成逸出面22的区间之间,将回转轴2的外周作为导引面21而能沿轴向移动。为了确保壁17与导引面21之间的间隙、以便使壁17不但能沿轴向顺畅地移动、还能确保密封性,组装着O形圈18。

    为了将润滑油10强制地输送到滚动体8上,必需将储存部15的内压维持成比外部的高,为了实现这一点、要使弹向轴承3的方向的外力作用在壁17上。该外力由螺旋弹簧19发生。由于螺旋弹簧19是在这样状态下使用,即它的一端卡止在壁17的侧面上、另一端卡止在按压盖子25上,而且是从自然长度被压缩的状态下使用,因而就经常将壁17弹向使储存部15的容积缩小。按压盖子25是用螺栓与外套4紧固成一体。

    在将润滑油10从储存部15开始、充满油路12、环状室14和轴承3内部,而且由弹性位移的螺旋弹簧19维持储存部15的内压的场合下,当由回转轴2的摆动使滚动体8移动时,在滚动体8的前进方向上的润滑油10由滚动体8推出、另一方面,在滚动体8通过之后,就没有润滑油10。但是,由于滚动体8通过之后的后方成为负压,因而能吸入周围的润滑油10,使作用在滚动体8上的润滑油10不会中途被切断,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虽然储存部15由油封13或O形圈18密封,但随着时间的经过、不免使润滑油10减少,这时借助壁17受到螺旋弹簧19的作用而向轴承3侧移动,能持续地产生使壁17接近轴承3的效果。

    由于随着时间的经过、不可避免会使润滑油10性能恶化,因而必需定期地进行更换,这时如图1B所示,将补给润滑油10的给油管子29与给油口11接合,将润滑油10向给油口11内部压送。润滑油10从油路12经过环状室14、通过轴承3之后到达储存部15,这时老的润滑油10被压出、替换成新的润滑油10。当给油管子29的压送继续进行时,就使储存部15的内压上升,使壁17朝着将储存部15的容积扩大的方向移动,对螺旋弹簧19施加压缩。这时对壁17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导引面21相对于轴向、基本上是同一直径,但由于接近按压盖子25侧的外套4内周要构成排油部20,因而随着向轴承插入侧40前进而形成直径逐渐扩大的逸出面22。

    这样,在壁17随着储存部15内压的增加而朝压缩螺旋弹簧19的方向持续移动的场合下,壁17超过第二内周部33而插入到逸出面22上,在壁17和外套4之间产生间隙,从而使储存部15向外部开放。这样,由新的润滑油10推出的老的润滑油10就从间隙排出到外部,将储存部15替换成新的润滑油10。当将给油管子29从给油口11卸下而停止润滑油10的供给时,由于随着润滑油10的排出、使储存部15的内压减少,使壁17再次与第二内周部33相接,因而使储存部15恢复成密封状态。逸出面22除了设置在外套4侧的场合、还可以设置在回转轴2侧,而且逸出面22未必一定要沿着整个圆周地构成、也可以借助切削导引面21的一角而构成。

    虽然本发明所使用的润滑油10的种类没有限定,但一般使用容易处理的固体状的润滑脂;当空气混入到储存部15等使润滑油10滞留的空间里时,就有阻碍润滑油10流动的问题,最好在组装轴承装置1时,借助填充润滑油10而将空气自然地排出。图中在储存部15等构件上标记的网状花纹是表示滞留在空间里的润滑油10。

    图2A所示的轴承装置1,其基本的结构是与图1A、图1B同样的,但是排油部20的结构不同,没有如图1A、图1B所示的逸出面22,将排油部20的结构取代成确保外套4内部的导引面21与外部相连接的排油孔23。在储存部15的内压处于规定范围以内时,由于排油孔23与储存部15不连通,因而维持在密封状态下,图1A的形态没改变。在替换润滑油10时,如图2B所示、将给油管子29与给油口11接合,送入新的润滑油10,由此使储存部15的内压增加,当壁17离开轴承3较远时,由于排油孔23与储存部15相连通,压力较高的润滑油10就向外部排出。虽然图2A、图2B所示的排油孔23是将外套4端面和导引面21连接的,但排油孔23的设置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也有从外套4、通过支架5而到达外部的。

    图3A、图3B表示轴承是所谓滑动轴承时的实施例,是表示将能弹性变形的合成橡胶等材料用于壁57的例子。图3A是表示断面图、图3B是表示侧面图,图4A是表示沿着图3A的A-A线取得的断面图、图4B是表示沿着图3A的B-B线取得的断面图。本轴承装置1不是上述实施例装置那样的滚动轴承、是由所谓的滑动轴承构成,大体上说、轴承装置1具有:能装入回转轴2的筒状套筒51、在回转轴2插入在套筒51的中空部的状态下装入套筒51的外套52、53。

    大致形成圆筒状的套筒51插入在回转轴2上。套筒51由沿着轴径方向能分割成二体而构成的外套52、53、从外侧将回转轴2包围地保持着。更详细地说,外套52、53是借助螺栓固紧而设置成一体,而且借助图中没有表示的键等零件、将套筒51保持成不能相对于回转轴2而进行回转,在回转轴2和套筒51的内周部之间构成所谓的滑动部62。而外套52、53的任何一方都是装在图中没有表示的机械本体构架上,将回转轴2支持成能相对于机械本体构架而进行回转。

    外套52、53是在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内周部56和轴端侧、遍及整个圆周地从内周部沿轴径方向刻设着角形槽60、并在角形槽60和外端部58之间形成环状的缘部59。在外套52的轴中央部的外侧面上设有给油口11,另一方面、在外套52、53的第一内周部56的轴向中央附近、遍及整个圆周方向地形成环状的环状沟54,其借助在壁厚部61上形成的油路12与给油口11相连通。与此相对、在套筒51上的沿整个圆周方向的三等分角度的位置上、设有送油孔26,它是从外周部侧、朝插入回转轴2的内周部而贯通的,而且在内周部上形成送油沟27、它们是从该送油孔26的位置向两个轴端方向延伸的。如果润滑油10能通过回转轴2的与套筒51之间的间隙,则能做成将上述送油沟27省略的结构。

    与此相对,用合成橡胶等能弹性变形的构件构成的壁57具有形成筒状的基底部63;与上述外套52、53的环状凸缘部59嵌合的、从基底部63沿着轴径方向、遍及整个圆周地延伸的第一凸缘部64和第二凸缘部65;比第二凸缘部65更向轴端方向、成筒状延伸的顶端部67。要容许在填充润滑油10时第一凸缘部64的变形,因而将凸缘部59的内周端形成相对于壁57的基底部63离开的。与此相对、由于第一凸缘部64的没与凸缘部59接合的部分是形成能弹性变形的薄壁,因而在如下所述地将润滑油10填充到储存部55时,受到作用在壁57的第一凸缘部64上的内压而能向轴端方向弹性变形。

    虽然壁57的内周部是做成与回转轴2密接着,但在周向的一部分上、沿轴向、从基端部66延伸到顶端部67附近地设置着排油沟28,做成如下所述地在将润滑油10填充到储存部55中、而且内压超过容许范围时,能将壁57的顶端部67沿轴径方向提起地进行弹性变形。

    如图3A、图3B所示,将套筒51插入到回转轴2上,另一方面、使基端部66面对着地、将壁57从两侧插入,接着、使外套52、53的凸缘部59与壁57的第一凸缘部64和第二凸缘部65之间的区域相嵌合地配置成从外侧包入。结果由外套52、53、壁57和回转轴2包围着的内部空间具有储存部55的机能。而且无论第二凸缘部65因润滑油10填充到储存部55而处于弹性变形状态、还是处于与外套52、53的外端部58相接的状态,即使周围有水滴存在,也不会进入到储存部55的内部。

    回转轴2由大致呈圆筒状的作为轴承的套筒51支持、而且保持套筒51的外套52、53是能上下分割的结构,外套52、53的外周部设有给油口11,从这里供给的润滑油10经过油路12而到达包围着套筒51外周的环状沟54。为了将润滑油10送入到套筒51,在等间隔的三个部位配设着贯通内外的送油孔26,从环状沟54通过送油孔26而到达滑动部62的润滑油10在套筒51的内周面上沿着经过轴向加工的送油沟27而流动扩散到整个滑动部62。虽然在本图中,套筒51的送油沟27或壁57的排油沟28都是三条,但实际上必需根据回转轴2的摆动角度等参数确保最合适的条数。

    图5A表示由壁57弹性变形而维持储存部55的内压的样子,当将给油管子29与给油口11接合并且强制地供给润滑油10时,油路12或储存部55的内压就上升,使壁57向外侧发生弹性变形。但由于壁57的第一凸缘部64被固定在外套52、53的凸缘部59上,因而使基底部63向轴向移动,从而使储存部55的容积增大,由这反作用力而维持储存部55的内压。而因为由这内压将第一凸缘部64压紧在外套52、53上,因而能提高密闭性、能确实防止异物从外部侵入。

    当从给油口11供给的润滑油10过剩时,就如图5B所示,由进入到排油沟28的润滑油10的压力使壁57局部地提起,在壁57和回转轴2之间形成与外部连通的排油部20,将润滑油10排出到外部。随着润滑油10排出的进行而当内压降低时,使提起的壁57回复到原来的形状而与回转轴2密接,由于排油部20被闭塞,因而能再次确保密封性。

    图6是与图3A、图3B同样地、表示将能弹性变形的材料用于壁57、而且轴承是用滑动轴承时的结构例,外套52、53被收容在机架5内,外套52的端面上设置着给油口11,从这里开始、依次经过油路12、环状沟54、刻设在套筒51上的送油沟27而到达储存部55。由于储存部55的壁57能弹性变形,因而能维持内压,油封13与环状沟54邻接。

    这种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并不局限于连续地回转一圈以上的回转轴,也可适用于以不满一圈的运动范围进行回转的、所谓摆动轴。在纤维机械、特别是在纺织机械的领域中,譬如用于卷取经纱的张紧罗拉(后罗拉)的支持机构、传达打纬运动的摇轴的支持机构、经纱开口装置的用于发生综框的往复运动的机构或将运动传达给综框的双动杆的支持机构、此外还能广泛地用于切边装置、卷取装置等的支持回转轴的支持机构、支持回转轴或滑动轴的支持机构。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方案1、2、3、4记载的发明,由于密封着的储存部是由进行弹性位移的壁维持内压,是利用这内压强制地将润滑油供给支持装置的滚动体或滑动部,因而能防止因润滑不良而引起的回转轴的异常磨损或烧接等事故的发生、能提高可靠性,此外,由于能从储存部持续地将润滑油供给滚动体或滑动部,因而能将给油间隔加长、减轻维护管理所需要花费的劳力。

    根据方案5、6、7、8记载的发明,当储存部的内压超过基准值时,能由壁的位移或变形将储存部的密封开放、将老的润滑油或过剩的润滑油排出到外部。

    根据方案9记载的发明,由于将轴承配置在给油口和储存部之间,因而从给油口取入的润滑油必然通过轴承装置的滚动体或滑动部而到达储存部,能确实地将润滑油供给滚动体或滑动部。

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轴承装置的润滑油供给机构。用于具有回转轴、支持回转轴的轴承、和保持轴承的外套的轴承装置,其中,在面邻轴承的滚动体或滑动部、而且在外套的内周面和回转轴之间形成的空间中设有能将润滑油维持成一定内压的同时进行密封地储存的储存部;由油路使接受润滑油供给的给油口和该储存部连通;设有根据储存部的内压、至少一部分进行弹性位移的壁;强制地将润滑油送入到滚动体或滑动部,而且具有当储存部的内压过大时与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