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用尾罩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用尾罩,该尾罩具有车宽方向两侧的侧罩与靠近车座的车身后方的顶罩。
以往,作为装备在摩托车上的尾罩,是由一对侧罩与顶罩构成,该对侧罩在车座下方的车宽方向的两侧沿着前后方向延伸,顶罩在车座的后方沿着车宽方向延伸。
这种尾罩,是将侧罩的车身后侧的端部与顶罩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利用螺钉等互相连结,从上方看,组装成车身的前侧开放的字状,在该状态下固定在车架上。
但是,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尾罩,为将侧罩与顶罩互相连结起来使用了螺钉,因此组装成工时多,组装复杂。另外,由于前述螺钉外露,外观不佳,如果生锈,则不美观。
这种缺点,可通过将侧罩与顶罩形成整体来消除,但是,采取这种构造时,形成尾罩所用的模具的构造复杂,制造成本提高。
本发明就是为了消除上述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既能不提高制造成本,又能简单地组装,外观良好的摩托车用尾罩。
本发明的摩托车尾罩是把一对侧罩的端部与顶罩地端部互相连结起来形成的,此连结是通过把在它们两端部互相对向地、并且向背面侧突出地形成的凸缘,利用夹子进行夹持而完成的,前述一对侧罩在车座下方的车宽方向的两侧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前述顶罩在车座的后方沿着车宽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将二个侧罩与顶罩互相连结进行组装的操作成为只是夹子的安装操作。另外,夹子在外观上不出现。
图1是装有本发明的尾罩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装有本发明的尾罩的摩托车的俯视图,
图3是车架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车架上的车身后侧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5是将尾罩放大表示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车身左侧的侧罩的图,
图7是表示车身左侧的车身罩在车身后侧的端部从车身右侧看到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顶罩的俯视图,
图9是顶罩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侧罩与顶罩的连结部分的剖面图,
图11是尾罩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将尾罩上的向车架上的安装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以下,按照图1~图12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摩托车用尾罩的一个实施例。
图1是装有本发明的尾罩的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是该摩托车的俯视图,图3是车架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车架上的车身后侧的端部的立体图,图5是将尾罩放大表示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车身左侧的侧罩的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图7是表示由车身右侧看到的车身左侧的车身罩上的车身后侧的端部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是顶罩的俯视图,图9是顶罩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侧罩与顶罩的连结部分的剖面图,(a)是图7中的A-A剖面图,(b)是图7中的B-B剖面图,(c)是图7中的C-C剖面图,(d)是图7中的D-D剖面图。再者,图9只是表示车身左侧。图11是尾罩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表示尾罩上的向车架上的安装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12也是只表示车身左侧。
在上述图中,标记1表示该实施例的摩托车。该摩托车1采取用尾罩覆盖存在于车座2的车身后侧与后轮3之间的零件。在图1与图2中,标记5表示前轮,6是前叉,7是转向车把,8是燃料箱,9是发动机。
前述车座2是同乘者用乘坐部,比驾驶者用乘坐部高地形成,支持在图3中以标记11表示的车架上。该车架11的构成包括:头管12、由该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的主管13、由前述头管12靠近发动机9在车身前方向后下方延伸的下管14、焊接在前述主管13下端部的后臂托架15、由前述主管13的中途向车身后方延伸的车座轨16、连结该车座轨16的中途与前述后臂托架15的后拉杆17等。车座2支持在前述车座轨16上。再者,连结前述后拉杆17的中途与前述后臂托架15的以标记18表示的是放脚架用撑杆,用以安装同乘者用的放脚架19(参照图1)。
前述头管12、主管13与下管14各自以1根管形成,后臂托架15、车座轨16与后拉杆17各自在车宽方向成对地形成。前述前叉6转动自如地支持于头管12上,发动机9安装于下管14与后臂托架15上。
在图1中以标记20表示的后臂摆动自如地通过枢轴(图中未示出)支承在前述后臂托架15上。前述后轮3回转自如地支承在该后臂20的后端部。在后臂20与车架11的后部加强构件21(参照图3)之间夹装后缓冲装置22。
该车架11的车座轨16如图3与图4所示,支承车座2所用的剖面为门型的横向构件23~25横架于3处。这些横向构件之中最位于车身前侧的第1横向构件23,在其车宽方向的两端部突出设置托架26,用以固定后述的尾罩4的侧罩,位于中间的第2横向构件24设置凸部24a,用以对图4中以标记27表示的挡泥板进行止动。在最位于车身后侧的第3横向构件25的上端部设置门状的结合片25a,用以使车座2的图中未示出的凸部卡入,并且在该横向构件25的车体后侧的端部设置凸缘29,用以安装图4中以标记28表示的后挡泥板。另外,该第3横向构件25采取在车宽方向的两侧部安装靠背的支持板31的构造,该靠背在图1、图2与图5中以标记30表示。
前述挡泥板27使图4中以标记27a表示的上端部的结合块从车身后侧卡入第2横向构件24的凸部24a内,同时将车身前侧的端部的连结块27b用螺钉固定在挡泥板用托架32(参照图3)上,该挡泥板用托架32设置在车架11的后拉杆17上,架设在一对后拉杆17之间。
前述后挡泥板28是将车身前侧的端部的安装用凸缘28a、尾灯安装部28b与除泥部分28c利用合成树脂整体形成,将前述凸缘28a与第3横向构件25的凸缘29对接并用螺栓固定。在图4中安装在后挡泥板28上的以标记33表示的是尾灯,标记34是转向信号灯。
安装在该摩托车1上的尾罩4如图1与图2所示,具有在车座2的下方的车宽方向两侧向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侧罩35、在车座2的后方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顶罩36。该尾罩4,通过将顶罩36连结在二个侧罩35、35的车身后侧而组装成由上方看成为向车身的前方开放的字状,在这样地组装成的状态下安装在车架11上。
关于侧罩35,其车身左侧的一个与车身右侧的一个相对于车身的车宽方向的中心对称地形成,如图6所示,在车身前侧的端部形成安装座37,该安装座37是安装在前述第1横向构件23的托架26上;同时如图7所示,在车身后侧的上部形成凸缘38与结合凹39,用于连结顶罩36。再者,在图7中,在比凸缘38位于车身前侧(图7中的右侧)处,形成凸缘41,用于连结后述的盖板40(参照图11)。
侧罩35的后端部的前述凸缘38如图10(a)所示,由平板38a与凸条38b形成剖面L字状,该平板38a是在上下方向向背面侧延伸,该凸条38b是由该平板38a的下端向车身内侧突出。前述平板38a与形成于顶罩36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部的向背面侧延伸的凸缘42(参照图8、图9与图11)相对向地形成。加外,在该平板38a上形成通孔44,用于使突出设置于顶罩36的凸缘42上的定位用突起43嵌入。
侧罩35的后端部的前述结合凹部39如图10(c)所示,采取突出设置于顶罩36的后端部的结合片45与其进行结合的构造。
侧罩35与顶罩36的连结如下进行:将顶罩36的前述凸缘42放置在侧罩35一侧上的凸缘38的凸条38b上,与此同时使其与平板38a对接,并如图10(d)所示,利用夹子将两凸缘38、42进行夹持。该夹子46是用金属的弹簧材料形成剖面字状,如图7与图11所示,由下方安装于前述凸缘38、42的车身前侧与车身后侧的2处。
前述顶罩36如图8与图9所示,在其车身前侧的端部并在车宽方向的两侧形成安装板47,该安装板47是用于将前述顶罩36安装在车架11的前述第3横向构件25上。另外,比该安装板47位于车身后侧并在车宽方向的两侧形成缺口48,用于将前述靠背的支持板31插入。关于该尾罩4,是把前述支持板31的安装部分也覆盖地形成,向车架11上的安装如下进行:将支持板31固定在第3横向构件25上之后,使其由后方向前方平行移动而靠在车身的后部。
前述支持板31如图2与图4所示,相对于固定在第3横向构件上的下端部,上端部偏向车身内侧地形成。前述缺口48,为了能将该支持板32的下端部插入,其开口宽度要比支持板32的下端部宽地形成。在图11中,位于顶罩36的上方以标记40表示的盖板,用于从上方覆盖封闭前述缺口48的边缘与支持板31之间的空隙。
前述盖板40,在车宽方向成对地,并且车身左侧的与车身右侧的相对于车身的车宽方向的中心对称地形成2个,将安装板49、第1止动片51与第2止动片53整体地形成,该安装板49重叠在顶罩36的前述安装板47上;该第1止动片51插入侧罩35的前述凸缘41上所形成的结合孔50(参照图7与图11)内;该第2止动片53插入顶罩36上的前述缺口部分的凸缘48a上所形成的结合孔52(参照图8、图9与图11)内。关于该第1与第2止动片51、53,是在插入结合孔50、52内的状态下,通过使盖板40向车身后侧移动,而与凸缘41、48a进行结合。为此,如图12所示,在先端部各自形成爪51a、53a。
这样构成的尾罩4,是将二个侧罩35、35与顶罩36利用前述夹子46进行连结,从上方看,组装字状,在该组装状态下安装到车架11上。在安装尾罩4以前,要将由尾罩4覆盖的零件预先安装在车架11上。就是说,如图4所示,将挡泥板27、后挡泥板28与靠背30的支持板31分别安装在车架11上。
为了将尾罩4安装在车架11上,首先,将侧罩35的前端部的安装座37重叠在第1横向构件23的托架26上,如图12所示那样利用安装螺栓54进行固定。这时,将靠背30的支持板31由前侧插入顶罩36的缺口48内,将顶罩36的安装板47重叠在第3横向构件25上。
然后,将盖板40由上方重叠在顶罩36上,将该盖板40的第1与第2止动片51、53插入侧罩35与顶罩36的结合孔50、52内,使该盖板40向车身后侧移动而使第1与第2止动片51、53成为止动状态。在盖板40上形成安装板49的位置应设定成,在该止动状态下安装板49重叠在顶罩36的安装板47上。
这样安装好盖板40之后,如图12所示那样用安装螺栓55将顶罩36与盖板40的安装板47、49固定在第3横向构件25上,这样,即能将尾罩4固定在车架11上。在将尾罩4如上述那样固定在车架11上之后,将侧罩35的下端部在车身前侧与车身后侧连结在挡泥板27上。侧罩35的下端部如图11所示那样形成向车身内侧延伸的凸缘状,以便由车身外侧与下方覆盖图4所示的挡泥板27的侧部凸缘27c。
将前述侧部凸缘27c重叠在该凸缘部分上,利用图中未示出的连结用螺栓将这两者的车身前侧与车身后侧进行紧固。紧固车身后侧的连结用螺栓由下方插入图11中以标记56表示的侧罩35的通孔、图4中以标记57表示的挡泥板27的通孔、在后挡泥板前端部的连结板28d上钻出的通孔58内,将前述三者紧固。由于采取这一构造,能通过挡泥板27与后挡泥板28将侧罩35的车身后侧的下端部连结在车架11上。
将尾罩4安装在车架11上之后,将在图1、图2与图5中以标记61表示的装饰物粘贴在侧罩35的上部,用此装饰物61从侧方覆盖将侧罩35的前端部安装在车架11上所用的安装螺栓54,以便使其不外露。由于前述安装螺栓54被车座2由上方覆盖,从上方不能看见。
因此,由于该尾罩4能用夹子46将三个零件(侧罩35与顶罩36)互相连结起来进行组装,与前述以螺钉进行连结的情形相比,操作简单。另外,能将侧罩35与顶罩36单个地进行成形,因此使它们成形所用的模具能使用简单的构造。
另外,由于前述夹子46不外露,即使是生锈也无损于外观。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将二个侧罩与顶罩互相连结起来进行组装的操作,只是单纯的夹子的安装操作,因此与前述用螺钉进行连结的情形相比,尾罩的组装简便。另外,能将侧罩与顶罩单个地成型,能使用单纯构造的成形用模具,因此不会提高成本。再者,由于夹子不外露,即使生锈也无损于外观。
因此,能提供既不提高制造成本又能简便地进行组装同时外观良好的摩托车用尾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