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形状, 筒状收容部从熔敷部朝向注排口侧, 其截面从圆形变化形状为椭圆形, 并与进入的 袋状收容部的截面形状相对应, 因此, 在袋状收容部不会产生皱纹等而紧贴在筒状收容部 的内表面上, 且能够效率良好地注排收容物。 另外, 筒状收容部中与袋状收容部的熔敷部分构成为圆形, 因此, 在收容物的吸引 时也不会产生压溃等, 进而筒状收容部其基本形状为从截面圆形变化为截面椭圆形的结 构, 且内表面整体构成为弯曲面, 因此, 在收容物的吸引时难以残留收容物。
另外,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 收容体包括 : 树脂成型而成的圆筒状的圆筒收容部, 其在一端侧的中央区域具有能够吸引收容物的注排口 ; 由薄膜片形成呈非独立体的袋状的 袋状收容部, 其沿着所述圆筒收容部的另一端侧的圆形开口熔敷, 在通过所述注排口的吸 引时进入所述圆筒收容部内且能够紧贴在该筒状收容部的内表面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袋 状收容部具有在相对于所述圆筒收容部的长度方向的收容长度的 90%~ 110%的范围内 的长度, 并将与熔敷部相反的端部侧的拐角部切除。
上述结构的收容体为相对于具有注排口的树脂成型而成的圆筒收容部而将形成 为呈非独立体的袋状的袋状收容部沿着圆筒收容部的另一端侧的圆形开口熔敷的结构, 因 此, 结构变得简单, 且能够容易制造, 成本得以降低。另外, 收容体其基本部分为圆筒形状, 故在收容物的吸引时, 难以残留收容物, 且对袋状收容部在非独立体将与熔敷部相反的端 部侧的拐角部切除, 故难以残留收容物。 进而, 袋状收容部构成为相对于圆筒收容部的长度 方向的收容长度在 90%~ 110%的范围内的长度, 因此, 在吸引时向圆筒收容部的内部翻 转而拉入时, 其底缘区域能够位于注排口部分的附近, 由此, 能够有效地注排收容物。
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如下所述。其中的一部分是显而易见的, 或者可以通过实施 本发明来得出。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可通过以下特别指出的方式和组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说明本发明的部分构成的本发明的附图阐明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并与上述 大致描述和下面的具体描述一起, 足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体的立体图。
图 2A 是收容体的主视图。
图 2B 是收容体的侧视图。
图 3A 是沿着图 2A 的 A-A 线的剖视图。
图 3B 是沿着图 2B 的 B-B 线的剖视图。
图 3C 是沿着图 2B 的 C-C 线的剖视图。
图 4 是表示袋状收容部 ( 非独立体 ) 的结构的图, 且是表示未切除端部侧的拐角 部的结构的图。
图 5A-C 是表示图 1 所示的袋状收容部的结构的图, 且是表示端部侧的拐角部的缺 欠部的结构例的图。
图 6A-F 是依次表示在图 1 所示的收容体中收容高粘性的收容物, 并从注排口吸引 时的袋状收容部的变形的图。
图 7A 是被安装于注排口的闭塞防止构件的立体图。
图 7B 是被安装于注排口的闭塞防止构件的主视图。
图 7C 是被安装于注排口的闭塞防止构件的俯视图。
图 8 是表示在注排口部分安装了图 7 所示的闭塞防止构件的状态的图。
图 9A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体的立体图。
图 9B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体的主视图。
图 10A 是表示图 9A、 9B 所示的圆筒收容部的结构的图。
图 10B、 10C 是表示圆筒收容部的变形例的图。
图 11A 是表示未切除端部侧的拐角部的袋状收容部的结构的图。
图 12A-C 是表示图 9A、 9B 所示的袋状收容部的结构的图, 且是表示端部侧的拐角 部的切除状态的例的图。
图 13A-F 是依次表示在图 9A、 9B 所示的收容体中收容高粘性的收容物, 并从注排 口吸引时的袋状收容部的变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 1 ~图 3 所示,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体 1 具有 : 筒状收容部 2, 其收容油墨等高粘性的流动物 ( 称之为 “收容物” ), 且如后所述其截面形状从圆形 ( 熔敷 部侧 ) 向椭圆形 ( 注排口侧 ) 变化 ; 袋状收容部 3, 其沿着该筒状收容部 2 的下方的圆形开 口被熔敷。 在上述筒状收容部 2 中, 在一端侧的中心轴上形成有能够吸引收容物的注排口 2a。 在本实施方式中, 注排口 2a 由带有螺纹的口拴构成, 通过装卸未图示的盖 ( 密封构件 ) 能够密封、 注排收容物。即, 在实际使用收容体 1 时, 在卸除密封构件的状态下装填在外部 装置的规定部位, 且通过泵等吸引机构注排收容物。而且, 所述注排口 2a 不仅可将收容物 注排, 也可兼具作为充填收容物的注入口的功能。 另外, 注排口也可以是相对于密封构件插 入注排针而吸引收容物的结构。
上述筒状收容部 2 例如可由聚乙烯、 聚苯乙烯、 聚丙烯、 聚氯乙烯等塑料材料一体 成型 ( 吹塑成型、 注射成型等 ) 而成, 可由低成本能够制造的生产方法及原材料而构成。另 外, 关于其壁厚, 为即使在吸引时袋状收容部 3 向内部翻转而被拉入, 也维持其形状的程度 ( 例如, 0.8mm ~ 2.0mm 左右 ) 即可。
另外, 关于其外形形状, 从与袋状收容部 3 的熔敷部 2d 朝向注排口 2a 一侧, 其截 面形状从圆形变化为椭圆形。 其原因在于, 在为注排收容物而吸引注排口部分时, 与进入筒 状收容部 2 内的袋状收容部 3 的截面形状相对应。即, 如后所述, 袋状收容部 3 构成为容易 制造的非独立体 ( 侧部及底部三者熔敷的状态 ), 故当沿着筒状收容部 2 的圆形开口熔敷 时, 其截面形状在熔敷部 2d 为圆形, 但随着从熔敷部离开, 其截面变化为椭圆形。
由此, 在向筒状收容部 2 内翻转而进入时, 在袋状收容部 3 不会产生皱纹等而紧贴 在筒状收容部的内表面上, 而可从注排口 2a 效率良好地注排收容物。在这种情况下, 关于 形状的变化并没有特别的限定, 相比于从圆形向椭圆形急剧地变化, 优选连续且平缓地形 状变化。即, 优选在两者之间不形成较大的阶梯差的结构。
另外, 关于筒状收容部 2 的形状也没有特别的限定, 不过, 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图 1 及图 2 所示, 为了能够有效地注排收容物, 形成有从圆周状的侧壁的上端侧朝向位于中心 轴上的注排口 2a 而逐渐缩径的弯曲部 2b。并且, 优选在该弯曲部 2b 的内表面以朝向注排
口 2a 延伸的方式形成放射状突部 2c。该放射状突部 2c 在吸引时构成流路引导件, 以使收 容物能够有效地朝向注排口 2a 移动, 且放射状突部 2c 在成型时能够一体形成。在这种情 况下, 放射状突部 2c 的具体延伸长度、 间隔、 高度可根据筒状收容部 2 的大小、 收容物的种 类 ( 粘性 ) 等适当变形。
而且, 形成于上述筒状收容部的弯曲部 2b 与形成于袋状收容部 3 的后述的缺欠部 相对应即可, 能够适当地变形。即, 在受到吸引作用时, 只要构成为收容物能够均等地朝向 注排口移动, 则其形状能够适当地进行变形。
在上述筒状收容部 2 熔敷袋状收容部 3 的开口端部。 在这种情况下, 筒状收容部 2 至少圆形开口在规定的长度 L 内形成为相同直径, 袋状收容部 3 被熔敷在筒状收容部 2 的 构成相同直径的区域 ( 规定的长度 L 的范围内, 在该范围内构成熔敷部 2d) 的外周面上。
具体而言, 熔敷部 2d 例如为 5mm ~ 15mm 左右即可, 在其上覆盖袋状收容部 3 的开 口区域后, 通过加热杆等进行热熔敷, 能够将袋状收容部 3 容易地熔敷于筒状收容部 2。
另外, 在筒状收容部 2 中, 在熔敷袋状收容部的区域形成有以 180 度间隔朝向外侧 突出的一对突起 2e。通过形成这样一对突起 2e, 如上所述, 通过加热杆熔敷袋状收容部 3, 能够使密封状态稳定化。 上述袋状收容部 3 构成为将聚乙烯、 聚丙烯等具有柔软性的薄膜状的膜 ( 厚度为 0.05mm ~ 0.15mm 左右的薄膜片, 例如采用聚乙烯作为密封部层的层叠膜 ) 的周围熔敷了的 袋状, 为了实现低成本化, 例如可构成为重叠 2 张薄膜状的膜并将周围熔敷了的三方密封 袋。
在此, 参考图 4 及图 5 对袋状收容部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袋状收容部 3 以相对于筒状收容部 2 的圆形开口部分的外周面 ( 熔敷 部 2d) 能够熔敷的方式形成一端开口且另一端未形成有呈平面的底部的结构 ( 非独立体结 构 )( 以虚线表示熔敷区域 3A)。另外, 本实施方式的袋状收容部 3 构成与熔敷部 2d 相反的 端部侧的角部被切除的结构。具体而言, 侧面的形状并不是图 4 所示的矩形, 而是如图 5A 所示, 与筒状收容部 2 的弯曲部 2b 相对应, 通过呈弯曲状切除端部侧的角部 ( 形成缺欠部 3d), 而在图 4 所示的收容内部的底缘 3a 与横缘 3b 之间不生成大致 90 度以下的角部 P。
而且, 如图 5B 及 5C 所示, 关于收容内部的底缘 3a 与横缘 3b 之间的缺口的形态并 没有特别限定, 如图 5B 所示, 也可以使底缘 3a 变长地而直线状切除, 如图 5C 所示, 也可以 使底缘 3a 变短地切除。
在这种情况下, 优选关于缺欠部 ( 构成缺欠部的边缘形状 )3d 的形状形成为沿着 形成在上述筒状收容部 2 的弯曲部 2b 的形状。具体而言, 图 5B 所示的形状优选与图 2 所 示的弯曲部作为比较平缓的平面的筒状收容部相对应, 图 5C 所示的形状优选与相对于图 2 所示的结构而言弯曲部 2b 作为沿着较长的长度方向更长的面的筒状收容部相对应。
这样, 通过形成缺欠部, 能够降低收容物残留在角部的可能性。
另外, 优选所述袋状收容部 3 的内容量设定为与筒状收容部 2 的内容量相同 ( 包 括大致相同 )。 由此, 在袋状收容部 3 从注排口 2a 部分受到吸引的情况下, 当伴随收容物的 流出向筒状收容部 2 的内部空间翻转而被拉入的同时, 袋状收容部 3 的内表面与筒状收容 部 2 的内表面紧贴时, 通过 设定上述的内容量, 使袋状收容部的底缘 3a 位于注排口 2a 的 收容部侧的开口 2A 附近, 能够有效且没有浪费地注排收容物。
即, 若袋状收容部 3 的内容量比筒状收容部 2 大, 则袋状收容部 3 伴随收容物的流 出发生翻转同时向筒状收容部 2 的内部空间翻转而被拉入时, 袋状收容部的底缘 3a 折曲等 阻塞注排口 2a 的收容部侧的开口 2A 的倾向变强, 由此, 吸引力无法发生作用, 无法吸光存 在于注排口 2a 的收容部侧的开口 2A 附近的收容物而残留的可能性变高。另一方面, 若袋 状收容部 3 的内容量比筒状收容部 2 少, 则袋状收容部 3 伴随收容物的流出发生翻转同时 向筒状收容部 2 的内部空间翻转而被拉入时, 袋状收容部的底缘 3a 与注排口 2a 的收容部 侧的开口 2A 的距离远离, 由此, 当因吸引而内压下降时, 相对于存在于底缘 3a 的区域的收 容物没有施加充分的吸引力, 故保持该状态而残留的可能性升高。
接着, 参考图 6A ~图 6F 说明在图 1 及图 2 所示的结构的收容体中收容粘性高的 收容物 ( 市售的蛋黄酱 ) 并施加一定的吸引力而将该收容物注排的结果进行说明。
首先, 在筒状收容部 2 及袋状收容部 3 中收容有收容物的状态下 ( 参考图 6A), 当 相对于注排口 2a 附加吸引而将收容物注排时, 袋状收容部 3 产生纵纹的同时逐渐萎缩, 底 缘 3a 朝向筒状收容部 2 的圆形开口 ( 熔敷部 2d 的区域 ) 上升 ( 参考图 6B 及图 6C)。当 进一步吸引时, 伴随收容物的流出, 收容内部的底缘 3a 通过筒状收容部 2 的圆形开口 ( 熔 敷部 2d 的区域 ) 而上升, 袋状收容部 3 向筒状收容部 2 的内部空间翻转而被拉入 ( 参考图 6D 及图 6E)。然后, 当进一步吸引时, 袋状收容部 3 的内表面与筒状收容部 2 的内表面紧贴 ( 参考图 6F), 收容物集中在注排口 2a 的收容部侧开口区域。 而且, 如图 6F 所示, 当袋状收容部 3 向筒状收容部 2 的内部空间翻转而被拉入时, 袋状收容部 3 的内表面紧贴在筒状收容部 2 的内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 筒状收容部 2 从 熔敷部朝向注排口侧, 其截面形状从圆形变化为椭圆形, 且与进入的袋状收容部 3 的截面 形状相对应, 因此, 在袋状收容部 3 上不会产生皱纹等而容易紧贴在筒状收容部 2 的内表面 上, 从而能够效率良好地注排收容物。另外, 在筒状收容部 2 中圆形开口在规定 的长度 L 内形成为相同直径, 在该范围内熔敷袋状收容部 2, 因此, 在熔敷部区域袋状收容部 3 翻转 而进入时, 防止在该部分产生皱纹等, 而能够降低残存收容物的可能性。
另外, 筒状收容部 2 中与袋状收容部 3 的熔敷部分构成为圆形, 因此, 在收容物的 吸引时不会产生压溃等, 进而筒状收容部其基本形状从截面圆形变化为截面椭圆形, 且内 表面整体构成为弯曲面, 故在收容物的吸引时难以残留收容物。
另外, 筒状收容部 2 的内表面为弯曲面而不存在角部, 故袋状收容部 3 变得难以以 产生皱纹的状态来紧贴, 而能够尽可能地吸出 ( 压出 ) 收容物。另外, 当袋状收容部 3 的内 表面与筒状收容部 2 的内表面紧贴时, 吸引力相对于袋状收容部 3 不发生作用, 但形成朝向 注排口 2a 侧逐渐缩径的弯曲形状, 故即使吸引力降低, 也能够尽可能地注排收容物。
另外, 如上所述, 在弯曲部 2b 的内表面形成朝向注排口 2a 延伸的放射状突部 2c, 因此, 容易确保朝向注排口 2a 的流路, 而能够有效地注排收容物。
进而, 通过将袋状收容部 3 的内容量设定为筒状收容部 2 相同, 如图 6F 所示, 能够 使底缘 3a 区域位于注排口部分的附近, 由此, 即使因吸引而内压下降, 也能够有效地注排 收容物。尤其是, 袋状收容部 3 作为非独立体将端部侧的角部切除而构成在底缘部不存在 形成锐角的角部, 且将缺欠部的边缘形状形成为沿着筒状收容部 2 的弯曲部, 因此, 能够不 会残留地将收容物有效地注排。
而且, 实际上在图 1 及图 2 所示的结构的收容体中实施吸引试验时, 可得到这样的
结果 : 能够将上述收容物的残留量设定在 2.0%以下, 而能够有效地注排收容物。
并且, 上述收容体 1 是相对于具有注排口 2a 的树脂成型而成的筒状收容部 2 将形 成呈非独立体的袋状的袋状收容部 3 沿着筒状收容部 2 的另一端侧的圆形开口熔敷的结 构, 因此, 结构简单且能够容易制造, 而可获得成本降低及易于再利用等的结构。
图 7 示出了被安装于上述收容体 1 的注排口部分的闭塞防止构件, 图 7A 是立体 图、 图 7B 是主视图, 图 7C 是俯视图。在收容体 1 中, 通过将 例如图 7A-C 所示的闭塞防止 构件 20 安装于图 8 所示的注排口部分, 能够有效地将收容物注排。
上述闭塞防止构件 20 由树脂等一体成型, 具有被插入注排口 2a 中的筒部 21、 在被 插入注排口时与注排口 2a 的圆周缘 2a′抵接以不落入内部的凸缘 22, 且构成为相对于注 排口 2a 能够装卸。
上述筒部 21 具有与注排口 2a 的轴向长度大致相同的轴长, 且构成为其前端位于 注排口 2a 的收容部侧的开口 2A 的位置。并且, 在筒部 21 的端面形成有隔有规定间隔的多 个 ( 本实施方式中为大致 90°间隔、 四处 ) 缺口槽 21a。
在吸引时, 在最终袋状收容部 3 的内表面紧贴于筒状收容部 2 的内表面且吸引力 对袋状收容部 3 不发生作用的阶段, 如图 8 所示, 这样的缺口槽 21a 具有将残留在袋状收容 部 3 的底缘 3a 附近 ( 开口 2A 附近 ) 的收容物经由缺口槽 21a 容易注排的功能。即, 在袋 状收容部 3 的内表面与筒状收容部 2 的内表面紧贴之前, 收容物通过筒部 21 被注排, 但当 收容物的残量最终减少时, 在其附近存在的残留物经由移动路径较细的缺口槽 21a 而容易 注排, 从而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收容物的残留量。
通过设置上述的这种闭塞防止构件 20, 能够进一步减少最终收容物的残留率。
而且, 关于上述的这种闭塞防止构件 20 如图所示, 可以构成相对于注排口 2a 能够 装卸, 也可以预先一体形成在注排口部分上。另外, 筒部 21 的长度、 壁厚、 缺口槽 21a 的形 成个数等可适当地进行变形。
图 9 及图 10 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体。如图所示, 本实施方 式的收容体 101 收容有油墨等高粘性的流动物 ( 称之为 “收容物” ), 其具有 : 截面构成为圆 形的圆筒形状的圆筒收容部 102 ; 沿着该圆筒收容部 102 的下方的圆形开口被熔敷的袋状 收容部 103。 上述收容体 101 在长度方向上其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 并不是如上述第一实施 方式所示使截面形状变化。
在上述圆筒收容部 102 中, 在一端侧的中心轴上形成有能够吸引收容物的注排口 102a, 在该注排口 102a 安装有盖等密封构件 ( 未图示 ), 而可密封收容物。并且, 在实际使 用时, 在卸除密封构件的状态下装填在外部 装置的规定部位, 且通过泵等吸引机构注排收 容物。在这种情况下, 也可以构成将注排针插入密封构件中而可吸引收容物的结构。
上述圆筒收容部 102 例如可由聚乙烯、 聚苯乙烯、 聚丙烯等塑料材料一体成型 ( 树 脂成型 ) 而成, 关于其壁厚, 为在吸引时即使袋状收容部 103 向内部翻转而被拉入, 也维持 其圆筒形状的程度 ( 例如, 0.3mm ~ 1.8mm 左右 )。
另外, 关于外形形状 ( 直径的大小、 长度方向的大小等 ) 没有特别的限定, 不过, 在 本实施方式中, 如图 9 及图 10A 所示, 形成有从圆周状的侧壁的上端侧朝向位于中心轴上的 注排口 102a 而逐渐呈漏斗状缩径的弯曲部 102b。并且, 优选在该弯曲部 102b 的内表面以 朝向注排口 102a 延伸的方式形成放射状突部 102c。 该放射状突部 102c 在吸引时构成流路引导件, 以使收容物能够有效地朝向注排口 102a 移动, 且该放射状突部 102c 在成型时能够 一体形成。在这种情况下, 放射状突部 102c 的具体延伸长度、 间隔、 高度可根据圆筒收容部 102 的大小、 收容物的种类 ( 粘性 ) 等适当变形。
而且, 关于形成于上述圆筒收容部的弯曲部 102b 如图 10B 所示, 也可以从圆周状 的侧壁以平缓的平面 102b′向注排口 102a 转移, 也可以不形成弯曲部而图 10C 所示, 从侧 壁以平坦面 102b″ ( 大致直角的平面 ) 向注排口 102a 转移。即, 在受到吸引作用时, 只要 构成为收容物能够均等地朝向注排口移动, 则其形状能够适当地进行变形, 进而构成为相 对于图 10A 的弯曲面更急的锥状的弯曲面。
如图 10A 所示, 在上述圆筒收容部 102 的下端侧形成有熔敷部 102d, 以易于熔敷 袋状收容部 103 的开口端部。该熔敷部 102d 例如如图所示, 在长度方向上具有规定长度 L2(5mm ~ 15mm 左右 )。而且, 也可以相对于圆筒收容部 102 的圆筒部通过小径的圆周面构 成。由此, 在该部分上覆盖袋状收容部 103 的开口区域后, 通过加热杆等进行热熔敷, 能够 相对于圆筒收容部 102 容易地进行熔敷袋状收容部 103。
上述袋状收容部 103 构成为将聚乙烯、 聚丙烯等具有柔软性的薄膜状的膜 ( 厚度 为 0.05mm ~ 0.15mm 左右的薄膜片 ) 的周围熔敷了的袋状, 例如可构成为重叠 2 张膜并将 周围熔敷了的三方密封袋, 或折曲 1 张膜并将 侧面与底面熔敷了的二方密封袋。或者也可 以构成为管状的袋。 在此, 参考图 11 及图 12 对袋状收容部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袋状收容部以相对于圆筒收容部 102 的圆形开口 ( 熔敷部 102d) 能够熔 敷的方式形成一端开口且另一端未形成有呈平面的底部的结构 ( 将这样的结构称之为 “非 独立体结构” )( 以虚线表示熔敷区域 )。 另外, 本实施方式的袋状收容部构成与熔敷部 102d 相反的端部侧的角部被切除的结构。具体而言, 侧面的形状并不是图 11 所示的矩形, 而是 例如如图 12A 所示, 通过切除端部侧的角部, 而在图 11 所示的收容内部的底缘 103a 与横缘 103b 之间不生成大致 90 度以下的角部 P。
而且, 如图 12B 及 12C 所示, 关于收容内部的底缘 103a 与横缘 103b 之间的缺欠的 形态并没有特别限定, 如图 12B 所示, 也可以使底缘 103a 与图 12A 所示的相比变短地切除, 如图 12C 所示, 也可以使底缘 103a 变长地切除。
在这种情况下, 优选关于缺欠部分的形状即形成缺欠部的边缘形状 103d 形成为 沿着形成在上述圆筒收容部 102 的弯曲部 102b 的形状。具体而言, 图 12B 所示的形状优选 与图 12A 所示的弯曲部构成比较平缓的面的圆筒收容部相对应, 图 12B 所示的形状优选与 相对于图 12A 所示的结构而言弯曲部 102b 构成沿着较长的长度方向更长的面的圆筒收容 部相对应。另外, 图 12C 所示的形状优选与图 12B 所示的弯曲部构成更为平缓的面的圆筒 收容部相对应。
另外, 关于上述袋状收容部 103 的长度 L1( 参考图 9B), 构成为相对于圆筒收容部 102 的长度方向的收容长度 L 在 90%到 110%的范围内的长度。由此, 在从注排口 102a 部 分受到吸引时, 袋状收容部 103 伴随收容物的流出向圆筒收容部 102 的内部空间翻转而被 拉入的同时, 袋状收容部 103 的内表面与圆筒收容部 102 的内表面紧贴, 不过, 通过设定在 上述范围内的长度, 能够使收容内部的底缘 103a 位于注排口 102a 的收容部侧的开口 102A 附近, 从而能够有效且没有浪费地将收容物注排。
即, 若袋状收容部 103 的长度 L1 相对于圆筒收容部 102 的长度方向的收容长度 L 超出 110%, 则伴随收容物的流出, 袋状收容部 103 翻转的同时, 向圆筒收容部 102 的内部空 间翻转而被拉入时, 收容内部的底缘 103a 折曲等阻塞注排口 102a 的收容部侧的开口 102A 的倾向变强, 由此, 吸引力无法发生作用, 无法吸光存在于注排口 102a 的收容部侧的开口 102A 附近的收容物而残留的可能性变高。另一方面, 若袋状收容部 103 的长度 L1 相对于 圆筒收容部 102 的长度方向的收容长度 L 小于 90%, 则袋状收容部 3 伴随收容物的流出发 生翻转同时向圆筒收容部 102 的内部空间翻转而被拉入时, 收容内部的底缘 103a 与注排口 102a 的收容部侧的开口 102A 的距离远离, 由此, 当因吸引而内压下降时, 相对于存在于底 缘 103a 的区域的收容物没有施加充分的吸引力, 故保持该状态而残留的可能性升高。
接着, 参考图 13A ~图 13F 说明在图 10A 所示结构的圆筒收容部 102 上熔敷图 12A 所示的袋状收容部 103 而构成收容体, 在该收容体中收容粘性高的收容物 ( 市售的蛋黄酱 ) 并附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将该收容物注排的结果进行说明。
首先, 在圆筒收容部 102 及袋状收容部 103 中收容有收容物的状态下 ( 参考图 13A), 当相对于注排口 102a 施加吸引而将收容物注排时, 如上所述, 袋状收容部 103 产生纵 纹的同时逐渐萎缩, 底缘 103a 朝向圆筒收容部 102 的圆形开口 ( 熔敷部 102d 的区域 ) 上 升 ( 参考图 13B 及图 13C)。当进一步吸引时, 伴随收容物的流出, 收容内部的底缘 103a 通 过圆筒收容部 102 的圆形开口 ( 熔敷部 102d 的区域 ) 而上升, 袋状收容部 103 向圆筒收容 部 102 的内部空间翻转而被拉入 ( 参考图 13D 及图 13E)。然后, 当进一步吸引时, 袋状收容 部 103 的内表面与圆筒收容部 102 的内表面紧贴 ( 参考图 13F), 收容物集中在注排口 102a 的收容部侧开口区域。
而且, 如图 13F 所示, 当袋状收容部 103 向圆筒收容部 102 的内部空间翻转而被拉 入时, 袋状收容部 103 的内表面紧贴在圆筒收容部 102 的内表面上, 但圆筒收容部 102 的内 表面为弯曲面而不存在角部, 故袋状收容部 103 变得难以以产生皱纹的状态来紧贴, 而能 够尽可能地吸出 ( 压出 ) 收容物。另外, 当袋状收容部 103 的内表面与圆筒收容部 102 的 内表面紧贴时, 吸引力相对于袋状收容部 103 不发生作用, 但形成朝向注排口 102a 侧逐渐 呈漏斗状缩径的弯曲形状, 故即使吸引力降低, 也能够尽可能地注排收容物。
在这种情况下, 如上所述, 在弯曲部 102b 的内表面形成朝向注排口 102a 延伸的放 射状突部 102c, 因此, 容易确保朝向注排口 102a 的流路, 而能够有效地注排收容物。
进而, 袋状收容部 103 由薄膜片构成, 故往往也局部发生伸缩, 但通过将其长度 L1 设定在相对于圆筒收容部 102 的长度方向的收容长度 L 的 90%到 110%, 如图 13F 所示, 能 够使底缘 103a 区域位于注排口部分的附近, 由此, 即使因吸引而内压下降, 也能够有效地 注排收容物。尤其是, 袋状收容部 103 作为非独立体将端部侧的角部切除而构成在底缘部 不存在形成锐角的角部, 且将缺欠部的边缘形状形成为沿着圆筒收容部 102 的弯曲部, 因 此, 能够不会残留地将收容物有效地注排。
而且, 实际上对图 12A 所示结构的袋状收容部和图 11 所示的未切除端部侧的拐角 部的结构在同一条件下实施了吸引试验时, 可获得这样的结果 : 在图 11 所示结构的袋状收 容部 103 中, 相对于原始的填充重量残留有 5.70%的收容物, 在图 12A 所示的结构 ( 切除了 角部的结构 ) 中, 仅残留有 3.07%的收容物, 而能够有效地注排收容物。
并且, 上述收容体 101 是相对于具有注排口 102a 的树脂成型而成的圆筒收容部102 将形成呈非独立体的袋状的袋状收容部 103 沿着圆筒收容部 102 的另一端侧的圆形 开口熔敷的结构, 因此, 结构简单且能够容易制造, 而可获得成本降低及易于再利用等的结 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收容体 101, 其截面形状并不沿着长度方向变化, 但也可以如上述 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变化形状。
以上,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也 可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
例如, 筒状收容部 2 的大小、 侧面到注排口 2a 的形状、 筒状收容部 2 中的注排口 2a 的结构等能够进行适当地变形。另外, 在袋状收容部 3 的端部形成缺欠部的情况下, 也可以 是在其收容空间以不存在 90°以下的锐角部分的方式进行切除。由此, 也可以是呈圆弧状 切除端部, 也可以是没有呈圆弧状而以多条支线在多段上进行切除。
尽管已用具体实施方案来描述了适用于本发明的方法, 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显而易见的是, 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 作出许多变化和修改。 在所 附的权利要求书中旨在包括所有这些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内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