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妇科湿热带下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 特别是一种治疗妇科湿热带下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 法, 属药物领域。
背景技术 妇女带下量多, 色、 质、 味发生异常, 或伴全身、 局部症状者, 中医归为 “带下病” 范 畴, 西医归为 “生殖系统炎症” 。
“带下病” 中医多认为主要原因是 “湿” , 如 《傅青主女科》 云: “夫带下俱是湿症” 。 湿有内外之分, 均可导致湿热蕴结, 流注下焦。素不注意外阴、 阴道卫生, 或经行产后, 胞脉 空虚, 湿毒秽浊之邪乘虚内侵, 郁而化热, 湿热蕴结, 流注下焦, 伤及冲任, 带疾丛生。 或脾虚 湿盛, 郁久化热, 或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 ; 或情志不畅, 肝郁化火, 横克脾土, 湿热蕴结, 均 能导致湿热下注, 损及任带二脉而带下。
“生殖系统炎症” 西医认为大多由细菌、 原虫、 病毒、 真菌等感染引起, 也可由物理、 化学或生化等因素引起, 其中以细菌感染最为常见。 主要分为外阴炎、 阴道炎、 宫颈炎、 盆腔 炎等。
西医针对炎症性带下多采用抗生素、 甲硝唑等治疗, 容易产生耐药性, 且副作用 大。中医辩证施治, 分型治疗, 效果确切, 毒副作用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妇科湿热带下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该中药制 剂有活血化瘀、 清热解毒、 利湿止带之功, 对湿热蕴结所致的带下异常疗效显著。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妇科湿热带下的中药制剂, 其特征在于 : 其原料由下 述重量配比组成 :
丹参 50-300 份、 土茯苓 50-300 份、 益母草 100-600 份、 茜草 50-300 份、 山楂 50-300 份、 蒲公英 66.5-399 份、 桃仁 40-240 份、 续断 40-240 份、 败酱草 66.5-399 份、 醋香附 40-240 份、 车前草 50-300 份、 泽泻 50-300 份。
其原料优选的重量配比是 :
丹参 80-150 份、 土茯苓 80-150 份、 益母草 160-300 份、 茜草 80-150 份、 山楂 80-150 份、 蒲公英 106.4-199.5 份、 桃仁 64-120 份、 续断 64-120 份、 败酱草 106.4-199.5 份、 醋香 附 64-120 份、 车前草 80-150 份、 泽泻 80-150 份。
其原料重量配比是 :
丹参 100 份、 土茯苓 100 份、 益母草 200 份、 茜草 100 份、 山楂 100 份、 蒲公英 133 份、 桃仁 80 份、 续断 80 份、 败酱草 133 份、 醋香附 80 份、 车前草 100 份、 泽泻 100 份。
其中所述的药物丹参、 土茯苓、 益母草、 茜草、 山楂、 蒲公英、 桃仁、 续断、 败酱草、 醋 香附、 车前草、 泽泻治疗妇科湿热带下。
一种治疗妇科湿热带下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是 : 取原料药按重量配比 :
丹参 80-150 份、 土茯苓 80-150 份、 益母草 160-300 份、 茜草 80-150 份、 山楂 80-150 份、 蒲公 英 106.4-199.5 份、 桃仁 64-120 份、 续断 64-120 份、 败酱草 106.4-199.5 份、 醋香附 64-120 份、 车前草 80-150 份、 泽泻 80-150 份 ;
1) 按上述比例取丹参、 山楂、 醋香附三味药材的处方量的一半, 混合, 超微粉碎, 过 150 目筛, 细粉备用 ;
2) 按上述比例取取丹参、 山楂、 醋香附三味药材的另一半与按上述比例的益母草、 土茯苓、 茜草、 桃仁、 蒲公英、 败酱草、 续断、 泽泻、 车前草 9 味药材混合, 采用热循环低温提 取低温浓缩技术进行提取浓缩, 加水 8-12 倍量, 起始提取 1-3 小时, 然后低温循环提取浓缩 直至提取液浓缩至温度在 60℃时相对密度为 1.25-1.30 的稠膏, 备用 ;
3) 将步骤 2) 的稠膏与步骤 1) 的细粉按照等量递增法混合均匀, 85%的乙醇制粒、 干燥、 整粒, 加入硬脂酸镁进行总混, 按行业常规制成药物。
其中所述药物为片剂、 胶囊剂、 颗粒剂。
本发明的特点 :
湿性粘滞, 病程多长, 久病不愈者, 或脏腑受损, 或邪气留恋, 均会导致血行障碍, 治应虑及血瘀 ; 另兼有腰骶小腹疼痛难消、 固定不移者, 当以瘀血论治。 本发明丹参、 益母草 活血化瘀, 为君药。败酱草、 蒲公英、 车前草、 茜草清热利湿解毒, 为臣药。醋香附、 泽泻、 桃 仁协助活血化瘀、 利湿止带、 止痛 ; 土茯苓协助解毒 ; 续断改善腰骶胀痛 ; 山楂健脾行气 ; 共 为佐药。全方活血化瘀、 清热解毒、 利湿止带, 用于瘀毒内结, 湿热下注所致的带下病。此类 带下病症见带下量多、 色白或黄、 质稠臭秽, 小腹疼痛, 腰骶酸痛, 西医检查多为宫颈炎、 盆 腔炎等妇科炎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组方中各药味有抑菌、 抗炎的作用, 从另一方面说明本 处方对妇科炎症引起的宫颈炎、 盆腔炎有较好疗效。 丹参 : 性味苦, 微寒, 归心, 肝经。具有活血调经, 凉血消痈, 安神的功效。常用于妇 女月经不调, 痛经, 经闭, 产后瘀滞腹痛。能活血化瘀善调妇女经水, 为妇科要药。
益母草 : 性味苦, 辛, 微寒。归肝, 心, 膀胱经。具有活血调经, 利水消肿的功效。用 于血滞经闭, 痛经, 经行不畅, 产后瘀滞腹痛, 恶漏不尽等。 苦泻辛散, 主入血分, 善于活血祛 瘀调经, 为妇科经产要药。
土茯苓 : 性味甘, 淡, 平。归肝, 胃经。具有除湿, 解毒, 通利关节的功效。用于湿热 淋浊, 带下等病。
茜草 : 性味苦, 寒。归肝经。具有凉血化瘀止血, 通经的功效。
山楂 : 性味酸, 甘, 微温。归脾, 胃, 肝经。具有消食化积, 行气散瘀的功效。性温能 通行气血, 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用于产后瘀阻腹痛, 恶漏不尽或瘀阻痛经。
桃仁 : 性味苦, 甘, 平, 有小毒。归心, 肝, 大肠经。具有活血祛瘀, 润肠通便的功效。 用于多种瘀血证, 如经闭, 痛经, 产后瘀滞腹痛等证。
蒲公英 : 性味苦, 甘, 寒。归肝, 胃经。具有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利湿通淋的功 效。苦, 寒可用于清热利湿, 利尿通淋, 对湿热引起的淋证等有较好的效果。
败酱草 : 性味辛, 苦, 微寒。归胃, 大肠, 肝经。具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祛瘀止痛 的功效。辛散行滞, 破血行瘀, 通经止痛。
续断 : 性味苦, 甘, 辛, 微温。归肝, 肾经。具有补肝肾, 强筋骨, 止血安胎, 疗伤续折 的功效。可用于肝肾虚弱, 冲任失调的胎动欲坠或崩漏经多等证。
醋香附 : 性辛, 微苦, 微甘, 平。归肝, 脾, 三焦经。具有疏肝理气, 调经止痛的功效。 可用于肝郁月经不调, 痛经, 乳房胀痛。可以疏肝解郁, 行气散结, 调经止痛。
泽泻 : 性味甘, 淡, 寒。归肾, 膀胱经。具有利水渗湿, 泄热的功效。用于小便不利, 淋浊带下等。利水作用较茯苓强, 且性寒能泄肾与膀胱之热, 小焦湿热者尤为适宜。
车前草 : 性味甘, 寒, 归小肠经, 大肠经。具有利水, 清热, 明目, 祛痰, 用于小便不 通, 淋浊, 带下等。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治疗妇科湿热带下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是 : 原料药按重量配比取 丹参 80-150 份、 土茯苓 80-150 份、 益母草 160-300 份、 茜草 80-150 份、 山楂 80-150 份、 蒲公 英 106.4-199.5 份、 桃仁 64-120 份、 续断 64-120 份、 败酱草 106.4-199.5 份、 醋香附 64-120 份、 车前草 80-150 份、 泽泻 80-150 份 ;
1) 按上述比例取丹参、 山楂、 醋香附三味药材的处方量的一半, 混合, 超微粉碎, 过 150 目筛, 细粉备用 ;
2) 按上述比例取丹参、 山楂、 醋香附三味药材的另一半与按上述比例的益母草、 土 茯苓、 茜草、 桃仁、 蒲公英、 败酱草、 续断、 泽泻、 车前草 9 味药材混合, 采用热循环低温提取 低温浓缩技术进行提取浓缩, 加水 10 倍量, 起始提取 2 小时, 然后低温循环提取浓缩直至提 取液浓缩至温度在 60℃时相对密度为 1.25-1.30 的稠膏, 备用 ;
3) 将步骤 2) 的稠膏与步骤 1) 的细粉按照等量递增法混合均匀, 85%的乙醇制粒、 干燥、 整粒, 加入硬脂酸镁进行总混, 按行业常规制成药物。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下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 对本发明的限制, 其中没有叙述到的制备方法都是按照行业常规制备。
实施例 1 : 片剂的制备
按下述重量份称取原料 : 丹参 50g、 益母草 100g、 土茯苓 50g、 茜草 50g、 山楂 50g、 桃仁 40g、 蒲公英 66.5g、 败酱草 66.5g、 续断 40g、 醋香附 40g、 泽泻 50g、 车前草 50g。
1、 药材净制
丹参 : 挑拣除去杂质、 冲洗、 切制、 干燥 ;
益母草、 茜草 : 挑拣除去杂质、 切段 ;
桃仁 : 挑拣除去杂质、 捣碎 ;
山楂 : 挑拣除去杂质、 冲洗、 切片, 干燥 ;
蒲公英、 败酱草 : 挑拣除去杂质、 切断 ;
续断、 泽泻 : 挑拣除去杂质、 切片 ;
醋香附 : 挑拣除去杂质、 清洗、 切制、 干燥 ;
车前草 : 挑拣除去杂质 ;
土茯苓 : 挑拣除去杂质、 清洗、 干燥。
2、 药材粉碎
取丹参、 山楂、 醋香附三味药材处方量的一半混合采用超微粉碎设备粉碎成细粉, 过 150 目筛, 细粉备用。
3、 提取工艺优选取丹参、 山楂、 醋香附三味药材的另一半与按上述比例的益母草、 土茯苓、 茜草、 桃 仁、 蒲公英、 败酱草、 续断、 泽泻、 车前草 9 味药材混合, 进行热循环低温提取低温浓缩提取。 根据该技术的影响因素, 选定起始提取时间、 加水量、 药材形式为 3 个因素, 每个因素 3 个水 平, 考察其对干膏出膏率的影响, 因素水平设计见表 1。
表 1 因素水平表
水平 1 2 3
A 起始提取时间 1h 2h 3h B 加入溶媒 ( 水 ) 量 12 倍 10 倍 8倍 C 药材颗粒 最粗粉 饮片 粗粉正交试验结果见表 2。 表 2 L9(3)4 正交试验结果
以产品的出膏率为衡量指标, 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 3。 表 3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根据以上结果, 进行 F 比的计算, 结果见表 4。 表 4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F 值正交实验结果表明 : B 因素影响较大, A、 C 两因素影响性不大, 结合实际生产情况 确定 A2B2C1 为优选方案, 即: 首次提取 2h, 加溶媒 10 倍量, 饮片投料。
据此优选条件, 对正交实验优选工艺进行验证, 结果见表 5。
表 5 工艺优化验证试验结果
4、 制备方法
将低温循环提取的药液继续浓缩至温度为 60℃时相对密度为 1.25-1.30 的稠膏, 与备用的药材细粉按照等量递增法进行混合, 真空干燥, 干膏进行粉碎, 过 100 目筛, 药粉 与适量糊精按照等量递增法混匀, 85%的乙醇制粒、 干燥、 整粒, 加入硬脂酸镁进行总混, 压 片、 包衣即得。可制成本发明的片剂 1000 片。
实施例 2 片剂的制备
(1) 按下述重量份称取原料 : 丹参 100g、 益母草 200g、 土茯苓 100g、 茜草 100g、 山 楂 100g、 桃仁 80g、 蒲公英 133g、 败酱草 133g、 续断 80g、 醋香附 80g、 泽泻 100g、 车前草 100g。
(2) 取丹参、 山楂、 醋香附三味药材的处方量的一半, 混合, 超微粉碎, 过 150 目筛, 细粉备用。
(3) 取丹参、 山楂、 醋香附三味药材的另一半与按上述比例的益母草、 土茯苓、 茜
草、 桃仁、 蒲公英、 败酱草、 续断、 泽泻、 车前草 9 味药材混合, 采用热循环低温提取低温浓缩 技术进行提取浓缩, 加水 12 倍量, 起始提取 2 小时, 然后低温循环提取浓缩直至提取液浓缩 至温度在 60℃时相对密度为 1.25-1.30 的稠膏, 备用。
(4) 将步骤 3 的稠膏与步骤 2 的细粉按照等量递增法进行混合, 真空干燥, 干膏进 行粉碎, 过 100 目筛, 药粉与适量糊精按照等量递增法混匀, 85%的乙醇制粒、 干燥、 整粒, 加入硬脂酸镁进行总混, 压片、 包衣即得。可制成本发明的片剂 1000 片。
实施例 3 片剂的制备
(1) 按下述重量份称取原料 : 丹参 300g、 益母草 600g、 土茯苓 300g、 茜草 300g、 山 楂 300g、 桃仁 240g、 蒲公英 399g、 败酱草 399g、 续断 240g、 醋香附 240g、 泽泻 300g、 车前草 300g。
(2) 取丹参、 山楂、 醋香附三味药材的处方量的一半, 混合, 超微粉碎, 过 150 目筛, 细粉备用。
(3) 取丹参、 山楂、 醋香附三味药材的另一半与按上述比例的益母草、 土茯苓、 茜 草、 桃仁、 蒲公英、 败酱草、 续断、 泽泻、 车前草 9 味药材混合, 采用热循环低温提取低温浓缩 技术进行提取浓缩, 加水 12 倍量, 起始提取 2 小时, 然后低温循环提取浓缩直至提取液浓缩 至温度在 60℃时相对密度为 1.25-1.30 的稠膏, 备用。
(4) 将步骤 3 的稠膏与步骤 2 的细粉按照等量递增法进行混合, 真空干燥, 干膏进 行粉碎, 过 100 目筛, 药粉与适量糊精按照等量递增法混匀, 85%的乙醇制粒、 干燥、 整粒, 加入硬脂酸镁进行总混, 压片、 包衣即得。可制成本发明的片剂 1000 片。
实施例 4 胶囊剂的制备
(1) 按下述重量份称取原料 :
丹参 150g、 益母草 300g、 土茯苓 150g、 茜草 150g、 山楂 150g、 桃仁 120g、 蒲公英 199.5g、 败酱草 199.5g、 续断 120g、 醋香附 120g、 泽泻 150g、 车前草 150g。
(2) 取丹参、 山楂、 醋香附三味药材的处方量的一半, 混合, 超微粉碎, 过 150 目筛, 细粉备用。
(3) 取丹参、 山楂、 醋香附三味药材的另一半与按上述比例的益母草、 土茯苓、 茜 草、 桃仁、 蒲公英、 败酱草、 续断、 泽泻、 车前草 9 味药材混合, 采用热循环低温提取低温浓缩 技术进行提取浓缩, 加水 12 倍量, 起始提取 2 小时, 然后低温循环提取浓缩直至提取液浓缩 至温度在 60℃时相对密度为 1.25-1.30 的稠膏, 备用。
(4) 将步骤 3 的稠膏与步骤 2 的细粉按照等量递增法进行混合, 真空干燥, 干膏进 行粉碎, 过 100 目筛, 药粉与适量糊精按照等量递增法混匀, 85%的乙醇制粒、 干燥、 整粒, 加入硬脂酸镁进行总混, 填充。可制成本发明的胶囊剂 1000 粒。
实施例 5 颗粒剂的制备
(1) 按下述重量份称取原料 : 丹参 80g、 益母草 160g、 土茯苓 80g、 茜草 80g、 山楂 80g、 桃仁 64g、 蒲公英 106.4g、 败酱草 106.4、 续断 64g、 醋香附 64g、 泽泻 80g、 车前草 80g。
(2) 取丹参、 山楂、 醋香附三味药材的处方量的一半, 混合, 超微粉碎, 过 150 目筛, 细粉备用。
(3) 取丹参、 山楂、 醋香附三味药材的另一半与按上述比例的益母草、 土茯苓、 茜 草、 桃仁、 蒲公英、 败酱草、 续断、 泽泻、 车前草 9 味药材混合, 采用热循环低温提取低温浓缩技术进行提取浓缩, 加水 10 倍量, 起始提取 2 小时, 然后低温循环提取浓缩直至提取液浓缩 至温度在 60℃时相对密度为 1.25-1.30 的稠膏, 备用。
(4) 将步骤 3 的稠膏与步骤 2 的细粉按照等量递增法进行混合, 真空干燥, 干膏进 行粉碎, 过 100 目筛, 药粉与适量糊精、 糖粉按照等量递增法混匀, 85%的乙醇制粒、 干燥、 整粒, 分装, 可制成本发明的颗粒剂 500 袋。
实施例 6 丸剂的制备
(1) 按下述重量份称取原料 : 丹参 150g、 益母草 160g、 土茯苓 100g、 茜草 100g、 山 楂 100g、 桃仁 80g、 蒲公英 130g、 败酱草 130g、 续断 80g、 香附 80g、 泽泻 100g、 车前草 100g。
(2) 取丹参、 山楂、 醋香附三味药材的处方量的一半, 混合, 超微粉碎, 过 150 目筛, 细粉备用。
(3) 取丹参、 山楂、 醋香附三味药材的另一半与按上述比例的益母草、 土茯苓、 茜 草、 桃仁、 蒲公英、 败酱草、 续断、 泽泻、 车前草 9 味药材混合, 采用热循环低温提取低温浓缩 技术进行提取浓缩, 加水 10 倍量, 起始提取 2 小时, 然后低温循环提取浓缩直至提取液浓缩 至温度在 60℃时相对密度为 1.25-1.30 的稠膏, 备用。
(4) 将步骤 3 的稠膏与步骤 2 的细粉按照等量递增法混合均匀, 制丸条, 分粒, 搓 圆, 可制成本发明的丸剂 1000 粒。 药理研究 :
1、 实施例 1-3 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取大鼠 50 只, 随机分为 5 组, 每组 10 只, 雌雄各半。 第 1 组对照组灌胃蒸馏水 10ml/ kg, 第 2 组阳性组灌胃吲哚美辛 17.5mg/kg, 第 3 ~ 5 组为试验组, 试验组按实施例 1-3, 灌 胃 1.00g/kg 剂量。除吲哚美辛组致炎当日灌胃一次外, 其余各组均在致炎前连续给药或蒸 馏水 7 天, 每天 1 次。致炎前先测所有动物右后足趾围 (mm)2 次 ( 用手术线在右后足趾同 一部位缠绕 2 周, 剪下, 量手术线的长度作为足趾围 ), 以 2 次的平均值作为正常值。 所有动 物右后足皮下注射 1%角叉菜胶 0.1ml/ 只, 并同时给药或蒸馏水, 然后每隔 1 小时测右足趾 围 1 次, 共测 5 次, 作为肿胀值 (mm), 肿胀值减去致炎前足趾围即为大鼠的肿胀度, 进行组间 比较, t 检验, 结果见表 6。
表 6 本试验组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n = 10)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P < 0.01
由表 6 可见, 与对照组比较, 阳性对照吲哚美辛和本品试验组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2、 最佳实施例实施例 2 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取大鼠 50 只, 随机分为 5 组, 每组 10 只, 雌雄各半。 第 1 组对照组灌胃蒸馏水 10ml/ kg, 第 2 组阳性组灌胃吲哚美辛 17.5mg/kg, 第 3 ~ 5 组为试验组, 试验组按实施例 2 的高、 中、 低剂量, 灌胃 2.00、 1.00、 0.50g/kg。除吲哚美辛组致炎当日灌胃一次外, 其余各组均在 致炎前连续给药或蒸馏水 7 天, 每天 1 次。致炎前先测所有动物右后足趾围 (mm)2 次 ( 用 手术线在右后足趾同一部位缠绕 2 周, 剪下, 量手术线的长度作为足趾围 ), 以 2 次的平均值 作为正常值。 所有动物右后足皮下注射 1%角叉菜胶 0.1ml/ 只, 并同时给药或蒸馏水, 然后 每隔 1 小时测右足趾围 1 次, 共测 5 次, 作为肿胀值 (mm), 肿胀值减去致炎前足趾围即为大 鼠的肿胀度, 进行组间比较, t 检验, 结果见表 7。
表 7 试验组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2(n = 10)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P < 0.01
由表 7 可见, 与对照组比较, 阳性对照吲哚美辛、 本品 2.00g/kg 在 2 ~ 5h, 1.00g/ kg 在 2 ~ 3h, 0.50g/kg 在 2h, 可明显降低大鼠足跖的肿胀度 (P < 0.05 ~ 0.01)。提示试 验组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3、 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
取 SD 大鼠 60 只, 体重 220g 左右, 分为 5 组, 每组 12 只。试验组按实施例 2 的大、 中、 小剂量 2.00、 1.00、 0.50g/kg( 相当于临床用量的 14、 7、 3.5 倍 ), 灌胃给药 ; 阳性药泼尼 松量为 3.5mg/kg( 相当于临床用量的 7 倍 ) ; 对照组给予纯净水 1ml/100g 灌胃。各组大鼠 均用乙醚麻醉, 剪去大鼠腋下处毛, 用碘酒及酒精消毒后, 作一横切口, 直径约为 10mm, 用血 管钳将皮肤组织分离至肌筋膜, 然后用镊子轻轻拉开切口, 将 20mg 消毒的棉球埋入切口, 最后用 0 号线缝合两针, 以防脱落, 手术当日肌肉注射青霉素钠 4000 单位, 连续 3 天, 以防 感染, 手术第二日开始给药, 连续 7 天, 第 8 天, 乌拉坦麻醉, 颈动脉放血处死, 用手术剪刀和 镊子把肉芽组织剥离, 细心地将附在肉芽上的血痂和肌筋膜分离干净, 用电子天平称重, 所 得重量减去原棉球重量 20mg, 即得肉芽肿湿重, 收集肉芽肿置 60℃的烘箱中 2 小时取出在 干燥器中冷却后, 称量所得重量减去原棉球重量, 即得肉芽肿干重, 以每百克体重计算肉芽 肿的重量。组间比较, t 检验, 结果见表 8。
表 8 试验组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的影响
*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 P < 0.05**P < 0.01表 8 可见, 与对照组比较, 泼尼松及本品 2.00、 1.00、 0.50g/kg 对大鼠棉球肉芽组 织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本品对慢性炎性增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 对小鼠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的影响
选健康 ICR 小鼠 60 只, 雌雄各半, 体重 25g 左右, 随机分为 6 组, 每组 10 只。正 常对照组, 模型对照组, 阳性药对照组, 试验组按实施例 2 的大、 中、 小三个剂量组。正常对 照组灌胃蒸馏水, 阳性对照组肌注胸腺肽 50mg/kg(12.5ml/kg), 其他三组分别灌胃试验组 2.50、 1.25、 0.625g/kg, 相当于成人用量的 18、 9、 4.5 倍。每日给药一次, 各组灌胃体积均 为 10ml/kg, 连续给药 10 天。除正常对照组外, 给药的第 1、 2、 3、 4 日, 每组每鼠腹腔注射氢 化可的松 25mg/kg, 连续注射 4 天。在给药的第 8、 9、 10 日, 每组每鼠肌肉注射植物血凝素 (PHA)10mg/kg。末次给药后 1 小时, 每只小鼠剪尾取血推片, 瑞氏染色, 在油镜下计数 100 个淋巴细胞, 计其中淋巴母细胞和过渡型淋巴细胞各占的百分率。并计算淋巴细胞转化率 =转化的淋巴细胞数 ( 淋巴母细胞和过渡型淋巴细胞 )/100 个淋巴细胞。与模型对照组比 较, 进行组间 t 检验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 9。
表 9 试验组对免疫低下小鼠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影响 n = 10
* **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 P < 0.05 P < 0.01
表 9 可见, 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淋巴母细胞、 过渡型细胞、 淋巴转化率均明 显降低, 表明模型基本成立, 胸腺肽组、 试验组 2.50、 1.25、 0.625g/kg 组与模型对照组比 较, 淋巴母细胞、 淋巴转化率均有显著性增加, 胸腺肽组、 试验组 2.50g/kg 过渡型细胞有显 著性增加。 提示, 试验组具有增强免疫低下小鼠淋巴细胞转化作用, 从而提高机体细胞免疫 作用。
5、 对小鼠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取健康 ICR 小鼠 50 只, 雌雄各半, 体重 18g-22g, 随机分为 5 组, 每组 10 只。正常 对照组, 阳性药左旋咪唑组, 试验组按实施例 2 的大、 中、 小三个剂量组。正常对照组灌胃蒸 馏水, 阳性组口服左旋咪唑 2.5ml/kg, 其他三组分别灌胃试验组 2.50、 1.25、 0.625g/kg。每 日给药一次, 各组灌胃体积均为 10ml/kg, 连续给药 5 天。第 3 日, 每鼠腹腔注射 0.8%肝糖 原 1ml, 48 小时后, 腹腔注射 1%鸡红细胞 0.5ml, 1 小时后, 颈椎脱臼处死小鼠, 立即腹腔注 射 2ml 肝素生理盐水, 按摩小鼠腹部, 吸取 0.5ml 腹腔液涂片, 吉氏法染色, 油镜观察, 计数 100 个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的巨噬细胞数 ( 为吞噬百分率 ) 以及被吞噬的红细胞数, 被吞噬 的红细胞数除以 100 为吞噬指数, 组间比较 t 检验。实验结果见表 10。
13102357219 A CN 102357228
说明书n = 1012/14 页表 10 试验组对小鼠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 **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 P < 0.05 P < 0.01
表 10 可见, 左旋咪唑、 试验组 2.50、 1.25、 0.625g/kg 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吞噬百 分率、 吞噬指数均明显升高。提示有提高机体非特性免疫能力。
6、 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本实验主要通过对比显微镜下给药前后小鼠耳廓特定部位毛细血管开放量, 血流 速度 ( 微米 / 秒 ), 血管输入口径 ( 微米 ) 及血管输出口径 ( 微米 ) 的变化, 以此来判断本 品的活血化瘀作用。
选健康 ICR 小鼠 50 只, 体重 22±2g, 随机分成 5 组, 每组 10 只, ♀♂各半, 将小鼠用 1%戊巴比妥钠 0.05ml/10g 腹腔注射麻醉 ( 严格消毒 ), 腹向下固定在小鼠观察台上, 使耳 廓平展在耳托上, 并选定耳边界某处用苦味酸标记, 在耳托上和耳廓表面滴加少许香柏油, 将观察台置于 BI-2000 图像分析系统的显微载物台上, 调节泛光源适当亮度, 在 50 倍镜下 观察, 启动微循环软件、 调整镜下视野, 使由摄像机传输到电脑屏幕上的图像清晰, 在标记 点附近选定某一边界, 画出血管分布草图 ( 以备下次观测时找到原测血管部位 ), 测量其毛 细血管开放量, 血流速度 ( 微米 / 秒 ), 血管输入口径 ( 微米 ) 及血管输出口径 ( 微米 ), 然 后连续给药 3 日, 第一组为正常对照组灌胃去离子水 0.1ml/10g, 第 2 组灌胃多贝斯 0.25g/ kg, 为临床用量的 10 倍, 第 3-5 组分别按实施例 2 的 2.50g/kg、 1.25g/kg 及 0.625g/kg 进 行灌胃试验。测末次给药后 10、 20、 30 分钟血管开放量、 血流速度、 血管输入口径及血管输 出口径, 减去给药前的相应值即为血管开放量变化值, 血流速度变化值, 血管输入及输出口 径变化值, 结果见表 11-1、 11-2、 11-3, 组间对比, t 检验。
表 11-1 试验组对小鼠耳廓毛细血管开放量 (n) 的影响 (X±S) n = 10
表 11-2 试验组对小鼠耳廓毛细血管血流速度 (u m/s) 的影响 (X±S)n = 10
表 11-3 试验组对小鼠耳廓毛细血管输入管径 (u m) 的影响 (X±S)n = 10
表 11-4 试验组对小鼠耳廓毛细血管输出管径 (u m) 的影响 (X±S)n = 10
与对照组对比 **P < 0.01*P < 0.05从表 11-1, 11-2, 11-3, 11-4 可见, 试验组 2.5g/kg、 1.25g/kg 及 0.625g/kg 可使小 鼠耳廓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多, 血流速度加快, 血管输入及输出口径增大, 与正常对照组比 较, 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提示试验组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临床研究 :
案例 :
宋某, 女, 36 岁, 已婚, 2009 年 4 月诊。 2008 年秋曾患急性盆腔炎, 经西医治疗后痛 减但始终不断。2008 年冬因人流后出现带下异常, 经抗感染等治疗效果不佳。临床症状为 白带量明显增多, 色黄味臭 ; 大便不爽, 小便黄赤短少 ; 舌质红, 苔黄 ; 小腹坠胀疼痛, 于劳 累后或性交后疼痛加重 ; 经期量多且延长, 腹痛加重。 临床检查双侧附件明显增厚, 有触痛、 压痛, 子宫活动度差。阴道清洁度检查为 II 度, 带下量为 III 级, B 超示有盆腔积液 2.5cm。 诊断中医证候为湿热蕴结, 西医疾病为慢性盆腔炎。服本药 1 周后, 白带量、 色味有明显好 转, 继服药 10 天, 小腹坠胀也有较大改善。连服 2 个月后, 诸症全消, 妇检正常, B 超 (-), 3 个月后电话随访未复发。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