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地沟吊袋栽培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技术,具体是涉及一种黑木耳地沟吊袋栽培技术,属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人们普遍重视餐桌上食品安全问题,重视养生调理的大趋势下,各类食用菌层出不穷,品种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大多是由于培植方法落后,菌种陈旧,有些农户为多出食用菌,早上市抢占商机,在菌种及配料中使用一些添加剂,给用户带来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黑木耳地沟吊袋栽培技术,该技术包括培养料的配方,具体栽培方法,可有效提高黑木耳品质和产量,培养料配方科学合理,利用木屑、米糠、麸皮等农副产品下脚料为培养基,即安全可靠,又为农副产品下脚料提供了再利用的途径。
本发明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黑木耳地沟吊袋栽培技术,其特征是:培养料包括木屑60-78份、麸皮10-12份、米糠8-10份、石灰1-2份、白糖1份。
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木耳地沟吊袋栽培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1)将木屑、麸皮、米糠、石灰、白糖用水搅拌均匀,含水量达55%-60%,分装于规格为17cm×33cm的聚丙烯袋中,每袋折合干料约300g,常压灭菌8h,无菌操作接种,置于23-25℃培养菌种,当菌丝发到底部,移至阴凉处进行光刺激;
(2)挖地沟,在地势较高处挖长2.5-3cm、宽60cm、深1m的地沟,沟底铺设3cm厚洗净的河沙,沙上撒一层生石灰,然后放水,使沙表面湿润,在地沟上沿长方向放置2根长3-3.5m的木杆;
(3)将步骤(1)经光刺激生耳芽的袋装菌种,用消毒后的刀片在出耳芽处开一个长1.6cm,宽3-6mm的出耳孔,然后吊在木杆上;
(4)喷水与采耳,为保持地沟内沙面湿润,每隔1-2天用胶管向沟内注水至沙面积水为止,高温天旱可用喷雾器向地沟四壁喷水,降温增湿,当耳片展开后,用小刀沿根部削平,不留耳根。
本发明的优点是:应用该技术可有效提高黑木耳品质和产量,培养料配方科学合理,利用木屑、米糠、麸皮等农副产品下脚料为培养基,即安全可靠,又为农副产品下脚料提供了再利用的途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黑木耳地沟吊袋栽培技术,培养料包括木屑60份、麸皮10份、米糠8份、石灰1份、白糖1份。
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木耳地沟吊袋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木屑、麸皮、米糠、石灰、白糖用水搅拌均匀,含水量达55%-60%,分装于规格为17cm×33cm的聚丙烯袋中,每袋折合干料约300g,常压灭菌8h,无菌操作接种,置于23-25℃培养菌种,当菌丝发到底部,移至阴凉处进行光刺激;
(2)挖地沟,在地势较高处挖长2.5-3cm、宽60cm、深1m的地沟,沟底铺设3cm厚洗净的河沙,沙上撒一层生石灰,然后放水,使沙表面湿润,在地沟上沿长方向放置2根长3-3.5m的木杆;
(3)将步骤(1)经光刺激生耳芽的袋装菌种,用消毒后的刀片在出耳芽处开一个长1.6cm,宽3-6mm的出耳孔,然后吊在木杆上;
(4)喷水与采耳,为保持地沟内沙面湿润,每隔1-2天用胶管向沟内注水至沙面积水为止,高温天旱可用喷雾器向地沟四壁喷水,降温增湿,当耳片展开后,用小刀沿根部削平,不留耳根。
实施例2、
一种黑木耳地沟吊袋栽培技术,培养料包括木屑78份、麸皮12份、米糠10份、石灰2份、白糖1份。
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木耳地沟吊袋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木屑、麸皮、米糠、石灰、白糖用水搅拌均匀,含水量达55%-60%,分装于规格为17cm×33cm的聚丙烯袋中,每袋折合干料约300g,常压灭菌8h,无菌操作接种,置于23-25℃培养菌种,当菌丝发到底部,移至阴凉处进行光刺激;
(2)挖地沟,在地势较高处挖长2.5-3cm、宽60cm、深1m的地沟,沟底铺设3cm厚洗净的河沙,沙上撒一层生石灰,然后放水,使沙表面湿润,在地沟上沿长方向放置2根长3-3.5m的木杆;
(3)将步骤(1)经光刺激生耳芽的袋装菌种,用消毒后的刀片在出耳芽处开一个长1.6cm,宽3-6mm地出耳孔,然后吊在木杆上;
(4)喷水与采耳,为保持地沟内沙面湿润,每隔1-2天用胶管向沟内注水至沙面积水为止,高温天旱可用喷雾器向地沟四壁喷水,降温增湿,当耳片展开后,用小刀沿根部削平,不留耳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