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冒中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 特别是一种抗感冒的中药制剂, 用于治疗感冒及流 感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发明背景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具有起病急、 患病率高、 传播迅速等特点, 常引起爆发性流行。由于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红细胞凝集素 HA 及神经氨 酸酶 NA 能经常不断的发生变异, 给采用疫苗防治流感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流感仍是迄今 为止未被人类有效控制的病毒性传染病, 而有效的抗流感药物的研制则是世界各国的一个 科研开发重点。感冒是一种全球最常见的多发性疾病, 常表现为以鼻炎为主的轻度上呼吸 道感染。 流感与感冒患者易并发急性支气管炎、 肺炎等症, 因而这两种疾病的防治不仅可以 缓解疾病本身所造成的不适与危害, 同时也可以防治其并发症的发生及其损伤。 在我国, 每 年约有 8.4 亿人需服用感冒药物。目前用于防治流感的药物如金刚烷胺、 金刚乙胺等均有 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而临床治疗感冒的中成药虽多, 但常为中西药合用的复方制剂, 纯中药 者较少。在我国生产感冒药的厂家有 1000 多家, 而主要集中在 20 几个品种, 并且多以化学 药为主, 如感康、 泰诺、 新康泰克、 白加黑、 快克、 康必得及三九感冒灵等。 以上药物反复使用 又显示出毒副作用较大的缺点, 而中药治疗感冒具有标本兼治、 毒副作用小的特点。 自 2000 年 11 月 6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含苯丙醇胺 (PPA) 类感冒药宣布禁止以来, 不仅造成 50%的感冒药市场份额空白, 而且使人们对纯中药制剂倍加青睐。
目前国内对于抗感冒的中药制剂应用主要有传统的板蓝根、 大青叶以及感冒清等 制剂, 近年来对于一支蒿、 贯叶金丝桃、 金银花等中药、 植物药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贯叶金丝 桃性平、 味辛、 微苦, 有清热解毒、 收涩止血、 利湿之功。 金银花性甘、 寒, 具有清热解毒、 凉散 风热的功效, 用于治疗痈肿疔疮、 喉痹、 丹毒、 热毒血痢、 风热感冒、 温病发热。一枝蒿性辛、 平, 具有清热解毒, 健胃消食, 祛风凉血的功效, 用于治疗感冒、 过敏、 食积、 蛇伤、 疮疖。 石膏 性甘、 辛、 大寒, 具有
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的功效, 可用于治疗外感热病, 高热烦渴, 肺热喘咳, 胃火亢 盛, 头痛, 牙痛。 知母性苦、 甘、 寒, 具有清热泻火, 生津润燥的功效, 可用治疗于外感热病、 高 热烦渴、 肺热燥咳、 骨蒸潮热、 内热消渴、 肠燥便秘。 薄荷性辛、 凉, 具有宣散风热, 清头目, 透 疹的功效, 用于治疗风热感冒, 风温初起, 头痛, 目赤, 喉痹, 口疮, 风疹, 麻疹, 胸胁胀闷。大 青叶性苦、 寒, 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的功效, 可用于治疗温邪入营, 高热神昏, 发斑发疹, 黄疸, 热痢, 痄腮, 喉痹, 丹毒, 痈肿。 甘草性甘、 平, 具有补脾益气, 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 缓急 止痛, 调和诸药的功效, 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 倦怠乏力, 心悸气短, 咳嗽痰多, 脘腹、 四肢挛 急疼痛, 痈肿疮毒, 缓解药物毒性、 烈性。上述的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单独使用效果 并不明显, 但是对于抗感冒中药制剂的复方制剂制剂, 目前研究的比较少, 少数的复方制剂 也都是配方简单、 剂型单一, 难以实现中药复方制剂的复方效果优势。因此, 研究抗感冒中 药的合用, 生产有效的抗感冒的复方中药制剂具有重大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感冒及流感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 它主要由 生石膏、 一枝蒿、 金银花、 贯叶金丝桃、 知母、 薄荷、 大青叶和甘草组成。
本方中生石膏辛、 甘、 大寒, 入肺、 胃经, 专清肺、 胃气分无形邪热 ; 一枝蒿辛、 平, 有 清热解毒、 祛风凉血, 镇静止呕之功 ; 金银花甘、 寒, 入肺、 心、 胃经, 甘寒质地轻浮, 既芳香疏 散, 散肺经热邪, 以达泻卫透表之功, 又清热解毒, 清气分热毒。 生石膏、 一枝蒿、 金银花三药 合用, 一方面清气热邪, 清热解毒, 另方面疏散卫分表邪, 故并为方中君药。
贯叶金丝桃性平、 味辛、 微苦, 有清热解毒、 收涩止血、 利湿之功 ; 知母苦、 甘、 寒, 入 肺、 胃、 肾经, 甘寒质润, 善清肺胃气分实热。 薄荷辛、 凉, 入肺、 肝经, 清轻凉散, 轻扬升浮, 芳 香通窍, 为疏散肺卫表热, 清头目、 利咽喉之上品。贯叶金丝桃、 知母助生石膏、 一枝蒿清解 气分热邪, 清热解毒, 薄荷助金银花泻卫透表, 共为方中臣药。
大青叶苦、 咸、 大寒, 入心、 肺、 胃经, 苦寒, 既清心、 胃二经实火, 又善解瘟疫时毒, 又清热解毒之功, 助一枝蒿、 贯叶金丝桃、 金银花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故为方中佐助之品。
甘草甘、 平, 入心、 肺、 脾、 胃经, 甘缓, 调和诸药, 故为方中使药。
本方中, 君臣佐使配伍有序, 组方遣药有两大特点, 其一卫分药与气分药并施, 方 中金银花、 薄荷轻宣入卫, 石膏、 一枝蒿、 贯叶金丝桃、 知母、 大青叶专入气分, 卫气同治, 以 愈上呼吸道感染而属温病邪在卫气者 ; 其二民族药与传统药配伍使用, 方中一枝蒿、 贯叶金 丝桃为民族药品, 与石膏、 金银花等传统中药联合使用, 体现了自然疗法的完美融合。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主要由生石膏、 一枝蒿、 金银花、 贯叶金丝桃、 知母、 薄荷、 大 青叶和甘草组成。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的组成是 :
生石膏 6-24 克, 金银花 3-18 克, 知母 3-16 克, 大青叶 3-16 克, 一枝蒿 3-18 克, 薄 荷 3-16 克, 甘草 1-6 克。
优选地, 生石膏 8-12 克, 金银花 3-7 克, 知母 3-6 克, 大青叶 2-6 克, 一枝蒿 3-7 克, 薄荷 3-6 克, 甘草 1-3 克。
优选地, 生石膏 8-12 克, 金银花 3-7 克, 知母 3-6 克, 大青叶 2-6 克, 一枝蒿 3-7 克, 贯叶金丝桃 3-6 克, 薄荷 3-6 克, 甘草 1-3 克。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主要由生石膏、 一枝蒿、 金银花、 贯叶金丝桃、 知母、 薄荷、 大青 叶和甘草加入药用辅料制成各种剂型。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可以是胶囊、 颗粒、 片剂、 分散片剂、 滴丸、 缓释片剂和口服液, 优选胶囊、 片剂和颗粒, 更优选颗粒。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的各种剂型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见的剂型制备方法制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制备本发明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制剂采用以下工艺制备 : 一枝蒿、 金银花、 贯叶金丝桃、 薄荷水蒸气蒸馏 提取挥发油, 挥发油制备包合物 ; 药渣与生石膏、 知母、 大青叶、 甘草加水煎煮合并煎液, 静 置过滤, 滤液与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 浓缩, 醇沉, 放置, 取上清液减压浓缩至干膏, 粉碎, 与 前得包合物混匀, 加入药用辅料, 制成中药制剂。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由如下工艺制备 :
<1> 使用 6-10 倍水, 经 5-12 小时利用水蒸气蒸馏提取一枝蒿、 金银花、 薄荷水或贯
叶金丝桃挥发油, 按挥发油与 β-CD 1 ∶ 4-9 在 30-70℃制备包合物, 搅拌 30-90 分钟, 滤 过, 于 30-60℃将包合物干燥, 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 ;
<2> 将药渣与生石膏、 知母、 大青叶、 甘草加水煎煮 2-4 次, 每次 1-3 小时, 第一 次 16-20 倍水, 第二次 12-18 倍水, 合并煎液, 过滤, 滤液与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 浓缩, 60% -70% (V/V) 乙醇沉, 放置 18-26 小时, 取上清液回收醇, 减压浓缩制得干浸膏 ;
<3> 干浸膏粉碎过 80 目铁筛或尼龙筛成干浸膏粉, 将干浸膏粉与前制得的包合物 混匀, 加入乳糖或蔗糖及 75% -95% (V/V) 乙醇制得。
优选地, 使用如下工艺制备 :
<1> 加需提取药材量 8 倍的水, 经 7 小时利用水蒸气提取一枝蒿、 金银花、 贯叶金丝 桃、 薄荷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 按挥发油与 β-CD 1 ∶ 7 在 60℃制备包合物, 搅拌 60 分 钟, 滤过, 于 40℃将包合物干燥, 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 ;
<2> 将药渣与生石膏、 知母、 大青叶、 甘草加水煎煮 2 次每次 1.5 小时, 第一次 19 倍 水, 第二次 16 倍水, 合并煎液, 静置过滤, 滤液与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 浓缩, 60% (V/V) 醇 沉, 放置 24 小时, 取上清液回收乙醇, 减压浓缩至干膏 ;
<3> 将干膏粉碎过 80 目筛, 与前得包合物混匀, 加入蔗糖及 75% (V/V) 乙醇适量 制成湿颗粒后在 65℃下干燥制成干颗粒。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更优选如下的工艺 :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尤其优选如下的胶囊剂和片剂的制备工艺 :
A: 胶囊剂制备 :
制备方法 :
(1) 包合物制备 : 以上八味, 一枝蒿、 金银花、 贯叶金丝桃、 薄荷加处方量 8 倍量水, 水蒸气蒸馏 7 小时提取挥发油, 按挥发油与 β- 环糊精之比 1 ∶ 7 的比例在 60℃条件下投 入 β- 环糊精, 搅拌 60 分钟, 滤过, 于 40℃将包合物干燥, 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 ;
(2) 干浸膏制备 : 药渣与生石膏、 知母、 大青叶、 甘草加水煎煮两次, 第一次加处方 量的 19 倍水 ( 含药材吸水率 ), 第二次加处方量的 16 倍水, 每次 1.5 小时, 合并煎液, 静 置过滤, 滤液与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 将合并液减压浓缩 (9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10 ~ 1.20(85±5℃ ), 冷却至 40℃, 加乙醇使醇含量达 60% (V/V), 搅匀, 放置 24 小时, 取 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减压浓缩 (70-8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30-1.35 清膏, 真空干燥 (60-70℃, -0.08Mpa) 至干浸膏 ;
(3) 粉碎过筛 : 将干浸膏粉碎过 80 目筛, 包合物过 80 目筛, 乳糖粉碎过 80 目筛, 羧甲基淀粉钠过 80 目筛 ;
(4) 制软材, 湿颗粒 : 将干浸膏粉、 包合物粉、 乳糖粉、 低取代 - 羟丙基纤维素混合 均匀, 加 75% (V/V) 乙醇适量, 制成软材, 过 14 目筛制成湿颗粒 ;
(5) 干燥 : 65℃烘干, 过 20 目筛整粒得干颗粒 ;
(6) 混合 : 将整粒后的干颗粒, 加羧甲基淀粉钠、 硬脂酸镁混合均匀 ;
(7) 半成品含量测定 ;
(8) 充填胶囊 : 内容物重 0.45g 每粒 ;
(9) 成品含量测定 ;
(10) 包装。
B: 片剂制备 :
制备方法 :
(1) 包合物制备 : 以上八味, 一枝蒿、 金银花、 贯叶金丝桃、 薄荷加处方量 8 倍量水, 水蒸气蒸馏 7 小时提取挥发油, 按挥发油与 β- 环糊精之比 1 ∶ 7 的比例在 60℃条件下投 入 β- 环糊精, 搅拌 60 分钟, 滤过, 于 40℃将包合物干燥, 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 ;
(2) 干浸膏制备 : 药渣与生石膏、 知母、 大青叶、 甘草加水煎煮两次, 第一次加处方 量的 19 倍水 ( 含药材吸水率 ), 第二次加处方量的 16 倍水, 每次 1.5 小时, 合并煎液, 静 置过滤, 滤液与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 将合并液减压浓缩 (9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10 ~ 1.20(85±5℃ ), 冷却至 40℃, 加乙醇使醇含量达 60% (V/V), 搅匀, 放置 24 小时, 取 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减压浓缩 (70-8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30-1.35 清膏, 真空干燥 (60-70℃, -0.08Mpa) 至干浸膏 ;
(3) 粉碎过筛 : 将干浸膏粉碎过 80 目筛, 包合物过 80 目筛, 乳糖粉碎过 80 目筛, 羧甲基淀粉钠过 80 目筛 ;
(4) 制软材, 湿颗粒 : 将干浸膏粉、 包合物粉、 乳糖粉、 低取代 - 羟丙基纤维素混合 均匀, 加 75% (V/V) 乙醇适量, 制成软材, 过 14 目筛制成湿颗粒 ;
(5) 干燥 : 65℃烘干, 过 20 目筛整粒得干颗粒 ;
(6) 混合 : 将整粒后的干颗粒, 加羧甲基淀粉钠、 硬脂酸镁混合均匀 ;
(7) 半成品含量测定 ;
(8) 压片 : 片重 0.45g 每片 ;
(9) 成品含量测定 ;
(10) 包装。
本品生产工艺经优化筛选, 工艺科学稳定, 质量可控。 并经系统药理毒理学研究证 实,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有明显的镇咳、 镇痛作用, 并有降温、 抑制急性炎症、 祛痰、 抑菌和抗 病毒等作用 ; 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用药安全。是一种有效的抗感冒中药复方制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应该理解的是,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实质对本发明进行的简单改进都属于本发明 要求保护的范围。另外, 在本发明中, (v/v) 表示体积比浓度或者体积比。
实施例 1 : 胶囊剂的制备
制备方法 :
(1) 包合物制备 : 以上八味, 一枝蒿、 金银花、 贯叶金丝桃、 薄荷加处方量 8 倍量水, 水蒸气蒸馏 7 小时提取挥发油, 按挥发油与 β- 环糊精之比 1 ∶ 7 的比例在 60℃条件下投 入 β- 环糊精, 搅拌 60 分钟, 滤过, 于 40℃将包合物干燥, 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 ;
(2) 干浸膏制备 : 药渣与生石膏、 知母、 大青叶、 甘草加水煎煮两次, 第一次加处方 量的 19 倍水 ( 含药材吸水率 ), 第二次加处方量的 16 倍水, 每次 1.5 小时, 合并煎液, 静 置过滤, 滤液与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 将合并液减压浓缩 (9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10 ~ 1.20(85±5℃ ), 冷却至 40℃, 加乙醇使醇含量达 60% (V/V), 搅匀, 放置 24 小时, 取 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减压浓缩 (70-8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30-1.35 清膏, 真空干燥 (60-70℃, -0.08Mpa) 至干浸膏 ;
(3) 粉碎过筛 : 将干浸膏粉碎过 80 目筛, 包合物过 80 目筛, 乳糖粉碎过 80 目筛, 羧甲基淀粉钠过 80 目筛 ;
(4) 制软材, 湿颗粒 : 将干浸膏粉、 包合物粉、 乳糖粉、 低取代 - 羟丙基纤维素混合 均匀, 加 75% (V/V) 乙醇适量, 制成软材, 过 14 目筛制成湿颗粒 ;
(5) 干燥 : 65℃烘干, 过 20 目筛整粒得干颗粒 ;
(6) 混合 : 将整粒后的干颗粒, 加羧甲基淀粉钠、 硬脂酸镁混合均匀 ;
(7) 半成品含量测定 ;
(8) 充填胶囊 : 内容物重 0.45g-0.49g-0.53g-0.57g 每粒 ;
(9) 成品含量测定 ;
(10) 包装。 实施例 2 : 胶囊剂的制备制备方法
(1) 包合物制备 : 以上八味, 一枝蒿、 金银花、 贯叶金丝桃、 薄荷加处方量 8 倍量水, 水蒸气蒸馏 7 小时提取挥发油, 按挥发油与 β- 环糊精之比 1 ∶ 7 的比例在 60℃条件下投 入 β- 环糊精, 搅拌 60 分钟, 滤过, 于 40℃将包合物干燥, 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 ;
(2) 干浸膏制备 : 药渣与生石膏、 知母、 大青叶、 甘草加水煎煮两次, 第一次加处方 量的 19 倍水 ( 含药材吸水率 ), 第二次加处方量的 16 倍水, 每次 1.5 小时, 合并煎液, 静 置过滤, 滤液与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 将合并液减压浓缩 (9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10 ~ 1.20(85±5℃ ), 冷却至 40℃, 加乙醇使醇含量达 60% (V/V), 搅匀, 放置 24 小时, 取 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减压浓缩 (70-8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30-1.35 清膏, 真空干燥 (60-70℃, -0.08Mpa) 至干浸膏 ;
(3) 粉碎过筛 : 将干浸膏粉碎过 80 目筛, 包合物过 80 目筛, 甘露醇粉碎过 80 目筛, 羧甲基淀粉钠过 80 目筛 ;
(4) 制软材, 湿颗粒 : 将干浸膏粉、 包合物粉、 甘露醇、 低取代 - 羟丙基纤维素混合 均匀, 加 75% (V/V) 乙醇适量, 制成软材, 过 14 目筛制成湿颗粒 ;
(5) 干燥 : 65℃烘干, 过 20 目筛整粒得干颗粒 ;
(6) 混合 : 将整粒后的干颗粒, 加羧甲基淀粉钠、 硬脂酸镁混合均匀 ;
(7) 半成品含量测定 ;
(8) 充填胶囊 : 内容物重 0.45g 每粒 ;
(9) 成品含量测定 ;
(10) 包装。
实施例 3 : 胶囊剂的制备
制备方法
(1) 包合物制备 : 以上八味, 一枝蒿、 金银花、 贯叶金丝桃、 薄荷加处方量 8 倍量水, 水蒸气蒸馏 7 小时提取挥发油, 按挥发油与 β- 环糊精之比 1 ∶ 7 的比例在 60℃条件下投 入 β- 环糊精, 搅拌 60 分钟, 滤过, 于 40℃将包合物干燥, 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 ;
(2) 干浸膏制备 : 药渣与生石膏、 知母、 大青叶、 甘草加水煎煮两次, 第一次加处方 量的 19 倍水 ( 含药材吸水率 ), 第二次加处方量的 16 倍水, 每次 1.5 小时, 合并煎液, 静 置过滤, 滤液与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 将合并液减压浓缩 (9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10 ~ 1.20(85±5℃ ), 冷却至 40℃, 加乙醇使醇含量达 60% (V/V), 搅匀, 放置 24 小时, 取 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减压浓缩 (70-8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30-1.35 清膏, 真空干燥 (60-70℃, -0.08Mpa) 至干浸膏 ;
(3) 粉碎过筛 : 将干浸膏粉碎过 80 目筛, 包合物过 80 目筛, 糊精粉碎过 80 目筛, 羧甲基淀粉钠过 80 目筛 ;
(4) 制软材, 湿颗粒 : 将干浸膏粉、 包合物粉、 糊精、 低取代 - 羟丙基纤维素混合均 匀, 加 75% (V/V) 乙醇适量, 制成软材, 过 14 目筛制成湿颗粒 ;
(5) 干燥 : 65℃烘干, 过 20 目筛整粒得干颗粒 ;
(6) 混合 : 将整粒后的干颗粒, 加羧甲基淀粉钠、 硬脂酸镁混合均匀 ;
(7) 半成品含量测定 ;
(8) 充填胶囊 : 内容物重 0.45g 每粒 ;
(9) 成品含量测定 ;
(10) 包装。
实施例 4 : 片剂的制备
制备方法
(1) 包合物制备 : 以上八味, 一枝蒿、 金银花、 贯叶金丝桃、 薄荷加处方量 8 倍量水, 水蒸气蒸馏 7 小时提取挥发油, 按挥发油与 β- 环糊精之比 1 ∶ 7 的比例在 60℃条件下投 入 β- 环糊精, 搅拌 60 分钟, 滤过, 于 40℃将包合物干燥, 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 ;
(2) 干浸膏制备 : 药渣与生石膏、 知母、 大青叶、 甘草加水煎煮两次, 第一次加处方 量的 19 倍水 ( 含药材吸水率 ), 第二次加处方量的 16 倍水, 每次 1.5 小时, 合并煎液, 静 置过滤, 滤液与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 将合并液减压浓缩 (9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10 ~ 1.20(85±5℃ ), 冷却至 40℃, 加乙醇使醇含量达 60% (V/V), 搅匀, 放置 24 小时, 取 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减压浓缩 (70-8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30-1.35 清膏, 真空干燥 (60-70℃, -0.08Mpa) 至干浸膏 ;
(3) 粉碎过筛 : 将干浸膏粉碎过 80 目筛, 包合物过 80 目筛, 乳糖粉碎过 80 目筛, 羧甲基淀粉钠过 80 目筛 ;
(4) 制软材, 湿颗粒 : 将干浸膏粉、 包合物粉、 乳糖粉、 低取代 - 羟丙基纤维素混合 均匀, 加 75% (V/V) 乙醇适量, 制成软材, 过 14 目筛制成湿颗粒 ;
(5) 干燥 : 65℃烘干, 过 20 目筛整粒得干颗粒 ;
(6) 混合 : 将整粒后的干颗粒, 加羧甲基淀粉钠、 硬脂酸镁混合均匀 ;
(7) 半成品含量测定 ;
(8) 压片 : 片重 0.45g-0.49g-0.53g-0.57g 每片 ;
(9) 成品含量测定 ;
(10) 包装。
实施例 5 : 片剂的制备
制备方法 :
(1) 包合物制备 : 以上八味, 一枝蒿、 金银花、 贯叶金丝桃、 薄荷加处方量 8 倍量水, 水蒸气蒸馏 7 小时提取挥发油, 按挥发油与 β- 环糊精之比 1 ∶ 7 的比例在 60℃条件下投 入 β- 环糊精, 搅拌 60 分钟, 滤过, 于 40℃将包合物干燥, 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 ;
(2) 干浸膏制备 : 药渣与生石膏、 知母、 大青叶、 甘草加水煎煮两次, 第一次加处方 量的 19 倍水 ( 含药材吸水率 ), 第二次加处方量的 16 倍水, 每次 1.5 小时, 合并煎液, 静 置过滤, 滤液与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 将合并液减压浓缩 (9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10 ~ 1.20(85±5℃ ), 冷却至 40℃, 加乙醇使醇含量达 60% (V/V), 搅匀, 放置 24 小时, 取 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减压浓缩 (70-8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30-1.35 清膏, 真空干燥 (60-70℃, -0.08Mpa) 至干浸膏 ;
(3) 粉碎过筛 : 将干浸膏粉碎过 80 目筛, 包合物过 80 目筛, 甘露醇粉碎过 80 目筛, 羧甲基淀粉钠过 80 目筛 ;
(4) 制软材, 湿颗粒 : 将干浸膏粉、 包合物粉、 甘露醇、 低取代 - 羟丙基纤维素混合 均匀, 加 75% (V/V) 乙醇适量, 制成软材, 过 14 目筛制成湿颗粒 ;
(5) 干燥 : 65℃烘干, 过 20 目筛整粒得干颗粒 ;
(6) 混合 : 将整粒后的干颗粒, 加羧甲基淀粉钠、 硬脂酸镁混合均匀 ;
(7) 半成品含量测定 ;
(8) 压片 : 片重 0.45g 每片 ;
(9) 成品含量测定 ;
(10) 包装。
实施例 6 : 片剂的制备
制备方法
(1) 包合物制备 : 以上八味, 一枝蒿、 金银花、 贯叶金丝桃、 薄荷加处方量 8 倍量水, 水蒸气蒸馏 7 小时提取挥发油, 按挥发油与 β- 环糊精之比 1 ∶ 7 的比例在 60℃条件下投 入 β- 环糊精, 搅拌 60 分钟, 滤过, 于 40℃将包合物干燥, 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 ;
(2) 干浸膏制备 : 药渣与生石膏、 知母、 大青叶、 甘草加水煎煮两次, 第一次加处方 量的 19 倍水 ( 含药材吸水率 ), 第二次加处方量的 16 倍水, 每次 1.5 小时, 合并煎液, 静 置过滤, 滤液与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 将合并液减压浓缩 (9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10 ~ 1.20(85±5℃ ), 冷却至 40℃, 加乙醇使醇含量达 60% (V/V), 搅匀, 放置 24 小时, 取 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减压浓缩 (70-8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30-1.35 清膏, 真空干燥 (60-70℃, -0.08Mpa) 至干浸膏 ;
(3) 粉碎过筛 : 将干浸膏粉碎过 80 目筛, 包合物过 80 目筛, 糊精粉碎过 80 目筛, 羧甲基淀粉钠过 80 目筛 ;
(4) 制软材, 湿颗粒 : 将干浸膏粉、 包合物粉、 糊精、 低取代 - 羟丙基纤维素混合均 匀, 加 75% (V/V) 乙醇适量, 制成软材, 过 14 目筛制成湿颗粒 ;
(5) 干燥 : 65℃烘干, 过 20 目筛整粒得干颗粒 ;
(6) 混合 : 将整粒后的干颗粒, 加羧甲基淀粉钠、 硬脂酸镁混合均匀 ;
(7) 半成品含量测定 ;
(8) 压片 : 片重 0.45g 每片 ;
(9) 成品含量测定 ;
(10) 包装。
实施例 7 : 颗粒剂的制备
制备方法
(1) 包合物制备 : 以上八味, 一枝蒿、 金银花、 贯叶金丝桃、 薄荷加处方量 8 倍量水, 水蒸气蒸馏 7 小时提取挥发油, 按挥发油与 β- 环糊精之比 1 ∶ 7 的比例在 60℃条件下投 入 β- 环糊精, 搅拌 60 分钟, 滤过, 于 40℃将包合物干燥, 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 ;
(2) 干浸膏制备 : 药渣与生石膏、 知母、 大青叶、 甘草加水煎煮两次, 第一次加处方 量的 19 倍水 ( 含药材吸水率 ), 第二次加处方量的 16 倍水, 每次 1.5 小时, 合并煎液, 静 置过滤, 滤液与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 将合并液减压浓缩 (9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10 ~ 1.20(85±5℃ ), 冷却至 40℃, 加乙醇使醇含量达 60% (V/V), 搅匀, 放置 24 小时, 取 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减压浓缩 (70-8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30-1.35 清膏, 真空干燥 (60-70℃, -0.08Mpa) 至干浸膏 ;
(3) 粉碎过筛 : 将干浸膏粉碎过 80 目筛, 包合物过 80 目筛, 乳糖粉碎过 80 目筛 ;
(4) 制软材, 湿颗粒 : 将干浸膏粉、 包合物粉、 乳糖粉混合均匀, 加 75% (V/V) 乙醇 适量, 制成软材, 过 14 目筛制成湿颗粒 ;
(5) 干燥 : 65℃烘干, 过 20 目筛整粒得干颗粒 ;
(6) 成品含量测定 ;
(7) 分袋包装。
实施例 8 : 颗粒剂的制备制备方法
(1) 包合物制备 : 以上八味, 一枝蒿、 金银花、 贯叶金丝桃、 薄荷加处方量 8 倍量水, 水蒸气蒸馏 7 小时提取挥发油, 按挥发油与 β- 环糊精之比 1 ∶ 7 的比例在 60℃条件下投 入 β- 环糊精, 搅拌 60 分钟, 滤过, 于 40℃将包合物干燥, 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 ;
(2) 干浸膏制备 : 药渣与生石膏、 知母、 大青叶、 甘草加水煎煮两次, 第一次加处方 量的 19 倍水 ( 含药材吸水率 ), 第二次加处方量的 16 倍水, 每次 1.5 小时, 合并煎液, 静 置过滤, 滤液与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 将合并液减压浓缩 (9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10 ~ 1.20(85±5℃ ), 冷却至 40℃, 加乙醇使醇含量达 60% (V/V), 搅匀, 放置 24 小时, 取 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减压浓缩 (70-8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30-1.35 清膏, 真空干燥 (60-70℃, -0.08Mpa) 至干浸膏 ;
(3) 粉碎过筛 : 将干浸膏粉碎过 80 目筛, 包合物过 80 目筛, 蔗糖粉碎过 80 目筛 ;
(4) 制软材, 湿颗粒 : 将干浸膏粉、 包合物粉、 蔗糖混合均匀, 加 75% (V/V) 乙醇适 量, 制成软材, 过 14 目筛制成湿颗粒 ;
(5) 干燥 : 65℃烘干, 过 20 目筛整粒得干颗粒 ;
(6) 成品含量测定 ;
(7) 分袋包装。
实施例 9 : 颗粒剂的制备
制备方法(1) 包合物制备 : 以上八味, 一枝蒿、 金银花、 贯叶金丝桃、 薄荷加处方量 8 倍量水, 水蒸气蒸馏 7 小时提取挥发油, 按挥发油与 3- 环糊精之比 1 ∶ 7 的比例在 60℃条件下投入 β- 环糊精, 搅拌 60 分钟, 滤过, 于 40℃将包合物干燥, 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 ;
(2) 干浸膏制备 : 药渣与生石膏、 知母、 大青叶、 甘草加水煎煮两次, 第一次加处方 量的 19 倍水 ( 含药材吸水率 ), 第二次加处方量的 16 倍水, 每次 1.5 小时, 合并煎液, 静 置过滤, 滤液与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 将合并液减压浓缩 (9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10 ~ 1.20(85±5℃ ), 冷却至 40℃, 加乙醇使醇含量达 60% (V/V), 搅匀, 放置 24 小时, 取 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减压浓缩 (70-80℃, -0.08Mpa) 至相对密度为 1.30-1.35 清膏, 真空干燥 (60-70℃, -0.08Mpa) 至干浸膏 ;
(3) 粉碎过筛 : 将干浸膏粉碎过 80 目筛, 包合物过 80 目筛, 糊精粉碎过 80 目筛 ;
(4) 制软材, 湿颗粒 : 将干浸膏粉、 包合物粉、 糊精混合均匀, 加 75% (V/V) 乙醇适 量, 制成软材, 过 14 目筛制成湿颗粒 ;
(5) 干燥 : 65℃烘干, 过 20 目筛整粒得干颗粒 ;
(6) 成品含量测定 ;
(7) 分袋包装。
药理毒理学实施例
( 一 ) 药效学研究
以下药效学研究所用金蒿颗粒剂为实施例 7 所制备。
金蒿颗粒剂 ig 0.7、 1.4、 2.8g/kg( 家兔 ) ; 1.35、 2.7、 5.4g/kg( 大鼠 ) ; 1.9、 3.8、 7.6g/kg( 小鼠 ) 具有以下作用 :
1. 对伤寒 iv 多糖菌苗引起的家兔发热具有明显降温作用, 作用可持续 3h 以上, 提 示有解热作用。
2. 对酵母菌引起的大鼠发热具有显著降温作用, 作用持续 7 小时以上
3. 对急性炎症模型——角叉菜胶引起大鼠足跖肿胀有抑制作用。
4. 对慢性炎症模型——大鼠棉球肉芽肿无明显抑制作用。5. 对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的炎性渗出无明显抑制作用。
6. 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 提示有祛痰作用。
7. 能明显减少氨水引发小鼠咳嗽的次数, 减少作用随剂量增大而增强, 提示有镇 咳作用。
8. 能明显减少冰醋酸致小鼠扭体的次数, 减少作用随剂量增大而增强, 提示有镇 痛作用。
9. 体外对流感病毒甲型、 流感病毒乙型、 副流感 -1、 RSV、 HSV-I、 HSV-II、 Ad7 病毒 的致细胞病变作用有明显抑制作用, 其 IC50 分别为 0.1、 0.112、 0.126、 0.056、 0.112、 0.112 和 0.126mg 颗粒 /ml, TI 分别为 4、 3.5、 4.4、 8、 4、 4 和 3.5。对 CoxB4、 CoxB5、 Ad3 有一定的抑 制作用 ; 体内对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炎有明显抑制作用, 对流感病毒感染致小鼠死亡有 显著保护作用, 三个剂量组的死亡保护率分别为 47.37%、 42.11%、 26.32%, 生命延长率分 别为 21.21%、 18.18%和 13.63%, 说明本颗粒剂体内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
10. 体内、 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肺炎链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均有一定抑制 作用, 体内抑菌的 ED50 分别为 1053.5mg/kg、 498.4mg/kg、 682.3mg/kg。
上述结果提示, 金蒿颗粒有明显的镇咳、 镇痛作用, 并有降温、 抑制急性炎症、 祛 痰、 抑菌和抗病毒等作用。这些作用为本颗粒剂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 属中医温病卫气同病 者 ) 提供了药理依据。
( 二 ) 毒理研究
1.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由于 ig 最高浓度最大容量 (0.4ml/10g) 未发现任何毒性反应, 亦未发生死亡, 故 作最大耐受量 (MTD) 试验, MTD 为 29.3g/kg( 颗粒剂 ), 为成人每天每公斤体重用量的 75.5 倍, 提示用药安全。
2. 大鼠长期毒性试验
金蒿颗粒大鼠 ig2.7、 5.4、 10.8(g/kg)( 相当于临床用药的 7.3、 14.6、 29.2 倍。), 每天一次, 连续 60 天 (2 个月 ), 大鼠体重系数、 脏器系数、 血常规、 血生化检测指标与 NS 组 比较均无异常。主要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亦无病理改变。
上述结果表明, 该颗粒剂无明显毒副作用, 用药安全。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是一种工艺稳定、 质量可控、 可应用于大工业生产的现代中药 复方制剂。复方具有清解气热、 清热解毒、 泻卫透表的功效, 对上呼吸道感染 ( 属中医温病 卫气同病者 ) 有肯定疗效。药理学证实, 该药对多种因素引起的实验动物发热均有明显的 降温效果, 且作用均可维持在三小时以上, 对急性炎症有抑制作用, 同时具有止咳祛痰、 镇 痛和对上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及病毒的抑制作用。 本品经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试验均未 见毒性和明显不良反应, 表明用药安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