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362906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1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39376.2

申请日:

2009.05.05

公开号:

CN101555881A

公开日:

2009.10.1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04D 13/08申请日:20090505|||公开

IPC分类号:

F04D13/08; C02F1/78; A01K61/00

主分类号:

F04D13/08

申请人:

广东振华电器有限公司

发明人:

麦振强; 黎桂明; 麦慧雯; 麦广树

地址:

528415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菊城大道振华电器有限公司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包括潜水电机、叶轮、臭氧发生器和外壳,在外壳的通道中设置滞留室;滞留室上部与大气之间设有排气通道,在该排气通道内设置阀门,阀门的开关杆另一端固定有位于滞留室内的浮球;水流从吸气管内吸入带有臭氧的空气并在进水通道内混合而将水中的有害气体氧化分解同时使部分氧气溶入水中,多余的混合气体上升并集中到滞留室顶部,随着滞留室内混合气体越积越多,滞留室内的水位下降而使浮球下降,带动阀门的开关杆动作而使阀门打开,滞留室内的混合气体经排气通道排入大气,随着滞留室内混合气体的减少,滞留室内的水位上升带动浮球上升而将所述阀门关闭。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包括潜水电机、叶轮、外壳和臭氧发生器,所述潜水电机的轴与叶轮相连,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通道中设置滞留室,滞留室出水口位于该滞留室的下部,所述叶轮设置在滞留室进水口与所述外壳的吸水口之间的进水通道中或滞留室出水口与所述外壳的排水口之间的排水通道中;所述臭氧发生器的进气侧与大气相通,吸气管一端接臭氧发生器的出气侧、另一端接在所述进水通道中;所述滞留室上部与大气之间设有排气通道,在该排气通道内设置阀门,该阀门的开关杆另一端固定有位于所述滞留室内的浮球;当水流流经所述吸水口、滞留室、排水口的过程中,水流从吸气管内吸入带有臭氧的空气并在所述进水通道内混合而将水中的有害气体氧化分解同时使部分氧气溶入水中,多余的混合气体上升并集中到滞留室顶部,随着滞留室内混合气体越积越多,滞留室内的水位下降而使浮球下降,带动阀门的开关杆动作而使阀门打开,滞留室内的混合气体经排气通道排入大气,随着滞留室内混合气体的减少,滞留室内的水位上升带动浮球上升而将所述阀门关闭。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滞留室进水口的开口向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滞留室进水口高于滞留室出水口。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滞留室由一个倒置的桶状体的内腔构成,该桶状体外壁与所述外壳内壁之间的间隙构成所述排水通道的一部分,所述滞留室进水口位于该桶状体的口部以上位置处。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定时控制所述臭氧发生器电源的通或断。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通道的侧壁上开有补气孔,该补气孔通过补气管与大气相通,在所述排水通道内壁设有伸向该排水通道中央方向的挡翼挡住所述补气孔的前侧,使水流经所述挡翼前侧流向挡翼后侧时在所述补气孔的开口处产生负压,而从补气管内吸入空气。

说明书

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氧机,特别是一种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
背景技术
在1990年12月19日公开的中国专利CN2067477U中,公开了一种名为“喷水式增氧机”的专利,由水泵和带有浮体的喷头组成,喷头和浮式水泵都各自浮在水面,用软管把喷头和水泵连通,水泵所抽送的水由喷头向空中增加渔塘溶氧量,水泵和喷头的连接管配有快换接头,拆去喷头水泵可作排灌之用。鱼塘中鱼类等生物的排泄物大量沉积在鱼塘底部后会产生氨气、沼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并溶于鱼塘的水中使之成为这种有害气体的饱和溶液,现有的这种增氧机仅仅是将水喷向空中使水珠在空中与空气接触,值此使空气溶入水珠,而难以将水中的有害气体分解或排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增氧机中存在的不能分解水中有害气体的问题,而提出一种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包括潜水电机、叶轮、外壳和臭氧发生器,所述潜水电机的轴与叶轮相连且叶轮设置在外壳的水流通道内用于驱动所述水流通道内的水从外壳的吸水口进入而经排水口排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通道中设置滞留室,滞留室出水口位于该滞留室的下部,所述叶轮设置在滞留室进水口与所述外壳的吸水口之间的进水通道中或滞留室出水口与所述外壳的排水口之间的排水通道中;所述臭氧发生器的进气侧与大气相通,吸气管一端接臭氧发生器的出气侧另一端接在所述进水通道中;所述滞留室上部与大气之间设有排气通道,在该排气通道内设置阀门,该阀门的开关杆另一端固定有位于所述滞留室内的浮球;当水流流经所述吸水口、滞留室、排水口的过程中,水流从吸气管内吸入带有臭氧的空气并在所述进水通道内混合而将水中的有害气体氧化分解同时使部分氧气溶入水中,多余的混合气体上升并集中到滞留室顶部,其间,混合气体在进水通道内以气泡形式存在,当气泡浮出滞留室内的水平面时产生爆破沸腾而加速溶于水中的有害气体析出,随着滞留室内混合气体越积越多,滞留室内的水位下降而使浮球下降,带动阀门的开关杆动作而使阀门打开,滞留室内的混合气体经排气通道排入大气,随着滞留室内混合气体的减少,滞留室内的水位上升带动浮球上升而将所述阀门关闭。上述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是相对于滞留室而言的,即相对于滞留室来说,在滞留室进水口与所述吸水口之间的通道为进水通道,在滞留室出水口与所述排水口之间的通道为排水通道。
所述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滞留室进水口的开口向上。
所述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滞留室进水口高于滞留室出水口。
所述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滞留室由一个倒置的桶状体的内腔构成,该桶状体外壁与所述外壳内壁之间的间隙构成所述排水通道的一部分,所述滞留室进水口位于该桶状体的口部以上位置处。
所述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定时控制所述臭氧发生器电源的通或断。
所述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通道的侧壁上开有补气孔,该补气孔通过补气管与大气相通,在所述排水通道内壁设有伸向该排水通道中央方向的挡翼挡住所述补气孔的前侧,使水流经所述挡翼前侧流向挡翼后侧时在所述补气孔的开口处产生负压,而从补气管内吸入空气与所述排水通道内的水混合相溶后再经排水口排出。所述挡翼与补气孔的结构原理可以参考1998年10月26日公开的中国专利87214816中公开的“射流增氧机”。
本发明方案中的阀门也可以是电磁阀,该电磁阀的电源受所述浮球控制或受滞留室内的水位开关控制,这是一般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均可实现的,是一种替换的技术特征,在此不作多述。
由于采用了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鱼塘内的水在流经本发明所述的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时,水中的有害气体被臭氧这种氧化分解成无害或毒性相对较低的物质,并从水中析出,有利于所述混合气体中的氧气溶于水中,对水质起到有效的净化作用,同时臭氧也可以杀死水中的有害细菌,使鱼塘中的水有利于鱼类的生长,提高产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在图1实施例基础上稍作改动后的内部结构图。
图中,6、臭氧发生器,21、滞留室进水口,5、外壳,3、吸气管,31、供气口,10、吸水口,11、叶轮,1、潜水电机,22、滞留室出水口,51、挡翼,20、排水口,7、补气管,44、排气通道,43、阀门,440、下端,42、开关杆,71、补气孔,41、浮球,2、滞留室;82、桶状体,81、外壳,83、潜水电机安装架,831、吸水口,822、滞留室出水口,80、预混腔,832、滞留室进水口,811、排水口,9、排气通道,91、阀门,92、开关杆,93、浮球,821、滞留室;021、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见图1,所述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包括潜水电机1、叶轮11、臭氧发生器6和外壳5,其中固定在外壳水流通道内的潜水电机1下端的轴固定叶轮11,叶轮设置在滞留室进水口21与吸水口10之间构成的进水通道内,外壳5内从滞留室进水口21到滞留室出水口22的部分为所述滞留室2,其中滞留室进水口21高于滞留室出水口22,排气通道44是一条下端440伸入滞留室2上部、上端伸出外壳5外与大气相通的气管,且在该气管上设置阀门43,阀门43的开关杆42另一端连接浮球41,该浮球41位于滞留室2内;吸气管3上端接臭氧发生器6的出气侧、下端的供气口位于吸水口10的位置处;滞留室出水口22与排水口20之间构成所述排水通道,补气管7上端与大气相通、下端伸入所述排水通道内,补气管7下端的开口即为所述补气孔71,在所述排水通道内壁的挡翼51位于补气孔71的下侧并伸向所述排水通道中央。
使用时,接通臭氧发生器6和潜水电机1的电源,叶轮11将吸水口10下方鱼塘中的水向上吸,使水流进入滞留室2后再经排水口20返回鱼塘,水流在外壳内流动的过程中,在吸水口10处产生负夺而从吸气管3内吸入气体,臭氧发生器6产生的臭氧经吸气管被吸入后在吸水口10与滞留室进水口21之间的进水通道内与水混合,其间被叶轮打散成较小的气泡与水充分混合,使臭氧与有害气体产生化学反应而降低有害气体的毒性,同时杀死水中的有害细菌,水气混合体上升到滞留室2的水面时,其中的气泡产生爆沸而使更多溶解于水中的气体析出到滞留室2上部,气泡爆裂后和从水中析出的气体混合而成的混合气体留在滞留室上方,随着滞留室内混合气体越积越多,滞留室2内的水位下降而使浮球41下降,带动阀门43的开关杆42动作而使阀门43打开,滞留室2内的混合气体经排气通道44排入大气,随着滞留室内混合气体的减少,滞留室内的水位上升带动浮球上升而将所述阀门关闭,上述过程反复进行,其间控制器(可以是定时器,图中未画出)控制臭氧发生器6的电源的通或断,以防止经排水口20排回鱼塘中的水的臭氧含量过高;当切断臭氧发生器6的电源时,吸气管3上端只从大气中吸入空气而没有臭氧。水流从滞留室出水口22流向排水口20的过程中,因为挡翼51的作用,在补气口71处产生负压,而经补气管7吸入空气与排水通道内的水混合,使部分空气溶于水后再经排水口20返回鱼塘内。
实施例1中的潜水电机1也可以固定在滞留室出水口22与排水口20之间构成的排水通道内。图1中的滞留室进水口21高于滞留室出水口22的好处是:防止经滞留室进水口21与滞留室出口水22之间的距离太近,保证水气混合体在滞留室2内滞留的时间足够长,而使多余或有害的气体可以及时析出并上升到滞留室上部。为了保证水气混合体在滞留室内滞留的时间足够长,也可以采用图3所示的方案,它主要是在滞留室出水口附近设置了一块隔板021而代替图1中伸入滞留室内的引管,使水流经隔板021左侧向上流动到隔板021上方后才能向右流,然后再在隔板021的右侧向下流到滞留室出水口处。
实施例2,见图2所示,其滞留室821由一个倒置的桶状体82的内腔构成,该桶状体82的开口向下,桶状体的口部即为所述之滞留室出水口22,桶状体82的外壁与外壳8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构成排水通道的一部分,水流从吸水口831被吸入后先在潜水电机安装架83的预混腔80内与被吸入的空气预混合,再经滞留室进水口832进入所述桶状体82的内腔——滞留室821内,然后向上升,桶状体82内的水经滞留室出水口822流向桶状体82外壁与外壳81内壁之间,最后再经排水口811排出。本实施例中滞留室及其排气通道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的相同,在此不再多述。只是实施例2中,可以在预混腔80内使水流旋转,则经滞留室进水口向上进入滞留室内的水流也旋转,其好处之一是可以使水气混合体在预混腔内充分混合,好处之二是经滞留室进水口进入滞留室内水气混合体可以集中于滞留室中央上升,而不影响外围向下流向滞留室出水口的水流。

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分解有害气体的杀菌除臭增氧机,包括潜水电机、叶轮、臭氧发生器和外壳,在外壳的通道中设置滞留室;滞留室上部与大气之间设有排气通道,在该排气通道内设置阀门,阀门的开关杆另一端固定有位于滞留室内的浮球;水流从吸气管内吸入带有臭氧的空气并在进水通道内混合而将水中的有害气体氧化分解同时使部分氧气溶入水中,多余的混合气体上升并集中到滞留室顶部,随着滞留室内混合气体越积越多,滞留室内的水位下降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液体变容式机械;液体泵或弹性流体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