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备4,4’(1甲基1,2乙二基)双(2,6哌嗪二酮)的新方法.pdf

上传人:t**** 文档编号:362560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67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46737.5

申请日:

2007.11.23

公开号:

CN101563329A

公开日:

2009.10.2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C07D241/08; C07C229/16

主分类号:

C07D241/08

申请人:

西雅图斯精致医药研究有限公司

发明人:

A·考克; E·纽费尔纳

地址:

奥地利维也纳

优先权:

2006.11.24 AT A1958/2006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殷 骏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通过在氨和甲酰胺的存在下式(II)四乙酸烷基酯的环化来制备式(I)化合物的新方法,以及在该方法中使用的式(II)化合物。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制备式(I)化合物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用氨在甲酰胺中环化式(II)的四酯的步骤,
(ROOCCH2)2N-CHCH3-CH2-N(CH2COOR)2         (II)
其中R表示烷基。

2.
  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R表示(C1-C3)-烷基。

3.
  一种式(II)化合物,
(ROOCCH2)2N-CHCH3-CH2-N(CH2COOR)2         (II)
其中R表示烷基,但甲基除外。

4.
  如权利要求3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表示(C2-C3)-烷基。

5.
  制备式(II)化合物的方法,
(ROOCCH2)2N-CHCH3-CH2-N(CH2COOR)2         (II)
其中R表示烷基,但甲基除外,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a)(S)-1,2-二氨基丙烷与氯乙酸反应,以及
(b)用强酸优选无机酸,在甲醇除外的烷醇中处理(a)中所得的反应产物。

6.
  式(II)化合物用于制备式(I)化合物的用途,
(ROOCCH2)2N-CHCH3-CH2-N(CH2COOR)2         (II)

其中R分别表示烷基,优选表示(C1-C3)-烷基。

7.
  一种制备式(I)化合物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a)(S)-1,2-二氨基丙烷与氯乙酸反应;
(b)用强酸优选无机酸在烷醇中处理(a)中所得的反应产物;
(c)任选地,纯化如此获得的式(II)化合物
(ROOCCH2)2N-CHCH3-CH2-N(CH2COOR)2          (II)
以及
(d)用氨在甲酰胺中环化式(II)化合物,其中R分别表示烷基。

8.
  如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特征在于,R表示(C1-C3)-烷基。

9.
  如权利要求7或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式(II)化合物于步骤(c)中通过在有机的、水不相混溶的溶剂和水之间的分配而从无机盐中纯化。

10.
  如权利要求7或8的方法,其中所述式(II)化合物未经预先分离或纯化即用于步骤(d)。

说明书

用于制备4,4′-(1-甲基-1,2-乙二基)-双-(2,6-哌嗪二酮)的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4,4′-(1-甲基-1,2-乙二基)-双-(2,6-哌嗪二酮)的新颖制备方法。特别是本发明涉及以改良的品质和产率制备4,4′-(1-甲基-1,2-乙二基)-双-(2,6-哌嗪二酮)的新颖方法。此外,本发明涉及用于该方法的新颖中间体化合物。
现有技术
4,4′-(1-甲基-1,2-乙二基)-双-(2,6-哌嗪二酮)具有通式(I)

式(I)化合物可以两种对映异构体形式存在,亦即(S)-(+)-4,4′-(1-甲基-1,2-乙二基)-双-(2,6-哌嗪二酮),也称作右雷佐生(Dexrazoxan)及(R)-(-)-4,4′-(1-甲基-1,2-乙二基)-双-(2,6-哌嗪二酮),也称作左雷佐生(Levorazoxan),以及以外消旋形式(S,R)-4,4′-(1-甲基-1,2-乙二基)-双-(2,6-哌嗪二酮)存在,也称作雷佐生(Razoxan)。用于本发明,“式(I)化合物”或“4,4′-(1-甲基-1,2-乙二基)-双-(2,6-哌嗪二酮)”既意指S-对映异构体、R-对映异构体,还意指外消旋体。
与其立体化学无关,式(I)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作用。特别重要的是在过去,式(I)化合物的S-对映异构体亦即右雷佐生,已知用于对抗肿瘤和其它癌症形式有效,也联合其它抗癌剂用作协同增效剂。特别是发现,鉴于肉瘤、淋巴肉瘤及白血病,当将右雷佐生与阿霉素(Adriamycin)联合用于治疗方案时,显示活性且特别有效。
长期以来,于现有技术中已知各种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例如于美国专利号3,941,790及4,275,063,Creighton,描述了三种制备双二酮基哌嗪的制备方法,其中也包括式(I)化合物。在第一方法中,(S)-1,2-二氨基丙烷与氯乙酸反应形成(S)-1,2-二氨基丙烷-四乙酸。随后,四乙酸与甲酰胺在氮气下于升高的温度下反应生成相应的式(I)化合物。在第二方法中,四乙酸如前文所述那样制备,通过与氨气反应转化为相对应的四乙酸酰胺,随后后者通过加热而环化为多磷酸或酚。当四乙酸于加热期间倾向于脱羧时应是特别有利的。至于第三方法提及,将四腈与酰胺钠在甲酰胺中反应,随后用氯化氢于甲醇中处理所得产物。根据Creighton,这种替代方法具有低温工艺的优点。所有这些方法皆为立体选择性方法,即所采用的呈四乙酸、四酰胺或四腈形式的中间体化合物应已经以式(I)化合物所期望的立体化学构型存在。
于前述方法所采用的中间体化合物诸如四乙酸可以不同方式制备。除了前述已经列举的制备方法之外,例如英国专利号978.724,J.R.Geigy AG中还描述了一种四乙酸的形成方法,其中二胺与甲醛及氰化氢反应以形成四腈,四腈经过皂化。于美国专利号2.461.519中,Bersworth等人教导了一种通过1,2-二氨基丙烷与甲醛及氰化钠于碱性pH值下反应制备1,2-二氨基丙烷-四羧酸的方法。
式(I)化合物的制备中的主要问题通常为中间体化合物的耗费的纯化,以商业标准难以实现。例如在大量方法中,中间体化合物诸如四乙酸连同作为副产物的大量碱金属盐一起获得,该副产物于式(I)化合物环化之前必须进行分离。
前述制备方法的这些问题特别是基于下述事实,即所采用的四乙酸同样例如四酰胺类、四腈类、及式(I)化合物本身为强极性的亲水物质,并与制备方法中所需的强碱形成盐。结果这总是导致未反应的前体化合物与获得的副产物所必要的分离困难。
于已知制备方法中在前体化合物的纯化中和由于前体化合物的纯化所引发的问题详细描述于P.L.MacDonald的国际专利申请号93/08172中。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一种制备式(I)化合物,具体而言右雷佐生,的方法,其中右雷佐生应以高产率获得,而于环化为右雷佐生之前并不进行四乙酸-中间体化合物的纯化。但通过该方法,右雷佐生是连同较高量的盐副产物一起获得,结果导致不含盐的右雷佐生的获得困难。
除了式(I)化合物或其类似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中使用四乙酸、四酰胺或四腈作为中间产物)之外,参考文献中还描述了顺-和反-环丙基-双-2,6-(哌嗪二酮)的制备方法,这两种化合物为式(I)化合物的类似化合物,该方法通过相对应的四乙酸甲酯作为前体化合物而进行。D.T.Witiak等人,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第20卷,第5期,第630-635页(1977),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第21卷,第12期,第1194-1197页(1978)描述了将呈盐酸化物形式的相应的四乙酸甲酯与过量氨及甲醇钠于甲醇中环化用来制备反式-化合物。所期望的反式化合物的产率低,纯化前只有27%。据该作者称,这种用于制备相应的顺式化合物的方法的应用并不成功:用于顺式化合物的制备,将四乙酸甲酯用氢化钠及甲酰胺于DME中环化。反式化合物的产率以36.5%提供。
Witiak等人仅建议使用四乙酸甲酯制备前述化合物。其中没有采用四乙酸甲酯化合物作为前体化合物用于制备类似化合物的启示。在制备所期望化合物的顺式异构体和反式异构体中的问题,多次显示采用这种化合物作为前体化合物并非轻易可能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式(I)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允许以良好产率且以商业标准制备所述化合物并克服了现有技术已知方法的问题。
此目的可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实现,该方法包括用氨在甲酰胺中环化1,2-二氨基丙烷-N,N,N′,N′-四乙酸烷基酯(后文称作“四乙酸烷基酯”)的步骤,其中在此“烷基”表示(C1-C3)-烷基,并且“C3-烷基”包括正丙基、异丙基及环丙基。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是基于发现四乙酸烷基酯的出乎意外的特性,诸如相比已知的中间体化合物较小的极性及亲水性,可用于提供改进的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此外,由于这种酯的较高反应性,可于涉及所要求的反应措施及反应步骤数目以及因而要求的反应条件的较简单条件下实现环闭合成为式(I)化合物。
根据本发明方法的进一步的优点为使用两种常见的化学品氨和甲酰胺,其中,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甲酰胺也用作溶剂。在环化过程中产生的甲醇可通过简单蒸馏而从反应混合物中除去。有关根据本发明方法及其优选实施形式的进一步细节也可由下列实施例获取。
本发明也涉及在本发明方法中使用的式(II)的四乙酸烷基酯
(ROOCCH2)2N-CHCH3-CH2-N(CH2COOR)2(II)
其中R表示烷基,优选R为(C1-C3)-烷基诸如甲基、乙基或丙基。
式(II)化合物,其为对于式(I)化合物有用的前体化合物,是新颖的化合物,但四乙酸甲酯除外,该化合物由E.H.Herman等人,在Research Communications in Chemical Pathology andPharmacology,第48卷,第1期,39-55页(1985年)中描述。四乙酸烷基酯可使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方法制备,诸如也述于下列实施例中。
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相关联的用于制备本发明的四乙酸烷基酯的优选方法包括式(III)二胺
H2N-CHCH3-CH2-NH2(III)
与氯乙酸反应,以及随后用烷基醇处理形成式(II)的四乙酸烷基酯:
(ROOCCH2)2N-CHCH3-CH2-N(CH2COOR)2(II)
其中R表示烷基,优选(C1-C3)-烷基,诸如甲基、乙基或丙基。
如此获得的四乙酸烷基酯在氨及甲酰胺存在下经进一步环化步骤,获得式(I)化合物。
将式(II)的四乙酸烷基酯于式(I)化合物的环化之前,若需要经纯化,例如通过将式(II)四乙酸烷基酯经在与水不相混溶的溶剂和水中分配来分离所形成的碱金属盐。作为与水不相混溶的溶剂特别是使用乙酸乙酯及乙酸异丙酯。
但式(II)四乙酸烷基酯也可未经预先纯化而被环化成式(I)化合物。该方法的变体是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的特别优选的实施形式。
在根据本发明方法的特别实施形式中,也可实现相比已知方法更高的式(I)化合物产率及式(I)化合物的充分纯化。此外,用作前体化合物的四乙酸烷基酯无需进一步纯化及分离。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同样如其优选的实施形式,在工艺期间将式(I)化合物因水解而可能的分解减至最低。通过将式(II)四乙酸烷基酯在水不相混溶的溶剂(诸如乙酸乙酯、乙酸异丙酯)和水中的分配可完全且容易地进行离子物质(例如碱金属盐)的分离。
本发明的方法及其优选的实施形式同样为立体选择性方法,亦即前体化合物必须以式(I)化合物的所希望的构型存在。
本发明的其它方面由下列实施例可获取,列举下列实施例出于举例说明的目的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在下列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细节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修改。例如,根据针对S-对映异构体右雷佐生所述的实施例5的方法,也可制备R-对映异构体左雷佐生及外消旋体。除非另外说明或可由上下文推得,否则百分比按重量计。
实施例
实施例1
(S)-(+)-1,2-二氨基丙烷-N,N,N′,N′-四乙酸的制备
将150.0克(1.02摩尔)(S)-(-)-1,2-二氨基丙烷二盐酸化物于室温导入预置的780.0克去离子水中,添加578.4克(6.12摩尔)氯乙酸,并向所得溶液于冷却下(于15℃)于45分钟期间剂量添加1785.0克(14.28摩尔)32重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添加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被加热至40℃,其中自40℃开始,反应放热,在冷却下使温度维持40-45℃。在放热反应减缓后,于40-45℃下搅拌90小时。将碱性、无色并澄清的液体于真空下于70℃浴温浓缩达约2.5倍。将油状晶体浆与1.2升甲醇混合,冷却至20℃,过滤出盐,将过滤器中的残余物用2×300毫升甲醇洗涤。将合并的甲醇溶液于真空下于70℃浴温完全蒸发。
将高粘度蒸馏残余物与300毫升去离子水在水浴中于70℃下混合,并冷却至0℃。在冷却下,用343.8克95%硫酸将pH值调整至1.5;经过后反应期后,将稠厚的晶体浆与900毫升去离子水混合。
将晶体浆与2升丙酮于0℃下搅拌过液。滤出晶体,并用2×250毫升水/丙酮比例1∶2的混合物洗涤,及用2×500毫升纯丙酮洗涤。
将合并的有机溶液在真空下于70℃浴温下完全蒸发,将残余的稠残留物与总计600ml的乙酸混合并通过于室温下添加5升丙酮使产物析出。将悬浮液冷却至5℃,滤出产物,用550ml乙酸/丙酮以比例1∶10和2×500ml丙酮洗涤并于20℃下真空干燥。
产量:272.1克
实施例2
(S)-(+)-1,2-二氨基丙烷-N,N,N′,N′-四乙酸甲酯的制备
酯化反应是使用经分离的(S)-(+)-1,2-二氨基丙烷-N,N,N′,N′-四乙酸如下进行的:
将37.5克(S)-(+)-1,2-二氨基丙烷-N,N,N′,N′-四乙酸连同756毫升甲醇及22.5克95%硫酸回流加热20小时。将冷却后的溶液以总计41.5克碳酸氢钠中和,真空蒸馏至干。将剩余残余物在300毫升去离子水及300毫升叔丁基甲醚之间分配,并将水相以2×150毫升叔丁基甲醚萃取。将合并的有机相用硫酸钠干燥,过滤,并将溶剂于真空下蒸发至干(粗产量:20.7克)。
将粗产物溶解于300毫升叔丁基甲醚/石油醚60/95比例1∶2的混合物中,与45克硅胶0.06-0.2毫米共同搅拌30分钟并过滤。将残余物用2×50毫升前述溶剂-混合物洗涤,并将滤液于真空下蒸发至干。
产量:6.9克无色油(甲酯)
分析数据:
元素分析:        C      H     N     O
C15H26N2O8计算值:49.72  7.23  7.73  35.32
          实测值:49.84  7.39  7.47
旋光度[α]D20(c=4;甲醇):+3.1°
1H-NMR:0.97(d,3H;-CH-CH3);2.49(,1H;N-CH-CH2-);2.83(dd,2H;N-CH-CH2-);3.5(s,4H;N-CH2-CO);3.55(s,4H;N-CH2-CO);3.61(s,12H;COO-CH3)
13C-NMR:15.0(q;-CH-CH3);51.22(q;O-CH3);51.38(q;O-CH3);52.07(t;N-CH2-);54.99(t;N-CH2-);55.96(d;N-CH-);58.08(t;CH-CH2-N);171.69(s;-CO-);172.31(s;-CO-)
实施例3a
(S)-(+)-1,2-二氨基丙烷-N,N,N′,N′-四乙酸乙酯的制备
酯化反应是使用经分离的(S)-(+)-1,2-二氨基丙烷-N,N,N′,N′-四乙酸如下进行的:
25.0克(S)-(+)-1,2-二氨基丙烷-N,N,N′,N′-四乙酸连同725毫升乙醇及15.0克95%硫酸回流加热120小时。将冷却后的溶液用总计27.5克碳酸氢钠中和,并在真空下蒸发至干。将剩余残余物在200毫升去离子水和200毫升叔丁基甲醚中分配,并将水相用2×100毫升叔丁基甲醚萃取。将合并的有机相用硫酸钠干燥,过滤,并将溶剂于真空下蒸发至干(粗产量:19.7克)。
将粗产物溶解于300毫升石油醚60/95,与40克硅胶0.06-0.2毫米共同搅拌30分钟,过滤。将残余物用2×50毫升溶剂洗涤,并将滤液于真空下蒸发至干。
产量:7.1克无色油(乙酯)
分析数据:
元素分析:        C      H     N     O
C19H34N2O8计算值:54.53  8.19  6.69  30.58
          实测值:54.51  8.36  6.56
旋光度[α]D20(c=4;甲醇):+1.1°
1H-NMR:1.08(d,3H;-CH-CH3);1.15-1.35(dd,12H;-CH2-CH3);2.5(m,1H,N-CH-CH2-);2.85-3.15(m,2H;N-CH-CH2-);3,5(s,4H;N-CH2-CO);3.6(s,4H;N-CH2-CO);4.0-4.3(m,8H;COO-CH2-CH3)
13C-NMR:13.96(q;-CH2-CH3);14.0(q;-CH2-CH3);15.12(q;-CH-CH3);52.27(t;N-CH2-CO);55.28(t;N-CH2-CO);56.0(d;N-CH-CH2-);58.2(t;CH-CH2-N);60.08;60.152x(t;COO-CH2-);171.22(s;CO);171.87(s;CO)。
实施例3b(优选的)
(S)-(+)-1,2-二氨基丙烷-N,N,N′,N′-四乙酸乙酯的制备
将于321毫升水中的192.8克氯乙酸与50克(S)-(-)-二氨基丙烷二盐酸化物用190.4克氢氧化钠在343毫升水中的溶液处理并于45℃下处理132小时。蒸除水,并将所产生的稠厚悬浮液与100毫升乙醇混合,并再次完全蒸除。将残余物纳入900毫升乙醇中,用90毫升浓硫酸处理并于46小时期间加热回流。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环境温度,通过添加240克碳酸氢钠将酸中和。滤出沉淀,用150毫升乙醇后洗涤,蒸发滤液,并将油状残余物悬浮于250毫升甲苯中。在用2N盐酸充分萃取后,将水相用固体碳酸钠(约75克)中和,并用约375毫升甲苯萃取。完全蒸除溶剂,提供134克呈微黄色油的乙酯。通过经硅胶柱层析纯化获得分析试样。
分析数据:
元素分析:        C      H     N     O
C19H34N2O8计算值:54.53  8.19  6.69  30.58
          实测值:54.18  8.36  6.59
旋光度[α]D20(c=10;甲醇):+8.6°
1H-NMR:1.02(d,3H;-CH-CH3);1.21-1.27(dd,12H;-CH2-CH3);2.5(m,1H,N-CH-CH2-);2.85-3.07(m,2H;N-CH-CH2-);3.5(s,4H;N-CH2-CO);3.6(s,4H;N-CH2-CO);4.05-4.15(m,8H;COO-CH2-CH3)
13C-NMR:14.27(q;-CH2-CH3);14.30(q;-CH2-CH3);15.41(q;-CH-CH3);,52.77(t;N-CH2-CO);55.60(t;N-CH2-CO);56.31(d;N-CH-CH2-);58.51(t;CH-CH2-N);60.44;60.522x(t;COO-CH2-);171.56(s;CO);172.22(s;CO)。
实施例4a
(S)-(-)-1,2-二氨基丙烷-N,N,N′,N′-四乙酸异丙酯的制备
酯化反应用经分离的(S)-(+)-1,2-二氨基丙烷-N,N,N′,N′-四乙酸如下进行:
25.0克(S)-(+)-1,2-二氨基丙烷-N,N,N′,N′-四乙酸连同950毫升异丙醇及15.0克95%硫酸回流加热162小时。将冷却后的溶液用总计27.5克碳酸氢钠中和,并真空蒸发至干。将剩余残余物在200毫升去离子水和200毫升叔丁基甲醚中分配,并将水相用1×100毫升叔丁基甲醚萃取。将合并的有机相用硫酸钠干燥,过滤,并将溶剂真空蒸发至干(粗产量:21.2克)。
将粗产物溶解于300毫升石油醚40/65,与40克0.06-0.2毫米硅胶共同搅拌30分钟,过滤,将残余物用2×50毫升溶剂洗涤,并将滤液于真空下蒸发至干。
产量:10.8克微黄色油(异丙酯)
分析数据:
元素分析:        C      H     N     O
C23H42N2O8计算值:58.21  8.92  5.90  26.97
          实测值:58.12  9.08  5.70
旋光度[α]D20(c=4;甲醇):-2.6°
1H-NMR:1.05(d,3H;-CH-CH3);1.15-1.35(dd,24H;iPr-CH-(CH3)2);2,5(m,1H,N-CH-CH2-);2.85-3.15(m,2H;N-CH-CH2-);3.5(2s,2x  4H;N-CH2-CO);5.0(2q,4H;iPr-CH-(CH3)2)。
13C-NMR:15.44(q;-CH2-CH3);21.79(q;-CH-(CH3)2);21.85(q;-CH-(CH3)2);52.72(t;N-CH2-CO);55.88(t;N-CH2-CO);56.25(d;N-CH-CH2-);58.53(t;CH-CH2-N);67.77;67.79 2x(t;COO-CH-);170.99(s;CO);171.67(s;CO)。
实施例4b(优选的)
(S)-(+)-1,2-二氨基丙烷-N,N,N′,N′-四乙酸异丙酯的制备
将321毫升水中的192.8克氯乙酸和50克(S)-(-)-二氨基丙烷二盐酸化物用190.4克氢氧化钠在343毫升水中的溶液处理,并在114小时期间于45℃下处理。蒸除水,并将产生的稠厚残余物用由在1500毫升2-丙醇中的90毫升浓硫酸组成的混合物加热回流41小时。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环境温度,通过添加240克碳酸钠中和酸。滤出沉淀,用150毫升2-丙醇后洗涤,蒸发滤液,将油状残余物悬浮于250毫升甲苯中。用2N盐酸充分萃取后,将水相用固体碳酸钠(约75克)中和,并用约375毫升甲苯萃取。完全蒸发溶剂,提供41克呈微黄色油的乙酯。通过重复萃取操作以及随后经硅胶柱层析纯化获得分析试样。
分析数据:
元素分析:        C      H     N     O
C23H42N2O8计算值:58.21  8.92  5.90  26.97
          实测值:58.09  9.06  5.88
旋光度[α]D20(c=10;甲醇):0.5°
1H-NMR:1.05(d,3H;-CH-CH3);1.20-1.22(dd,24H;iPr-CH-(CH3)2);2.49(m,1H,N-CH-CH2-);2.90,3.04(m,2H;N-CH-CH2-);3.50,3.53(2s,2x 4H;N-CH2-CO);4.99(2q,4H;iPr-CH-(CH3)2)。
13C-NMR:15.53(q;-CH-CH3);21.92(q;-CH-(CH3)2);21.98(q;-CH-(CH3)2);52.85(t;N-CH2-CO);56.00(t;N-CH2-CO);56.36(d;N-CH-CH2-);58.63(t;CH-CH2-N);67.92;67.94 2x(t;COO-CH-);171.10(s;CO);171.79(s;CO)。
实施例5
(S)-(+)-4,4′-(1-甲基-1,2-乙二基)-双-(2,6-哌嗪二酮)(右雷佐生)(I)的制备
5.1.(S)-1,2-二氨基丙烷-N,N,N′,N′-四乙酸-四甲酯(II)的制备
将65升水中的38.5kg氯乙酸和10kg(S)-(-)-二氨基丙烷二盐酸化物用38kg氢氧化钠在69升水中的溶液处理,并于70小时至100小时期间于45℃下处理。蒸除水,并将产生的稠厚悬浮液用80升甲醇浸渍,过滤,并将滤饼用甲醇洗涤。完全蒸发滤液,将残余物纳入180升甲醇中,用18升浓硫酸处理及并于6小时期间加热回流。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环境温度,通过添加20kg至25kg碳酸氢钠将酸中和。滤出沉淀,蒸发浓缩滤液,并将油状残余物溶解于50升乙酸乙酯中。在用2N盐酸充分萃取后,将水相用固体碳酸钠中和,并用约100升乙酸乙酯萃取。完全蒸除溶剂,提供约13.5至17.3kg所期望的甲酯,其可未经进一步纯化即用于下一步骤。
5.2.环化为(S)-(+)-4,4′-(1-甲基-1,2-乙二基)-双-(2,6-哌嗪二酮)(右雷佐生)(I)
将4.7kg气态氨添加至10kg得自前述实施例的(S)-(+)-1,2-二氨基丙烷-N,N,N′,N′-四乙酸甲酯于34升甲酰胺中的溶液,并将反应混合物于12小时期间保持在40℃至50℃于不超过5巴的压力下。随后,将反应混合物缓慢加热至150℃,将所获得的甲醇于加热期间蒸除,并将反应混合物于10小时至12小时期间保持140℃至150℃。即刻蒸除溶剂,将油状残余物从甲醇中结晶,以提供2.9kg至3.7kg右雷佐生,其可以通过从1,4-二噁烷中重结晶进一步纯化。

用于制备4,4’(1甲基1,2乙二基)双(2,6哌嗪二酮)的新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用于制备4,4’(1甲基1,2乙二基)双(2,6哌嗪二酮)的新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用于制备4,4’(1甲基1,2乙二基)双(2,6哌嗪二酮)的新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于制备4,4’(1甲基1,2乙二基)双(2,6哌嗪二酮)的新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制备4,4’(1甲基1,2乙二基)双(2,6哌嗪二酮)的新方法.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通过在氨和甲酰胺的存在下式(II)四乙酸烷基酯的环化来制备式(I)化合物的新方法,以及在该方法中使用的式(II)化合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