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360391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68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67137.5

申请日:

2010.08.23

公开号:

CN102370628A

公开日:

2012.03.14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视为放弃IPC(主分类):A61K 9/24放弃生效日:20120314|||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K 9/24申请日:20100823|||公开

IPC分类号:

A61K9/24; A61K31/352; A61K47/34; A61K47/38; A61P3/10; A61P7/00; A61P9/10; A61P9/12; A61P27/06; A61P27/16

主分类号:

A61K9/24

申请人:

普尔药物科技开发(深圳)有限公司

发明人:

谢欢; 刘姹; 杨大坚

地址: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南区R2-A栋6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万商天勤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79

代理人:

王志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包括位于外层的速释层和位于内层的缓释层,所述速释层主要由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系统、微硅胶粉、微晶纤维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5%~20%淀粉浆组成,所述缓释层主要由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系统、微硅胶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氧乙烯、部分预胶化淀粉、氧化铁黄、约95%乙醇组成,所述自微乳化系统由丙二醇月桂酸酯、吐温80、乙二醇单乙基醚组成,所述速释层与缓释层的重量比为1∶3~5。本发明是自微乳化技术和缓控释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 包括位于外层的速释层和位于内层的缓 释层,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速释层主要由四乙酰基葛根素、 自微乳化系统、 微硅胶粉、 微晶纤维素、 交联聚乙 烯吡咯烷酮、 5%~ 20%淀粉浆组成, 所述缓释层主要由四乙酰基葛根素、 自微乳化系统、 微硅胶粉、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聚 氧乙烯、 部分预胶化淀粉、 氧化铁黄、 约 95%乙醇组成, 所述自微乳化系统由丙二醇月桂酸酯、 吐温 80、 乙二醇单乙基醚组成, 所述速释层与缓释层的重量比为 1 ∶ 3 ~ 5。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 微乳化系统中各组分占该自微乳化系统的重量百分比为 : 丙二醇月桂酸酯占 25 ~ 35%、 吐 温 80 占 25 ~ 35%、 乙二醇单乙基醚占 30 ~ 50%。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 微乳化系统中各组分占该自微乳化系统的重量百分比为 : 丙二醇月桂酸酯占 30%、 吐温 80 占 30%、 乙二醇单乙基醚占 40%。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速 释层与缓释层的重量比为 1 ∶ 4。
5: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4 中任一项所述的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 其特征 在于, 所述速释层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 : 四乙酰基葛根素 5 ~ 15 份、 自微乳化系统 25 ~ 35 份、 微硅胶粉 10 ~ 20 份、 微晶纤维素 10 ~ 20 份、 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 20 ~ 30 份、 5%~ 20%淀粉浆适量。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速 释层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 : 四乙酰基葛根素 10 份、 自微乳化系统 30 份、 微硅胶粉 15 份、 微 晶纤维素 15 份、 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 30 份、 5%~ 20%淀粉浆适量。
7: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4 中任一项所述的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 其特征 在于, 所述缓释层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 : 四乙酰基葛根素 30 ~ 50 份、 自微乳化系统 70 ~ 90 份、 微硅胶粉 50 ~ 60 份、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90 ~ 120 份、 聚氧乙烯 5 ~ 8 份、 部分预胶化 淀粉 10 ~ 20 份、 氧化铁黄 0.0005 ~ 0.001 份、 约 95%乙醇适量。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 释层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 : 四乙酰基葛根素 40 份、 自微乳化系统 80 份、 微硅胶粉 54.9 份、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103.5 份、 聚氧乙烯 6.6 份、 部分预胶化淀粉 15 份、 氧化铁黄 0.0005 ~ 0.001 份、 约 95%乙醇适量。
9: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4 中任一项所述的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 其特征 在于, 所述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的释放度曲线为 : 0.5h 累积释放度 15%~ 25%, 6h 累积释放度 45%~ 55%, 12h 累积释放度大于 90%, 释放的第一小时内主要由速释 层释药, 第一小时后由缓释层释药。
10: 一种权利要求 1 至 9 中任一项所述的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的制备 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将各组分中的固体组分过 80 目筛 ; 制备速释颗粒 : 将设定重量份的四乙酰基葛根素、 丙二醇月桂酸酯、 吐温 80 和乙二醇 2 单乙基醚于 60℃水浴中磁力搅拌, 充分溶解混匀后, 在 30℃水浴中平衡 1h, 得到自微乳化 液; 将设定重量份的微粉硅胶加入得到的自微乳化液中混匀, 再加入设定重量份的微晶纤 维素、 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均匀, 用适量 5 %~ 20 %淀粉浆制软材, 过 20 目筛制粒, 45℃烘干, 过 40 目筛整粒, 加入适量硬脂酸镁混合均匀, 得速释颗粒 ; 制备缓释颗粒 : 将设定重量份的四乙酰基葛根素、 丙二醇月桂酸酯、 吐温 80 和乙二醇 单乙基醚于 60℃水浴中磁力搅拌, 充分溶解混匀后, 在 30℃水浴中平衡 1h, 得到自微乳化 液; 将设定重量份的微粉硅胶加入得到的自微乳化液中混匀, 再加入设定重量份的羟丙基 甲基纤维素、 聚氧乙烯和部分预胶化淀粉混合均匀, 然后以等量递增法加入适量氧化铁黄 混合均匀, 用适量 95%乙醇制软材, 过 20 目筛制粒, 45℃烘干, 过 40 目筛整粒, 加入适量硬 脂酸镁混合均匀, 得速释颗粒 ; 压片 : 以 40 ~ 60N 压力预压速释颗粒成松散片, 再加入缓释颗粒以 60 ~ 90N 压力压制 成双层片, 得到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

说明书


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领域, 涉及一种含有四乙酰基葛根素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 法, 尤其涉及一种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及其制备方法。背景技术
     葛根素 (puerarin, pue) 是从豆科植物野葛、 甘葛根中提取的一种黄酮甙, 属黄 酮类化合物, 化学名为 8-β-D- 葡萄吡喃糖 -4-7- 二羟基异黄酮, 其结构式是如图 1 所示。 葛根素临床上主要用于冠心病、 高血压、 高粘血症、 脑梗死、 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糖尿 病、 青光眼、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眼科疾病、 突发性耳聋等, 其注射剂易引发急性血管内溶 血, 过敏体质禁用, 老年人慎用。目前, 作为改善心脑血管循环的新药葛根素, 广泛应用于 心脑血管疾病, 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例如公开号为 “CN101569614A” 的发明专利申请公 布说明书就公开了一种葛根素包衣缓释滴丸。但是, 葛根素水溶性较差, 在水中溶解度为 0.011mol/L, 口服给药吸收速度和程度均较差, 在胃肠道中难以熔接吸收, 生物利用度低。 四乙酰基葛根素 (8-β-D- 四乙酰基葡萄吡喃糖 -4-7- 二羟基异黄酮 ) 是葛根素 的衍生物, 结构式如图 1 所示。四乙酰基葛根素的表观油 / 水分配系数明显大于葛根素, 具 有更强的亲脂性, 实验表明四乙酰基葛根素在动物体内, 可显著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自乳化药物给药系统是由药物、 油相、 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所组成的均一、 澄清、 各向同性的口服液体剂型。 其乳化所需的自由能非常低, 在体外 37℃水浴温和搅拌下 或体内胃、 肠道的蠕动下自发形成微小的乳滴 ( 粒径≤ 5μm)。当表面活性剂含量不低于 40% ( 质量分数 ), 亲水疏水平衡值 (HLB) 大于 12 或表面活性剂加上助表面活性剂, 就可以 得到更精细的乳滴 ( 粒径≤ 100nm), 称为自微乳化给药系统。 对于脂溶性药物, 自微乳化给 药制剂比其他传统的口服制剂有着更多的优越性。 它在胃肠道的水性环境可迅速乳化成油 / 水的含药乳粒, 使药物在整个胃肠道广泛分布, 从而减小了大块药物与胃肠道壁长时间接 触后产生的刺激性。 与普通油溶液相比, 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形成的乳剂颗粒细小, 有较大的 油水界面, 对那些因溶出度小而影响吸收的药物而言, 可提高药物吸收的速率和程度, 提高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此外, 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具有吸收迅速, 服用方便, 制备简单, 适合大规 模生产等优点, 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但是, 自微乳化是一种速释技术, 在提高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同时, 也带来了血药浓度更大的波动, 易产生副作用。
     超饱和自微乳化释药系统是在基本的自微乳处方中加入高分子材料, 可在微乳制 剂稀释过程中抑制药物的结晶析出, 增加药物的饱和溶解度, 形成药物的超饱和溶液。 超饱 和系统可降低处方中表面活性剂的用量, 减少其对胃肠道的毒性。
     缓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缓慢的以恒定或接近恒定的速度释放, 使 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的制剂。 缓控释制剂释药缓慢, 血浓度平稳, 在延长作用时间, 减少毒副反应方面较普通制剂有较大的优越性。
     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 针对葛根素的生物利用度差的缺陷, 将自微乳化 技术和缓控释技术相结合, 提供一种既能够提高生物利用度, 又能够使血药浓度更平稳的 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 本发明同时还提供一种所述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 化缓释双层片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 包括位于外层的速释层和位于内层的 缓释层, 所述速释层主要由四乙酰基葛根素、 自微乳化系统、 微硅胶粉、 微晶纤维素、 交联聚 乙烯吡咯烷酮、 5%~ 20%淀粉浆组成, 所述缓释层主要由四乙酰基葛根素、 自微乳化系统、 微硅胶粉、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聚氧乙烯、 部分预胶化淀粉、 氧化铁黄、 约 95%乙醇组成, 所 述自微乳化系统由丙二醇月桂酸酯、 吐温 80、 乙二醇单乙基醚组成, 所述速释层与缓释层的 重量比为 1 ∶ 3 ~ 5。
     作为优选方案, 所述自微乳化系统中各组分占该自微乳化系统的重量百分比为 : 丙二醇月桂酸酯占 25 ~ 35%、 吐温 80 占 25 ~ 35%、 乙二醇单乙基醚占 30 ~ 50%。
     作为上述优选方案的改进, 所述自微乳化系统中各组分占该自微乳化系统的重量 百分比为 : 丙二醇月桂酸酯占 30%、 吐温 80 占 30%、 乙二醇单乙基醚占 40%。
     作为优选方案, 所述速释层与缓释层的重量比为 1 ∶ 4。
     作为优选方案, 所述速释层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 : 四乙酰基葛根素 5 ~ 15 份、 自微 乳化系统 25 ~ 35 份、 微硅胶粉 10 ~ 20 份、 微晶纤维素 10 ~ 20 份、 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 20 ~ 30 份、 5%~ 20%淀粉浆适量。
     作为上述优选方案的改进, 所述速释层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 : 四乙酰基葛根素 10 份、 自微乳化系统 30 份、 微硅胶粉 15 份、 微晶纤维素 15 份、 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 30 份、 5%~ 20%淀粉浆适量。
     作为优选方案, 所述缓释层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 : 四乙酰基葛根素 30 ~ 50 份、 自 微乳化系统 70 ~ 90 份、 微硅胶粉 50 ~ 60 份、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90 ~ 120 份、 聚氧乙烯 5 ~ 8 份、 部分预胶化淀粉 10 ~ 20 份、 氧化铁黄适量、 约 95%乙醇适量。
     作为上述优选方案的改进, 所述缓释层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 : 四乙酰基葛根素 40 份、 自微乳化系统 80 份、 微硅胶粉 54.9 份、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103.5 份、 聚氧乙烯 6.6 份、 部分预胶化淀粉 15 份、 氧化铁黄 0.0005 ~ 0.001 份、 约 95%乙醇适量。
     作为优选方案, 所述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的释放度曲线为 : 0.5h 累积释放度 15%~ 25%, 6h 累积释放度 45%~ 55%, 12h 累积释放度大于 90%, 释放的第 一小时内主要由速释层释药, 第一小时后由缓释层释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的制备方法, 所述制备方 法包括以下步骤 :
     将各组分中的固体组分过 80 目筛 ;
     制备速释颗粒 : 将设定重量份的四乙酰基葛根素、 丙二醇月桂酸酯、 吐温 80 和乙 二醇单乙基醚于 60℃水浴中磁力搅拌, 充分溶解混匀后, 在 30℃水浴中平衡 1h, 得到自微 乳化液 ; 将设定重量份的微粉硅胶加入得到的自微乳化液中混匀, 再加入设定重量份的微 晶纤维素、 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均匀, 用适量 5%~ 20%淀粉浆制软材, 过 20 目筛制 粒, 45℃烘干, 过 40 目筛整粒, 加入适量硬脂酸镁混合均匀, 得速释颗粒 ;制备缓释颗粒 : 将设定重量份的四乙酰基葛根素、 丙二醇月桂酸酯、 吐温 80 和乙 二醇单乙基醚于 60℃水浴中磁力搅拌, 充分溶解混匀后, 在 30℃水浴中平衡 1h, 得到自微 乳化液 ; 将设定重量份的微粉硅胶加入得到的自微乳化液中混匀, 再加入设定重量份的羟 丙基甲基纤维素、 聚氧乙烯和部分预胶化淀粉混合均匀, 然后以等量递增法加入适量氧化 铁黄混合均匀, 用适量 95%乙醇制软材, 过 20 目筛制粒, 45℃烘干, 过 40 目筛整粒, 加入适 量硬脂酸镁混合均匀, 得速释颗粒 ;
     压片 : 以 40 ~ 60N 压力预压速释颗粒成松散片, 再加入缓释颗粒以 60 ~ 90N 压力 压制成双层片, 得到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
     本发明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是自微乳化技术和缓控释技术相结 合的产品, 既能够提高生物利用度, 又能够使血药浓度更平稳, 并且毒副作用小, 制备简单, 适合大规模生产。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中 : 图 1 是四乙酰基葛根素的结构式 ; 图 2 是不同粘度骨架材料对双层片释药的影响示意图 ; 图 3 是不同羟丙甲纤维素 K100LV 用量药物处释放的影响示意图 ; 图 4 是不同填充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示意图 ; 图 5 是不同填充剂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示意图 ; 图 6 是不同 PEO700 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示意图 ; 图 7 是 X1 和 X2 对 Y 影响的三维响应面示意图 ; 图 8 是 X1 和 X2 对 Y 影响的等高线图示意图 ; 图 9 是三批优化厨房体外释放度示意图 ; 图 10 是四乙酰基葛根素的制备方法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 通 过详述本发明的配方研究、 筛选及试验过程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 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的配方研究、 筛选及试验过程
     1.0 设计要求
     为兼顾速释和缓释作用, 设计的双层缓释片的释放度曲线为 : 0.5h 累积释放度 15%~ 25%; 6h 累积释放度 45%~ 55%; 12h 累积释放度大于 90%。1h 前主要由速释层释 药, 发挥速效作用 ; 1h 后由缓释层释药, 发挥长效作用。双层缓释片规格为, 每片速释部分 : 10mg, 缓释部分 : 40mg。当然, 根据需要, 双层缓释片规格也可以有所变化, 如每片速释部分 为 10mg, 缓释部分可选择 30 ~ 50mg。
     2.0 固体吸附材料吸附能力考察
     考察吸附材料淀粉、 甘露醇、 微粉硅胶、 微晶纤维素、 交联聚维酮 ( 即交联聚乙烯 吡咯烷酮 ) 等的吸附能力。分别称取各吸附材料约 1g, 精密称定, 逐滴加入自乳化液, 边加 边研磨均匀, 使药液完全吸收成干燥的粉末。 当粉末稍有潮湿时, 认为各吸附材料已吸附饱和, 测定最大吸附量。结果见表 1。
     表 1 吸附材料的最大吸收量
     3.0 速释层处方筛选
     速释层拟制成每片片重为 100mg 的片芯。以微粉硅胶作为吸收剂和助流剂, 分别 考察以交联聚维酮为崩解剂, 微晶纤维素或淀粉为填充剂, 粘合剂为 5 %~ 20 %淀粉浆、 95%乙醇、 10%聚维酮 K90、 20%聚维酮 K90、 20%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的条件下压片的结 果。以吸油性质、 粘冲情况、 片剂外观、 硬度、 崩解时限等筛选不同辅料种类和用量, 崩解时 间要求在 2 ~ 5 分钟 ( 过速易在口及食道中崩解, 过缓不符合速释的要求 ), 以下为各辅料 所组成的处方及性质。以下为各常用辅料所组成的处方, 单位为 g。
     表 2 速释层处方筛选表
     表 3 速释层处方结果性质编号 1 2 3 吸油性质 不太好 不太好 不太好 粘冲情况 粘冲 粘冲 粘冲 片子外观 较光洁 较光洁 较光洁 片子硬度 松片 松片 松片 崩解时限 / / /7CN 102370628 A 4 5 6 7 8 9 10 11 12
     不太好 不太好 不太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说粘冲 粘冲 粘冲 不粘冲 不粘冲 不粘冲 不粘冲 不粘冲 不粘冲明书较光洁 较光洁 较光洁 光洁 光洁 光洁 光洁 光洁 光洁 松片 松片 松片 松片 松片 松片 46N 75N 42N / / / / / / 3 分钟 4 分钟 5 分钟5/11 页片剂原料中含有较多的油脂类物质, 易引起松片。 由上表可以看出, 处方 10、 11、 12 均基本符合要求。1g 的自乳化系统处方需要使用 0.5g 微粉硅胶, 0.5g 微晶纤维素作为吸 收剂, 1 ~ 2g 交联聚维酮作为吸收剂和崩解剂, 采用 5%~ 20%淀粉作为粘合剂, 片剂的硬 度好。对处方 10, 结合双层片规格, 经过调整, 结果以 10%四乙酰基葛根素, 30%空白自微 乳系统处方, 15%微粉硅胶, 15%微晶纤维素, 30%交联聚维酮, 用适量 5%~ 20%淀粉浆 制粒最为合适。所制颗粒均匀, 片芯表面光洁, 油脂类物质吸收完全, 崩解在 5 分钟左右完 成。
     4.0 缓释层处方筛选
     确定了速释层处方后, 进行缓释层处方的考察, 参考相关文献采用相似因子法 (f2) 作为评价指标, 考察处方组分对双层片释药行为的影响。考察方法是分别测定各因素 中不同水平相应处方片剂在 0.5、 1、 2、 4、 6、 8、 10、 12h 的累积释放度, 每两个水平相比较, 计 算 f2( 相似因子值 ), 旨在于确定具有较大影响、 需进一步优化的因素。f2 计算方法见下面 公式。
     4.1 单因素考察
     4.1.1 骨架材料不同粘度对双层片释放影响
     选定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HPMC) 为骨架材料, 分别考察羟丙甲纤维素 E50LV、 羟丙 甲纤维素 K100LV、 羟丙甲纤维素 K4M、 羟丙甲纤维素 K15M 对释放度的影响。
     结果如图 2 所示, 四种黏度羟丙甲纤维素的缓释效果为 K15M > K4M > K100LV > E50LV。黏度低的 E50LV 释放过快, 不能满足 12h 释放要求。f2(K100LV, K4M)、 f2(K100LV, K15M)、 f2(K4M, K15M) 分别为 49.32, 32.76, 46.03。K4M、 K15M 形成的凝胶层强度大, 骨架溶 蚀速度慢, 导致药物释放缓慢, 12h 释放不完全 ; 较低黏度的 K100LV 具有适宜的水化速度和
     溶蚀速度, 能达到较好的缓释效果。
     4.1.2 骨架材料用量对释放的影响
     改变羟丙甲纤维素 K100LV 用量, 考察不同用量羟丙甲纤维素 K100LV 对释放的影 响。
     表 4 不同用量羟丙甲纤维素 K100LV 的 f2 因子比较
     结果如图 3 所示, 表明不同用量的骨架材料对药物释放有较大影响。同时, 骨架材 料的用量越大, 所形成的凝胶层越厚, 骨架溶蚀速度越慢, 释药速率越低。
     4.1.3 填充剂种类对释放的影响 .
     分别以微晶纤维素、 部分预胶化淀粉、 乳糖为填充剂, 考察其对释药的影响。不同 填充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如图 4 所示。
     表 5 不同种类填充剂的 f2 因子比较
     4.1.4 不同填充剂用量对释放的影响 改变部分预胶化淀粉用量, 考察不同用量部分预胶化淀粉对释放的影响。 表 6 不同填充剂用量的 f2 因子比较
     不同填充剂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如图 5 所示, 结果表明不同用量的部分预胶化 淀粉对药物释放无较大影响。
     4.1.5 阻滞材料用量对释放的影响
     以部分预胶化淀粉为填充剂, 考察不同用量聚氧乙烯 400 对释放的影响。
     表 7 不同聚氧乙烯 700 用量的 f2 因子比较
     不同 PEO700 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如图 6 所示, 表明不同用量的聚氧乙烯 400 对 药物释放度有一定影响。聚氧乙烯 400 能够有效调节双层片的释放行为, 使其释放度更接 近理想值。
     4.2 中心复合设计法优化缓释层处方 .
     4.2.1 优化设计与处理
     根据中心组成设计 (CCD) 原理, 综合单因素实验结果及相关研究报道, 选取对体 外释药行为均有较大影响的二个因素 : 羟丙甲纤维素 K100LV 含量、 聚氧乙烯 400 含量进 行响应面设计和分析, 对处方进行优化, 共有 13 个组合, 每个组合是一个处方。分别测定 0.5h、 2h、 6h、 8h、 12h 释放度。中心复合设计安排见表 :
     表 8 中心复合设计因素水平表
     表中, X1 : 羟丙甲纤维素 K100LV(% ) ; X2 : 聚氧乙烯 400(% )
     4.2.2 优化评价方法
     缓释制剂的释放方法评价有多种, 根据前期试验和大量文献资料, 结合本剂型的 特点, 采用综合评分法评分, 确定理想双层片的分值为 Y = 100-P0.5-20+P2-30+P6-50+P870+P12-90。Y 值越大, 则表明制剂的释放过程越接近理想双层片的释药过程, 即处方越优。
     4.2.3 实验结果见表 9。
     表 9 实验设计与结果
     实验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来研究, 综合评分值 Y 作为预测的响应值通过下列二 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来确定 : Y = 61.91+22.48*X1+5.98*X2-20.94*X1*X1+7.41*X2*X2-4.46 *X1*X2
     统计分析软件 Design-Expert 用于检测统计显著性 (F- 检验 ) 和研究响应面回归 模型的方差分析 (ANOVA), 相关的实验结果汇总于表 9。从表中可以看出 : 回归模型的方差 分析 (ANOVA) 表明实验模型是高度显著的, 而且模型的 F- 值 (5.64) 也进一步说明模型是 高度显著的且有非常低的概率值 [(Prob > F) = 0.0212]。决定系数 (R2 = 0.8010) 和相 关系数 (R = 0.8950) 表明二项式回归方程的拟合优良度。相关系数 (R) 越接近于 1, 实验 值和预测值的相关性就越好。实验的相关系数 (R = 0.8950) 表明所得实验值和预测值是 相接近的。同时, 离散系数值 (31.80) 也进一步表明了实验值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大量的可 信度。
     表 10 响应面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 (ANOVA)
     来源 模型 失拟项 净误差 校正项 平方和 8184.64 1981.76 51.24 10217.64 自由度 5 3 4 12 均方 1636.93 660.59 12.81 F- 值 5.64 51.57 Prob > F 0.0212 0.0012 R2 0.8010 Adj-R2 0.6589 离散系数 31.80 -此外, 作为一种检测工具, P- 值常用来检测回归方程中各系数的显著性和各独立 变量的交互强度, P- 值越小, 方程中各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就越好。 如表 10 所示 : 预测回归模 型方程中的一次项系数 (X1), 二次项系数 (X12) 是显著的, 且有较小的 P- 值 (P < 0.05)。 但是, 方程中一次项系数 (X2), 二次项系数 (X22) 是显著交互项系数 (X1*X2) 却是不显著的 (P > 0.05)。
     表 11 预测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
     因素 截距 X1 X2 X1*X1 X2*X2 X1*X2
     评估系数 61.91 22.48 5.98 -20.94 7.41 -4.46 标准差 7.62 6.03 6.03 6.46 6.46 8.52 F- 值 13.92 0.98 10.50 1.32 0.27 Prob > F 0.0074 0.3541 0.0143 0.2889 0.6168经模型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 该模型能够很好的表达各因素和响应值之间的变化 关系。由于各因素对释放度的影响程度及趋势不同, 因此需要综合评价各变量与响应值之 间、 变量与变量之间的交互关系。 作为多元回归方程的图解表示法, 三维响应面图和二维等 高线图在评价各变量的最佳取值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二维等高线图中, 当其他变量维持 在 0 水平时 ( 测试范围的中心值 ), 等高线图的形状 ( 圆形或椭圆形 ) 决定了两个独立变量 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还是不显著的。 椭圆形的等高线图表明相关变量间有良好的交互作用 和较高的显著性, 而圆形的等高线图则显示变量间的交互作用不具有显著性。
     图 7 为 X1 和 X2 对 Y 影响的三维响应面, 图 8 为 X1 和 X2 对 Y 影响的等高线图。可 以看出 X1 对释放度的影响较为显著 (P < 0.05) ; 而 X2 对释放度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P > 0.05)。
     因此, 经过以上对回归模型等高线图和三维响应面图分析, 可以清楚地看到, 由于 各因素对 Y 的影响大小不一, 在求取最优条件时, 响应面分析法能够综合考虑各因素对不 同响应值的正向和负向影响, 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由以上响应面预测回归模型得出的最 优处方为 : 羟丙甲纤维素 100LV 为 34.5%, 聚氧乙烯 400 为 2.2%。
     4.2.4 预测模型的验证和最佳条件的确定
     为了验证预测实验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需要对响应面回归模型预测的最优条 件进行验证, 以预测值能否在可接受的实验水平内与实验值相符为判断标准。如图 9 所示, 中心复合设计优化处方的体外释放度研究结果表明, 3 批双层片在 0.5, 2, 6, 8, 12h 的释放 百分数均符合释放标准。综合评分值仅存在很小偏差。得到最佳处方条件下预测数学模型 的 Y 值为 76.8, 而实验测得值为 82.09, 表明响应面模型是正确的, 实验值和预测值是相符 的。因此,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得到的双层片工艺参数真实可靠, 具有实用价值。表 12 最优处方实测值与预测值
     二、 经上述研究, 本发明提供下述实施例 1、 处方 1.1 速释层 四乙酰基葛根素 (4AC) 10.00g 丙二醇月桂酸酯 (Lauroglycol FCC) 吐温 80(Tween 80) 乙二醇单乙基醚 (Transcutol P) 微粉硅胶 (Aerosil) 微晶纤维素 (MCC) 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P) 硬脂酸镁 5%~ 20%淀粉浆 1.2 缓释层 四乙酰基葛根素 (4AC) 丙二醇月桂酸酯 (Lauroglycol FCC) 吐温 80(Tween 80) 9.00g 9.00g 12.00g 15.00g 15.00g 30.00g 0.5g 适量 40.00g 24.00g 24.00g乙二醇单乙基醚 (Transcutol P) 32.00g 微粉硅胶 (Aerosil) 54.90g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HPMC K100LV) 103.50g 聚氧乙烯 (PEO400 万 ) 6.60g 部分预胶化淀粉 (Starch 1500) 15.00g 氧化铁黄 (Ferric oxide yellow) 0.001g 硬脂酸镁 0.5g 95%乙醇 适量 制成 1000 片 2、 制备工艺, 如图 10 所示 2.1 自微乳化处方的制备 在实验中, 采用三元相图法研究了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处方。 以微乳外观、 乳化速度、 乳滴粒径、 载药量为指标优选处方, 得到空白最佳处方由丙二醇月桂酸酯、 吐温 -80 和 乙二醇单乙基醚组成, 其比例为 30 ∶ 30 ∶ 40。其中丙二醇月桂酸酯为油相, 吐温 -80 为乳 化剂, 乙二醇单乙基醚为助乳化剂。此系统在胃肠道的水性环境可迅速乳化成 O/W 的含药 乳粒, 使药物在整个胃肠道广泛分布, 可提高药物吸收的速率和程度, 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2.2 速释层颗粒的制备
     四乙酰基葛根素原料药与各固体辅料分别过 80 目筛备用。将原料药与丙二醇月 桂酸酯、 吐温 80、 乙二醇单乙基醚于 60 ℃水浴中磁力搅拌, 待原料药充分溶解混匀后, 在 30℃水浴中平衡 1h, 得到自微乳化液。 将微粉硅胶加入自微乳化液中混匀后, 加入微晶纤维 素、 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均匀, 20%淀粉浆制软材, 20 目制粒, 45℃烘干, 40 目整粒, 加 入适量硬脂酸镁 ( 约 0.25 ~ 1 重量份 ) 混合均匀, 得速释颗粒。
     2.3 缓释层颗粒的制备
     四乙酰基葛根素原料药与各固体辅料分别过 80 目筛备用。将原料药与丙二醇月 桂酸酯、 吐温 80、 乙二醇单乙基醚于 60 ℃水浴中磁力搅拌, 待原料药充分溶解混匀后, 在 30℃水浴中平衡 1h, 得到自微乳化液。将微粉硅胶加入自微乳化液中混匀后, 加入羟丙基 甲基纤维素 K100LV、 聚氧乙烯 400 万、 部分预胶化淀粉混和均匀备用 ; 0.0005 ~ 0.001g 氧 化铁黄以等量递增法与上述混合粉混匀, 以 95%乙醇制软材, 20 目制粒, 45℃烘干, 40 目整 粒, 加入适量硬脂酸镁 ( 约 0.25 ~ 1 重量份 ) 混合均匀, 得缓释颗粒。
     2.4 压片
     以 10mm 冲模约 50N 压力先预压速释层颗粒成松散片, 再加入缓释层颗粒加压成 型, 片剂硬度 70N。
     2.5 成品
     样品检查释放度、 片重差异等, 包装, 即得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成 品。
     需要注意的是, 在制备过程中, 加入 5%~ 20%淀粉浆以及 95%乙醇的作用主要 在于制软材, 加入硬脂酸镁的主要作用在于辅助制粒, 而上述成分的加入含量可以根据现 有技术结合具体情况而定, 其加入含量的多少对于制得的缓释双层片成品的药性并无明显 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及其制备方法.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70628A43申请公布日20120314CN102370628ACN102370628A21申请号201010267137522申请日20100823A61K9/24200601A61K31/352200601A61K47/34200601A61K47/38200601A61P3/10200601A61P7/00200601A61P9/10200601A61P9/12200601A61P27/06200601A61P27/1620060171申请人普尔药物科技开发深圳有限公司地址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南区R2A栋6楼72发明人谢欢刘姹杨大坚74专利代理。

2、机构深圳市万商天勤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44279代理人王志明54发明名称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包括位于外层的速释层和位于内层的缓释层,所述速释层主要由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系统、微硅胶粉、微晶纤维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520淀粉浆组成,所述缓释层主要由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系统、微硅胶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氧乙烯、部分预胶化淀粉、氧化铁黄、约95乙醇组成,所述自微乳化系统由丙二醇月桂酸酯、吐温80、乙二醇单乙基醚组成,所述速释层与缓释层的重量比为135。本发。

3、明是自微乳化技术和缓控释技术相结合的产品,既能够提高生物利用度,又能够使血药浓度更平稳。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11页附图6页CN102370628A1/2页21一种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包括位于外层的速释层和位于内层的缓释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速释层主要由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系统、微硅胶粉、微晶纤维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520淀粉浆组成,所述缓释层主要由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系统、微硅胶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氧乙烯、部分预胶化淀粉、氧化铁黄、约95乙醇组成,所述自微乳化系统由丙二醇月桂酸酯、吐温80、乙二醇单乙基醚组。

4、成,所述速释层与缓释层的重量比为13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微乳化系统中各组分占该自微乳化系统的重量百分比为丙二醇月桂酸酯占2535、吐温80占2535、乙二醇单乙基醚占305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微乳化系统中各组分占该自微乳化系统的重量百分比为丙二醇月桂酸酯占30、吐温80占30、乙二醇单乙基醚占4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速释层与缓释层的重量比为14。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其特征在于,所。

5、述速释层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四乙酰基葛根素515份、自微乳化系统2535份、微硅胶粉1020份、微晶纤维素1020份、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2030份、520淀粉浆适量。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速释层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四乙酰基葛根素10份、自微乳化系统30份、微硅胶粉15份、微晶纤维素15份、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30份、520淀粉浆适量。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层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四乙酰基葛根素3050份、自微乳化系统7090份、微硅胶粉5060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90120份、聚氧乙烯58。

6、份、部分预胶化淀粉1020份、氧化铁黄000050001份、约95乙醇适量。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层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四乙酰基葛根素40份、自微乳化系统80份、微硅胶粉549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1035份、聚氧乙烯66份、部分预胶化淀粉15份、氧化铁黄000050001份、约95乙醇适量。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的释放度曲线为05H累积释放度1525,6H累积释放度4555,12H累积释放度大于90,释放的第一小时内主要由速释层释药,第一小时后由缓释。

7、层释药。10一种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各组分中的固体组分过80目筛;制备速释颗粒将设定重量份的四乙酰基葛根素、丙二醇月桂酸酯、吐温80和乙二醇权利要求书CN102370628A2/2页3单乙基醚于60水浴中磁力搅拌,充分溶解混匀后,在30水浴中平衡1H,得到自微乳化液;将设定重量份的微粉硅胶加入得到的自微乳化液中混匀,再加入设定重量份的微晶纤维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均匀,用适量520淀粉浆制软材,过20目筛制粒,45烘干,过40目筛整粒,加入适量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得速释颗粒;制备缓释颗粒将设定重量份的四。

8、乙酰基葛根素、丙二醇月桂酸酯、吐温80和乙二醇单乙基醚于60水浴中磁力搅拌,充分溶解混匀后,在30水浴中平衡1H,得到自微乳化液;将设定重量份的微粉硅胶加入得到的自微乳化液中混匀,再加入设定重量份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氧乙烯和部分预胶化淀粉混合均匀,然后以等量递增法加入适量氧化铁黄混合均匀,用适量95乙醇制软材,过20目筛制粒,45烘干,过40目筛整粒,加入适量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得速释颗粒;压片以4060N压力预压速释颗粒成松散片,再加入缓释颗粒以6090N压力压制成双层片,得到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权利要求书CN102370628A1/11页4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及其。

9、制备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药物领域,涉及一种含有四乙酰基葛根素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及其制备方法。背景技术0002葛根素PUERARIN,PUE是从豆科植物野葛、甘葛根中提取的一种黄酮甙,属黄酮类化合物,化学名为8D葡萄吡喃糖47二羟基异黄酮,其结构式是如图1所示。葛根素临床上主要用于冠心病、高血压、高粘血症、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糖尿病、青光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眼科疾病、突发性耳聋等,其注射剂易引发急性血管内溶血,过敏体质禁用,老年人慎用。目前,作为改善心脑血管循环的新药葛根素,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例如公。

10、开号为“CN101569614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就公开了一种葛根素包衣缓释滴丸。但是,葛根素水溶性较差,在水中溶解度为0011MOL/L,口服给药吸收速度和程度均较差,在胃肠道中难以熔接吸收,生物利用度低。0003四乙酰基葛根素8D四乙酰基葡萄吡喃糖47二羟基异黄酮是葛根素的衍生物,结构式如图1所示。四乙酰基葛根素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明显大于葛根素,具有更强的亲脂性,实验表明四乙酰基葛根素在动物体内,可显著提高其生物利用度。0004自乳化药物给药系统是由药物、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所组成的均一、澄清、各向同性的口服液体剂型。其乳化所需的自由能非常低,在体外37水浴温和搅拌下或。

11、体内胃、肠道的蠕动下自发形成微小的乳滴粒径5M。当表面活性剂含量不低于40质量分数,亲水疏水平衡值HLB大于12或表面活性剂加上助表面活性剂,就可以得到更精细的乳滴粒径100NM,称为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对于脂溶性药物,自微乳化给药制剂比其他传统的口服制剂有着更多的优越性。它在胃肠道的水性环境可迅速乳化成油/水的含药乳粒,使药物在整个胃肠道广泛分布,从而减小了大块药物与胃肠道壁长时间接触后产生的刺激性。与普通油溶液相比,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形成的乳剂颗粒细小,有较大的油水界面,对那些因溶出度小而影响吸收的药物而言,可提高药物吸收的速率和程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此外,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具有吸收迅速,。

12、服用方便,制备简单,适合大规模生产等优点,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但是,自微乳化是一种速释技术,在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同时,也带来了血药浓度更大的波动,易产生副作用。0005超饱和自微乳化释药系统是在基本的自微乳处方中加入高分子材料,可在微乳制剂稀释过程中抑制药物的结晶析出,增加药物的饱和溶解度,形成药物的超饱和溶液。超饱和系统可降低处方中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减少其对胃肠道的毒性。0006缓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缓慢的以恒定或接近恒定的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的制剂。缓控释制剂释药缓慢,血浓度平稳,在延长作用时间,减少毒副反应方面较普通制剂有较大的优越。

13、性。发明内容说明书CN102370628A2/11页50007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葛根素的生物利用度差的缺陷,将自微乳化技术和缓控释技术相结合,提供一种既能够提高生物利用度,又能够使血药浓度更平稳的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本发明同时还提供一种所述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的制备方法。0008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0009一种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包括位于外层的速释层和位于内层的缓释层,所述速释层主要由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系统、微硅胶粉、微晶纤维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520淀粉浆组成,所述缓释层主要由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系统、微硅。

14、胶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氧乙烯、部分预胶化淀粉、氧化铁黄、约95乙醇组成,所述自微乳化系统由丙二醇月桂酸酯、吐温80、乙二醇单乙基醚组成,所述速释层与缓释层的重量比为135。00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自微乳化系统中各组分占该自微乳化系统的重量百分比为丙二醇月桂酸酯占2535、吐温80占2535、乙二醇单乙基醚占3050。0011作为上述优选方案的改进,所述自微乳化系统中各组分占该自微乳化系统的重量百分比为丙二醇月桂酸酯占30、吐温80占30、乙二醇单乙基醚占40。00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速释层与缓释层的重量比为14。00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速释层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四乙酰基葛根素515份、。

15、自微乳化系统2535份、微硅胶粉1020份、微晶纤维素1020份、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2030份、520淀粉浆适量。0014作为上述优选方案的改进,所述速释层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四乙酰基葛根素10份、自微乳化系统30份、微硅胶粉15份、微晶纤维素15份、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30份、520淀粉浆适量。00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缓释层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四乙酰基葛根素3050份、自微乳化系统7090份、微硅胶粉5060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90120份、聚氧乙烯58份、部分预胶化淀粉1020份、氧化铁黄适量、约95乙醇适量。0016作为上述优选方案的改进,所述缓释层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四乙酰基葛根素40份、自。

16、微乳化系统80份、微硅胶粉549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1035份、聚氧乙烯66份、部分预胶化淀粉15份、氧化铁黄000050001份、约95乙醇适量。001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的释放度曲线为05H累积释放度1525,6H累积释放度4555,12H累积释放度大于90,释放的第一小时内主要由速释层释药,第一小时后由缓释层释药。001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19将各组分中的固体组分过80目筛;0020制备速释颗粒将设定重量份的四乙酰基葛根素、丙二醇月桂酸酯、吐温80和乙二醇单乙基醚于60水浴中磁力搅拌,充。

17、分溶解混匀后,在30水浴中平衡1H,得到自微乳化液;将设定重量份的微粉硅胶加入得到的自微乳化液中混匀,再加入设定重量份的微晶纤维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均匀,用适量520淀粉浆制软材,过20目筛制粒,45烘干,过40目筛整粒,加入适量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得速释颗粒;说明书CN102370628A3/11页60021制备缓释颗粒将设定重量份的四乙酰基葛根素、丙二醇月桂酸酯、吐温80和乙二醇单乙基醚于60水浴中磁力搅拌,充分溶解混匀后,在30水浴中平衡1H,得到自微乳化液;将设定重量份的微粉硅胶加入得到的自微乳化液中混匀,再加入设定重量份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氧乙烯和部分预胶化淀粉混合均匀,然后以。

18、等量递增法加入适量氧化铁黄混合均匀,用适量95乙醇制软材,过20目筛制粒,45烘干,过40目筛整粒,加入适量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得速释颗粒;0022压片以4060N压力预压速释颗粒成松散片,再加入缓释颗粒以6090N压力压制成双层片,得到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0023本发明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是自微乳化技术和缓控释技术相结合的产品,既能够提高生物利用度,又能够使血药浓度更平稳,并且毒副作用小,制备简单,适合大规模生产。附图说明0024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0025图1是四乙酰基葛根素的结构式;0026图2是不同粘度骨架材料对双层片释药的影响示意。

19、图;0027图3是不同羟丙甲纤维素K100LV用量药物处释放的影响示意图;0028图4是不同填充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示意图;0029图5是不同填充剂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示意图;0030图6是不同PEO700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示意图;0031图7是X1和X2对Y影响的三维响应面示意图;0032图8是X1和X2对Y影响的等高线图示意图;0033图9是三批优化厨房体外释放度示意图;0034图10是四乙酰基葛根素的制备方法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0035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通过详述本发明的配方研究、筛选及试验过程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00。

20、36一、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的配方研究、筛选及试验过程003710设计要求0038为兼顾速释和缓释作用,设计的双层缓释片的释放度曲线为05H累积释放度1525;6H累积释放度4555;12H累积释放度大于90。1H前主要由速释层释药,发挥速效作用;1H后由缓释层释药,发挥长效作用。双层缓释片规格为,每片速释部分10MG,缓释部分40MG。当然,根据需要,双层缓释片规格也可以有所变化,如每片速释部分为10MG,缓释部分可选择3050MG。003920固体吸附材料吸附能力考察0040考察吸附材料淀粉、甘露醇、微粉硅胶、微晶纤维素、交联聚维酮即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等的吸附能力。分别称取各吸。

21、附材料约1G,精密称定,逐滴加入自乳化液,边加边研磨均匀,使药液完全吸收成干燥的粉末。当粉末稍有潮湿时,认为各吸附材料已吸附饱说明书CN102370628A4/11页7和,测定最大吸附量。结果见表1。0041表1吸附材料的最大吸收量0042004330速释层处方筛选0044速释层拟制成每片片重为100MG的片芯。以微粉硅胶作为吸收剂和助流剂,分别考察以交联聚维酮为崩解剂,微晶纤维素或淀粉为填充剂,粘合剂为520淀粉浆、95乙醇、10聚维酮K90、20聚维酮K90、20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的条件下压片的结果。以吸油性质、粘冲情况、片剂外观、硬度、崩解时限等筛选不同辅料种类和用量,崩解时间要求在25。

22、分钟过速易在口及食道中崩解,过缓不符合速释的要求,以下为各辅料所组成的处方及性质。以下为各常用辅料所组成的处方,单位为G。0045表2速释层处方筛选表00460047表3速释层处方结果0048性质编号吸油性质粘冲情况片子外观片子硬度崩解时限1不太好粘冲较光洁松片/2不太好粘冲较光洁松片/3不太好粘冲较光洁松片/说明书CN102370628A5/11页84不太好粘冲较光洁松片/5不太好粘冲较光洁松片/6不太好粘冲较光洁松片/7好不粘冲光洁松片/8好不粘冲光洁松片/9好不粘冲光洁松片/10好不粘冲光洁46N3分钟11好不粘冲光洁75N4分钟12好不粘冲光洁42N5分钟0049片剂原料中含有较多的油。

23、脂类物质,易引起松片。由上表可以看出,处方10、11、12均基本符合要求。1G的自乳化系统处方需要使用05G微粉硅胶,05G微晶纤维素作为吸收剂,12G交联聚维酮作为吸收剂和崩解剂,采用520淀粉作为粘合剂,片剂的硬度好。对处方10,结合双层片规格,经过调整,结果以10四乙酰基葛根素,30空白自微乳系统处方,15微粉硅胶,15微晶纤维素,30交联聚维酮,用适量520淀粉浆制粒最为合适。所制颗粒均匀,片芯表面光洁,油脂类物质吸收完全,崩解在5分钟左右完成。005040缓释层处方筛选0051确定了速释层处方后,进行缓释层处方的考察,参考相关文献采用相似因子法F2作为评价指标,考察处方组分对双层片释。

24、药行为的影响。考察方法是分别测定各因素中不同水平相应处方片剂在05、1、2、4、6、8、10、12H的累积释放度,每两个水平相比较,计算F2相似因子值,旨在于确定具有较大影响、需进一步优化的因素。F2计算方法见下面公式。0052005341单因素考察0054411骨架材料不同粘度对双层片释放影响0055选定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骨架材料,分别考察羟丙甲纤维素E50LV、羟丙甲纤维素K100LV、羟丙甲纤维素K4M、羟丙甲纤维素K15M对释放度的影响。0056结果如图2所示,四种黏度羟丙甲纤维素的缓释效果为K15MK4MK100LVE50LV。黏度低的E50LV释放过快,不能满足12H释放要。

25、求。F2K100LV,K4M、F2K100LV,K15M、F2K4M,K15M分别为4932,3276,4603。K4M、K15M形成的凝胶层强度大,骨架溶蚀速度慢,导致药物释放缓慢,12H释放不完全;较低黏度的K100LV具有适宜的水化速度和说明书CN102370628A6/11页9溶蚀速度,能达到较好的缓释效果。0057412骨架材料用量对释放的影响0058改变羟丙甲纤维素K100LV用量,考察不同用量羟丙甲纤维素K100LV对释放的影响。0059表4不同用量羟丙甲纤维素K100LV的F2因子比较00600061结果如图3所示,表明不同用量的骨架材料对药物释放有较大影响。同时,骨架材料的用。

26、量越大,所形成的凝胶层越厚,骨架溶蚀速度越慢,释药速率越低。0062413填充剂种类对释放的影响0063分别以微晶纤维素、部分预胶化淀粉、乳糖为填充剂,考察其对释药的影响。不同填充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如图4所示。0064表5不同种类填充剂的F2因子比较00650066414不同填充剂用量对释放的影响0067改变部分预胶化淀粉用量,考察不同用量部分预胶化淀粉对释放的影响。0068表6不同填充剂用量的F2因子比较00690070不同填充剂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如图5所示,结果表明不同用量的部分预胶化淀粉对药物释放无较大影响。0071415阻滞材料用量对释放的影响0072以部分预胶化淀粉为填充剂,考察不。

27、同用量聚氧乙烯400对释放的影响。0073表7不同聚氧乙烯700用量的F2因子比较说明书CN102370628A7/11页1000740075不同PEO700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如图6所示,表明不同用量的聚氧乙烯400对药物释放度有一定影响。聚氧乙烯400能够有效调节双层片的释放行为,使其释放度更接近理想值。007642中心复合设计法优化缓释层处方0077421优化设计与处理0078根据中心组成设计CCD原理,综合单因素实验结果及相关研究报道,选取对体外释药行为均有较大影响的二个因素羟丙甲纤维素K100LV含量、聚氧乙烯400含量进行响应面设计和分析,对处方进行优化,共有13个组合,每个组合是。

28、一个处方。分别测定05H、2H、6H、8H、12H释放度。中心复合设计安排见表0079表8中心复合设计因素水平表00800081表中,X1羟丙甲纤维素K100LV;X2聚氧乙烯4000082422优化评价方法0083缓释制剂的释放方法评价有多种,根据前期试验和大量文献资料,结合本剂型的特点,采用综合评分法评分,确定理想双层片的分值为Y100P0520P230P650P870P1290。Y值越大,则表明制剂的释放过程越接近理想双层片的释药过程,即处方越优。0084423实验结果见表9。0085表9实验设计与结果0086说明书CN102370628A8/11页110087实验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来。

29、研究,综合评分值Y作为预测的响应值通过下列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来确定Y61912248X1598X22094X1X1741X2X2446X1X20088统计分析软件DESIGNEXPERT用于检测统计显著性F检验和研究响应面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ANOVA,相关的实验结果汇总于表9。从表中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ANOVA表明实验模型是高度显著的,而且模型的F值564也进一步说明模型是高度显著的且有非常低的概率值PROBF00212。决定系数R208010和相关系数R08950表明二项式回归方程的拟合优良度。相关系数R越接近于1,实验值和预测值的相关性就越好。实验的相关系数R08950表明所得实验。

30、值和预测值是相接近的。同时,离散系数值3180也进一步表明了实验值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大量的可信度。0089表10响应面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ANOVA0090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值PROBFR2ADJR2离散系数模型81846451636935640021208010065893180失拟项198176366059515700012净误差512441281校正项102176412说明书CN102370628A9/11页120091此外,作为一种检测工具,P值常用来检测回归方程中各系数的显著性和各独立变量的交互强度,P值越小,方程中各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就越好。如表10所示预测回归模型方程中的一次项系数。

31、X1,二次项系数X12是显著的,且有较小的P值P005。但是,方程中一次项系数X2,二次项系数X22是显著交互项系数X1X2却是不显著的P005。0092表11预测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0093因素评估系数标准差F值PROBF截距6191762X12248603139200074X259860309803541X1X12094646105000143X2X274164613202889X1X2446852027061680094经模型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该模型能够很好的表达各因素和响应值之间的变化关系。由于各因素对释放度的影响程度及趋势不同,因此需要综合评价各变量与响应值之间、变量与变量之间的交互。

32、关系。作为多元回归方程的图解表示法,三维响应面图和二维等高线图在评价各变量的最佳取值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二维等高线图中,当其他变量维持在0水平时测试范围的中心值,等高线图的形状圆形或椭圆形决定了两个独立变量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还是不显著的。椭圆形的等高线图表明相关变量间有良好的交互作用和较高的显著性,而圆形的等高线图则显示变量间的交互作用不具有显著性。0095图7为X1和X2对Y影响的三维响应面,图8为X1和X2对Y影响的等高线图。可以看出X1对释放度的影响较为显著P005;而X2对释放度的影响是不显著的P005。0096因此,经过以上对回归模型等高线图和三维响应面图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各。

33、因素对Y的影响大小不一,在求取最优条件时,响应面分析法能够综合考虑各因素对不同响应值的正向和负向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由以上响应面预测回归模型得出的最优处方为羟丙甲纤维素100LV为345,聚氧乙烯400为22。0097424预测模型的验证和最佳条件的确定0098为了验证预测实验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需要对响应面回归模型预测的最优条件进行验证,以预测值能否在可接受的实验水平内与实验值相符为判断标准。如图9所示,中心复合设计优化处方的体外释放度研究结果表明,3批双层片在05,2,6,8,12H的释放百分数均符合释放标准。综合评分值仅存在很小偏差。得到最佳处方条件下预测数学模型的Y值为768,。

34、而实验测得值为8209,表明响应面模型是正确的,实验值和预测值是相符的。因此,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得到的双层片工艺参数真实可靠,具有实用价值。说明书CN102370628A10/11页130099表12最优处方实测值与预测值01000101二、经上述研究,本发明提供下述实施例01021、处方010311速释层0104四乙酰基葛根素4AC1000G0105丙二醇月桂酸酯LAUROGLYCOLFCC900G0106吐温80TWEEN80900G0107乙二醇单乙基醚TRANSCUTOLP1200G0108微粉硅胶AEROSIL1500G0109微晶纤维素MCC1500G0110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35、P3000G0111硬脂酸镁05G0112520淀粉浆适量011312缓释层0114四乙酰基葛根素4AC4000G0115丙二醇月桂酸酯LAUROGLYCOLFCC2400G0116吐温80TWEEN802400G0117乙二醇单乙基醚TRANSCUTOLP3200G0118微粉硅胶AEROSIL5490G0119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K100LV10350G0120聚氧乙烯PEO400万660G0121部分预胶化淀粉STARCH15001500G0122氧化铁黄FERRICOXIDEYELLOW0001G0123硬脂酸镁05G012495乙醇适量0125制成1000片01262、制备工艺,。

36、如图10所示012721自微乳化处方的制备0128在实验中,采用三元相图法研究了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处方。以微乳外观、乳化速说明书CN102370628A11/11页14度、乳滴粒径、载药量为指标优选处方,得到空白最佳处方由丙二醇月桂酸酯、吐温80和乙二醇单乙基醚组成,其比例为303040。其中丙二醇月桂酸酯为油相,吐温80为乳化剂,乙二醇单乙基醚为助乳化剂。此系统在胃肠道的水性环境可迅速乳化成O/W的含药乳粒,使药物在整个胃肠道广泛分布,可提高药物吸收的速率和程度,提高其生物利用度。012922速释层颗粒的制备0130四乙酰基葛根素原料药与各固体辅料分别过80目筛备用。将原料药与丙二醇月桂酸酯。

37、、吐温80、乙二醇单乙基醚于60水浴中磁力搅拌,待原料药充分溶解混匀后,在30水浴中平衡1H,得到自微乳化液。将微粉硅胶加入自微乳化液中混匀后,加入微晶纤维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均匀,20淀粉浆制软材,20目制粒,45烘干,40目整粒,加入适量硬脂酸镁约0251重量份混合均匀,得速释颗粒。013123缓释层颗粒的制备0132四乙酰基葛根素原料药与各固体辅料分别过80目筛备用。将原料药与丙二醇月桂酸酯、吐温80、乙二醇单乙基醚于60水浴中磁力搅拌,待原料药充分溶解混匀后,在30水浴中平衡1H,得到自微乳化液。将微粉硅胶加入自微乳化液中混匀后,加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K100LV、聚氧乙烯400万。

38、、部分预胶化淀粉混和均匀备用;000050001G氧化铁黄以等量递增法与上述混合粉混匀,以95乙醇制软材,20目制粒,45烘干,40目整粒,加入适量硬脂酸镁约0251重量份混合均匀,得缓释颗粒。013324压片0134以10MM冲模约50N压力先预压速释层颗粒成松散片,再加入缓释层颗粒加压成型,片剂硬度70N。013525成品0136样品检查释放度、片重差异等,包装,即得四乙酰基葛根素自微乳化缓释双层片成品。0137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备过程中,加入520淀粉浆以及95乙醇的作用主要在于制软材,加入硬脂酸镁的主要作用在于辅助制粒,而上述成分的加入含量可以根据现有技术结合具体情况而定,其加入含量的多少对于制得的缓释双层片成品的药性并无明显影响。013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说明书CN102370628A1/6页15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370628A2/6页16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2370628A3/6页17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2370628A4/6页18图7图8说明书附图CN102370628A5/6页19图9说明书附图CN102370628A6/6页20图10说明书附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