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360374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86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62012.8

申请日:

2011.09.06

公开号:

CN102318562A

公开日:

2012.01.18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01H 15/00申请日:20110906授权公告日:20121219终止日期:20140906|||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H 15/00申请日:20110906|||公开

IPC分类号:

A01H15/00; A01G1/00

主分类号:

A01H15/00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发明人:

魏江春; 杨军; 张涛; 周启明; 曹叔楠

地址: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优先权:

2010.09.29 CN 201010299373.5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代理人:

关畅;任凤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地衣的成套产品,由独立包装的菌和藻组成,所述菌为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所述藻为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本发明所提供的专用地衣为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和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形成的地衣。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将专用地衣和/或该地衣的共生菌和共生藻撒播于沙土表面,一年即可形成结皮,每平方米的结皮覆盖率可达80%,该方法可直接促进地衣结皮的形成,缩短了微型生物结皮成熟的时间,操作简便,可以有效持久固沙,提高荒漠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及生物多样性,同时其形成的生态景观不仅可以为荒漠地区旅游业带来经济价值,而且可以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绿化提供材料。

权利要求书

1: 用 于 制 备 地 衣 的 成 套 产 品, 由 独 立 包 装 的 菌 和 藻 组 成, 所 述 菌 为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所 述 藻 为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2: 由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形成的地衣。
3: 制备权利要求 2 所述地衣的方法, 包括将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均接入固体基质进行共培养得 到地衣的步骤。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接种量以菌丝球的湿重计为 0.03-0.07 克 / 平方厘米 ; 所述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接种量为 0.18×106 个细胞 / 平方厘米 -0.24×106 个细胞 / 平方厘米。
5: 根据权利要求 3 或 4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接种量以菌丝球的湿重计为 0.05 克 / 平方厘米 ; 所述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接种量为 0.21×106 个细胞 / 平方厘米。
6: 根据权利要求 3-5 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共培养的温度、 光照条件如 下: 室温、 每天 24 小时中 12 小时光照 12 小时黑暗、 光照强度 2000lux。
7: 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地衣在人工防沙固沙、 治理荒漠和 / 或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8: 权 利 要 求 1 或 2 所 述 的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在人工防沙固沙、 治理荒漠和 / 或改善生 态环境中的应用。
9: 一 种 固 沙 的 方 法, 包 括 将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混匀后撒播于沙土表面形成结皮的步骤 ; 所述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撒播量以菌丝球的湿重计为 0.03-0.07 克 / 平方厘米 ; 所述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撒播量为 0.18×106 个细胞 / 平方厘米 -0.24×106 个细胞 / 平方厘米。
10: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撒播量以菌丝球的湿重计为 0.05 克 / 平方厘米 ; 所述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撒播量为 0.21×106 个细胞 / 平方厘米。

说明书


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背景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范围最广、 危害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截止 2009 年底, 我国 荒漠化土地面积为 262.37 万平方公里, 沙化土地面积为 173.11 万平方公里, 分别占国土总 面积的 27.33%和 18.03%。并且还在继续扩大蔓延, 危害着农田、 牧场、 交通及人民生活, 给国家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以我国现有沙化土地为例, 可治理面积有 53 万平方 公里, 按每年所见 1717 平方公里 ( 国家林业局 2011) 的速度计算, 将可治理沙地变成非沙 化土地大约需要 300 年的时间。因此荒漠治理是国家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迫切需 求。
     机械方法、 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等多种方法均已被陆续采用, 但机械固沙工程量 繁重, 效果不佳, 化学方法则存在固定剂老化, 土地无法再利用等问题。生物方法成为荒漠 治理的首选方法, 而人工植树, 建造防风林耗时长, 需要数年至十几年, 流沙在相当一段时 间内仍是流动的, 利用微型生物结皮固沙耗时相对较短, 可同时固沙并改善荒漠生态环境。
     微型生物结皮是由蓝藻、 地衣、 苔藓、 细菌、 真菌等微型生物及其缠绕附着的地表 沙土形成的一层特殊结构, 是荒漠地区所特有的景观。 微型生物结皮的形成历经蓝藻结皮、 地衣结皮及苔藓结皮等阶段, 最终各种高等植物入驻, 整个荒漠生态系统得以恢复。杨军 ( 中国北方荒漠地衣及其生态学意义 . 中国科学院博士论文, 2009, p53) 通过对宁夏沙坡头 地区不同恢复时间的微型生物结皮组成成分研究发现, 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 最先出现的 蓝细菌 ( 蓝藻 ) 结皮的盖度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而地衣的盖度逐年稳步增加, 成熟的结皮 以地衣和苔藓为主。
     地衣被称为 “拓荒者” , 是由真菌与藻类或者蓝细菌形成的, 具有独特形态结构的 互惠共生生物体。真菌为藻类积蓄水分, 提供无机盐, 并保护藻类免受过强的阳光辐射 ; 藻 类或者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营养物质, 二者互惠, 因此地衣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地衣能够吸收水分而迅速膨胀, 此后水分缓慢的释放而被利用, 对于保持土壤水分具有重 要的意义 ; 其所进行的光合与固氮作用会增加裸露荒漠地表的有机物含量, 是荒漠生态系 统中碳、 氮元素的重要来源, 改善了荒漠生态的微环境 ; 其具有的根状结构 ( 假根 ) 可穿透 土壤, 提高了沙表的稳定性, 起到了显著地防止风蚀、 雨蚀的固沙作用 ; 其自身分泌的地衣 酸类可以侵蚀岩石表面, 同时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一起粘结土壤颗粒促进土壤的形成, 为苔 藓植物及高等植物的入驻、 生长提供良好的 条件, 提高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因此 荒漠地衣及地衣结皮在荒漠治理, 流沙固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制备地衣的成套产品, 由独立包装的菌和藻组成, 所述菌为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所述藻为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本 发 明 所 提 供 的 地 衣 是 由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形成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所述地衣的方法, 包括将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均接入固体基质进行共 培养得到地衣的步骤。
     所述固体基质为沙土、 PDA 固体培养基或其它固体基质 ;
     所述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接种量以菌丝球的湿重计 为 0.03-0.07 克 / 平方厘米, 如 0.05 克 / 平方厘米 ;
     所述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接种量为 0.18×106 个 细胞 /ml-0.24×106 个细胞 /ml, 如 0.21×106 个细胞 /ml。
     所述共培养的温度、 光照条件如下 : 室温、 每天 24 小时中 12 小时光照 12 小时黑 暗、 光照强度 2000lux ; 所述室温为 18-25℃。
     本 发 明 所 提 供 的 地 衣 以 及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可应用于人工防沙固沙、 治理荒漠和 / 或 改善生态环境。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固沙的方法, 包括将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混匀后撒播于沙土表面形成结 皮的步骤 ;
     所述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撒播量以菌丝球的湿重计 为 0.03-0.07 克 / 平方厘米, 如 0.05 克 / 平方厘米 ;
     所述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撒播量为 0.18×106 个 细胞 /ml-0.24×106 个细胞 /ml, 如 0.21×106 个细胞 /ml。
     所述固沙的方法中, 所述形成结皮的步骤中还包括辅以保水剂的步骤。
     所述固沙的方法中还可以同时撒播荒漠蓝藻、 真菌、 细菌、 苔藓等微型生物。
     本发明所提供的将所述地衣和 / 或所述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撒播于沙土表面形成人工结 皮治理荒漠的方法, 一年即可形成结皮, 每平方米的结皮覆盖率可达 80%, 该方法可直接促 进地衣结皮的形成, 缩短了微型生物结皮成熟的时间, 操作简便, 可以有效持久固沙, 提高 荒漠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及生物多样性, 同时其形成的生态景观不仅可以为荒漠地区旅游 业带来经济价值, 而且可以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绿化提供材料, 在人工防沙固沙、 治理荒 漠和 / 或改善生态环境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 1 为实验室条件下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形成的结皮。
     图 2 为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与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在室内共培养形成结皮的纵剖面电镜扫描
     图。 图 3 为喷洒样方的制作。其中, 左图为示意图, 右图为实际的草障方格。
     图 4 为野外固沙实验形成人工地衣结皮。其中, 左上图结皮已初具规模, 右上图结 皮厚度已达到 0.4-0.6cm, 左下图对照未形成结皮, 右下图已出现 Endocarpon sp.。
     图 5 为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生长曲线。
     图 6 为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耐旱性实 验。其中, a 为对照, 未进行干燥胁迫 ; h 为干燥胁迫 210 天后, 转接于 PDA 培养基。
     图 7 为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形成的结皮。
     图 8 为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形成结皮的 微观照。
     图 9 为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生长曲 线。
     图 10 为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耐旱性 验证。其中, a 为对照, 未进行干燥胁迫 ; b 为干燥胁迫 30 天后, 转接于 PDA 培养基。
     图 11 为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形成的结 皮。
     图 12 为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形成结皮 的微观照。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 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 试剂等, 如无特殊说明, 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培养基的配方如下 :
     琼脂 (1.5% WA) 培养基 : 琼脂粉 15g, 蒸馏水 1L。
     大豆蛋白胨 (DBD) 液体培养基 : 蛋白胨 10g, 酵母膏 5g, 葡萄糖 1g, 蒸馏水 1L。
     土豆浸汁 (PDA) 斜面培养基 : 葡萄糖 20g, 琼脂粉 15g, 土豆浸汁 1L。
     实施例 1、 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与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室内共培养制备地衣与固沙实验
     将 石 果 衣 共 生 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与 共 生 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分别接种于 PDA 斜面培养基上, 活化 15 天 后, 当观察到培养基上有上述地衣共生菌和共生藻生长后, 将地衣共生菌和共生藻分别转 接入 PDA 液体培养基中 150rpm 大量培养, 培养周期分别为 30 天和 20 天, 培养条件分别为 : 共生菌 22℃暗培养 ; 共生藻 22℃、 12h 光照 ( 光照强度 2000lux)/12h 暗培养。
     将 培 养 至 对 数 生 长 期 的 石 果 衣 共 生 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与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混匀, 使共生菌与共 6 生藻的浓度分别为 0.785g/ml( 以菌丝球湿重计 ) 和 3.25×10 个细胞 /ml。将得到的 混合液均匀喷洒于无菌沙土表面, 沙土颗粒大小均一, 盛于直径 10cm 的无菌平皿中, 厚约 0.5cm。每皿喷施 5mL 混合液, 做 3 皿重复, 平皿密封后置于光照培养箱中, 22℃、 12h 光照 (2000lux)/12h 黑暗条件下培养, 定期观察。培养 12 个月后, 三个重复均观察到地衣共生菌与共生藻形成结皮, 并且固着在沙 土颗粒之上, 覆盖了平皿的 80% ( 图 1)。
     同 时, 对 结 皮 进 行 纵 切, 通 过 扫 描 电 镜 观 察 发 现 石 果 衣 共 生 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与 共 生 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发生接触, 并且菌丝将藻细胞包裹在内 ( 图 2), 说明二者已经共生形成地衣的初始 阶段, 并且起到固着沙粒的作用。
     实施例 2、 野外固沙实验
     在平整固定沙丘上清理 3 个约 0.5m2 的沙面, 然后用麦草将每个沙面分成两部分, 形成草障方格, 0.4×0.5m 区作为喷洒清水对照方, 0.6×0.5m 区作为喷洒悬浮液实验方 ( 图 3)。
     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及野外收集的地衣碎片 ( 经 鉴定, 该地衣为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共生形成的石果衣 ) 与水混合, 混合后得 7 -3 到浓度分别为 0.5g/ml( 以菌丝球湿重计 )、 0.21×10 个细胞 /ml、 5×10 g/ml 的悬浮液, 然后按每平方米 1L 悬浮液均匀撒播于实验方沙土表面, 每 3 天用清水浇灌 一次, 观察。对 照样方喷洒清水, 用量与悬浮液体积相同, 其他管理均相同。 以上处理辅以保水剂 (Super Absorbent Polymers, 简称 SAP, 购自北京金元易生 2 态工程技术中心 ), 将保水剂以 250g/m 的用量撒播于草方格之上保持水分。
     上述地衣碎片的制备方法如下 : 将地衣 ( 经鉴定该地衣为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共生形成的石果衣 ) 及其下 4mm-12mm 的土壤同时取下, 碾碎经直径 0.5cm 的筛网过滤, 获得均一大小的地衣碎片。
     结果 : 在 12 个月后的地衣结皮在自然条件下均已初具规模 ( 图 4, 左上 ), 结皮厚 度均已达 0.4-0.6cm( 图 4, 右上 ), 与对照方的差异明显 ( 图 4, 左下 ), 且有地衣着生 ( 图 4, 右下 )。
     以上结果表明, 该地衣及其共生藻与共生菌可以直接促进地衣结皮的形成, 缩短 了微型生物结皮成熟的时间, 操作简便, 可以有效持久固沙, 提高荒漠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 及生物多样性, 同时其形成的生态景观不仅可以为荒漠地区旅游业带来经济价值, 而且可 以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绿化提供材料。
     上 述 石 果 衣 共 生 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与 共 生 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实验如下 :
     一、 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分离培养与鉴 定
     1、 地衣标本的采集与鉴定
     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地区 ( 干旱多风, 年均降雨量不足 200mm) 采集获得 新鲜地衣标本, 采用形态解剖学方法对该标本进行鉴定。选取成熟、 发育良好的地衣体, 放 于盛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 使地衣体浸透变软, 随后用干净滤纸吸去地衣体上的多余水分, 冷冻切片, 在解剖镜下选取较薄的切片置于载玻片水滴中, 加盖玻片, 在显微镜下观察, 结
     果如下 :
     地衣体鳞片叶状, 鳞片叶聚集, 紧密贴生于基物, 宽约 2-5mm, 圆形至不规则形 状, 边缘完整至锯齿状, 上表面深棕色至浅棕色, 平坦至微下凹, 下表面黑色具有菌丝和 假根, 假根黑色, 5-7mm 长, 单一少分枝, 每个鳞片叶单个或多个假根。子囊壳球形, 直径 0.1-0.2mm 每个鳞片叶 1-6 个, 埋生于地衣体中, 孔口周围深棕色。
     地 衣 体 厚 140-200μm, 上 皮 层 厚 25-50μm, 透 明 无 色, 为假薄壁组织 ; 藻层厚 75-100μm, 藻细胞直径 5-10μm ; 髓层厚 10-25μm ; 下皮层厚 30-50μm, 下部浅黑色, 菌丝 细胞壁加厚。
     子囊壳通常圆形, 内腔高 220-400μm, 宽 200-380μm, 果壳棕色, 厚 25-37μm, 侧 丝 25-65μm 长, 子实层藻直径 4-7μm, 子囊棒状, 50-65×15-22μm, 子囊内含 2 个子囊孢 子, 砖壁型, 长椭圆形, 25-50×12-17μm。
     基物为沙土。
     通 过 以 上 观 察 结 果, 鉴 定 该 荒 漠 地 衣 标 本 为 石 果 衣 Endocarpon pusillum Hedwig, Descript.Adumbr.Musc.Frondos. : 56(1789)。
     2、 地衣共生菌的分离、 培养 利用孢子释放方法从石果衣标本中分离地衣共生菌, 具体方法为 : 将新鲜地衣标 本的成熟子囊器, 用水浸湿后吸去表面多余水分, 用凡士林将子囊器倒置在培养皿盖内侧, 培养皿下部为 1.5% WA 培养基, 每 12h 转动培养皿盖一次 ( 因共生菌与共生藻孢子同时喷 射, 所以可以通过上述孢子释放方法同时得到共生菌与共生藻 ), 以获得单一孢子形成的菌 落。当观察到孢子萌发后, 将含有萌发子囊孢子的琼脂块转入 PDA 斜面培养基, 22℃黑暗培 养地衣共生菌, 生长后转入 DBD 液体培养基, 150rpm 黑暗培养。
     以上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通过上述方法获得一株地衣共生菌, 将其命名为 F07020。
     3、 地衣共生菌 F07020 的鉴定
     1)、 形态特征
     将地衣共生菌 F07020 接种于 PDA 斜面培养基上, 22℃黑暗培养 30 天, 观察菌落形 态。观察结果为 : 菌落直径 0.8-0.9cm, 呈不规则圆形, 表面粗糙, 边缘整齐或否, 暗褐色至 浅灰色。
     2)、 nrDNA-ITS(ITS1-5.8S-ITS2) 序列的 PCR 扩增和序列测定
     A)DNA 提取 :
     分别取地衣体及其共生菌 F07020 10-20mg ; 液氮研磨后加入 300μl 2×CTAB, 轻 轻混匀, 90℃水浴 2min ; 加入 300μl 酚∶氯仿∶异戊醇 (25 ∶ 24 ∶ 1), 振荡混匀, 12000r/ min 离心 5min 去除蛋白质 ; 取上清加入等体积的 DNA 结合液 ( 结合液成分 : 4.0mol/L 异硫 氰酸胍, 0.5mol/L、 pH5.0 乙酸钾, 终体积浓度为 30%的异丙醇 ) 颠倒混匀, 随即移入吸附柱 静置 2min, 12000r/mim 离心 15s, 弃残液 ; 加入 300μl 洗涤液 ( 洗涤液成分 : 10mmol/L, 终 体积浓度为 80%的乙醇 ), 12000r/min 离心 15s, 去残液, 重复一次 ; 12000r/min 离心干燥 1min ; 将吸附柱移入新无菌离心管, 加入 30μlTE 洗脱液静置 5min, 12000r/min 离心 15s, 重复洗涤一次, 去除吸附柱, 离心管内即为 DNA 模板。
     B)nrDNA-ITS(ITS1-5.8S-ITS2) 基因的 PCR 扩增及序列测序
     用 于 地 衣 体 及 其 共 生 菌 F07020 PCR 扩 增 的 正 向 引 物 为 ITS1 5’-TCCGTAGGTGAACCTGCGG-3’(SSU nt1769-1787) , 反 向 引 物 为 ITS4 5’ -TCCTCCGCTTATTGATATGC-3’ (LSU nt60-79) ; PCR 扩增体系 (50μl) : 10×buffer 5μl ; 25mmol/L MgCl2 3μl ; 2.5mmol/L dNTPs 4μl ; 10μmol/L 引物各 1μl ; ddH2O 34μl ; Taq DNA 酶 1μl(0.25U) ; 模 板 1μl(50ug)。PCR 扩 增 条 件 为 95 ℃ 180s, 94 ℃ 30s, 52 ℃ 30s, 72℃ 90s, 37 个循环 ; 72℃ 600s, 4℃保存。
     PCR 扩增产物经北京标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 测序结果经 DNAman5.2.2 进行 双序列比对分析。
     测序结果表明, 荒漠地衣及其共生菌 F07020 的 nrDNA-ITS(ITS1-5.8S-ITS2) 序列 长度均为 557bp, 其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 ( 如序列表序列 1 所示 ), 表明该荒漠地衣共生菌 由其相应标本分离得到。根据地衣共生菌的学名就是其地衣物种的学名, 以及荒漠地衣共 生菌 F07020 与荒漠地衣标本 nrDNA-ITS(ITS1-5.8S-ITS2) 同源序列的比对结果, 将荒漠地 衣共生菌 F07020 鉴定为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Hedwig。
     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已于 2010 年 05 月 31 日保藏于中国 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 简称 CGMCC, 地址为 :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 1 号院 3 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保藏登记号为 CGMCC No.3893。 4、 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生长特性
     挑取定量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转接于 DBD 液体培养基中, 22 ℃, 黑暗条件, 150rpm 振荡培养, 每 15 天测定一次菌丝干重, 每次 3 个重复, 取平均值,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 菌丝干重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 如图 5 所示 ), 结果表明, 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在培养 30 天后到 达对数生长期, 与 Ahmadjian V.and H.(1970) 报道的地衣共生菌 (The culture and synthesis of Endocarpon pusillum and Staurothele clopima.Lichenologist, 4: 259-267.) 需培养 1 年相比, 差异显著。
     5、 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耐旱性
     1) 活化 : 将对数生长期的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转接入 PDA 液体培养基中, 150rpm 黑暗培养 30 天。
     2) 干燥胁迫 : 在无菌条件下, 将步骤 1) 得到的菌液转入不含培养基的培养皿 ( 直 径 35mm) 中, 将培养皿放入含变色硅胶的干燥器中 ( 相对空气湿度≤ 10 %, 环境温度为 20 ~ 27℃, 自然光照条件 ), 以造成干燥胁迫。
     每月将胁迫处理的石果衣共生菌转接到含固体 PDA 培养基中, 环境温度 20 ~ 27℃, 黑暗培养, 并观察石果衣共生菌的生长情况。
     对照: 初 始 未 胁 迫 的 石 果 衣 共 生 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上述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在干燥胁迫 210 天后仍未死亡, 转接于 PDA 培养基培养后, 证明其仍有活性 ( 图 6, h)。
     6、 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固沙实验
     活化 : 将 对 数 生 长 期 的 石 果 衣 共 生 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转接入液体 PDA 培养基中, 150rpm 黑暗培养 30 天。
     将活化后的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菌丝球在无菌条件下研 碎, 用无菌水稀释至浓度为 1.57g/ml( 以菌丝球湿重计 ) 后撒播于铺有无菌沙粒培养皿中 ( 培养皿直径 10cm, 沙粒厚 5mm, 以无菌水刚刚润湿沙粒为准 ), 每皿喷施 5mL, 使该共生菌的 2 撒播量为 0.1g/cm ( 以菌丝球湿重计 ), 12h 光照 /12h 黑暗, 20℃培养 30 天后观察。
     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在 30 天后有新鲜菌 丝长出, 同时可以见到新形成的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菌丝与沙粒形 成的结皮, 厚约 2mm( 图 7, 图 8)
     二、 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分离培养与 鉴定
     1、 地衣共生藻的分离培养
     利用孢子释放方法从 “一’ ’ 中的步骤 1 获得的石果衣标本中分离地衣共生藻, 具 体方法为 : 将新鲜地衣标本的成熟子囊器, 用水浸湿后吸去表面多余水分, 用凡士林将子囊 器倒置在培养皿盖内侧, 培养皿下部为 1.5% WA 培养基, 为获得单一孢子萌发形成的藻落, 每 12h 转动培养皿盖一次 ( 因共生菌与共生藻孢子同时喷射, 所以可以通过上述孢子释放 方法同时得到共生菌与共生藻 ), 当观察到有藻生长后, 转入 PDA 斜面培养基, 22℃, 12h 光 照 /12h 黑暗, 光照强度 2000lux 条件下培养地衣共生藻, 大量生长后转入 DBD 液体培养基, 150rpm 同样条件下振荡培养。
     以上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通过上述方法获得一株地衣共生藻, 将其命名为 A07020。
     2、 地衣共生藻 A07020 的鉴定
     1)、 形态特征
     将地衣共生藻藻株 A07020 接种于 PDA 斜面培养基, 在 22℃, 12h 光照 12h 黑暗, 光 强 2000lux 条件下培养 10 天, 观察藻细胞形态。 观察结果为 : 细胞椭圆形至钝圆柱形 ; 椭圆 形细胞大小为 3.8×4.8μm, 圆柱形细胞长 5.8-8.6μm, 宽 3.8-4.8μm ; 叶绿体片状、 侧生 ; 细胞外侧有水质胶壳包裹。
     2)、 nrDNA-ITS(ITS1-5.8S-ITS2) 序列的 PCR 扩增和序列测定
     A)DNA 提取
     分 别 取 10-20mg 石果衣标本 及其地衣 共生 藻 A07020 ; 液氮 研磨 ; 加入 300μl 2×CTAB, 轻轻混匀, 90℃水浴 2min ; 加入 300μl 酚∶氯仿∶异戊醇 (25 ∶ 24 ∶ 1), 振荡混 匀, 12000r/min 离心 5min 去除蛋白质 ; 取上清加入等体积的 DNA 结合液 (4.0mol/L 异硫氰 酸胍, 0.5mol/L, pH5.0 乙酸钾, 终体积浓度为 30%异丙醇 ) 颠倒混匀, 随即移入吸附柱静置 2min, 12000r/mim 离心 15s, 弃残液 ; 加入 300μl 洗涤液 (10mmol/L, pH5.0 乙酸钾, 终体积 浓度为 80%乙醇 ), 12000r/min 离心 15s, 去残液, 重复一次 ; 12000r/min 离心干燥 1min ; 将 吸附柱移入新无菌离心管, 加入 30μlTE 洗脱液静置 5min, 12000r/min 离心 15s, 重复洗涤 一次, 去除吸附柱, 离心管内即为 DNA 模板。
     B)nrDNA-ITS(ITS1-5.8S-ITS2) 基因的 PCR 扩增及序列测序
     用 于 石 果 衣 标 本 及 其 地 衣 共 生 藻 A07020 PCR 扩 增 的 正 向 引 物 为 5’ -CTGCGGAAGGATCATTGATTC-3’ (18S nt1780-1800) , 反 向 引 物 为 5’ -AGTTCAGCGGGTGGTCTTG-3’ (28S nt0012-0030)。PCR 扩 增 体 系 (50μl) : 10×buffer5μl ; 25mmol/L MgCl2 3μl ; 2.5mmol/L dNTPs 4μl ; 10μmol/L 引 物 各 1μl ; ddH2O 34μl ; Taq DNA 酶 1μl ; 模 板 1μl。PCR 扩 增 条 件 为 95 ℃ 180s, 94 ℃ 30s, 52 ℃ 30s, 72℃ 90s, 37 个循环 ; 72℃ 600s, 4℃保存。
     PCR 扩增产物经北京标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 测序结果经 DNAman5.2.2 进行 双序列比对分析。
     测序结果表明, 石果衣及其共生藻 A07020 的 nrDNA-ITS(ITS1-5.8S-ITS2) 序列长 度均为 744bp, 其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 ( 如序列表序列 2 所示 ), 表明该石果衣共生藻由其 相应标本分离得到。 将石果衣共生藻 A07020 的 nrDNA-ITS(ITS1-5.8S-ITS2) 序列在 Genbank 中进行同源比对分析, 其序列与 Stichococcus diplosphaera Chodat = Diplosphaera chodatii Bialosuknia 的 nrDNA-ITS(ITS1-5.8S-ITS2) 序列相似度为 100%。根据形态特 征以及 nrDNA-ITS(ITS1-5.8S-ITS2) 序列在 Genbank 中同源序列的比对结果, 将荒漠地衣共 生藻 A07020 鉴定为 Diplosphaera chodatii Bialosuknia。
     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已于 2010 年 5 月 31 日保藏于中 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 简称 CGMCC, 地址为 :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 路 1 号院 3 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保藏登记号为 CGMCC No.3892。 3、 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生长特性
     挑取定量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转接 于 DBD 液体培养基中, 22℃, 150rpm 12h 光照 12h 黑暗, 光照强度为 2000lux 培养, 通过叶 绿素在 665nm 处的吸光值测定共生藻的生长量, 每 3 天测定一次, 每次 3 个重复, 以培养时 间为横坐标, 665nm 处吸光值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 图 9), 培养 10 天后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达到对数生长期。
     4、 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耐旱性验证
     1) 活化 : 将对数生长期的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 3892 转接入液体 PDA 培养基中, 150rpm 黑暗培养 10 天。
     2) 干燥胁迫 : 无菌条件下, 将 1) 得到的藻液转入不含培养基的培养皿 ( 直径 35mm) 中, 将培养皿放入含变色硅胶的干燥器中 ( 相对空气湿度≤ 10%, 环境温度为 20 ~ 27℃, 自然光照条件 ), 以造成干燥胁迫。
     每月将胁迫处理的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转接到固体 PDA 培养基中, 环境温度 20 ~ 27℃, 黑暗培养, 并观察共生藻的生长情况 ( 图 10)。
     对照: 初 始 未 胁 迫 石 果 衣 共 生 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图 10, a)。
     上述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在干燥胁迫 30 天后仍未死亡, 转接于 PDA 培养基培养后, 证明其仍有活性 ( 图 10, b)。
     5、 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固沙实验
     活化 : 将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接入土豆 浸汁 (PDA) 液体培养基中, 22℃、 12h 光照 /12h 黑暗 150rpm 培养 10 天。
     将活化后的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藻悬 液在无菌条件下撒播于铺有无菌沙粒培养皿中 ( 沙粒厚约 5mm, 以无菌水刚刚润湿沙粒为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背景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范围最广、 危害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截止 2009 年底, 我国 荒漠化土地面积为 262.37 万平方公里, 沙化土地面积为 173.11 万平方公里, 分别占国土总 面积的 27.33%和 18.03%。并且还在继续扩大蔓延, 危害着农田、 牧场、 交通及人民生活, 给国家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以我国现有沙化土地为例, 可治理面积有 53 万平方 公里, 按每年所见 1717 平方公里 ( 国家林业局 2011) 的速度计算, 将可治理沙地变成非沙 化土地大约需要 300 年的时间。因此荒漠治理是国家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迫切需 求。
     机械方法、 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等多种方法均已被陆续采用, 但机械固沙工程量 繁重, 效果不佳, 化学方法则存在固定剂老化, 土地无法再利用等问题。生物方法成为荒漠 治理的首选方法, 而人工植树, 建造防风林耗时长, 需要数年至十几年, 流沙在相当一段时 间内仍是流动的, 利用微型生物结皮固沙耗时相对较短, 可同时固沙并改善荒漠生态环境。
     微型生物结皮是由蓝藻、 地衣、 苔藓、 细菌、 真菌等微型生物及其缠绕附着的地表 沙土形成的一层特殊结构, 是荒漠地区所特有的景观。 微型生物结皮的形成历经蓝藻结皮、 地衣结皮及苔藓结皮等阶段, 最终各种高等植物入驻, 整个荒漠生态系统得以恢复。杨军 ( 中国北方荒漠地衣及其生态学意义 . 中国科学院博士论文, 2009, p53) 通过对宁夏沙坡头 地区不同恢复时间的微型生物结皮组成成分研究发现, 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 最先出现的 蓝细菌 ( 蓝藻 ) 结皮的盖度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而地衣的盖度逐年稳步增加, 成熟的结皮 以地衣和苔藓为主。
     地衣被称为 “拓荒者” , 是由真菌与藻类或者蓝细菌形成的, 具有独特形态结构的 互惠共生生物体。真菌为藻类积蓄水分, 提供无机盐, 并保护藻类免受过强的阳光辐射 ; 藻 类或者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营养物质, 二者互惠, 因此地衣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地衣能够吸收水分而迅速膨胀, 此后水分缓慢的释放而被利用, 对于保持土壤水分具有重 要的意义 ; 其所进行的光合与固氮作用会增加裸露荒漠地表的有机物含量, 是荒漠生态系 统中碳、 氮元素的重要来源, 改善了荒漠生态的微环境 ; 其具有的根状结构 ( 假根 ) 可穿透 土壤, 提高了沙表的稳定性, 起到了显著地防止风蚀、 雨蚀的固沙作用 ; 其自身分泌的地衣 酸类可以侵蚀岩石表面, 同时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一起粘结土壤颗粒促进土壤的形成, 为苔 藓植物及高等植物的入驻、 生长提供良好的 条件, 提高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因此 荒漠地衣及地衣结皮在荒漠治理, 流沙固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制备地衣的成套产品, 由独立包装的菌和藻组成, 所述菌为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所述藻为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本 发 明 所 提 供 的 地 衣 是 由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形成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所述地衣的方法, 包括将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均接入固体基质进行共 培养得到地衣的步骤。
     所述固体基质为沙土、 PDA 固体培养基或其它固体基质 ;
     所述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接种量以菌丝球的湿重计 为 0.03-0.07 克 / 平方厘米, 如 0.05 克 / 平方厘米 ;
     所述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接种量为 0.18×106 个 细胞 /ml-0.24×106 个细胞 /ml, 如 0.21×106 个细胞 /ml。
     所述共培养的温度、 光照条件如下 : 室温、 每天 24 小时中 12 小时光照 12 小时黑 暗、 光照强度 2000lux ; 所述室温为 18-25℃。
     本 发 明 所 提 供 的 地 衣 以 及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可应用于人工防沙固沙、 治理荒漠和 / 或 改善生态环境。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固沙的方法, 包括将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混匀后撒播于沙土表面形成结 皮的步骤 ;
     所述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撒播量以菌丝球的湿重计 为 0.03-0.07 克 / 平方厘米, 如 0.05 克 / 平方厘米 ;
     所述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撒播量为 0.18×106 个 细胞 /ml-0.24×106 个细胞 /ml, 如 0.21×106 个细胞 /ml。
     所述固沙的方法中, 所述形成结皮的步骤中还包括辅以保水剂的步骤。
     所述固沙的方法中还可以同时撒播荒漠蓝藻、 真菌、 细菌、 苔藓等微型生物。
     本发明所提供的将所述地衣和 / 或所述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撒播于沙土表面形成人工结 皮治理荒漠的方法, 一年即可形成结皮, 每平方米的结皮覆盖率可达 80%, 该方法可直接促 进地衣结皮的形成, 缩短了微型生物结皮成熟的时间, 操作简便, 可以有效持久固沙, 提高 荒漠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及生物多样性, 同时其形成的生态景观不仅可以为荒漠地区旅游 业带来经济价值, 而且可以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绿化提供材料, 在人工防沙固沙、 治理荒 漠和 / 或改善生态环境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 1 为实验室条件下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形成的结皮。
     图 2 为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与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在室内共培养形成结皮的纵剖面电镜扫描
     图。 图 3 为喷洒样方的制作。其中, 左图为示意图, 右图为实际的草障方格。
     图 4 为野外固沙实验形成人工地衣结皮。其中, 左上图结皮已初具规模, 右上图结 皮厚度已达到 0.4-0.6cm, 左下图对照未形成结皮, 右下图已出现 Endocarpon sp.。
     图 5 为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生长曲线。
     图 6 为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耐旱性实 验。其中, a 为对照, 未进行干燥胁迫 ; h 为干燥胁迫 210 天后, 转接于 PDA 培养基。
     图 7 为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形成的结皮。
     图 8 为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形成结皮的 微观照。
     图 9 为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生长曲 线。
     图 10 为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耐旱性 验证。其中, a 为对照, 未进行干燥胁迫 ; b 为干燥胁迫 30 天后, 转接于 PDA 培养基。
     图 11 为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形成的结 皮。
     图 12 为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形成结皮 的微观照。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 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 试剂等, 如无特殊说明, 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培养基的配方如下 :
     琼脂 (1.5% WA) 培养基 : 琼脂粉 15g, 蒸馏水 1L。
     大豆蛋白胨 (DBD) 液体培养基 : 蛋白胨 10g, 酵母膏 5g, 葡萄糖 1g, 蒸馏水 1L。
     土豆浸汁 (PDA) 斜面培养基 : 葡萄糖 20g, 琼脂粉 15g, 土豆浸汁 1L。
     实施例 1、 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与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室内共培养制备地衣与固沙实验
     将 石 果 衣 共 生 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与 共 生 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分别接种于 PDA 斜面培养基上, 活化 15 天 后, 当观察到培养基上有上述地衣共生菌和共生藻生长后, 将地衣共生菌和共生藻分别转 接入 PDA 液体培养基中 150rpm 大量培养, 培养周期分别为 30 天和 20 天, 培养条件分别为 : 共生菌 22℃暗培养 ; 共生藻 22℃、 12h 光照 ( 光照强度 2000lux)/12h 暗培养。
     将 培 养 至 对 数 生 长 期 的 石 果 衣 共 生 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与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混匀, 使共生菌与共 6 生藻的浓度分别为 0.785g/ml( 以菌丝球湿重计 ) 和 3.25×10 个细胞 /ml。将得到的 混合液均匀喷洒于无菌沙土表面, 沙土颗粒大小均一, 盛于直径 10cm 的无菌平皿中, 厚约 0.5cm。每皿喷施 5mL 混合液, 做 3 皿重复, 平皿密封后置于光照培养箱中, 22℃、 12h 光照 (2000lux)/12h 黑暗条件下培养, 定期观察。培养 12 个月后, 三个重复均观察到地衣共生菌与共生藻形成结皮, 并且固着在沙 土颗粒之上, 覆盖了平皿的 80% ( 图 1)。
     同 时, 对 结 皮 进 行 纵 切, 通 过 扫 描 电 镜 观 察 发 现 石 果 衣 共 生 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与 共 生 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发生接触, 并且菌丝将藻细胞包裹在内 ( 图 2), 说明二者已经共生形成地衣的初始 阶段, 并且起到固着沙粒的作用。
     实施例 2、 野外固沙实验
     在平整固定沙丘上清理 3 个约 0.5m2 的沙面, 然后用麦草将每个沙面分成两部分, 形成草障方格, 0.4×0.5m 区作为喷洒清水对照方, 0.6×0.5m 区作为喷洒悬浮液实验方 ( 图 3)。
     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及野外收集的地衣碎片 ( 经 鉴定, 该地衣为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共生形成的石果衣 ) 与水混合, 混合后得 7 -3 到浓度分别为 0.5g/ml( 以菌丝球湿重计 )、 0.21×10 个细胞 /ml、 5×10 g/ml 的悬浮液, 然后按每平方米 1L 悬浮液均匀撒播于实验方沙土表面, 每 3 天用清水浇灌 一次, 观察。对 照样方喷洒清水, 用量与悬浮液体积相同, 其他管理均相同。 以上处理辅以保水剂 (Super Absorbent Polymers, 简称 SAP, 购自北京金元易生 2 态工程技术中心 ), 将保水剂以 250g/m 的用量撒播于草方格之上保持水分。
     上述地衣碎片的制备方法如下 : 将地衣 ( 经鉴定该地衣为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和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共生形成的石果衣 ) 及其下 4mm-12mm 的土壤同时取下, 碾碎经直径 0.5cm 的筛网过滤, 获得均一大小的地衣碎片。
     结果 : 在 12 个月后的地衣结皮在自然条件下均已初具规模 ( 图 4, 左上 ), 结皮厚 度均已达 0.4-0.6cm( 图 4, 右上 ), 与对照方的差异明显 ( 图 4, 左下 ), 且有地衣着生 ( 图 4, 右下 )。
     以上结果表明, 该地衣及其共生藻与共生菌可以直接促进地衣结皮的形成, 缩短 了微型生物结皮成熟的时间, 操作简便, 可以有效持久固沙, 提高荒漠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 及生物多样性, 同时其形成的生态景观不仅可以为荒漠地区旅游业带来经济价值, 而且可 以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绿化提供材料。
     上 述 石 果 衣 共 生 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与 共 生 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实验如下 :
     一、 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分离培养与鉴 定
     1、 地衣标本的采集与鉴定
     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地区 ( 干旱多风, 年均降雨量不足 200mm) 采集获得 新鲜地衣标本, 采用形态解剖学方法对该标本进行鉴定。选取成熟、 发育良好的地衣体, 放 于盛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 使地衣体浸透变软, 随后用干净滤纸吸去地衣体上的多余水分, 冷冻切片, 在解剖镜下选取较薄的切片置于载玻片水滴中, 加盖玻片, 在显微镜下观察, 结
     果如下 :
     地衣体鳞片叶状, 鳞片叶聚集, 紧密贴生于基物, 宽约 2-5mm, 圆形至不规则形 状, 边缘完整至锯齿状, 上表面深棕色至浅棕色, 平坦至微下凹, 下表面黑色具有菌丝和 假根, 假根黑色, 5-7mm 长, 单一少分枝, 每个鳞片叶单个或多个假根。子囊壳球形, 直径 0.1-0.2mm 每个鳞片叶 1-6 个, 埋生于地衣体中, 孔口周围深棕色。
     地 衣 体 厚 140-200μm, 上 皮 层 厚 25-50μm, 透 明 无 色, 为假薄壁组织 ; 藻层厚 75-100μm, 藻细胞直径 5-10μm ; 髓层厚 10-25μm ; 下皮层厚 30-50μm, 下部浅黑色, 菌丝 细胞壁加厚。
     子囊壳通常圆形, 内腔高 220-400μm, 宽 200-380μm, 果壳棕色, 厚 25-37μm, 侧 丝 25-65μm 长, 子实层藻直径 4-7μm, 子囊棒状, 50-65×15-22μm, 子囊内含 2 个子囊孢 子, 砖壁型, 长椭圆形, 25-50×12-17μm。
     基物为沙土。
     通 过 以 上 观 察 结 果, 鉴 定 该 荒 漠 地 衣 标 本 为 石 果 衣 Endocarpon pusillum Hedwig, Descript.Adumbr.Musc.Frondos. : 56(1789)。
     2、 地衣共生菌的分离、 培养 利用孢子释放方法从石果衣标本中分离地衣共生菌, 具体方法为 : 将新鲜地衣标 本的成熟子囊器, 用水浸湿后吸去表面多余水分, 用凡士林将子囊器倒置在培养皿盖内侧, 培养皿下部为 1.5% WA 培养基, 每 12h 转动培养皿盖一次 ( 因共生菌与共生藻孢子同时喷 射, 所以可以通过上述孢子释放方法同时得到共生菌与共生藻 ), 以获得单一孢子形成的菌 落。当观察到孢子萌发后, 将含有萌发子囊孢子的琼脂块转入 PDA 斜面培养基, 22℃黑暗培 养地衣共生菌, 生长后转入 DBD 液体培养基, 150rpm 黑暗培养。
     以上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通过上述方法获得一株地衣共生菌, 将其命名为 F07020。
     3、 地衣共生菌 F07020 的鉴定
     1)、 形态特征
     将地衣共生菌 F07020 接种于 PDA 斜面培养基上, 22℃黑暗培养 30 天, 观察菌落形 态。观察结果为 : 菌落直径 0.8-0.9cm, 呈不规则圆形, 表面粗糙, 边缘整齐或否, 暗褐色至 浅灰色。
     2)、 nrDNA-ITS(ITS1-5.8S-ITS2) 序列的 PCR 扩增和序列测定
     A)DNA 提取 :
     分别取地衣体及其共生菌 F07020 10-20mg ; 液氮研磨后加入 300μl 2×CTAB, 轻 轻混匀, 90℃水浴 2min ; 加入 300μl 酚∶氯仿∶异戊醇 (25 ∶ 24 ∶ 1), 振荡混匀, 12000r/ min 离心 5min 去除蛋白质 ; 取上清加入等体积的 DNA 结合液 ( 结合液成分 : 4.0mol/L 异硫 氰酸胍, 0.5mol/L、 pH5.0 乙酸钾, 终体积浓度为 30%的异丙醇 ) 颠倒混匀, 随即移入吸附柱 静置 2min, 12000r/mim 离心 15s, 弃残液 ; 加入 300μl 洗涤液 ( 洗涤液成分 : 10mmol/L, 终 体积浓度为 80%的乙醇 ), 12000r/min 离心 15s, 去残液, 重复一次 ; 12000r/min 离心干燥 1min ; 将吸附柱移入新无菌离心管, 加入 30μlTE 洗脱液静置 5min, 12000r/min 离心 15s, 重复洗涤一次, 去除吸附柱, 离心管内即为 DNA 模板。
     B)nrDNA-ITS(ITS1-5.8S-ITS2) 基因的 PCR 扩增及序列测序
     用 于 地 衣 体 及 其 共 生 菌 F07020 PCR 扩 增 的 正 向 引 物 为 ITS1 5’-TCCGTAGGTGAACCTGCGG-3’(SSU nt1769-1787) , 反 向 引 物 为 ITS4 5’ -TCCTCCGCTTATTGATATGC-3’ (LSU nt60-79) ; PCR 扩增体系 (50μl) : 10×buffer 5μl ; 25mmol/L MgCl2 3μl ; 2.5mmol/L dNTPs 4μl ; 10μmol/L 引物各 1μl ; ddH2O 34μl ; Taq DNA 酶 1μl(0.25U) ; 模 板 1μl(50ug)。PCR 扩 增 条 件 为 95 ℃ 180s, 94 ℃ 30s, 52 ℃ 30s, 72℃ 90s, 37 个循环 ; 72℃ 600s, 4℃保存。
     PCR 扩增产物经北京标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 测序结果经 DNAman5.2.2 进行 双序列比对分析。
     测序结果表明, 荒漠地衣及其共生菌 F07020 的 nrDNA-ITS(ITS1-5.8S-ITS2) 序列 长度均为 557bp, 其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 ( 如序列表序列 1 所示 ), 表明该荒漠地衣共生菌 由其相应标本分离得到。根据地衣共生菌的学名就是其地衣物种的学名, 以及荒漠地衣共 生菌 F07020 与荒漠地衣标本 nrDNA-ITS(ITS1-5.8S-ITS2) 同源序列的比对结果, 将荒漠地 衣共生菌 F07020 鉴定为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Hedwig。
     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已于 2010 年 05 月 31 日保藏于中国 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 简称 CGMCC, 地址为 :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 1 号院 3 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保藏登记号为 CGMCC No.3893。 4、 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生长特性
     挑取定量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转接于 DBD 液体培养基中, 22 ℃, 黑暗条件, 150rpm 振荡培养, 每 15 天测定一次菌丝干重, 每次 3 个重复, 取平均值,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 菌丝干重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 如图 5 所示 ), 结果表明, 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在培养 30 天后到 达对数生长期, 与 Ahmadjian V.and H.(1970) 报道的地衣共生菌 (The culture and synthesis of Endocarpon pusillum and Staurothele clopima.Lichenologist, 4: 259-267.) 需培养 1 年相比, 差异显著。
     5、 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耐旱性
     1) 活化 : 将对数生长期的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转接入 PDA 液体培养基中, 150rpm 黑暗培养 30 天。
     2) 干燥胁迫 : 在无菌条件下, 将步骤 1) 得到的菌液转入不含培养基的培养皿 ( 直 径 35mm) 中, 将培养皿放入含变色硅胶的干燥器中 ( 相对空气湿度≤ 10 %, 环境温度为 20 ~ 27℃, 自然光照条件 ), 以造成干燥胁迫。
     每月将胁迫处理的石果衣共生菌转接到含固体 PDA 培养基中, 环境温度 20 ~ 27℃, 黑暗培养, 并观察石果衣共生菌的生长情况。
     对照: 初 始 未 胁 迫 的 石 果 衣 共 生 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上述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在干燥胁迫 210 天后仍未死亡, 转接于 PDA 培养基培养后, 证明其仍有活性 ( 图 6, h)。
     6、 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的固沙实验
     活化 : 将 对 数 生 长 期 的 石 果 衣 共 生 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转接入液体 PDA 培养基中, 150rpm 黑暗培养 30 天。
     将活化后的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菌丝球在无菌条件下研 碎, 用无菌水稀释至浓度为 1.57g/ml( 以菌丝球湿重计 ) 后撒播于铺有无菌沙粒培养皿中 ( 培养皿直径 10cm, 沙粒厚 5mm, 以无菌水刚刚润湿沙粒为准 ), 每皿喷施 5mL, 使该共生菌的 2 撒播量为 0.1g/cm ( 以菌丝球湿重计 ), 12h 光照 /12h 黑暗, 20℃培养 30 天后观察。
     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 在 30 天后有新鲜菌 丝长出, 同时可以见到新形成的石果衣共生菌 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菌丝与沙粒形 成的结皮, 厚约 2mm( 图 7, 图 8)
     二、 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分离培养与 鉴定
     1、 地衣共生藻的分离培养
     利用孢子释放方法从 “一’ ’ 中的步骤 1 获得的石果衣标本中分离地衣共生藻, 具 体方法为 : 将新鲜地衣标本的成熟子囊器, 用水浸湿后吸去表面多余水分, 用凡士林将子囊 器倒置在培养皿盖内侧, 培养皿下部为 1.5% WA 培养基, 为获得单一孢子萌发形成的藻落, 每 12h 转动培养皿盖一次 ( 因共生菌与共生藻孢子同时喷射, 所以可以通过上述孢子释放 方法同时得到共生菌与共生藻 ), 当观察到有藻生长后, 转入 PDA 斜面培养基, 22℃, 12h 光 照 /12h 黑暗, 光照强度 2000lux 条件下培养地衣共生藻, 大量生长后转入 DBD 液体培养基, 150rpm 同样条件下振荡培养。
     以上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通过上述方法获得一株地衣共生藻, 将其命名为 A07020。
     2、 地衣共生藻 A07020 的鉴定
     1)、 形态特征
     将地衣共生藻藻株 A07020 接种于 PDA 斜面培养基, 在 22℃, 12h 光照 12h 黑暗, 光 强 2000lux 条件下培养 10 天, 观察藻细胞形态。 观察结果为 : 细胞椭圆形至钝圆柱形 ; 椭圆 形细胞大小为 3.8×4.8μm, 圆柱形细胞长 5.8-8.6μm, 宽 3.8-4.8μm ; 叶绿体片状、 侧生 ; 细胞外侧有水质胶壳包裹。
     2)、 nrDNA-ITS(ITS1-5.8S-ITS2) 序列的 PCR 扩增和序列测定
     A)DNA 提取
     分 别 取 10-20mg 石果衣标本 及其地衣 共生 藻 A07020 ; 液氮 研磨 ; 加入 300μl 2×CTAB, 轻轻混匀, 90℃水浴 2min ; 加入 300μl 酚∶氯仿∶异戊醇 (25 ∶ 24 ∶ 1), 振荡混 匀, 12000r/min 离心 5min 去除蛋白质 ; 取上清加入等体积的 DNA 结合液 (4.0mol/L 异硫氰 酸胍, 0.5mol/L, pH5.0 乙酸钾, 终体积浓度为 30%异丙醇 ) 颠倒混匀, 随即移入吸附柱静置 2min, 12000r/mim 离心 15s, 弃残液 ; 加入 300μl 洗涤液 (10mmol/L, pH5.0 乙酸钾, 终体积 浓度为 80%乙醇 ), 12000r/min 离心 15s, 去残液, 重复一次 ; 12000r/min 离心干燥 1min ; 将 吸附柱移入新无菌离心管, 加入 30μlTE 洗脱液静置 5min, 12000r/min 离心 15s, 重复洗涤 一次, 去除吸附柱, 离心管内即为 DNA 模板。
     B)nrDNA-ITS(ITS1-5.8S-ITS2) 基因的 PCR 扩增及序列测序
     用 于 石 果 衣 标 本 及 其 地 衣 共 生 藻 A07020 PCR 扩 增 的 正 向 引 物 为 5’ -CTGCGGAAGGATCATTGATTC-3’ (18S nt1780-1800) , 反 向 引 物 为 5’ -AGTTCAGCGGGTGGTCTTG-3’ (28S nt0012-0030)。PCR 扩 增 体 系 (50μl) : 10×buffer5μl ; 25mmol/L MgCl2 3μl ; 2.5mmol/L dNTPs 4μl ; 10μmol/L 引 物 各 1μl ; ddH2O 34μl ; Taq DNA 酶 1μl ; 模 板 1μl。PCR 扩 增 条 件 为 95 ℃ 180s, 94 ℃ 30s, 52 ℃ 30s, 72℃ 90s, 37 个循环 ; 72℃ 600s, 4℃保存。
     PCR 扩增产物经北京标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 测序结果经 DNAman5.2.2 进行 双序列比对分析。
     测序结果表明, 石果衣及其共生藻 A07020 的 nrDNA-ITS(ITS1-5.8S-ITS2) 序列长 度均为 744bp, 其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 ( 如序列表序列 2 所示 ), 表明该石果衣共生藻由其 相应标本分离得到。 将石果衣共生藻 A07020 的 nrDNA-ITS(ITS1-5.8S-ITS2) 序列在 Genbank 中进行同源比对分析, 其序列与 Stichococcus diplosphaera Chodat = Diplosphaera chodatii Bialosuknia 的 nrDNA-ITS(ITS1-5.8S-ITS2) 序列相似度为 100%。根据形态特 征以及 nrDNA-ITS(ITS1-5.8S-ITS2) 序列在 Genbank 中同源序列的比对结果, 将荒漠地衣共 生藻 A07020 鉴定为 Diplosphaera chodatii Bialosuknia。
     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已于 2010 年 5 月 31 日保藏于中 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 简称 CGMCC, 地址为 :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 路 1 号院 3 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保藏登记号为 CGMCC No.3892。 3、 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生长特性
     挑取定量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转接 于 DBD 液体培养基中, 22℃, 150rpm 12h 光照 12h 黑暗, 光照强度为 2000lux 培养, 通过叶 绿素在 665nm 处的吸光值测定共生藻的生长量, 每 3 天测定一次, 每次 3 个重复, 以培养时 间为横坐标, 665nm 处吸光值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 图 9), 培养 10 天后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达到对数生长期。
     4、 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耐旱性验证
     1) 活化 : 将对数生长期的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 3892 转接入液体 PDA 培养基中, 150rpm 黑暗培养 10 天。
     2) 干燥胁迫 : 无菌条件下, 将 1) 得到的藻液转入不含培养基的培养皿 ( 直径 35mm) 中, 将培养皿放入含变色硅胶的干燥器中 ( 相对空气湿度≤ 10%, 环境温度为 20 ~ 27℃, 自然光照条件 ), 以造成干燥胁迫。
     每月将胁迫处理的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转接到固体 PDA 培养基中, 环境温度 20 ~ 27℃, 黑暗培养, 并观察共生藻的生长情况 ( 图 10)。
     对照: 初 始 未 胁 迫 石 果 衣 共 生 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图 10, a)。
     上述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在干燥胁迫 30 天后仍未死亡, 转接于 PDA 培养基培养后, 证明其仍有活性 ( 图 10, b)。
     5、 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的固沙实验
     活化 : 将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接入土豆 浸汁 (PDA) 液体培养基中, 22℃、 12h 光照 /12h 黑暗 150rpm 培养 10 天。
     将活化后的石果衣共生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藻悬 液在无菌条件下撒播于铺有无菌沙粒培养皿中 ( 沙粒厚约 5mm, 以无菌水刚刚润湿沙粒为
     准 ), 使该共生藻的撒播量为 0.42×106 个细胞 / 平方厘米, 光照条件下, 20℃培养, 60 天后 观察到该共生藻与沙粒形成的藻结皮, 绿色藻层厚约 2mm( 图 11, 图 12) 。11102318562 A CN 102318563
    序列表1/2 页
     12102318562 A CN 102318563序列表2/2 页

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18562A43申请公布日20120118CN102318562ACN102318562A21申请号201110262012822申请日20110906CGMCCNO389320100531CGMCCNO389220100531201010299373520100929CNA01H15/00200601A01G1/0020060171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地址100101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72发明人魏江春杨军张涛周启明曹叔楠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5代理人关畅任凤华54发明名称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57摘。

2、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地衣的成套产品,由独立包装的菌和藻组成,所述菌为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所述藻为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本发明所提供的专用地衣为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和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形成的地衣。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将专用地衣和/或该地衣的共生菌和共生藻撒播于沙土表面,一年即可形成结皮,每平方米的结皮覆盖率可达80,该方法可直接促进。

3、地衣结皮的形成,缩短了微型生物结皮成熟的时间,操作简便,可以有效持久固沙,提高荒漠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及生物多样性,同时其形成的生态景观不仅可以为荒漠地区旅游业带来经济价值,而且可以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绿化提供材料。66本国优先权数据83生物保藏信息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9页序列表2页附图4页CN102318563A1/1页21用于制备地衣的成套产品,由独立包装的菌和藻组成,所述菌为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所述藻为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

4、2由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和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形成的地衣。3制备权利要求2所述地衣的方法,包括将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和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均接入固体基质进行共培养得到地衣的步骤。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的接种量以菌丝球的湿重计为003007克/平方厘米;所述DIPLOSPHAERACHODATIIA07。

5、020CGMCCNO3892的接种量为018106个细胞/平方厘米024106个细胞/平方厘米。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的接种量以菌丝球的湿重计为005克/平方厘米;所述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的接种量为021106个细胞/平方厘米。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共培养的温度、光照条件如下室温、每天24小时中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光照强度2000LUX。7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衣在人工防沙固沙、治理荒漠和/或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应用。8权。

6、利要求1或2所述的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和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在人工防沙固沙、治理荒漠和/或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应用。9一种固沙的方法,包括将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和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混匀后撒播于沙土表面形成结皮的步骤;所述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的撒播量以菌丝球的湿重计为003007克/平方厘米;所述DIPLOSPHAERACHODATIIA070。

7、20CGMCCNO3892的撒播量为018106个细胞/平方厘米024106个细胞/平方厘米。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的撒播量以菌丝球的湿重计为005克/平方厘米;所述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的撒播量为021106个细胞/平方厘米。权利要求书CN102318562ACN102318563A1/9页3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背景技术0002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范围最广、危害程度。

8、最深的地区之一。截止2009年底,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并且还在继续扩大蔓延,危害着农田、牧场、交通及人民生活,给国家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以我国现有沙化土地为例,可治理面积有53万平方公里,按每年所见1717平方公里国家林业局2011的速度计算,将可治理沙地变成非沙化土地大约需要300年的时间。因此荒漠治理是国家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迫切需求。0003机械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等多种方法均已被陆续采用,但机械固沙工程量繁重,效果不佳,化学方法则存在固定剂老化,土地无法再利用等问题。生物方。

9、法成为荒漠治理的首选方法,而人工植树,建造防风林耗时长,需要数年至十几年,流沙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是流动的,利用微型生物结皮固沙耗时相对较短,可同时固沙并改善荒漠生态环境。0004微型生物结皮是由蓝藻、地衣、苔藓、细菌、真菌等微型生物及其缠绕附着的地表沙土形成的一层特殊结构,是荒漠地区所特有的景观。微型生物结皮的形成历经蓝藻结皮、地衣结皮及苔藓结皮等阶段,最终各种高等植物入驻,整个荒漠生态系统得以恢复。杨军中国北方荒漠地衣及其生态学意义中国科学院博士论文,2009,P53通过对宁夏沙坡头地区不同恢复时间的微型生物结皮组成成分研究发现,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最先出现的蓝细菌蓝藻结皮的盖度呈现逐年减少。

10、的趋势,而地衣的盖度逐年稳步增加,成熟的结皮以地衣和苔藓为主。0005地衣被称为“拓荒者”,是由真菌与藻类或者蓝细菌形成的,具有独特形态结构的互惠共生生物体。真菌为藻类积蓄水分,提供无机盐,并保护藻类免受过强的阳光辐射;藻类或者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营养物质,二者互惠,因此地衣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地衣能够吸收水分而迅速膨胀,此后水分缓慢的释放而被利用,对于保持土壤水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所进行的光合与固氮作用会增加裸露荒漠地表的有机物含量,是荒漠生态系统中碳、氮元素的重要来源,改善了荒漠生态的微环境;其具有的根状结构假根可穿透土壤,提高了沙表的稳定性,起到了显著地防止风蚀、雨蚀的固沙作用;其。

11、自身分泌的地衣酸类可以侵蚀岩石表面,同时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一起粘结土壤颗粒促进土壤的形成,为苔藓植物及高等植物的入驻、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提高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因此荒漠地衣及地衣结皮在荒漠治理,流沙固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发明内容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0007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制备地衣的成套产品,由独立包装的菌和藻组成,所述菌为说明书CN102318562ACN102318563A2/9页4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所述藻为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

12、892。0008本发明所提供的地衣是由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和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形成的。0009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所述地衣的方法,包括将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和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均接入固体基质进行共培养得到地衣的步骤。0010所述固体基质为沙土、PDA固体培养基或其它固体基质;0011所述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的接种量以菌丝球的湿重计为00。

13、3007克/平方厘米,如005克/平方厘米;0012所述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的接种量为018106个细胞/ML024106个细胞/ML,如021106个细胞/ML。0013所述共培养的温度、光照条件如下室温、每天24小时中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光照强度2000LUX;所述室温为1825。0014本发明所提供的地衣以及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和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可应用于人工防沙固沙、治理荒漠和/或改善生态环境。001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固沙。

14、的方法,包括将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和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混匀后撒播于沙土表面形成结皮的步骤;0016所述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的撒播量以菌丝球的湿重计为003007克/平方厘米,如005克/平方厘米;0017所述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的撒播量为018106个细胞/ML024106个细胞/ML,如021106个细胞/ML。0018所述固沙的方法中,所述形成结皮的步骤中还包括辅以保水剂的步骤。00。

15、19所述固沙的方法中还可以同时撒播荒漠蓝藻、真菌、细菌、苔藓等微型生物。0020本发明所提供的将所述地衣和/或所述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和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撒播于沙土表面形成人工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一年即可形成结皮,每平方米的结皮覆盖率可达80,该方法可直接促进地衣结皮的形成,缩短了微型生物结皮成熟的时间,操作简便,可以有效持久固沙,提高荒漠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及生物多样性,同时其形成的生态景观不仅可以为荒漠地区旅游业带来经济价值,而且可以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绿化提供材料,在人工防沙固沙、治理。

16、荒漠和/或改善生态环境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0021图1为实验室条件下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和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形成的结皮。0022图2为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与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在室内共培养形成结皮的纵剖面电镜扫描说明书CN102318562ACN102318563A3/9页5图。0023图3为喷洒样方的制作。其中,左图为示意图,右图为实际的草。

17、障方格。0024图4为野外固沙实验形成人工地衣结皮。其中,左上图结皮已初具规模,右上图结皮厚度已达到0406CM,左下图对照未形成结皮,右下图已出现ENDOCARPONSP。0025图5为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的生长曲线。0026图6为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的耐旱性实验。其中,A为对照,未进行干燥胁迫;H为干燥胁迫210天后,转接于PDA培养基。0027图7为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形成的结皮。0028图8为石果衣共生。

18、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形成结皮的微观照。0029图9为石果衣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的生长曲线。0030图10为石果衣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的耐旱性验证。其中,A为对照,未进行干燥胁迫;B为干燥胁迫30天后,转接于PDA培养基。0031图11为石果衣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形成的结皮。0032图12为石果衣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

19、3892形成结皮的微观照。具体实施方式0033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0034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0035下述实施例中所用培养基的配方如下0036琼脂15WA培养基琼脂粉15G,蒸馏水1L。0037大豆蛋白胨DBD液体培养基蛋白胨10G,酵母膏5G,葡萄糖1G,蒸馏水1L。0038土豆浸汁PDA斜面培养基葡萄糖20G,琼脂粉15G,土豆浸汁1L。0039实施例1、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与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

20、3892室内共培养制备地衣与固沙实验0040将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与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分别接种于PDA斜面培养基上,活化15天后,当观察到培养基上有上述地衣共生菌和共生藻生长后,将地衣共生菌和共生藻分别转接入PDA液体培养基中150RPM大量培养,培养周期分别为30天和20天,培养条件分别为共生菌22暗培养;共生藻22、12H光照光照强度2000LUX/12H暗培养。0041将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

21、93与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混匀,使共生菌与共生藻的浓度分别为0785G/ML以菌丝球湿重计和325106个细胞/ML。将得到的混合液均匀喷洒于无菌沙土表面,沙土颗粒大小均一,盛于直径10CM的无菌平皿中,厚约05CM。每皿喷施5ML混合液,做3皿重复,平皿密封后置于光照培养箱中,22、12H光照2000LUX/12H黑暗条件下培养,定期观察。说明书CN102318562ACN102318563A4/9页60042培养12个月后,三个重复均观察到地衣共生菌与共生藻形成结皮,并且固着在沙土颗粒之上,覆盖了平皿的80图1。0043同时,对结。

22、皮进行纵切,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与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发生接触,并且菌丝将藻细胞包裹在内图2,说明二者已经共生形成地衣的初始阶段,并且起到固着沙粒的作用。0044实施例2、野外固沙实验0045在平整固定沙丘上清理3个约05M2的沙面,然后用麦草将每个沙面分成两部分,形成草障方格,0405M区作为喷洒清水对照方,0605M区作为喷洒悬浮液实验方图3。0046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

23、和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及野外收集的地衣碎片经鉴定,该地衣为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和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共生形成的石果衣与水混合,混合后得到浓度分别为05G/ML以菌丝球湿重计、021107个细胞/ML、5103G/ML的悬浮液,然后按每平方米1L悬浮液均匀撒播于实验方沙土表面,每3天用清水浇灌一次,观察。对照样方喷洒清水,用量与悬浮液体积相同,其他管理均相同。0047以上处理辅以保水剂SUPERABSORBENTPO。

24、LYMERS,简称SAP,购自北京金元易生态工程技术中心,将保水剂以250G/M2的用量撒播于草方格之上保持水分。0048上述地衣碎片的制备方法如下将地衣经鉴定该地衣为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和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共生形成的石果衣及其下4MM12MM的土壤同时取下,碾碎经直径05CM的筛网过滤,获得均一大小的地衣碎片。0049结果在12个月后的地衣结皮在自然条件下均已初具规模图4,左上,结皮厚度均已达0406CM图4,右上,与对照方的差异明显图4,左下,且有地衣着生图4,右下。。

25、0050以上结果表明,该地衣及其共生藻与共生菌可以直接促进地衣结皮的形成,缩短了微型生物结皮成熟的时间,操作简便,可以有效持久固沙,提高荒漠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及生物多样性,同时其形成的生态景观不仅可以为荒漠地区旅游业带来经济价值,而且可以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绿化提供材料。0051上述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与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实验如下0052一、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的分离培养与鉴定00531、地衣标。

26、本的采集与鉴定0054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地区干旱多风,年均降雨量不足200MM采集获得新鲜地衣标本,采用形态解剖学方法对该标本进行鉴定。选取成熟、发育良好的地衣体,放于盛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使地衣体浸透变软,随后用干净滤纸吸去地衣体上的多余水分,冷冻切片,在解剖镜下选取较薄的切片置于载玻片水滴中,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结说明书CN102318562ACN102318563A5/9页7果如下0055地衣体鳞片叶状,鳞片叶聚集,紧密贴生于基物,宽约25MM,圆形至不规则形状,边缘完整至锯齿状,上表面深棕色至浅棕色,平坦至微下凹,下表面黑色具有菌丝和假根,假根黑色,57MM长,单一少分枝。

27、,每个鳞片叶单个或多个假根。子囊壳球形,直径0102MM每个鳞片叶16个,埋生于地衣体中,孔口周围深棕色。0056地衣体厚140200M,上皮层厚2550M,透明无色,为假薄壁组织;藻层厚75100M,藻细胞直径510M;髓层厚1025M;下皮层厚3050M,下部浅黑色,菌丝细胞壁加厚。0057子囊壳通常圆形,内腔高220400M,宽200380M,果壳棕色,厚2537M,侧丝2565M长,子实层藻直径47M,子囊棒状,50651522M,子囊内含2个子囊孢子,砖壁型,长椭圆形,25501217M。0058基物为沙土。0059通过以上观察结果,鉴定该荒漠地衣标本为石果衣ENDOCARPONPU。

28、SILLUMHEDWIG,DESCRIPTADUMBRMUSCFRONDOS561789。00602、地衣共生菌的分离、培养0061利用孢子释放方法从石果衣标本中分离地衣共生菌,具体方法为将新鲜地衣标本的成熟子囊器,用水浸湿后吸去表面多余水分,用凡士林将子囊器倒置在培养皿盖内侧,培养皿下部为15WA培养基,每12H转动培养皿盖一次因共生菌与共生藻孢子同时喷射,所以可以通过上述孢子释放方法同时得到共生菌与共生藻,以获得单一孢子形成的菌落。当观察到孢子萌发后,将含有萌发子囊孢子的琼脂块转入PDA斜面培养基,22黑暗培养地衣共生菌,生长后转入DBD液体培养基,150RPM黑暗培养。0062以上操作均。

29、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通过上述方法获得一株地衣共生菌,将其命名为F07020。00633、地衣共生菌F07020的鉴定00641、形态特征0065将地衣共生菌F07020接种于PDA斜面培养基上,22黑暗培养30天,观察菌落形态。观察结果为菌落直径0809CM,呈不规则圆形,表面粗糙,边缘整齐或否,暗褐色至浅灰色。00662、NRDNAITSITS158SITS2序列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0067ADNA提取0068分别取地衣体及其共生菌F070201020MG;液氮研磨后加入300L2CTAB,轻轻混匀,90水浴2MIN;加入300L酚氯仿异戊醇25241,振荡混匀,12000R/MIN离心5M。

30、IN去除蛋白质;取上清加入等体积的DNA结合液结合液成分40MOL/L异硫氰酸胍,05MOL/L、PH50乙酸钾,终体积浓度为30的异丙醇颠倒混匀,随即移入吸附柱静置2MIN,12000R/MIM离心15S,弃残液;加入300L洗涤液洗涤液成分10MMOL/L,终体积浓度为80的乙醇,12000R/MIN离心15S,去残液,重复一次;12000R/MIN离心干燥1MIN;将吸附柱移入新无菌离心管,加入30LTE洗脱液静置5MIN,12000R/MIN离心15S,重复洗涤一次,去除吸附柱,离心管内即为DNA模板。0069BNRDNAITSITS158SITS2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测序说明书CN。

31、102318562ACN102318563A6/9页80070用于地衣体及其共生菌F07020PCR扩增的正向引物为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SSUNT17691787,反向引物为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LSUNT6079;PCR扩增体系50L10BUFFER5L;25MMOL/LMGCL23L;25MMOL/LDNTPS4L;10MOL/L引物各1L;DDH2O34L;TAQDNA酶1L025U;模板1L50UG。PCR扩增条件为95180S,9430S,5230S,7290S,37个循环;72600S,4保存。0071PCR扩增产物经北京。

32、标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测序结果经DNAMAN522进行双序列比对分析。0072测序结果表明,荒漠地衣及其共生菌F07020的NRDNAITSITS158SITS2序列长度均为557BP,其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如序列表序列1所示,表明该荒漠地衣共生菌由其相应标本分离得到。根据地衣共生菌的学名就是其地衣物种的学名,以及荒漠地衣共生菌F07020与荒漠地衣标本NRDNAITSITS158SITS2同源序列的比对结果,将荒漠地衣共生菌F07020鉴定为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HEDWIG。0073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已于2010年05月。

33、31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登记号为CGMCCNO3893。00744、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的生长特性0075挑取定量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转接于DBD液体培养基中,22,黑暗条件,150RPM振荡培养,每15天测定一次菌丝干重,每次3个重复,取平均值,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菌丝干重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如图5所示,结果表明,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

34、UMF07020CGMCCNO3893在培养30天后到达对数生长期,与AHMADJIANVANDH1970报道的地衣共生菌THECULTUREANDSYNTHESISOFENDOCARPONPUSILLUMANDSTAUROTHELECLOPIMALICHENOLOGIST,4259267需培养1年相比,差异显著。00765、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的耐旱性00771活化将对数生长期的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转接入PDA液体培养基中,150RPM黑暗培养30天。00782干燥胁迫。

35、在无菌条件下,将步骤1得到的菌液转入不含培养基的培养皿直径35MM中,将培养皿放入含变色硅胶的干燥器中相对空气湿度10,环境温度为2027,自然光照条件,以造成干燥胁迫。0079每月将胁迫处理的石果衣共生菌转接到含固体PDA培养基中,环境温度2027,黑暗培养,并观察石果衣共生菌的生长情况。0080对照初始未胁迫的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0081上述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在干燥胁迫210天后仍未死亡,转接于PDA培养基培养后,证明其仍有活性图6,H。00826、石果衣共生菌E。

36、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的固沙实验0083活化将对数生长期的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转接入液体PDA培养基中,150RPM黑暗培养30天。说明书CN102318562ACN102318563A7/9页90084将活化后的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菌丝球在无菌条件下研碎,用无菌水稀释至浓度为157G/ML以菌丝球湿重计后撒播于铺有无菌沙粒培养皿中培养皿直径10CM,沙粒厚5MM,以无菌水刚刚润湿沙粒为准,每皿喷施5ML,使该共生菌的撒播量为01G/CM2以菌丝球。

37、湿重计,12H光照/12H黑暗,20培养30天后观察。0085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CGMCCNO3893在30天后有新鲜菌丝长出,同时可以见到新形成的石果衣共生菌ENDOCARPONPUSILLUMF07020菌丝与沙粒形成的结皮,厚约2MM图7,图80086二、石果衣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的分离培养与鉴定00871、地衣共生藻的分离培养0088利用孢子释放方法从“一中的步骤1获得的石果衣标本中分离地衣共生藻,具体方法为将新鲜地衣标本的成熟子囊器,用水浸湿后吸去表面多余水分,用凡士林将子囊器倒置在。

38、培养皿盖内侧,培养皿下部为15WA培养基,为获得单一孢子萌发形成的藻落,每12H转动培养皿盖一次因共生菌与共生藻孢子同时喷射,所以可以通过上述孢子释放方法同时得到共生菌与共生藻,当观察到有藻生长后,转入PDA斜面培养基,22,12H光照/12H黑暗,光照强度2000LUX条件下培养地衣共生藻,大量生长后转入DBD液体培养基,150RPM同样条件下振荡培养。0089以上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通过上述方法获得一株地衣共生藻,将其命名为A07020。00902、地衣共生藻A07020的鉴定00911、形态特征0092将地衣共生藻藻株A07020接种于PDA斜面培养基,在22,12H光照12H黑暗,。

39、光强2000LUX条件下培养10天,观察藻细胞形态。观察结果为细胞椭圆形至钝圆柱形;椭圆形细胞大小为3848M,圆柱形细胞长5886M,宽3848M;叶绿体片状、侧生;细胞外侧有水质胶壳包裹。00932、NRDNAITSITS158SITS2序列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0094ADNA提取0095分别取1020MG石果衣标本及其地衣共生藻A07020;液氮研磨;加入300L2CTAB,轻轻混匀,90水浴2MIN;加入300L酚氯仿异戊醇25241,振荡混匀,12000R/MIN离心5MIN去除蛋白质;取上清加入等体积的DNA结合液40MOL/L异硫氰酸胍,05MOL/L,PH50乙酸钾,终体积浓。

40、度为30异丙醇颠倒混匀,随即移入吸附柱静置2MIN,12000R/MIM离心15S,弃残液;加入300L洗涤液10MMOL/L,PH50乙酸钾,终体积浓度为80乙醇,12000R/MIN离心15S,去残液,重复一次;12000R/MIN离心干燥1MIN;将吸附柱移入新无菌离心管,加入30LTE洗脱液静置5MIN,12000R/MIN离心15S,重复洗涤一次,去除吸附柱,离心管内即为DNA模板。0096BNRDNAITSITS158SITS2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测序0097用于石果衣标本及其地衣共生藻A07020PCR扩增的正向引物为5CTGCGGAAGGATCATTGATTC318SNT17。

41、801800,反向引物为5AGTTCAGCGGGTGGTCTTG328SNT00120030。PCR扩增体系50L10BUFFER说明书CN102318562ACN102318563A8/9页105L;25MMOL/LMGCL23L;25MMOL/LDNTPS4L;10MOL/L引物各1L;DDH2O34L;TAQDNA酶1L;模板1L。PCR扩增条件为95180S,9430S,5230S,7290S,37个循环;72600S,4保存。0098PCR扩增产物经北京标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测序结果经DNAMAN522进行双序列比对分析。0099测序结果表明,石果衣及其共生藻A07020的NRD。

42、NAITSITS158SITS2序列长度均为744BP,其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如序列表序列2所示,表明该石果衣共生藻由其相应标本分离得到。将石果衣共生藻A07020的NRDNAITSITS158SITS2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比对分析,其序列与STICHOCOCCUSDIPLOSPHAERACHODATDIPLOSPHAERACHODATIIBIALOSUKNIA的NRDNAITSITS158SITS2序列相似度为100。根据形态特征以及NRDNAITSITS158SITS2序列在GENBANK中同源序列的比对结果,将荒漠地衣共生藻A07020鉴定为DIPLOSPHAERACHODATI。

43、IBIALOSUKNIA。0100石果衣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已于2010年5月31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登记号为CGMCCNO3892。01013、石果衣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的生长特性0102挑取定量石果衣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转接于DBD液体培养基中,22,150RPM12H光照12H黑暗,光照强度为2000LUX培养,通过叶绿。

44、素在665NM处的吸光值测定共生藻的生长量,每3天测定一次,每次3个重复,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665NM处吸光值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图9,培养10天后石果衣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达到对数生长期。01034、石果衣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的耐旱性验证01041活化将对数生长期的石果衣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转接入液体PDA培养基中,150RPM黑暗培养10天。01052干燥胁迫无菌条件下,将1得到的藻液转入不含培养基的培养皿直径。

45、35MM中,将培养皿放入含变色硅胶的干燥器中相对空气湿度10,环境温度为2027,自然光照条件,以造成干燥胁迫。0106每月将胁迫处理的石果衣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转接到固体PDA培养基中,环境温度2027,黑暗培养,并观察共生藻的生长情况图10。0107对照初始未胁迫石果衣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图10,A。0108上述石果衣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在干燥胁迫30天后仍未死亡,转接于PDA培养基培养后,证明其仍有活性图10,。

46、B。01095、石果衣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的固沙实验0110活化将石果衣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接入土豆浸汁PDA液体培养基中,22、12H光照/12H黑暗150RPM培养10天。0111将活化后的石果衣共生藻DIPLOSPHAERACHODATIIA07020CGMCCNO3892藻悬液在无菌条件下撒播于铺有无菌沙粒培养皿中沙粒厚约5MM,以无菌水刚刚润湿沙粒为说明书CN102318562ACN102318563A9/9页11准,使该共生藻的撒播量为042106个细胞/平方厘米。

47、,光照条件下,20培养,60天后观察到该共生藻与沙粒形成的藻结皮,绿色藻层厚约2MM图11,图12。说明书CN102318562ACN102318563A1/2页1200010002序列表CN102318562ACN102318563A2/2页13序列表CN102318562ACN102318563A1/4页14图1图2图3说明书附图CN102318562ACN102318563A2/4页15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2318562ACN102318563A3/4页16图6图7图8说明书附图CN102318562ACN102318563A4/4页17图9图10图11图12说明书附图CN102318562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