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配的高效杀菌组合物.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60363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51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81130.3

申请日:

2011.09.21

公开号:

CN102318607A

公开日:

2012.01.18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01N 43/54申请公布日:20120118|||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N 43/54申请日:20110921|||公开

IPC分类号:

A01N43/54; A01N37/52; A01N43/88; A01N37/50; A01N43/40; A01N47/24; A01N37/36; A01P3/00

主分类号:

A01N43/54

申请人:

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葛尧伦; 杨波涛; 杜秀斌; 韩先正; 葛大鹏

地址:

266109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国城路21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复配领域的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环氟菌胺与部分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两元混配,两种有效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80∶1~1∶80,优选重量百分比为45∶3~5∶60;杀菌组合物中有效成分总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90%,优选为5%~70%,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用已知的方法可制备成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可溶性液剂、微乳剂、水乳剂和水分散粒剂;本发明杀菌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对蔬菜、果树、玉米等作物的真菌性、细菌性病害。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制剂, 其特征在于 : 该杀菌组合物是以环氟菌胺 (用 A 代表) 与 部分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 氟嘧菌酯、 醚菌酯、 苯氧菌胺、 肟醚菌胺、 啶氧菌酯、 唑 菌胺酯、 肟菌酯或烯肟菌酯中任意之一 (用 B 代表) 为有效成分进行的两元混配的制剂, 其 余组分为农药中常用助剂, 其中该杀菌组合物中有效成分 A 与 B 的重量百分比为 80 ∶ 1 ~ 1 ∶ 80。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制剂, 其特征在于 : 在一定的针对性实验筛选的 基础上, 该杀菌组合物制剂中有效成分 A 与 B 的重量百分比为 45 ∶ 3 ~ 5 ∶ 60。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制剂, 其特征在于 : 该杀菌组合物制剂中有 效成分 A 与 B 的总含量占制剂中总重量的百分比为 1%~ 90%。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 该杀菌组合物制剂中有效成分 A 与 B 在制剂中的总重量含量百分比可优选为 5%~ 70%。
5: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4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制剂, 其特征在于 :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制剂 可以配制成的制剂剂型是可湿性粉剂、 悬浮剂、 可溶性液剂、 微乳剂、 水乳剂和水分散粒剂。

说明书


一种复配的高效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含有环氟菌胺和部分甲氧丙烯酸酯 类化合物两元复配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环氟菌胺是日本曹达公司开发的具有新型母体结构的杀菌剂, 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它对各种蔬菜和麦类的白粉病、 桃灰星病菌有优良的效果和特性, 同时对苯并咪 唑、 咪唑类、 甲氧丙烯酸酯类抗性菌和敏感菌具有同等活性。环氟菌胺对人畜的毒性极低, 不存在对下一代的影响, 致畸性, 致突变性试验都是阴性, 在生产上也没有对眼、 皮肤的刺 激和过敏。此外, 本剂也不会影响环境和有益生物, 对蜜蜂和蚕影响也极小。
     另外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同样也是一类低毒、 高效、 广谱、 内吸性杀菌剂, 具有 保护、 治疗和铲除作用。 其作用机理是作用于细胞色素复合物, 阻断病菌线粒体呼吸链的电 子传递过程, 抑制病菌细胞能量供应, 使病菌细胞缺乏能量死亡。 对子囊菌纲、 担子菌纲、 半 知菌纲和卵菌纲等病菌具有良好活性, 能防治多种作物的白粉病、 锈病、 霜霉病、 疫病、 炭疽 病和稻瘟病等病害。
     其中所述的部分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体为 : 嘧菌酯、 氟嘧菌酯、 醚菌酯、 苯氧 菌胺、 肟醚菌胺、 啶氧菌酯、 唑菌胺酯、 肟菌酯或烯肟菌酯, 均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杀菌剂, 但每一种杀菌剂都优势与缺点并存, 存在一种潜在的市场风险, 将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 混配, 是解决抗性或者杀菌剂杀菌谱缺陷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比较新的杀菌剂化合物开发, 周期更短, 可操作性更强。
     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长期单独使用, 均容易产生抗药性, 导致用药量加大、 防 效降低、 持效期缩短等问题, 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公司研发人员尝试用不同作用机 理的新型杀菌剂与其复配, 经过多次室内毒力测试及大田试验, 以评价其实际效果。在室 内配方筛选中偶然发现, 把新型杀菌剂环氟菌胺与以上所述部分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 配, 增效作用较为明显, 可以明显提高防效, 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还可扩大杀菌谱, 提高杀菌 效率。且有关新型杀菌剂环氟菌胺与上述甲氧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复配领域的研究, 目前在 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我公司研发人员长期致力于农药杀菌剂复配领域的研究, 经过大量试验筛选, 终 于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效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是以新型杀菌剂环氟菌胺和部 分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为有效成分进行的二元混配, 用于防治防治多种作物的叶斑病、 白粉病、 锈病、 霜霉病、 疫病、 炭疽病和稻瘟病等病害, 可以明显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扩 大杀菌谱, 降低用药成本, 提高实际防效。
     具体来说, 本发明为一种以新型杀菌剂环氟菌胺与部分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 之一为有效成分进行两元混配的杀菌组合物制剂, 其中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有效成分新 型杀菌剂环氟菌胺与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重量百分比为 80 ∶ 1 ~ 1 ∶ 80, 经过一些针 对性的试验配方筛选, 可将有效成分新型杀菌剂环氟菌胺与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重量 百分比优选为 45 ∶ 3 ~ 5 ∶ 60。
     本发明中所述的部分甲氧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具体为嘧菌酯、 氟嘧菌酯、 醚菌酯、 苯 氧菌胺、 肟醚菌胺、 啶氧菌酯、 唑菌胺酯、 肟菌酯或烯肟菌酯中任意之一。
     本发明所述的农药杀菌组合物用农药制剂领域的制备方法可制备成的农药剂型 为可湿性粉剂、 悬浮剂、 可溶性液剂、 微乳剂、 水乳剂和水分散粒剂, 制剂中有效成分的总质 量百分含量为 1%~ 90%, 优选为 7%~ 75%, 其余为农药中常用助剂。
     本发明所述的农药杀菌组合物对多种作物的叶斑病、 白粉病、 锈病、 霜霉病、 黑星 病、 疫病、 炭疽病和稻瘟病等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例如防治葡萄霜霉病、 黄瓜白粉病、 番茄的早疫病和晚疫病、 瓜果类的黑星病、 灰星病、 马铃薯的早疫病和晚疫病、 麦类白粉病、 锈病、 瓜类炭疽病和霜霉病、 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等。
     除此之外,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相比同类药剂有很多明显优点, 首先可以大大提 高对农作物病害的防效, 速效性相比单剂有很大提高, 药效也更加持久 ; 其次大大延缓作物 抗药性的产生, 减少农药的反复使用次数,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降低农民的使用成本 ; 再次 该杀菌组合物的残留量更低, 持效期过后比较容易分解, 农药的使用量相对较少, 对环境也 更加友好, 对农业区的增产增收有较大的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 进行说明, 但本发明绝非仅限于这些例子。本发明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 方法。如无特别说明, 以下提及的比例 ( 包括百分比 ) 都是质量比。应当指出的是, 凡在本 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之内。因此, 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其中关于农药剂型制备所需的必要基础组分及简单制备实施方法如下 :
     下列技术实施方案中环氟菌胺以有效组分 A 表示, 有效组分 B 代表部分甲氧丙烯 酸酯类化合物嘧菌酯、 氟嘧菌酯、 醚菌酯、 苯氧菌胺、 肟醚菌胺、 啶氧菌酯、 唑菌胺酯、 肟菌酯 或烯肟菌酯中任意之一。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可湿性粉剂, 组分的重量百分比 为:
     该杀菌组合物可湿性粉剂具体加工步骤为 : 按上述配方将有效组分 A 和有效组分 B 以及分散剂、 润湿剂和填料混合, 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 经气流粉碎机后在混合均匀, 即可 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可湿性粉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二,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悬浮剂, 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
     该悬浮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先将其他助剂混合, 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 加入有效 组分 A 和有效组分 B, 在磨球机中磨球 2 ~ 3 小时, 使粒直径均在 5mm 以下, 制得本发明所述 的杀菌组合物的悬浮剂制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三,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水乳剂, 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
     该水乳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 : 首先将原药有效组分 A 和有效组分 B、 溶剂和乳化 剂、 助溶剂加在一起, 使溶解成均匀的油相 ; 将部分水, 抗冻剂, 抗微生物剂等其他的农药助
     剂混合在一起成均匀的水相 ; 在反应釜中高速搅拌的同时将油相加入水相, 缓缓加水直至 达到转相点, 开启剪切机进行高速剪切, 并加入剩余的水, 剪切约半小时, 形成水包油型的 水乳剂。即制得本发明杀菌组合物的水乳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四,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水分散粒剂, 组分的重量百分比 为:
     该杀菌组合物水分散粒剂具体加工步骤为 : 按上述配方将有效组分 A、 有效组分 B 和分散剂、 润湿剂、 崩解剂以及填料混合均匀, 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 经捏合, 然后加入流 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 干燥、 筛分后经取样分析, 即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 水分散粒剂。所述的乳化剂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与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 基琥珀酸酯、 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 脂肪酸聚 氧乙烯基酯、 聚氧乙烯脂肪醇醚中的任一种或一种以上以任意比例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溶剂为二甲苯或生物柴油、 甲苯、 柴油、 甲醇、 乙醇、 正丁醇、 异丙醇、 松节油、 溶剂油、 二甲基甲酰胺、 二甲基亚砜、 水等溶剂中的任一种或一种以上以任意比例组成的混 合溶剂。
     所述的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 木质素磺酸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 盐、 烷基苯磺酸钙盐、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脂肪胺聚氧乙烯醚、 脂肪 酸聚氧乙烯酯、 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湿润剂选自 : 十二烷基硫酸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拉开粉松脂酸铜 X、 润 湿渗透剂 F、 烷基萘磺酸盐、 聚氧乙烯三苯乙烯苯基磷酸盐、 皂角粉、 蚕沙、 无患子粉中的一 种或多种。
     所述的崩解剂选自 : 膨润土、 尿素、 硫酸铵、 氯化铝、 柠檬酸、 丁二酸、 碳酸氢钠中的 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增稠剂选自 : 黄原胶、 羟甲基纤维素、 羟乙基纤维素、 甲基纤维素、 硅酸铝 镁、 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稳定剂选自 : 柠檬酸钠、 间苯二酚中的一种。
     所述的防冻剂选自 : 乙二醇、 丙二醇、 丙三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消泡剂选自 : 硅油、 硅酮类化合物、 C10-20 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 C8-10 脂肪醇 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填料选自 : 高岭土、 硅藻土、 膨润土、 凹凸棒土、 白炭黑、 淀粉、 轻质碳酸钙中 的一种或多种。
     室内毒力与大田试验
     室内生物测定 :
     生物测定实例 1 :
     (1) 实验对象 :
     黄瓜白粉病病菌, 从山东寿光黄瓜大棚的黄瓜白粉病发病叶片上分离纯化所得, 在 PDA 斜面上于 4℃冰箱培养保存。
     供试培养基 :
     PDA 培养基 : 马铃薯 200g, 葡萄糖 20g, 琼脂 20g, 水 1000ml。
     AEA 培 养 基 : 酵 母 粉 5g/L, 甘 油 20mL/L, MgSO40.25g/L, NaNO36g/L, KCL0.5g/L, KH2PO41.5g/L, 琼脂粉 20g/L, 去离子水 1L。
     (2) 实验药剂 :
     95%环氟菌胺原药, 日本曹达株式会社, 95%唑菌胺酯原药, 巴斯夫欧洲。
     混配组合设置 :
     14%环氟菌胺· 唑菌胺酯含量百分比分别为 2 ∶ 12、 4 ∶ 10、 6 ∶ 8、 8 ∶ 6、 10 ∶ 4, 即 2% +12%、 4% +10%、 6% +8%、 8% +10%、 10% +4%共 5 个混配组合。 (3) 试验方法 :
     单剂对黄瓜白粉病病菌的毒力测定 :
     环氟菌胺和唑菌胺酯用适量丙酮溶解, 配成 10000μg/ml 的母液, 于 4℃下低温保 存, 待用, 试验前用无菌水稀释成一系列浓度。
     将黄瓜白粉病病菌在 AEA 培养基上预培养后, 将直径 5mm 的菌碟分别接种于含不 同浓度梯度的 AEA 平板上, 于 25℃黑暗条件下培养。每处理重复 3 次。当对照菌株菌落直 径长到 6.5c m 以上时, 采用 “十字交叉法” 测量。根据抑制率的机率值和药剂系列浓度的 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求出两种单剂抑制菌丝生长的 EC50 值、 相关系数以及毒力回 归方程。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 用以上方法分别对单剂环氟菌胺和唑菌胺酯进行毒力测 定, EC50 值依次为 3.17mg/l 和 5.76mg/l。
     混剂毒力测定 :
     用单剂毒力测定方法按照混配比例进行混剂的毒力测定。
     按照孙云沛法将测定的各处理的 EC50 值换算成实际混用毒力指数 (ATI) ; 根据混 剂的配比, 获得理论混用毒力指数 (TTI), 按下列公式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 (CTC)。
     单剂毒力指数= ( 标准药剂 EC50/ 供试药剂 EC50)×100
     ATI = ( 标准药剂 EC50/ 供试药剂 ( 混用 )EC50)×100
     TTI = A 的毒力指数 ×A 在混用中的含量 (% )+B 的毒力指数 ×B 在混用中的含 量 (% )
     CTC = (ATI/TTI)×100
     若共毒系数大 120, 表明有增效作用 ; 若明显低于 100(80 以下 ), 表明为拮抗作用 ; 100 ~ 120 之间, 表明为相加作用。
     (4) 结果与分析 :
     表 1 环氟菌胺和唑菌胺酯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病菌的联合毒力试验
     试验药剂 环氟菌胺 (A) 唑菌胺酯 (B) A∶B A∶B A∶B A∶B A∶B
     质量比 1∶0 0∶1 2 ∶ 12 4 ∶ 10 6∶8 8∶6 10 ∶ 4 实测毒指 100.00 55.03 93.00 118.81 124.95 130.15 130.83 理论毒指 100.00 55.03 61.46 67.88 74.31 80.73 87.15 共毒系数 / / 151.32 175.03 168.16 161.22 150.11 结论 / / 增效 增效 增效 增效 增效表 2 环氟菌胺和唑菌胺酯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病菌的联合毒力根据以上室内毒力试验测定结果显示, 环氟菌胺和唑菌胺酯按实验的含量百分比 均有较好的增效作用, 其中以环氟菌胺∶唑菌胺酯为 4 ∶ 10 时的共毒系数最高为 175.03, 认为环氟菌胺和唑菌胺酯含量百分比为 4 ∶ 10 时增效效果最好, 另外环氟菌胺和唑菌胺酯 的含量百分比为 6 ∶ 8 时, 增效效果也相当优异。建议对适宜配比 4 ∶ 10-6 ∶ 8 左右范围 的混配制剂进行进一步的田间药效试验, 以评价其田间实际应用效果。
     生物测定实例 2 : 环氟菌胺与嘧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98%嘧菌酯原药, 上虞颖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黄瓜霜霉病病菌, 从山东寿光黄瓜大棚的黄瓜霜霉病发病叶片上分离纯化所得, 在 PDA 斜面上于 4℃冰箱培养保存。
     对单剂环氟菌胺和嘧菌酯进行毒力测定, EC50 值依次为 4.01mg/l 和 6.58mg/l。混配组合设置 :
     16%环氟菌胺·嘧菌酯含量百分比分别为 3 ∶ 13、 5 ∶ 11、 7 ∶ 9、 9 ∶ 7、 11 ∶ 5, 即 3% +13%、 5% +11%、 7% +9%、 9% +7%、 11% +5%共 5 个混配组合。
     试验方法同生物测定实施例 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表 3 环氟菌胺和嘧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病菌的毒力实验
     试验药剂 环氟菌胺 (A) 嘧菌酯 (B) A∶B A∶B A∶B A∶B A∶B
     质量比 1∶0 0∶1 3 ∶ 13 5 ∶ 11 7∶9 9∶7 11 ∶ 5 实测毒指 100.00 60.94 100.53 120.20 123.33 119.14 121.22 理论毒指 100.00 60.94 68.27 73.15 78.03 82.91 87.79 147.26 164.33 158.05 143.69 138.07 共毒系数 / 结论 / / 增效 增效 增效 增效 增效表 4 环氟菌胺和嘧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病菌的联合毒力根据以上室内毒力试验测定结果显示, 实验中所用的环氟菌胺和嘧菌酯的含量百 分比均具有增效作用, 其中当环氟菌胺和嘧菌酯的含量百分比为 5 ∶ 11 时的共毒系数最大 为 164.33, 即认为环氟菌胺和嘧菌酯含量百分比 5 ∶ 11 时增效效果最好。 建议对适宜配比 5 ∶ 11 左右范围的混配制剂进行进一步的田间药效试验, 以评价其田间实际应用效果。
     生物测定实例 3 : 环氟菌胺与氟嘧菌酯复配对黄瓜叶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黄瓜叶斑病病菌, 从山东寿光黄瓜大棚的黄瓜叶斑病发病叶片上分离纯化所得, 在 PDA 斜面上于 4℃冰箱培养保存。
     对单剂环氟菌胺和氟嘧菌酯进行毒力测定, EC50 值依次为 4.67mg/l 和 6.98mg/l。
     混配组合设置 :
     13%环氟菌胺· 氟嘧菌酯的含量百分比分别为 2 ∶ 11、 4 ∶ 9、 6 ∶ 7、 8 ∶ 5、 10 ∶ 3, 即 2% +11%、 4% +9%、 6% +7%、 8% +5%、 10% +3%共 5 个混配组合。
     试验方法同生物测定实施例 1
     结果与分析 :
     表 5 环氟菌胺和氟嘧菌酯复配对黄瓜叶斑病病菌的联合毒力
     试验药剂 环氟菌胺 (A) 氟嘧菌酯 (B) A∶B A∶B A∶B A∶B A∶B 质量比 1∶0 0∶1 2 ∶ 11 4∶9 6∶7 8∶5 10 ∶ 3 实测毒指 100.00 66.91 111.85 132.83 137.97 129.21 130.48 理论毒指 100.00 66.91 72.00 77.09 82.18 87.27 92.36 共毒系数 / / 155.36 172.31 167.89 148.06 141.27 结论 / / 增效 增效 增效 增效 增效表 6 环氟菌胺和氟嘧菌酯复配对黄瓜叶斑病病菌的联合毒力根据杀菌剂联合毒力试验的测定结果, 环氟菌胺和氟嘧菌酯含量百分比为以上实 验比例时, 试验结果表明均有增效作用, 且当比例为 4 ∶ 9 时的共毒系数最大为 172.31, 我 们可以认为环氟菌胺和氟嘧菌酯的含量百分比为 4 ∶ 9 时, 增效效果最好。建议对适宜配 比 4 ∶ 9 左右范围的混配制剂进行进一步的田间药效试验, 以评价其田间实际应用效果。
     生物测定实例 4 : 环氟菌胺与啶氧菌酯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小麦白粉病病菌, 从山东小麦田发病叶片上分离纯化所得, 在 PDA 斜面上于 4℃冰 箱培养保存。
     对单剂环氟菌胺和啶氧菌酯进行毒力测定, EC50 值依次为 4.42mg/l 和 6.49mg/l。
     混配组合设置 :
     21 %环氟菌胺· 啶氧菌酯含量百分比分别为 3 ∶ 18、 5 ∶ 16、 7 ∶ 14、 9 ∶ 12、 11 ∶ 10, 即 3% +18%、 5% +16%、 7% +14%、 9% +12%、 11% +10%共 5 个混配组合。
     试验方法同生物测定实施例 1
     结果与分析 :
     表 7 环氟菌胺和啶氧菌酯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病菌的联合毒力
     试验药剂 环氟菌胺 (A) 啶氧菌酯 (B) A∶B A∶B A∶B 质量比 1∶0 0∶1 3 ∶ 18 5 ∶ 16 7 ∶ 14 实测毒指 100.00 68.10 101.41 118.34 127.62 理论毒指 100.00 68.10 72.66 75.70 78.74 共毒系数 / / 139.57 156.33 162.08 结论 / / 增效 增效 增效表 8 环氟菌胺和啶氧菌酯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病菌的联合毒力11102318607 A CN 102318608 A∶B A∶B
     9 ∶ 12 11 ∶ 10说119.40 112.82明书81.77 84.81 146.01 133.02 增效 增效10/14 页根据以上杀菌剂联合毒力试验测定结果表明, 环氟菌胺和啶氧菌酯含量百分比为 7 ∶ 14 时的共毒系数最大为 162.08, 我们认为环氟菌胺和啶氧菌酯含量百分比为 7 ∶ 14 时增效效果最好。建议对适宜配比 7 ∶ 14 左右范围的混配制剂进行进一步的田间药效试 验, 以评价其田间实际应用效果。
     生物测定实例 5 : 环氟菌胺与烯肟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黄瓜霜霉病病菌, 从山东寿光黄瓜大棚的黄瓜霜霉病发病叶片上分离纯化所得, 在 PDA 斜面上于 4℃冰箱培养保存。
     对单剂环氟菌胺和烯肟菌酯进行毒力测定, EC50 值依次为 3.39mg/l 和 6.71mg/l。
     混配组合设置 :
     14 %环氟菌胺· 烯肟菌酯的含量百分比分别为 2 ∶ 12、 4 ∶ 10、 6 ∶ 8、 8 ∶ 6、 10 ∶ 4, 即 2% +12%、 4% +10%、 6% +8%、 8% +6%、 10% +4%共 5 个混配组合。
     试验方法同生物测定实施例 1
     结果与分析 :
     表 9 环氟菌胺和烯肟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病菌的联合毒力
     试验药剂 环氟菌胺 (A) 氟嘧菌酯 (B) 质量比 1∶0 0∶1 实测毒指 100.00 50.52 理论毒指 100.00 50.52 共毒系数 / / 结论 / /表 10 环氟菌胺和烯肟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病菌的联合毒力12102318607 A CN 102318608 A∶B A∶B A∶B A∶B A∶B
     2 ∶ 12 4 ∶ 10 6∶8 8∶6 10 ∶ 4说85.38 106.94 112.77 111.12 117.17明书57.59 64.66 71.73 78.79 85.86 148.26 165.39 157.22 141.03 136.46 增效 增效 增效 增效 增效11/14 页根据以上杀菌剂联合毒力试验的测定结果, 环氟菌胺和烯肟菌酯含量百分比为 以上实验比例时, 试验结果表明均有增效作用, 且当比例为 4 ∶ 10 时的共毒系数最大为 165.39, 我们可以认为环氟菌胺和烯肟菌酯的含量百分比为 4 ∶ 10 时, 增效效果最好。建 议对适宜配比 4 ∶ 10 左右范围的混配制剂进行进一步的田间药效试验, 以评价其田间实际 应用效果。
     田间试验 1 : 对小麦叶枯病的防效
     (1) 调查方法
     试验地设在河南, 选发病程度中等的稻田为试验地, 土壤肥力中等, 排灌方便。采 用双直线取样法, 每小区取 5 点, 每点查 5 穴, 调查时每株固定中部 2 片叶片进行定点检查。 按照水稻叶枯病分级标准来分级, 记录总株数、 病株数、 病情严重度, 计算病株率、 病情指数和防效。水稻叶枯病分级标准为
     0级: 全株无病 ;
     1级: 第 4 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 叶片发病 ( 以剑叶为第 1 片叶 ) ;
     3级: 第 3 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 叶片发病 ;
     5级: 第 2 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 叶片发病 ;
     7级: 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 叶片发病 ;
     9级: 全株发病, 提早枯死。
     (2) 调查时间和次数
     试验共调查 3 次, 即药前病情指数调查, 第 1 次药后 10 天防效调查, 2 次药后 10 天 及 20 天防效调查。
     (3) 药效计算方法
     病叶率 (% ) =病叶数 / 调查总叶数 ×100
     病情指数=∑ ( 各级病叶数 × 相对级数值 )/( 调查总叶数 ×9)×100
     防治效果 (% ) = 〔1-( 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 × 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 )/( 空 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 × 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 )〕 ×100
     (4) 药害调查方法
     施药后连续 7d 目测药剂对作物是否有药害。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表 11 各组试验药剂处理防治小麦叶枯病的试验效果
     结果分析 :
     由表 11 可知, 21 %环氟菌胺· 啶氧菌酯 7 ∶ 14 的混配组合防治小麦叶枯病的 效果比较显著, 第一次药后 10 天, 第二次药后 10 天和 20 天最高防效 89.27%、 89.16%和 92.73%, 单剂 25%环氟菌胺 SC 第二次药后 20 天最高防效为 85.08%, 25%啶氧菌酯 SC 第 二次药后 20 天的防效最高为 84.24%, 复配制剂的效果显著优于两种单剂, 不仅显著提高 了对于叶枯病菌的效果, 而且进一步延长了其持效期。
     田间试验 2 : 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
     (1) 调查方法
     试验地设在山东寿光, 选发病程度中等的黄瓜田为试验地, 土壤肥力中等, 排灌方 便。采用双直线取样法, 每小区取 5 点, 每点查 5 穴, 调查时每株固定中部 2 片叶片进行定 点检查。
     按照黄瓜白粉病分级标准来分级, 记录总株数、 病株数、 病情严重度, 计算病株率、 病情指数和防效。黄瓜白粉病分级标准为 :
     0级: 无病斑 ;
     1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5%以下 ;
     3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6%~ 10% ;
     5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11%~ 25% ;
     7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26%~ 50% ;
     9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50%以上。
     试验共调查 4 次, 即药前病情指数调查, 第 1 次药后 10 天防效调查, 2 次药后 10 天 及 20 天防效调查。
     (2) 调查时间和次数
     试验共调查 3 次, 即药前病情指数调查, 第 1 次药后 10 天防效调查, 2 次药后 10 天 及 20 天防效调查。
     (3) 药效计算方法
     病叶率 (% ) =病叶数 / 调查总叶数 ×100
     病情指数=∑ ( 各级病叶数 × 相对级数值 )/( 调查总叶数 ×9)×100
     防治效果 (% ) = 〔1-( 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 × 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 )/( 空 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 × 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 )〕 ×100
     (4) 药害调查方法
     施药后连续 7d 目测药剂对作物是否有药害。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表 12 各组试验药剂处理防治黄瓜白粉病的试验效果
     结果分析 :
     由表 12 可以知, 16%环氟菌胺·嘧菌酯 5 ∶ 11 的混配组合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效 果十分显著。在同样每亩 10 毫升的用量下, 复配制剂的效果显著优于两种单剂, 其速效性 和持效性都比较好, 尤以持效性最为突出。复配制剂在高浓度的用量下防治效果显著优于 低浓度用量下的效果。在第 1、 2 次药后 10 天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 89.17%和 91.72%, 第2 次药后 20 天防效达到 89.32%。而单剂 25%环氟菌胺 SC, 在第 2 次药后 10 天的最高防效 为 82.61%, 单剂 250g/L 嘧菌酯 SC 第 2 次药后 20 天防效为 80.63%, 复配制剂的效果显著
     优于两种单剂, 不仅显著提高了对于黄瓜白粉病病菌的效果, 而且进一步延长了其持效期。 同时, 在同样剂量下, 25%环氟菌胺 SC 单剂对于白粉病的效果显著优于 250g/L 嘧菌酯 SC。
     综上所述, 以新型杀菌剂环氟菌胺与部分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 氟嘧菌 酯、 醚菌酯、 苯氧菌胺、 肟醚菌胺、 啶氧菌酯、 唑菌胺酯、 肟菌酯或烯肟菌酯为有效成分进行 的两元混配的杀菌组合物制剂对多种作物的叶斑病、 白粉病、 锈病、 霜霉病、 疫病、 炭疽病和 稻瘟病等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能有效的抑制病害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对作物安全, 建 议推广使用, 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和其他不同机制药品交替使用, 以延缓植物的抗药性。16

一种复配的高效杀菌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一种复配的高效杀菌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一种复配的高效杀菌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复配的高效杀菌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复配的高效杀菌组合物.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18607A43申请公布日20120118CN102318607ACN102318607A21申请号201110281130322申请日20110921A01N43/54200601A01N37/52200601A01N43/88200601A01N37/50200601A01N43/40200601A01N47/24200601A01N37/36200601A01P3/0020060171申请人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266109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国城路216号72发明人葛尧伦杨波涛杜秀斌韩先正葛大鹏54发明名称一种复配的高效杀菌组合物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农。

2、药复配领域的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环氟菌胺与部分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两元混配,两种有效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801180,优选重量百分比为453560;杀菌组合物中有效成分总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90,优选为570,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用已知的方法可制备成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可溶性液剂、微乳剂、水乳剂和水分散粒剂;本发明杀菌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对蔬菜、果树、玉米等作物的真菌性、细菌性病害。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4页CN102318608A1/1页21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制剂,其特征在于该杀菌组合物是以环氟菌胺(用A代表)。

3、与部分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氟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啶氧菌酯、唑菌胺酯、肟菌酯或烯肟菌酯中任意之一(用B代表)为有效成分进行的两元混配的制剂,其余组分为农药中常用助剂,其中该杀菌组合物中有效成分A与B的重量百分比为80118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制剂,其特征在于在一定的针对性实验筛选的基础上,该杀菌组合物制剂中有效成分A与B的重量百分比为453560。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制剂,其特征在于该杀菌组合物制剂中有效成分A与B的总含量占制剂中总重量的百分比为19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杀菌组合物制剂中有效成分A与B在制剂中的总。

4、重量含量百分比可优选为570。5根据权利要求1至4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制剂可以配制成的制剂剂型是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可溶性液剂、微乳剂、水乳剂和水分散粒剂。权利要求书CN102318607ACN102318608A1/14页3一种复配的高效杀菌组合物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环氟菌胺和部分甲氧丙烯酸酯类化合物两元复配的杀菌组合物。背景技术0002环氟菌胺是日本曹达公司开发的具有新型母体结构的杀菌剂,其化学结构式如下00030004它对各种蔬菜和麦类的白粉病、桃灰星病菌有优良的效果和特性,同时对苯并咪唑、咪唑类、甲氧丙烯酸酯类抗性菌和。

5、敏感菌具有同等活性。环氟菌胺对人畜的毒性极低,不存在对下一代的影响,致畸性,致突变性试验都是阴性,在生产上也没有对眼、皮肤的刺激和过敏。此外,本剂也不会影响环境和有益生物,对蜜蜂和蚕影响也极小。0005另外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同样也是一类低毒、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其作用机理是作用于细胞色素复合物,阻断病菌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传递过程,抑制病菌细胞能量供应,使病菌细胞缺乏能量死亡。对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和卵菌纲等病菌具有良好活性,能防治多种作物的白粉病、锈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和稻瘟病等病害。0006其中所述的部分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体为嘧菌酯、氟嘧菌酯。

6、、醚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啶氧菌酯、唑菌胺酯、肟菌酯或烯肟菌酯,均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杀菌剂,但每一种杀菌剂都优势与缺点并存,存在一种潜在的市场风险,将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混配,是解决抗性或者杀菌剂杀菌谱缺陷的一种有效手段,相比较新的杀菌剂化合物开发,周期更短,可操作性更强。0007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长期单独使用,均容易产生抗药性,导致用药量加大、防效降低、持效期缩短等问题,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公司研发人员尝试用不同作用机理的新型杀菌剂与其复配,经过多次室内毒力测试及大田试验,以评价其实际效果。在室内配方筛选中偶然发现,把新型杀菌剂环氟菌胺与以上所述部分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增。

7、效作用较为明显,可以明显提高防效,降低农药的使用量,还可扩大杀菌谱,提高杀菌效率。且有关新型杀菌剂环氟菌胺与上述甲氧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复配领域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说明书CN102318607ACN102318608A2/14页4发明内容0008我公司研发人员长期致力于农药杀菌剂复配领域的研究,经过大量试验筛选,终于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效的杀菌组合物,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是以新型杀菌剂环氟菌胺和部分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为有效成分进行的二元混配,用于防治防治多种作物的叶斑病、白粉病、锈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和稻瘟病等病害,可以明显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扩大杀菌谱,降低用药成本,提高实际防。

8、效。0009具体来说,本发明为一种以新型杀菌剂环氟菌胺与部分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之一为有效成分进行两元混配的杀菌组合物制剂,其中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有效成分新型杀菌剂环氟菌胺与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重量百分比为801180,经过一些针对性的试验配方筛选,可将有效成分新型杀菌剂环氟菌胺与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重量百分比优选为453560。0010本发明中所述的部分甲氧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具体为嘧菌酯、氟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啶氧菌酯、唑菌胺酯、肟菌酯或烯肟菌酯中任意之一。0011本发明所述的农药杀菌组合物用农药制剂领域的制备方法可制备成的农药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可溶性液剂、微乳。

9、剂、水乳剂和水分散粒剂,制剂中有效成分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190,优选为775,其余为农药中常用助剂。0012本发明所述的农药杀菌组合物对多种作物的叶斑病、白粉病、锈病、霜霉病、黑星病、疫病、炭疽病和稻瘟病等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例如防治葡萄霜霉病、黄瓜白粉病、番茄的早疫病和晚疫病、瓜果类的黑星病、灰星病、马铃薯的早疫病和晚疫病、麦类白粉病、锈病、瓜类炭疽病和霜霉病、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等。0013除此之外,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相比同类药剂有很多明显优点,首先可以大大提高对农作物病害的防效,速效性相比单剂有很大提高,药效也更加持久;其次大大延缓作物抗药性的产生,减少农药的反复使用次数,减少农药的使。

10、用量,降低农民的使用成本;再次该杀菌组合物的残留量更低,持效期过后比较容易分解,农药的使用量相对较少,对环境也更加友好,对农业区的增产增收有较大的意义。具体实施方式0014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仅限于这些例子。本发明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如无特别说明,以下提及的比例包括百分比都是质量比。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0015其中关于农药剂型制备所需的必要基础组分及简单制备实施方法如下0。

11、016下列技术实施方案中环氟菌胺以有效组分A表示,有效组分B代表部分甲氧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嘧菌酯、氟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啶氧菌酯、唑菌胺酯、肟菌酯或烯肟菌酯中任意之一。0017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可湿性粉剂,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0018说明书CN102318607ACN102318608A3/14页50019该杀菌组合物可湿性粉剂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有效组分A和有效组分B以及分散剂、润湿剂和填料混合,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机后在混合均匀,即可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可湿性粉剂。0020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二,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悬浮剂,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00。

12、210022该悬浮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先将其他助剂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有效组分A和有效组分B,在磨球机中磨球23小时,使粒直径均在5MM以下,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悬浮剂制剂。0023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三,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水乳剂,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002400250026该水乳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首先将原药有效组分A和有效组分B、溶剂和乳化剂、助溶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的油相;将部分水,抗冻剂,抗微生物剂等其他的农药助说明书CN102318607ACN102318608A4/14页6剂混合在一起成均匀的水相;在反应釜中高速搅拌的同时将油相加入水相,缓缓加水直至达到转相点,开启剪。

13、切机进行高速剪切,并加入剩余的水,剪切约半小时,形成水包油型的水乳剂。即制得本发明杀菌组合物的水乳剂。0027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四,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水分散粒剂,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00280029该杀菌组合物水分散粒剂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有效组分A、有效组分B和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以及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水分散粒剂。0030所述的乳化剂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与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基琥珀酸酯、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

14、乙烯基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中的任一种或一种以上以任意比例组成的混合物。0031所述溶剂为二甲苯或生物柴油、甲苯、柴油、甲醇、乙醇、正丁醇、异丙醇、松节油、溶剂油、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水等溶剂中的任一种或一种以上以任意比例组成的混合溶剂。0032所述的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苯磺酸钙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0033所述的湿润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拉开粉松脂酸铜X、润湿渗透剂F、烷基萘磺酸盐、聚氧乙烯三苯乙烯苯基磷酸盐、皂角粉、蚕沙、。

15、无患子粉中的一种或多种。0034所述的崩解剂选自膨润土、尿素、硫酸铵、氯化铝、柠檬酸、丁二酸、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0035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硅酸铝镁、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0036所述的稳定剂选自柠檬酸钠、间苯二酚中的一种。0037所述的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中的一种或多种。0038所述的消泡剂选自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10脂肪醇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0039所述的填料选自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淀粉、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说明书CN102318607ACN102318608A。

16、5/14页70040室内毒力与大田试验0041室内生物测定0042生物测定实例100431实验对象0044黄瓜白粉病病菌,从山东寿光黄瓜大棚的黄瓜白粉病发病叶片上分离纯化所得,在PDA斜面上于4冰箱培养保存。0045供试培养基0046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0047AEA培养基酵母粉5G/L,甘油20ML/L,MGSO4025G/L,NANO36G/L,KCL05G/L,KH2PO415G/L,琼脂粉20G/L,去离子水1L。00482实验药剂004995环氟菌胺原药,日本曹达株式会社,95唑菌胺酯原药,巴斯夫欧洲。0050混配组合设置005114。

17、环氟菌胺唑菌胺酯含量百分比分别为212、410、68、86、104,即212、410、68、810、104共5个混配组合。00523试验方法0053单剂对黄瓜白粉病病菌的毒力测定0054环氟菌胺和唑菌胺酯用适量丙酮溶解,配成10000G/ML的母液,于4下低温保存,待用,试验前用无菌水稀释成一系列浓度。0055将黄瓜白粉病病菌在AEA培养基上预培养后,将直径5MM的菌碟分别接种于含不同浓度梯度的AEA平板上,于25黑暗条件下培养。每处理重复3次。当对照菌株菌落直径长到65CM以上时,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根据抑制率的机率值和药剂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两种单剂抑制菌丝生长的E。

18、C50值、相关系数以及毒力回归方程。0056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用以上方法分别对单剂环氟菌胺和唑菌胺酯进行毒力测定,EC50值依次为317MG/L和576MG/L。0057混剂毒力测定0058用单剂毒力测定方法按照混配比例进行混剂的毒力测定。0059按照孙云沛法将测定的各处理的EC50值换算成实际混用毒力指数ATI;根据混剂的配比,获得理论混用毒力指数TTI,按下列公式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0060单剂毒力指数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0061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混用EC501000062TTIA的毒力指数A在混用中的含量B的毒力指数B在混用中的含量0063CTC。

19、ATI/TTI1000064若共毒系数大120,表明有增效作用;若明显低于10080以下,表明为拮抗作用;100120之间,表明为相加作用。00654结果与分析0066表1环氟菌胺和唑菌胺酯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病菌的联合毒力试验说明书CN102318607ACN102318608A6/14页8006700680069表2环氟菌胺和唑菌胺酯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病菌的联合毒力0070试验药剂质量比实测毒指理论毒指共毒系数结论环氟菌胺A101000010000/唑菌胺酯B0155035503/AB2129300614615132增效AB41011881678817503增效AB681249574311681。

20、6增效AB8613015807316122增效AB10413083871515011增效0071根据以上室内毒力试验测定结果显示,环氟菌胺和唑菌胺酯按实验的含量百分比均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其中以环氟菌胺唑菌胺酯为410时的共毒系数最高为17503,认为环氟菌胺和唑菌胺酯含量百分比为410时增效效果最好,另外环氟菌胺和唑菌胺酯的含量百分比为68时,增效效果也相当优异。建议对适宜配比41068左右范围的混配制剂进行进一步的田间药效试验,以评价其田间实际应用效果。0072生物测定实例2环氟菌胺与嘧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007398嘧菌酯原药,上虞颖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0074黄瓜霜霉。

21、病病菌,从山东寿光黄瓜大棚的黄瓜霜霉病发病叶片上分离纯化所得,在PDA斜面上于4冰箱培养保存。0075对单剂环氟菌胺和嘧菌酯进行毒力测定,EC50值依次为401MG/L和658MG/L。说明书CN102318607ACN102318608A7/14页90076混配组合设置007716环氟菌胺嘧菌酯含量百分比分别为313、511、79、97、115,即313、511、79、97、115共5个混配组合。0078试验方法同生物测定实施例10079实验结果与分析0080表3环氟菌胺和嘧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病菌的毒力实验008100820083表4环氟菌胺和嘧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病菌的联合毒力0084试。

22、验药剂质量比实测毒指理论毒指共毒系数结论环氟菌胺A101000010000/嘧菌酯B0160946094/AB31310053682714726增效AB51112020731516433增效AB7912333780315805增效AB9711914829114369增效AB11512122877913807增效0085根据以上室内毒力试验测定结果显示,实验中所用的环氟菌胺和嘧菌酯的含量百分比均具有增效作用,其中当环氟菌胺和嘧菌酯的含量百分比为511时的共毒系数最大为16433,即认为环氟菌胺和嘧菌酯含量百分比511时增效效果最好。建议对适宜配比511左右范围的混配制剂进行进一步的田间药效试验,。

23、以评价其田间实际应用效果。0086生物测定实例3环氟菌胺与氟嘧菌酯复配对黄瓜叶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说明书CN102318607ACN102318608A8/14页100087黄瓜叶斑病病菌,从山东寿光黄瓜大棚的黄瓜叶斑病发病叶片上分离纯化所得,在PDA斜面上于4冰箱培养保存。0088对单剂环氟菌胺和氟嘧菌酯进行毒力测定,EC50值依次为467MG/L和698MG/L。0089混配组合设置009013环氟菌胺氟嘧菌酯的含量百分比分别为211、49、67、85、103,即211、49、67、85、103共5个混配组合。0091试验方法同生物测定实施例10092结果与分析0093表5环氟菌胺和氟嘧菌。

24、酯复配对黄瓜叶斑病病菌的联合毒力009400950096表6环氟菌胺和氟嘧菌酯复配对黄瓜叶斑病病菌的联合毒力0097试验药剂质量比实测毒指理论毒指共毒系数结论环氟菌胺A101000010000/氟嘧菌酯B0166916691/AB21111185720015536增效AB4913283770917231增效AB6713797821816789增效AB8512921872714806增效AB10313048923614127增效说明书CN102318607ACN102318608A9/14页110098根据杀菌剂联合毒力试验的测定结果,环氟菌胺和氟嘧菌酯含量百分比为以上实验比例时,试验结果表明均。

25、有增效作用,且当比例为49时的共毒系数最大为17231,我们可以认为环氟菌胺和氟嘧菌酯的含量百分比为49时,增效效果最好。建议对适宜配比49左右范围的混配制剂进行进一步的田间药效试验,以评价其田间实际应用效果。0099生物测定实例4环氟菌胺与啶氧菌酯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0100小麦白粉病病菌,从山东小麦田发病叶片上分离纯化所得,在PDA斜面上于4冰箱培养保存。0101对单剂环氟菌胺和啶氧菌酯进行毒力测定,EC50值依次为442MG/L和649MG/L。0102混配组合设置010321环氟菌胺啶氧菌酯含量百分比分别为318、516、714、912、1110,即318、516、71。

26、4、912、1110共5个混配组合。0104试验方法同生物测定实施例10105结果与分析0106表7环氟菌胺和啶氧菌酯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病菌的联合毒力010701080109表8环氟菌胺和啶氧菌酯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病菌的联合毒力0110试验药剂质量比实测毒指理论毒指共毒系数结论环氟菌胺A101000010000/啶氧菌酯B0168106810/AB31810141726613957增效AB51611834757015633增效AB71412762787416208增效说明书CN102318607ACN102318608A10/14页12AB91211940817714601增效AB11101128。

27、2848113302增效0111根据以上杀菌剂联合毒力试验测定结果表明,环氟菌胺和啶氧菌酯含量百分比为714时的共毒系数最大为16208,我们认为环氟菌胺和啶氧菌酯含量百分比为714时增效效果最好。建议对适宜配比714左右范围的混配制剂进行进一步的田间药效试验,以评价其田间实际应用效果。0112生物测定实例5环氟菌胺与烯肟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0113黄瓜霜霉病病菌,从山东寿光黄瓜大棚的黄瓜霜霉病发病叶片上分离纯化所得,在PDA斜面上于4冰箱培养保存。0114对单剂环氟菌胺和烯肟菌酯进行毒力测定,EC50值依次为339MG/L和671MG/L。0115混配组合设置011614环氟。

28、菌胺烯肟菌酯的含量百分比分别为212、410、68、86、104,即212、410、68、86、104共5个混配组合。0117试验方法同生物测定实施例10118结果与分析0119表9环氟菌胺和烯肟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病菌的联合毒力012001210122表10环氟菌胺和烯肟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病菌的联合毒力0123试验药剂质量比实测毒指理论毒指共毒系数结论环氟菌胺A101000010000/氟嘧菌酯B0150525052/说明书CN102318607ACN102318608A11/14页13AB2128538575914826增效AB41010694646616539增效AB681127771。

29、7315722增效AB8611112787914103增效AB10411717858613646增效0124根据以上杀菌剂联合毒力试验的测定结果,环氟菌胺和烯肟菌酯含量百分比为以上实验比例时,试验结果表明均有增效作用,且当比例为410时的共毒系数最大为16539,我们可以认为环氟菌胺和烯肟菌酯的含量百分比为410时,增效效果最好。建议对适宜配比410左右范围的混配制剂进行进一步的田间药效试验,以评价其田间实际应用效果。0125田间试验1对小麦叶枯病的防效01261调查方法0127试验地设在河南,选发病程度中等的稻田为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采用双直线取样法,每小区取5点,每点查5穴,调。

30、查时每株固定中部2片叶片进行定点检查。0128按照水稻叶枯病分级标准来分级,记录总株数、病株数、病情严重度,计算病株率、病情指数和防效。水稻叶枯病分级标准为01290级全株无病;01301级第4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剑叶为第1片叶;01313级第3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01325级第2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0133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0134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01352调查时间和次数0136试验共调查3次,即药前病情指数调查,第1次药后10天防效调查,2次药后10天及20天防效调查。01373药效计算方法0138病叶率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01。

31、39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0140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10001414药害调查方法0142施药后连续7D目测药剂对作物是否有药害。01435实验结果与分析0144表11各组试验药剂处理防治小麦叶枯病的试验效果0145说明书CN102318607ACN102318608A12/14页140146结果分析0147由表11可知,21环氟菌胺啶氧菌酯714的混配组合防治小麦叶枯病的效果比较显著,第一次药后10天,第二次药后10天和20天最高防效8927、8916和9273,单剂25环氟菌胺SC第二次药后2。

32、0天最高防效为8508,25啶氧菌酯SC第二次药后20天的防效最高为8424,复配制剂的效果显著优于两种单剂,不仅显著提高了对于叶枯病菌的效果,而且进一步延长了其持效期。0148田间试验2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01491调查方法0150试验地设在山东寿光,选发病程度中等的黄瓜田为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采用双直线取样法,每小区取5点,每点查5穴,调查时每株固定中部2片叶片进行定点检查。0151按照黄瓜白粉病分级标准来分级,记录总株数、病株数、病情严重度,计算病株率、病情指数和防效。黄瓜白粉病分级标准为01520级无病斑;0153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0154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

33、面积的610;015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0156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0157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0158试验共调查4次,即药前病情指数调查,第1次药后10天防效调查,2次药后10天及20天防效调查。01592调查时间和次数说明书CN102318607ACN102318608A13/14页150160试验共调查3次,即药前病情指数调查,第1次药后10天防效调查,2次药后10天及20天防效调查。01613药效计算方法0162病叶率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0163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0164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

34、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10001654药害调查方法0166施药后连续7D目测药剂对作物是否有药害。01675实验结果与分析0168表12各组试验药剂处理防治黄瓜白粉病的试验效果016901700171结果分析0172由表12可以知,16环氟菌胺嘧菌酯511的混配组合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效果十分显著。在同样每亩10毫升的用量下,复配制剂的效果显著优于两种单剂,其速效性和持效性都比较好,尤以持效性最为突出。复配制剂在高浓度的用量下防治效果显著优于低浓度用量下的效果。在第1、2次药后10天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917和9172,第2次药后20天防效达到8932。而单剂。

35、25环氟菌胺SC,在第2次药后10天的最高防效为8261,单剂250G/L嘧菌酯SC第2次药后20天防效为8063,复配制剂的效果显著说明书CN102318607ACN102318608A14/14页16优于两种单剂,不仅显著提高了对于黄瓜白粉病病菌的效果,而且进一步延长了其持效期。同时,在同样剂量下,25环氟菌胺SC单剂对于白粉病的效果显著优于250G/L嘧菌酯SC。0173综上所述,以新型杀菌剂环氟菌胺与部分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氟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啶氧菌酯、唑菌胺酯、肟菌酯或烯肟菌酯为有效成分进行的两元混配的杀菌组合物制剂对多种作物的叶斑病、白粉病、锈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和稻瘟病等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有效的抑制病害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作物安全,建议推广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和其他不同机制药品交替使用,以延缓植物的抗药性。说明书CN102318607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