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pdf

上传人:000****221 文档编号:360356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29.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76311.2

申请日:

2010.08.23

公开号:

CN102369926A

公开日:

2012.03.14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01N 37/02申请公布日:20120314|||文件的公告送达IPC(主分类):A01N 37/02收件人: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文件名称: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N 37/02申请日:20100823|||文件的公告送达IPC(主分类):A01N 37/02收件人: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林志平文件名称: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通知书|||公开

IPC分类号:

A01N37/02; A01N35/02; A01N31/02; A01P19/00

主分类号:

A01N37/02

申请人:

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丽萍

地址:

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下洲路16号龙江富城201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包含4-甲基-5-壬醇、4-甲基-5-壬酮、乙酸乙酯、抗氧化剂BHT、紫外光吸收剂受阻胺类光稳定剂,本发明通过实验筛选出红棕象甲的聚集信息素引诱剂的最佳组分配比及控制相应的释放速率,并制成持效性长的微胶囊剂型,从而使该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该引诱剂常温常压下物理与化学属性相当于天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属生物防治技术,与常规的化学防治相比,具有无毒、无污染、高效、选择性强,对农产品、环境和天敌安全的特点,使用方便,防治效果好,且相比进口产品具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 其特征在于该引诱剂包含以下组分及比 例: 4- 甲基 -5- 壬醇 (40-90% ), 4- 甲基 -5- 壬酮 (1-50% ), 乙酸乙酯 (1-30% ), 抗氧化 剂为 BHT(0.01-1% ), 紫外光吸收剂为受阻胺类光稳定剂 (0.01-1% )。
2: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引诱剂, 其特征还在于控制相应的释放速率为 2-10mg/ 天。

说明书


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

    所属技术领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 用于引诱红棕象甲, 属于 害虫防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
     本发明涉及的害虫红棕象甲 (Rhychophorus ferrugineus/Fabricius) 是椰子 树毁灭害虫, 也是其他多种棕榈科植物的重要性害虫, 主要以幼虫蛀食树干和树冠心叶为 害, 通常都是通过树干的受伤部位或裂缝侵入, 还可以从位于地表的根部侵入树体, 受害 的植株表面看上去完好无损, 但其实树杆内部组织全部被破坏, 通常在 5-6 个月内就能 造成椰树死亡, 主要寄主树种有槟榔、 油棕、 美丽针葵、 三角椰子、 海枣、 酒瓶椰子等。据 J.R.Faleiro 报道, 15%椰树生长的国家和几乎 50%棕榈植物生长的国家都发现此虫的危 害, 严重威胁了全球热带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棕榈科植物种质资源。国内于 2002、 2003 年相 继在广西和贵州被引进的加纳利海枣树上发现红棕象甲虫害, 近年来在我国的上海、 广东、 福建、 浙江等南方地区迅速蔓延, 该虫是国家林业局新发布实施的 20 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 物 ( 含刺桐姬小蜂 ) 之一, 其防治难度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 一是该虫的适生性范 围非常广, 适应环境能力非常强 ; 二是早期为害不易被发现, 在后期易发现时已到无法挽救 的程度 ; 三是成虫白天隐藏, 夜间活动, 不易捕捉及喷药触杀, 幼虫钻蛀及取食寄主植物内 部组织且椰子树体高大, 注药及喷药难以防治幼虫, 如果采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则易破坏生 态系统、 污染环境, 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 目前主要采取早期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 方法, 在树木幼苗期使用网罩, 既能预防红棕象甲的危害, 又能使其与受害树隔绝使其免受 侵害, 而对早期危害较严重的树木, 可剖开进行化学药剂处理后, 再用密集的网罩上以防可 能存活的成虫逃逸。
     目前, 国内外在确定早期危害树木方面技术的研究已见多项报道, 据魏娟等报道 : 利用声波探测、 听诊器和红外线系统通过幼虫在树杆中取食发出的声音确定幼虫的存在探 索红棕象甲种群波动的同时可监测早期危害 ; 而 J Nakash 在爱尔兰使用电子狗能迅速找 到危害树, 监测其早期危害 100%成功 ; Soroker 利用听诊器通过幼虫在树杆中取食发出的 声音确定幼虫的存在 ; 利用声波探测装置 (Larva Lausher, NIR, Bad Vilbel, Germany) 并 使用应用软件分析记录数据信号可以识别不同龄期和重量幼虫 ; Benedikt von Laar 使用 带有不同探针的 CSC 传感器, 将不同虫态红棕象甲分为 5 种不同的声音, 同时结合其他的防 治方法在田间可达到 90%以上的防治效果。 但这些防治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 财 力, 不适合大面积推广使用。化学药剂防治被认为是预防红棕象甲扩散和控制危害较为有 田间试 效的手段, W Kaakeh 在 2006 年用吡虫啉稀释液对红棕象甲不同虫态做了毒力测定, 验结果显示幼虫和成虫的死亡率分别达到 61.9%和 42.6% ; K M Azam 和 S A Razvi 等报 道乐果和水按 1 ∶ 2 比例稀释液喷雾效果较好 ; 树杆喷雾 0.2%谷硫磷或者 0.3%二嗪农和 0.15%毒死婢每月 2 次, 茎秆注射 10%敌敌畏 100mL 和使用 5-10mL 吡虫啉土壤深灌 ( 每 月 3 次 ), 均有一定效果。但化学防治易破坏生态系统和污染环境, 近年来也有采用基于线虫、 真菌、 病毒、 细菌等的生物杀虫技术, 但同样存在生物安全问题, 而利用红棕象甲聚集信 息素诱捕红棕象甲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有效防治方法。
     1993 年 Hallet 等从红棕象甲雄虫体中分离得到一种聚集信息素, 其主成分是 4- 甲基 - 壬醇和 4- 甲基 -5 壬酮。阿联酋 1996-1998 年采用结合信息素诱捕的化学喷雾 防治相比单独喷雾危害树减少 30%。1999 年 Abraham 等报道, 用拌入聚集信息素的食物诱 捕红棕象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2004 年覃伟权等人报道, 通过几种引诱物对红棕象甲的引 诱观察, 发现聚集信息素的引诱效果显著好于其他几种引诱物 ( 活雌虫、 甘蔗、 菠萝、 假槟 榔 )。目前国外人工合成聚集信息素已经进入了正规商品化, 能直接应用于田间诱杀, 也可 以直接用于某一地区红棕象甲成虫虫口密度波动监测, 但其价格昂贵。据黄山春等 2008 年 报道, 我国还没有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人工合成生产技术, 田间试验使用的聚集信息素是 向国外购买, 应用成本比较高。 虽然近年来, 我国在红棕象甲的聚集信息素防治领域研究已 取得相关进展, 但至今未检索到有关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制备方法的专利或 相关报道。
     昆虫对信息素有很强的选择单一性, 且一种信息素一般由多种化合物聚合产生作 用, 不同比例组分和释放量产生的效果不同, 例如一定比例组分和释放量可以产生高效的 聚集信号, 而比例或浓度稍加变化即可成为抗聚集信号, 因此, 引诱剂中各组分的比例及释 放速率是其引诱活性的决定性因素。同时, 不同引诱剂型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引诱剂药效的 持久性。 为了尽快控制红棕象甲虫害, 研究红棕象甲有效成分的配比及释放速率, 开发生 产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已成为当务之急, 这是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 用于红棕象甲虫害监测及 诱杀。
     本发明的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的有效成分, 由以下原料按照一定重 量配比组成 : 4- 甲基 -5- 壬醇 (40-90% ), 4- 甲基 -5- 壬酮 (1-50% ), 乙酸乙酯 (1-30% ), 抗氧化剂为 BHT(0.01-1% ), 紫外光吸收剂为受阻胺类光稳定剂 (0.01-1% )。取上述各 组分按一定重量份数配比混合均匀, 加入适量乳化剂和蒸馏水使其快速均质乳化形成乳化 液, 同时取一定量的蒸馏水, 加热到 70℃溶入一定量的 β 环糊精, 将乳化液倒入 β 环糊精 溶液中, 继续高速搅拌, 在一定温度下包结一定时间, 即制成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 诱剂。用棉芯吸附并装于单边开口的塑料微管或其他释放载体中制成诱芯, 通过控制塑料 微管开口规格在 1-10mm 之间, 可控制释放速率 2-10mg/ 天。配合各种诱捕器使用, 即可在 红棕象甲发生期及发生区域内用于诱杀红棕象甲或监测种群动态。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发明的可行性,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方法, 制得不同比例组分和 剂型的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引诱剂, 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海海枣园做田间对比筛选实验, 以 下选取部分实验的数据作为例证。
     实验结果证明 : 利用 4- 甲基 -5- 壬醇、 4- 甲基 -5- 壬酮的混合物, 可以引诱红棕 象甲聚集, 证明了该混合物为诱虫有效组分 ; 此外, 将乙酸乙酯、 抗氧化剂 BHT 和紫外光吸 收剂受阻胺类光稳定剂添加入有效成分混合物, 可以提高诱虫效果, 故起助效剂作用 ; 且发 现各组分的比例和释放速率不同会影响诱集效果, 不同剂型的引诱剂持效性有明显差别。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 : 把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的有效成分 “4- 甲基 -5- 壬醇、 4- 甲基 -5- 壬酮” 经不同配比混合后, 添加入乙酸乙酯、 抗氧化剂 BHT、 紫外光吸收剂受阻胺 类光稳定剂等化合物, 制成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引诱剂, 进行大量的田间诱集试验, 分析不 同组分或配比引诱剂的诱虫效果, 确定了各组分的最佳配比, 并控制相应的释放速率, 使诱 集效果最佳, 同时选择合适的剂型, 延长引诱剂持效性。 且该聚集信息素引诱剂的组分是根 据仿生学原理人工配比而成, 常温常压下物理与化学属性相当于天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属生物防治技术, 与常规的化学防治相比, 具有无毒、 无污染、 高效、 选择性强, 对农产品、 环 境和天敌安全的特点, 使用方便, 防治效果好, 且相比进口产品具有成本优势, 适合大面积 推广应用。具体实施方式 :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阐述说明。其作用被 理解为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具体阐述, 而并非对本发明构成任何形式的限制。
     实施例 1 :
     一 种 红 棕 象 甲 聚 集 信 息 素 微 胶 囊 引 诱 剂, 取 4- 甲 基 -5- 壬 醇 (55 % )、 4- 甲 基 -5- 壬酮 (25% )、 乙酸乙酯 (19.9% )、 抗氧化剂为 BHT(0.01% )、 紫外光吸收剂为受阻 胺类光稳定剂 (0.09% ) 混合均匀, 制成微胶囊剂型, 用棉芯吸附并装于塑料微管或其他释 放载体中制成诱芯, 控制释放速率 2mg/ 天, 配合各种诱捕器使用。
     实施例 2 :
     一 种 红 棕 象 甲 聚 集 信 息 素 微 胶 囊 引 诱 剂, 取 4- 甲 基 -5- 壬 醇 (60 % )、 4- 甲 基 -5- 壬酮 (19.9% )、 乙酸乙酯 (20% )、 抗氧化剂为 BHT(0.04% )、 紫外光吸收剂为受阻 胺类光稳定剂 (0.06% ) 混合均匀, 制成微胶囊剂型, 用棉芯吸附并装于塑料微管或其他释 放载体中制成诱芯, 控制释放速率 3mg/ 天, 配合各种诱捕器使用。
     实施例 3 :
     一 种 红 棕 象 甲 聚 集 信 息 素 微 胶 囊 引 诱 剂, 取 4- 甲 基 -5- 壬 醇 (48 % )、 4- 甲 基 -5- 壬酮 (23.9% )、 乙酸乙酯 (28% )、 抗氧化剂为 BHT(0.05% )、 紫外光吸收剂为受阻 胺类光稳定剂 (0.05% ) 混合均匀, 制成微胶囊剂型, 用棉芯吸附并装于塑料微管或其他释 放载体中制成诱芯, 控制释放速率 4.2mg/ 天, 配合各种诱捕器使用。 实施例 4 :
     一 种 红 棕 象 甲 聚 集 信 息 素 微 胶 囊 引 诱 剂, 取 4- 甲 基 -5- 壬 醇 (62 % )、 4- 甲 基 -5- 壬酮 (28% )、 乙酸乙酯 (9.9% )、 抗氧化剂为 BHT(0.07% )、 紫外光吸收剂为受阻胺 类光稳定剂 (0.03% ) 混合均匀, 制成微胶囊剂型, 用棉芯吸附并装于塑料微管或其他释放 载体中制成诱芯, 控制释放速率 3.7mg/ 天, 配合各种诱捕器使用。
     实施例 5 :
     一 种 红 棕 象 甲 聚 集 信 息 素 微 胶 囊 引 诱 剂, 取 4- 甲 基 -5- 壬 醇 (74 % )、 4- 甲 基 -5- 壬酮 (15% )、 乙酸乙酯 (10.9% )、 抗氧化剂为 BHT(0.08% )、 紫外光吸收剂为受阻 胺类光稳定剂 (0.02% ) 混合均匀, 制成微胶囊剂型, 用棉芯吸附并装于塑料微管或其他释 放载体中制成诱芯, 控制释放速率 6.4mg/ 天, 配合各种诱捕器使用。
     实施例 6 :
     一 种 红 棕 象 甲 聚 集 信 息 素 微 胶 囊 引 诱 剂, 取 4- 甲 基 -5- 壬 醇 (86 % )、 4- 甲 基 -5- 壬酮 (8.9% )、 乙酸乙酯 (5% )、 抗氧化剂为 BHT(0.08% )、 紫外光吸收剂为受阻胺 类光稳定剂 (0.02% ) 混合均匀, 制成微胶囊剂型, 用棉芯吸附并装于塑料微管或其他释放 载体中制成诱芯, 控制释放速率 5.1mg/ 天, 配合各种诱捕器使用。
     6

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69926A43申请公布日20120314CN102369926ACN102369926A21申请号201010276311222申请日20100823A01N37/02200601A01N35/02200601A01N31/02200601A01P19/0020060171申请人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地址363000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下洲路16号龙江富城201室72发明人陈丽萍54发明名称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包含4甲基5壬醇、4甲基5壬酮、乙酸乙酯、抗氧化剂BHT、紫外光吸收剂受阻胺类光稳定。

2、剂,本发明通过实验筛选出红棕象甲的聚集信息素引诱剂的最佳组分配比及控制相应的释放速率,并制成持效性长的微胶囊剂型,从而使该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该引诱剂常温常压下物理与化学属性相当于天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属生物防治技术,与常规的化学防治相比,具有无毒、无污染、高效、选择性强,对农产品、环境和天敌安全的特点,使用方便,防治效果好,且相比进口产品具有成本优势,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CN102369926A1/1页21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其特征在于该引诱剂包含以下组分及比例4甲基5。

3、壬醇4090,4甲基5壬酮150,乙酸乙酯130,抗氧化剂为BHT0011,紫外光吸收剂为受阻胺类光稳定剂0011。2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诱剂,其特征还在于控制相应的释放速率为210MG/天。权利要求书CN102369926A1/4页3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所属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用于引诱红棕象甲,属于害虫防治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本发明涉及的害虫红棕象甲RHYCHOPHORUSFERRUGINEUS/FABRICIUS是椰子树毁灭害虫,也是其他多种棕榈科植物的重要性害虫,主要以幼虫蛀食树干和树冠心叶为害,通常都是通过树干的受伤部位或裂。

4、缝侵入,还可以从位于地表的根部侵入树体,受害的植株表面看上去完好无损,但其实树杆内部组织全部被破坏,通常在56个月内就能造成椰树死亡,主要寄主树种有槟榔、油棕、美丽针葵、三角椰子、海枣、酒瓶椰子等。据JRFALEIRO报道,15椰树生长的国家和几乎50棕榈植物生长的国家都发现此虫的危害,严重威胁了全球热带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棕榈科植物种质资源。国内于2002、2003年相继在广西和贵州被引进的加纳利海枣树上发现红棕象甲虫害,近年来在我国的上海、广东、福建、浙江等南方地区迅速蔓延,该虫是国家林业局新发布实施的20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含刺桐姬小蜂之一,其防治难度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该虫的适生。

5、性范围非常广,适应环境能力非常强;二是早期为害不易被发现,在后期易发现时已到无法挽救的程度;三是成虫白天隐藏,夜间活动,不易捕捉及喷药触杀,幼虫钻蛀及取食寄主植物内部组织且椰子树体高大,注药及喷药难以防治幼虫,如果采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则易破坏生态系统、污染环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目前主要采取早期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方法,在树木幼苗期使用网罩,既能预防红棕象甲的危害,又能使其与受害树隔绝使其免受侵害,而对早期危害较严重的树木,可剖开进行化学药剂处理后,再用密集的网罩上以防可能存活的成虫逃逸。0003目前,国内外在确定早期危害树木方面技术的研究已见多项报道,据魏娟等报道利用声波探测、听诊器和。

6、红外线系统通过幼虫在树杆中取食发出的声音确定幼虫的存在探索红棕象甲种群波动的同时可监测早期危害;而JNAKASH在爱尔兰使用电子狗能迅速找到危害树,监测其早期危害100成功;SOROKER利用听诊器通过幼虫在树杆中取食发出的声音确定幼虫的存在;利用声波探测装置LARVALAUSHER,NIR,BADVILBEL,GERMANY并使用应用软件分析记录数据信号可以识别不同龄期和重量幼虫;BENEDIKTVONLAAR使用带有不同探针的CSC传感器,将不同虫态红棕象甲分为5种不同的声音,同时结合其他的防治方法在田间可达到90以上的防治效果。但这些防治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适合大面积推。

7、广使用。化学药剂防治被认为是预防红棕象甲扩散和控制危害较为有效的手段,WKAAKEH在2006年用吡虫啉稀释液对红棕象甲不同虫态做了毒力测定,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幼虫和成虫的死亡率分别达到619和426;KMAZAM和SARAZVI等报道乐果和水按12比例稀释液喷雾效果较好;树杆喷雾02谷硫磷或者03二嗪农和015毒死婢每月2次,茎秆注射10敌敌畏100ML和使用510ML吡虫啉土壤深灌每月3次,均有一定效果。但化学防治易破坏生态系统和污染环境,近年来也有采用基于线说明书CN102369926A2/4页4虫、真菌、病毒、细菌等的生物杀虫技术,但同样存在生物安全问题,而利用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诱捕红棕。

8、象甲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有效防治方法。00041993年HALLET等从红棕象甲雄虫体中分离得到一种聚集信息素,其主成分是4甲基壬醇和4甲基5壬酮。阿联酋19961998年采用结合信息素诱捕的化学喷雾防治相比单独喷雾危害树减少30。1999年ABRAHAM等报道,用拌入聚集信息素的食物诱捕红棕象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2004年覃伟权等人报道,通过几种引诱物对红棕象甲的引诱观察,发现聚集信息素的引诱效果显著好于其他几种引诱物活雌虫、甘蔗、菠萝、假槟榔。目前国外人工合成聚集信息素已经进入了正规商品化,能直接应用于田间诱杀,也可以直接用于某一地区红棕象甲成虫虫口密度波动监测,但其价格昂贵。据黄山春等200。

9、8年报道,我国还没有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人工合成生产技术,田间试验使用的聚集信息素是向国外购买,应用成本比较高。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红棕象甲的聚集信息素防治领域研究已取得相关进展,但至今未检索到有关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制备方法的专利或相关报道。0005昆虫对信息素有很强的选择单一性,且一种信息素一般由多种化合物聚合产生作用,不同比例组分和释放量产生的效果不同,例如一定比例组分和释放量可以产生高效的聚集信号,而比例或浓度稍加变化即可成为抗聚集信号,因此,引诱剂中各组分的比例及释放速率是其引诱活性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不同引诱剂型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引诱剂药效的持久性。0006为了尽快控制红棕象甲。

10、虫害,研究红棕象甲有效成分的配比及释放速率,开发生产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是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发明内容0007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用于红棕象甲虫害监测及诱杀。0008本发明的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的有效成分,由以下原料按照一定重量配比组成4甲基5壬醇4090,4甲基5壬酮150,乙酸乙酯130,抗氧化剂为BHT0011,紫外光吸收剂为受阻胺类光稳定剂0011。取上述各组分按一定重量份数配比混合均匀,加入适量乳化剂和蒸馏水使其快速均质乳化形成乳化液,同时取一定量的蒸馏水,加热到70溶入一定量的环糊精,将乳化液倒入环糊精溶液中,。

11、继续高速搅拌,在一定温度下包结一定时间,即制成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用棉芯吸附并装于单边开口的塑料微管或其他释放载体中制成诱芯,通过控制塑料微管开口规格在110MM之间,可控制释放速率210MG/天。配合各种诱捕器使用,即可在红棕象甲发生期及发生区域内用于诱杀红棕象甲或监测种群动态。0009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发明的可行性,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制得不同比例组分和剂型的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引诱剂,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海海枣园做田间对比筛选实验,以下选取部分实验的数据作为例证。0010说明书CN102369926A3/4页500110012实验结果证明利用4甲基5壬醇、4甲基5壬酮的混合物,可以。

12、引诱红棕象甲聚集,证明了该混合物为诱虫有效组分;此外,将乙酸乙酯、抗氧化剂BHT和紫外光吸收剂受阻胺类光稳定剂添加入有效成分混合物,可以提高诱虫效果,故起助效剂作用;且发现各组分的比例和释放速率不同会影响诱集效果,不同剂型的引诱剂持效性有明显差别。0013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把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的有效成分“4甲基5壬醇、4甲基5壬酮”经不同配比混合后,添加入乙酸乙酯、抗氧化剂BHT、紫外光吸收剂受阻胺类光稳定剂等化合物,制成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引诱剂,进行大量的田间诱集试验,分析不同组分或配比引诱剂的诱虫效果,确定了各组分的最佳配比,并控制相应的释放速率,使诱集效果最佳,同时选择合适的剂型,延长。

13、引诱剂持效性。且该聚集信息素引诱剂的组分是根据仿生学原理人工配比而成,常温常压下物理与化学属性相当于天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属生物防治技术,与常规的化学防治相比,具有无毒、无污染、高效、选择性强,对农产品、环境和天敌安全的特点,使用方便,防治效果好,且相比进口产品具有成本优势,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说明书CN102369926A4/4页6具体实施方式0014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阐述说明。其作用被理解为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具体阐述,而并非对本发明构成任何形式的限制。0015实施例10016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取4甲基5壬醇55、4甲基5壬酮25、乙酸乙酯。

14、199、抗氧化剂为BHT001、紫外光吸收剂为受阻胺类光稳定剂009混合均匀,制成微胶囊剂型,用棉芯吸附并装于塑料微管或其他释放载体中制成诱芯,控制释放速率2MG/天,配合各种诱捕器使用。0017实施例20018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取4甲基5壬醇60、4甲基5壬酮199、乙酸乙酯20、抗氧化剂为BHT004、紫外光吸收剂为受阻胺类光稳定剂006混合均匀,制成微胶囊剂型,用棉芯吸附并装于塑料微管或其他释放载体中制成诱芯,控制释放速率3MG/天,配合各种诱捕器使用。0019实施例30020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取4甲基5壬醇48、4甲基5壬酮239、乙酸乙酯28、抗氧。

15、化剂为BHT005、紫外光吸收剂为受阻胺类光稳定剂005混合均匀,制成微胶囊剂型,用棉芯吸附并装于塑料微管或其他释放载体中制成诱芯,控制释放速率42MG/天,配合各种诱捕器使用。0021实施例40022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取4甲基5壬醇62、4甲基5壬酮28、乙酸乙酯99、抗氧化剂为BHT007、紫外光吸收剂为受阻胺类光稳定剂003混合均匀,制成微胶囊剂型,用棉芯吸附并装于塑料微管或其他释放载体中制成诱芯,控制释放速率37MG/天,配合各种诱捕器使用。0023实施例50024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取4甲基5壬醇74、4甲基5壬酮15、乙酸乙酯109、抗氧化剂为BHT008、紫外光吸收剂为受阻胺类光稳定剂002混合均匀,制成微胶囊剂型,用棉芯吸附并装于塑料微管或其他释放载体中制成诱芯,控制释放速率64MG/天,配合各种诱捕器使用。0025实施例60026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取4甲基5壬醇86、4甲基5壬酮89、乙酸乙酯5、抗氧化剂为BHT008、紫外光吸收剂为受阻胺类光稳定剂002混合均匀,制成微胶囊剂型,用棉芯吸附并装于塑料微管或其他释放载体中制成诱芯,控制释放速率51MG/天,配合各种诱捕器使用。说明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