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效杀虫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增效杀虫组合物.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18636A43申请公布日20120118CN102318636ACN102318636A21申请号201110200305322申请日20110710A01N51/00200601A01N43/90200601A01P7/0420060171申请人山东海利尔化工有限公司地址266109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国城路216号72发明人葛尧伦杨波涛韩先正梅春晓54发明名称一种增效杀虫组合物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噻虫嗪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噻虫嗪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复配制剂中的含量比为01502001;本发明的复配农药用于防治农作物的。
2、鳞翅目、同翅目、双翅目等害虫,可以利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制备乳油、悬浮剂、水乳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微乳剂等剂型。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CN102318638A1/1页21一种含有噻虫嗪A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B的复配杀虫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A与B的质量比例为0150200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A与B的质量比例优选为0130100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A与B有效成分A和B在制剂中的总质量含量为180,优选130。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杀虫组合物按照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可以配制的剂型乳油、水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微乳剂等剂型。权利要求书CN102318636ACN102318638A1/5页3一种增效杀虫组合物发明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噻虫嗪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背景技术0002噻虫嗪THIAMETHOXAM,化学名称为32氯1,3噻唑5基甲基5甲基1,3,5恶二嗪4基叉硝基胺。噻虫嗪是一种全新结构的第二代烟碱类高效低毒杀虫剂,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及内吸活性,用于叶面喷雾及土壤灌根处理。其施药后迅速被内吸,并传导到植。
4、株各部位,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有良好的防效。其化学结构式为0003000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以下简称甲维盐,是从发酵产品阿维菌素B1开始合成的一种新型高效半合成抗生素杀虫剂,它具有超高效,低毒制剂近无毒,低残留,无公害等生物农药的特点,与阿维菌素比较首先杀虫活性提高了3个数量级,对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和其它许多害虫的活性极高,既有胃毒作用又兼触杀作用,在非常低的剂量00842G/HA下具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在防治害虫的过程中对益虫没有伤害,有利于对害虫的综合防治,另外扩大了杀虫谱,降低了对人畜的毒性。甲维盐可以增强神经质如谷氨酸和一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从而使大量氯离子进入神。
5、经细胞,使细胞功能丧失,扰乱神经传导,幼虫在接触后马上停止进食,发生不可逆转的麻痹,在34天内达到最高致死率。由于它和土壤结合紧密、不淋溶,在环境中也不积累,可以通过TRANSLAMINAR运动转移,极易被作物吸收并渗透到表皮,使施药作物有长期残效,在10天以上又出现第二个杀虫致死率高峰,同时很少受环境因素如风、雨等影响。发明内容0005基于以上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农药杀虫组合物,该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噻虫嗪A和甲维盐B为有效成分进行混配,防止农作物的多种害虫。0006本发明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A与B的质量比例为01502001。0007本发明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经毒力。
6、测定实验,有效成分A与B的质量比例优选为01301001。0008所述本发明杀虫组合物按照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可以配制的剂型是乳油、水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微乳剂等剂型。0009所述噻虫嗪和甲维盐在制剂中的总质量含量为180,优选130。说明书CN102318636ACN102318638A2/5页40010本发明杀虫组合物具有非常明显的增效作用,可以减少有效成分用量,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并可用于抗性害虫的治理。尤其适合于用于防治蔬菜和水果的双翅目、同翅目和鳞翅目类害虫。农药用量低,不易导致残留超标,同时还具有毒性低的特点,有利于对环境保护和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具体实。
7、施方式0011噻虫嗪与甲维盐不同配比联合毒力001211供试药剂001398噻虫嗪原药、75甲维盐原药。001412供试虫源0015室内用萝卜苗连续饲养10代的小菜蛾的三龄幼虫,温度252,相对湿度504,光照周期14/10HL/D。001613单剂测定方法0017采用浸虫法将两个原药都用少量丙酮溶解,再用01的吐温水溶液稀释成成等差的5个浓的溶液,稀释在烧杯里以备用,并以清水作为对照。将大小一致的三龄小菜蛾幼虫在浸虫笼的药液中浸渍5S,吸去多余药液后将其置于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皿中放有新鲜甘蓝叶片加盖。每浓度处理10头,重复4次。设空白对照。于271光照培养箱中保持24H后检查死亡率,用。
8、拨针轻触虫体无反应者为死亡。死亡率用ABBOTT公式校正,再根据浓度对数死亡率机率值分析BLISS法,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和置死中量LC50的值。001814不同配比的联合毒力测定方法0019根据单剂的毒力测定结果,按有效成分为5质量比噻虫嗪甲维盐分别为312、510、7575、105、123。采用上述13方法进行毒力测定,计算LC50,并按孙云沛方法计算共毒系数CTC。共毒系数CTC,计算公式如下0020以噻虫嗪为标准药剂,其毒力指数为1000021多杀菌素的毒力指数TI噻虫嗪的LC50/甲维盐的LC501000022M的实际毒力指数ATI噻虫嗪的LC50/M的LC501000023M的理论毒力。
9、指数TTI噻虫嗪的TIP噻虫嗪甲维盐的TIP甲维盐0024M的共毒系数CTCM的ATI/M的TTI1000025式中0026M为噻虫嗪与甲维盐胺不同配比的混合物0027P甲维盐为甲维盐在混剂中所占的比例0028P噻虫嗪为噻虫嗪在混剂中所占的比例002921毒力测定结果0030表1噻虫嗪、甲维盐对小菜蛾的室内测定结果0031说明书CN102318636ACN102318638A3/5页5003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比例的混配中,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噻虫嗪甲维盐为123的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为19884。00333田间试验防治小菜蛾,蚜虫。003431田间实验防。
10、治小菜蛾003531试验方法0036311施药方法0037试验共喷药1次,施药日期为7月3日。此时小白菜有56片叶。小菜蛾幼虫大部分处于23龄期。喷药时天气多云无风。用利农牌定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对各处理均匀喷雾,叶片正反面都要求喷有效药液。每小区用药液2L。0038312调查方法0039调查每个小区固定15株小白菜作为调查株记录全部叶片上的幼虫数量。喷药前调查虫口基数,分别在喷药后3、7天和10天调查活虫数。本试验共调查4次。0040313药效计算方法0041虫口减退率施药前活虫数施药后活虫数/施药前活虫数1000042防效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0043。
11、314药害调查方法0044施药后连续10D目测药剂对作物没有药害产生,小白菜生长良好。004532田间药效试验结果0046表2处理药剂防治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结果0047说明书CN102318636ACN102318638A4/5页600480049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比例的混配药剂,按不同的用量进行大田试验,药后其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均优于对照药剂,15噻虫嗪甲维盐123在药后10天,杀虫效果分别为8669、9020和9294,杀虫效果随着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各用量处理杀虫效果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根据田间目测,在试验剂量范围内,作物生长正常,各处理药剂均未出现对小白菜的药害现象,说明其对小白菜。
12、是安全的。建议与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虫剂混合使用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005041田间实验防治蚜虫试验0051411试验方法0052试验于2010年10月8日至10月18日在广东省开平市郊区蔬菜种植园进行。试验于2010年10月8日按各处理设计浓度进行常规对水喷雾。施药器械为WF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头为单个扇形雾喷头,工作压力为0204MPA,喷雾量为036048L/MIN,进行常规喷雾,喷药时力求均匀周到。施药时田间蚜虫为12龄幼虫高峰期。每667M2对水量为70KG。0053试验期间天气良好,日平均气温为180268。施药当天晴天。0054412调查方法0055于施药前在每小区按对角线。
13、5点取样每点选取有蚜虫卵及幼虫的甘蓝23株视虫口密度而定。统计标定株上蚜虫幼虫头数以此作为施药前虫口基数。于施药后第3、7、10D分别调查定点定株上残留存活的蚜虫幼虫数以校正虫口减退率作为防治效果。0056413药效计算方法。005700580059414药害调查方法0060试验期间观察各处理小区甘蓝生长良好,均未发现有药害现象发生。006142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0062表3处理药剂防治甘蓝蚜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0063说明书CN102318636ACN102318638A5/5页70064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比例的混配药剂,按不同的用量进行大田试验,药后其对甘蓝蚜虫的防治效果均优于对照药剂,。
14、15噻虫嗪甲维盐123防治蚜虫速效性快,持效时间长,防治效果好。在药后10天的杀虫效果分别达到8434,8878,9014,杀虫效果随着用量的增加而递增。据试验观察,各用药处理对甘蓝均无药害,同时也发现其对蚜虫等害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建议施药时期掌握在蚜虫幼虫3龄前,施药时要求均匀喷雾,叶面、叶背均匀着药,建议与其他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交替使用,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0065综上两次大田试验结果所述,本发明含有噻虫嗪与甲维盐的杀虫组合物,对小菜蛾和蚜虫等害虫表现出很好的防治效果,对靶标作物安全,与单剂相比,本发明杀虫组合物具有作用机理独特,单位用药量少,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的优点,所以,在本发明的研发及推广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广大蔬菜主产区的农民的增产增收,对农产品和环境安全,有大力推广使用的潜力。说明书CN10231863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