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360245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3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76304.2

申请日:

2010.08.23

公开号:

CN102369923A

公开日:

2012.03.14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01N 31/02申请公布日:20120314|||文件的公告送达IPC(主分类):A01N 31/02收件人: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文件名称: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文件的公告送达IPC(主分类):A01N 31/02收件人: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林志平文件名称:发明专利申请进入实质审查阶段通知书|||文件的公告送达IPC(主分类):A01N 31/02收件人: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林志平文件名称: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通知书|||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N 31/02申请日:20100823|||公开

IPC分类号:

A01N31/02; A01N27/00; A01N25/22; A01P19/00

主分类号:

A01N31/02

申请人:

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林志平

地址:

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下洲路16号龙江富城201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包含正十三烷tridecane、顺-3-己烯醇3-hexan-1-ol、抗氧化剂BHT、紫外光吸收剂受阻胺类光稳定剂,本发明通过实验筛选出斑须蝽最佳的聚集信息素引诱剂成分、配比及控制相应的释放速率,从而使该聚集信息素引诱剂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聚集信息素引诱剂的组分是根据仿生学原理人工配比而成,常温常压下物理与化学属性相当于天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属生物防治技术,与常规的化学防治相比,具有无毒、无污染、高效、选择性强,对农产品、环境和天敌安全的特点,且相比人工防治成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 其特征在于该引诱剂包含以下组分及比 例: 正 十 三 烷 tridecane(60-90 % ), 顺 -3- 己 烯 醇 3-hexan-1-ol(1-30 % ), 抗氧化剂 BHT(0.01-1% ), 紫外光吸收剂受阻胺类光稳定剂 (0.01-1% )。
2: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引诱剂, 其特征还在于控制相应的释放速率为 5-20mg/ 天。

说明书


一种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

    所属技术领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 用于引诱斑须蝽, 属于害虫防 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
     本发明涉及的害虫斑须蝽 (Dolycoris baccarum/Linnaeus), 别名细毛蝽、 臭大 姐, 属昆虫纲、 半翅目、 蝽科害虫, 国内外地区分布范围很广, 主要危害谷子、 玉米、 麦类、 水 稻、 甜菜、 棉花、 烟草、 蔬菜等多种作物。成虫及若虫有恶臭, 均喜群集于作物幼嫩部分和穗 部吸食汁液, 一般于春季至秋季间持续危害, 每年发生 1 ~ 3 代, 后期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成 虫多将卵产在植物上部叶片正面或花蕾或果实的包片上, 初孵若虫群集危害, 2 龄后扩散危 害, 遇低温或夏季中午炎热时常停止活动, 潜伏在植株下部、 叶背或地面土缝中, 天气晴好 温暖或夏季早晚较凉爽时, 则爬向植株顶部取食, 并频繁飞翔、 交尾与产卵。由于该虫个体 较小 ( 成虫体长 8-13.5mm, 宽约 6mm)、 生活隐秘、 繁殖迅速, 采用传统方法很难监测和防治, 因此容易造成重大灾害。 特别是近年来, 气候变暖更增加了斑须蝽的越冬数量和繁殖速度, 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传统的防治斑须蝽措施主要是人工捕杀成虫和若虫, 以减少作物上的落卵量, 同 时采摘有卵块的叶片, 进行杀灭 ; 及时打顶和保护天敌 ( 华姬猎蝽可捕食若虫, 卵寄生蜂可 寄生卵 ), 也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 也可以用 50%辛硫磷乳油、 50%久效磷乳油、 40%氧 化乐果乳油、 50%久马复合剂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以减轻斑须蝽的危害。 但传统防治方法 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 财力, 且跟不上虫口繁殖速度, 防治效果不明显, 同时化学药 剂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并杀灭大量天敌, 破坏生态平衡, 增加防治成本和难度, 有的药剂 还会残留在农产品上, 影响食品质量安全, 并对环境造成污染, 不符合农业生产质量安全及 可持续发展要求。
     随着对昆虫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发现了昆虫用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即信息 素, 它能对同种昆虫的其他个体引起强烈的行为反应, 用来表示聚集、 觅食、 交配、 警戒等各 种信息, 是昆虫相互交流的化学分子语言。包括 : 聚集信息素、 追踪信息素、 告警信息素、 疏 散信息素、 性信息素等。而利用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 种治虫新技术, 与化学农药相比, 它具有灵敏度高、 选择性强、 无毒、 不污染环境、 不杀伤天 敌、 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 是现代农业生态防治害虫的首选方法之一。然而昆虫对信息 素有很强的选择单一性, 且一种信息素一般由多种化合物聚合产生作用, 不同比例组分和 释放量产生的效果不同, 例如一定比例组分和释放量的聚集信息素可以产生高效的聚集信 号, 而比例或浓度稍加变化即可成为抗聚集信号, 因此, 引诱剂中各组分的比例及释放速率 是其引诱活性的决定性因素。
     昆虫聚集信息素主要应用于虫情监测和害虫的诱杀, 最初应用于森林害虫小 蠹 的 防 治, 后 来 在 露 尾 甲 Nitidulidae 上 得 到 成 功 应 用。 目 前, 国内外利用昆虫聚集 信息素的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日益增多, 据苏茂文等报道, 对于某些仓储害虫, 如谷象Sitophilus granarius, 可以用聚集信息素辅助研究其分布 ; 聚集信息素可以与杀虫剂 混用, 诱杀半翅目害虫以及一些鞘翅目害虫 ; 寄主植物挥发物与昆虫聚集信息素混用可 以起增效作用, 合成的萝卜菜跳甲 Phyllotretacruciferae 聚集信息素与异硫氰酸烯丙 酯 (allyli sothiocyanate) 混用比单独使用可以大大增加诱捕量。最近 Lacey 等报道 了黑腹尼虎天牛 Neoclytus acuminatusacuminatus 的聚集信息素, 这是第 1 个天牛科昆 虫聚集信息素, 这种信息素已经在新西兰应用。在国内高长启等应用聚集信息素监测与 防治了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 piniperda, 通过大面积防治和抽样调查, 利用虫口密度、 有虫株率和梢被害率 3 项指标的减退率证实了应用聚集信息素防治纵坑切梢小蠹的效果 显著可靠。目前, 国内利用昆虫聚集信息素防治害虫的专利有 “含有聚集信息素的组合物 其生产和应用” ( 申请 / 专利号 : 96192022.X)、 “用于诱集光臀八齿小蠹的聚集信息素引 诱剂” ( 申请 / 专利号 : 200810173173.8)、 “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引诱剂” ( 申请 / 专利号 : 200810051599.6)、 “用于诱集东方拟齿小蠹的聚集信息素引诱剂” ( 申请 / 专利 号: CN200810177720.X)、 “用于诱集香格里拉齿小蠹的聚集信息素引诱剂” ( 申请 / 专利 号: CN200810177721.4)、 “一种云杉八齿小蠹类聚集信息素缓释装置” ( 申请 / 专利号 : 200920000472.1) 等多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 但至今未检索到有关利用聚集信息素防治 斑须蝽的专利或相关报道。
     为了尽快控制斑须蝽虫害, 利用仿生学原理, 采取无公害的聚集信息素诱杀技术, 研究斑须蝽聚集信息素有效成分、 配比及释放速率, 开发生产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 剂已成为当务之急, 这是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发明内容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 用于斑须蝽虫害监测及诱杀。
     本发明的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有效成分, 由以下原料按照一定重量配比 组成 : 正十三烷 tridecane(60-90 % ), 顺 -3- 己烯醇 3-hexan-1-ol(1-30 % ), 抗氧化剂 BHT(0.01-1% ), 紫外光吸收剂受阻胺类光稳定剂 (0.01-1% )。取有效成分均匀混合物重 量份数 5 份, 加入 95%甘油 2 份、 95%酒精 3 份、 工业级司本 0.2 份、 工业级吐温 0.8 份、 防 腐剂 0.1 份, 合计 11.1 份搅拌均匀后, 加入去离子水 28.9 份, 形成 40 份的中间体, 同时取琼 胶 1 份、 去离子水 59 份, 均匀搅拌并加热至温度 100℃, 形成 60 份的琼胶水, 然后将 40 份的 中间体投入到 60 份的琼胶水中搅拌均匀, 即制得凝胶状的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 在温 度不低于 40℃灌装入单边开口 1-10mm 的塑料管或其它释放载体中, 配合各种诱捕器使用, 控制释放速率为 5-20mg/ 天, 即可在斑须蝽发生期及发生区域内用于诱杀斑须蝽或监测种 群动态。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发明的可行性,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方法, 制得不同比例组分的 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 做田间对比筛选实验, 以下选取部分实验的数据作为例证。
     实验结果证明 : 利用正十三烷 tridecane 和顺 -3- 己烯醇 3-hexan-1-ol 的混合 物, 可以引诱斑须蝽聚集, 证明了该混合物为诱虫有效组分 ; 此外, 将抗氧化剂 BHT 和紫外 光吸收剂受阻胺类光稳定剂添加入有效成分混合物, 可以提高诱虫效果, 故起助效剂作用 ; 且发现各组分的比例和释放速率不同会影响诱集效果。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 : 本发明是根据仿生学原理, 提取斑须蝽自然分泌物, 通过 色谱和质谱分析出斑须蝽聚集信息素的主要成分为正十三烷 tridecane 和顺 -3- 己烯醇 3-hexan-1-ol, 并通过大量的田间实验进一步验证, 同时添加了抗氧化剂 BHT 和紫外光吸 收剂受阻胺类光稳定剂两种助效剂, 确定了各组分的最佳配比, 并控制相应的释放速率, 使 诱集效果最佳。且该聚集信息素引诱剂的组分是根据仿生学原理人工配比而成, 常温常压 下物理与化学属性相当于天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属生物防治技术, 与常规的化学防治相 比, 具有无毒、 无污染、 高效、 选择性强, 对农产品、 环境和天敌安全的特点, 且相比人工防治 成本更低, 使用方便, 防治效果更好。
     具体实施方式 :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阐述说明。其作用被 理解为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具体阐述, 而并非对本发明构成任何形式的限制。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方法, 以生产 50 公斤为一配制罐量的工艺流程为例 : 取正十三 烷 tridecane(80% )、 顺 -3- 己烯醇 3-hexan-1-ol(19% )、 抗氧化剂 BHT(0.01% )、 紫外光 吸收剂受阻胺类光稳定剂 (0.09% ), 按比例混合均匀, 取配制好的混合物 2.5 公斤、 95%甘 油 1 公斤、 95%酒精 1.5 公斤、 工业级司本 0.1 公斤、 工业级吐温 0.4 公斤、 防腐剂 0.05 公 斤, 合计 5.55 公斤搅拌均匀后, 加入去离子水 14.45 公斤, 形成 20 公斤中间体, 同时取琼胶 0.5 公斤、 去离子水 29.5 公斤, 均匀搅拌并加热至温度 100℃, 形成 30 公斤琼胶水, 然后将 20 公斤的中间体投入到 30 公斤的琼胶水中搅拌均匀, 即制成凝胶状的须蝽聚集信息素引 诱剂, 在温度不低于 40℃灌装入单边开口 1-10mm 的塑料管或其它释放载体中, 控制相应的 释放速率 6mg/ 天, 即形成斑须蝽聚集信息素诱芯, 配合诱捕器使用, 即可用于诱杀斑须蝽。5

一种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69923A43申请公布日20120314CN102369923ACN102369923A21申请号201010276304222申请日20100823A01N31/02200601A01N27/00200601A01N25/22200601A01P19/0020060171申请人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地址363000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下洲路16号龙江富城201室72发明人林志平54发明名称一种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包含正十三烷TRIDECANE、顺3己烯醇3HEXAN1OL、抗氧化剂BHT、紫外光吸收剂受。

2、阻胺类光稳定剂,本发明通过实验筛选出斑须蝽最佳的聚集信息素引诱剂成分、配比及控制相应的释放速率,从而使该聚集信息素引诱剂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聚集信息素引诱剂的组分是根据仿生学原理人工配比而成,常温常压下物理与化学属性相当于天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属生物防治技术,与常规的化学防治相比,具有无毒、无污染、高效、选择性强,对农产品、环境和天敌安全的特点,且相比人工防治成本更低,使用方便,防治效果更好。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CN102369923A1/1页21一种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其特征在于该引诱剂包含以下组分及比例正十三烷TRI。

3、DECANE6090,顺3己烯醇3HEXAN1OL130,抗氧化剂BHT0011,紫外光吸收剂受阻胺类光稳定剂0011。2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诱剂,其特征还在于控制相应的释放速率为520MG/天。权利要求书CN102369923A1/3页3一种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所属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用于引诱斑须蝽,属于害虫防治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本发明涉及的害虫斑须蝽DOLYCORISBACCARUM/LINNAEUS,别名细毛蝽、臭大姐,属昆虫纲、半翅目、蝽科害虫,国内外地区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危害谷子、玉米、麦类、水稻、甜菜、棉花、烟草、蔬菜等多种作物。。

4、成虫及若虫有恶臭,均喜群集于作物幼嫩部分和穗部吸食汁液,一般于春季至秋季间持续危害,每年发生13代,后期世代重叠现象明显,成虫多将卵产在植物上部叶片正面或花蕾或果实的包片上,初孵若虫群集危害,2龄后扩散危害,遇低温或夏季中午炎热时常停止活动,潜伏在植株下部、叶背或地面土缝中,天气晴好温暖或夏季早晚较凉爽时,则爬向植株顶部取食,并频繁飞翔、交尾与产卵。由于该虫个体较小成虫体长8135MM,宽约6MM、生活隐秘、繁殖迅速,采用传统方法很难监测和防治,因此容易造成重大灾害。特别是近年来,气候变暖更增加了斑须蝽的越冬数量和繁殖速度,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0003传统的防治斑须蝽措施主要是人工捕杀。

5、成虫和若虫,以减少作物上的落卵量,同时采摘有卵块的叶片,进行杀灭;及时打顶和保护天敌华姬猎蝽可捕食若虫,卵寄生蜂可寄生卵,也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也可以用50辛硫磷乳油、50久效磷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50久马复合剂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以减轻斑须蝽的危害。但传统防治方法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跟不上虫口繁殖速度,防治效果不明显,同时化学药剂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并杀灭大量天敌,破坏生态平衡,增加防治成本和难度,有的药剂还会残留在农产品上,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并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农业生产质量安全及可持续发展要求。0004随着对昆虫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了昆虫用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6、即信息素,它能对同种昆虫的其他个体引起强烈的行为反应,用来表示聚集、觅食、交配、警戒等各种信息,是昆虫相互交流的化学分子语言。包括聚集信息素、追踪信息素、告警信息素、疏散信息素、性信息素等。而利用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虫新技术,与化学农药相比,它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无毒、不污染环境、不杀伤天敌、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是现代农业生态防治害虫的首选方法之一。然而昆虫对信息素有很强的选择单一性,且一种信息素一般由多种化合物聚合产生作用,不同比例组分和释放量产生的效果不同,例如一定比例组分和释放量的聚集信息素可以产生高效的聚集信号,而比例或浓度稍加变化即可成为抗聚。

7、集信号,因此,引诱剂中各组分的比例及释放速率是其引诱活性的决定性因素。0005昆虫聚集信息素主要应用于虫情监测和害虫的诱杀,最初应用于森林害虫小蠹的防治,后来在露尾甲NITIDULIDAE上得到成功应用。目前,国内外利用昆虫聚集信息素的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日益增多,据苏茂文等报道,对于某些仓储害虫,如谷象说明书CN102369923A2/3页4SITOPHILUSGRANARIUS,可以用聚集信息素辅助研究其分布;聚集信息素可以与杀虫剂混用,诱杀半翅目害虫以及一些鞘翅目害虫;寄主植物挥发物与昆虫聚集信息素混用可以起增效作用,合成的萝卜菜跳甲PHYLLOTRETACRUCIFERAE聚集信息素与异。

8、硫氰酸烯丙酯ALLYLISOTHIOCYANATE混用比单独使用可以大大增加诱捕量。最近LACEY等报道了黑腹尼虎天牛NEOCLYTUSACUMINATUSACUMINATUS的聚集信息素,这是第1个天牛科昆虫聚集信息素,这种信息素已经在新西兰应用。在国内高长启等应用聚集信息素监测与防治了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通过大面积防治和抽样调查,利用虫口密度、有虫株率和梢被害率3项指标的减退率证实了应用聚集信息素防治纵坑切梢小蠹的效果显著可靠。目前,国内利用昆虫聚集信息素防治害虫的专利有“含有聚集信息素的组合物其生产和应用”申请/专利号96192022X、“用于诱集光臀八齿小蠹的。

9、聚集信息素引诱剂”申请/专利号2008101731738、“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引诱剂”申请/专利号2008100515996、“用于诱集东方拟齿小蠹的聚集信息素引诱剂”申请/专利号CN200810177720X、“用于诱集香格里拉齿小蠹的聚集信息素引诱剂”申请/专利号CN2008101777214、“一种云杉八齿小蠹类聚集信息素缓释装置”申请/专利号2009200004721等多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但至今未检索到有关利用聚集信息素防治斑须蝽的专利或相关报道。0006为了尽快控制斑须蝽虫害,利用仿生学原理,采取无公害的聚集信息素诱杀技术,研究斑须蝽聚集信息素有效成分、配比及释放速率,开发。

10、生产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是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发明内容0007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用于斑须蝽虫害监测及诱杀。0008本发明的仿生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有效成分,由以下原料按照一定重量配比组成正十三烷TRIDECANE6090,顺3己烯醇3HEXAN1OL130,抗氧化剂BHT0011,紫外光吸收剂受阻胺类光稳定剂0011。取有效成分均匀混合物重量份数5份,加入95甘油2份、95酒精3份、工业级司本02份、工业级吐温08份、防腐剂01份,合计111份搅拌均匀后,加入去离子水289份,形成40份的中间体,同时取琼胶1份、去离子水59份,均匀搅拌。

11、并加热至温度100,形成60份的琼胶水,然后将40份的中间体投入到60份的琼胶水中搅拌均匀,即制得凝胶状的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在温度不低于40灌装入单边开口110MM的塑料管或其它释放载体中,配合各种诱捕器使用,控制释放速率为520MG/天,即可在斑须蝽发生期及发生区域内用于诱杀斑须蝽或监测种群动态。0009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发明的可行性,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制得不同比例组分的斑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做田间对比筛选实验,以下选取部分实验的数据作为例证。0010说明书CN102369923A3/3页50011实验结果证明利用正十三烷TRIDECANE和顺3己烯醇3HEXAN1OL的混合物,可。

12、以引诱斑须蝽聚集,证明了该混合物为诱虫有效组分;此外,将抗氧化剂BHT和紫外光吸收剂受阻胺类光稳定剂添加入有效成分混合物,可以提高诱虫效果,故起助效剂作用;且发现各组分的比例和释放速率不同会影响诱集效果。0012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本发明是根据仿生学原理,提取斑须蝽自然分泌物,通过色谱和质谱分析出斑须蝽聚集信息素的主要成分为正十三烷TRIDECANE和顺3己烯醇3HEXAN1OL,并通过大量的田间实验进一步验证,同时添加了抗氧化剂BHT和紫外光吸收剂受阻胺类光稳定剂两种助效剂,确定了各组分的最佳配比,并控制相应的释放速率,使诱集效果最佳。且该聚集信息素引诱剂的组分是根据仿生学原理人工配比而成,。

13、常温常压下物理与化学属性相当于天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属生物防治技术,与常规的化学防治相比,具有无毒、无污染、高效、选择性强,对农产品、环境和天敌安全的特点,且相比人工防治成本更低,使用方便,防治效果更好。具体实施方式0013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阐述说明。其作用被理解为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具体阐述,而并非对本发明构成任何形式的限制。0014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以生产50公斤为一配制罐量的工艺流程为例取正十三烷TRIDECANE80、顺3己烯醇3HEXAN1OL19、抗氧化剂BHT001、紫外光吸收剂受阻胺类光稳定剂009,按比例混合均匀,取配制好的混合物25公斤、95甘油1公斤、95酒精15公斤、工业级司本01公斤、工业级吐温04公斤、防腐剂005公斤,合计555公斤搅拌均匀后,加入去离子水1445公斤,形成20公斤中间体,同时取琼胶05公斤、去离子水295公斤,均匀搅拌并加热至温度100,形成30公斤琼胶水,然后将20公斤的中间体投入到30公斤的琼胶水中搅拌均匀,即制成凝胶状的须蝽聚集信息素引诱剂,在温度不低于40灌装入单边开口110MM的塑料管或其它释放载体中,控制相应的释放速率6MG/天,即形成斑须蝽聚集信息素诱芯,配合诱捕器使用,即可用于诱杀斑须蝽。说明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