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27157A43申请公布日20120125CN102327157ACN102327157A21申请号201110306471122申请日20111011A61F2/0620060171申请人北京工业大学地址100124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72发明人刘有军丁金立王枫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3代理人刘萍54发明名称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57摘要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属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在动脉血管的一侧布置一根与动脉血管相连通的主搭桥血管,同时,在主搭桥血管的内侧引出一根与动脉血管相连。
2、通的辅助搭桥血管。进一步,动脉血管的直径用D1来表示,主搭桥血管的直径用D2表示,D2分布在1D12D1范围内,辅助搭桥血管的直径用D3表示,D3分布在05D215D2范围内。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具有更合理的血流动力学分布,可以避免危险性的血流动力学因素,有效的降低内膜增生的发生几率,增加手术的长期有效性。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4页CN102327159A1/1页21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其特征在于在动脉血管的一侧布置一根与动脉血管相连通的主搭桥血管,同时,在主搭桥血管的内侧引出一根与动脉血管相连通的辅助。
3、搭桥血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其特征在于动脉血管的直径用D1来表示,主搭桥血管的直径用D2表示,D2分布在1D12D1范围内,辅助搭桥血管的直径用D3表示,D3分布在05D215D2范围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其特征在于主搭桥血管与动脉血管的夹角在3045之间,辅助搭桥血管与动脉血管的夹角在4560之间。权利要求书CN102327157ACN102327159A1/3页3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是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属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背景技。
4、术0002众所周知,动脉血管几何结构的微小变化,也会导致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的明显改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管搭桥手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简称CABG在术后一年内会因内膜增生、动脉粥样硬化等导致血管再狭窄,需要进行二次手术治疗。临床观察和实验结果表明,CABG手术再狭窄多发生于缝合口附近和吻合口正对的血管床部位。其原因主要包括缝合线对血管壁的损伤、搭桥后冠状动脉的生理和力学性能的不匹配、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等。研究发现,低剪切应力、震荡剪切系数、高壁面切应力梯度、流动分离、流动停滞点等都是引发内膜增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都与移植血管的几何结构有直接的联系。一些。
5、学者研究了移植管的直径、缝合角度、缝合口形状对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从而优化CABG。另外,乔等人提出了对称搭桥的方式来防止流动停滞点的产生;FOADKABINEJADIAN等人提出结合侧侧吻合和端侧吻合的方式来优化吻合口部位的局部血流动力学。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对改善CABG的有益探索。0003传统的CABG为单路搭桥,由于缝合区底部受到搭桥管血流的强烈冲击,会在冠状动脉底端的血管床部位出现流动分离,在吻合口的足跟部位出现涡流现象。而且,流动分离部位会出现一个流动停滞点,此处粒子的滞留时间比较长,壁面切应力比较低,附近的切应力梯度比较大,从而导致血管内膜增生,长期作用导致血管再狭窄。由此可见,传。
6、统的搭桥方式存在先天的缺陷。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了传统搭桥术存在的上述弊端,提出了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0005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具有更合理的血流动力学分布,可以避免危险性的血流动力学因素,有效的降低内膜增生的发生几率,增加手术的长期有效性。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在动脉血管的一侧布置一根与动脉血管相连通的主搭桥血管,同时,在主搭桥血管的内侧引出一根与动脉血管相连通的辅助搭桥血管。0007动脉血管的直径用D1来表示,主搭桥血管的直径用D2表示可分布在1D12D1范围内,辅助搭桥血管的直径用D3表示可分布在05D215D2范围内。。
7、主搭桥血管与动脉血管的夹角在3045之间,辅助搭桥血管与动脉血管的夹角在4560之间。0008与传统的搭桥管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00091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具有更合理的血流动力学;说明书CN102327157ACN102327159A2/3页400102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提供了两条向动脉血管引流的通道;00113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可以有效的降低内膜增生的发生几率,防止血管再狭窄。附图说明0012图1A传统搭桥管的搭桥方式。0013图1B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的搭桥方式。0014图中1、动脉血管,2、主搭桥血管,3、辅助搭桥血管。0015图2A传统搭桥与动脉血管吻合部位的流场。0。
8、016图2B辅助搭桥管与动脉血管吻合部位的流场。0017图2C双移植管搭桥血管中主搭桥血管和动脉血管的吻合部位的流场。0018图3A传统搭桥管血管。0019图3B双移植管搭桥血管。0020图3C传统搭桥管血管与双移植管搭桥血管底端的壁面切应力分布图。0021图4以P0和P1为中心的血管床部位的壁面切应力梯度分布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0023本实施例中的主搭桥管2在动脉血管1的一侧布置,辅助搭桥管3自主搭桥管2的弯曲部位引出,连接至动脉血管1,以改善血流动力学,并使动脉血流畅通。0024搭桥管2、3可以采用人工血管或者静动脉血管,与动脉血管1之间均采用常规技。
9、术缝合连接。0025本发明中以D1D2D3,主搭桥血管与动脉血管的夹角为30,辅助搭桥血管与动脉血管的夹角在45为例,对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的特性加以说明。0026图1显示了传统搭桥管和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的搭桥方式。0027两个模型给定同样的入口和出口边界条件,进行稳态计算。图2显示了两种搭桥管中吻合口部位的流场信息。由图2A可见,传统搭桥中,在吻合口正对的血管底端出现流动分离现象,出现一个流动停滞点,在足跟部位出现一个狭长的涡流区域,长度约00072米,研究证明,这些现象是导致内膜增生的主要原因,也是产生血管再狭窄的重要影响因素。图2C显示的双移植管搭桥血管中主搭桥血管和动脉血管的吻合。
10、口部位,与图2A相比,此处不存在流动分离和涡流现象,也就避免了血管再狭窄的产生,这主要归功于辅助搭桥管血流对主搭桥管血流的“平滑”作用。图2B显示的是辅助搭桥管与动脉血管吻合部位的流场,与图2A情况相似,该处存在流动分离和涡流现象,不同的是,此处的涡流长度减小,也就是减小了产生内膜增生的区域。而且,本双移植管存在两个向动脉血管引流的通道,传统搭桥管只存在一个向动脉血管引流的通道,这也大大降低了手术失败的几率,增加了该类手术的长期有效性。0028图3显示了传统搭桥管和本双移植搭桥管底端的壁面切应力分布。研究发现,低壁面切应力04PA是导致内膜增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图3可见,在传统搭。
11、桥管的吻合口对应的血管床部位存在一个突然降低的切应力分布,其极值接近0此说明书CN102327157ACN102327159A3/3页5位点以P0表示,导致此处成为内膜增生的危险区域。而在本双移植搭桥管的同一部位,不存在这一现象,也不存在低于04PA的壁面切应力,消除了血管狭窄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在辅助搭桥管与动脉血管的吻合部位底端却出现了一个低壁面切应力分布区域,存在一个极值接近0的位点此位点以P1表示。0029图4显示了以P0和P1为中心的血管床部位的壁面切应力梯度分布。研究表明,较高的壁面切应力梯度容易导致内膜增生的出现。本双移植管中P1部位的壁面切应力梯度相对传统搭桥管的P0部位有显著的降低,换言之,减小了血栓的出现几率。由此可得,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提供了更合理的壁面切应力梯度分布。说明书CN102327157ACN102327159A1/4页6图1说明书附图CN102327157ACN102327159A2/4页7图2说明书附图CN102327157ACN102327159A3/4页8图3说明书附图CN102327157ACN102327159A4/4页9图4说明书附图CN10232715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