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360003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9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306471.1

申请日:

2011.10.11

公开号:

CN102327157A

公开日:

2012.01.25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61F 2/06申请公布日:20120125|||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F 2/06申请日:20111011|||公开

IPC分类号:

A61F2/06

主分类号:

A61F2/06

申请人:

北京工业大学

发明人:

刘有军; 丁金立; 王枫

地址:

100124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代理人:

刘萍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属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在动脉血管的一侧布置一根与动脉血管相连通的主搭桥血管,同时,在主搭桥血管的内侧引出一根与动脉血管相连通的辅助搭桥血管。进一步,动脉血管的直径用D1来表示,主搭桥血管的直径用D2表示,D2分布在1D1~2D1范围内,辅助搭桥血管的直径用D3表示,D3分布在0.5D2~1.5D2范围内。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具有更合理的血流动力学分布,可以避免危险性的血流动力学因素,有效的降低内膜增生的发生几率,增加手术的长期有效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 其特征在于 : 在动脉血管的一侧布 置一根与动脉血管相连通的主搭桥血管, 同时, 在主搭桥血管的内侧引出一根与动脉血管 相连通的辅助搭桥血管。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 其特征在 于: 动脉血管的直径用 D1 来表示, 主搭桥血管的直径用 D2 表示, D2 分布在 1D1 ~ 2D1 范围内, 辅助搭桥血管的直径用 D3 表示, D3 分布在 0.5D2 ~ 1.5D2 范围内。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 其特征在 于: 主搭桥血管与动脉血管的夹角在 30°~ 45°之间, 辅助搭桥血管与动脉血管的夹角在 45°~ 60°之间。

说明书


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 属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 动脉血管几何结构的微小变化, 也会导致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的明显改 变。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管搭桥手术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简称 CABG) 在术后一 年内会因内膜增生、 动脉粥样硬化等导致血管再狭窄, 需要进行二次手术治疗。 临床观察和 实验结果表明, CABG 手术再狭窄多发生于缝合口附近和吻合口正对的血管床部位。其原因 主要包括缝合线对血管壁的损伤、 搭桥后冠状动脉的生理和力学性能的不匹配、 局部血流 动力学改变等等。研究发现, 低剪切应力、 震荡剪切系数、 高壁面切应力梯度、 流动分离、 流 动停滞点等都是引发内膜增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而这些影响因素都与移植血管的几何结构 有直接的联系。 一些学者研究了移植管的直径、 缝合角度、 缝合口形状对局部血流动力学的 影响, 从而优化 CABG。另外, 乔等人提出了对称搭桥的方式来防止流动停滞点的产生 ; Foad Kabinejadian 等人提出结合侧 - 侧吻合和端 - 侧吻合的方式来优化吻合口部位的局部血流 动力学。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对改善 CABG 的有益探索。
     传统的 CABG 为单路搭桥, 由于缝合区底部受到搭桥管血流的强烈冲击, 会在冠状 动脉底端的血管床部位出现流动分离, 在吻合口的足跟部位出现涡流现象。 而且, 流动分离 部位会出现一个流动停滞点, 此处粒子的滞留时间比较长, 壁面切应力比较低, 附近的切应 力梯度比较大, 从而导致血管内膜增生, 长期作用导致血管再狭窄。由此可见, 传统的搭桥 方式存在先天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了传统搭桥术存在的上述弊端, 提出了一种可以避免再狭 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
     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具有更合理的血流动力学分布, 可以避免危险性的血流 动力学因素, 有效的降低内膜增生的发生几率, 增加手术的长期有效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 在动脉血管的一侧布置一根与 动脉血管相连通的主搭桥血管, 同时, 在主搭桥血管的内侧引出一根与动脉血管相连通的 辅助搭桥血管。
     动脉血管的直径用 D1 来表示, 主搭桥血管的直径 ( 用 D2 表示 ) 可分布在 1D1 ~ 2D1 范围内, 辅助搭桥血管的直径 ( 用 D3 表示 ) 可分布在 0.5D2 ~ 1.5D2 范围内。主搭桥血管 与动脉血管的夹角在 30°~ 45°之间, 辅助搭桥血管与动脉血管的夹角在 45°~ 60°之 间。
     与传统的搭桥管相比,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
     1) 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具有更合理的血流动力学 ;2) 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提供了两条向动脉血管引流的通道 ; 3) 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可以有效的降低内膜增生的发生几率, 防止血管再狭窄。 附图说明
     图 1(a) 传统搭桥管的搭桥方式。 图 1(b) 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的搭桥方式。 图中 : 1、 动脉血管, 2、 主搭桥血管, 3、 辅助搭桥血管。 图 2(a) 传统搭桥与动脉血管吻合部位的流场。 图 2(b) 辅助搭桥管与动脉血管吻合部位的流场。 图 2(c) 双移植管搭桥血管中主搭桥血管和动脉血管的吻合部位的流场。 图 3(a) 传统搭桥管血管。 图 3(b) 双移植管搭桥血管。 图 3(c) 传统搭桥管血管与双移植管搭桥血管底端的壁面切应力分布图。 图 4 以 P0 和 P1 为中心的血管床部位的壁面切应力梯度分布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
     本实施例中的主搭桥管 2 在动脉血管 1 的一侧布置, 辅助搭桥管 3 自主搭桥管 2 的弯曲部位引出, 连接至动脉血管 1, 以改善血流动力学, 并使动脉血流畅通。
     搭桥管 2、 3 可以采用人工血管或者静 ( 动 ) 脉血管, 与动脉血管 1 之间均采用常 规技术缝合连接。
     本发明中以 D1 = D2 = D3, 主搭桥血管与动脉血管的夹角为 30°, 辅助搭桥血管与 动脉血管的夹角在 45°为例, 对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的特性加以说明。
     图 1 显示了传统搭桥管和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的搭桥方式。
     两个模型给定同样的入口和出口边界条件, 进行稳态计算。图 2 显示了两种搭桥 管中吻合口部位的流场信息。由图 2(a) 可见, 传统搭桥中, 在吻合口正对的血管底端出现 流动分离现象, 出现一个流动停滞点, 在足跟部位出现一个狭长的涡流区域, 长度约 0.0072 米, 研究证明, 这些现象是导致内膜增生的主要原因, 也是产生血管再狭窄的重要影响因 素。图 2(c) 显示的双移植管搭桥血管中主搭桥血管和动脉血管的吻合口部位, 与图 2(a) 相比, 此处不存在流动分离和涡流现象, 也就避免了血管再狭窄的产生, 这主要归功于辅助 搭桥管血流对主搭桥管血流的 “平滑” 作用。图 2(b) 显示的是辅助搭桥管与动脉血管吻合 部位的流场, 与图 2(a) 情况相似, 该处存在流动分离和涡流现象, 不同的是, 此处的涡流长 度减小, 也就是减小了产生内膜增生的区域。 而且, 本双移植管存在两个向动脉血管引流的 通道, 传统搭桥管只存在一个向动脉血管引流的通道, 这也大大降低了手术失败的几率, 增 加了该类手术的长期有效性。
     图 3 显示了传统搭桥管和本双移植搭桥管底端的壁面切应力分布。研究发现, 低 壁面切应力 ( < 0.4Pa) 是导致内膜增生、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图 3 可见, 在传 统搭桥管的吻合口对应的血管床部位存在一个突然降低的切应力分布, 其极值接近 0( 此
     位点以 P0 表示 ), 导致此处成为内膜增生的危险区域。而在本双移植搭桥管的同一部位, 不存在这一现象, 也不存在低于 0.4Pa 的壁面切应力, 消除了血管狭窄的可能。值得注意的 是, 在辅助搭桥管与动脉血管的吻合部位底端却出现了一个低壁面切应力分布区域, 存在 一个极值接近 0 的位点 ( 此位点以 P1 表示 )。
     图 4 显示了以 P0 和 P1 为中心的血管床部位的壁面切应力梯度分布。研究表明, 较 高的壁面切应力梯度容易导致内膜增生的出现。本双移植管中 P1 部位的壁面切应力梯度 相对传统搭桥管的 P0 部位有显著的降低, 换言之, 减小了血栓的出现几率。由此可得, 本双 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提供了更合理的壁面切应力梯度分布。

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27157A43申请公布日20120125CN102327157ACN102327157A21申请号201110306471122申请日20111011A61F2/0620060171申请人北京工业大学地址100124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72发明人刘有军丁金立王枫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3代理人刘萍54发明名称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57摘要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属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在动脉血管的一侧布置一根与动脉血管相连通的主搭桥血管,同时,在主搭桥血管的内侧引出一根与动脉血管相连。

2、通的辅助搭桥血管。进一步,动脉血管的直径用D1来表示,主搭桥血管的直径用D2表示,D2分布在1D12D1范围内,辅助搭桥血管的直径用D3表示,D3分布在05D215D2范围内。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具有更合理的血流动力学分布,可以避免危险性的血流动力学因素,有效的降低内膜增生的发生几率,增加手术的长期有效性。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4页CN102327159A1/1页21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其特征在于在动脉血管的一侧布置一根与动脉血管相连通的主搭桥血管,同时,在主搭桥血管的内侧引出一根与动脉血管相连通的辅助。

3、搭桥血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其特征在于动脉血管的直径用D1来表示,主搭桥血管的直径用D2表示,D2分布在1D12D1范围内,辅助搭桥血管的直径用D3表示,D3分布在05D215D2范围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其特征在于主搭桥血管与动脉血管的夹角在3045之间,辅助搭桥血管与动脉血管的夹角在4560之间。权利要求书CN102327157ACN102327159A1/3页3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是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属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背景技。

4、术0002众所周知,动脉血管几何结构的微小变化,也会导致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的明显改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管搭桥手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简称CABG在术后一年内会因内膜增生、动脉粥样硬化等导致血管再狭窄,需要进行二次手术治疗。临床观察和实验结果表明,CABG手术再狭窄多发生于缝合口附近和吻合口正对的血管床部位。其原因主要包括缝合线对血管壁的损伤、搭桥后冠状动脉的生理和力学性能的不匹配、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等。研究发现,低剪切应力、震荡剪切系数、高壁面切应力梯度、流动分离、流动停滞点等都是引发内膜增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都与移植血管的几何结构有直接的联系。一些。

5、学者研究了移植管的直径、缝合角度、缝合口形状对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从而优化CABG。另外,乔等人提出了对称搭桥的方式来防止流动停滞点的产生;FOADKABINEJADIAN等人提出结合侧侧吻合和端侧吻合的方式来优化吻合口部位的局部血流动力学。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对改善CABG的有益探索。0003传统的CABG为单路搭桥,由于缝合区底部受到搭桥管血流的强烈冲击,会在冠状动脉底端的血管床部位出现流动分离,在吻合口的足跟部位出现涡流现象。而且,流动分离部位会出现一个流动停滞点,此处粒子的滞留时间比较长,壁面切应力比较低,附近的切应力梯度比较大,从而导致血管内膜增生,长期作用导致血管再狭窄。由此可见,传。

6、统的搭桥方式存在先天的缺陷。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了传统搭桥术存在的上述弊端,提出了一种可以避免再狭窄的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0005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具有更合理的血流动力学分布,可以避免危险性的血流动力学因素,有效的降低内膜增生的发生几率,增加手术的长期有效性。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在动脉血管的一侧布置一根与动脉血管相连通的主搭桥血管,同时,在主搭桥血管的内侧引出一根与动脉血管相连通的辅助搭桥血管。0007动脉血管的直径用D1来表示,主搭桥血管的直径用D2表示可分布在1D12D1范围内,辅助搭桥血管的直径用D3表示可分布在05D215D2范围内。。

7、主搭桥血管与动脉血管的夹角在3045之间,辅助搭桥血管与动脉血管的夹角在4560之间。0008与传统的搭桥管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00091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具有更合理的血流动力学;说明书CN102327157ACN102327159A2/3页400102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提供了两条向动脉血管引流的通道;00113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可以有效的降低内膜增生的发生几率,防止血管再狭窄。附图说明0012图1A传统搭桥管的搭桥方式。0013图1B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的搭桥方式。0014图中1、动脉血管,2、主搭桥血管,3、辅助搭桥血管。0015图2A传统搭桥与动脉血管吻合部位的流场。0。

8、016图2B辅助搭桥管与动脉血管吻合部位的流场。0017图2C双移植管搭桥血管中主搭桥血管和动脉血管的吻合部位的流场。0018图3A传统搭桥管血管。0019图3B双移植管搭桥血管。0020图3C传统搭桥管血管与双移植管搭桥血管底端的壁面切应力分布图。0021图4以P0和P1为中心的血管床部位的壁面切应力梯度分布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0023本实施例中的主搭桥管2在动脉血管1的一侧布置,辅助搭桥管3自主搭桥管2的弯曲部位引出,连接至动脉血管1,以改善血流动力学,并使动脉血流畅通。0024搭桥管2、3可以采用人工血管或者静动脉血管,与动脉血管1之间均采用常规技。

9、术缝合连接。0025本发明中以D1D2D3,主搭桥血管与动脉血管的夹角为30,辅助搭桥血管与动脉血管的夹角在45为例,对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的特性加以说明。0026图1显示了传统搭桥管和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的搭桥方式。0027两个模型给定同样的入口和出口边界条件,进行稳态计算。图2显示了两种搭桥管中吻合口部位的流场信息。由图2A可见,传统搭桥中,在吻合口正对的血管底端出现流动分离现象,出现一个流动停滞点,在足跟部位出现一个狭长的涡流区域,长度约00072米,研究证明,这些现象是导致内膜增生的主要原因,也是产生血管再狭窄的重要影响因素。图2C显示的双移植管搭桥血管中主搭桥血管和动脉血管的吻合。

10、口部位,与图2A相比,此处不存在流动分离和涡流现象,也就避免了血管再狭窄的产生,这主要归功于辅助搭桥管血流对主搭桥管血流的“平滑”作用。图2B显示的是辅助搭桥管与动脉血管吻合部位的流场,与图2A情况相似,该处存在流动分离和涡流现象,不同的是,此处的涡流长度减小,也就是减小了产生内膜增生的区域。而且,本双移植管存在两个向动脉血管引流的通道,传统搭桥管只存在一个向动脉血管引流的通道,这也大大降低了手术失败的几率,增加了该类手术的长期有效性。0028图3显示了传统搭桥管和本双移植搭桥管底端的壁面切应力分布。研究发现,低壁面切应力04PA是导致内膜增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图3可见,在传统搭。

11、桥管的吻合口对应的血管床部位存在一个突然降低的切应力分布,其极值接近0此说明书CN102327157ACN102327159A3/3页5位点以P0表示,导致此处成为内膜增生的危险区域。而在本双移植搭桥管的同一部位,不存在这一现象,也不存在低于04PA的壁面切应力,消除了血管狭窄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在辅助搭桥管与动脉血管的吻合部位底端却出现了一个低壁面切应力分布区域,存在一个极值接近0的位点此位点以P1表示。0029图4显示了以P0和P1为中心的血管床部位的壁面切应力梯度分布。研究表明,较高的壁面切应力梯度容易导致内膜增生的出现。本双移植管中P1部位的壁面切应力梯度相对传统搭桥管的P0部位有显著的降低,换言之,减小了血栓的出现几率。由此可得,本双移植管人工搭桥血管提供了更合理的壁面切应力梯度分布。说明书CN102327157ACN102327159A1/4页6图1说明书附图CN102327157ACN102327159A2/4页7图2说明书附图CN102327157ACN102327159A3/4页8图3说明书附图CN102327157ACN102327159A4/4页9图4说明书附图CN102327157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