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百日咳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的新用途,具体地,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百日咳药物中的应用,属中药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人类疾病史上,“百日咳”是古已有的传染病,但是,“百日咳”之病名,非中医学所固有,也非译自西医学。中国医学界确定并正式采用“百日咳”之病名,迄今还不到一百年。
百日咳“痉咳期”之典型症状为:阵发性剧烈咳嗽之后,出现数次深长的吸气,由十气管,支气管因发炎引起充血、水肿,又因剧咳而引起痉挛,致使管腔与气门变狭,吸气时当气流通过狭窄的呼吸道,会发出类似鸡鸣或鹭鸳样的吼声,因此,古代中医称之为“鸡咳”“鹭鸳咳”。
汉文“百日咳”病名,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对包括百日咳在内的西医学汉文名词,历经多次共同反复推敲、商讨之后所确定。“百日咳”是基于该种剧烈阵发性痉咳病程缠绵长达二三个月的泛称,并非截然为“百日”。
易感染百日咳者,多为五岁以内之儿童,也有其他年龄患者,在以往尚无预防百日咳疫苗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甚高,致死原因主要为窒息和并发肺炎、脑病变等。为捕捉百日咳儿凶,不少科学家与学者进行了长期追寻,直至1906年,比利时两位细菌学家博德和甄高,首次捕获到百日咳致病菌。对百日咳杆菌的实验研究,由于它需要在含有新鲜血液制成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故微生物学称它为“百日咳II血杆菌”。
对百日咳的治疗,中医和西医分别选用相应的治法与药物,虽然能获得不同程度的疗效,但因该病的传染性强烈,因此,防止其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
1932年起,美国女细菌学家肯德利克和另一位女细菌学家依尔丁宁,用了六年时间研制百日咳预防疫苗,至1938年制造出效果好而毒性低的百日咳预防疫苗。后来,经过若干国家、地区学者们对预防百日咳疫苗继续研究,进一步提高其效能,并且把它和白喉类毒素以及破伤风类毒素适当地混合,制成了能同时预防上述三种疾病的“三联疫苗”。此种疫苗在世界上推广应用后,对预防上述三种疾病发挥了很好效果,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大为降低。(百日咳史话,傅维康,上海中医药杂志200/年第42卷第2期,)
西医现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同时加用大量抗生素予以治疗,由于临床滥用抗生素,会有很大的负作用,从而会使身体器官受损,而且滥用抗生素将会破坏体内的正常菌群,使病菌耐药性增强而导致疾病无药可治。
由此,对于百日咳的治疗急需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中成药。本发明是在第03143211.5号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发明,在此全文引用该专利文件记载的内容。上述专利未公开该中药组合物在治疗百日咳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的新用途,具体地,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百日咳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所述中药可以被有相同或相似功效的中药代替,并且这些药材均可按照《全国中药炮制规范》或《中药大辞典》进行炮制。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百日咳药物中的应用,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连翘 200-300 金银花 200-300 板蓝根 200-300 大黄 40-60
广藿香 60-100 绵马贯众 200-300 红景天 60-100 薄荷脑 5-9
麻黄 60-100 苦杏仁 60-100 鱼腥草 200-300 甘草 60-100
石膏 200-300。
优选地,该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连翘 200 金银花 300 板蓝根 200 大黄 60 广藿香 60
绵马贯众 300 红景天 60 薄荷脑 9 麻黄 60 苦杏仁 100
鱼腥草 200 甘草 100 石膏 200。
或:
连翘 300 金银花 200 板蓝根 300 大黄 60 广藿香 100
绵马贯众 200 红景天 60 薄荷脑 5 麻黄 100 苦杏仁 60
鱼腥草 300 甘草 60 石膏 300。
或:
连翘 255 金银花 255 板蓝根 255 大黄 51 广藿香 85
绵马贯众 255 红景天 85 薄荷脑 7.5 麻黄 85 炒苦杏仁 85
鱼腥草 255 甘草 85 石膏 255。
优先地,所述中药组合物所用原料药中,麻黄为蜜麻黄,苦杏仁为炒苦杏仁。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由以下步骤制成:
(1)按照原料药重量比例称取中药材,净选;
(2)广藿香碎断,加5-8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油时间4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提取液过滤后,残渣弃去,滤液备用;
(3)连翘、麻黄、鱼腥草、大黄,用6-10倍量50-90%的乙醇提取2次,每次1-3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回收乙醇,滤液备用;
(4)金银花、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甘草、红景天,加7-11倍量水煎煮至沸,加入苦杏仁、煎煮2次,每次0.5-2.5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所得滤液与步骤(2)广藿香提油后的滤液合并,浓缩成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0-1.15的清膏,加乙醇,调节至醇浓度为70%,冷藏放置,过滤,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清膏备用;
(5)将步骤(4)所得清膏与步骤(3)所得醇提液合并,浓缩至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清膏,干燥,得干膏粉,备用;
步骤(5)所得干膏粉、步骤(2)所得挥发油与薄荷脑共同构成该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
本发明药物的剂型为胶囊剂、片剂、散剂、颗粒剂、口服液、软胶囊、丸剂、酊剂、糖浆剂、栓剂、凝胶剂、喷雾剂或注射剂。
为使上述剂型能够实现,需在制备这些剂型时加入药学可接受的辅料,例如: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助悬剂、粘合剂、甜味剂、矫味剂、防腐剂、基质等。填充剂包括:淀粉、预胶化淀粉、乳糖、甘露醇、甲壳素、微晶纤维素、蔗糖等;崩解剂包括:淀粉、预胶化淀粉、微晶纤维素、羧甲基淀粉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低取代羟丙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等;润滑剂包括:硬脂酸镁、十二烷基硫酸钠、滑石粉、二氧化硅等;助悬剂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微晶纤维素、蔗糖、琼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粘合剂包括,淀粉浆、聚乙烯吡咯烷酮、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甜味剂包括:糖精钠、阿斯帕坦、蔗糖、甜蜜素、甘草次酸等;矫味剂包括:甜味剂及各种香精;防腐剂包括:尼泊金类、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及其盐类、苯扎溴铵、醋酸氯乙定、桉叶油等;基质包括:PEG6000,PEG4000,虫蜡等。
其中胶囊剂的制备方法,是由以下步骤制成:
(1)按照原料药重量比例称取中药材,净选;
(2)广藿香碎断,加5-8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油时间4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提取液过滤后,残渣弃去,滤液备用;
(3)连翘、麻黄、鱼腥草、大黄,用6-10倍量50-90%的乙醇提取2次,每次1-3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回收乙醇,滤液备用;
(4)金银花、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甘草、红景天,加7-11倍量水煎煮至沸,加入苦杏仁、煎煮2次,每次0.5-2.5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所得滤液与步骤(2)广藿香提油后的滤液合并,浓缩成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0-1.15的清膏,加乙醇,调节至醇浓度为70%,冷藏放置,过滤,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清膏备用;
(5)步骤(4)所得清膏与步骤(3)所得醇提液合并,浓缩至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清膏,干燥,得干膏粉,备用;
(6)将步骤(5)所得干膏粉加入适当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粒;
(7)将薄荷脑、步骤(2)所得挥发油加入乙醇溶解,喷入步骤(6)所得颗粒,密闭,混匀,装入胶囊,即得。
其中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是由以下步骤制成:
(1)按照原料药重量比例称取中药材,净选,酌情碎断;
(2)广藿香碎断,加5-8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油时间4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提取液过滤后,残渣弃去,滤液备用;
(3)连翘、麻黄、鱼腥草、大黄,用6-10倍量50-90%的乙醇提取2次,每次1-3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回收乙醇,滤液备用;
(4)金银花、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甘草、红景天,加7-11倍量水煎煮至沸,加入苦杏仁,煎煮2次,每次0.5-2.5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所得滤液与步骤(2)广藿香提油后的滤液合并,浓缩成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0-1.15的清膏,加入乙醇,调解至醇浓度为70%,冷藏放置,过滤,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清膏备用;
(5)将步骤(4)所得所得清膏与步骤(3)所得醇提液合并,浓缩至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清膏,干燥,得干膏粉,备用;
(6)将步骤(5)所得干膏粉加入适当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粒;
(7)将薄荷脑、步骤(2)所得挥发油加入乙醇溶解,喷入步骤(6)所得颗粒,密闭,混匀,装袋,即得。
优选的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为:
(1)按照原料药重量比例称取中药材,净选,酌情碎断;
(2)广藿香碎断,加6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油时间4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提取液过滤后,残渣弃去,滤液备用;
(3)连翘、麻黄、鱼腥草、大黄,用8倍量70%的乙醇提取2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回收乙醇,滤液备用;
(4)金银花、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甘草、红景天,加9倍量水煎煮至沸,加入苦杏仁、煎煮2次,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1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所得滤液与步骤(2)广藿香提油后的水滤液合并,浓缩成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0-1.15的清膏,加95%乙醇,调节至醇浓度为70%,冷藏放置,过滤,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清膏滤液;
(5)将步骤(4)所得清膏滤液与步骤(3)所得醇提液合并,浓缩至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25-1.35的稠膏,备用;
(6)将步骤(5)所得稠膏加入适当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粒;
(7)将薄荷脑、步骤(2)所得挥发油加入乙醇溶解,喷入步骤(6)所得颗粒,密闭,混匀,装袋,即得。
本发明药物的其他剂型按比例称取原料药后,采用常规的制备方法制备,例如,范碧亭《中药药剂学》(上海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记载的制备工艺,制成药剂学可接受地常规剂型。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通过抗菌、消炎、止咳化痰有效的治疗百日咳,为证实本发明药物治疗百日咳的疗效,用按实施例制得的胶囊剂(以下称本发明药物),进行了以下临床试验研究:
实验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患儿为河北以岭医院门诊收治,共7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5个月~5岁,平均3.2岁;就诊前痉咳时间5~20天,平均10.5天;每日咳嗽次数8~40次,平均20次;伴结膜下出血3例、舌系带溃疡4例。对照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3.6岁;就诊前痉咳时间4~21天,平均11.2天;每日咳嗽次数7~40次,平均22次;伴结膜下出血2例、舌系带溃疡5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入院前病程及病情轻重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符合百日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8-1995中所述的百日咳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乳糖酸红霉素(大连美罗大药厂生产)30-50mL/kg静脉滴注,并给予α-糜蛋白酶2000u+,地塞米松2mg,加入30mL蒸馏水中雾化吸入,1~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本发明药物组合物,4粒/次,3次/日。疗程5~7天。
1.4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痉咳消失或每日轻咳1~3次;②好转:每日咳嗽次数减少1/2以上,每日咳嗽持续时间缩短1/2以上;③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经统计,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比较x2=4.54,P<0.05。
3结论
本研究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本发明药物治疗,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充分证实本发明药物对百日咳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原料药配方为:
连翘 255g 金银花 255g 板蓝根 255g 大黄 51g 广藿香 85g
绵马贯众 255g 红景天 85g 薄荷脑 7.5g 蜜麻黄 85g
炒苦杏仁 85g 鱼腥草 255g 甘草 85g 石膏 255g
制备方法为:
(1)按照上述处方称取中药材,净选;
(2)广藿香碎断,加6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油时间4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提取液过滤后,残渣弃去,滤液备用;
(3)连翘、麻黄、鱼腥草、大黄,用8倍量70%的乙醇提取2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回收乙醇,滤液备用;
(4)金银花、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甘草、红景天,加9倍量水煎煮至沸,加入苦杏仁、煎煮2次,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1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所得滤液与步骤(2)广藿香提油后的滤液合并,浓缩成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0-1.15的清膏,加乙醇,调节至醇浓度为70%,冷藏放置24小时,过滤,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清膏备用;
(5)步骤(4)所得清膏与步骤(3)所得醇提液合并,浓缩至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清膏,喷雾干燥,得干膏粉,备用;
(6)将步骤(5)所得干膏粉加入淀粉142克,用85%乙醇制粒;
(7)将薄荷脑、步骤(2)所得挥发油加入乙醇溶解,喷入步骤(6)所得颗粒,密闭,混匀,装入1000粒胶囊,即得。
实施例2:
原料药配方为:
连翘 300g 金银花 200g 板蓝根 300g 大黄 60g 广藿香 100g
绵马贯众 200g 红景天 60g 薄荷脑 5g 麻黄 100g
苦杏仁 60g 鱼腥草 300g 甘草 60g 石膏 300g
制备方法为:
(1)按照上述处方称取中药材,净选;
(2)广藿香碎断,加5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油时间4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提取液过滤后,残渣弃去,滤液备用;
(3)连翘、麻黄、鱼腥草、大黄,用6倍量50%的乙醇提取2次,第一次1小时,第二次2.5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回收乙醇,滤液备用;
(4)金银花、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甘草、红景天,加7倍量水煎煮至沸,加入苦杏仁、煎煮2次,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1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所得滤液与步骤(2)广藿香提油后的滤液合并,浓缩成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0-1.15的清膏,加乙醇,调节至醇浓度为70%,冷藏放置24小时,过滤,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清膏备用;
(5)将步骤(4)所得清膏与步骤(3)所得醇提液合并,浓缩至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清膏,喷雾干燥,得干膏粉,备用;
(6)将步骤(5)所得干膏粉加入淀粉151克,用85%乙醇制粒;
(7)将薄荷脑、步骤(2)所得挥发油加入乙醇溶解,喷入步骤(6)所得颗粒,密闭,混匀,压制成片,得935片。
实施例3:
原料药配方为:
连翘 200g 金银花 300g 板蓝根 200g 大黄 60g 广藿香 60g
绵马贯众 300g 红景天 60g 薄荷脑 9g 麻黄 60g 苦杏仁 100g
鱼腥草 200g 甘草 100g 石膏 200g。
制备方法为:
(1)按照上述处方称取中药材,净选;
(2)广藿香碎断,加8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油时间4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提取液过滤后,残渣弃去,滤液备用;
(3)连翘、麻黄、鱼腥草、大黄,用10倍量90%的乙醇提取2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5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回收乙醇,滤液备用;
(4)金银花、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甘草、红景天,加11倍量水煎煮至沸,加入苦杏仁、煎煮2次,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1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所得滤液与步骤(2)广藿香提油后的滤液合并,浓缩成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0-1.15的清膏,加乙醇,调节至醇浓度为70%,冷藏放置24小时,过滤,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清膏备用;
(5)步骤(4)所得清膏与步骤(3)所得醇提液合并,浓缩至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清膏,喷雾干燥,得干膏粉,备用;
(6)将步骤(5)所得干膏粉,步骤(2)所得挥发油及薄荷脑按常规方法制成丸剂,得药丸905丸。
实施例4:
原料药配方为:
连翘 170g 金银花 170g 麻黄(炙) 57g 苦杏仁(炒)57g
石膏 170g 板蓝根 170g 绵马贯众 170g 鱼腥草 170g
广藿香 57g 大黄 34g 红景天 57g 薄荷脑 5.0g
甘草 57g
制备方法:
(一)提取工艺:
(1)按照上述处方量称取中药材,净选,酌情碎断;
(2)广藿香加6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油时间4h,收集挥发油,出油率为0.33±0.05%,提取液过滤后备用,残渣弃去;
(3)连翘、炙麻黄、鱼腥草、大黄,用8倍量70%的乙醇提取2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提取液过滤,滤液合并,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备用;
(4)金银花、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甘草、红景天,加9倍量水煎煮至沸,加入炒苦杏仁,煎煮2次,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1小时,提取液过滤,滤液合并同时加入步骤(2)广藿香提油后的水溶液,浓缩成60℃测定相对密度为1.10-1.15清膏,加95%乙醇,边加边搅拌,至醇浓度70%,冷藏放置24小时,过滤,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与醇提液合并,浓缩至浓缩成60℃测定相对密度为1.25-1.35稠膏,备用;
(二)制剂工艺:
(5)制剂配方为:步骤(4)所得稠膏335.5g 薄荷脑5g
步骤(2)所得广藿香油0.2ml 糖粉342.5g 糊精514.0g
(6)制粒:将糖粉和糊精混合均匀,用稠膏作粘合剂制软材,14目筛网制粒,60-65℃烘干,10目筛网整粒;
(7)分装:筛出细粉适量,将薄荷脑、广藿香挥发油加入适量乙醇,溶解,喷入细粉中,混合均匀,并与颗粒混合均匀,密闭半小时,装袋,即得,以上处方可制成颗粒10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