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780033965.9
2007.09.11
CN101517065A
2009.08.26
撤回
无权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C12N 1/14公开日:20090826|||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C12N1/14; A01P3/00; A01N63/00; C12N15/09
C12N1/14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农工大学
川端孝博; 安部浩; 成田保三郎
日本国东京都
2006.9.15 JP 251418/2006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涂 勇
本发明提供新丝状菌SD-F06菌株,其能够在各种植物的根部感染、共生,具有防除土壤传染性病害的能力。本发明还提供含有丝状菌SD-F06菌株的菌体或培养物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材料、使用所述材料的植物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方法。
1. 丝状菌SD-F06菌株(FERM BP-10481)或其变异株,具有在植物的根部感染、共生的能力,且具有防除在感染、共生的植物中发病的土壤传染性病害的效果。2. 一种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材料,含有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SD-F06菌株或其变异株的菌体、或者其培养物作为有效成分。3. 一种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材料对使植物生长的土壤进行处理。4. 如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材料,所述土壤传染性病害是由植物病原性丝状菌引起的病害。5. 如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方法,所述土壤传染性病害是由植物病原性丝状菌引起的病害。6. 如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材料,所述由植物病原性丝状菌引起的病害是由镰刀菌属菌、顶囊壳属菌、丝核菌属菌、腐霉属菌、轮枝菌属菌、疫霉属菌、菌核属菌、伏革菌属菌、根肿菌属菌、根霉属菌、木霉属菌、微结节属菌、核盘菌属菌中的任意一种以上引起的病害。7. 如权利要求5所记载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方法,所述由植物病原性丝状菌引起的病害是由镰刀菌属菌、顶囊壳属菌、丝核菌属菌、腐霉属菌、轮枝菌属菌、疫霉属菌、菌核属菌、伏革菌属菌、根肿菌属菌、根霉属菌、木霉属菌、微结节属菌、核盘菌属菌中的任意一种以上引起的病害。
利用了新丝状菌的植物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菌株(SD-06菌株),以及含有所述菌体或其培养物作为有效成分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材料,通过在对象植物的田地和/或苗床的土壤中混合施用所述新菌株,保持防除土壤传染性病害、特别是顶囊壳属菌病害或镰刀菌属菌病害的效果。 背景技术 土壤传染性病害是一旦发生就很难防除、有可能会导致产地的损毁的重要病害。其中,在蔬菜类中镰刀菌属菌引起的土壤传染性病害的受灾较大,涉及番茄凋萎病、菠菜凋萎病、生菜根腐烂病、卷心菜枯黄病、草莓枯黄病、黄瓜、甜瓜、西瓜等的枯萎病等多方面,是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目前,采用溴甲烷、三氯硝基甲烷这样的化学农药进行的土壤熏蒸是最有效的技术,但是溴甲烷作为导致全球变暖的因子,它的制造·使用受到限制。又,人们也指出,有关气体药剂的使用引起的附近居民的健康的担忧、杀死土壤中有用微生物或天敌昆虫而引起土壤空洞化现象、增大由新侵入的病原菌引起的受害的问题(再猖獗现象)等。因此,迫切希望有安全的、考虑到环境、效果稳定的微生物农药出现。 非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Sterile Dark菌(K89株)是小麦根部共生菌,公认具有对小麦立枯病(顶囊壳属菌病害)的防除效果。但是,将小麦立枯病和Sterile Dark菌株同时放入罐中使用的话,虽然立枯病的发病被减轻但是还不算充分。进而,假设实际农田的情况下,在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1.5~2.5%(V/V)土壤混合的实施条件下,需要非常大量的材料,从成本上讲,使作为微生物农药的实用化困难。又,也没有对蔬菜类的最重要土壤传染性病害镰刀菌属菌病害的防除效果进行研究。 又,除Sterile Dark菌之外,人们也进行了大量生物防除法的尝试,所述生物防除法是,通过将对非病原性镰刀菌属菌(非专利文献3)、芽孢杆菌属菌(专利文献1和2),假单胞菌属菌(专利文献5、6),木霉属菌(专利文献3、4)等病原菌具有防除作用的微生物(细菌、丝状菌)接种到土壤或植物中从而除去土壤传染性病害。但是,存在诸如这样的问题,难以让施用的菌在土壤中稳定地生息、防除效果不稳定,此外,非病原性镰刀菌属菌等植物内生菌的情况下防除效果也只能持续短时间等,还不能达到充分的病害防除效果。 专利文献1:特开平3-128988(芽孢杆菌属菌) 专利文献2:特开平4-117278(芽孢杆菌属菌) 专利文献3:特开平1-102010(木霉属菌) 专利文献4:特开平2-245178(木霉属菌) 专利文献5:特开平2-35075(假单胞菌属菌) 专利文献6:特开平5-916(假单胞菌属菌) 非专利文献1:“有用微生物的有効使用技术”土壤和根圈IV,p131-136,1986 非专利文献2:Ann.Phytopath.Soc.Japan 57:301-305,1991 非专利文献3:“非病原性尖孢镰刀菌引起的红薯枯萎病的防除和其实用化”今月农业10月号p19-22(2003)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不受土壤中微生物群的影响、少量施用就能发挥稳定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效果的材料,此外,提供使用所述材料的植物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方法。 本发明提供新丝状菌SD-F06菌株,其能够在各种植物的根部共生、具有防除土壤传染性病害的能力。本发明还提供含有丝状菌SD-F06菌株的菌体或培养物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材料、使用所述材料的植物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方法。 即,本发明的主要内容如下: (1)丝状菌SD-F06菌株(FERM BP-10841)或其变异株,具有在植物的根部感染、共生的能力,且具有防除在感染、共生的植物中发病的土壤传染性病害的效果。 (2)一种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材料,含有(1)所记载的SD-F06菌株或其变异株的菌体、或者其培养物作为有效成分。 (3)一种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2)所记载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材料对生长植物的土壤进行处理。 (4)如(2)所记载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材料,所述土壤传染性病害是由植物病原性丝状菌引起的病害。 (5)如(3)所记载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方法,所述土壤传染性病害是由植物病原性丝状菌引起的病害。 (6)如(4)所记载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材料,所述由植物病原性丝状菌引起的病害是由镰刀菌属菌、顶囊壳属菌、丝核菌属菌、腐霉属菌、轮枝菌属菌、疫霉属菌、菌核属菌、伏革菌属菌、根肿菌属菌、根霉属菌、木霉属菌、微结节属菌、核盘菌属菌中的任意一种以上引起的病害。 (7)如(5)所记载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方法,所述由植物病原性丝状菌引起的病害是由镰刀菌属菌、顶囊壳属菌、丝核菌属菌、腐霉属菌、轮枝菌属菌、疫霉属菌、菌核属菌、伏革菌属菌、根肿菌属菌、根霉属菌、木霉属菌、微结节属菌、核盘菌属菌中的任意一种以上引起的病害。 发明效果 (1)本发明的由北海道的田地土壤中获得的新植物共生菌SD-F06菌株,可以在各种植物的根内部共生,具有防除使共生植物患病的土壤传染性病害的能力。 (2)本发明的SD-F06菌株共生可能的植物种的范围广,可以适用于非常广范围的植物的土壤传染性病害的防除。 (3)本发明的SD-F06菌株对于蔬菜类最重要的土壤传染性病害的镰刀菌属病害显示出较高的防除效果。 (4)通过将本发明的SD-F06菌材料混合到植物的育苗用培养土中、作成共生苗,即使移植到田地中后,也不受土壤中微生物群的影响而发挥稳定的防除效果。又,菌对植物的共生持续一个月以上。 (5)混合到育苗用培养土中的本发明的SD-F06菌材料的量为1%(W/V)以下就足够了,由于能够以非常少的施用量获得高的防除效果,因此能够提供经济性高的防除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邻接法制作的SD-F06菌株的分子系统树。左下线表示定标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的新丝状菌SD-F06菌株可以在各种植物的根部内共生,具有防除土壤传染性病害的能力。 本发明的新丝状菌SD-F06菌株是通过对来自北海道的小麦连耕田土壤的植物根内部共生菌进行筛选而得到的。SD-F06菌株的特征是,在马铃薯右旋糖琼脂培养基、麦芽提取液琼脂培养基、麦片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落呈褐色、丝绒状,且培养基上的没有孢子形成。因此,形态学分类困难。 通过18S rRNA分析可知,本发明的新丝状菌SD-F06菌株是属于子囊菌纲的新菌株,与根据暗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DS16b、Sterile dark K89菌(euascomycete sp.K89)的18S rRNA分析的序列具有99.8%的相同性,但是它在子囊菌纲以下的分类学位置不清楚。SD-F06菌株的进化系统树如图1所示。 本发明的新丝状菌SD-F06菌株于2006年7月26日以保藏号FERM BP-10841保藏在独立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专利生物保藏中心(305-8566日本国茨城县筑波市东1-1-1,中央第6)。 本发明的菌株或变异株可以在各种植物的根部内感染、共生,是具有防除土壤传染性病害能力的SD-F06菌株或其变异株。 本发明的“变异株”中,只要是具有如上所述的在植物根部感染、共生的能力以及防除植物的土壤传染性病害效果的菌株,也包括那些从SD-F06菌株衍生的任何变异株。变异株可以通过采用紫外线照射、X线照射、变异诱发剂(例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等)等人工变异手段对SD-F06菌株进行变异诱发,通过选择具有病害防除效果的株而获得。又,只要是具有病害防除效果,也包括SD-F06菌株的自然变异株。 以下说明书记载中的“SD-F06菌株”这个词也有时候用作为“SD-F06菌株或其变异株”的意思。 本发明的“具有在植物根部感染、共生能力”是指在生长的植物的根中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或繁殖,且不会给植物带来使植物的组织变形·变色等不良影响。 某种菌株是否具有在某种植物的根部感染·共生的能力是通过将该菌株的菌体施用到该植物体或该植物所栽培的土壤中后,在合适的条件下栽培该植物一个月时,可以通过确认该菌株的菌体是否在该植物的根内生长或繁殖,且不会给该植物带来使植物的组织变形·变色等不良影响来判断的。某种菌株的菌体是否在植物的根内生长或繁殖可以使用例如后述的实施例2中记载的方法来确认。又,是否会对给该植物带来使植物的组织变形·变色等不良影响可以通过目视等确认。 “具有在植物根部感染、共生的能力”中的“植物”只要是本发明的新丝状菌SD-F06菌株能够感染、共生的植物则没有特别限制。本发明的SD-F06菌株能够共生的植物种类范围较广,仅已确认的植物种就有禾本科植物(小麦、燕麦、玉米、草坪草、牧草)、葫芦科植物(西瓜、甜瓜)、茄科植物(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豆科植物(大豆、小豆、扁豆)、十字花科植物(白菜)、菊科植物(生菜)、藜科植物(甜菜)、百合科植物(芦笋、葱)、鸢尾科(小苍兰)等多种。因此,对于上述各科所属的植物自不用说,也有可能适用于其他种类,例如蓼科植物、旋花科植物、锦葵科植物、天南星科植物、伞形科植物、姜科植物、唇形科植物、蔷薇科植物、薯蓣科植物、桔梗科植物、玄参科植物、报春花科植物、石竹科植物、兰科植物、龙胆科植物等非常广范围的植物的土壤病害防除。 本发明中“具有防除在感染、共生植物中发病的土壤传染性病害的效果”是指,具有预防或治疗植物病害的效果的菌株。 这里,“具有预防植物病害的效果的菌株”是指除了施用其菌株以外,在同样合适的条件下,含有其植物的病害的病原菌的土壤中将能够感染的植物栽培一个月时,施用了其菌株的植物的发病度比没有施用其菌株的植物的发病度(参考后述实施例4)低,又,“具有治疗植物病害的效果的菌株”是指,除了施用菌株以外,在同样合适的条件下,将感染植物病害的植物栽培一个月时,施用菌株的植物生病程度比没有施用菌株的植物的生病程度降低。 本发明中的“具有防除植物病害的效果的菌株”中,具体而言,例如包括,进行后述实施例4的实验时的防除值通常为50%以上,较好的是60%以上,更好的是90%以上的情况。 本发明中的“植物的病害”只要是本发明的新丝状菌SD-F06菌株发挥防除效果的植物病害就没有特别限制,但是较好的是通过病原菌感染植物引起的植物病害,更好的是土壤病害。本发明中,防除对象的土壤病害较好的是土壤传染性病害,更详细地,是指由镰刀菌属菌、顶囊壳属菌、丝核菌属菌、腐霉属菌、轮枝菌属菌、疫霉属菌、菌核属菌、伏革菌属菌、根肿菌属菌、根霉属菌、木霉属菌、微结节属菌、核盘菌属菌中的任意一种以上引起的病害,但是并不局限于此。 本发明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材料是含有SD-F06菌株的菌体或其培养物的材料,SD-F06菌株的菌体或其培养物可以通过在栽培各种植物时的培土中混合等,使SD-F06菌株在植物的根部感染、共生,进而防除土壤传染性病害。 本发明的SD-F06菌株的培养可以按照和通常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同样的方法进行。例如,在实验室中,在马铃薯右旋糖琼脂培养基中23℃下培养10天等的培养法等。大量培养时,可以是通常的液体培养,或者也可以是麸、燕麦等植物来源的固体成分、采用了含浸糖、氮源的多孔质体等的固体培养。得到的培养物可以原样或者根据需要干燥后用作为本发明的材料。本发明的较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材料可以使用实施例1中记载的方法进行制造。 本发明的材料,可以通过仅将本发明的SD-F06菌株的菌体在水等液体中悬浊而制造,也可以混合其他成分,作为液剂、粉剂、粒剂、烟雾剂等制剂来制造。其他的混合成分,可以例举液体载体、固体载体、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分散剂、消泡剂等)、辅助剂等,可以混合使用其中的1种或2种以上。 液体载体可以例举磷酸缓冲液、碳酸缓冲液、生理盐水等。又,固体载体可以例举,高岭土、粘土、滑石、白垩、石英、绿坡缕石、蒙脱土、硅藻土等天然矿物粉,硅酸、氧化铝、硅酸盐等合成矿物粉,结晶性纤维素、玉米淀粉、明胶、藻酸等高分子天然产物。又,表面活性剂可以例举,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烷基磺酸酯、烷基硫酸酯、芳基磺酸酯等。辅助剂可以例举,羧甲基纤维素、聚氧乙炔乙二醇(polyoxyacethyleneglycol)、阿拉伯胶、淀粉、乳糖等。 又,以水系溶剂作为载体制造液体制剂时,为了提高溶剂中的菌体的水和性,可以添加水溶性高分子。水溶性高分子可以例举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乙烯甲基醚、聚乙烯胺、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亚胺、聚丙烯酰胺等。进而,为了提高SD-F06菌株的植物根部的附着性和SD-F06菌株在制剂中的稳定性,可以混合木葡聚糖和瓜尔胶等多糖类。 本发明的材料中含有的SD-F06菌株的浓度,只要是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则无特别限制,但是作为制剂是102~108CFU/g(菌落形成单位),较好的是104~107CFU/g(菌落形成单位)。可以根据使用的SD-F06菌株的防除效果等适当地进行改变。 以粒剂或粉剂的形式使用本发明的材料时,可以用水稀释至变成材料重量的10~50000倍的重量来使用,较好的是用水稀释至变成材料重量的100~10000倍的重量来使用。 又,除上述物质外,只要不妨碍本发明的效果,本发明的材料也可以含有用于材料等中所含有的SD-F06菌株的培养的培养基等任意物质。 关于本发明的材料的使用方法,没有特别限制,根据剂型等的使用形态、农作物或病害适当选择,可以例举,地上液剂散布、地上固形散布、空中液剂散布、空中固形散布、水面施用、设施内施用、土壤混合施用、土壤灌溉施用、表面处理(种子粉衣、涂布处理等)育苗箱施用法、单花处理、株元处理等方法,较好的可以例举,将各种剂型的材料涂布在栽培植物的种子·种块茎上,对栽培植物的花进行单花处理,对栽培植物的茎叶进行处理,对栽培植物的伤口部位、修剪部进行涂布处理,土壤灌注、土壤混合等方法。这里,施用于土壤时,可以将本发明的材料施用到土壤中后再种植栽培植物,又,也可以将栽培植物种植到土壤中后再将本发明的材料施用到其土壤中。 又,将本发明的材料施用到栽培植物中时,可以混合施用杀虫剂、杀线虫剂、杀螨剂、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肥料、土壤改良材料(泥炭、腐殖酸材料、聚乙烯醇系材料等)等,或者可以不混合而同时施用或交替施用。 对本发明的材料的施用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病害的种类、适用植物的种类、材料的形态等适宜地调节。例如,将液剂材料地上散布时,散布液中的SD-F06菌株的浓度通常是102~108CFU/g(菌落形成单位),较好的是104~107CFU/g(菌落形成单位),施用量可以是0.5~100L/a。又,粒剂、粉剂等可以不用进行任何稀释直接以制剂的形式施用。粒剂、粉剂等地上散布时,较好的是散布为使SD-F06菌株的施用量成为102~109CFU/a左右。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含有SD-F06菌株的材料的制作 在市售的燕麦100g中添加50ml水,121℃下灭菌30分钟,制作固体培养用基材。在所述基材上,添加一部分的菌体,所述菌体是以SD-F06菌株(FERM BP-10841)作为菌种在琼脂平板培养基(马铃薯右旋糖培养基)上23℃下增殖2周的菌体,然后,在23℃培养10天后,通过在室温下风干得到SD-F06菌株的固体培养物。接着,将风干的培养物用研磨机粉碎,作为SD-F06菌株材料用于下述实施例2以后的研究。 实施例2 SD-F06菌株对各种植物的感染、共生的确认 制作将实施例1中制作的SD-F06菌株材料在市售园艺用培养土(与作N-15:全农)中混合0.5%(W/V)的物质,填充到32孔网眼槽(cell tray)(苗作くん:コバヤシ(株)生产)中,灌水后,播种表1所示的各种植物,在18~24℃的温室下栽培。播种25天后,取出各种植物的苗,用自来水活水将苗的根部清洗干净5分钟,除去培养土后,用次氯酸钠(0.5%液体)对根部的表面杀菌。接着,将根部静置在含有50ppm链霉素的马铃薯右旋糖琼脂培养基中,15℃下2周后,观察形成的菌落。由于从SD-F06菌株共生的苗的根部形成黑褐色的SD-F06菌的菌落,所以可以与非共生苗区别开来。结果,判明SD-F06菌株如表1记载,能够在非常多种类植物的根部感染、共生。 [表1] 表1 SD-F06菌株共生的植物例 分类 植物名 葫芦科 西瓜、甜瓜、葫芦 茄科 西红柿、茄子、马铃薯 十字花科 白菜 豆科 大豆、小豆、扁豆 藜科 菠菜、甜菜 禾本科 小麦、玉米、禾本科牧草 百合科 葱、芦笋 菊科 生菜 其他 小苍兰实施例3 小麦立枯病防除试验 将小麦立枯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顶囊壳属菌株)在大麦培养基培养的固体培养物混合到市售园艺培养土中使成为0.5%(W/V)后,进而,将实施例1中制作的材料(SD-F06菌株)和按照同样的方法制作的Sterile Dark菌(K89菌株)材料根据表2记载的比例混合,分别填充在1000ml容积的塑料罐中。接着,在塑料罐中播种小麦(农林61号),18~24℃的温室中栽培。栽培30天后,分5阶段评价发病的程度。如表2所示,已判明,在Sterile Dark菌2.0%(W/V)混合区防除值为39.5%,而在新菌株SD-F06菌株1.0(W/V)混合区防除值是57.9%,显示出以小的量取得高防除值。 <发病度的评价> *发病度0:无发病、1:10%发病、2:30%发病、3:50%发病、4:80%发病、5:100% 枯死 [表2] 表2小麦立枯病的防除效果 发病度(平均) 防除值(%) 无处理 3.8 - Sterile Dark菌(2.0%混合区)比较例1 2.3 39.5 SD-F06(1.0%混合区)实施例3 1.6 57.9实施例4 生菜镰刀菌属病害的防除试验 在市售园艺培养土中混合实施例1中制作的SD-F06菌材料0.5%(W/V)后,填充800ml到32孔网眼槽(苗作くん:コバヤシ(株)生产)中,灌水。在槽中播种生菜(品种:Cisco)种子,在18~24℃的温室下栽培。播种14天后,将生菜根腐凋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镰刀菌属菌)在麸培养基中培养的固体培养物与市售园艺培养土混合使浓度成为0.125%(W/V),填充到1000ml容积的塑料罐中。接着,将在网眼槽栽培的生菜苗移植到制作的镰刀菌污染罐中,30天后分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根部)评价生菜的患病情况。地上部分与健康生菜相比较,将发病度分为3阶段目测评价。地下部分用剃刀将主根部切成2部分之后,以3阶段评价导管的褐变程度。如表3所示,已判明,即使施用0.1%、0.3%(W/V)也能获得充分的镰刀菌属菌病害的防除效果。又,已判明,仅在苗制作时施用,移植后也能维持防除效果。 <发病度的评价> *地上部分发病度0:无凋萎、1:略有凋萎、2:相当程度的凋萎、3:枯死 *地下部分发病度0:没有褐变、1:略有褐变、2:褐变、3:褐变至冠部以上 *发病指数=[∑(不同程度发病株数×发病度)/调查株数×3]×100 [表3] 表3生菜镰刀菌病害的防除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新丝状菌SD-F06菌株能够在各种植物的根部内感染、共生,具有防除土壤传染性病害的能力,产业上是有用的。含有本发明的新丝状菌SD-F06菌株的菌体或培养物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材料也同样地在产业上是有用的。 序列表 <110>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120>利用了新丝状菌的植物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材料 <130>0600390-7185 <150>JP2006-251418 <151>2006-09-15 <160>1 <170>PatentIn version 3.3 <210>1 <211>1771 <212>DNA <213>Ascomycota <400>1 gtagtcatat gcttgtctca aagattaagc catgcatgtc taagtataag caatctatac 60 ggtgaaactg cgaatggctc attaaatcag ttatcgttta tttgatagta ccttactact 120 tggataaccg tggtaattct agagctaata catgctaaaa acctcgactt cggaaggggt 180 gtatttatta gataaaaaac caatgccctt cggggctcct tggtgattca taataactta 240 acgaatcgca tggccttgtg ccggcgatgg ttcattcaaa tttctgccct atcaactttc 300 gatggtagga tagtggccta ccatggtttc aacgggtaac ggggaattag ggttctattc 360 cggagaggga gcctgagaaa cggctgccac atccaaggaa ggcagcaggc gcgcaaatta 420 cccaatcccg acacggggag gtagtgacaa taaatactga tacagggctc ttttgggtct 480 tgtaattgga atgagtacaa tttaaatccc ttaacgagga acaattggag ggcaagtctg 540 gtgccagcag ccgcggtaat tccagctcca atagcgtata ttaaagttgt tgcagttaaa 600 aagctcgtag ttgaaccttg aacctggctg gccggtccgc ctcaccgcgt gcactggtcc 660 ggccgggttt ttccttctgg ggagccgcat gcccttcact gggtgtgtcg gggaaccagg 720 acttttactt tgaaaaaatt agagtgttca aagcaggcct atgctcgaat acattagcat 780 ggaataatag aataggacgt gtggttctat tttgttggtt tctaggaccg ccgtaatgat 840 taatagggat agtcgggggc atcagtattc aattgtcaga ggtgaaattc ttggatttat 900 tgaagactaa ctactgcgaa agcatttgcc aaggatgttt tcattaatca gtgaacgaaa 960 gttaggggat cgaagacgat cagataccgt cgtagtctta accataaact atgccgacta 1020 gggatcgggc gatgttattt ttttgactcg ctcggcacct tacgagaaat caaagtcttt 1080 gggttctggg gggagtatgg tcgcaaggct gaaacttaaa gaaattgacg gaagggcacc 1140 accaggagtg gagcctgcgg cttaatttga ctcaacacgg ggaaactcac caggtccaga 1200 cacaataagg attgacagat tgagagctct ttcttgattt tgtgggtggt ggtgcatggc 1260 cgttcttagt tggtggagtg atttgtctgc ttaattgcga taacgaacga gaccttaacc 1320 tgctaaatag ccaggctagc tttggctggt cgccggcttc ttagagggac tatcggctca 1380 agccgatgga agtttgaggc aataacaggt ctgtgatgcc cttagatgtt ctgggccgca 1440 cgcgcgctac actgacagag ccaacgagtt tcttccttgt ccgaaaggtc tgggtaatct 1500 tgttaaactc tgtcgtgctg gggatagagc attgcaatta ttgctcttca acgaggaatt 1560 cctagtaagc gcaagtcatc agcttgcgct gattacgtcc ctgccctttg tacacaccgc 1620 ccgtcgctac taccgattga atggctaagt gaggcctttg gaccggccca gagagggtgg 1680 caacacccac tcagggctgg aaaatcgtac aaacttggtc atttagagga agtaaaagtc 1740 gtaacaaggt ttccgtaggt gaacctgcgg a 1771
《利用了新丝状菌的植物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材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了新丝状菌的植物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材料.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新丝状菌SD-F06菌株,其能够在各种植物的根部感染、共生,具有防除土壤传染性病害的能力。本发明还提供含有丝状菌SD-F06菌株的菌体或培养物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材料、使用所述材料的植物的土壤传染性病害防除方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