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补脾益肠作用的中药胶囊制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补脾益肠作用的中药胶囊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主要侵犯远端结肠及直肠粘膜和粘膜下层。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本病起病大多缓慢,有腹泻及腹部隐痛,以后逐渐加重,出现血便和脓血便,同时伴有发热、乏力、纳差、消瘦等,但也有急性起病。严重者有高热、多汗、便血、进行性消瘦等。
欧洲20个中心调查显示UC的年发病率为11.2/10万;在亚洲,UC的患病率为4.0/10万~44.3/10万,年发病率为1.0/10万~2.0/10万;在中国推测UC患病率为11.6/10万。该病与结肠癌的发病有关,且病程长,病变程度轻重各异,由于病因不明,临床上常常表现反复发作而治愈难度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自80年代以来,UC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UC与结肠癌关系密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直肠癌的发病率约为2%~5%,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属于癌前病变。西医通常采用对症治疗,先采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无效再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虽在短期内可以控制症状,但远期疗效不佳,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医药工作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对本病的诊治做了较多研究,根据患者的症状与体征,辩别证候,针对证候,拟方用药,取得了较好疗效。实践证明,较之西医治疗诸法,中医药防治本病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的独特优势,值得深入研究并加以推广。
其中,补脾益肠丸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药物。补脾益肠丸属泄泻类非处方药药品,收载于部标十八册。祖国医学认为慢性腹泻大多与脾虚有关,久泻伤脾。脾虚则生湿,湿困脾阳或脾虚及肾,以至脾肾阳虚,而本方药正在于调理脾肾以止痛泻,全药组方严谨,攻补兼顾,方中党参、黄芪、砂仁补气益脾;当归、白芍养血活血;肉桂、防风行气温中,祛风散寒温脾肾助阳;佐以木香理气醒脾,使之补而不滞;补骨脂温补肝肾,固本益阳;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生肌;元胡止痛。这样扶正与祛邪并用,标本兼顾,使该药具有胃肠两调补中益气,健脾和胃,补血生血,涩肠止泻,止痛止血,生肌消肿等多方面作用。
补脾益肠丸目前剂型为丸剂,口服一次6克,一日3次;儿童酌减;重症加量或遵医嘱。30天为一疗程,一般连服2~3个疗程。随着现代药物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中药复方质量要求的不断更新,补脾益肠丸也表现出一些缺点,丸剂服用量较大,儿童吞服尤为困难,且起效缓慢,生物利用度低;制作技术复杂,时间长,受操作熟练程度的影响较大;制作技术不当时,其崩解时间难以控制;同时由于丸剂直接用原药材粉碎加工制成,微生物污染较严重;至于有效成分的质量标准、完整的药效学评价等更是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申请人前期研究中,按补脾益肠丸的配方将15味中药制备成胶囊剂,即补脾益肠胶囊,公开于CN1768854A《一种具有补脾益肠作用的中药胶囊制剂》中,将胃溶部分7味药材中的5味通过水提醇沉的方式得到浸膏,再与粉碎成细粉的另外2味药材砂仁、肉桂制粒;将肠溶部分的赤石脂取4/5水提,其余7味药材水提后与赤石脂的提取液混合,通过醇沉得到浸膏,再与剩余的1/5粉碎成细粉的赤石脂制粒。此技术的优点是,与原丸剂相比,通过提取工艺减少服用量;特别是采用方中的部分药材粉碎成细粉,和浸膏一起制粒,不再添加成型用的其他辅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补脾益肠胶囊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将胃溶部分中富含挥发油的砂仁肉桂2味药材和其他5味药材一起水煎,同时将其富含的挥发油提取出来,将挥发油用环糊精包含后与干浸膏一起组成胃溶部分。药理试验证明,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补脾益肠胶囊功效明显优于现有技术中的胶囊和丸剂的功效。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补脾益肠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药材采用水提醇沉方法提取制得干浸膏,将黄芪、党参、砂仁、白芍、当归、白术和肉桂制成胃溶部分,将制延胡索、荔枝核、炮姜、炙甘草、防风、木香、盐制补骨脂、煅赤石脂制成结肠溶部分,灌入胶囊即得,胃溶部分七味药材加水煎煮时,收集挥发油,挥发油用乙醇溶解后再用环糊精包合,将环糊精包合物与七味药材的干浸膏混合,组成胃溶部分。
其中胃溶部分七味药材优选的提取方法包括:加水浸泡透心后,煎煮,提取过程中同时接收挥发油,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待冷至室温,加乙醇搅匀,静置后,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真空干燥成干浸膏;
结肠溶部分八味药材优选提取方法包括:加水浸泡透心后,煎煮,其中赤石脂包煎;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待冷至室温,加乙醇搅匀,静置,回收乙醇,减压浓缩,真空干燥成干浸膏。
胃溶部分七味药材更优选的提取方法包括:加药材重量8-12倍量水,浸泡透心后,煎煮二次,每次0.5-2小时,提取过程中同时接收挥发油,合并煎液,滤过,滤液60℃以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约1.10,待冷至室温,加乙醇使含醇量为50-70%,搅匀,静置24小时后,取上清液回收乙醇,60℃以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20,真空干燥成干浸膏;
肠溶部分八味药材更优选的制备方法包括:取8味药材,其中赤石脂包煎,加水8-12倍量,浸泡透心,煎煮2-3次,每次1-2小时,静置沉淀,取上清液,备用;合并煎液,滤过,滤液60℃以下至相对密度约1.10,待冷至室温,加乙醇使含醇量为50-70%,搅匀,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60℃以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20,真空干燥成干浸膏。
上述用水提醇沉方法得到的干浸膏可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制备成颗粒、微丸或小片,然后再灌入胶囊;结肠溶部分干浸膏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制备成颗粒、微丸或小片后,再包结肠溶衣。这是本领域常规技术。
将挥发油制备环糊精包合物时,先将挥发油溶于乙醇中,挥发油与乙醇的体积比优选1∶2。
将挥发油制备环糊精包合物时,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体积重量比为1∶6-10。
药理试验证明,本发明方法制备的补脾益肠胶囊药效优于其他方法制备的药物的药效。下面是部分对比数据。
下列试验中各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按实施例1制备的补脾益肠胶囊组(以下简称“本发明”),按实施例1方法制备但不加挥发油组(以下简称“补无油”);市售补脾益肠丸组(以下简称“补丸”),根据专利CN1768854A制备的补脾益肠胶囊组(以下简称“补胶囊”),柳氮磺胺嘧啶组。
一、对乙酸诱发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根据大鼠体重不同随机分成7组,每组8只。补脾益肠丸人用量为:18g(生药量)/天,按体表面积折算成大鼠等效用量为1.62g(生药量)/kg.天。选择中剂量4.05g/kg.天(等效人用量的2.5倍)为给药量。阳性药选用柳氮磺胺嘧啶,给药剂量选取0.55g/kg.天。动物分组及给药剂量设计见表1。
表1.补脾益肠胶囊大鼠给药量设计
注:给药体积为1ml/100g。
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禁食不禁水16h后按乙酸模型法以2mm的聚乙烯导管插入大鼠直肠至距肛内约8cm处,灌入5%乙酸2ml/只,停留20s,再用10ml蒸馏水冲洗,复制溃疡型结肠炎模型。
造模后第二天开始灌胃给药,每天一次,连续14天,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灌服等量的CMC-Na。末次药后禁食不禁水12h,称重,处死大鼠,剖开腹腔,取出大鼠肛门至回盲部结肠,剖开,清洗,观察大体形态改变并计分(评分标准见表2)。同时剪取结肠5cm长(距肛门3cm)用电子天平称湿重,用10%甲醛溶液固定,取一小块组织,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改变,计算结肠炎大体形态及组织形态损伤程度(评分标准见表3)。
表2大体形态损伤评分标准
表3.组织学损伤评分标准
试验结果:①改善主要症状:造模结束后各组动物都出现食量下降,精神萎糜、活动减少、毛发色泽暗淡的现象。另外,粪便稀溏或粘液稀塘,带脓血,肛周皮毛被稀便沾染。上述症状以造模完成后的第1周内最为明显,经用补脾益肠胶囊高、中、低三种剂量灌胃治疗后,大鼠一般状况及消化道症状逐渐好转,用药治疗组主要症状明显轻于模型对照组。②修复溃疡作用:通过对大鼠大体形态和组织形态的观察发现,除模型组5只大鼠中的两只溃疡超过3mm,其余各给药组溃疡均小于3mm。将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如表4-6。
表4.结肠炎外观评分(n=8)
*:P<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补丸组比较。&:P<0.05,与补胶囊组比较
注:P值为非参数方差分析,两样本秩和检验结果。检验方法为Mann-Whitney U test。
表5.结肠湿重测量结果(n=8)
##: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补丸组比较;&:P<0.05;与补胶囊组比较
表6损伤部位结肠组织切片观察评分(n=8)
汪:*:P<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补丸组比较。
P值为非参数方差分析,两样本秩和检验结果。检验方法为Mann-Whitney U test。
根据结肠炎外观评分、结肠湿重测量结果、损伤部位结肠组织切片观察评分有如下结论:1)本发明和补无油两组对乙酸引起地结肠炎有明显的治疗效果;2)补丸及补胶囊在相当于人等效剂量的2.5倍给药时(4.05g生药/kg),对乙酸引起的结肠炎治疗效果较差,只有组织切片评分总分见明显改善迹象,而其它指标未见明显疗效。3)在等效给药剂量(相同生药量)时,本发明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市售的补脾益肠丸及根据专利CN1768854A制备的补脾益肠胶囊;4)在等效给药剂量(相同生药量)时,本发明的治疗效果与补无油组没有明显差异。但从程度评分看,本发明组好于补无油组。
二、补脾益肠对2,4-二硝基氯苯致结肠炎的影响
按2,4-二硝基氯苯型结肠炎法,复制溃疡型结肠炎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9组,灌胃给药,每天一次,连续14天,对照组及模型组灌服等量的0.5%CMC-Na。末次药后禁食不禁水12h,称重,眼眶静脉取血,按生物试剂盒要求用721分光度光度计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淀粉酶AMS的含量。然后脱颈椎死大鼠,剖开腹腔,取出大鼠肛门至回盲部结肠,剖开,清洗,观察大体形变状态并评分;同时剪取结肠5cm长(距肛门3cm)用电子天平称湿重,取结肠400mg加磷酸缓冲液4ml高速电动匀浆器低温匀浆15min,离心(30min,3500r/min),取上清液用722光栅分光光度计测定结肠髓过氧化酶MPO活性。另取小部分用10%甲醛溶液固定,取一小块组织,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改变并评分。试验结果见表7-9。
表7.结肠炎外观评分(n=8)
注:*:P<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补胶囊组比较
P值为非参数方差分析,两样本秩和检验结果。检验方法为Mann-Whitney U test。
表8损伤部位结肠组织切片评分(n=8)
注:(1).*:P<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补无油组比较。#:P<0.05,与补丸组比较。&:P<0.05,与补胶囊组比较
(2).P值为非参数方差分析,两样本秩和检验结果。检验方法为Mann-Whitney U test。
表9.结肠湿重、结肠组织MPO含量、血清AMS及LDH浓度测量结果(n=8)
##: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补丸组比较;&:P<0.05;&&:P<0.01;与补胶囊组比较
结肠炎外观评分及损伤结肠组织切片观察评分均表明,1)本发明组对2,4-二硝基氯苯引起的过敏性结肠炎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存在明显的量-效相关性。2)等效给药剂量(相同生药量)时,本发明组结肠外观评分的粘连评分及总分明显小于补胶囊组。3)损伤结肠组织切片评分表明,等效剂量给药时,本发明组对炎症的改善明显好于补丸及补胶囊组,本发明组对病变深度的改善明显好于补无油及补胶囊组。4)对炎症的影响,虽然本发明组与补无油组无明显差异,但从程度评分看,本发明组组好于补无油组。因此,对结肠溃疡后的愈合程度的影响,本发明组给药好于补无油、补胶囊或补丸给药。
结肠湿重、组织MPO活力、血清AMS活力及血清LDH活力测量结果表明,1)本发明组对2,4-二硝基氯苯引起的过敏性结肠炎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存在明显的量-效相关性。2)等效给药剂量(相同生药量)时,本发明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市售的补脾益肠丸及根据专利CN1768854A制备的补脾益肠胶囊异。
2,4-二硝基氯苯致结肠炎模型中,本发明组与补无油比较,对组织及血清炎症相关因子的影响两者没有明显差异,对结肠湿重及结肠外观评分两者也没有明显差异。但组织切片观察及评分发现,虽然总分评价两者没有明显差异,但对病变深度的影响本发明组明显好于补无油,且炎症程度本发明组也好于补无油。上述结果说明将药材中的挥发油单独提取出来,并以环糊精包合物的形式给药,明显有益于结肠炎的治疗。
三、补脾益肠胶囊的抗炎作用一对二甲苯致小鼠耳炎症反应的影响
取ICR小鼠18~22g,雌雄兼用,随机分成8组,分别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补胶囊组、补丸组、补无油组、本发明组(高、中、低三个剂量)。
每组动物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14天,于最后1次给药后1h,每鼠右耳涂布30ul二甲苯,正反面各15ul。于给二甲苯后1h处死小鼠,剪下双耳,对齐,用7mm打孔器打下耳片,用分析天平称重。其中,肿胀度=右耳重-左耳重,肿胀率=(右耳重-左耳重)÷左耳重×100%。实验结果见表11。
表11.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试验结果(n=12)
*: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补丸组比较;&&:P<0.01,与补胶囊组比较
耳廓肿胀度及肿胀率试验结果均表明,1)本发明组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存在明显的量-效相关性。2)等效给药剂量(相同生药量)时,本发明组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补丸及补胶囊组;3)等效给药剂量(相同生药量)时,本发明组与补无油组没有明显差异。但从程度评分看,本发明组好于补无油组。
四、补脾益肠胶囊的抗炎作用一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根据小鼠体重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分别设对照组,本发明中剂量组,补无油组,补胶囊组,补丸组,阳性药芬必得组。
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13天后,禁食12小时过夜。第14天再灌胃给药1次,末次给药后1小时,小鼠尾静脉注射1%伊文思蓝(0.1ml/10g),随即腹腔注射0.6%醋酸0.2ml。20min后断颈处死小鼠,将5ml生理盐水分次注入小鼠腹腔冲洗,收集冲洗液。以3000r/min离心10min,用分光光度计于590nm测其上清液的A值。根据吸光度与伊文思蓝浓度的回归直线,计算冲洗液中伊文思蓝浓度,再依据冲洗液的体积计算冲洗液中伊文思蓝含量。以冲洗液中伊文思蓝的浓度及含量表示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大小。试验结果见表12。
表12.补脾益肠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影响(n=12)
**: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补丸组比较;
&&:P<0.01;与补胶囊组比较;#:P<0.05,与补无油组比较
试验结果显示,1)本发明组和补无油组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等效给药剂量(相同生药量)时,本发明组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补丸及补胶囊组,也明显好于补无油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胃溶部分七味药材黄芪、党参、砂仁、白芍、当归、白术和肉桂,加水10倍量,浸泡透心后,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提取过程中同时接收挥发油,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60℃以下)至相对密度约1.10(60℃),待冷至室温,加乙醇使含醇量为60%,搅匀,静置24小时后,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60℃以下)至相对密度约为1.20(60℃),真空干燥(60℃以下)成干浸膏。
肠溶部分八味药材制延胡索、荔枝核、炮姜、炙甘草、防风、木香、盐制补骨脂、煅赤石脂,其中赤石脂包煎,加水10倍量,浸泡透心,煎煮3次,每次2小时,静置沉淀,取上清液,备用;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60℃以下)至相对密度约1.10(60℃),待冷至室温,加乙醇使含醇量为60%,搅匀,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60℃以下)至相对密度约为1.20(60℃),真空干燥(60℃以下)成干浸膏。
取收集的挥发油加入乙醇(体积比1∶2),得挥发油乙醇溶液;按挥发油/β-环糊精1∶8(体积∶质量)的比例称取β-环糊精,加入β-环糊精2倍量的水,研匀成混悬液;将挥发油乙醇溶液和β-环糊精水混悬液混合后,置胶体磨中反复研磨;将研磨物在40℃下烘干6h,用乙酸乙酯洗去包合物表面的挥发油,抽滤,将滤得物在40℃下烘干,得疏松白色包合物粉末。
将上述胃溶性部分干浸膏和挥发油包合物混合,加入微晶纤维素、微粉硅胶,混合均匀,压制成直径10mm的大片,每片重约250mg,硬度6kg/mm;将大片粉碎过20目筛制粒,在制得的颗粒中加入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后压成直径5mm的小片。
采用HPMC溶液(固含量16.7%)对胃溶性小片进行包衣。操作条件如下:物料温度35~40℃;供液速率:7.2~8.4g/min;锅体转速:35~40r/min;至片剂增重10%左右,包衣结束。
将肠溶部分的干浸膏与微粉硅胶,再加入微晶纤维素,混合均匀后压制成直径10mm的大片,每片重约250mg,硬度6kg/mm;将大片粉碎过20目筛制粒,在制得的颗粒中加入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后压成直径5mm的小片。
对肠溶部分小片,首先包HPMC(90SH-4000),增重5%;再外包肠衣层(Eudragit L100),增重10%,来实现结肠定位。
将上述两部分小片灌装进同一胶囊中,即得。
实施例2
胃溶部分七味药材黄芪、党参、砂仁、白芍、当归、白术和肉桂,加水12倍量,浸泡透心后,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提取过程中同时接收挥发油,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60℃以下)至相对密度约1.10(60℃),待冷至室温,加乙醇使含醇量为60%,搅匀,静置24小时后,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60℃以下)至相对密度约为1.20(60℃),真空干燥(60℃以下)成干浸膏。
肠溶部分八味药材制延胡索、荔枝核、炮姜、炙甘草、防风、木香、盐制补骨脂、煅赤石脂,其中赤石脂包煎,加水12倍量,浸泡透心,煎煮3次,每次2小时,静置沉淀,取上清液,备用;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60(℃以下)至相对密度约1.10(60℃),待冷至室温,加乙醇使含醇量为60%,搅匀,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60℃以下)至相对密度约为1.20(60℃),真空干燥(60℃以下)成干浸膏。
取收集的挥发油加入乙醇(体积比1∶2),得挥发油乙醇溶液;按挥发油/β-环糊精1∶6(体积∶质量)的比例称取β-环糊精,加入β-环糊精2倍量的水,研匀成混悬液;将挥发油乙醇溶液和β-环糊精水混悬液混合后,置胶体磨中反复研磨;将研磨物在40℃下烘干6h,用乙酸乙酯洗去包合物表面的挥发油,抽滤,将滤得物在40℃下烘干,得疏松白色包合物粉末。
将上述胃溶性部分干浸膏和挥发油包合物混合,加入微晶纤维素、微粉硅胶,混合均匀,以50%乙醇溶液为润湿剂制软材,经挤出滚圆机制微丸。挤出滚圆的技术参数为:挤出转速8Hz,滚圆转速10Hz,短条被切断后提高到25Hz,滚圆时间为15min。
采用HPMC溶液(固含量16.7%)对胃溶性小片进行包衣。操作条件如下:物料温度35~40℃;供液速率:7.2~8.4g/min;锅体转速:35~40r/min;至片剂增重10%左右,包衣结束。
将肠溶部分的干浸膏与微粉硅胶、微晶纤维素混合均匀,以40%乙醇溶液为润湿剂制软材,经挤出滚圆机制微丸。挤出滚圆的技术参数为:挤出转速8Hz,滚圆转速10Hz,短条被切断后提高到25Hz,滚圆时间为15min。
采用结肠溶型薄膜包衣预混剂(主成份是Eudragit S100)与85%的乙醇按1∶10配制包衣浆液进行包衣。操作条件如下:物料温度:35℃;供液速率:8-15g/min;锅体转速:50r/min。至小片包衣增重为25%左右,包衣结束。
将上述两部分微丸混合灌装进同一胶囊中,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