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总皂苷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pdf

上传人:e2 文档编号:348004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95.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232144.4

申请日:

2008.11.07

公开号:

CN101732381A

公开日:

2010.06.1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61K 36/28公开日:2010061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K 36/28申请日:20081107|||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A61K 36/28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赫尔药业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陕西赫尔药业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710119 西安市高新区新型工业园西部大道70号变更后权利人:710119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新型工业园西部大道70号登记生效日:20101223|||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6/28; A61P9/10; A61K131/00(2006.01)N

主分类号:

A61K36/28

申请人:

赫尔药业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静赟; 李炜; 张利

地址:

710119 西安市高新区新型工业园西部大道7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61114

代理人:

黄秦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蒺藜总皂苷在制药领域中的用途,具体涉及蒺藜总皂苷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蒺藜总皂苷在制药领域中的新用途,即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蒺藜总皂苷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的优点是:1、开拓应用领域;2、提供了一种具有针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目前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没有一种较好的治疗药物,而一些药物基本上都是通过活血通络、化瘀,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脑梗死“瘀毒”的损害作用,全面地改善受损的脑组织,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本发明将蒺藜总皂苷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开拓了新的方案。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蒺藜总皂苷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蒺藜总皂苷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蒺藜总皂苷来源于蒺藜果或者蒺藜全草。

说明书


蒺藜总皂苷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蒺藜总皂苷在制药领域中的用途,具体涉及蒺藜总皂苷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白蒺藜系蒺藜科植物,《本经》载“主恶血破徽瘕积聚”;《本草再新》:“镇肝风,凉肝火,散湿破血”;《本草纲目》曰:“蒺藜气味苦温,其性宣通,治胸痹痞满,利肝肾。”《本草汇言》曰:“去风下气,行水化瘀之药也”。脑缺血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致残率高。因此,对于脑缺血的预防和治疗,尤其是减轻损伤程度、促进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蒺藜总皂苷在制药领域中的新用途,即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中地应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蒺藜总皂苷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上述蒺藜总皂苷来源于蒺藜果或者蒺藜全草。

    本发明的优点是:

    1、对已知蒺藜总皂苷发掘了新的医药用途,开拓其应用领域;

    2、提供了一种具有针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目前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没有一种较好的治疗药物,而一些药物基本上都是通过活血通络、化瘀,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脑梗死“瘀毒”的损害作用,全面地改善受损的脑组织,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其治疗效果不佳,本发明将蒺藜总皂苷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开拓了新的方案。

    药理试验部分:

    1.1实验动物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20-260g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适应性饲养1周后进行实验。

    1.2试剂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购自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硝酸银购自西安西研稀有金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蒺藜总皂苷自制。

    1.3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采用线栓法制作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10g/L戊巴比妥(40mg/kg)腹腔注射麻醉,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左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电凝颈外动脉分支,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经颈总动脉切口将烧成圆头的3-0尼龙线插入颈内动脉至大脑中动脉,插入长度距颈总动脉分叉处约(16.5±0.5)mm,逐层缝合切口。假手术组除不插入栓线外,其余操作步骤同缺血模型组。术后将2mL生理盐水一次性腹腔注射,以补充术中和术后的体液丢失,灯照取暖维持肛温在37℃左右,并注意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1.4缺血损伤的判定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后2h,参照改良的Bederson’S评分方法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评分≥2分者视为模型成功。

    1.5实验分组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测定: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蒺藜总皂苷高剂量组(320mg/kg)、蒺藜总皂苷中剂量组(160mg/kg)和蒺藜总皂苷低剂量组(80mg/kg)5组,每组6只。银染: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和蒺藜总皂苷组(160mg/kg),每组3只,用于脑组织银染,观察细胞形态。

    1.6蒺藜总皂苷给药方法①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测定蒺藜总皂苷组于术后2h内灌胃不同剂量的蒺藜总皂苷(320、160、80mg/kg),以后1次/d,并于处死前4h再灌胃1次;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②Golgi银染:蒺藜总皂苷组于术后2h内灌胃160mg/kg的蒺藜总皂苷,以后1次/d,共14d;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

    1.7TTC染色及脑梗死体积计算各组大鼠于术后24h,10g/L戊巴比妥(40mg/kg)腹腔注射麻醉,经左心室灌注约150mL生理盐水,迅速断头取脑,置预冷的生理盐水中洗净,放入-35℃冰箱10min,取出后切去额极,从前向后连续切成厚2mm的冠状脑片,放入20g/L TTC溶液37℃30min后,置40g/L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

    血供正常组织经TTC染色成红色,缺血或梗死组织为白色。将TTC染色照片扫描并存储,用图像采集与分析系统(Q55BCW,德国莱卡公司)测定梗死体积。计算方法为:梗死体积(%)=(直接梗死体积/全部脑片体积)×100。直接梗死体积=各个脑片前后两面梗死面积均值×片厚的总和。全部脑片体积=各个脑片前后两面面积均值×片厚的总和。

    1.8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各组大鼠于术后24h,10g/L戊巴比妥(40mg/kg)腹腔注射麻醉,迅速断头取脑,置预冷的生理盐水中洗净,滤纸试干,去除额极4mm后取2-3mm厚冠状脑片,从脑正中线切开,分别在电子天平精密称湿重(wet weight,WW)后,置100℃烤箱中烘烤24h至恒重,然后称干重(dryweight,DW),计算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含水量(%)=(WW-DW)/WW×100%。

    1.9Golgi银染方法深麻醉大鼠后快速断头,沿头骨中线暴露脑,将少量固定液迅速灌入暴露脑部。切去额极,于视交叉后1-2mm冠状切,将脑组织移入装有25mL固定液的棕色瓶中。5d后,组织块用75g/L硝酸银漂洗直至红褐色的重铬酸钾一银复合物消失。然后,将组织放入25mL硝酸银溶液中并置于暗室至少48h。将组织块放入一个皮氏培养皿,轻轻刷去银沉淀。吸干组织后在无水乙醇中脱水10min。然后蜡壳包埋,火棉胶方法切片,片厚120tzm。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裱片、封片、风干。

    1.10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数据用X±S表示,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含水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SD做两两比较;左右两侧半球脑组织含水量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脑梗死体积TTC染色显示,假手术组脑组织为红色,未见苍白的梗死灶。模型组左侧半球大部分脑组织为苍白的梗死灶,梗死区涉及额叶、顶叶、颞叶及尾壳核等结构,右侧为红色;蒺藜总皂苷低剂量组左侧半球大部分脑组织为苍白的梗死灶,涉及脑区类似模型组,但范围稍小,蒺藜总皂苷中、高剂量组梗死灶明显减小,仅为尾壳核和部分皮质,尤以蒺藜总皂苷高剂量组减小显著。脑梗死体积模型组(34%)大于蒺藜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0.05),蒺藜总皂苷各剂量组比较亦有明显差异(P<0.05),表现为随着剂量增大,梗死体积变小,尤以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明显。

    2.2各组脑组织含水量模型组脑组织明显水肿,脑中线向右侧偏移,蒺藜总皂苷低剂量组脑组织亦明显水肿,中、高剂量组有所减轻。缺血侧半球脑组织含水量模型组(88.23%)明显高于蒺藜总皂苷各剂量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84.79、82.87、81.25%),随着蒺藜总皂苷剂量增大,脑组织含水量逐渐减小。蒺藜总皂苷各剂量组相互间比较亦有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及蒺藜总皂苷各剂量组缺血侧半球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对侧半球(P<0.05)。假手术组左、右侧半球(77.57、77.52)与其他组缺血对侧半球脑组织含水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缺血侧半球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

    2.3梗死周围区细胞形态改变模型组梗死中心区仅可见断裂、闭塞的血管段,未见任何细胞;在梗死周围区神经元明显减少,变性和正常神经元共存。变性神经元主要表现为突起断裂、增粗,突起有大的串珠,树突棘减少,树突形态僵直。蒺藜总皂苷组在梗死周围区神经元多于模型组,但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减少,神经元亦存在变性改变。

    2.4海马细胞及形态假手术组海马齿状回及CA1区可见正常的神经元发出轴突和树突。模型组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形态、突起的走行、数量及长度未见明显改变;CA1区椎体神经元胞体、突起亦未见明显改变。蒺藜总皂苷组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大部分形态正常,但见一神经元顶树突粗大,疑似神经元有变性改变;在CA1区椎体神经元胞体、突起与假手术组比较亦未见改变。

    临床实验

    1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脑梗死病人均为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颅CT扫描发现脑梗死灶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应定位体征。随机分为蒺藜总皂苷组和血栓通组。其中蒺藜总皂苷组68例,男35例,女33例年龄50~73岁,平均64.1岁;梗死部位:脑隙性21例,基底节区15例,颞叶9例,多发性8例,脑室旁5例,内囊区7例,丘脑3例;血栓通组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48~75岁,平均63.4岁;梗死部位:腔隙性19例,基底节区9例,颞叶8例,多发性8例,脑室旁3例,内囊区3例,丘脑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同等治疗的条件下分别用蒺藜总皂苷制剂和血栓通胶囊。蒺藜总皂苷组:蒺藜总皂苷制剂每日3次,每次2粒(相当于蒺藜总皂苷0.2g);血栓通组:血栓通胶囊每日3次,每次2粒。两组均治疗15d。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按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I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情况及患者总的生活能力,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0d对两组进行评分对比。基本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生活自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效:症状明显改善,肢体肌力增加2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有效:症状改善,肢体肌力增加1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之内。

    3.2结果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蒺藜总皂苷组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明显优于血栓通组。

蒺藜总皂苷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蒺藜总皂苷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蒺藜总皂苷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蒺藜总皂苷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蒺藜总皂苷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蒺藜总皂苷在制药领域中的用途,具体涉及蒺藜总皂苷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蒺藜总皂苷在制药领域中的新用途,即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蒺藜总皂苷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的优点是:1、开拓应用领域;2、提供了一种具有针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目前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没有一种较好的治疗药物,而一些药物基本上都是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