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毒蛾成虫引诱剂以及诱捕装置.pdf

上传人:奻奴 文档编号:346366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8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109915.8

申请日:

2010.02.08

公开号:

CN101810166A

公开日:

2010.08.25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01N 31/02申请日:20100208授权公告日:20130220终止日期:20150208|||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N 31/02申请日:20100208|||公开

IPC分类号:

A01N31/02; A01N27/00; A01P19/00; A01M1/10

主分类号:

A01N31/02

申请人:

北京林业大学

发明人:

骆有庆; 李菁; 石娟; 宗世祥; 许志春

地址: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代理人:

王朋飞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舞毒蛾成虫引诱剂以及诱捕装置,该引诱剂包括,α-蒎烯、β-蒎烯、3-蒈烯、莰烯及1-己醇。由于引诱剂主要组分来源于兴安落叶松,所以高效、无公害,并且所述诱捕中按照配方单独装入上述主要组分的稀释液即可,所以建立简单,操作简便。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舞毒蛾成虫引诱剂,其特征在于,由α‑蒎烯、β‑蒎烯、3‑蒈烯、莰烯及1‑己醇组成;所述α‑蒎烯、β‑蒎烯、3‑蒈烯、莰烯及1‑己醇之间的体积配比为,(3750‑15000):(1419.5‑5678):(1193.15‑477
2: 6):(2033.05‑8132.2):(1097.8‑4391.2)。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舞毒蛾成虫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α‑蒎烯、β‑蒎烯、3‑蒈烯、莰烯及1‑己醇之间的体积配比为15000:5678:4772.6:8132.2:4391.2。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舞毒蛾成虫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α‑蒎烯、β‑蒎烯、3‑蒈烯、莰烯及1‑己醇分别为0.4%‑1.0%体积含量的无水乙醇稀释溶液。
3: 15‑4772.6):(2033.05‑8132.2):(1097.8‑4391.2)。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舞毒蛾成虫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α‑蒎烯、β‑蒎烯、3‑蒈烯、莰烯及1‑己醇之间的体积配比为15000:5678:4772.6:8132.2:4391.2。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舞毒蛾成虫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α‑蒎烯、β‑蒎烯、3‑蒈烯、莰烯及1‑己醇分别为0.4%‑1.0%体积含量的无水乙醇稀释溶液。

说明书


舞毒蛾成虫引诱剂以及诱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昆虫引诱剂以及诱捕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旨在诱杀林木重要食叶害虫舞毒蛾成虫的引诱剂。

    背景技术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L.)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林木食叶害虫,属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毒蛾属(Lymantria)。据其分布和习性,可分为3个亚种:亚洲亚种Lymantria dispar asiatica,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部分地区,雌成虫能飞翔;欧洲亚种L.dispardispar,主要分布欧洲,雌虫不能飞翔;日本亚种L.dispar japonica,主要分布于日本,雌成虫能飞翔。

    舞毒蛾在我国广泛分布于20多个省市区。寄主广泛,可危害约500种寄主植物。一年发生1代,主要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5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6月中下旬陆续老熟,爬到隐蔽处结茧化蛹,蛹期10~15天,成虫7月大量羽化。雌虫不善飞,能释放性外激素引诱雄蛾来交配,雄虫活泼,白天飞舞于树冠间,故得其名。卵多产在树干、主枝、树洞、石块和屋檐下。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的重要树种之一,对我国东北生态屏障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近年来舞毒蛾在该林分中的发生呈逐渐严重之势,因此开发舞毒蛾的监测和防治新技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舞毒蛾的常用防治方法有:摘除卵块、烟剂和喷雾防治幼虫、灯光和性引诱剂诱杀成虫等,开发研究高效无毒无污染的防治新新技术,诸如植物源引诱剂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发明人对兴安落叶松主要挥发性化合物成分α‑蒎烯、β‑蒎烯、3‑蒈烯、罗勒烯、水芹烯、莰烯以及1‑己醇等进行室内试验和科学筛选,选取α‑蒎烯、β‑蒎烯、3‑蒈烯、莰烯及1‑己醇等五种单体作为引诱剂的基本成分,研制出最佳的混配比例和与之相适应的诱捕方法,用以林间诱捕舞毒蛾成虫。

    本发明提供一种舞毒蛾成虫引诱剂,其由α‑蒎烯、β‑蒎烯、3‑蒈烯、莰烯及1‑己醇构成。

    并且,本发明的舞毒蛾成虫引诱剂中,所述α‑蒎烯、β‑蒎烯、3‑蒈烯、莰烯及1‑己醇之间的体积配比为,(3750‑15000)∶(1419.5‑5678)∶(1193.15‑4772.6)∶(2033.05‑8132.2)∶(1097.8‑4391.2),从所达到的发明效果,最优选为15000∶5678∶4772.6∶8132.2∶4391.2。

    本发明的引诱剂的有效成分单体可购入,优选经无水乙醇稀释后使用,具体为,配制成体积比在0.4%‑1.0%范围内的无水乙醇稀释溶液,最优选配制成体积比0.5%的无水乙醇稀释溶液。并且,优选对各有效成分单体不进行相互混合,而是分别装入单独的如缓释瓶之类的容器后放在一起。这是由于混合后的各单体之间产生化学作用,从而降低诱捕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其主要组分接近于兴安落叶松,所以可提供一种简便、高效、无公害的引诱剂,用于诱捕舞毒蛾的成虫。

    并且,本发明中的舞毒蛾成虫引诱剂各组分的配比源于自然状况下受害的兴安落叶松挥发性物种的相对含量与相对比例,是较为准确的含量。综上所述,使用者可以大量配制如体积比为0.5%的各单体溶液,然后根据上述配比分别抽取单体溶液并配制引诱剂,但要注意对单体溶液的保藏和防挥发处理。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舞毒蛾成虫诱捕装置,由装有所述舞毒蛾成虫引诱剂的缓释器和用于捕捉舞毒蛾成虫的诱捕器构成。

    所述缓释器至少包括5个缓释瓶,其以体积配比(3750‑15000)∶(1419.5‑5678)∶(1193.15‑4772.6)∶(2033.05‑8132.2)∶(1097.8‑4391.2),优选以体积配比15000∶5678∶4772.6∶8132.2∶4391.2,分别装有组成所述舞毒蛾成虫引诱剂的5种组分α‑蒎烯、β‑蒎烯、3‑蒈烯、莰烯和1‑己醇。

    并且,所述5种组分α‑蒎烯、β‑蒎烯、3‑蒈烯、莰烯和1‑己醇分别为其单体的无水乙醇稀释溶液。具体为,优选配制成体积比在0.4%‑1.0%范围内的无水乙醇稀释溶液,最优选配制成体积比0.5%的无水乙醇稀释溶液。例如,所述5种组分单体稀释液为0.5%(体积比)的无水乙醇稀释溶液,配方含量为α‑蒎烯:15000μL、β‑蒎烯:5678μL、3‑蒈烯:4772.6μL、莰烯:8132.2μL、1‑己醇:4391.2μL。

    所述诱捕器优选为窗式诱捕器,上部为用十字形金属夹固定的透明有机玻璃板(高29.5cm,宽19.0cm)交叉而成的诱捕板,下部与直径为23.0cm的塑料盆相连。诱捕板中部靠下处打若干小孔以悬挂装有引诱剂的缓释器。

    根据本发明的诱捕装置,可诱杀林木重要食叶害虫舞毒蛾成虫。并且,由于使用的引诱剂主要组分来源于兴安落叶松,所以高效、无公害。本发明的诱捕装置中,由于将引诱剂主要组分各自稀释分别装入,所以无需预先配制引诱剂、搅拌均匀等其它处理步骤,可提供一种制造简便、操作简单的舞毒蛾成虫诱捕装置。

    并且,研制本发明时,也进行了将5种单体混合配制于一个缓释瓶中并进行诱捕的实验,但诱捕效果并不理想。推测原因可能是:该引诱剂的有效成分均为单萜物质,将其混合有可能引起一定的生化反应,造成成分的改变,进而影响了诱捕的效果。

    舞毒蛾雌成虫的喙退化,羽化后不取食,个体寿命仅为7‑9天(雄成虫为8‑10天),加之雌成虫怀卵量较大(可达700‑1000粒)等诸多因素严重限制了雌成虫的活动时间与飞翔能力。因此,本发明对舞毒蛾雄成虫的引诱效果较雌成虫更为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引诱剂的使用:

    首先,用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北京有限公司的5种组分α‑蒎烯、β‑蒎烯、3‑蒈烯、莰烯和1‑己醇的单体(五种单体的出厂浓度如下表1所示),分别调制各组分的0.5%(体积比)的无水乙醇稀释溶液。然后用微量移液器将五种单体稀释溶液,按照下表2所示的配比分别装入购自北京中捷四方公司的规格为蓝色、容量为15ml的缓释瓶内并悬挂在窗式诱捕器上置于林间进行诱捕。其中,如上所述,该窗式诱捕器是自制窗式诱捕器,上部为用十字形金属夹固定的透明有机玻璃板(高29.5cm,宽19.0cm)交叉而成的诱捕板,下部与直径为23.0cm的塑料盆相连。诱捕板中部靠下处打若干小孔以悬挂装有引诱剂的缓释器。并且,可将缓释瓶瓶口轻微旋开或用少量棉花覆盖直接将盖子敞开即可作为诱芯(视舞毒蛾的种群密度及使用者的控制意愿),不同处理措施会影响引诱剂的更新周期,但不影响其引诱效果。)

    表1:五种单体的出厂浓度

       单体名称  出厂纯度  α‑蒎烯   98%  莰烯      95%  β‑蒎烯   99%  3‑蒈烯    90%  1‑己醇    99%


    表2:引诱剂各组分的配比:

       挥发物种类  含量(μL)  α‑蒎烯     15000  莰烯        5678  β‑蒎烯     4772.6  3‑蒈烯      8132.2  1‑己醇      4391.2


    备注:表中所示含量均系各单体的0.5%(体积比)无水乙醇稀释溶液的含量。

    野外试验效果

    分别于2008年与2009年的7~8月进行了野外试验,将装有含本发明的引诱剂诱芯的诱捕装置挂在树上,悬挂位置距地面1~1.5m,诱捕装置之间相距50m左右,每周对诱捕装置内舞毒蛾成虫进行统计并更换新诱芯,统计结果见下表所示。

    2008年试验结果(其中单个诱捕装置周最高捕获数为322头)

    时间    7月23日  7月30日  8月6日  8月13日  8月20日  8月26日

    本发明  20(头)   159      494     1992     124      11

    对照    11       29       30      61       13       3

    2009年试验结果(其中单个诱捕装置周最高捕获数为90头)

                     7月30          8月13  8月20

    时间    7月23日         8月6日                8月26日

                     日             日     日

    本发明  10       115    148     245    155    14

    对照    7        14     13      24     20     5

    其中,表内每个结果均为9个悬挂有诱捕剂的诱捕装置的统计结果加和而来,9个诱捕装置分别悬挂在兴安落叶松林内(幼龄林3个,中龄林3个,成熟林3个)。

    两年的诱捕数量有明显差别,其原因有二。第一,2009年舞毒蛾的林间虫口密度高于2008年,这与舞毒蛾种群的年际间波动有一定联系;第二,2009年7~8月的降雨量远高于2008年的同期水平,使舞毒蛾成虫活动能力受到较大影响。

    

舞毒蛾成虫引诱剂以及诱捕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舞毒蛾成虫引诱剂以及诱捕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舞毒蛾成虫引诱剂以及诱捕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舞毒蛾成虫引诱剂以及诱捕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舞毒蛾成虫引诱剂以及诱捕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舞毒蛾成虫引诱剂以及诱捕装置,该引诱剂包括,-蒎烯、-蒎烯、3-蒈烯、莰烯及1-己醇。由于引诱剂主要组分来源于兴安落叶松,所以高效、无公害,并且所述诱捕中按照配方单独装入上述主要组分的稀释液即可,所以建立简单,操作简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